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8世紀如何成為法國的職業神父

18世紀如何成為法國的職業神父

發布時間:2023-04-08 07:23:16

A. 怎麼做神父

目前,教會培養一個神父大概要經過十年。
先找你的本堂神父,他會幫你分辨聖召。本堂神父會推薦你去修院,一般先進各教區的備修院(俗稱小修院),在那裡學習一段時間後(一般一到五年),參加神哲學院(俗稱大修院)的招生考試,進大修院後,先學兩年哲學,再讀四年神學(現在很多大修院在哲學和神學之間安排修生回教區實習一年)。畢業後經過自己慎重考慮,仍然願意像當年宗徒聽到主的召喚「來,跟隨我」就放下「漁搜掘嫌網散兄」追隨基督的話,就可以申請了。經過考世手核後,領受神品聖事(在這個聖事中要宣發神貧、貞潔、服從三願),就是神父了。一般來說,在領神品聖事之前,教會會安排一段時間的避靜。
想做神父,不論當初是什麼學歷,即使是研究生畢業,也要經過神學院的學習。

B. 巴多里奧簡介_巴金的簡介資料_里奧·梅西簡介

巴多明

清初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字克安。...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離歐來華,航海10月抵澳門。奉詔進京後,在清廷學習滿漢文字巴多里奧簡介,隨侍康熙20餘年。曾請西洋傳教士繪成《大清皇輿全圖》等,甚得康熙歡心。雍正時,仍居內廷,任御前傳譯之職。17...

更多解釋>>

正 在十六世紀,歐洲天主教耶穌會派遣到東方來的傳教士,多半是素有學識和富有修養的天主教徒。他們把歐洲的天文、地理、數學等科技知識,以及醫學解剖知識、繪畫藝術等傳到中國,又把中國的...詳情>>

紫禁城1981年02期

清初來華的法國耶穌會士巴多明,以其淵博的學識促進了西方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對於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以及西方世界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與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詳情>>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巴多明;耶穌會士;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科學思想;學術貢獻;

法國神父巴多明(PereDominqueParrenin)1698年來華,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要職,他精通滿文、漢文,熟讀中國經書。他的《自然之碼一孔子的詩》,名義上是一篇...詳情>>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耶穌會士;巴多明;孔子;中西文化;

正 在白晉神父應康熙皇帝的要求,於1698年乘坐安菲特立特號航船帶領前往中國的傳教士當中,巴多明(Domiynique Parrenin,1665——1741)肯定應屬最傑出者之...詳情>>

北京圖書館館刊1994年Z1期

正 17、18世紀,歐洲天主教傳教士紛紛東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則握色,法國人巴多明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字克安...詳情>>

紫禁城1997年04期

耶穌會士巴多明及其中國科學、歷早拆史觀念曹增友一、身世和成就巴多明(Parrenin),字克安,18世紀來華的耶穌會士巴多里奧簡介,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過影響的卓越人物。他在華四十餘年,於漢學、中...詳情>>

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04期

詳情>>

滿語研究1994年02期

關於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早在17、18世紀,部分來華耶穌會士及歐洲人就曾試圖作出解釋,他們的看法在西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簡略分析了早期來華耶穌會士及歐洲人的著作對歐洲科學家的...詳情>>

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04期17、18世紀;歐洲人看法;中國科學;落後原因;耶穌會士;巴多明;伏爾泰;

正 仰仗吾師吳祖光先生及其仲弟吳祖強先生合力推薦,促陸盯棗使台灣新象文教基金會邀請我帶領自貢市川劇團赴台演出《潘金蓮》。經過頻繁穿梭的隔海電傳洽商。終於在今年早春二月如期成行。寶島十日...詳情>>

上海戲劇1998年02期

正 四年前出版的《紫禁城》第六期上刊載過已故的謝國楨先生撰寫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巴多明在中國》一文介紹了明末清初來華的一批歐洲耶穌會教士,他們在傅播天主教的同時,於溝通中西文化交...詳情>>

紫禁城1986年00期

更多文獻 >>

C. 法國18世紀的時代背景

路易十五時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僅 5歲,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公開暴露出來。路易十四去世時留下24億鋰國債,其中1/3已經到期,1715年國家財政純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億鋰,國家財政處於極大困難之中。1716年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企圖以打擊投機與高利貸為名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00餘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起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位蘇格蘭銀行家。在1716年他創辦一所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在繳納國家賦稅時同現金一樣有效。1718年,約翰·勞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信譽大為提高。政府和貴族們都用這種銀行券來清還自己的債務。約翰·勞還發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該公司享有對美洲進行貿易、殖民和種植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投機的狂潮,由此成為暴發戶者大有人在。約翰·勞從此官運亨通,1720年升任為財政大臣。但是,這一改革由於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結果使法國的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底,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僅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出逃它國,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富商紛紛破產。盡管政府利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又恢復了舊的財政制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親政,但國家財政未見好轉。路易十五荒淫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貴族集團效法宮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財政,但終究無力挽救危機。下層群眾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並退出所佔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法國遭到慘敗,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內加爾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丟掉了大片殖民地,僅留下了5個商站。七年戰爭使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長期的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適應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開展起來的。這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使人們從封建專制的禁錮和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而發動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以及教會的腐朽和反動性,指責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佔有了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別人卻呻吟在極端的貧困之中。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聖經》是編造出來的,顯聖奇跡則是教士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所應有的全部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並勾畫出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唯理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盡管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體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18世紀在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說、社會契約說以及分權理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在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國革命不同於英國革命,完全拋掉了宗教的外衣,採取了公開的政治斗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創始者是伏爾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鳩(1689—1775年)。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的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他的著作浩豐,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辭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消滅醜行」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們的愚昧無知,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指出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羅馬教皇是「騙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惡棍」。他在政治上主張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將天賦人權交與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權,限制王權。但是,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又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會,但又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一方面主張將「天賦人權」歸還人民,但又認為人民是「群氓」,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聰明人」的監護。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兩重性,反映出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中的曖昧和妥協的態度。

