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古代放音樂的機器叫什麼在西方電影中經常看到的那個,把一個挺尖的東西放在轉的樂碟上就出聲音那種。
唱片機,又名留聲機。是一種放音裝置,其聲音儲存在衫讓以聲學方法嘩塌態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唱片置於轉台上,在唱針亂源之下旋轉。留聲機為愛迪生的眾多偉大發明之一, 唱片機
因為唱片能比較方便地大量復制,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
B. 求古典音樂唱片公司
網站你還是自己搜吧,我的英文功底不夠,沒訪問過。
EMI Classics:前身是唱片工業的鼻祖伯利納創立的英國留聲機公司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31年,為了在經濟大蕭條中求得生存,這兩個本是競爭對手的公司合為一家,並吞並了一些小唱片公司,形成了當時最大的唱片出版集團EMI。EMI的前身英國留聲機公司使用的品牌是「主人之聲」(HMV),英國哥倫比亞公司的商標則是「哥倫比亞」,在合並成EMI後仍分別使用。在戰後的日本和美國,EMI一直使用Angel(小天使)商標,直到90年代才統一為EMI Classics。由於資格最老,EMI擁有最為龐大的歷史錄音資料庫。在這里,各個時期最傑出的演奏家都留下了錄音,小提琴家克萊斯勒、阿道夫•布希、雅克•蒂博、海飛茲、米爾斯坦、西蓋蒂、梅紐因、吉奈特•內弗、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費爾曼、杜普雷、托特里埃;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克倫佩勒、卡拉揚、切利比達凱、比徹姆、朱里尼、穆蒂、滕斯德特、揚松斯、鋼琴家科爾托、魯賓斯坦、施納貝爾、里帕蒂、埃德文•費希爾、吉賽金、所羅門、科瓦賽維奇、歌唱家卡魯索、吉利、夏里亞平、卡拉斯、比約林、施瓦茲柯普夫、卡娜娃等等。近年來推出的新人更是層出不窮,韓國女小提琴家張莎拉、女大提琴家張漢娜、指揮家西蒙•拉特爾、威爾舍—莫斯特……往日的無比輝煌在新一代演奏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完美的延續。
在整理再版老唱片時,EMI使用的數碼處理技術十分成熟,先進的CEDAR程序更能減少老錄音中的雜聲而對音質毫無損害。日本東芝的2088技術也是近年來開發的新技術,用20比特分析力、88.2千赫的采樣頻率處理母帶,改善了老錄音的音色和動態。在近期再版的老錄音CD上,ART(意為「艾比路錄音室技術」)是常見的標識,告訴我們這張CD上的錄音經過了艾比路錄音室工程師們的精心處理。目前EMI正陸續推出的「世紀偉大錄音系列」是其世紀末的重頭戲,曲目和版本均經過精挑細選,大師薈萃,很有收藏價值。
Sony/CBS:CBS的前身是成立於上世紀末葉的美國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在唱片業的早期,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曾和RCA勝利公司的前身「維克多談話機公司」一起,平分美國市場,並稱為兩大巨頭。1924年,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和美國錄音公司合並,成立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27年,它又買下了聯合獨立廣播公司的無線電網,形成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縮寫為CBS。 由於歷史悠久,它資料庫中的經典錄音也不少。鋼琴大師霍羅維茲、塞爾金、卡薩德蘇、昂特勒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羅斯、小提琴家斯特思、弗朗西斯卡蒂、指揮大師瓦爾特、伯恩斯坦、賽爾、奧曼迪、阿巴多以及布達佩斯四重奏、朱利亞四重奏等舉世知名的音樂家、音樂團體都為它灌錄過大量經典唱片。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60年代錄制的指揮他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CBS的看家寶貝。八十年代,索尼集團將CBS的唱片公司買下後,把品牌改為Sony Classical。前些年,由於低價傾銷,Sony/CBS的唱片曾經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可惜近年來不斷漲價,目前已無優勢可言。它近來的精品層出不窮,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普拉希亞、布朗夫曼、小提琴家拉赫林等人的唱片便大獲好評。它也是較早採用20比特錄音的唱片公司,在音質上一直保持著較高而穩定的水準。
DG:德國留聲機公司的品牌。1898年,該公司由唱片業的創始人伯利納成立,由英國留聲機公司控股。1917年它從英國留聲機公司脫離出來,使用Polydor(寶麗多)商標。由於卡拉揚、伯姆等一批大師的加入,它從五十年代迅速崛起,在古典音樂界樹立起權威地位。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阿巴多、約胡姆、弗利喬伊、布列茲、西諾坡利、加德納、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米爾斯坦、克雷莫、穆特、帕爾曼、吉爾•沙漢姆、鋼琴家霍羅維茲(晚期錄音)、肯普夫、戈爾達、安達、米凱朗傑利、阿格里希、波里尼、齊莫爾曼、皮雷絲、大提琴家富尼埃、羅斯特洛波維奇、麥斯基、歌唱家多明戈、馮•奧特、奧菲歐室內樂隊等新老演奏精英都在它的大旗下製作了大量經典唱片。去年,為紀念公司成立100周年,DG推出了一套宏篇巨制「DG百年特別專輯」,7大盒63張CD,搜羅了DG自創建以來各個時期的重要錄音。今年,60張CD的「切利比達克專輯」是DG重點推出的一套唱片。Archiv也是DG的品牌,1947年創立,重點在於中世紀、巴羅克時期的古樂。1974年至1975年間,它曾推出規模浩大的巴赫專輯,共99張密紋唱片。現在,它旗下的著名藝術家有加德納的英國巴羅克音樂獨奏獨唱團、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等。過去,不少人批評DG的錄音質量參差不齊,音色較為嚴峻剛硬,不討中國人的喜歡。近年來,DG堅持在新唱片的錄制中使用它的4D專有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在,它的CD音質已穩定在很高的標准上。
