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普呂多姆有什麼貢獻

法國普呂多姆有什麼貢獻

發布時間:2023-04-10 22:32:57

『壹』 蘇利·普呂多的小故事

法國第一個以詩歌著稱的天才作家: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839-1907)。 原名勒內·弗朗索瓦·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生平 蘇利·普呂多姆(1839年——1907年),法國第一個以詩歌著稱的天才作家。 1839年3月16日,普呂多姆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兩歲時父親去世,這位未來的詩人便與寡居的母親和一個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內。據《泰晤士文學副刊》說,他很小時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於他父親的昵稱「蘇利」。 普呂多姆以全班數學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准備進入一所理工學院,可是一場結膜炎打碎了他成為機械師的一切希望。他青年時代的另外兩個事件使他終身陷於憂傷,一是失戀:他少年時代就愛上的一位表妹嫁給了另一個男人;另一件則是失去信仰。他在里昂同篤信天主教的親戚生活在一起,經過這段短暫的信仰穩定期之後,他變成了懷疑論者,盡管他很渴望能有信仰。 在勒克魯索的鑄造所當了一段時間不長的職員以後,普呂多姆於1860年轉而投身法律並在巴黎一家公證處謀到了職位。他得到了一筆遺產,經濟上獨立了,便從此離開法律專心從事寫作。186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長短詩集》。 1870年,普呂多姆的生活又一次蒙上了陰影。1月,與他共同生活的叔叔、嬸嬸和母親相繼去世,使他遭受沉重打擊。繼而普法戰爭爆發,艱苦的軍旅生活徹底毀掉了他的健康。 晚年,普呂多姆的詩歌為他帶來許多榮譽:入選法蘭西學院,提名為榮譽勛位團成員,最後是諾貝爾獎。不幸的是他的健康狀況惡化了,風癱和失眠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他在夏特內度過了生命的最後15年,於1907年9月7日在妹妹的陪伴下坐在花園里平靜地逝世。 蘇利·普呂多姆的文學歷程: 蘇利·普呂多姆於1860年赴巴黎時,本想去學法律。可兩年不到就寫起了詩,並在日記中寫道,他對學業從他那裡奪去的用於藝術的時間感到惋惜。他之所以產生這一新的熱忱,原因之一是他加入了一群開始自稱為帕那斯派(即高蹈派)的年輕人,這個稱呼是為了表明他們同古典主義規范的聯系,也表明同在20世紀中已露出過時跡象的浪漫主義的對立。普呂多姆可能在1864年見過這群年輕詩人的領袖德·里斯勒,其時普呂多姆已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即1863年刊於《國內國外評論》上的《藝術》。據他在《私人日記》中說,起初他對自己作品的平庸感到不滿,後來便能極好地把握作品形式,並清醒地認識主體內容的啟迪。 1865年,一位朋友資助印行了普呂多姆詩集的第一卷《長短詩集》。這些抒情詩作表現出深思、憂傷的氣氛,對人生之短暫的哀傷和快樂進行思考。普呂多姆那首經常入選詩集的詩《破碎的花瓶》即為一個典型例子。該詩將一隻表面看來完好無損實際上卻有一道幾乎看不見的裂隙的花瓶比作因所愛負心而傷悲高孝的心。湊巧,夏特內的一位朋友將《長短詩集》呈送給了偉大的批評家和文學口味規定者查理-奧古斯丁·聖-佩甫,他肯定了這部詩集,這使它一舉成名。這位新衫亂起的詩人便全力投身於創戚塌稿作。 一年之後,普呂多姆出版了另一部抒情詩集《考驗》(1866年),集中包括一些以愛情、懷疑和行動為主題的十四行詩。緊接著又出了一本配畫詩集《義大利筆記》(1866年——1868年)和又一冊抒情詩《孤獨》(1869年),其主題是孤獨的個人對愛的欲求。