孟德斯鳩出身貴族,曾擔任過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孟德斯鳩與伏爾泰一樣,在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方面極為堅決。在其著作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忍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層的專制和殘暴。但是,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他的全部政治主張都體現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在這部著作中,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便可限制王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一場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利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年的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網路全書派和重農學派中的經濟學家魁奈。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羅(1713—1784年)、霍爾巴赫(1723—1789年)、愛爾維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與工藝網路全書》反映了他們的全部政治思想觀點,因此他們被人稱為「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世界是物質的,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們通過出版網路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抨擊天主教會和教士的愚昧和殘暴,並指出宗教是用來抬高國王身價壓迫人民的。在論述社會現象時,他們運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們提出應該將王許可權制到最小的限度,換言之,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但不必要採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經濟表》等。他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極力推崇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的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的理論。

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是盧梭(1712—1778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的家中,早年由於家境貧寒,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深刻體驗了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較為激進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愛彌爾》、《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及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著作中,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但是盧梭又不主張鏟除私有制,而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達到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平等,應按社會契約的原則建立國家。他針對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國家」的謬論,提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僕人,對不稱職的僕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撤換他。「主權在民」的理論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於後來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還出現了一批反映下層人民群眾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葉( 1664—1729年)、瑪布里(1700—1785年)和摩萊里(生卒年不詳)等人。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色彩。梅葉里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萬惡之源,並將教士、投機商人、官吏統統稱為「富足的懶蟲」,稱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張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應做有益社會的事,社會財富應由大眾共同享受。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摩萊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應該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是認為只要消滅社會上的偏見和謬誤,就可以實現他的主張。瑪布里的觀點與梅里葉的觀點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惡。在其著作《論法制或法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中,瑪布里描繪了他的理想共和國的圖景:在這個共和國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為兄弟,禁止佔有財產是這個共和國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實際地提出,這一理想的國家,不能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能建立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這種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正是當時社會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現實絕望心情的一個側面反映。

由於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啟蒙思想家們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在這一神聖外衣掩蓋之下,封建統治階級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統統放在理性主義的天平上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和評斷,從而暴露出它的虛偽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權,那麼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任何人不可剝奪的。這種以人的自然權利來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主義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的狂熱的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主義思想家對於第三等級的勝利滿懷信心,為未來的新的社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動員人民投身於革命,推動法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整個法國革命的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D. 18世紀的歐洲的宗教

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十七世紀末葉的歐洲在政治與文化上都逐漸起了重大的變化: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個海外殖民國家漸漸勢微,被英國、俄羅斯和普魯士幾個新興國家所取代;在文化上,歐洲一方面擴大了對世界的認識,又因為許多傳教士從傳教區寫回來的報告,也增加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但是這一切良好的互動關系卻因為教會內部的培鎮禮儀之爭而招致反彈,教會在東方幾個文明古國中的傳教工作陷入低潮,甚至遭到驅逐,引來教難,令聖座傳信部感到萬分沮喪,不知如何是好。雖然如此,教會還能保持它固有的精神於不墜,直到十八世紀末年。

即使如此,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教會內部也出現了某些塌陷的現象,主要原因來自啟蒙哲學思潮對教會無情地攻擊。這些攻擊固然淋漓痛快,教會必竟還能夠冷靜地承受,甚至顯出某些意料不到的生命力和復甦的跡象。

啟蒙運動者對教會的大肆攻擊到了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前夕達到頂峰,而革命的成功又被啟蒙運動者視為他們的全面勝利。教會在法國革命中歷經了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和迫害,實在令人無法想像這個素有教會最寵愛的女兒的國家,竟然如此反目,傷害她的母親。

教會經過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浩劫,竟鍛 出一個更純凈、更堅貞的信德。這樣的信德終於迫使政權歸還教會在社會中原有的身份和位置。當然,歷經千錘百 能屹立不搖,這決不是垂手得來,不費吹灰之力的事。十七世紀的時候,教會為面對誓反教的擴展和威脅,作了無數內部的改革更新,也大力到美洲、非洲和亞洲傳播福音,培養了很多有為的神職人員和傳教士。這一切都給教會團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八世紀時,整個歐洲可以說都是信奉基督的,到法國革命前夕,歐洲農村地區百分之九十五的居民在每年復活節必定參與彌撒、領聖體。這種堅固的信仰基礎使得教會經過歐洲十八世紀大風暴的襲擊之後,在十九世紀仍然能夠重振精神,恢復舊觀。

十八世紀的歐洲雖然捲起大風暴襲擊教會,可是在這期間教會也產生了不少有大聖德、大學問的人,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天主教修會之一,贖主會的會祖聖亞豐索(ALFONSO DE LIGUORI , 1696-1787)。這位出身義大利那波里富豪家庭的聖人是一位奇才,對文學與科學都有非凡的造詣,十六歲便得到法律博士。他著作繁多,達兩百多部,對整個歐洲,甚至普世教會,都發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倫理神學"(THEOLOGIA MORALIS ,1735-1755)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因著這部大作,教會得以擺脫當時揚森主義過於嚴厲和放縱主義過於自由的倫理道德觀念,走上中庸合理的道路。這位十八世紀傑出的聖人最關心的是向普通百姓傳教,他創立"贖主會"的目的就是要向缺乏信仰照顧的窮人和知識程度低落的人士宣講福音,就像救贖主耶穌基督生前所作的一樣。為了教會禮儀的需要和提高教鏈中凱友的信仰熱忱,亞豐索還譜了不少感人的聖歌,配以許多優美的詩詞,這些歌曲歌詞至今仍然傳頌不已。

