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英國和法國是怎麼毀滅圓明園的

英國和法國是怎麼毀滅圓明園的

發布時間:2023-03-31 21:39:24

1.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經過是怎樣的

一、爆發原因: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

二、經過:

1、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中國。

2、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枝帆軍炮轟大沽炮台後,清政府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恐嚇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

3、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法聯軍慘遭失敗。1860年英法聯軍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後攻入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清廷派奕欣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三、結果:英法聯軍撤離,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量國土被割讓,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四、影響: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進一步加深。

拓展資料: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游旁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神搭橡。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2. 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

圓明園是著名的清朝皇家園林,它的毀滅堪稱中國歷史文化瑰寶的巨大損失,那麼它的毀滅到底經歷了哪些過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

接下來是「石劫」,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圓明園帶來好運,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圓明園中凡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全部被搜羅凈盡,每天幾百車往外拉,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1929年,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圓明園。經過此劫,大水法、遠贏觀、西洋樓等殘存建築全成過眼煙雲。最後的毀滅是在1940年,日本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鼓勵開荒。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的湖山之勝遂盪然無存。

3.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是:毀滅其掠奪中國 歷史 文物與古董的證據。

據 歷史 記載,咸豐十年即186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佔領圓明園。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三日熊熊大火,使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這座世界著名林園就此化為一片廢墟。 這便是 歷史 上著名的中華大恥「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始建於康熙48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歷經150多年的 歷史 ,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組織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規模宏大,珍藏文物眾多,建築規格中西合璧,達到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巔峰。 也是一座中國幾千年的國家級 歷史 文物博物館。

據統計,圓明園被掠奪的數量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英法聯軍將其洗劫一空之後,便一把大火毀滅掠奪證據,致使中國無法統計文物數量及去向。這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意圖。

大肆搶掠其中的珍寶後,為掩蓋其彌天罪惡,不惜以放火而毀蹤滅跡。也不排除既然拿不走、寧願毀掉的惡毒變態心理作祟。

在這里要明確一個事實:圓明園被燒過兩次:分別是在1860年的第2次鴉片戰爭,還有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

1860年英法聯軍,英軍15000餘人,法軍7000人。分別在額爾金和葛羅帶領下,於10月6號至10月9號,在圓明園大肆搶劫以及焚燒。

搶劫是法國人想開始帶頭乾的,

放火是英國人帶頭乾的。

1900年英法美日德意奧俄,這8個強盜合夥,再一次洗劫圓明園。

共計搶劫了150多萬件文物,破壞掉的不計其數。為了掩藏他們的罪行,這8個強盜再次放火燒了圓明園。

圓明園第1次被燒後,清政府還打算重新修起來,但修了一部分之後發現工程太浩大,花的錢太多,也就放任不管了。

圓明園第2次在被搶劫焚燒之後,本土軍閥以及無知的平民,像食腐動物一樣,將圓明園裡面的石料,土壤全部挖走。

所以圓明園那8個強盜給合夥殺死的。而他的屍體卻是被本土軍閥以及無知平民給瓜分了的。

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共計150年才修建起來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萬園之園,被英法美日德意奧俄,本土的割據軍閥,還有無知平民以及那個廢物晚清政府,給合夥謀殺了。

在初中 歷史 課本上,火燒圓明園的 歷史 老師沒有細講,教科書裡面也極不完整,包括後來拍了個電影《火燒圓明園》也沒說個所以然,有些莫名其妙地就被燒了。那麼英法聯軍(至於到底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乾的這里不做討論)為什麼火燒圓明園呢?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後來有個參與使節團的法國人寫了回憶錄,對當時情況描寫:我們被困在一個木牢里,麻繩綁住我們的身體,連續在烈日下暴曬數日,無水無食,不少人都橫死高溫之下。

消息傳到英法兩國,舉國震驚。英法兩國的國民認為是中國人違反國際條例和普世價值觀在先,英法兩國決定報復,以火燒一座宮殿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圓明園。