普呂多姆為高蹈派詩人的期刊《當代詩集》寫詩,這說明他同高蹈派有聯系。《當代詩集》中全是各類主題的用高蹈派工整結構寫成的詩歌,三卷《當代詩集》分別於1866年、1871年和1876年出版,而每一卷中均收有普呂多姆的作品。1870年出版的加布里埃·馬克的一首詩把普呂多姆列入屬於德·里斯勒弟子的17位年輕的高蹈派詩人之中,這證實普呂多姆確是高蹈派成員。 埃隆·謝弗指出,高蹈派詩作主題范圍很廣,從瑣碎的社會問題直到嚴肅的哲學思考。在謝弗看來,這一詩歌流派的特徵不在其作品主題而在其注重運用嚴謹的技巧和形式結構。普呂多姆同德·里斯勒一樣,從一開始就表明自己對哲學的關注。然而,與他導師不同的是,他畢生都希望能在生活中發現某種意義,使他得以擯棄自己的悲觀主義。普呂多姆與其他高蹈派詩人不同的另一點就是他對科學的偏好。《泰晤士文學副刊》說:「在這位詩人心底,埋藏著一位早夭的工程師。」他詩中的喻指反映了這一興趣。正如斯洛森在《獨立報》上所說,普呂多姆是一位「為氣球、氣壓計歌唱,為海底電纜、攝影技術,為物種起源和特定引力測定而歌唱的詩人」。 普法戰爭給普呂多姆這樣的年輕詩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同其他高蹈派詩人一樣,在對戰爭恐怖的害怕和對祖國的熱愛的困擾中苦苦掙扎。戰事初起,普呂多姆便出版了充滿和平主義觀點的《戰爭印象記》(1870年)。然而,經歷了戰爭、圍城以及最終的戰敗、被佔領的屈辱之後,他創作了《法蘭西》(1870年),這是一組洋溢著愛國主義情調的十四行詩。 甚至在戰爭開始之前,普呂多姆就在尋求對他的社會加以觀察分析,由此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在抒情詩中,就像在《破碎的花瓶》中一樣,討論人類內心的種種悲劇。在其他心理成分更少而哲學成分甚至玄學成分更多的詩作中,他就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公正等提出了質問,在他的《私人日記》1864年1月1日這段中,普呂多姆評論道,他無法理解上帝怎麼會允許發生聖地亞哥教堂大屠殺,並注意到,這個題材十分適於寫成一首詩。8年後他出版了《命運》(1872年),這是一首哲理長詩,探究了聖地亞哥慘案的含義。普呂多姆越來越多地創作這類長詩,而不多寫那使他成名的抒情短詩。他的最後一部抒情詩集是《徒然的柔情》(1875年),再次討論了對愛情毫無希望的追求。 普呂多姆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興趣。早在1863年,他便在日記中提到與一位中學朋友的一次會面。友人問起他的工作,詩人答道,他正在尋找人的定義;他接著說,一旦找到,就以此為題寫詩。他的抒情詩的確具有明顯的心理學、哲學和玄學含義。他對盧克萊修很感興趣,這表明他對尋求意義越來越認真,並在1869年用詩體翻譯了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約公元前60年)的第一部,普呂多姆改用了《盧克萊修:物之性》這一標題。 普呂多姆的兩部主要詩作一出版就大受推崇。兩部作品都是關於理想的人類行為的長篇道德諷喻詩。《正義》(1878年)暗示,道德代碼可以建築在科學進步的基礎之上。《幸福》(1888年)是普呂多姆版的浮士德故事,毫無疑問,作品受這位獲獎者年輕時讀過的又很崇拜的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劇本的啟發。在《幸福》中,中心人物同傳統的故事一樣,在尋找幸福的秘密,只是原來的次序被顛倒了:普呂多姆的浮士德一開始就有了各種情感,然後再去學習。最終,普呂多姆的浮士德像歌德的主人公一樣,在服務中、在改善人類的工作中找到了完美。 晚年的普呂多姆是否還應該被稱為高蹈派詩人,批評家們意見不一。答案隨定義而定,當然,普呂多姆從未放棄形式的精緻與思維的科學精確性,這兩點是針對浪漫主義激情過度而發的,而這正是高蹈派的定義。可另一方面,有些批評家認為,普呂多姆後期作品注重道德說教,這使他與其他高蹈派詩人產生不同,因為高蹈派詩人的定義是對美、而非對真理感興趣的詩人。