艱困的時代常孕育出偉棚喚大的聖賢,但並不是有了聖賢,就可以忽略導致艱困的因素。從十八世紀中葉起,歐洲許多地方,特別是法國某些地區,教友的信仰生活呈現停滯、不景氣的現象,不但在城市裡,就連在鄉村也是一樣,一般人的信仰心火普通下降,教友的善會組織減少,倫理道德鬆弛,對天主的敬畏之情不如往昔那麽在意,人們開始節育,私生子又增加,司鐸和修會聖召蕭條,宗教書籍缺乏,許多教會的慈善事業由公家接管。

這種種教會生活的退化現象是不是可以視為一般人拋棄基督信仰的徵兆呢?或者是先前的信仰生活方式逐漸消失,而另一種新的方式又正在興起呢?所謂兩條曲線必將相逢交叉,根據某些人士的看法,教會內部生活在數量上下降,但在質量方面上升。在那個時代確實產生了不少有為的主教和神父,但是有更多的神職心灰意懶,主教的職位在法國和德國成了王公貴族爭逐的對象,許多隱修院越來越無法維持下去,一七六六年以後,法國有關當局勒令關閉了四百二十六座隱修院,奧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F II)也在一七八叄年關閉奧國與荷蘭所有度默觀祈禱生活的隱修院,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義大利。

面對教會內憂外患叢生的局勢,當時的羅馬教宗有什麽反應呢?那個時期的教宗都不是什麽出色的人物,他們大都是年事已高的好好先生,而且都是在強有力的天主教國家的政治陰謀詭計要挾之下,好不容易折騰出來的人選所以大都沒有什麽作為。他們只能在教宗國內執政,對國際事務已經沒有置喙的能力,就連教宗國內部的事務也治理得怨聲載道。

當那些政治強權把教宗逼到狹小的教宗國內,使教宗在國際上無法動彈,也沒有力量去照顧歐洲各國教會之際,德國和法國那些啟蒙運動的人物乘機打擊失去羅馬教宗支持,形同孤兒的本國教會。弗爾泰(VOLTAIRE ,1694-1778)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掌旗人物,這一派的人原都是接受教會教育,甚至是耶穌會學校讀出來的學生。他們以作家自居,一般人則奉他們為哲學家。他們企圖用理性來解釋一切,凡是理性無法了解的都屬於荒謬,宗教上的事情更是如此,只有理智可以說明的,才足以相信,凡是超越理智,屬於教會所強調的啟示的真理,對他們來說都是無稽之談。他們相信造物主天主的存在,否則世界宇宙是怎麽產生的?難道沒有鍾表匠能產生鍾表嗎?

由此可見啟蒙運動者所能接受的宗教是人性的宗教,是人的思考邏輯內的宗教,是按照人的意願所產生的宗教,或者更好說,是由人主宰。甚至是由人創造,合乎人的口味的宗教。有人稱之為"自然宗教"。這些相當自以為是的啟蒙運動者認為人民需要宗教,需要一位天主,以便從人心深處來維持一切秩序。弗爾泰甚至說:「如果天主不存在,我們也得發明一個」。天主教教義中凡是超理智的,啟蒙運動者都恨之入骨,無法忍受。弗爾泰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視教會為人類的奇恥大辱,非予以粉碎不為快。

總而言之,啟蒙運動是一種唯理主義的哲學,只有人的理智可以接受和了解的,才有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有鍾表,必定有鍾表匠,同樣地,有宇宙世界,必定有創造宇宙世界的天主。至於教會所說的那些超越理性所能解釋的啟示的真理,啟蒙運動那些唯理主義者都非打倒不可。他們的原則是:理性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十八世紀經過啟蒙運動的掃盪,歐洲思想界幾乎都成了理性主義的階下囚,教會受到這些:"哲學家"的攻伐,似乎陷入一蹶不振、茫然不知所措的困境。那真是個大考驗的時代。
啟蒙運動固然主導了十八世紀歐洲的思想、文化、學術界,但並沒能夠完全說服所有的人。正當唯理主義派風光無限的時候法國出現了一個異數,他討厭那些自命不凡的啟蒙哲學家所抱持的枯燥無情地唯理思想。這個突起的異軍便是鼎鼎大名的盧騷(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盧騷是個慈悲的人,他古道熱腸,強調人不但具有理性,也具有感情。良心是他最看重的人性特質,他以為人若沒有良心,則與禽獸無異,是良心使人承認天主。盧騷比弗爾泰一輩的人誠懇,富有人性,但是他的宗教觀念是建立在感情的層次。他和孟子一樣,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這種思想和基督信仰不同,因為盧騷以為人是性善的,環境使人變惡,只要改善環境,人間自然成天堂。這麽一說,基督的救贖工程還有必要嗎?再說,若把宗教建立在感情上,則天主的啟示還有什麽價值?