飛利普(Philips):1950年在荷蘭成立。1962年和DG合資,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唱片公司。1972年,飛利普和DG合並在寶麗金集團里,規模更加龐大,成為唱片業的巨頭。它旗下的藝術家大都為歐洲的精英,如小提琴家格魯米歐、謝林、阿卡多、慕洛娃、鋼琴家哈斯基爾、阿勞、李赫特、布倫德爾、科奇什、內田光子、大提琴家讓德隆、希夫、朱利安•韋伯、歌唱家卡雷拉斯、傑西•諾曼、指揮家賽爾、海丁克、馬舒爾、小澤征爾、布魯根、阿林•戴維斯、著名的美藝三重奏、義大利四重奏、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等等。中國交響樂團在陳佐湟的指揮下也已為它灌錄了4張CD。飛利普的總體錄音質量極高,品味超卓,不論模擬還是數碼,都很少敗筆。尤其是它的室內樂唱片,音質之優、平衡之佳很少有誰能夠媲美。近年來,日本飛利普公司運用24比特尖端技術製作了一批CD,音效特別出色,大受發燒友歡迎,不知這一技術是否會被飛利普普遍使用。 飛利普也有兩套歷史錄音系列,一套名為「傳奇經典」(Legendary Classics),採用電腦降噪技術處理,可惜該技術對音質略有損害,會使聲音發干,不如EMI的CEDAR技術。另一套為The Early Years,均為演奏名家五六十年代的錄音。
水星(Mercury):1945年成立於芝加哥,兩年後打入古典音樂市場。在製作人柯扎特、錄音師法恩的努力下,這一品牌發展迅速。法恩大膽採用的三話筒立體聲錄音(使用特製的Ampex三軌錄音機,35毫米電影膠片)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動態范圍龐大,被譽為當時的天碟。芝加哥交響樂團、伊斯特曼管弦樂團、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等都為水星灌制了唱片。大提琴家斯塔克也在水星的目錄上留下了許多經典錄音。1961年,水星被飛利普收購。九十年代以來,飛利普一直在將水星當年的錄音以「LivingPrsence」系列再版成CD,廣受樂迷、發燒友歡迎。
Deeca:1929年在英國成立的Decca唱片公司的品牌。1940年,它開發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頻帶錄音,簡稱FFRR。這一技術本來是應海軍部的要求開發的,目的是辨別英國潛水艇和德國潛水艇間的區別。1944年,Decca公司將此技術運用到唱片上,使音質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那以後,Decca公司的錄音質量始終居於領先地位。它尤其精於大場面(如歌劇)的錄音,音場寬廣,空間感強烈,音色流暢,令他人望塵莫及。它旗下的藝術家陣容雖不如DG和菲利普強大,但也毫不示弱:指揮家索爾蒂、卡拉揚、安塞梅、蒙特、克爾泰茲、梅塔、杜圖瓦、小提琴家鄭京和、里奇、阿莫亞爾、鋼琴家巴克豪斯、柯曾、阿什肯納奇、博萊特、魯普、希夫、歌唱家德莫納柯、帕瓦洛蒂、薩瑟蘭、苔芭爾迪,均為公認的世界級名家。London(倫敦)和L'oiseau—Lyre(琴鳥)也是該公司的商標。後者專用於「原本主義」的演奏錄音,也就是在古樂器上用復古的演奏手法表現作品原貌。霍格伍德是「琴鳥」旗下最為活躍的指揮家。隨著寶麗金集團被「環球集團」收購,Decca、DG、Philips三大歐洲古典音樂品牌現在都已歸入「環球唱片集團」。
RCA Victor:唱片業元老之一,前身是唱片的發明者伯利納創建的留聲機公司。無數演奏大師曾為它製作過錄音,包括演唱家卡魯索、比約林、弗拉格斯塔德、小提琴家海菲茨、克萊斯勒、埃爾曼、朱克曼、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帕德列夫斯基、魯賓斯坦、霍洛維茲、卡佩爾(wiLliam Kapell)、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庫賽維茨基、斯托科夫斯基、明希、萊納、旺德(Gunter Wand)、長笛演奏家高爾維、單簧管演奏家斯托茲曼、瓜納利四重奏等。近年來,它除了仍不斷將資料庫的眾多老錄音以「金印鑒」、「銀印鑒」系列再版CD外,還把一批批新星以「紅印鑒」推向樂壇,引起樂迷的關注,如美國指揮家斯拉特金、加拿大女大提琴家哈諾伊、青年鋼琴家基辛等。
Hyperion:希臘神話中一位巨人的名字。成立於1980年的英國唱片品牌Hyperion堪稱英國唱片界的驕傲。它的規模很小,目前僅12人,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古典音樂界的影響己絲毫不下於那些唱片巨頭,有「英國最閃亮的唱片品牌」之稱。Hyperion的錄音曲目范圍極廣,雖然重點在於英國音樂和早期音樂,但並不局限於此。上至12世紀的早期音樂、下至本世紀的先鋒派、從合唱到獨唱、從室內到大樂隊的演奏,無所不包。在開發新曲目方面,Hyperion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走在許多大公司前面。1996年1月,HyPerion取得了一項世人矚目的成績:在法國嘎納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榮獲「年度最佳品牌」大獎。這標志著整個唱片界對Hyperion的肯定。現在,Hyperion的目錄上共有超過一千種唱片,每年推出將近80張新片,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1994年,Hyperion的銷量為90萬張,佔英國古典唱片,市場3.9%的份額。在Hyperion的上千種唱片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要數鋼琴家萊斯利•哈沃德的「李斯特鋼琴作品全集」(49張CD)以及鋼琴伴琴家格拉姆•約翰遜製作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集」(共31張CD)。這兩套唱片都被公認為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從1991年開始錄制的一套「浪漫派鋼琴協奏曲集」(包括帕德列夫斯基、莫斯科夫斯基、索爾、沙文卡、梅特納等人的作品)也廣受佳評。HyPerion最熱銷的CD則是「哥特之聲合唱團」表演的「上帝呼吸中的羽毛」,屢獲大獎,售出25萬張之多。和大多數獨立唱片品牌一樣,為了維護質量,Hyperion唱片的價格不低。面對「拿索斯」等廉價品牌的競爭,1996年,它效仿Philins、DG、Decca的做法,推出了一套廉價雙片系列,名為dyad,只賣一張正版CD的價格,包裝精美,尤其引人注目。
Chandos:1979年成立的小型英國唱片公司,致力於推廣出版英國作曲家的作品。八十年代,這個品牌發展迅速,以優異的數碼錄音、新鮮的曲目、高水準的演繹贏得廣泛好評。羅傑斯特文斯基、希考克斯、尼姆•雅爾維、鮑羅丁三重奏等許多優秀音樂家為它灌過唱片。該品牌近來在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雖然價格不菲,但總體錄音質量十分優良,音色清麗透明,獨具一格,是對英國音樂有偏好的樂迷的首選。