然而謝弗認為,這樣定義過於狹窄,因為他在高蹈詩人中找出了7種不同的風格,重哲理就是其中之一,而普呂多姆便是其中重要一員。 對普呂多姆來說,美與真理不可分,正如對約翰·濟慈一樣,這又可以在其《私人日記》中找到證明。在1868年6月5日那篇日記中,普呂多姆興奮地寫道,他終於認識了美與道德之間的關系。藝術家能創造一個在美學上使人愉悅的形式,人類也能呼應其道德觀念而使其自身的生活成為一件藝術品。 從普呂多姆的散文作品表可看出他對玄學和美學的興趣。例如,與《詩歌藝術沉思錄》(1892年)和《詩誡》(1897年)並列的就有《我知道什麼?感性研究》,該書探索了人類知識的界限;還有《帕斯卡爾教理真義》(1905年),研究那位虔誠與深邃的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普呂多姆去世後,他的另幾部理論著作也出版了,還有一卷書信集《與女友通信集》(1911年),《私人日記》,以及一組詩歌《飄流物》(1908年)。1900年——1901年出了他作品的五卷本。不過,一部更充實的七卷本卻是在他逝世後出的:《蘇利·普呂多姆作品集》 (1908年)。 普呂多姆從抒情詩轉而創作哲理詩又最終轉向散文,他認為自己是在轉向更偉大更有意義的工作。他的眾多讀者一致稱他為那一時代至高無上的、最重要的哲理詩人,因為詩人的世界觀基於該世紀的科學新發現之上。不過,許多人依舊喜歡他早期的抒情詩,還是有許多讀者把他的《破碎的花瓶》稱為他最優秀的詩作,這使普呂多姆很不高興。意味深長的是,瑞典文學院與這些讀者觀點一致,將授獎理由主要基於其抒情短詩,而將他的理想主義和道德說教簡單說成是作為第一位文學獎獲得者合適的素質。隨著時代的推進,普呂多姆的地位漸漸從一位主要詩人降次為高蹈派中一位不太重要的詩人,他的《破碎的花瓶》被收入許多選集,可他視為畢生頭等要事的長篇訓諭史詩卻被認為缺乏想像力,缺乏詩意,幾乎無法閱讀。很清楚,盡管瑞典文學院過分抬高了普呂多姆在他那個時代的詩人中的地位,他們認定他年輕時的抒情詩是他最優秀的作品,這一點完全正確。 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瑞典學院常務秘書C·D·威爾遜: 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作出這個理當引起公眾極大注意的偉大捐贈的時候,他終生的工作導致他偏愛對自然的研究,並獎賞在與此有關的某些科學中所作出的發現。同樣,他的世界主義的抱負又使得他成為和平和國家之間的友好情誼的鼓吹者。在他的遺囑中他將文學也列在授獎之列,雖然他是將文學排在自然科學的後面,因為自然科學最令他神往。 文學是感激他的,因為文學的從事者也成了他所關心的對象人們可以這樣來看,文學排在瑞典所頒發的這組獎的最後,是完全合理的,因為文明的至高無上的花朵,也許是最為美麗也是最為玲瓏剔透的花朵,現在將在現實的堅實土地上競相開放。 無論如何,在現代社會的這些由鮮花編織的欽羨之意中;這些頭戴桂冠的人接受了一種在物質價值上勝過了過去時代的金色的紫羅蘭的報償。 諾貝爾文學獎的判歸也提出了自身的問題。「文學」是一個范圍非常廣的術語,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不無道理地詳細說明,這個競爭必須包括的不僅有純文學,而且還有那些由於其形式和所闡述的內容從而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不過這樣一來,這個領域也就得以擴大,困難也就增加。如果說,假定被提名的作者的長處在其他方面幾乎無分軒輊,困難之處就在於此項獎究竟是應該頒發給一位抒情詩詩人、一位史詩詩人還是一位戲劇詩人,如果要在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一位天才的詩人之間進行選擇,這項任務就愈加復雜。誠如數學家們所言,這些次元是不能按同一標准來予以衡量的。但聊以自慰的是,既然此項獎每年頒發一次,那就有不止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不得不讓位於另一位同樣偉大的作家,但又可能在另外一年獲得他當之無愧的獎賞。 