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法國旅行發現很多法國人都喝歐蕾咖啡,喝著跟拿鐵差不多,誰知道有什麼區別嗎
歐蕾咖啡是法國的,拿鐵是義大利的,我在網上的咖啡課里聽過,好像是這課在時尚壹佰,那老師據說是真鍋的弟培肆子,說是把拿鐵是把牛奶戚中梁倒進咖啡里,歐蕾是咖啡和牛奶同時倒進去,更混合,應該是更香,高運不知道為什麼中國就沒有什麼歐蕾咖啡,如果你不挑剔的話,歐蕾和拿鐵差不太多。
『貳』 伽麥蘇咖啡怎麼樣
好。
1、伽麥蘇咖啡,原產地法國派戚,採用優質咖啡豆進行製作,香味醇厚,口感細膩,比普通咖啡好喝一些。所以返畝是很好的咖啡。
2伽麥蘇咖啡熱量較低,口感清香,飲用期間配合蔬菜和水果,加上適量的運漏羨森動,是減肥瘦身的好選擇。
『叄』 在法國,咖啡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法國巴黎最迷人的東西不是埃菲爾鐵塔、不是巴黎聖母院、不是凱旋門,而是咖啡館。那麼,咖啡館在法國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密度世界之最
咖啡全方位佔領了法國人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路遇朋友,招待一杯咖啡;疲勞侵身,喝杯咖啡提神;知己聚會,縱論天下,不能沒有咖啡助興......
大千社會,浮雲繁華。只要花上2?3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這里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閑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戚朋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閑,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里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
『肆』 法國咖啡的法國文化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拆裂告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源談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置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復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閑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煙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里,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旅明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麼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里,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志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廷。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里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網路全書等都曾在這里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里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里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志。這里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里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里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系,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咖啡館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里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里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的燈塔咖啡館,就常有文人騷客濟濟一堂,談論的還多是挺嚴肅的哲學論題。主事者是從巴黎政治學院來的哲學博士,而參與者也多自認為是哲學家,還真能體現法國人能侃的一面。盡管扯得可能離現實生活千里遠,但熱衷此道者還真多,有戴著珍珠項鏈的淑女,也有剛從菜市場過來的主婦;有西裝筆挺的律師,也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這個咖啡店陳設古舊而普通,前來者無非是尋求--種精神食糧,喝咖啡倒是次要了。這里濃濃的文化氣息就像從那咖啡杯里飄散出的香霧,嗅得到,還伸手可及,而聚會所形成的清風尚不僅影響著巴黎,還帶動斯特拉茨堡和圖盧茲等地。據說這種潮流的復興在於試圖找回社區共同生活的意識和懷念傳統的哲學文化。已經習慣了富裕和現代生活的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許多人生價值,重品味、講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閑的風氣漸成趨勢,而懷舊的浪潮亦盛行於西歐社會。過去那些咖啡館常客的兒孫輩們,又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進到那按照傳統風貌修復的老字型大小咖啡館里。
大量的咖啡館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角落,較為平民化,還兼著酒館和小餐店的功能。這里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閑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朋戚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閑,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是一方獨特的小天地,進這里可以吸拉著您的粗布鞋,可以帶上您的寵物狗,可以吞雲吐霧抽香煙,當然還可以敞著西裝不系領帶。反正您就自便吧,這里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咖啡座上的小圓桌一般都挺小,兩人對坐著常常膝蓋碰膝蓋,要是情侶,正好托腮幫子眉來眼去,氣息互傳,更顯親密融洽。即使不是情侶,也讓雙方大大拉近了距離,有什麼話不好說?咖啡的原產地並個是法國,咖啡立是在1657年才首次傳入法國。然而咖啡文化卻由法蘭西民族帶到這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確實,我們在巴黎等地看到的每一個夜晚,即使到了夜深,地鐵里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兩個,街上別的店鋪早已關門,可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咖啡館里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法國人無論日夜,總在沒完沒了地、海闊天空地演繹著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伍』 想問下 法國人喝咖啡有什麼講究和文化