Nimbus:英國影響很大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人數很少,但成就非凡,以「自動鋼琴系列」、「聲樂大師系列」、「世界音樂系列」等享譽唱片界,同時也是英國最早推出CD的唱片公司。「自動鋼琴系列」收入了大量本世紀早期鋼琴大師們製作的自動鋼琴紙帶。通過唱片我們能欣賞到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布索尼、沙爾文卡、格蘭傑、拉蒙德等傳奇大師在近百年前的演奏。「聲樂大師系列」更是Nimbus的絕活兒,至今已出版了l00張,幾乎囊括了本世紀初美聲藝術黃金時代前輩歌唱大師們的經典錄音,而且經過Nimbus的獨家處理後音質大為改善,勝過其它公司的同類CD。在「世界音樂系列」中,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應有盡有,從中國、巴西、阿根廷、愛爾蘭到東南亞、古巴、伊朗、中東……是研究世界民族音樂的最豐富寶藏。除了這三大系列外,老一輩鋼琴家切卡爾斯基(Shura Cherkassky)、佩勒姆特(Vlado Perlemuter)、小提琴家舒姆斯基(Oscar Shumsky)、維也納三重奏、青年鋼琴家馬丁•瓊斯、我國留學英國的青年小提琴家胡昆等都為它留下了精彩的錄音。英國作曲家蒂佩特親自指揮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Nimbus的看家寶貝之一。
Teldec:1929年由德律風根公司和Decca合資創建,現已並入華納集團。它的資料庫中有部分前輩演奏大師的錄音,如指揮家門格爾柏格、老克萊伯、小提琴家庫倫坎普夫等。馬澤爾、馬舒爾、梅塔、克萊莫、巴倫伯伊姆、豐特奈三重奏、鮑羅丁四重奏等當今名手都為它製作過唱片。現在,它旗下最出風頭的演奏家無疑是小提琴新秀文格羅夫。這位青年演奏家在1994年被《留聲機》雜志評為「年度新人」,備受樂壇矚目。此後他推出的幾張CD都大受好評,奠定他當今最優秀青年小提琴家之一的地位。此外,鋼琴新秀貝列佐夫斯基、黃海倫(華裔)等也正備受樂壇關注。
Telarc:這家以出版「發燒片」著稱的唱片公司成立於1980年。一開始主要出版美國交響樂團,如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辛辛納提交響樂團等的錄音。八十年代中期起,Telarc進入歐洲音樂圈,成就卓著,被公認為美國最成功的唱片品牌。早在發燒熱剛興起時,它的一張真炮錄音的「1812序曲」就震撼了我國的眾多發燒友,「電子琴貝多芬」、「電子琴巴赫」、「西部牛仔」、「大峽谷」、「間諜音樂」等更是引來陣陣喝彩,使Telarc成為「發燒片」的代名詞。雖然它的不少唱片有重音效、輕藝術之嫌,但它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它的一些真正的藝術精品(如羅伯特•肖指揮的合唱作品、麥克拉斯指揮的勃拉姆斯交響曲集等)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嚴肅樂迷認同。
Delos:已有25年歷史的美國Delos唱片公司也是小型唱片公司中出類拔萃的一員,以音質優異的錄音享譽發燒界。由錄音總工程師約翰。厄戈爾(Johnzargle)開發的獨特的VR2錄音技術是它的王牌,吸引著大量音響發燒友。匯集在它旗下的許多演奏精英也令它實力大增。比如由丹尼斯•基恩(Dennis Keene)領導的「基督耶酥升天之聲」合唱團就是一例。在音樂界,人們對這位引人注目的年輕合唱指揮寄予厚望。女鋼琴家洛爾•羅森伯格(Carol Rosenberger)、達維多維奇(Davidovich)、洛杉磯吉它四重奏、指揮家利頓、舒瓦茨等也都是當今古典樂壇風頭正勁的明星。水準不俗的西雅圖交響樂團、洛杉磯交響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等也常為Delos製作唱片。在室內樂方面,由我國小提琴家胡乃元領銜的上海四重奏也是Delos的藝術家。林肯中心室內樂團更是出手不凡,他們灌制的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贏得了極高評價。除了天碟級的唱片製作外,Delos最近還致力於整理過去的聲樂歷史錄音,並已形成了一套Stanford檔案系列。這些歷史錄音來自Stanford大學的檔案館,包括女中音大師舒曼-海因克、女高音法拉爾等人的珍稀錄音。
harmoania mundi:法國最大的獨立古典音樂唱片公司,成立於1958年,目前雇員多達250餘人。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各個歷史時期,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歌曲直到現代音樂,包括很多冷門作曲家的作品和占相當地位的宗教音樂。沒有歷史錄音,所有唱片均為新製作。梅洛斯四重奏、男歌唱家肖爾等是其名下較出名的音樂家。它還有一套名為「新演奏家」的系列,收有很多樂壇新秀的錄音,其中不乏引人注目的精品,如獲得「留聲機」大獎的青年女小提琴家伊莎貝爾•弗斯特(Isabelle Faust)的CD「巴托克小提琴奏鳴曲」。
拿索斯(NAXOS):HNH國際有限公司的唱片品牌,成立於1987年。這個成立僅十年的唱片品牌被公認為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後起之秀。1997年,NAXOS在法國嘎納舉行的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著名的大牌唱片公司,被授予嘎納古典音樂唱片大獎(Cannes Classical Awards)的「年度最佳品牌」(Best Label)稱號。它出品的唱片已達兩千餘種,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所有標准曲目,演奏家大多為新秀中的佼佼者,也有少數業已成名的著名演奏家和音樂團體,更有不少本來鮮為人知的演奏家在NAXOS的宣傳下漸漸成名,如鋼琴家揚多、大提琴家克利蓋爾、小提琴家卡勒爾、指揮家德拉霍斯等。NAxOS堅持以低廉的價格(40元)提供高質量的音樂享受,對大公司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大牌公司不得不競相推出廉價系列CD以和它抗衡。最終的得益者當然是消費者! 許多樂迷對拿索斯的音質抱有懷疑。其實,從八十年代末至今,它的錄音質量逐年提高,精品不斷,己穩定在較高的水準上,有近二百張「三星」級CD可證。1997年,原Decca的著名製作人保爾•邁爾斯跳槽到拿索斯,使拿索斯的錄音水準更上一層樓。
BIS:1973年成立於瑞典,是北歐最重要的唱片品牌,以出版北歐國家的音樂為主,演奏家也均為北歐人。在它的唱片中,有很多作品是世界首次錄音的珍品。
GZ:這是捷克唱片廠的品牌縮寫,是自捷克唱片名牌Supraphon之後又一個有影響的品牌。它以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斯美塔納、亞納切克、馬蒂奴、蘇克等人的作品為主,演奏家多為捷克的新秀。雖然這些捷克演奏家由於消息閉塞不大為世人所知,但其中不乏水準高超的才子。論音質,它當然不及許多名牌,但要聽正宗的捷克音樂,這是價廉物美的選擇。
捷克第一大唱片品牌Supraphon近來由一家台灣公司代理,也出現在我國市場。小提琴家蘇克、已故指揮家紐曼、庫貝利克等的錄音是它的王牌。要聽捷克曲目,Supraphon仍是首選品牌。
Testament、Pearl、Music&Arts、Bidlph Lab、Marston、Tahra、Preiser、Symposium:這些公司都專業從事老錄音的翻版加工。它們搜集早已絕版的老唱片,以先進的數碼技術加工製作後推出CD,吸引那些懷舊的樂迷,在歷史錄音愛好者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可惜,在我國市場上這些品牌仍很罕見。