英國駐清的特派官員在火燒前有在北京城裡貼出公示,告知火燒時間和地點,意思是中國老百姓就不要去,結果中國人還偏偏就去了。英法聯軍在搶,中國人自己也在搶,太監、奴才也都沒閑著,後來也有盜墓者進去偷盜,逐漸演變為至今的破敗景象。

事情來龍去脈大致就這樣,所以可以羅列出英法聯軍火燒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二:外國人、傳教士被迫害。朝廷為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利用義和團家國情懷到處殺害外國人及傳教士,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第三: 租界被攻擊,大使被殺。在清廷的縱容下,義和團大肆攻擊各國大使館租界,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伏擊殺死,釀成開戰的導火線,此後清廷被迫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第四:火燒圓明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想毀掉搶劫的罪證。

第五 : 燒掉中國人自信,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登陸天津大沽口時被打敗,對不可一世的英法是不可接受的,再次打進北京勢必不會空手而歸,他們沒有選擇焚燒紫禁城,而是圓明園。 因為圓明園是當時世界的萬園之園,它代表了清朝這個封建帝國的所有,權利、地位、財富。 英法選擇燒掉這個至高無上的圓明園,也就燒掉清廷的尊嚴、燒掉了中國人的自信,死死的把你打趴在地上動彈不得。

在 歷史 的長河中泛舟而行,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近代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苦痛也許是清朝統治者最難忘懷的一幕。數千年國人心目中最為神聖的皇權竟遭到了西方無情地嘲弄,英法聯軍開進了北京,成千上萬的軍隊無法保證北京的安全,英法聯軍如入無人之境,咸豐倉皇逃往熱河,將國家的心臟丟棄在了聯軍鐵蹄之下,也將沉重的震撼帶入了整個國家的中樞系統。對於當時的中國尤其士大夫來來說,這是 歷史 上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和巨大災變, 「海國作亂,自古無聞,明時有倭寇之警,亦未嘗連衡諸海國,直犯神州赤縣也」 。戰事從廣東發端竟將戰火燃到了北京城內, 「夷氛逼近,一夜數警,人心惶惑,城內遷徙絡繹,各衙門官員紛紛遠避,十室九空」, 聯軍由安定門而入, 「恃捍登城,……盡逐我城上防兵,將我大小炮位,掀落城下,納諸溝中,」另設夷炮四十六尊,炮口南向,「北面城垣,東西長十里,盡被占踞,……城門聽其啟閉,反禁止中國人不得出入」。 昔日京華景象如同洪水過地,盪然無存,給了國人以最猛烈的震擊。

英法聯軍揚言要炮轟北京,搗毀皇宮;接著沖進了圓明園——這座經營了150餘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的著名皇家園林,先是對它大肆劫掠,然後又將其縱火焚毀。他們聲稱 「它是皇帝喜愛的住所,對其進行毀壞不僅是給他的 情感 一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對他的傲慢也是一次重創」。 我們有必要在附近留下永久的、表示我們對清政府背信棄義和殘酷的憤慨的標記,以警示未來。這才是燒毀圓明園的真正起因。」圓明園被燒毀了,「龐大的帝國突然之間傾覆在自身的灰燼中,……這好像僅僅是一種預兆,或許不會變為現實,因為仍然有時間讓中國自己恢復自新,通過和外國政府建立友好關系,向他們學習怎樣在目前的危機時刻可以使臣民保持安定,並趕上 歷史 進步的步伐」

首先,是為了掩蓋並銷毀搶劫罪證。 當時的英法聯軍如強盜般,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的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他們已經將圓明園中所有能帶走的珍寶都洗劫一空。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既可以掩蓋自己的強盜行徑,對外也有說辭。正是為了掩蓋並銷毀搶劫罪證,他們選擇了火燒圓明園。

其次,是為了逼清朝趕緊簽約。 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之所以發動戰爭,是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某種目的。戰爭只是他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而已。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可以對清朝統治者形成威懾,擊垮他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盡早簽約。