E. 拿破崙推動了法國歷史的發展

古往今來,歐洲大地都有著無數聰明絕頂的能人智者,嚮往著那把寒光四射的將軍指揮刀,嚮往著那匹百里挑一的騎士千里馬,甚至嚮往著那代表無上權威的皇帝桂冠。但在這些人之中,又有少之又少的天才能夠馳騁於沙場,呼嘯於大地,拓展疆土,叱吒風雲。而拿破倫就是這樣的人。他創造的歷史,他的影響,不是一國性或者是一時性的。在人類文明史上,拿破倫是一個改寫世界並且施加於歷史長期影響的偉人,他的行為深深影響著法國。
出生在科西嘉島的拿破崙,從小的生活就不好。波拿巴家族原來是義大利人,在16世紀遷到阿維克修。他的母親列蒂契亞,其家族原先也是義大利貴族5世紀遷入阿維克修。拿破崙就是在這樣一個「貴族」下長大的。在1779年,拿破崙被父親送入法國的奧亭中學學習,同年春轉入法國東部的一所軍事學校學習,在那裡學到15歲。那所學校只有100不到的學生,並且全為貴族。拿破崙這個落寞的小貴族口袋裡一文不名,並且連自己的法文姓名都讀不好,所以總是被周圍的學生譏笑和歧視。所以拿破崙很孤僻。他喜歡一個人看哲學著作,他接觸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馬布里等人的著作。他很喜歡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及其他作品。1788年赴奧松城,他特別注意18世紀軍事家所注意的那些軍事問題的著作。通過少年時期積累的這些知識,為以後拿破倫政治生涯。
18世紀法國正處於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時期,當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貴族、教士和平民。這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兩個等級,他們有優越的條件,不需要納稅,但卻享受稅金和其他的特權,第三等級只有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納稅。特權階層和第三階級的矛盾下顯而易見。在路易十四時代,因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不斷增加的稅收,讓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專制的弊端日益凸顯。真如一位法國學者所說,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沒有一種機制能保證國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為,路易十四統治的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還有絕對權利的整個系統。君主專制已經像君主本人一樣筋疲力盡。一個人表面上看死於感冒,實際上它早已有病,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亡了。法國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矛盾所困擾。而他的繼任者路易十六,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先祖留給他的難題要遠遠超過榮耀。據說,路易十六溫和內向、處事猶豫,最大的愛好是拆裝鐵鎖,但是,這位鎖匠國王卻沒能打開困住國家前進的枷鎖。並且此時的法國一場啟蒙思想的革命運動正在悄然進行中,啟蒙思想的深入發展,促使知識和天賦人權的傳播,活躍了法國人民的思想,使人民以新的觀念去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如同是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而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認識自己是人」。這一切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潛在動力。在路易十六登基14餘年後的一場天災中,法國社會矛盾被激化了,連續的全國農業歉收,使得1789年成為18世紀麵包價格最貴的一年,市民幾乎要花掉全部的積蓄才能勉強吃飽肚子,而農民們卻承擔著比往年更重的賦稅。法國社會各階層迫其需要一個能夠保護其充分權利的政治制度,而如何形成一種適應法國商業經濟與多樣化的政治制度成了法國問題的關鍵。「革命暴露了現行政治模式的相當貧乏」。這就是說制度變革是急劇變化的法國社會所面臨的中心問題,而政治制度又是制度變革的中心環節。法國就君主制度已經不適應法國社會發展的現狀,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希望改變這個舊世界,革命之勢不可阻擋。終於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大革命的爆發為拿破崙帶來可以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並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在這些戰役中,拿破崙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而經歷了革命的恐怖和動盪的法國人民開始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而在戰場上節節取的勝利的拿破崙,讓人民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開始接受拿破崙認為它代表了一種能夠控制社會的力量,能夠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1799年11月拿破崙成為了法國的第一執政,並在1804年在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下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
拿破崙為了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將激起法國及歐洲劇烈社會動盪的「理性的狂熱」化為秩序,用法律「治理國家」。1804年頒布了《法國民法典》,這是拿破崙以查士丁尼的《法學總論》為藍本,親自主持制定了的。法典中規定: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這部法典的推行,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權的重要。馬克思說:它「把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譯成司法法規的語言」,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 恩格斯在《德國狀況》中說:「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要優越得多;它在原則上承認平等」。拿破崙也認為這部法典很重要,他曾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還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倫自己這樣評價他的這一立法成就:「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役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回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倫此言不虛,他制訂的民法典能否永垂不朽姑且不論,但法國今天還在使用,卻是事實。歲月流逝,時代滄桑,《法國民法典》自然有許多補充和修改,但體例、條目的框架卻一如舊貌,我們今天打開它,仍然看到在第一頁上赫然註明:「一八○三年制訂」。
除此之外,拿破崙還在1807年和1810年相繼頒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這兩部法典的頒布經一步完善了資產階級的法律體系。鞏固了資產階級社會秩序,進一步摧毀了封建君主舊制度,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也為拿破崙將法國帶到路易十四以後的又一輝煌的頂峰作了政治基礎。
