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1、16世紀: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省份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弗蘭克帝國、西哥特式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限制,由於羅馬西部地區的人口稀少,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己以外地區的興趣開始。東地中海國家不是十字軍的殖民地,而是第四次十字軍佔領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東地中海許多前拜占庭領土並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
2、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現代西方國家所佔領的第一個殖民地是葡萄牙人佔領的殖民地。葡萄牙原產於摩洛哥,為了鏟除海盜行為,控制通過雪松從西非進口黃金和象牙,它被小心地部署佔領雪松港。然後,它與西非黑人帝國建立了直接聯系,並生產了黃金。它還沿著非洲海岸向南移動,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群島和其他組織。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
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爾帝國、阿曼和印度洋沿岸的土耳其國家的干擾,葡萄牙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修建了堡壘,裝備了軍隊,並保護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於葡萄牙壟斷了通過好望角到東方的路線,西班牙不得不尋找一條從東方到西方的新路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發起了一場針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它摧毀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國,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
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
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
而由於殖民者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
然而,由於西非海岸難以進入,以及歐洲人不適宜的地貌和氣候,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化在今後幾個世紀中僅限於幾個沿海據點。
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3、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商業運輸的唯一途徑,導致義大利的傳統商業城市和德國北部的漢薩同盟以及英國、法國和荷蘭的衰落。西方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步崛起。
英國最初試圖通過俄羅斯開辟東方貿易路線。為此,莫斯科公司成立於1533。不久,它發現俄羅斯與東方沒有直接的商業聯系,於是轉向尋找西北路線,並試圖向東穿過北美北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殖民北美,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英國商人建立了一家英國東印度公司,然後開始在印度擴張。
16世紀末荷蘭獨立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業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逐步壟斷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島的貿易。法國在北美建立了一個新的法國殖民地,並佔領了加勒比海中幾個具有戰略意義和富含蔗糖的島嶼。
隨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商業上種植煙草和棉花,法國需要將人力轉移到加勒比島嶼的甘蔗種植園,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求日益增長。
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
因為西非的當地經濟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糧食生產有限,為了喂養遠距離販賣者的奴隸,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區,並從那裡引進了諸如甘薯和薯蕷等糧食作物。我是歐洲和美國。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
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在此期間,歐洲國家以同樣的方式管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即,他們區別對待他們的祖國,派遣總督或代表國王的副國王到殖民地。
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和監督,被迫種植父權國家所需的單一經濟作物。采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也停止發展。即使是基本的消費品,如農具和衣服也不能生產。
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4、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
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個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遭受了重大打擊,殖民地經濟的重心從北美轉移到印度,資源更加豐富,市場更加廣闊。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角殖民地和香港。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
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急劇下降,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也迅速下降。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
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脖子上的沉重磨盤」。
以兩個英國殖民地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為例。他們的商業稅收遠遠落後於行政支出。英國議會多次提議減少殖民地的規模,或者徹底放棄殖民地。
那是因為皇家海軍西非艦隊需要建立海軍據點在幾內亞灣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是最好的。這兩個地區最終被保留下來。
然而,為了在加勒比群島重新安置被解放的黑奴,英國在殖民萎縮時期以授權公司的形式開放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放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開放了利伯爾。埃維爾殖民地。殖民地被用來安置奴隸。