為了獲得文學獎,大量優秀的推薦送抵瑞典學院,瑞典學院又對這些推薦進行最為嚴謹的審查。瑞典學院在具有世界聲望和幾乎同樣的文學重要性的不同姓名當中進行選擇時,它所取用的是它認為這一次從幾個角度講應該具有優先權的人。瑞典學院將第一次諾貝爾文學獎獎給法蘭西學院的詩人兼哲學家蘇利·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誕生於1839年3月16日,詩名隨著1865年《長短詩集》的問世而得以確立。隨後問世的是幾卷詩歌、哲學和美學著作。如果說其他詩人的想像力以外向為主並且反映人生和我們周圍的世界的話,那麼蘇利·普呂多姆就擁有一種既敏感又細膩的內向的天性。他的詩歌很少涉及客觀存在的形象以及外部形勢,而是主要涉及它們在何等程度上能用作詩歌沉思的一面鏡子。那塵世所無法驅散的對心靈的熱愛,他的懷疑、他的悲哀,就是他的作品的司空見慣的主題,他的作品形式精巧,具有雕塑美,全無冗言贅詞。他的詩歌顯得色彩濃艷,很少表現出音調悅耳的音樂的特徵,但在創造適合於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形式時卻愈加具有可塑性。他的靈魂高尚、深邃沉鬱又有幾分悲哀,在這種溫柔卻又不傷感的詩歌中將自身揭示了出來——這是一種在讀者心中激起了憂郁的同情的悲傷的分析。 蘇利·普呂多姆用詞優雅而富有魅力,藝術精湛,是我們時代的一名一流詩人,他的一些詩作是具有不朽價值的珍珠。瑞典學院與其說是為他的說教詩或者抽象詩所吸引,毋寧說是為他的抒情小詩所吸引,他的抒情小詩感情充沛,耽於冥想,而且高尚尊嚴,極其罕見地將細微的反思與豐富的情感熔為一爐,因而令人陶醉。 總之,有必要強調一個特點。蘇利·普呂多姆的作品展現出了一個勤於探究、敏於觀察的頭腦,世間的變幻令這頭腦不得安寧,鑒於他似乎不可能知道得更多,這個頭腦也就在道德領域、良心的聲音以及責任的崇高而又無可疵議的指示中,為人類的不可思議的命運找到了證據。從這個觀點來看,蘇利·普呂多姆也就比大多數作家更好地代表著這位立遺囑的人所稱之為的文學中的「一種理想主義的傾向」。這樣一來,瑞典學院也就相信,當它首次頒發文學獎時,它在如此眾多的傑出文人當中選中蘇利·普呂多姆,是符合諾貝爾的遺囑的精神的。 鑒於這位戴桂冠的人同意接受這項殊榮卻又不幸因病而今天不能來到我們中間,因而我榮幸地請法國公使代為受獎,並以瑞典學院的名義轉交於他。 在宴會上,C·D·威爾遜和法國公使交談,並請他向這位法國詩人轉致敬意,這位法國詩人極其顯著地將心地和頭腦的最佳品質熔為一爐。他還請公使轉致法蘭西學士院的瑞典妹妹對法蘭西學士院的問候,瑞典妹妹能夠從泰格奈爾和耶伊爾的祖國向出生了拉辛、高乃依和維克多·雨果的國家致以贊賞的敬意而感到驕傲。法國公使馬爾尚先生作答,妙語連珠,情緒高昂。 評論界對蘇利·普呂多姆獲諾貝爾獎的反應: 當法蘭西學院提名其傑出的成員普呂多姆為首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時,這一結果已不可避免。雖然已有個人和非正式的團體提出過別的候選人,但是新成立的諾貝爾評獎委員會不至於不考慮一個法蘭西學院這樣一個著名的團體所作的推薦。 與普呂多姆同時代的歐洲人的反應表明他們對法蘭西學院保守主義價值觀的態度。當然,普呂多姆名氣很大,35年來,人們一直頌揚他的技巧,尊敬他的哲學觀點。1881年他入選法蘭西學院,1894年查理—瑪麗—勒內·勒貢特·德·里斯勒去世,人們認為普呂多姆可以繼他任高蹈派詩人的首領。當時該派頗受大眾歡迎。那時候,批評家們對所謂的浪漫主義感傷情懷業已厭倦,卻又尚未能接受新的象徵主義模式。在這樣的時刻,普呂多姆的高蹈派抒情詩便似乎成了詩歌成就的規范。 因此,《詩歌評論》一類的法國雜志歡呼普呂多姆中選,同時代的那些把他看成是「他國家主要的詩人哲學家」的批評家們也對評獎委員會的決定大加贊揚。然而,擁護象徵主義事業的期刊,如《法蘭西信使》和《西方》,則對此大加攻擊,認為這一決定表明鼓吹道德說教的保守主義文學派別戰勝了捍衛詩歌自由的人們。 《泰晤士文學副刊》於1907年普呂多姆剛一逝世便刊登了一篇長文 (9月13日),綜述了英國人對這位法國詩人的看法。