Chesky、RR、Shefield Lab、Dorian、dmP、Proprius、Klavier:這些唱片品牌都由規模很小的公司創立,雖然出版唱片的數量很少,但都以優異逼真的音質在發燒圈內享有盛名,是音響發燒友收藏的目標。Chesky、RR、Sheffield Lab(喇叭花)既生產古典音樂唱片,也出版爵士樂唱片。dmp專錄現代爵士樂,Dorian則專錄早期古典音樂。品味超卓的Dorian還贏得了歐洲評論界極高贊譽,高速光纖傳送、24比特錄音等先進技術使它的CD音質超群。瑞典的Proprius創立於1969年,以「黑教堂」、「當鋪爵士樂」等名碟享譽發燒界,也生產特製膠片唱片。Klavier這一品牌原本無人知曉、前幾年,忽然以一批優質CD打入我國市場,引起發燒友爭購。如馬澤爾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馬斯奈的歌劇「熙德」、「豎琴名曲」等。此外,英國Linn出版Carol Kidd的CD和美國Gecko出版的Amanda McBroom等的CD都因其出類拔萃的音質被發燒友視為珍品。當然,這和音樂本身己沒有多大關系了。
C. 聽說大型合唱交響樂《人文頌》最近在巴黎演出了,非常火,為什麼反映中國文化的交響樂在外國這么受歡迎呢
首先,這與中國國力不斷提升,在世界各國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密不可分。中國正處在最好的時代,中國以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站在世界舞台上。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的文化也需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推進改革創新,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現自己的風采。《人文頌》應運而生,它標志著深圳步入文化發展新階段——作為中華文化的使者,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與世界文明對話交流。據深圳市委外宣辦主任韓望喜回憶道,通過法國當地媒體前期的報道,《人文頌》已經在法國有了一批「粉絲」,演出當天,一名音樂愛好者攜全家驅車從300公里外的洛林地區趕到巴黎來聆聽,而演出中,觀眾們在每個樂章結束都報以掌聲,演出結束後更是全體起立鼓掌,等待樂隊返場,如是五次。
其次,《人文頌》以交響樂的形式詮釋儒家文化,讓西方更易於理解,這也是《人文頌》受到外媒熱烈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國古典音樂廣播電台總裁艾迪安·夢熱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政經領域,中國發展迅速,而文化存在於政治與經濟之中。他認為音樂內在特別重要,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能理解音樂,音樂也是在國家間建立合作,發展和平的最好方式。《人文頌》用編鍾、古琴與長笛、小號相結合,用西洋交響樂呈現東方儒家文化,就像沒豎遲是一把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聲音鑰匙」,向世界人民傳遞中華文化最富人文價值的精神核心。深圳特區報評論員、專欄作家陳冰認為:深圳的《人文頌》以國際通用的音樂形式,傳播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直擊儒家文化要義——仁、義、禮、智、信,這樣的傳播方式顯然更加有效。
當然,《人文頌》演出之所以能大獲好評也歸功於為其在台前幕後奮斗的藝術工作者。《人文頌》最初的創作靈感來自《神州和樂》,這是深圳交響樂團組織創作的一部佛教音樂作品,在韓國演出引起轟動。有感於此,《人文頌》總策劃、深圳市委宣傳部長王京生萌發了用交響樂的形式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於是開始構思和組織文學創作。在早期的《人文頌》腳本創作中,多個創作團隊都拿出了幾個版本。文學腳本最終由深圳市外宣辦主任韓望喜博士根據王京生的總體設計執筆創作,經過反復打磨修改而成。對作曲家王寧來說,創作《人文頌》音樂部分也是個挑戰。為了找靈感,他曾六上山東曲阜,辛勤耕耘了三年,先後創作了三個版本。除此以外為了讓音樂更纖配具國際性,創作團隊邀請著名指揮家卞祖善、陳澄雄、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喬爾·霍夫曼、美國作曲家詹姆斯·史蒂芬森、美國指揮家保爾·波利夫尼克等國際著名音樂人參與其中。
如今,中華民族正走向復興,這是一個偉大的中國夢,而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核心價值得到世界的認可與尊重。《人文頌》正是承載著這樣的期望,藉助交響樂的形式,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溝通,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的思想精華。它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又邁出了枯李重要的一步!
D. 誰能提供一些對音樂廳建築的聲學分析..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教會的威信下降,世俗的力量上升,思想自由的限制逐
漸地已力不從心,科學研究日漸盛行,理性的信仰開始取代對神明的膜拜.經過了一個多世
紀eQ難探索的歲月,歐洲終於迎來了奇偉壯麗的文藝復興.這是一個在科學,哲學,文學,
藝術諸多領域中百花爭妍,紛紛奏響"知識就是力量"的凱歌的時代.音樂也從教堂中走出
來,進入王公貴族的府邸和富人私宅的客廳中.
1古典時期
17世紀,音樂藝術發展迅猛,這時期已經有了以弦樂為主,並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
組成的室內樂隊:到了17世紀末,己具指數有了早期的古典交響樂團;17世紀70年代末出現
了歐洲最早的專業音樂廳—倫敦約克大廈音樂廳(200座).這時期演奏音樂的音樂廳在
整體和局部關繫上都是以天體和諧為根據,還從音樂中吸取比例和和諧,並承襲了16世紀
義大利帕拉第奧(1518-1580)設計的廳,室所常用的3:2長寬比:因此,這時期音樂廳
的體型是矩形的,其高:寬;長的比例常為]二2.3二3.7,符合"黃金率".
古典時期音樂廳的建築風格仍沿襲宮廷客廳的特點,其空間形象容易辨認,尺度和比
例有節奏上的均衡性,合理和宏宏有人性,與安靜的生活方式相貼切,由於容積小,比例符合"黃
金率",擴散好;混響時間短〔約1,G-1-3秒i;直達聲強,各表面的反射能力強,所以清
晰度高,親切感強.這時期以巴赫(16851750),亨德爾(1685-1759)作品風格為代表
對音節,明晰的要求也正是很重要,各部分不能有掩蔽.所以音樂廳的音質特性與音樂風格
是相適應的.
2巴洛克時期
18世紀初,管弦樂隊的概念和模式己基木形成,阿爾坎傑洛 科雷利(-1713)的
室內奏鳴曲和大協奏曲是巴洛克器樂作品的典範.is世紀中,管弦樂隊逐漸成型.到了18
世紀末,交響樂隊己經具有包括一個力量平衡的弦樂器組,雙管編制的木管樂器組,兩支園
號,兩支小號和一組銅鼓.