最後,是想一擊必殺,盡早結束戰爭。 當時的英法聯軍人數並不多,而且遠離本土作戰,一開始清政府可能還反應不過來。但只要清政府緩過神來,傾舉國之力對他們進行不遺餘力的絞殺,他們即便在厲害也會深陷泥潭,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所以還不如攜新勝之威,再放一把火,展現出自己的強硬,讓清政府更加懼怕,自己撈到好處,也趕緊結束戰爭,全身而退。

在英法等國的武力逼迫和挾制之下,1860年10月,留守北京的咸豐之弟、恭親王奕䜣被迫同英、法交換了《 天津條約 》批准書,並簽訂了中英、中法《 北京條約 》,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歸英屬香港界內」等等,使西方列強從中國攫取了一系列新的特權。當此消息傳入各省,整個國家無不顫栗。正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接恭親王咨文,敬悉鑾輿已出巡熱河,夷氛逼近京城僅二十里,為之悲泣,不知所以為計」。其惶遽怵惕、茫然失措的心情足以描繪整個國家在這種震擊下的普遍心態,從而人們悲痛地稱其為「 庚申之變 」。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這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一首歌《紅玫瑰》,裡面有一句歌詞說的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此此景,不正好對應英法聯軍的那種「得不到就要把他們給毀掉」的丑惡嘴臉嗎?


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件事情,不禁讓我想起電影《教父》。這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該片更是在1973年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 柯里昂家族 的故事,在老教父 維托·柯里昂 的帶領下,小兒子 邁克 經過一系列的艱難困苦,最終成長為一代教父。而說起老教父 維托·柯里昂,在他小時候,父親被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殺害,在母親的掩護下,得以逃到美國,經過種種困難的奮斗歷程後,成為了教父。

而維托的這一故事,說明了 「斬草要除根,否則後患無窮」 。而這對比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已將像土匪一樣搶劫了,何不「好人做到底」,一次性燒了一了百了呢?

這樣的行為終究還是「目光短淺」了,畢竟靠搶來獲取物質資源的方式終究不能長久,因為「誠信」和「文明」的大廈已然建起,違反規則的行為終將會得到應有的制裁!

掩蓋罪行這個說法不靠譜,這兩個強盜打家劫舍多年,怎麼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焚毀圓明園是告訴清政府留守人員,不答應所有條件,接下去就要燒了紫禁城!

滿清孱弱之際正是列強劫掠之時,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擊到北京西北郊區的圓明園附近,並於次日闖進圓明園,這座被滿清皇室經營了150多年、建築輝煌藏寶無數的寶庫,當時就亮瞎了強盜們的眼鏡,隨之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珍寶被劫,但我們可以從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吉美博物館、丹楓白露宮等處的藏品看出來,至少有近十萬件具有藝術和考古價值的珍寶,落入了強盜的手中,這還不算英法聯軍士兵個人所搶劫的物品。具體數字無法統計,但絕對是天文數字。

按照強盜們的習慣,搶完了自然要放火。當他們把能搶的都搶走,不能搶的都砸碎之後,英法聯軍為了逼迫清政府盡快妥協,兼掩蓋自己的強盜罪行,在10月18日派出3500名士兵四處縱火,圓明園開始了滅頂之災,海量的圖書資料、所有的亭台樓閣都付之一炬,更有幾百名太監宮女喪命火海之中。

英軍指揮官侵額爾金無恥地說:此舉(火燒圓明園)將使中國與歐洲警醒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的人所能想像。這話雖然無恥,但同時說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主要目的就是震懾清政府,讓其驚懼之下妥協屈服。

果不其然,就在圓明園燃起大火之時,留守的恭親王奕欣,就答應了英法聯軍的一切條件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就簽訂了《北京條約》。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不恥於強盜們的惡行,但歸根結底還是滿清的無知無能所至,埋怨強盜不如壯大自己!試問秦皇漢武之際,誰敢來搶?他們不去搶別人就不錯了!