5、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
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
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
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
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
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確立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則。佔領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署了協定和條約,以擴大對內陸地區的影響。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新的工業大國,也加入了爭奪非洲的行列。
1885至1900年間,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之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桑提、達荷美、索科托和布干達,以及歐洲人建立的外德拉斯瓦利和橙色自由國家,都已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它完全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
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購買了卡羅來納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殖民地國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還把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成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和奧斯曼帝國。
在這些國家,他們攫取了海關、交通、商業、道路建設、采礦、工廠建設、銀行和軍隊培訓的權益。
6、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
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
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
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等。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
被戰敗國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指定的地區,由勝利國管理。雖然它們本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任命規則已經規定,受託人必須促進被指定領土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時候建立獨立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
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
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7、二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
戰爭期間,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利時剛果等未佔領的盟國殖民地的民族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殖民地內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時,由於日德通過支持殖民民族主義運動削弱了同盟國,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戰爭中軸心國的翼下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
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1個為原來比利時所屬的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慢慢獨立。
Ⅱ 北非登陸戰役的經過是怎麼樣的
北非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武裝力量在北非戰局中於1942年10~11月進行的一次戰役。戰役目的是:奪取北非登陸場,隨後,登陸部隊與在埃及和利比亞作戰的英國第8集團軍協同行動,殲滅非洲大陸上的意德軍隊。
1942年11月以前,維希政府在北非約有軍隊20萬人,飛機500架。在土倫和北非各港還有法國艦隊的大量兵力。但法軍不願站在法西斯德國一邊作戰,因此,對同盟國沒有構成嚴重威脅。加之,美國事前還同法國統帥部舉行過秘密談判,取得了法軍不阻撓美英軍隊登陸的默契。
為了入侵北非,使用了13個師、450艘戰斗艦艇和運輸船隻,編成西部、中部、東部3個特混艦隊。根據戰役計劃,上述兵力預定在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地區同時登陸。載著部隊的運輸船分別從美國港口和英國港口出航,途中未遇阻撓,於11月8日拂曉前開始登陸;西部特混艦隊在卡薩布蘭卡地區;中部特混艦隊在奧蘭地區;東部特混艦隊在阿爾及爾地區。
戰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西部空軍司令部和東部空軍司令部分別負責。第1梯隊登陸的有6個加強師,其中有2個裝甲坦克師。登陸部隊接到命令,如果敵海洋炮兵和艦艇不開火,則不得射擊。同盟國軍隊的登陸只遇到輕微的抵抗。11月8日日終時進入阿爾及爾城,10日進入奧蘭,11日進入卡薩布蘭卡。11月10日夜間,駐北非的法國軍隊根據維希政府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的命令,停止了對英美軍隊的抵抗。到12月1日,連同第2梯隊在內已有25.3213萬人在北非登陸。
佔領阿爾及利亞各主要基地後,同盟國軍隊開始向突尼西亞推進,到11月25日已進到比塞大的接近地,但在此處被德、意軍隊所阻。法西斯統帥部配鉛利用同盟國軍隊未從海上入侵突尼西亞的這一機會,於11月11日遣送空降兵,佔領了比塞大和突尼西亞兩個基地,從而大大增加了同盟國軍隊在北非進一步行動的困難。
從11月8~13日,同盟罩衡國軍隊共損失2225人。法國人死亡490人。美英海軍和空軍共擊沉驅逐艦9艘、潛艇10艘、其他船隻14艘。
由於實施北非登陸戰役,同盟國軍隊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戰略基地,從而創造了順利完成北非戰局的有利條件,使西方盟國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從大西洋向印度洋進行海上運輸。
北非登陸戰役的有益的經驗是:對登陸編隊的海上航渡進行了巧妙的戰役偽裝,從而達到了物賣做登陸的突然性;在登陸地域造成兵力的壓倒優勢。
美英軍隊的登陸是在沒有敵方有組織的抵抗的情況下實施的,因為法西斯統帥部的主要注意力正集中在東線進行斯大林格勒會戰和在阿萊曼附近戰敗的德軍集團的命運。
Ⅲ 非洲是什麼時候成為歐洲的殖民地的
非洲殖民史三階段:
第一階段,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的初步蠶食階段,先有西班牙對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對南部非洲大陸兩側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侵佔,後有英國和法國對幾內亞灣黃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佔領。但是都沒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還屬於非洲國家統治。