「他是一位思辨詩人」,他宣傳了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師們的「思想和感情」,而這一切,現實主義者雨果辦不到,象徵主義者波德萊爾和魏爾侖也辦不到。很清楚,人們認為,把普呂多姆看成新時代的詩人十分合適。在這新時代里,科學希望能改善人的命運,可科學家依然是平常的人,為疑慮和絕望所困擾。 美國新聞界幾乎沒有注意到首次文學獎,一位同時代的美國文學評論家將此歸因於他的同胞對法國詩歌的一無所知。E.E.斯洛森在《獨立報》(1902年1月25日)的一篇文章中,從與《泰晤士文學副刊》相同的角度看待普呂多姆的成就,贊揚這位詩人「比任何在世的人都更多地在其詩行中蘊含了科學所能聚集的新材料,並極好地表述了作為這一時代特徵的實干與鑽研的精神」,斯洛森說,詩人的疑慮反映了科學思想特有的不確定性,而詩人將人道主義看作一種生活方式,正是失去了舊有穩定性的科學家們典型的反應。 這樣,普呂多姆被廣泛認為是一位表述了時代精神的詩歌運動的公認領袖。同時代的人們不可能預見到,時間會將他淪為一個與象徵主義詩人相比其意義要小得多的運動中一個小小詩人的地位,而當初只有象徵主義詩人對他的入選提出質疑。 延伸材料:諾貝爾獎設立: 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那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大廳里,華燈高照,金碧輝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名人聚集一堂,座無虛席。這里正舉行庄嚴隆重的授獎儀式。瑞典國王把華麗精緻的獎狀和獎章,授給本年度各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獲獎者用本國語言發表演說。這種儀式象徵著國際上最高的榮譽,給了全世界以深遠的影響,調動了許多科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的積極性。這就是全球聞名的諾貝爾獎金授獎典禮。 從1901年起,在瑞典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了一個諾貝爾基金會,分物理、化學、生理學及醫學、文學、經濟學、和平6個方面(1969年以後才增加經濟學獎)進行評選,把獎金發給各國有卓越成就的人。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定物理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負責評定生理學及醫學獎,瑞典文學院負責評定文學獎,挪威議會負責評定和平獎。這筆獎金最多的達到幾萬美元。 這么一筆巨額獎金是從哪兒來的呢?如果你知道是由一個人拿出來的話,可能會感到驚訝。這個慷慨解囊的人,就是發明無煙火葯和雷管的大發明家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他畢生致力於研製炸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澆灌科學之花,結出了豐碩之果。他於1884年成為瑞典皇家學會、倫敦皇家學會和巴黎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會員,1880年獲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勛章。他享有大量的專利權,後來成了大富翁。在他逝世之前,他在遺囑中決定將價值3300多萬克朗(瑞幣)的財產,部分贈給親友,大部分留作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獎給在科學上、文學上有成就的人和獻身和平事業的人,以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貳』 有幾個法國作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15個。

