A. 斯魯伊斯海戰詳細資料大全
斯魯伊斯海戰(Battle of Sluys), 發生在公元1340年6月24日,為英法百年戰爭揭開序幕。也翻譯為斯勒伊斯海戰。這次戰役中,法國海軍艦隊受到嚴重的打擊,使法軍無法跨過海峽入侵英國,也讓之後的戰役大多發生在法國本土。
B.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2)佛蘭德斯是怎麼脫離法國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C. 是先有英國還是先有法國英法以前的關系是怎樣的
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D.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源是什麼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1、政治
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2、經濟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Flanders)是羊毛貿易中心。
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
因此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然而,佛蘭德斯伯爵卻是一位法國王侯,佛蘭德斯貴族也認同自己為法王一脈。
對他們來說,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
3、社會關系
英國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
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獲得英國人所佔領的土地,進而無法進行領土擴張以及有效地進行中央集權統治。
4、國際關系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首先,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使英國人很頭疼。
(4)佛蘭德斯是怎麼脫離法國擴展閱讀:
背景: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於查理四世沒有 男系繼承人,其堂兄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即位。
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並以此為借口 發動了戰爭。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聖女貞德:
貞德生活的年代正是英法百年戰爭開戰的初期,英軍依靠長弓壓倒性勝利,法軍則損失慘重,國外軍事不順,國內也動盪不安,當時是法國歷史上相當昏暗的時期。
國王查理六世精神出了問題,不理朝政,皇親國戚們互相爭斗,局面混亂,局勢危急。而國外的戰火從不停歇,許多重要城市被佔領,人民沒有安身之處。
沒有主心骨的騎士和貴族帶領,軍心不穩,不停地打敗仗,就在這危急存亡之時,一位少女站了出來,希望可以帶領軍隊作戰。
剛剛走上戰場,貞德沒有足夠的錢,她的裝備,戰馬,旗幟都是由富人捐贈所得,盡管不合身,但是她並不在意,女扮男裝,手執十字軍佩劍,率領法蘭西人民英勇殺敵。
在戰場上,她採取正面進攻的戰術,盯著難啃的英軍堡壘打,放棄法軍曾經被動挨打的保守攻略,直擊英軍核心,使英軍猝不及防,遭遇前所未有的慌亂。
貞德自己也身先士卒,嚴格規范自己的作風。有一次在戰場中,她被一支利劍射中肩膀,她拔掉箭,帶傷繼續作戰;也曾被石頭打飛頭盔,卻毫不畏懼,仍堅守自己的戰斗崗位。
還曾被石駑打傷腿,雖然離開前線,卻仍然不放棄指揮,一直到戰斗結束。她請人做了她的軍旗,中間是基督像,旁邊站著兩位天使。
還起草作戰宣言,語氣不卑不亢,完全不像一位十六七歲少女的口吻,就像真的耶穌下凡一般。彷彿真有神力一般,所有士兵都鬥志昂揚,不久整個軍隊紀律整齊,整裝待發。
十七歲的少女成為全國的偶像,戰場上的行為也為將領士兵愛戴。然而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由於被細作出賣,貞德被勃艮第公國俘虜。英軍與公國交涉,花重金把貞德擄走。
英國當局也以異教徒罪和女巫罪判她火刑。當時,查理七世如果敢於伸出援手或者掏出自己的錢,貞德有可能逃過一劫,但是為了自己的小金庫和保住王位,查理七世做了一次軟蛋。
可憐貞德作為他的仆從曾為了他的王位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到頭來被自己人出賣拋棄。是金子總會發光,貞德飽受那麼多不公正待遇。
但是依舊有幾個女人在她生命中不停支持她,給予她幫助。讓我們舉個例子,在當時,英國攝政貝勒德福公爵夫人安妮是貞德虔誠的擁護者。
面對大家對貞德是否是處女的質疑,她力排眾議,證明貞德是處女,使那些准備以貞操指證貞德為女巫的行為被迫收手。
為了貞德的名聲和聖徒的貞潔,德福公爵夫人四處奔波,為貞德提供後盾。不止是她,還有無數貞德的擁護者,這些人為貞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領導法國人民打敗英軍進攻,成功緩解了法國民族危機,鼓舞人心,鼓舞人民鬥志;她給西方文化影響深遠,作家為她的成就譜寫詩歌,劇作家拍攝影片給大家欣賞。
音樂家等譜寫樂曲進行贊美;她扶植查理七世順利登上王位,使法國國王的正統性得以延續;她使得人的精神受到不可替代的勁頭,有歷史記錄,對於貞德說的話士兵無條件服從。
堅定不移,這使當權者恐慌,害怕貞德手握兵權和民心太過強大,威脅他們的權利。後世也有人說「如果沒有貞德,法國等不到拿破崙出生就滅亡了。」
E. 百年戰爭的原因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渣襲差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Aquitaine)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