由於社會發展,音樂走向社會,在倫敦,巴黎,萊比錫,柏林,維也納等地經常舉行
公共性的音樂會,為此建造了不少的公共音樂廳.如英國牛津Holywell音樂廳(1748年)
約300座,滿場混響時間約1.5秒:德國萊比錫Altes Gewandhaus (1780年)400座;滿場
混響時間不會超過1.3秒:維也納Redoutensaal 800座,該廳建於1631年,建成後又經過不
斷地改建,最後完成於1700年,倒堵有淺挑台,高度增到16m,所以是最早的"鞋盒式"
的音樂廳,,K.響時間大約為1.4秒.
這時期的音樂廳的規模己大於17世紀的客廳式的音樂廳.由於容量增多,廳內側牆和
後牆建有挑台,廳高度大約為15m左右,寬度約為16m左右,空間的比例大約為1:1:2
已是"鞋盒式"的體型.混響時間為1.5-1.7秒.廳內具有豐富的音調,聲場擴散,具有明
晰和親切感蔽逗冊,適宜演出貝多芬早期(1820年以前)的作品.
廳內己從古典建築風格漸漸演變為巴洛克風格;這種風格強調和用手法來製造特殊的
藝術效果,因此大大地吸引了那些講究排場的王公貴族,那些宮廷客廳的布局是層次高低起
1
伏很大,牆面凹凸明暗,裝飾豐富,珠光寶氣.但是空間和諧,富麗.巴洛克音樂強調情感
表現,豐富多樣,充滿著美妙的內涵,但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帶上浮華,傲作和對純形式的追
求,缺乏深度.所以這時期的音樂廳在聲學特點上與巴洛克建築和音樂的風格是相適應的,
具有很好的聲譽.
3.浪漫時期
18世紀中葉以後是歷史學家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史的開端,當時在文學,藝
術,哲學的思潮更新迭起,法國革命的風暴和拿破崙時代過去之後,法國的浪漫主義開始了.
歐洲的音樂經歷了巴洛克時期發展到了浪漫"'明,這時期的音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是音
樂的黃金時代.音樂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市民`6文化生活所必須,歐洲開始出現了規模比以往
大得多的,主要供音樂演出的公共音樂廳:泛芝音樂廳大部分是模仿音質成功的音樂廳建造
的,因此在造型,空間,內部安排和建築處理等甚至聲學特性都是相似的,這類音樂廳有
Old Boston Sympheny Hall (1863年),2400座,混響時間為1.8秒;維也納Grosser Musik
Vereinssaal(1870年),1680座,混響時間為2.0秒;巴塞爾Stadt-Casino (1876年),1400座,
a響時間為2.1秒;格拉斯哥Andeew's Music Hall (1877年),2130座,混響時間為1.9秒,
該廳在演奏台後布置了座席,可以吸收大聲功率樂器的音量,如打擊樂器,銅管樂器等,獲
得了好的各聲部之間的平衡.這也是後來圍繞式音樂廳的雛形;萊比錫Nut c Gewandhaus
(1886年),1560座,混響時間為1.55秒:阿姆斯丹達音樂廳(1888年),22(,0座,混響時
間為2.0秒.其中佼佼者則以維也納音樂廳,容積(V)約15000m3,總表面積(S)約4000護,
每座容積為9礦,寬(W)為21m,高(H)為17. 5 m,長(L)為40 m,空間比側為1:1.2:
2. 3 (H:.:L).這座被稱之為"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築由泰奧菲爾.漢森設計金碧輝煌的
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聲學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著名指揮卡拉揚贊道:"大廳
的聲音很豐滿,低音很豐富,高音弦樂的音色也很美……,這是一個能喚起人C高度想像力
的大廳,它給指揮以美感".到現在仍為音樂廳建築的典範.
這時期所建音樂廳的容積較大,為10000^-20000 m ,容量為2000座左右,空間較大,
每座容積為7.10護,其比例約為1:1-1.3:2.3-2.6扭:w:L)比例修長,纖巧,但仔
細分析一下其空間會發現:以指揮處為割點,聽音區與演奏區的長度比例約為1.618二la
這類音樂廳的寬度約為20.左右,廳高為15-19.,長度在40.左右,因有側向淺挑台,
所以高與寬的比例接近為1二1.容積(V)與總面積(S)之比約在3.7左;5,"鞋盒式"的空
間;沿側牆有淺挑台和後牆有挑台,演奏區和聽音區共處在同一空間中:廳內裝修典雅華麗,
具有大量的雕塑以及大型水晶燈,聲場擴散,混響時間為1.8-2.2秒,直達聲與混響聲的
聲能比例較小,形成音調豐富而清晰度較低的音質特點,成為演賽浪沒派音樂作品的典型環
境.這些音樂廳大都是古典復興和巴洛克或羅可可風格的折中,但都具有端莊蔽華的藝術形
象,不同凡吶的聲學效果.到現在還是音樂廳建築的聲學和建築空間的典範;所以它們在室
內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是建築藝術中的珍品和瑰寶.
4.新建築時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和物質世界之間的關系顯示出對科技規律的遵從,主張理性
至上:"功能決定形式"的設計思想得到了廣泛地接受,並認為設計建築應有科學根據,該
時期的科學發展在觀演建築的功能,視線,照明,聲學,舞台機械甚至空調技術等方面的成
就都適時地提供設計的根據.另外,荃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求,迫切要求建造大
47
ilwewe日月..,.,11
容量的音樂廳.以上種種促進了建築師對設計音樂廳的變革和創新的思潮.但是,無論從建
築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功能結合的合理性上,還是對科學技術的運用上等都存在著很大的矛
盾和不成熟,這充分表明了該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
這時期建造了不少的音樂廳,著名的有:
芝加哥Orchestra Hall(1891一1905),2582座,混響時間為1.3秒.為了解決視線問
題,取消了廳內的側向淺挑台;為了增加容星,建造了兩層大挑台:池座有不高的升起:廳
內處理手法明顯地具有古典歌劇院的影響,但是演奏區和聽音區仍處在同一空間中.演奏區
的頂棚和聽音區的項棚都連在一起做成向上傾斜,有利於一次聲反射.廳內音質千澀,但清
晰.紐約Casnegie HaI1(1891年).2760座,餛響時(a]為1.7秒.正廳平面近乎正方形(30m
X 34m) ,第二和第三層為圍向演奏台口呈馬蹄形的包佣,如同古典歌劇院:第四和第五層為
大桃台.廳高為24m.演奏區明顯地形成鏡框式台口:管風琴在台內的側牆處.廳內音質一
般.倫敦Queen's Hall(1893年),2000座,混響時間為1.3秒.在演奏台兩側有凸形牆面,
可以將樂隊的聲音均勻地反射到聽眾席.該廳音質不很理想.愛丁堡Usher Hall(1914年),
2760座,混響時間為1. 7秒.聽音區為馬蹄形平面.具有兩層挑台,它們圍向演奏台,具
有現代劇場的特點,但又明顯地具有古典歌劇院的影響.演奏區為盡端式,兩側牆的斜角小
於100,對聲反射有利.樂隊後有合唱隊的座席.明顯地把演奏區和聽音區分為兩個區域:
形成鏡框式台口.由於演奏台上有諧振現象,對低頻聲有"染色"現象,廳內聲擴敞不好,
音質粗糙.並且聲場不均勻.