法國人喝咖啡最講究環境和情調,一些巴黎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和其它國家相比,法國人喝咖啡最講究的不是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這是一種傳統而獨特的「咖啡文化」。在法國約17萬個咖啡兆缺穗館中,不乏金碧輝煌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扮塵是在宮廷。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里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網路全書等都曾在這里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里第一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里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佐拉等族卜,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陸』 法國咖啡的簡介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 法國的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
白色的桌子、籃色的咖啡杯、隨風飄揚的遮陽棚,忙碌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悠閑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所在。
這些咖啡館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蒙帕那斯誕生,而後走向輝煌。法國的文學和藝術新思潮在這里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親眼目睹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鼎盛在到最後走向衰敗,所以說法國咖啡文化史是法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一點都不為過。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品。咖啡香醇的美味使它成為人類最有價值的基礎產品之一;它是石油之外發展中國家外匯的重要來源;世界上有上千萬的人依賴於與咖啡有關的收入生存,而常飲咖啡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從紐約,倫敦到悉尼,羅馬,再到東京,曼谷,到處都可以享受到一杯上好的咖啡。咖啡的歷史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鍾愛咖啡的美味的歷史,咖啡給人們帶來的總是愉快和興奮。
三百年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主要貿易國家經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咖啡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嘗試了幾百種方法,從咖啡豆中提取最佳口味。咖啡已經不再是奢侈品,沖調非常方便,而且還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獨特口味。
當今,發明了各種新奇的沖調咖啡的方法,咖啡也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不斷地經歷著變革。義大利特濃咖啡,卡布其諾咖啡和風味咖啡的流行,咖啡文化正顯現出一種新風格。速溶咖啡的品種和質量也達到了歷史從未有過的高水平。好咖啡被越來越多的咖啡擁戴者享用著,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隨著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經濟的發展及國民收入的提高,這里的人們也開始享受咖啡的美味。越來越多的跡象說明,在這些擁有悠久茶文化傳統的國家,咖啡對茶不是取代,而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咖啡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遠沒有結束,正在有更多的人開始親身體驗咖啡的獨特魅力。 在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海、非洲及亞洲,有近八十個國家都種植了咖啡,咖啡園通常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和哥倫比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墨西哥。不過,一些產量很小的咖啡生產地,如牙買加和葉門,出產的咖啡卻是極高品質的。
咖啡樹在氣候溫和,日照充分和雨量富足的環境下,一般可長到三米高左右。咖啡最好種植於肥沃的火山岩土中,咖啡樹需要細心的呵護和照料,採摘和加工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耐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般要到三,四年後,咖啡樹才開始結果。盡管如此,世界上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種植咖啡。 「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據介紹,法國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並發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遊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的當數遍布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在人潮如涌的香榭麗舍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著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著大街。「銀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品著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著眼睛靜靜地養神,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看只是發呆……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著誘人香味和閃爍著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這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立即就會產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里盡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里並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旋,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里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著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嘗咖啡的滋味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閑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花上比在家裡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錢到咖啡館來喝上一小杯,顯然解渴已經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裡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在法國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泡咖啡館上癮的人。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閑適風尚,不少人也時有微辭。如生產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法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閑適之風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對於這種指責,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問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法國人又問:「賺了錢又可以干什麼?」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法國人又問:「好日子怎麼過?」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笑了。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也許永無答案的難題: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柒』 法國綠果黑咖啡效果到底怎麼樣