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快法國經濟的振興,拿破崙進行了多項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發展工商業。由於革命之前,法國已經有許多手工工場,紡織、冶煉、煤礦、造船等工業出現了集中的大規模生產。在此基礎上,許多資產階級包括銀行家、船主、商人積極投入到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中去,將法國的產品行銷到歐洲各地。使得阿爾薩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織品,里昂的絲綢,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當作奢侈品高價出售。商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造船業蓬勃發展,沿海一帶出現了大規模的造船廠。輕工業發展的同時,重工業也在慢慢恢復發展,昂贊公司開發北部煤礦,僱用了數千名礦工。東部的勒克佐公司,擁有巨大煉鐵爐,許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廠和作坊通過發展不斷的壯大自身的生產規模。經濟的恢復發展推動了法國經濟秩序的穩定,鞏固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也成為法國經濟體制的主體同時也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拿破崙政府贏得更多的稅收得以發展軍事的同時也贏得全體法國人民的信任。
政治、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為了更好的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拿破崙對教育進行改革。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使全國的教育制度受中央控制,進行統一監督。全國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為法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政治和經濟領域的人才。同樣,行政領域也是拿破崙改革的重點,他將法國分為九十八個行政區,它們彼此都不是獨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強國家的統一管理。針對革命後,國家仍然存在的激進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風潮以及保王黨分子的叛亂一律加以鎮壓,但保持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允許逃亡貴族回國,分封新貴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宮廷儀式。
經過在政治、經濟、教育、行政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法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通常而論,革命一般有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人們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制度;在第二階段,運動被人為地繼續,它已經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標是試圖推毀所有與少數人倡導的制度相反的東西。如果說理性的人們可以將革命中止在第一階段,成功的機會就會是巨大的。這樣的革命是短暫的、令人高興的,是流血最少的。英國光榮革命與美國革命就是「將革命中止在第一階段」的「短暫的、令人高興的、流血最少」的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則是不斷革命的代價巨大的不幸的革命。它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為號召顛覆了導致「公眾不幸與政府腐敗」的舊王朝,並使法國的政治經濟向著良性的發展方向而發展,可是作為皇帝的拿破崙卻沒有適可而止,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的他在國家和平穩定的時候暴露出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的一面。資產階級國家為了自身的發展,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在為了尋求更大的利益的驅使下,拿破崙開始革命的第二階段進行對外戰爭。
1805年,拿破崙率領他的部下擊潰了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並佔領了慕尼黑,並於1806年10月14日佔領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國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在這些被佔領的國家裡,拿破崙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同時反抗運動也成為這些國家的主要活動。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的理念意味著一切民族壓迫行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佔領國家的人民先是在拿破崙的指引下覺悟到這一點,然後再這位導師的侵略行為背叛了革命原則時轉而反抗。拿破崙為了戰爭,越來越關注金錢和士兵,他的這個慾望越明顯,反抗也就越強烈。在這些被佔領的國家裡,尤其在德國這種反抗已經成為反拿破崙的民族運動。如果說這個國家的詩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麼現在他們就也想成為一個「國家民族」。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質」,重新成為德意志人。「讓我們不僅在我們的身軀而且在我們的精神面前躬身禮拜,成為它們的俘虜。」這種維護民族特徵的願望,成為 「解放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也取得了多次勝利,但針對拿破崙的壓力確實越來越大,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拿破崙被迫退位。這場戰爭導致了法國在歐洲霸權的結束。
綜觀拿破崙的一生,對法國的影響有功也有過。應該說作為新資產階級的代表,他憑借自己出色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帶領法國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提高了法國在整個歐洲的地位。他所制定的憲法仍被現在所參考,而在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一個經濟輝煌的時代。他對外進行戰爭,一方面是為了打擊國外的反法勢力,同時也促進了歐洲人民的覺醒,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侵略其他的國家,殺戮別的民族,雖然也是為了法國,但是這不被人認同的,就像資本主義為了完成他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殖民地瘋狂的掠奪和殘殺當地土著居民一樣式卑鄙的,讓人厭惡的。就像歌德說的:「他一生就像一個邁大步的半神,從戰役走向戰役,從勝利走向勝利。可以說,他的心情永遠是爽朗的。因此,象他那樣光輝燦爛的經歷是前無古人,也許還會後無來者。」而拿破崙留給法國的只有一個虛幻的榮光和再次來臨的動盪,巴黎的街道又成為一次次起義、革命和政變的見證。