聽說過殺人放火嗎? 歷史 上西方列強火燒圓明園和殺人放火的性質基本上沒什麼兩樣,完全就是銷毀犯罪證據。當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後,被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給迷的睜不開眼了。在驚嘆之後英法聯軍則開始大肆縱兵搶劫。圓明園經歷過英法聯軍掠奪之後,英法聯軍也知道搶劫行為會讓他們備受指責,所以為了掩蓋搶劫的罪行,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以掩蓋真相。圓明園大火連燒三日不息,人類 歷史 上的瑰寶藝術奇跡之一的圓明園就這樣被毀滅了。而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也被認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殘酷的暴行。

為什麼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事情呢?這得從滿清王朝的落後腐朽和西方列強的擴張掠奪說起。清朝末期滿清王朝已經嚴重的落後於世界國家,尤其對西方國家而言,當時的滿清王朝就是一塊粘板上的魚肉,因此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滿清王朝開始實行掠奪。英國嘗試過各種手段來對清朝實行經濟掠奪,但事實上英國和滿清之間的貿易往來一直都是滿清占優,英國逆差。所以惱羞成怒的英國人索性決定以鴉片和武力來掠奪滿清王朝。由此雙方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人借機向中國開始大量傾銷國內過剩產能。嘗到甜頭之後的英國以及其他西方列強,開始更加肆無忌憚的想要壓迫滿清政府。在遭到拒絕後,英國等西方列強國家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當然了,結局不用想也知道,腐朽的滿清王朝再次敗給了英國等西方列強。

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 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里再無宮殿的痕跡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可見英國這個奴隸販子打著領帶的強盜有多麼的無恥。除此之外,當時圓明園中太監、宮女、工匠等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這也皆因為英法聯軍想要消滅罪證的原因。可見英國人這些奴隸販子有多麼的可惡。

1860年春,格蘭特、孟托班分別率英、法艦隊駛達上海集結,隨後即開始第三次北上。4月21日,聯軍佔領舟山。5月27日,英軍佔領大連,6月8日,法軍佔領煙台,封鎖渤海灣。7月19日,聯軍完成攻擊大沽口最後作戰准備,7月26日,英、法艦隊於渤海灣會齊後,向北塘方向開進。7月29日,英法援軍大舉來襲,自北塘登陸,迂迴攻擊大沽口炮台。在大沽口擊敗清軍後,北上佔領天津。



8月23日清朝派欽差大臣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由於駐軍北京問題導致議和失敗。恆祺離開天津後,天津全部清政府官員四散撤離,天津由中國大商人代為管理。9月2日,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英法提出停戰的主要條件為賠償軍費,先付給兩國現款各三四百萬兩;撤走通州守軍,兩國公使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由巴夏禮隨帶數十人先行入京,察看沿途及京中住房;增闢天津為通商口岸,立即開市貿易等。


咸豐帝感到停戰條件過於苛刻,認為公使進京「擁兵而來,顯懷莫測」,因而諭令桂良等「莫顧決裂」,拒絕英法所提要求。9月6日,咸豐帝下達對英國與法國的宣戰上諭,朱諭軍機處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嚴飭統兵大臣,整頓師律(旅),調集各路馬步諸軍與之決戰。」9月10日,聯軍先頭部隊三千餘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前進。



咸豐帝得悉英、法公使堅欲帶兵徑赴通州的消息,「決戰」的決心又開始動搖,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等為欽差大臣,由通州前往天津,同英法繼續談判,企圖挽回「撫局」。雙方在通州進行會談,巴夏禮除堅持原先提出的條件外,又增加了互換和約時須面見皇帝親遞國書,以及將張家灣的清軍全部撤退等要求。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於17日徹底破裂。


