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美援朝:中國戰勝16國聯軍,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1950年,中國抗美援朝。當時在裝備落後,國家需要重建時,中國軍人再次踏上戰爭之路。現在網路有文字對抗美援朝戰爭看法,有小朋友私信我,問為如何評價這場仗。其實一句話: 這場仗不得不打! 但抗美援朝意義很大,我們不僅一血百年恥辱,也讓西方突然睜眼看到中國。
之所以說抗美援朝意義重大,還要從清朝鴉片戰爭說起,那時西方國家用鴉片敲開中國大門,英國僅派了一萬多人,而且遠離本土萬里之遙,居然打得清朝求和。現在再看那段 歷史 讓人不解。
清朝簽訂的第一個恥辱條約是《南京條約》,我們每次重溫那段 歷史 就恨不能穿越到清朝,替清朝出口氣,那麼多人口,一個外來之敵都打不過。
法國看到英國在中國佔了便宜,也躍躍欲試,與英國一起侵略中國,居然輕松的侵佔了北京,還燒了圓明園,第二個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簽了,堂堂大清帝國的帝都竟然這樣被輕易攻破,甚至輕易獲得想不到領土和利益,北面的俄國興奮了,不斷從北方對中國掠奪。
大清帝國即使這般受欺負,被割肉還依然保持風度,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卻不淡定了。日本就是學中國的一個學生,但明治維新後,日本向西方看齊,國力不斷強大,根本瞧不起老師了。 的確老師太弱了,又抽煙喝酒,身體霍霍的虛弱不堪,但總要保持一種「風度」。 於是不斷花錢購買武器,但真正的精髓卻沒有學到。反觀日本也學習返巧歐洲,但學到真本事,這樣的學生當然不怕老師,甚至要打老師沾光了。
1894年,甲午一戰,亞洲最強大的海軍清朝北洋水師竟然打不過日本,隨之恥辱的《馬關條約》來了。
列強們開始眼饞了,連小日本都吊打中國,那中國這肥肉不吃白不吃,於1900年八國組成聯軍再次入侵中國,慈禧老太婆雖然生氣,但也不敢打,不得不簽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於是強大的中國後來成為西方國家眼中的東亞病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戰,幾十萬勞工戰死,只是換了戰勝國地位,但西方國家瞧不起中國,就連收回自己的土地都不行,居然還弄了個丟人的21條。那些死在歐洲戰場的勞工死不瞑目。
隨後日本侵略東三省,漢卿不抵抗,但無論聽誰的,堂堂中國男兒,手下這么多兵,連個東三省都保不住。抗戰八年,雖然勝了,但是付出了慘痛代價。中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可是原本屬於中國的琉球群島等地,不也沒給中國嗎?在西方國家眼裡,二戰中國是在美國等國幫助下贏的,他們依然瞧不起。就連日本人也不服。
當年那個「紫石英號」事件發生後,有法國議員甚至叫嚷著要派幾艘軍艦來教訓中國。要知道法國可是在二戰亡國的,在二戰也讓人瞧不起,但戰後卻很硬氣。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剛要展開國家重建,朝鮮戰爭爆發了。這場家門口的戰爭,當時中國猶豫過,但最終決定出國參戰。那時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軍事裝備基本上還是抗戰留下來的,只有一群士氣高漲的軍人。
但16國組成的聯合軍隊叫囂著要打過鴨綠江,這就讓人想起了50年前的八國聯軍,看來50年前的事,50年後有些國家根本不怕,自信心很強。由此可見一個國家戰爭,決定的不是幾年事,也州世坦不是一個王冊桐朝的興衰,可能要管近百年。
毛主席一聲令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句話是讓中國人熱血沸騰,一血百年恥辱的機會來了,管他手中是什麼武器,戰場上比拼的是精神。
蘇聯對中國抗美援朝戰爭還抱有懷疑態度,最初甚至在軍事支援上都猶豫,但中國人靠戰爭告訴蘇聯人,中國已經不是以前了。也告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想贏中國已經不可能了。
美軍與中國軍人交手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些穿著破舊的軍服,手中拿著三八大蓋的,沒有空中火力支援,但戰爭發起時,迅速穿插包圍,很快把美軍切割成幾段,當美軍驚醒時已經晚了。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密度超過了二戰,傷亡慘重,美軍都感覺不可思議。但這場戰役被稱為「國魂之戰」。
抗美援朝無數場戰斗,很多志願軍犧牲了,奠定了這場立國之戰。正是這場戰爭讓美國害怕,當初想打過鴨綠江的野心徹底沒有了,老老實實回到三八線的談判桌上。
抗美援朝戰爭,也讓西方國家突然意識到,這已經不是50年前的中國了,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強大國家,而且誰敢侵略就將遭受沉重打擊。
看過有些資料,認為當時美國沒敢用原子彈。其實美國根本不敢用,無論蘇聯因素,還是道義,美國都應顧及到。也就是說在常規戰爭中,美國已經輸了。
也正是抗美援朝,為我國創造了此後和平建設時期,對印自衛反擊戰只是教訓下印度。也正是通過這場戰爭,我國才能安心搞建設、搞科研,確保兩彈一星誕生,我們也擁有核彈。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還能研製出這些與美國較量的「殺手鐧」嗎?