F. 如何成為神父

成為天主教神父的方法
要找修院/堂區/資深神父,定期會面,給正豎予指導,分辨聖召分辨,
若要成為教區/修會神父便分別要向教區舉橘大修院/修會申請。
若申請被接納,
教區---->修生
修會---->初學生----> 發初願後成為修會會士(修士/修女)
然後接受靈修、神學、哲學、牧伍握民、人格等培育,一般7年
之後,向主教申請成為執事(DECAON)。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執事聖秩,祝聖其為執事。
經過約1年過渡期,再向主教申請成為司鐸(神父)。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司鐸聖秩,祝聖其為司鐸。

G. 麻煩一下,法國十八世紀的時代背景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H. 伏爾泰資料

伏爾泰簡介
名人姓名:伏爾泰
出生年代:1694-1778
名人職稱: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
名人國家:法國
相關介紹:
費朗索瓦茲•瑪麗•阿魯埃——以其筆名伏爾泰更為世人所熟知——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他學識淵博,身兼百家: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自由思想和自由主義的倡導者。
伏爾泰於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伏爾泰少年時期就讀於耶穌會創辦的大路易學院,以後一段時期攻讀法律,但不久就放棄了。作為一個巴黎年輕人,他很快便聞名遐邇:他才思敏捷、妙趣橫生,嬉笑怒罵,皆成詩文。但是在法國舊制度下,有這樣的才華會遭災致險。伏爾泰由於寫了一些政治詩文,被投入巴士底監獄。他度過了將近一年的鐵窗生活。在此期間,他揮筆疾書,寫成一首史詩《昂里埃特》,該詩後來得到了普遍的稱贊。1718年伏爾泰被釋放不久,他的戲劇《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獲得巨大成功。伏爾泰二十四歲就已聞名於世,在餘生的六十年間,他是法國文學的主要人物。
伏爾泰不僅是語言大師,而且深懂生財之道,他逐漸獨自成為一個富翁。但是在1762年,他遇到一些麻煩。伏爾泰已成為自己所在時代的最機敏、最著名的演說家(也許是超乎時空的),但是一些法國貴族人士認為他缺少一個平民所應具有的謙遜。這導致了伏爾泰和這樣的一個貴族羅昂騎士之間發生了一場公開的論戰,伏爾泰在舌辯中以智取勝,使對方瞠目結舌,無地自容。可是不久以後,這個騎士就唆使一幫惡棍突然毆打了伏爾泰,後來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監獄。伏爾泰答應了離開法國的條件,不久被釋放出獄。因此他前往英國,大約住了兩年半。
伏爾泰在英國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主要轉折點。他學會了英文,通讀了約翰•洛克、弗朗西斯•培根、艾薩克•牛頓和威廉•莎士比亞這樣一些著名英國人的著作。他還結識了當時大多數主要英國思想家。莎士比亞以及英國科學和經驗論都給伏爾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國的政治制度。英國的民主和個人的自由與伏爾泰在法國所知的政治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沒有哪一個英國貴族能發布一項密令來匆匆把伏爾泰投入獄中。如果以某種非正當理由而把伏爾泰拘留,那麼一份人身保護令就可以使他立即獲釋。
伏爾泰回到法國,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學著作《哲學通信》,通常稱為《論英人書簡》。該書發表於1734年,它標志著法國啟蒙運動的真正開始。在《論英人書簡》一書中,伏爾泰對英國的政治制度以及約翰•洛克和其他英國思想家做了一番大體上贊許的描述。該書的問世引起了法國當局的憤怒,伏爾泰又被迫離開了巴黎。
在隨後十五年的大部分時光里,伏爾泰是在法國東部的西雷度過的。在那裡他成了一個侯爵聰慧文雅的妻子夏特莉女士的情夫。在她去世後的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大王腓特烈私下邀請前往德國。伏爾泰在波茨坦腓特烈的王官里度過了三年的時光。起初他與才華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但是兩人最終發生了口角。1753年伏爾泰離開了德國。
離開德國以後,伏爾泰來到日內瓦附近的一家莊園定居,在那裡他可以免遭法國國王和普魯士國王的迫害。但是他的自由見解甚至使他在瑞士的處境都有點危險。因此1758年他移居到法瑞邊境附近的弗爾尼一家新莊園上。在那裡,如果當局找他的麻煩,他就可以有兩個逃跑的去向。他在那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寫出大量的文學和哲學著作,與整個歐洲文化領袖通信,接待來訪。
在所有的這些年間,伏爾泰文學作品的數量一直未減。他是一位難以令人置信的多產作家,也許是本冊人物中作品數量最多的作者,總計起來他被收集的作品共有三萬多頁。其中包括史詩、抒情詩、信件、隨筆、長篇小說、短篇故事、戲劇、以及重要的歷史和哲學著作。
伏爾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堅信者,但是當他接近古稀之年時,法國發生幾起驚人聽聞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於對宗教狂熱主義進行的一場智識討伐。他寫了許多本政治小冊子,抨擊宗教上不容異說的言行。他還喜歡在他的每封親筆信上用「Erasez I」infame」作為結束語,意思是消滅臭名昭著的東西。「對伏爾泰來說,這個臭名昭著的東西就是宗教的偏執和狂熱。
1778年,八十三歲高齡的伏爾泰返回巴黎,在那裡參加了他的新劇《和平女神》的首次公演。許多觀眾為他喝彩,呼之為法國啟蒙運動的「偉大老人」。數以百計的敬慕者其中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都曾登門拜訪。但是伏爾泰的生命不久就完結了,他於1778年5月30日在巴黎逝世。由於他直言不諱地反對教權主義,因而不能在巴黎舉行基督教葬禮。但是十三年後,勝利的法國革命者挖掘出他的遺體,重新安葬在巴黎偉人祠。 伏爾泰的作品如此之多,以致用一篇短文都很難列出他的主要著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生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他的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就是必須得實行言論和出版自由。有一句話常被人們認為是他說的:「我不贊成你的話,但是我要誓死捍衛你說它的權力」。雖然伏爾泰實際上從未有過這樣的明確聲言,但是這肯定反映了他的態度。
伏爾泰的另一個原則是他對宗教自由的信念。他一生始終不渝地反對宗教不自由和宗教迫害。雖然伏爾泰相信上帝,但是卻堅決反對大多數宗教教條,不斷地指出有組織的宗教是根本虛偽的。
十分自然,伏爾泰決不相信法國有頭銜的貴族要比他更英明或更善良,他的聽眾也完全明白所謂的「王權神授說」是一派胡言亂語。雖然伏爾泰自己遠不是一位現代式的民主主義者(他有贊成一個強大而又開明的君主的傾向〕,但是他的主要思想鮮明突出地反對任何形式的世襲制度。因此,他的追隨者大都恰好贊同民主政體是可想而知的;他的政治和宗教思想處於法國啟蒙運動的主流,對1789年的法國革命具有實質性的貢獻。
伏爾泰自己不是科學家,但卻對科學有一定的興趣,是弗朗西斯•培根和約翰•洛克實驗觀的堅定支持者。他是一位重要的、有才乾的歷史學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的世界通史《論民族風俗與民族精神》。該書有兩個主要方面與從前大多數歷史書不同:第一,伏爾泰承認歐洲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寫亞洲的歷史;第二,伏爾泰認為文化史一般說來遠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書中主要是寫關於社會和經濟狀況以及藝術的發展,而不是關於國王及其之間的戰爭。
作為哲學家,伏爾泰遠不如本冊中的其他幾位具有創新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如約翰•洛克和弗朗西斯•培根等其他人的思想,加以重新敘述,使其大眾化。就是通過伏爾泰的作品(比通過任何其他人的都多),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觀念才傳遍了整個法國,以及歐洲許多其他地區。雖然在法國啟蒙運動中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作家(狄德羅、阿朗貝爾、盧梭、孟德斯鳩等等),但是應該說伏爾泰是這場運動的卓越領袖。第一,他那辛辣的文學風格、長期的生涯和巨多的作品,使他遠比任何其他作家都擁有更多的聽眾。第二,他的思想代表了整個啟蒙運動的思想。第三,從時間上來看,他出現在所有其他重要人物之前。孟德斯鳩的偉大著作《法意》直到1748年才問世;著名的《網路全書》第一卷於1751年問世;盧梭的第一篇論文寫於1751年。但是伏爾泰的《論英人書簡》發表於1734年,而且該書發表時他已聞名有十六年之久了。
伏爾泰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說《老實人》外今天已沒有什麼讀者,但是在十八世紀卻擁有非常廣泛的讀者。因此伏爾泰在最終導致法國革命的輿論變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影響也不只限於法國:象托馬斯•傑弗遜、詹姆斯•墨迪遜和本傑明•富蘭克林這樣的美國人也熟知他的著作。
把伏爾泰和他的同時代的著名人物讓•雅克•盧梭相比較是令人感興趣的。伏爾泰的整個世界觀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色彩,他比多愁善感的盧梭更多地站在啟蒙運動的主流之中。在十八世紀中,伏爾泰是兩者中較有影響的一位;但是盧梭是更富有創造性的一位,今天他的作品影響較大。