腓力和愛德華都沒考慮過向對方妥協,事實上,作為真正的中世紀騎士,他們都有打一場騎士戰爭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1340年,愛德華宣告鑒於與美男子腓力的血緣關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國國王。此後的400年裡,只要是公開的禮儀場合,英國王室都會反復重申愛德華的這項聲明。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問題才是兩國交惡的罪魁禍首。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Flanders)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因此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
然而,佛蘭德斯伯爵卻是一位法國王侯,佛蘭德斯貴族也認同自己為法王一脈。對他們來說,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 英國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獲得英國人所佔領的土地,進而無法進行領土擴張以及有效地進行中央集權統治。
中世紀後期,長子繼承如皮權意味著一切。
1314年被譽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逝世,由此觸發嚴重的危機。根據王位繼承規則,王位應由腓力的三個兒子繼承,後來腓力的三個兒子也死了,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禪橋是1328年,始於987年的法國卡佩(Capet)王朝王室男性子嗣滅絕。
按理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因為其母系腓力的女兒伊莎貝拉;然而,不巧的是這位外孫恰好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法國貴族一致反對將法王王冠授予英國國王,為此他們專門推舉腓力的侄子、瓦盧瓦王朝領袖為新法王。
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稱腓力六世(Philip VI)。愛德華很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結果。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首先,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使英國人很頭疼。
F. 英法百年戰爭打了多久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時間持續長達116年,可謂是世界上最長的一場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斷斷續續共分了四個階段,雖然中間有的時候看上去想要停火,當實際上卻又往往只是表面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兵力的恢復和軍事的積累之後,下一場戰爭還是會如約爆發,這樣的戰爭下來,各國人民都飽受戰火洗禮,生活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從英法百年戰爭時間上來看1337年11月是戰爭的開始時間,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了對法國的攻擊。到了1340年英國在一次海上戰爭中打敗了法國,這樣英國就掌握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的時候,英國又贏得了加來港的勝利。在此後的幾年間,直到1360年法國不得不在一份條約里將自己的土地割讓給了英國,英國這才放棄了奪取法國王位。
戰爭似乎到此告一段落,但查理王世繼位以後為了奪回失去的土地於1369年開始發動對英國的戰爭,1380年英國已經退至沿海區域,1396年他們達成了二十不打仗的約定。
到了1415年,法國兩派起了內訌,很多百姓也加入反抗,英國就借機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戰爭,並佔領了法國北部,1420年亨利五世成了法國的攝政王,法國已經淪陷。1422年,兩個老國王同年去世,於是兩國新王開始爭奪法國王位再次兵戎相見。
1428年,法軍處於嚴重不利的位置,到了1429年的時候終於成功突圍,並且戰局得以扭轉,查理王子加冕成功。此後,法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的戰爭,並且節節勝利,直到1453年全部失地收復成功。英法百年戰爭時間赫然在列,從中不難看出法國抗戰的艱難。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分析
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從一三三七年到一四五三年,斷斷續續持續了一百一十六年的時間,其間的傷亡人數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終法國收回了自己原本的土地。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如此之久也是積怨很深的原因,在戰爭之前,兩個國家就分別在各自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大量分歧。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是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的,在第一階段,英國率先發動戰爭,既然是先動手就肯定有先動手的理由,比如說實力較強,可以勝利,因此第一階段就是以英國奪取大部分的法國領土結束的。這一階段從一三三七年持續到一三六零年,第二階段從一三六九年持續到一三八零年,這期間法國換了國王,一心想要收回自己國家的土地,事實上他也用實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然而,狡猾的英國在這時要和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於是,第二階段是友好的結束的。