七十年代,美國主動來華與中國友好,背後有抗美援朝戰爭基礎。中國恢復聯合國五常地位,也正是因為抗美援朝。所以「一戰管百年」,並非完全是比喻,有著現實意義。如果美國想與中國再戰,他們必然考慮到朝鮮戰爭的因素,應該知道 中國人是不好惹的,也是惹不得的。
⑵ 中法戰爭法國重創成度
山西之戰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2]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含仿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指皮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2]
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䜣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2]
北黎沖突
法軍統帥庫爾貝(孤拔)
1884年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藉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2]
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唯老差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2]
後戰火延至中國本土,1884年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2]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2]
鎮南關戰役
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里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
⑶ 法國竟然敢來中國海域挑釁,俄國讓你知道什麼叫自己打
究竟法國做了啥不想要命的是,讓中國這般的生氣,還把俄國給惹惱了。
法國將於5月份派出「西北風」直升機航母在中國海岸附近,與日美英三國軍隊舉行軍演。由於相關報道特意強調「軍演旨在向中國彰顯法國軍力」,因此這條消息引發國內外輿論極大關注。3月24日,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刊發俄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文章稱,當敵方是一個海空部隊沒有戰鬥力的小國時世歲團,「西北風」直升機航母就是一艘很有用的戰艦。但當假想敵是中國時,「西北風」直升機航母就會變得不堪一擊,用它就可能變為一場災難。
沒事敢來中國海域,老虎不發威你當我們是病貓嗎,並不是,讓你看看,什麼叫中國。
⑷ 南海部分島礁收復紀實
近幾十年來,南海周邊一些國家不斷挑戰中國對南海諸島的 *** ,非法侵佔島礁,掠奪資源。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寸土必爭,即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收復了不少重要的島礁。從進駐太平島到拿下永暑礁,收復美濟礁。中國人從來不曾忘記那一片神聖的領海。
⑸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詳解
1853年英美等國向中國提出「修約」交涉遭到拒絕。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製造「亞羅號事件」。「亞羅號」事件是中國近代時期英國一系列粗暴踐踏中國 *** 和損害中國管轄權事件中的一個。
事件背景
廣州入城問題