這類音樂廳的容里大約2500^2800座.大廳體型樣式不同於傳統音樂廳"鞋盒式"的
樣式,與古典歌劇院的形式相仿,由於容量多,視線短,所以廳的寬度大;由於多層挑台.
高度為18-20m,所以容積很大,但是容積與總表面積((V/S)之比並不大,所以混響時間並
不長,豐滿度較差,同時因寬度大,所以對反射聲的理解是初步的,不全面和處理不成熟,
不系統,反射聲的時序和方向也不好,因此音質並不好.但是,由哈佛大學著名聲學教授賽
賓,根據他通過實驗得出的室內混響時間的理論作為指導,進行設計建造的新波士頓音樂廳
(190.年),2631座,混響時間為1.8秒,則獲得非凡的成功,並與維也納音樂廳,阿姆斯
特月音樂廳同被譽為三大著名古典音樂廳.在建築藝術上,該廳承襲了19世紀末以前古典
音樂廳的模式-—"鞋盒式"的體型,側牆有兩層淺挑台,後牆有兩層挑台.演奏區為盡端
式,側牆和頂棚具有V度,以利反射.廳的高度(H)為18.5m.寬度(W)為23m,長度(L)為39. 5m,
空間比例(H:W:L為1 : 1. 24 : 2. 14,符合"黃金率".賽賓在設計該廳時,堅持了聲學科
學的原則,拒絕了業主提出容量為維也納容量(1680座)兩倍的要求,而為2631座,保持了該
廳的"鞋盒式"的空間比例,改進了演奏台上高而斜項擁,以利反射.
5現代主義(二次大戰前)
歐戰前夕,西方建築界繼承了"新建築"運動的革新精神,力圖掙脫學院派復古主義,
折衷主義的束縛,進行各種.新"建築的探索,日漸形成了"現代建築".戰後以德國的格
羅披亞斯為首的"包系斯"派主張"技術,經濟和功能",也就是要求建築設計要以新技術
來經濟地解決新功能.在理論和實踐上最終地摧毀了被"新建築"運動所動搖.而在學術界
仍是主導地位的學院派的統治.
在此期間聲學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在1925-1927年,努特生通過對不同廳
堂的測量和評價,提出最佳混響時間與廳堂容積之間的關系:語言清晰度與房間的物理參量
—響度,雜訊級,混響時間和體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只做了響度,混響時間對語言清晰
度影響的實驗,以及形成回聲的最小聲程差.所以出現了當時認為以最佳音質條件為出發點
所設計和建造的現代音樂廳,如:
巴黎Salle Pleyel (1927年),3000座,混響時間為1. 45秒.為了增加音量和改進
視線,採用了扇形平面和兩層大挑台.按照流行於建築師中的聲學概念-—聲線分析方法,
即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必然採用拋物線的頂棚,可以把演奏台上聲9均勻地反射到觀眾
席,並且使第一次反射聲與直達聲的聲程差不大於22米,不會產生回聲:但是觀眾席的噪
聲也經頂棚反射,集中到演奏台,造成干擾並且分析了體型和確定了尺寸—長(L為51
米,寬度21-31米,平均高度為18米:因為建築師不理解混響時間與容積和材料的關系,
所以容積過大.而聲學家則關心根據賽賓的棍響概念來確定大廳的餛響時間,而對聲線的分
析與體型的關系不關心,所以不能提出設計大廳的聲學根據,因此,當聲學家們還在討論如
何選擇混響時間時,建築師己經根據聲線概念確定了大廳的尺寸,構成了空間,因為尺寸是
構成空間的要素,而建築師的主要任務是空間的設計.兩者各行其是,配合不好,產生不少
問題.另外,當時聲學界認為聽音區應盡量得寂靜,演奏台周圍應是強反射,使演奏的聲音
盡量反射到觀眾席,實質上這是當時剛興起的電影院音質設計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對於電
影院來說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該音樂廳的音質對於語言清晰度很好,對於音樂則不好,所以
很少在此演奏交響樂.美國克里夫蘭的Severance Hall(1930年),1890座,混響時間1.4
秒.該廳的設計思想如同上述,所以音質效果相同.英國利物浦的New Philhinmonic Hall
(1939年),1955座,混響時間1.5秒.美國的Buffalo的Klimhans Hall (1!41年),2839
座,混響時間為1.32秒.上述各音樂廳代表了自1900-195.年間所建造的音幾廳的模式,
音質都不理想.
這時期的音樂廳容量多,一般為2000-3000座,在美國甚至達到4000-^6000座,為
了增加容量和縮短視距以及避免多層包廂視線不良的缺點,大廳後部被大大地擴大成為扇形
平面,同時又增加了大挑台,而其高深比一般都不大於1/2.根據當時在建築師中流行的聲
學設計概念,頂棚的縱剖面被設計成弧形或拋物線形,以取得最小的聲程差,所以頂棚的高
度被大大地降低,這樣音樂廳的高度與寬度之比由1:1-3:4變成為1:2^+1:3,成為扁形空
間.由於對電影的聲學特點尚未正確理解.大盤使用吸聲材料,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因
此廳內的混響時間都很短(大約在1.5秒以下),清晰度高,音調很不豐滿.由子以巴黎Salle
Pleyel為代表的聲學設計方法曾被多數教科書和有關建築雜志所推薦和介紹,在不同程度
上為大多數現代音樂廳或劇場設計中所採用.其影響很深遠,直到50年代之後,聲學科學
的發展,才逐漸地減少,但還有影響,特別是以聲線法來替代聲學設計的觀念還很牢固,尤
其在我國的建築界中.
丹麥哥本哈根廣播電台音樂廳(1946年),1093座,混響時間為1.5秒,其模式同上述,
但是因為採用薄殼結構,因為殼頂高,所以演奏台的聲音不能均勻的反射,大多數是反射到
第一層挑台的坐席,並有聚焦現象,所以在戰後(1954-1955年)改建,其措施是在演賽台
上部懸吊水平的有機玻琦的聲反射系列共5排,26塊大小不等,離檯面高為7-8米,保證
了均勻地分布第一次反射聲,井在50毫秒之內,同時也給予演賽台內一定的反射聲.這是
在現代音樂廳中首先出現了在高空間中懸吊聲反射板,對以後的音樂廳棋式的變化形響很
大.