第二階段,19世紀中後期到二戰結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入侵的高潮和巔峰期,1884年的柏林會議,標志著非洲大陸完全從屬於歐洲。是歐洲殖民主義最巔峰的象徵,除了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外,比利時,義大利,德國也都參與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中,柏林會議確立了這些國家的非洲領地的正式佔領。到了20世紀初,只有衣索比亞,賴比瑞亞處於獨立狀態,90%以上領土被佔領。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比、葡、意等15個國家在柏林召開會議,以協議形式對非洲進行了瓜分。到一戰前,整個非洲大陸只有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還保持獨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只有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衣索比亞和西非的賴比瑞亞這三個國家是獨立國家,其它均淪為英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三階段,二戰後到1990年,二戰後,非洲殖民地開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國義大利殖民地脫離控制,而後由於英法受到嚴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絕大部分的非洲國家已經脫離歐洲國家的控製成立了獨立的政權,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後一塊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歐洲在非洲殖民統治的歷史徹底終結。
實際上從公元15世紀開始,歐洲的殖民者就開始進入非洲大陸,非洲開始了它長達幾百年的血腥歷史。為了牟取暴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歐洲殖民者開始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在黑奴買賣盛行的1502年至1808年期間,光是被賣往美國的黑奴就達到600萬。
Ⅳ 北非國家絕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嗎利比亞以前是哪國的殖民地官方語言是什麼
1.北非國家絕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
北非: 阿爾及利亞/ 埃及/ 利比亞/ 摩洛哥/ 蘇丹/ 突尼西亞
2.利比亞歷史大事紀
公元前2世紀成為古羅馬領土。
公元7世紀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16世紀中葉起屬於奧斯曼帝國。19世紀時利比亞地區由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個省份組成。
1911年至1912年爆發意土戰爭,義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義大利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法國佔領。
1951年,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消滑伊德里斯國王領導,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
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
1969年9月1日,卡達菲上校領導的革命指揮委員會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國王被驅逐,定名「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
1977年3月2日改名為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86年又改名為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裂昌。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透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2004年6月28日利比亞與美國建立新外交關系。
2006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團親訪利比拿源臘亞。
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與利比亞全面復交,除擬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設立美國大使館,並決定在四十五日內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中剔除。
3.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
Ⅳ 一戰後的法國在非洲的哪些地方建立了殖民地附帶典型國家的事例最好……
殖民地:法屬迦納 法屬喀麥隆
在北非,法屬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殖民地內部的民族主義運動愈演愈烈。
二戰後,法國等國家肢解了義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地。
在北非,英美二戰時對法國殖民地的佔領激起了當地的獨立運動。
1956年,法國被迫承認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獨立。在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穆斯林和法國軍隊經過8年戰爭,法國人於1962年最終撤出了阿爾及利亞。
1960年,戴高樂領導的法國突然從法屬熱帶非洲殖民地撤出,宣告了法國殖民時代的結束。
Ⅵ 北非都被哪些國家佔領了
至本世紀譽塌初,法國佔領了北非西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弊虛此,英國控制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義大利搶佔了中部的利比亞。
希特勒德國征服法國後,貝當政府雖保留了在租迅北非名義上的利益,但實力已大不如前了。
Ⅶ 北非戰役是哪年開始﹖
1940年9月13日開始,
1943年5月13日結束
【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傷亡損失】
在北非戰役中,德軍有18594人陣亡,3400多人失蹤,13000多人被俘虜;義大利軍隊死傷22341人,34萬人被俘虜;維希缺棗法軍有1346人死亡,1997人受傷。軸心國方面共損失了800架飛機,6200門火炮,2500輛坦克,70000輛車。
盟軍方面英軍大約22萬人死亡;自由法國的軍隊大約損失了2000多人;美軍方面2715陣亡,8978人受畝灶傷,6528人失蹤。盟軍方面損失了20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
【影響】
經過2年零8個伏耐拆月的拉鋸戰,北非戰爭至此終告結束。盟軍在北非的勝利,使地中海航道從此暢通,為下一步通過西西里島重返歐洲創造了條件。
Ⅷ 二戰時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是被德還是被意佔領