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戰後時期最棘手的事件,是英國人進入廣州城的權利問題。在五個口岸中,除廣州外,其它口岸全都按期向外國人開放通商、居住和駐設領事:上海在1843年11月開放、寧波在同年12月開放、福州和廈門在1844年6月開放。但是,廣州的居民卻頑強地拒絕讓英國人入城,而只是同意他們居住在原來的商館區。居民爭辯說,雖然條約列明開放廣州,但卻沒有明確寫明洋人可住到城裡。條約的確沒有明文規定這一點,但其它四個開放口岸的居民都沒有反對英國人進入他們城牆以內的權利。事實上,在上海的洋人獲准進入該城後發現衛生條件和住宅條件並不理想,以致自動撤到城外建立了居住地。但在廣州,英國人越是遇到 *** 便越是堅持入城的權利。當地民眾不想退讓,並把英國人入城看作是對他們城市的一種侮辱,於是,「廣州入城問題」便成為一個爭執的焦點。
歷史上,廣州一向以與洋人沖突著稱:據稱在中古時期便發生歲穗首過殺戮 *** 人的事件。在鴉片戰爭期間,廣州人比其它任何城市的人遭受了英國人更大的羞辱,廣州城是在1841年以「贖金」贖回的。在戰後時期,廣州遭受了一部分外貿生意被上海奪走的困厄,因為上海更靠近茶絲產地。廣州的茶葉出口額從1844年的6,900萬磅下降到1860年的2,700萬磅;而上海同期的出口額則從1,100萬磅上升到5,300萬磅。廣州的生絲出口從1845年的6,787擔下降到1847年的1,200擔;同期上海的生絲出口則從6,433擔上漲到21,176擔。廣州貿易的衰退損害了當地人的生計,於是他們將自己的不滿發泄到人數最多的洋商英國人身上。這種普遍的不滿得到了當地士紳的組織和領導,並配備了最初在鴉片戰爭時期由林則徐發給鄉勇的武器,於是便成為一股相當大的力量。
身為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耆英,夾在英國人不斷加強的入城要求和廣州紳民頑固的 *** 中間。耆英知道中國的條約義務,但當地民眾卻未必知道;1846年1月,他大膽宣布開放廣州城。他這樣做的後果是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無數的揭帖四圍流傳,抨擊他的安撫政策,並諷刺他向敵人諂媚奉承。暴民們上演了一場襲擊據說是親英的廣州知府的鬧劇,火燒了他的衙門,使廣州城陷入一片混亂。耆英在這種眾怒難犯的形勢下不得不修改了他的公告。幸運的是,英國 *** 並不想為「廣州入城問題」立即與中國發生沖突。1846年4月,德庇時和耆英達成了一項協定:英國人將推遲入城;中國則允諾不將舟山群島割讓給其它任何國家(以杜絕當時盛傳的法國之圖謀)作為交換。
受英國人退讓的鼓舞,廣州民眾變得比以往更加大膽,他們向外出的英國人投擲石塊的事件屢有發生。1847年4月,德庇時進行報復;他率900名士兵乘三艘武裝汽船和一艘方帆雙桅船攻陷了虎門炮台,塞住了827門火炮的炮口並佔領了廣州的商館區。4月6日,耆英連忙與他談妥一項協定:清廷答應讓英國人在兩年之後入城,並懲處那些冒犯英國人的華人,以及給予英國商人和乎數傳教士建造貨棧和教堂的權利。 由於向英國人妥協,耆英的公眾形象無可挽回地損壞了。他意識到「廣州入城問題」遲早會觸發一場他本人無力阻止的沖突,也知道他本人無力對付沿海地區日益加劇的海盜問題,於是他設法在事態變得不可收拾之前擺脫困境。他以年老體衰為由請求朝廷將他召回。他的請求被恩准了,1848年3月耆英返回北京。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職務授給了一位仇視洋人的官員徐廣縉(約1786-1858年),而廣東巡撫族悔一職則授予了葉名琛(1807-1859年)。繼耆英被召回後,這兩人的任命標志著中國 *** 內部那股在戰敗後一直低落的反抗勢力重新抬頭。徐廣縉和葉名琛在廣州通力合作,對洋人採取一種不作屈服的姿態,同時鼓動民眾阻遏英國人的入城,中英關系急劇惡化。
廣州方面的強硬政策(1848-1856年)