6現代主義(二次大戰後)
>0年代,歡洲經濟有了發展,所以各國開始新建以及恢復戰爭中被毀的文化建築如:
倫教早家節日音樂廳(1951年),3000座,混響時間為1.45秒,該音樂廳的聲學設計考慮比
較周到,在體型,反射面和聲學材料布置上都經多次討論和實驗.音樂廳的平面是矩形的,
空間屬於介鞋盒式"的,吸收了古典音樂廳的經驗,由於3000座席,所以在演奏台兩側和
後而布置了座席1400座).形成了環繞式的特點.本廳的體型雖屬古典音樂廳的模式,但仍
然只4戰前現代r義設計的影響.以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為目的,對側向反射的重要性還
沒有認識,所以使演奏台和池座前區處在一個扇形平面中,但側牆斜角較大.在演奏台上懸
吊三片大的弧1(%斜向的肖反射板,增加第一次反射聲.側牆上部有四層包廂,原來是希望增
加擴散,卻相反,不僅沒有擴散效果,反而產生大量吸聲值,特別對於低頗的吸收.所以廳
內太寂靜.豐滿度不夠,但很清晰.所以效果仍然與戰前現代音樂廳相同.由於對於交響樂
作品風格與混響時間關系的研究,後期所建造的晉樂廳的混響時間日漸增長,如柏林音樂學
跪音樂廳(1954年),1360座,混響時間為1.95秒.矩形平面,樓座則向外擴張變成為長
六角形.設計中仍受戰前現代主義的影響,頂棚是弧形的,使演奏台的聲音直接反射到樓座,
廳內聲場分布不均勻,擴散不好,因此對交響樂效果不好,室內樂和獨奏效果較好.由於聲
學研究對室內聲能衰減過程中進行了微觀的分析,探討了前次反射聲對室內音質的影響,並
且又發現了側向反射的重要作用,但是混響理論仍然是基本的根據,所以聲場的擴散應是音
樂廳音質好壞的基本條件.德國斯圖加德的音樂廳(1965年〕,2000座,混響時間為1.9
妙為了獲街好的擴散聲場,克里邁爾教授提出不對稱的原則.大廳的平面很特殊,形似三
角鋼琴,演奏台處在廳內非對稱的位置上,它的左側牆是大片混凝土的凸面,保證輻射聲能,
使右側聽眾具有強的一次反射聲.為了使聽眾盡呈接近聲源.所以大盤聽眾席布置在左側,
以便使大量聽眾更接近第一提琴.廳內具有大量的擴散體,保證聲能衰減的混響過程具有好
的擴散程度.因此廳內不僅有強的反射聲能,又有良好的擴散聲能,這是該時期中突出的例
子這是在正確的聲學科學指導下,創造了完全新穎的模式.
7王見代主義(近期)
由於"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建築理論的反思和創新,音樂廳設計的視野更為重視科
學與藝術的結合,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2218座,混響時間為2秒,這是由"現代建
築"大師夏隆fir,署名聲學家克里邁爾教授合作設計,他們把各方的主張和成就融合在一起,
著重考慮了人的因素,探索音樂廳的空間環境與人的關聯,成功的解決了科學與藝術,內容
與形式的矛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圍繞式的音樂斤,這是世界范圍內成功的作品之一:在
音樂廳的建築史和聲學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一個從平面上看來是對稱的.但是空間
上是不對稱的,實現了克里邁爾的非對稱原則.紐西蘭克賴斯特丘奇音樂廳(1972年), 2650
座,混響時間為2. 3秒.悉尼歌劇院的音樂廳(1973年),2690座,混響時間為2.0秒.
紐西蘭惠靈頓音樂廳(1976年),2500座,混響時間為2.45秒.美國丹佛音樂廳(1978
年.,2750座,混響時間為2. 0抄.舊金山大衛音樂廳(1980年),混響時間為2.2秒.
日本三得利音樂廳(1986年),2690座,混響時間為2..秒.這些音樂廳都是在柏林愛樂
音樂片之後調動和綜合發揮各種技術和藝術的手段,創造出類型各異,視聽俱佳的坐席包圍
演奏ry的A-樂廳,這種音樂廳的平面無論是鞋盒式的,還是圓形的,橢圓形的,不規則形的
等等,雖然空間形式各異,但是以演奏台為主和正面坐席所圍合的空間比例都符合古典音樂
廳的空間比例,也就是遵循著"黃金率".
縱觀蘭百餘年西方音樂廳的發展,它從矩形平面的廳室,發展到19世紀末的"鞋盒式"
的規模宏大的公共音樂廳,其模式的變化,主要是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求,促使
容量的增多所致.但仍遵循著"黃金率"的比例.自本世紀以來,科技的發展,促便人們思維
方式發生變化,遵從科技的規律,因此,音樂廳的摸式的變化主要是從視線,舒適等要求考
慮,取消了側向淺挑台,形成了鏡框式舞台口的劇場式模式,但這模式在視覺上無論是科學
性,還是藝術性都並不高明,很快就被淘汰.本世紀初,賽賓教授創立混響時間概念,使音
樂廳的設計和建造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但是在二次大戰以前,由於認iR不夠全面,聲學界
著眼於聲學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而對如何構成音樂廳空間的具體措施並不注意.建築界則片
面從均勻分布第一次反射聲,對混響概念與音樂廳空間尺寸和材料的關系並不理解,兩者各
自進行設計,使聲學理論和建築藝術設計脫節,即使在構成空間的要素~一音樂廳的尺寸上
都不能相互配合,提出合乎聲學和建築科學的根據.以致大V角的扇形平面,大挑台,扁形
空間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空間模式,混響時間短,音質干澀,不豐滿,但很清晰.現代人的
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引起作為文化形態的建築風格的多元化,並且因建築,材料
和技術的發展,更促使建築向著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為了適應人們對文化娛樂和審美情趣
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要求,音樂廳的空間環境也有很大的變化,音質設計也從本世紀初的混
響理論,逐步地在實踐中探索到在混響過程中具有不同階段的特性,而進入到對室內聲能衰
減過程進行了微觀的研究,理解到早期反射聲的時序和方向的特性,以及整個衰減過程中各
種特性對主觀感覺的影響.目前更向著綜合方向發展,確認混響理論為基礎,並向微觀方向
開拓,考慮早期反射聲組成的合理性和適度的側向反射,井促使室內的聲能隨r間的增長,
在室內混響過程的早期階段就能達到擴散聲場的條件,使人們能感受到強的混響感.因此,
聲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適應著人的思維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促使音樂廳的模式,隨著時代
的發展,容量增多,其類型也多姿多采,風格多樣;但因聲學規律限制其對尺寸有要求,所
以音樂廳的空間必然是應充分利用自然聲源的音量,使聽眾包國潛演奏台,形成圍繞式高空
間的模式,而其所圍繞的主要空間即演奏區與它正面的聽眾席所組合的空間,應遵循"黃金
率"的比率.但是其空間特徵應是多樣的,多元的;混響時間已從古典音樂廳的1.8-2.0
秒,延長到2.0-2.2秒,並有再延長的趨勢,而容量則不大於2500座左右.