北部非洲處於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間 ,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列強爭奪的焦點。
至20世紀初,法國佔領了北非東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圖尼斯,
英國控制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
義大利搶佔了中部的利比亞。
1940年夏季,法國戰敗,雖然它保留了在北非的既得利益,但是勢力已大不如前。英國正面臨著被德國入侵的威脅,也似乎難以顧及北非。基於上面的情況,墨索里尼認為這是實現義大利建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大帝國計劃千載難逢的機會,遂命令倫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帶領50萬義大利軍隊於1940年9月13日發動了入侵埃及的攻勢,但是從當年12月9日起,得到了加強的英軍5萬人在英中東總司令阿奇博爾·韋維爾將軍指揮下發起了反攻,於次年2月7日,基本上全殲了義大利軍隊8個師,俘虜13萬人,並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
由於義大利在北非的節節敗退,1941年1月11日希特勒在其簽發的第22號指令中強調:「在地中海地區,英國投入了優勢兵力以對付我們的盟軍。從戰略、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考慮,地中海地區的這種局面要求德國提供援助。」並進一步在文中指出,「的黎波里塔尼亞必須堅守。」由於希特勒怕北非的丟失會對義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擔心英國會以北非為基地對義大利城市進行轟炸,並迫使義大利人退出德意日的「軸心」聯盟,那麼這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於是希特勒決定派隆美爾組建非洲裝甲兵團參加德意在北非進行的戰斗。
隆美爾進入後,在北非六國開拓了「北非戰場」http://bbs14.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hbook&message=11562
Ⅸ 中國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東和非洲是處於什麼歷史狀態
大致時間段內:中東正處在奧斯曼信盯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而那時不少的阿拉伯國滑脊和家和地區在英國的幫助已經相繼掙脫了土耳其的控制...
大致時間段內:非洲大部分基本處在歐洲各列強的奴役之下,之中霸佔最多野拍的就是英國和法國。
Ⅹ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是怎樣的呢
眾所周知,從某種意義說,世界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掠奪、瓜分、殖民的歷史。在殖民時代,世界各列強紛紛搶奪殖民地,並為此而大打出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非洲同樣成為爭奪的對象,而最終法國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國家在語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風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國元素,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到如今法國對非洲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法國實力並不算很強為何能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樣把法國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響力呢?
地緣優勢為擴張提供便利
法國雖是歐洲國家,但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法國在北岸,非洲在南岸。這樣的地緣優勢,讓法國和非洲一直有著較多的聯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國人的活動就相當多。16世紀,伴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讓法國人看到了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好處。所以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強國的法國,也很快地走上了對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點。起初,法國人對這里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感冒,主要從事販賣廉價黑奴,貿易和殖民的重點還是在亞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看好了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結果在爭奪中法國慘敗,元氣大傷。盡管如此,法國人並沒有放棄殖民擴張的野心。這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對法國有明顯地緣優勢的非洲大陸。
1830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並逐步加強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從此,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由北向南不斷擴張,努力實現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的夢想。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非洲展開了空前的殖民擴張。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並把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都納入到了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中。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都未能倖免。
至此,法國與隔海相望的非洲聯系更加緊密,並在這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對非洲產生無法估量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直接具體的殖民管理統治
正是有了法國殖民非洲的這段歷史,使目前的非洲61個國家和地區中,說法語的國家就有31個。事實上現在法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較大影響。法國在非洲駐軍數量和擁有軍事基地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國家。盡管法國實力和影響力呈衰弱的趨勢,但在非洲的話語權仍舉足輕重。現在法國仍然壟斷很多非洲國家的礦產、電信和能源等行業,也是很多非洲國家進出口的首選市場,所以非洲離不開法國,法國也離不開非洲。
所以,非洲不僅難抹殖民時期的印記,而且現在的影響仍在繼續。其實自從法國登陸非洲大陸,上蒼就把他們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在非洲的歷史印記無法抹去,而且他們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註定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