中國方面在廣州的人事變更與英國方面的人事變更同時發生。文翰爵士(Sir S.Gee Bonham,1803-1863年)替代德庇時出任香港總督、特命全權公使兼駐華商務監督。文翰是東印度公司一名船長的兒子,少年得志,二十多歲時便被任命為新加坡常駐參贊,1837年當上了威爾士親王島(Prince of Wales Island)、新加坡和馬六甲聯合殖民地總督。文翰粗通漢語,略知中國的風俗習慣,且頗有「務實」之聲望,故他在1848年被巴麥尊任命為香港總督。
文翰與欽差大臣徐廣縉於1848年4月29日第一次會晤。盡管文翰對會晤的禮儀感到滿意,卻發現徐廣縉「寡言少語」。6月7日,他致函徐廣縉,建議應作出初步安排,以兌現耆英—德庇時協定中允許英國人在1849年進入廣州城。徐廣縉答稱,鑒於地方輿情的強烈反對,「前督耆英(1847年)許其進城,必以二年為期,亦明知進城必不相安,姑為一時權宜之計」雲雲。巴麥尊雖然不願放棄入城權,卻也懷疑進入一個敵對的城市究竟有多少實用價值,故他建議這項權利,可局限為英國全權公使或領事在中國官員的陪同下入城對兩廣總督作公務拜會。實際上,他在1848年12月30日授權文翰可迴避爭端。
1849年4月1日,徐廣縉向文翰轉述皇帝的諭旨,稱皇帝不能置廣州人民自發一致之輿情而不顧。文翰在謁見欽差的所有努力都失敗後,於4月9日用信函通告 *** ,稱「所爭議之間題暫為擱置,但必須是懸而未決」。廣州人相信,他們可怕的大規模公眾 *** (捲入了約10萬民眾和鄉勇)震懾了英國人,使其放棄了要求。當得意洋洋的徐廣縉和葉名琛上奏朝廷稱文翰已同意「嗣後不再議入城之事」時,大感欣慰的道光皇帝賞封徐廣縉子爵世襲,葉名琛男爵世襲,並嘉獎廣州民眾的忠君愛國之忱。巴麥尊對中國的憤怒難以言表,他訓令文翰向北京送交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醒中國的大員記住「前任的官員在1839年所犯的錯誤」,並警告說:「迄今為止,英國 *** 所表現出的忍耐並非出於軟弱感,而是出於自信強大實力的意識。英國 *** 深知,如果情勢需要,英國軍隊可以把整個廣州城毀得片瓦不留,使該城人民受到最大的懲罰。」朝廷輕蔑地處置這個警告,稱這樣一份桀驁無禮的信不配答覆,以免把這些蠻夷寵慣得更加目空一切。文翰隨後在1849年8月24日親自送交了一份正式的 *** 照會,他在其中概述了與「廣州入城問題」相關的事件的全部過程,而且警告說:「兩國間將來無論發生任何對中國不利的事件,其過失都將落在中國 *** 方面。」
1850年,固執的道光皇帝駕崩,20歲的兒子咸豐皇帝繼位,執行了一項更加不妥協的對外政策。一些主張撫夷的人如穆彰阿和耆英等被撤職、貶降或由一些鼓吹排夷的官員取代。一位仇洋的官員建議皇帝應將鴉片戰爭的英雄林則徐召回京師供職,以示對英國人的警告:「粵東夷務,林始之而徐終之;兩臣皆為英夷所敬畏。」但林則徐自1849年夏天起身體一直很糟,次年11月22日在赴廣西出任巡撫兼欽差大臣新職的途中去世。當1852年徐廣縉被另遣去鎮壓太平軍時,更反洋、更頑固、更傲慢的葉名琛接任了徐廣縉的職位。葉名琛公開地藐視外夷,拒不答復他們的信函或與他們會晤,並稱天朝大吏不應自貶身價接見外夷,而應迴避他們以維護國家尊嚴。法國公使始終無法獲得接見達十五個月之久。
然而,中國之態度趨於強硬並未引起英國人的反應,新的自由黨 *** 採取一種溫和的姿態,而文翰因獲准休假由包令(John Bowring,1792-1872年)接任一事更加強了英國的溫和傾向。身材高大的包令是一位博學之士,而且是自由貿易的積極倡導者,曾任《威斯敏斯特評論》(Westminister Review)的主編,做過邊沁(Jeremy Bentham)的私人秘書,也是維利爾斯(Gee Villiers)(日後的外交大臣克拉蘭敦勛爵Lord Clarendon])的摯友。包令發覺自己財政境況拮據,於是申請出任駐廣州領事一職。他在1849年獲得了任命,並隨後對他在廣州所見到的中華文明著了迷。當他在1852年接替文翰出任商務監督兼全權代表時,他受格蘭維爾勛爵(Lord Granville)告誡不要與 *** 展開令人惱火的談判,並且在事先得到國內同意之前也不要使用武力。在他要求與葉名琛會晤的請求一如所料地碰了硬釘子之後,倫敦訓令他「不要提任何准許英國臣民進入廣州城之類的問題,就是你本人也不必企圖進入該城。」.