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在第三階段時,戲劇性的 *** 來臨,法國幾乎喪失了自己全部的土地,英國幾乎就要佔領法國的時候,兩邊的國王都死掉了,於是新王即位,又是新一輪的戰斗,這個時候的法國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覺醒。在第四階段,法國軍隊迎來了轉機,命運是公平的,不會總讓人倒霉,於是,法國漸漸收復失地,在英國,民族主義興起,轉向對外侵略。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法國女英雄是誰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如今活躍在電視熒屏以及各類文學作品之中,因為她獨特的歷史地位廣為傳頌,這位英雄就是聖女貞德,一個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的女子,甚至可以說是她帶動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貞德劇照
貞德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普通農村,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她告訴村裡人自己遇到了聖母聖子,並說她會帶領法國反抗英軍的進攻,這在如今的國人看來,就像看當初的陳勝吳廣起義一樣,藉助神的形象,為自己謀一個真切的理由,但是在歐洲人看來,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後來在她的領導下,法國軍隊真的取得了各種勝利,這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女英雄,在法國反抗的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最終她在一次突圍中被捕並最終以巫女的罪名處以火刑,英國方面應該也是想要以這種方式來消除人們對她的敬畏,所以看來,他們對於神明的概念也是有時會唯心一些的。
總之,貞德,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最終死去,留給世界的是她的精神與氣魄。到了法國勝利之日,貞的母親請求國家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予以正名,貞最終以民族英雄的身份載入史冊,之後的五百年,在宗教盛行的西方,貞德被封為聖女,這個傳奇女子的一生就此塵埃落定,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是什麼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於1337年,終止於1453年,是歷史上交戰時間最長的戰爭。這場戰爭給雙方的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麼英法百年戰爭是怎樣開始的呢?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又是什麼呢?
英法百年戰爭劇照
在英法百年戰爭爆發之前,雙方就在各個方面產生著摩擦。在政治上,法王腓力要進行皇室政權的擴張,想要佔領的地區是阿基坦,可是該區域正好被英王愛德華佔領,該區域因為歷史原因也不受制於法王,所以當法王想要佔領時英王並不同意。在經濟上,英國主要依賴於羊毛交易,佛蘭德斯是該貿易的中心,但該地區的伯爵卻是一位法國人,想要把利益獨給法國,因此兩國在經濟上也有糾紛。這兩個方面深刻影響著兩國的關系,但百年戰爭導火索是兩者的社會關系。
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去世了,因此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根據當時法國有關王位的規定,腓力的三個兒子應該是繼承王位的首選,但是這三個兒子都死了,並且沒有留下任何的男性血脈。腓力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兒有一個兒子也就是腓力有外孫,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他的外孫繼承王位,但是他的外孫卻是英王。法國的貴族不同意讓英王來繼承王位,就讓腓力的侄子成為法王。但是愛德華三世並沒有就此放棄依舊與其爭奪王位。1337年他稱王法蘭西,而此時腓力六世要收回英國在法國境內的領土,開始派兵,雙方開始交戰。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可以簡單概括為英國國王覬覦法國王位。當然除此之外,雙發還為了爭奪法國境內富裕的地區。其中本來支持法王的佛蘭德爾地區為了得到來自英國的原料轉向支持英國,使雙方矛盾加深,促使了這場戰爭的爆發。
最後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
一場戰爭持續百餘年,那麼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呢,1458年,法軍攻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之後英格蘭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以上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的簡單介紹,這場百年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 *** 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以及最終的影響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
英法百年戰爭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比如說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當時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