伏爾泰簡介
伏爾泰(1694-1778年)
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夫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縣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伏爾泰的中國情結
[日期:2005-09-27]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力
2004年11月21日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誕辰410周年紀念日,法國各界舉行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以緬懷這位法蘭西優秀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伏爾泰主要作品中,他根據元代雜劇《中國孤兒》改編的劇本《中國孤兒》赫然在目,伏爾泰生前對中國文化的喜好與偏愛在中法互換文化年舉辦之際再度被世人傳為美談。
生活在「中國風尚」備受推崇的年代
1694年,伏爾泰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幼年時,他性格內向,弱不禁風,但頭腦卻十分敏捷。父親發現,這個很小就開始寫詩的孩子並不安分,於是先後將他送入耶穌會和法律學校,並託人在海牙的法國使館里給他謀了個秘書的職位。然而與當地女孩的一段戀情,卻遭到對方父母的堅決反對,伏爾泰因此丟了工作,不得不重新回到巴黎,並最終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當時,路易十四實行中央集權制,興辦工業,法國社會繁榮興旺,專制制度臻於鼎盛,但路易十四的窮兵黷武和驕奢淫逸也給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六時期的徹底崩潰埋下了禍根。維克多·雨果曾形象地說:「伏爾泰生活的84年,處於君主制的極點和大革命黎明時期。他出生時,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時,路易十六已經登基。他的搖籃可以看作是偉大朝代的最後一縷寶光,他的靈柩是那個地獄般的世界的第一絲微亮。」
路易十四時代,王族寵臣鍾情於葡萄牙人從東方帶回的中國工藝品,通過文物的收藏,宮廷內外出現了一種對「中國風尚」的特殊嗜好,而這種「東方趣味」風行的跡象此前就已在法國初露端倪。
早在16世紀,歐洲傳教士便肩負著各種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踏上了中國這片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他們逐漸抹去「黑袍」上的硝煙,隱去宗教神秘的光環,成為最早的一批國際漢學家。他們的溢美之辭給中國文化塗上了一層誘人的色彩,激發了歐洲人對這個東方古老國度的想像。在17世紀的法國,漢學的領先程度已經讓其他歐洲國家望塵莫及,《中華帝國志》等一批著作的面世為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中國」,成為18世紀中國文化熱的主要源頭之一。伏爾泰也正是從這些作品中開始認識和了解中國的。
《中國孤兒》在巴黎引起轟動
與盧梭等啟蒙運動思想家不同,伏爾泰曾一度把改變社會面貌的希望寄託在上層人物身上。他與波蘭前國王私交甚好,與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有過忘年之交,與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有書信來往,還深得瑞典國王和英國國王的賞識。但與利益集團的根本對立,以及不畏權貴,堅持信念的性格使伏爾泰多次遭到流放。然而,多年的顛沛流離並未改變他對中國文化的嚮往與熱愛。
1755年8月20日,伏爾泰根據《趙氏孤兒》改編的戲劇《中國孤兒》在巴黎的上演轟動了法國劇壇。作品頌揚中國道德和儒家文化,在歐洲國家的文化界和文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東方題材風靡一時。
《趙氏孤兒》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晉國權臣屠岸賈與趙盾不和,趙氏全家慘遭屠戮,門客程嬰與公孫杵臼定計將趙氏孤兒救出,為騙過屠岸賈公孫不惜獻身,程嬰忍辱負重撫養孤兒十數年,終於待其長大成人為全家報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劇本最先由馬約瑟神父在1735年傳入法國,當時,「中國興味」正是歐洲人趨之若鶩的時代風尚。伏爾泰就是以馬約瑟神父的法文本為素材創作出《中國孤兒》的。
選擇這一題材絕非伏爾泰的一時心血來潮。首先,《趙氏孤兒》震人心魄、催人肝膽的悲劇美與伏爾泰的審美觀正相符合,他的《凱撒之死》和《查伊爾》等劇作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善與惡的激烈交鋒來弘揚道義,借用悲劇的形式喚起人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其次,伏爾泰認為,《趙氏孤兒》集中體現了中國道德和儒家文化的精髓,故事人物忠誠獻身的精神和成仁取義的品格正是當時法國社會所亟需的。再次,伏爾泰將中國題材引入戲劇創作是出於他對中國文化一貫的關切和嚮往。
對中國文化的鍾愛
伏爾泰不僅是一位多產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富有才華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將非基督教的哲學思想作為攻擊教會上帝萬能神學觀點的有力武器。在伏爾泰看來,哲學家就是愛智慧、愛真理的人,西方古代哲學家並沒有為人類作出道德上的榜樣和倫理上的教訓。他在著作和書信中多次提到中國的孔子,他認為,「孔子是真正的聖人,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1734年,伏爾泰因秘密出版《哲學通信》再次遭到驅逐。在女友夏特萊夫人家中避難期間,他開始著手寫作《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簡稱《風俗論》),這部史學著作歷時16年,直至1756年才完成。書中表現出對中國文明的強烈興趣,伏爾泰指出,在遙遠的古代,中國人便已相當先進,在別的國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國,則用以褒獎善行。同時,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疑問:為什麼中國總是止步不前?為什麼中國的天文學成就如此有限?為什麼中國的樂譜沒有半音?等等。在他看來,東、西方人迥然不同,東方人輕而易舉地發現了他們所需的一切,卻無法前進;西方人雖然獲得知識很晚,卻能迅速地使一切臻於完善。他推測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原因則在於漢語的性質。
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離開人世。臨終前多次拒絕發表信仰聲明,拒領聖餐,不做臨終儀式。他死後教會不準他葬在巴黎,親友們只得秘密把遺體運到香檳省,埋在塞里耶爾修道院。法國大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黨出於對這位啟蒙運動先驅的敬意,決定把他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他的柩車上寫著:「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伏爾泰從此長眠在巴黎先賢祠中,永遠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憑吊和瞻仰,他對中國文化的痴迷與鑽研也成為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小故事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眾說紛雲,捉摸不透。
有一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於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伏爾泰性格放盪不羈,並一貫諷刺當時的大人物。但有一天,他將一名同輩的作家大大的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指出:
"您贊賞這位先生真是無比慷慨,要知道,他在背後卻經常說您的壞話呢!"
"這樣看來,我們兩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哲學家伏爾泰的幾個小故事
死而復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年)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從那以後,每隔10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於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後,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區別
誰也沒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學問家伏爾泰竟參加了一個為人不齒的團伙的狂歡。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們又邀請他參加。
"噢,伙計,"伏爾泰神秘地說,"去一次,不失為一個哲學家;去兩次,就跟你們同流合污啦。"