分別是:蘇利·普呂多姆、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羅曼·羅蘭、阿納托爾·法郎士、亨利·柏格森、羅傑·馬丁·杜·加爾、安德烈·紀德、弗朗索瓦·莫里亞克、阿爾貝·加繆、聖.瓊.佩斯、讓·保爾·薩特、克洛德·西蒙、高行健、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1、蘇利·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1907年),法國第一個以詩歌著稱的天才作家。原名勒內·弗朗索瓦·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普呂多姆從抒情詩轉而創作哲理詩又最終轉向散文,他認為自己是在轉向更有意義的工作。

蘇利·普呂多姆年輕時作過工程師,學習過法律,但他對這些被別人視為坦途正道的職業毫無興趣,而是熱衷於寫詩,26歲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集》。

當時一言九鼎的批評界巨擘聖·伯夫贊揚普呂多姆「在詩中提出的新的運動,宣告著有如黎明前的戰栗一般的世界」。早期的詩歌以抒情為主,吟唱著內心深處的悲哀與苦痛。《破裂的花瓶》一詩是其中的代表。

2、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國小說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

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3、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為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4、克洛德·西蒙

克洛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於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

在1985年因「在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描寫中,把詩人、畫家的豐富想像和對時間作用的深刻認識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使法國和世界文學界深感震驚和意外。因為評論界一向是把羅伯推崇為一流派的首領,娜塔麗·薩洛特和米歇爾·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

西蒙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熱心當代社會問題。西蒙一生中共創作20多部小說。他的處女作《作假者》出版於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風》發表於1957年,此後他進入創作高峰期。

5、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

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

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

參考資料

評獎機構

1786年4月5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蘭西學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了「瑞典學院」。

「瑞典學院」的正名既未掛「皇家」的頭銜,也無「文學」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詞,因此經常被人混為一談,以為文學獎和科學獎是一個機構頒發的。「

」是約定俗成的漢譯,其基本任務其實並不限於文學,最初的重點甚至不在文學而在語言,主要是為了瑞典語言的「純潔、活力和庄嚴」。

瑞典文學院限定由18名終身院士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院士各坐一把有編號的交椅,終生固定不變。去世院士的缺額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補選,然後經國王批准聘任,公布於眾。

由於以往的重點是語言,因此傳統上的院士多為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文學家和作家只是少數,這種情況只到如今才有根本改變。根瑞典學院章程,院士中始終有一名法律界權威。

1896年,瑞典文學院接受了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任務,其功能才逐漸向文學方面傾斜,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作家被補選為院士,如今終於超過半數,作為「文學院」總算實至名歸。

(2)法國普呂多姆有什麼貢獻擴展閱讀: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閱讀全文

與法國普呂多姆有什麼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