腓力和愛德華都沒考慮過向對方妥協,事實上,作為真正的中世紀騎士,他們都有打一場騎士戰爭的想法。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英法百年戰爭原因中經濟原因是致命原因。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然而,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原因的介紹。
G. 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采老埋乎用突襲液握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侍悉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參考資料: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9446.htm
H. 佛蘭德斯美術的歷史沿革
佛蘭德斯在歷史上泛指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大致包括今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的部分地區。其美術以繪畫為主 ,其次是建築和雕塑 。時間范圍一般限定在15 -17世紀。
15世紀上半葉,凡·愛克兄弟創作的《根特祭壇畫》,繼承並發展了手抄本細密畫傳統,標志著早期佛蘭德斯繪畫的開端。此後,如 G.van der韋登、赫里斯特斯等人想從義大利繪畫中求得畫面形象結構的發展,但又流於生硬和平庸。15世紀末,歐洲處於精神危機之中,H.博斯以其幻想的漫畫式形象,反映了宗教改革運動前夜人民群眾反對天主教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情緒。16世紀60年代,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反抗西班牙封建專制的斗爭迭起。P.勃魯蓋爾以藝術為武器,深刻真實地揭示了其所處時代的殘酷性。如《伯利恆的嬰兒虐殺》等作品,即運用碼拍故事新編的方式暗示出西班牙軍隊的暴行。而《農民舞蹈》、《農民婚禮》等作品,則典型地描繪了農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擴大了風俗畫的表現范圍。17世紀的佛蘭德斯不同於獨立後的荷蘭,它仍處於西班牙封建專制與天主教會的控制之下,其美術一方面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世俗性日益明顯;另方面為適應宮廷貴族與教會的審美要求,又發展了一種具有貴族氣息的、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成為歐洲巴洛克美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608年,P.P.魯本斯從義大利學成歸來,將米開朗琪羅、丁托列托 、卡拉瓦喬等人的畫風與佛蘭德斯民族美術傳統相融合,形成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風格。在他所涉獵的宗教歷史畫 、肖像畫、風景畫和風俗畫中,均以其奔放的筆法、飽滿的色彩和雄壯的造型以及強烈的運動感,為佛蘭德斯美術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在他的追隨者中,凡·戴克以肖像畫創作為主,後來服務於英國宮廷,對英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F.斯尼德斯則以創作氣勢宏偉、富有節奏感的動物畫著稱。
大致的歷史分期如下: 這一時期被譽為尼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出現了一批傑出的天才式畫家。16世紀末,尼德蘭北遲游羨部七省聯合起兵反抗獨裁統治,揭開了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Dutch War of Independence)的序幕,並於1581年獨立,是為「聯省共和國」(Dutch Republic)。這一時期的荷蘭戰亂頻頻,政治斗爭和宗教斗爭激烈,但這並不妨礙佛蘭德斯巴洛克繪畫藝術的繁榮。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有哈爾斯(Frans Hals)、倫勃朗磨旁(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以及以魯本斯(Rubens)、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雅各布·約爾丹斯(Jacob Jordaens)為代表的安特衛普畫派,他們在一些人看來甚至直接代表了佛蘭德斯繪畫。在尼德蘭藝術的黃金時代,藝術家們每年創作的作品大約有70000幅 。突出的繪畫題材除了傳統的歷史、宗教題材、風俗畫、人像、風景、靜物之外,還有表現收藏家畫廊的「畫廊畫」(Gallery and art collection painting)及專門表現動物的創作。
I. 歐洲的百年戰爭是怎麼回事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 ,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J. 什麼是英法百年戰爭,有什麼影響
英法百年戰爭於1337年到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晌陸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當時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影響
首先,英法百年戰爭的影響體現在雙方戰爭體制上。最初的時候,兩個國家的軍人都主要來自於貴族,有服役時間的限吵態制,這對於當時跨海作戰的英國來說十分的不利,於是開始招募下層人民來當兵。而法國在戰爭初期屢屢失利,為了抵抗英國擴張了法國皇室的統治權力。
最終,兩個國家都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其次,體現在戰術思想上。起初的時候,法國在每次大型交戰的時候,都採用騎兵正面與敵軍交戰,但是卻經常失敗,於是到後期也開始使用步兵,在後續的戰爭中漸漸取得勝利,騎兵也逐步走向沒落。升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