法國綠果因其不僅含有維生素A、C、E以及鉀、鎂、纖維素,還很有其他果物中少有的營養成分—葉酸、胡蘿卜素、鈣、黃體素、氨基
酸、天然肌醇而被成為奇異果,有助於補充體力、腦力,促使傷口癒合,提高免疫力,避免抑鬱症。而法國黑咖啡,素來以其抑制脂肪合成,
促進脂肪燃燒以及控制脂肪攝入的神奇作用而倍受法國時尚族群的追捧。當兩者科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在每握戚日攝取人體所需營養的同時,也能夠不斷減掉身上煩人的贅肉。「法國綠果黑咖啡」讓你的氣色容塵斗光煥發,讓你的膚色光鮮亮麗,讓你的身材苗條婀娜,讓你的生活時尚輕松。
科學研究發現攝取食物中熱量過多、食物中的脂肪在人體內不能有效分解,加上現代人運動少,從而導致肥胖。法國綠果黑咖啡獨含多種活性物質成分,激發體內積存脂肪燃燒、促使其新陳代謝,並且依派皮磨靠瑪麗斯特黑咖啡的獨特配方,抑制脂肪酶的活性阻止腸道對食物脂肪的吸收。
健胸翹臀:
休整改善胸部外形,提升胸部,使胸部堅挺、豐滿富有彈性。對於胸部過小、松馳、變形者效果尤為明顯
多於臀部肥胖,能有效消除臀部多餘脂肪,收緊臀部兩側肌膚,強化臀部肌肉組織,改善臀部外形,令臀部自然
上翹。
潤膚靚膚:
可改善脂肪組織內部水分的分解,使部分水分排出體外,消除腫脹脂肪。並將部分脂肪在植物精華的中
和作用下進行利用轉化,形成骨膠原營養基、紅蛋白、SOD等及其它微量元素成分,可有效清除體內影響肌膚健
康的積贅、毒素和身體垃圾物質,祛除皮膚上色斑和其他色素的形成,健美肌膚,令肌膚滋潤、白皙亮麗,健
康有彈性。
抗反彈:
分水解脂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水分被吸取保存後,保麗燃酶解脂素植物精華便靶向於身體脂肪部位,因為Hca氫氧檸檬酸活性因子在體內燃酶解脂的同時該活性因子在體內循環往復的不停運動,成功實現了阻擋脂肪吸收,消除體內脂肪聚集,能有效阻止脂肪細胞再次合成,減少脂肪細胞及澱粉質的增多,避免脂肪形成,防止體重增加。其功效作用強力持久,有效瘦身後決不會形成脂肪反彈。
『捌』 法國咖啡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鉤心斗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凈凈,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台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閑,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煙,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郁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郁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盪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網路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而1789年,「打倒暴君!搗毀巴士底獄!」的號角,也是從咖啡館里吹響的。
在巴黎,「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它還見證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詩人繆塞和音樂大師肖邦的愛情故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福樓拜,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和魏爾蘭等,都曾是這里的常客。
「普羅科普咖啡館」 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迎來送往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公子小姐、文人墨客。它既未擴大,也無意在別的街區、別的城市開設分店。它風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跡之一,是遊客們弔古幽思的好去處。因此,遊客不斷,它的生存自然不成問題。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法國人畢竟比中國人蠢笨一些,竟然沒有想到把「莫談國事」的警告貼在咖啡館的牆上。因此,政治在法國咖啡館里可以說是任意泛濫,毫無窒礙。
在巴黎的咖啡館里,我聽過瘋子的政治演說和流浪漢的哲學批判。前者列數一大串法國各政黨領袖人物以及他們的政治觀點,無可辯駁地指出,這些政客無一不是敗類。後者則對亞歷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存在主義及其社會影響逐一批駁,並且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哲學家及其主義都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假東西,唯獨他這個堂堂正正的流浪漢,才是真正的哲學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學理論和主義,而且言而有信,身體力行。
兩位仁兄不約而同,在不同的時空中,給我上了兩堂別開生面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課。恭聽完畢,獲益匪淺,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館里的政治風雲,也進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義。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里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里,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現今法國咖啡館,從政治上說,已成為小老百姓發泄不滿和牢騷的地方。當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競選集會、電視、廣告、廣播和網路等現代傳媒,對其先輩們所喜歡的咖啡館,已不再情有獨鍾了。 在咖啡廳中,燈光或明或暗,煙霧縹緲,讓人產生幻覺。咖啡芳香濃郁,氣氛優雅浪漫,使人的心靈和感官更加敏銳。因此,咖啡館成為情侶們偏愛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館中從陌生到相識相知,乃至相愛。
有一首法國歌曲,歌名為「三隻鴿子咖啡館」,敘述了一個發生在咖啡館的愛情故事: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主人公,經常光顧「三隻鴿子咖啡館」,多次相遇,面熟卻不相識。冬日中,他們幾經猶豫,終於坐到同一張桌子上,聊起了天,從生活瑣事,到文學鑒賞,從哲學理論,到人生見解,他們漸漸無所不聊。他們發現彼此是那麼相似,興趣是如此相同。兩顆孤寂的心跟著一個節拍跳動,他們不用相約,每天准時在咖啡館見面。一個晴朗的日子,他們從室內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陽光,觀賞前面小廣場上人來人往。有時,他們還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邊散步,邊交談。不知不覺,倆人已情投意合,但誰也沒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來臨,分離時刻也隨之而來。不知為什麼,一天,姑娘沒有再來,小夥子突然感到悵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館,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現。幾個星期過去了,小夥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復了往日的習慣,還是每天,在那個特定時辰,來到咖啡館里小坐。他解脫了這段情愛嗎?他是否一邊思念逝去的美好時光,一邊仍然期待著、夢想著?