豈可再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11個月之久。出獄後,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最後伏爾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么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葯
伏爾泰的咖啡癮很大,一生中喝了數量驚人的咖啡。有個好心人曾告誡他說:"別再喝這種飲料了,這是一種慢性毒葯,你是在慢性自殺!"
"你說得很對,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這位年邁的哲學家說,"要不然,為什麼我已經喝了65年還沒有死呢。"

錯誤的贊揚
性格放盪不羈並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贊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驗明牧師正身
當伏爾泰到了84歲高齡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這是為垂死者訂購天國飛機票或入場券的一貫作業,但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
"伏爾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
"那麼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伏爾泰肖像: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7%FC%B6%FB%CC%A9&z=0

I. 路易十六為什麼說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

據說, 路易十六在沒上斷頭台前,讀到了伏爾泰與盧梭的著作, 恨得咬牙切齒, 說: 是 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 那麼, 伏爾泰與盧梭 究竟做了些什麼?

伏爾泰 ( 1694-1778年 ), 原名弗蘭蘇阿 · 馬利 · 阿魯埃。 在法國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中,他先後以一百多個筆名發表反封建作品,其中,「伏爾泰」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筆名。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公認的領袖和導師, 被譽為「思想之王」。 他 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親身感 受 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 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反對天主教會,激烈譴責教士的貪婪和愚民的說教,他稱天主教教主為「惡棍」,稱教皇為「兩足禽獸」。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伏爾泰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著述被列為禁書,多次被逐出國門。但他始終以銳利的思想以及對黑暗的封建制度的揭露,啟迪民眾的心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伏爾泰的堅決斗爭喚醒了法國民眾,摧毀了教會的威信,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鋪平了道路。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願戰爭、反抗暴力、捍衛民主自由的人們的崇拜對象。1778年伏爾泰去世,臨終前,神父要他承認基督的神主,他憤然拒絕。教會不準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時期,他的遺體被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墓在盧梭的旁邊,他的心臟,被裝進一隻盒子,存放在巴黎國家圖書館。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對法國社會進行了更嚴厲批判的人。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工人家庭。他幼年輟學,當過傭人和家庭教師。長期漂泊不定的生活,既使他飽嘗了寄人籬下的辛酸,也使他目睹了社會不平等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強烈渴望社會平等。他憑借活躍而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撰寫了名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反對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熱情倡導社會契約論,他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人們的共同利益的「公意」,為了維護這種利益,人們都要遵守契約。如果統治者撕毀社會契約,人民就有權推翻他。盧梭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說,反對君權神授論,將人民置於至高無上的崇高地位。在盧梭思想的激勵和鼓舞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取得革命勝利的人民特製了一種撲克牌,在梅花K上畫的是盧梭立姿全身像:身著紅色長袍,手執一本《契約論》,面部表情作沉思狀。像的兩旁,一邊寫的是「讓·雅克·盧梭」,另一邊寫的是「智者」兩個字。1791年,國民公會通過決議為盧梭立一座雕像。1793年春天,國民公會決定把盧梭尊為先賢。1794年,盧梭的遺棺葬於先賢祠,國民公會主席坎巴塞雷斯宣讀葬詞:「我們向盧梭致敬,我們的再生——我們的道德、風俗、法律、觀念、習俗所發生的一切幸運變化,都歸功於他。」盧梭的特殊人格已經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
?(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是,他們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政治權利。所以,資產階級要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於是強調人的價值和權利的思潮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人們的迷信與愚昧是封建主義的君權、神權、特權能夠在很長時間里占統治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義,自然成了啟蒙運動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稱為「啟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學的發展,使理性學說有了科學的依據和強大的生命力。於是,歐洲資產階級發動了一場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思想為什麼發源於英國而在法國達到高潮?」 (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這一思想傳播到法國,使專制制度危機下的法國人注入了極大的革命熱情,啟蒙思想家輩出,運動達到高潮。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英國革命披上宗教外衣,而法國大革命高舉自由與民主的大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害怕人民革命,他們寧肯樹宗教旗幟,不廣泛宣傳霍布斯、洛克的啟蒙思想,啟蒙思想在英國還沒有達到高潮;在革命中始終高舉宗教旗子。而法國資產階級從英國人的啟蒙思想中得到巨大力量,使啟蒙思想達到高潮。法國人以「自由、民主、平等」作為自己的旗子。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說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那麼它的矛頭直指誰?孟德斯鳩從哪些方面發展了洛克的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本質上來說,依然是君主立憲制的一個政權組織形式。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盧梭的思想核心是什麼?以歌德和赫爾岑對伏爾泰和盧梭評判突出盧梭的思想對法國社會的影響,點明其思想是法國大革命的靈魂。指出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他們代表著資產階級不同階層的利益,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經歷。
讓我們比較這一時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處。 (中國明清時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對以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一定的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徹底批判封建制度與封建神學,要求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
法國思想家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被推翻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曾經哀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滅了法國。由此可見,精神力量一旦化為物質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難以限量的。啟蒙運動不僅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輿論准備,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超出了國界,跨越了時代,在更寬廣、更長遠的領域和時間里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J. 如何成為教堂神父或主教

那必須先備配扮出家。否則,都談不上。
神父和主教,那都仿灶是出家人。
但即使出家了,也不一賣讓定能當上神父。
至於當主教,那簡直特高難。

閱讀全文

與18世紀如何成為法國的職業神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