列強對修約的強烈要求
除了「廣州入城問題」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問題也使中西關系趨於緊張:外國人始終想將貿易從五個口岸擴展到全中國、在北京設立常駐使節以繞開頑固的廣州當局,以及由於戰後商品價格普遍下降而產生的降低關稅要求。這些問題匯合到一起,在外國人中間引發了一種要求修約的強烈沖動。根據1844年的中美和中法條約,應在十二年後即1856年進行修約。盡管1842年的《南京條約》沒有關於修約的條款,但英國人聲稱最惠國待遇使他們同樣有權利在十二年後即1854年進行修約。基於共同的利益,美國和法國的公使支持英國的要求。1854年,三國公使建議討論修約問題;葉名琛斷然拒絕,稱全無必要。英美代表既不能在廣州說動葉名琛,也沒能在上海開始談判,遂於1854年10月北上尋求滿意的答復。在大沽,他們沒有獲得直隸總督的接見(該員受朝廷之命不得親自接見夷人),只得到了一個次等官員長蘆鹽政崇綸的接待。兩位公使提出修訂稅率、在北京設使節、開放天津、獲得在內地購置地產之權、鴉片進口合法化、廢除內地厘金等要求;朝廷斥責這些要求毫無道理,責令公使返回廣州。
1856年,三國公使再次提出修約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許作一些合理的小變動,但重大條款不予考慮,以免萬年和約(《南京條約》)失去其意義。然而,在廣州的葉名琛頑固地拒絕談判,即使細小變通也不容許,堅稱如予夷人一寸,彼等或進一尺。美國特使伯駕(Peter Parker)不願退讓,於是獨自試圖前往北京。在上海,中國人阻止了他繼續北上的努力。在這種狀況下,外國、尤其是英國逐漸不耐煩了,即使是那位生性平和的包令也被迫向倫敦報稱,需要用戰艦來擴展和改善英國與中國的關系。
事件經過
觸發英國發泄其憤怒的是1856年的「亞羅號」(Arrow)事件。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噸的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埔。「亞羅號」是一艘三桅帆船,裝備歐式船殼和中式帆篷的混合船舶,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是香港華人方亞明。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防備中國官府無力剿滅的沿海海盜,該船已向英國香港皇家殖民地當局登記。10月8日早晨8時到8時半之間,當「亞羅號」懸掛英國國旗停靠在廣州城外時,4名中國官佐和60名兵丁登上該船,聲稱要搜尋一個臭名遠揚的海盜,據稱這名海盜就在船上。他們拘拿了12名華人船員,混亂中英國國旗被扯下。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兼全權代表包令的指示,於10月12日強烈 *** 中國方面侮辱英國國旗,並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拘捕船員。他要求以後尊重英國國旗、釋放全部12名水手,並在48小時內由兩廣總督出具一份書面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嚴詞否認當時船上有張掛任何國旗,並質問該領事為什麼干預一樁由中國巡捕在一艘停泊於中國港口且為中國人所擁有的船上拘拿中國人的案件。葉名琛當時並不知道,在事件發生之前,"亞羅號"的登記業已過期,否則他肯定還要加上這一條。巴夏禮認為葉名琛的答復不能令人滿意,於是下令扣押一艘中國師船作為賠償要挾。在相持良久之後,葉名琛於22日放回了12名船員,但斷然拒絕道歉。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樣「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國 *** 蓄意挑起侵華戰爭的借口。 並成為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事件後續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 *** ,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 *** 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 *** 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 *** 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製造「亞羅號事件」。此後,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 *** 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 *** 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 *** 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 *** 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 *** 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英屬印度加爾各答,一年後死於當地。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 *** 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 *** ,以示 *** 。