這一愛情故事,在巴黎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纏綿悱惻的旋律和近似悲劇的結局叫人傷感,難以釋懷。
當然也有皆大歡喜的故事。我認識的一對法國夫妻。丈夫叫熱羅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們手指著拉丁區聖米歇爾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館告訴我。當初,他們就是在那兒相識、相愛並締結良緣的。他們有兩個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瑪麗。他們還告訴我,像他們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在咖啡館結識朋友,法國人習以為常。新老朋友見面,多半也會找一家咖啡館相約碰頭,要上一杯咖啡或別的飲料,悠然自得地談生意,敘友情。咖啡館中約會,咖啡一杯,頗有中國古人所稱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當年法國求學之時,一天學校意外停電,國際法教授阿蘭·坡列靈機一動,即率全班學生赴鄰近咖啡館,將課堂移至公共場所,為每位同學點上一杯咖啡,在濃香撲鼻的咖啡味中,繼續上完中斷的課程。而咖啡館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觀賞這一幕,未有任何清靜被干擾的表示。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課。 一部法國文學史是以咖啡館的故事為源頭的。 「白綿羊咖啡館」是巴黎最古老、高貴的咖啡館,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詩人布瓦羅、喜劇作家莫里哀和悲劇作家拉辛同朋友聚會的地方。街頭浪子兼街頭詩人弗朗索瓦·維龍常常出沒於「三棵稻穗咖啡館」。
巴黎許多咖啡館因文學藝術而聞名於世,它們主要分布在三個街區,即蒙馬特爾高地,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馬特爾高地上,最著名的是靈兔咖啡酒吧。它在聖心教堂後面,外表並不起眼,一道木柵欄圍著一幢低矮的兩層樓房,酷似一座農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紀初卻是法國文學和藝術革命的發源地。許多流派誕生於此。當年,每逢夜幕降臨,畢加索、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爾、弗朗西斯·卡爾果、羅蘭·多爾傑萊斯等許多年青畫家和作家便會光臨此地,消磨漫漫長夜。
在一群身無分文、喜愛熱鬧的青年藝術家中,畢加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連他,也不願意孤獨一人待在自己的畫室里,他經常到這里來,坐在一幫充滿生氣的青年中,聽他們高談闊論,吟詩作賦,從中積累生活素材、汲取創作靈感。馬克斯·雅各布、卡爾果和多爾傑萊斯是活躍份子,他們高興起來,興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台,高聲朗誦詩歌,歌唱巴黎民謠和自己編的歌曲,其中不少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
在蒙馬特爾高地,這批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時人們只要一談起藝術,就會說:「到高地去!」。因為,在高地上,有畢加索、烏特里洛、凡·東更和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燦爛的藝術之星。梵高也曾在高地留連,探索他的藝術道路。
蒙馬特爾高地還是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搖籃。《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迪埃、《櫻桃時節》的作者克萊門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呂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敗後開始創作歌曲的。特別是阿里斯蒂德·布呂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館中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以他黑禮帽和紅圍脖的反叛形象,開創了流行歌曲反叛布爾喬亞社會的傳統,堪稱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靈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著它往日朴實無華的風貌。在那兒,客人們仍可以聆聽曾經激盪幾代法國人心靈的老歌。
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區,以它眾多的小巷和文學咖啡館著稱。「花神」咖啡館、「麗普」咖啡館和「雙愚人」咖啡館是其中最有名的。各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分別在這些咖啡館里聚會。
20世紀20-30年代時,阿拉貢、紀德、馬爾羅、阿波利耐爾、法格等法國作家和詩人經常出沒於「麗普」和「雙愚人」咖啡館。法格是個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並寫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書中評論說,只要在草地聖日耳曼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學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學活躍,此風更盛。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繆等人另闢天地,在鄰近的「花神」咖啡館聚會,討論存在主義文學,「花神」咖啡館因此而獲得了「存在主義咖啡館」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學咖啡館眾多而著稱。詩人波德萊爾曾經常出入這里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爾喜歡到這里的「巴蒂」飯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則是莫雷亞斯、雅里、保爾·福特和達達主義的創始人薩爾蒙及其朋友和社會名流經常出入的咖啡館。
本世紀初,隨著畫家畢加索、盧梭、莫迪戈里亞尼和弗拉明克等來到這里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馬特爾高地一樣成為藝術的聖地。「羅冬德」、「羅姆」、「古波爾」、「布列戴爾」和「巴蒂」都是這片街區遐邇聞名的咖啡館。
『玖』 法國咖啡是什麼啊
法國牛奶咖啡:咖啡和牛奶的比例為1:1,正統的法國牛奶咖啡沖泡時,要牛奶壺和咖啡壺從兩旁同時注入咖啡杯,這種沖配方法延續了幾百年。今天,它仍是法國人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飲品。法國baby,奶味十足!
『拾』 你了解浪漫法國的「咖啡」文化嗎
法國人喜歡喝咖啡,也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咖啡是法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人們喜歡喝下午茶。到了下午,點一杯咖啡,坐在露天咖啡館,優雅、浪漫,享受著生活的愜意,別有一番情調。
法國巴黎咖啡店
在法國,各式各樣的咖啡館,遍布大街小巷。街道邊,廣場上,河岸旁,樹蔭下,甚至遊艇上。節假日的時候,過了午後,總會看到很多人坐在露天咖啡館,悠閑地喝著咖啡,輕松地聊著天。每個人都沐浴在陽光下,面帶笑容。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就是享受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後,能有一絲屬於自己的輕松時刻,這是法國人最喜歡的休閑方式。
咖啡豆
當然,下午茶時間,咖啡文化,也並不專屬於法國。歐洲很多國家也是如此。據說歐洲最好喝的咖啡在義大利。去那遊玩的時候喝過,的確很不錯,有著更加濃郁的香氣。
如果去法國旅遊的話,不妨也在午後點杯咖啡,和朋友們聊聊天,感受下法國的咖啡文化。很悠閑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法國人來說,工作是忙碌的,但是也需要適時地喘口氣,享受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