巴夏禮隨後乘馬離去。僧格林沁隨後截獲巴夏禮、羅亨利和士兵等39人(26位英國人,13位法國人)。9月18日,聯軍先頭部隊自河西務越過馬頭,推進到張家灣附近。咸豐帝再次下諭與英法決戰。僧格林沁率馬步軍在通州列陣以待。與此同時,聯軍先頭部隊與清軍在張家灣交戰,清軍敗退至八里橋。



隨後英法聯軍與華北地區清軍主力,包括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八旗察哈爾、索倫部、甘肅陝西調來的漢軍八旗及綠營、京津地區八旗綠營在通州八里橋決戰。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勝保戰斗中重傷撤退。隨後咸豐帝及皇後宮廷貴妃等人以北狩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法國陸軍遂追至圓明園。英法軍隊按原計劃沖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英軍司令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批准英軍入園搶劫破壞。10月17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園自由劫掠,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



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傢具等價值與此相仿。由於清廷談判代表曾拘捕英國軍使巴夏禮一行39人,當中20多人已被虐至死。英國談判全權代表第八代額爾金伯爵因此而復仇,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教訓咸豐帝。


英國第一步兵師米啟爾騎兵團一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同時派出分隊焚毀附近的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暢春園等皇家園林。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認為此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據《清稗類鈔》記載:

咸豐庚申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至天津,文宗方園居,聞敵至通州,倉卒率後妃幸熱河。十九日,英人至圓明園宮門,管園大臣文豐當門說止之。敵兵已去,文知奸人必乘間起,守衛禁兵無一在者,索馬還內,投福海死。奸人乘時縱火,入宮劫掠,敵兵從之,火三晝夜不熄。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是:

咸豐時期庚申年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到了天津,清文宗正居住在圓明園,聽到敵人已經到了通州,倉卒間帶著後妃們逃往熱河。 十九號,英國人到了圓明園,管園的大臣文豐擋在門口勸說制止他們。敵軍退去後,文豐知道奸人必定乘亂鬧事,而園內守衛都跑了,沒有一個人在,就牽著馬回到園內,投福海自殺了。 後來奸人乘亂放火,入宮搶劫,敵兵也跟著進園搶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沒有熄滅。

從徐珂的這段文字看,在圓明園放火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奸民。

當時圓明園管園大臣自殺,園內無人看守,這些奸民乘亂進園搶劫,然後放火,隨後英軍也扯下假面具,也跟著進園搶劫。

長期以來,民間一直認為當時給鬼子帶路並放火的是龔自珍的兒子龔孝拱,搶劫的強盜是英法聯軍。

恐怕不完全是事實。

龔孝拱當時只是上海英國領事威妥瑪的秘書,長期生活在江浙一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作為威妥瑪的秘書,隨同北上。

如果說龔孝拱負責給聯軍帶路,不太可能,北京他不熟。但是龔孝拱陪同威妥瑪跟隨英軍去過圓明園,是肯定的,因為其後他作為翻譯,又陪同威妥瑪參與了與清政府的談判,期間曾協助英方對清政府代表百般刁難,並與恭親王發生激烈爭執。

徐珂的記述,很明確地說明二個問題:

一是,放火的是奸民。

二是,進園搶劫的是英國人,法國人沒有參與。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名江蘇常熟人楊圻在他撰寫的《檀青傳》一書中曾對圓明園大火有過記載:

「奸 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朝廷稍稍聞圓明園之毀,禍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家屬焉。」

楊圻曾在光緒年間做過詹事府主簿,戶部以及郵傳部郎中,他的記述最接近事實。

由此可以看出,給鬼子帶路搶劫的不是龔孝拱,而是這個姓李的漢奸,此人後來被朝廷正法,並將家產罰沒賠付給文豐家屬。

如果龔孝拱參與放火搶劫,事後,恐怕朝廷不會放過他家。

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當時乘亂入園搶劫放火的應不僅僅是這姓李的一個,沒准附近一帶居民或多或少都有參與。

但是不管怎麼說,罪魁禍首都是英法聯軍,這段世紀大案中,英國人就是主凶。

閱讀全文

與英國和法國是怎麼毀滅圓明園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