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 *** 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 *** ,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 *** 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 *** 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 *** 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 *** 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 *** 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 *** 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 *** 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 *** 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 *** 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 *** 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 *** 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 *** 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 *** 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咸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於當年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 *** 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參見第5頁沙俄侵佔中國東北領土圖和第1538頁沙俄侵佔中國西北領土圖)。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 *** 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⑹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一共派了多少人
八國聯軍一共派了有49360個人侵略中國。
八國聯軍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八國聯軍派兵人數:
日本:戰艦20艘海軍陸戰隊540人陸軍20,300人。
英國:戰艦8艘海軍陸戰隊2020人陸軍10,000人。
法國:戰艦5艘海軍陸戰隊390人陸軍3,130人。
美國:戰艦2艘海軍陸戰隊295人陸軍3,125人。
德國:戰艦5艘海軍陸戰隊600人陸軍300人。
俄羅斯:戰艦10艘海軍陸戰隊750人陸軍12,400人。
意缺橘褲大利:戰艦2艘海軍陸戰隊80人陸軍5人。
奧匈帝國:戰艦4艘海軍陸戰隊294陸軍100人。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
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伏簡治。
(6)最新法國派什麼軍艦來中國擴展閱讀: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伍正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
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
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⑺ 簡述2001年中國海軍訪問歐洲四國
10月17日,我海軍艦艇編隊圓滿察敗改完成出訪德、英、法、意等歐洲四國的任務,開始返航回國。在人民海軍的遠航出訪史上,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遠航。
近代中國人第一次看見軍艦,是西方列強的炮艦,留下的是恥辱的記憶。新中國成立後,贏得了獨立和尊嚴的中國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來自海上的外國朋友。在西方國家中,法國海軍於1978年敗判第一次派軍艦訪華。至今,法、英、德、意四國已19次派出32艘軍艦訪問了我國的上海和青島。
如今,我海軍官兵第一次駕駛國產現代化軍艦,遠涉重洋到歐洲國家去做客。踏上陌生的歐洲土地,見到的是一張張友善和熱情的面孔。
德國威廉市是一個只有幾萬人口的寧靜小鎮,平時只見街道上到處停著汽車,很少見到行人。中國軍艦的來訪給這里帶來了少有的熱鬧氣氛。市區離海軍基地尚有一段路程,我軍艦安排當地市民參觀的那一天,足有上千人來參枯虛觀。許多人在「深圳」艦舉辦的「錦綉中華」圖片展前駐足觀看。
9月26日上午,德國不來梅州議會大廳里,議長舍爾夫正在主持議員們開會。當前來拜會的我編隊指揮員走進大廳時,議長宣布暫時休會,全體議員向我編隊指揮員一行鼓掌致意,熱烈歡迎中國軍艦和官兵到訪。
訪問歐洲四國期間,我海軍艦艇編隊以威武的艦容和官兵們的良好素質,增進了歐洲人民和海軍對中國的了解,並且贏得了尊敬。當我編隊連續航行32個晝夜,安全、准點抵達德國時,前來歡迎的德方軍政官員對中國海軍的遠洋航行能力贊嘆不已;英國海軍將領在致歡迎辭中也特別指出,對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經過這么遠的航行,仍然保持良好的艦容,表示極為欽佩。在結束對法國的訪問前往義大利的途中,我海軍艦艇編隊戰勝持續兩晝夜的狂風惡浪,安全通過航海家視為畏途的大西洋著名風浪區比斯開灣,按計劃准點抵達義大利,更加贏得了法國和義大利海軍同行的敬佩。許多前來參觀的當地市民,得知這樣威武漂亮的軍艦是由中國自己製造的,無不對中國的發展和成就刮目相看。
面對中國海軍官兵所表現出的嚴明紀律,義大利拉斯佩齊亞市警察局長深有感觸地說:這里曾有不少國家的軍艦來訪,水兵們上了碼頭後,酗酒、鬧事,被警察送回艦上的事屢見不鮮。這次,中國軍艦530多人來訪,但沒有一名中國水兵給警察添過麻煩。
⑻ 法國軍艦要走瓊州海峽行嗎
不經我們允許是不行的。因為瓊州海峽南北最大寬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寬度29.5公里。而領海是12海里,大約22公里,海峽兩頭都是我們的,那就是約44公里的領海,所以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我們不允許別國的船不許通行,更別說軍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