http://cache..com/c?word=%D2%F4%C0%D6%3B%CC%FC%3B%BD%A8%D6%FE%3B%B5%C4%3B%C9%F9%D1%A7%3B%B7%D6%CE%F6&url=http%3A//202%2E116%2E197%2E5%3A85/%7EHYLW/H043541/H043541%2Dbz/10233%2Epdf&b=0&a=40&user=
E. 關於挑選古典音樂CD的問題 謝謝
古典發燒音樂唱片品牌介紹
據說,世界上的唱片品牌已有四百個之多。當然,有影響的品牌只是其中一部分,進入我國市場的,更只是一小部分。目前市場上有售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充其量不過二三十種而已。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唱片品牌在曲目、演奏家、側重點、錄音風格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對樂迷來說,如果對這些唱片品牌毫無了解,在選購CD時就不免陷入盲目之中,容易走彎路。為了使樂迷朋友們在選擇音樂CD時有的放矢,現將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做如下簡介。
EMI Classics:前身是唱片工業的鼻祖伯利納創立的英國留聲機公司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31年,為了在經濟大蕭條中求得生存,這兩個本是競爭對手的公司合為一家,並吞並了一些小唱片公司,形成了當時最大的唱片出版集團EMI。EMI的前身英國留聲機公司使用的品牌是「主人之聲」(HMV),英國哥倫比亞公司的商標則是「哥倫比亞」,在合並成EMI後仍分別使用。在戰後的日本和美國,EMI一直使用Angel(小天使)商標,直到90年代才統一為EMI Classics。由於資格最老,EMI擁有最為龐大的歷史錄音資料庫。在這里,各個時期最傑出的演奏家都留下了錄音,小提琴家克萊斯勒、阿道夫·布希、雅克·蒂博、海飛茲、米爾斯坦、西蓋蒂、梅紐因、吉奈特·內弗、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費爾曼、杜普雷、托特里埃;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克倫佩勒、卡拉揚、切利比達凱、比徹姆、朱里尼、穆蒂、滕斯德特、揚松斯、鋼琴家科爾托、魯賓斯坦、施納貝爾、里帕蒂、埃德文·費希爾、吉賽金、所羅門、科瓦賽維奇、歌唱家卡魯索、吉利、夏里亞平、卡拉斯、比約林、施瓦茲柯普夫、卡娜娃等等。近年來推出的新人更是層出不窮,韓國女小提琴家張莎拉、女大提琴家張漢娜、指揮家西蒙·拉特爾、威爾舍—莫斯特……往日的無比輝煌在新一代演奏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完美的延續。
在整理再版老唱片時,EMI使用的數碼處理技術十分成熟,先進的CEDAR程序更能減少老錄音中的雜聲而對音質毫無損害。日本東芝的2088技術也是近年來開發的新技術,用20比特分析力、88.2千赫的采樣頻率處理母帶,改善了老錄音的音色和動態。在近期再版的老錄音CD上,ART(意為「艾比路錄音室技術」)是常見的標識,告訴我們這張CD上的錄音經過了艾比路錄音室工程師們的精心處理。目前EMI正陸續推出的「世紀偉大錄音系列」是其世紀末的重頭戲,曲目和版本均經過精挑細選,大師薈萃,很有收藏價值。
Sony/CBS:CBS的前身是成立於上世紀末葉的美國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在唱片業的早期,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曾和RCA勝利公司的前身「維克多談話機公司」一起,平分美國市場,並稱為兩大巨頭。1924年,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和美國錄音公司合並,成立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27年,它又買下了聯合獨立廣播公司的無線電網,形成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縮寫為CBS。 由於歷史悠久,它資料庫中的經典錄音也不少。鋼琴大師霍羅維茲、塞爾金、卡薩德蘇、昂特勒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羅斯、小提琴家斯特思、弗朗西斯卡蒂、指揮大師瓦爾特、伯恩斯坦、賽爾、奧曼迪、阿巴多以及布達佩斯四重奏、朱利亞四重奏等舉世知名的音樂家、音樂團體都為它灌錄過大量經典唱片。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60年代錄制的指揮他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CBS的看家寶貝。八十年代,索尼集團將CBS的唱片公司買下後,把品牌改為Sony Classical。前些年,由於低價傾銷,Sony/CBS的唱片曾經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可惜近年來不斷漲價,目前已無優勢可言。它近來的精品層出不窮,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普拉希亞、布朗夫曼、小提琴家拉赫林等人的唱片便大獲好評。它也是較早採用20比特錄音的唱片公司,在音質上一直保持著較高而穩定的水準。
DG:德國留聲機公司的品牌。1898年,該公司由唱片業的創始人伯利納成立,由英國留聲機公司控股。1917年它從英國留聲機公司脫離出來,使用Polydor(寶麗多)商標。由於卡拉揚、伯姆等一批大師的加入,它從五十年代迅速崛起,在古典音樂界樹立起權威地位。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阿巴多、約胡姆、弗利喬伊、布列茲、西諾坡利、加德納、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米爾斯坦、克雷莫、穆特、帕爾曼、吉爾·沙漢姆、鋼琴家霍羅維茲(晚期錄音)、肯普夫、戈爾達、安達、米凱朗傑利、阿格里希、波里尼、齊莫爾曼、皮雷絲、大提琴家富尼埃、羅斯特洛波維奇、麥斯基、歌唱家多明戈、馮·奧特、奧菲歐室內樂隊等新老演奏精英都在它的大旗下製作了大量經典唱片。去年,為紀念公司成立100周年,DG推出了一套宏篇巨制「DG百年特別專輯」,7大盒63張CD,搜羅了DG自創建以來各個時期的重要錄音。今年,60張CD的「切利比達克專輯」是DG重點推出的一套唱片。Archiv也是DG的品牌,1947年創立,重點在於中世紀、巴羅克時期的古樂。1974年至1975年間,它曾推出規模浩大的巴赫專輯,共99張密紋唱片。現在,它旗下的著名藝術家有加德納的英國巴羅克音樂獨奏獨唱團、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等。過去,不少人批評DG的錄音質量參差不齊,音色較為嚴峻剛硬,不討中國人的喜歡。近年來,DG堅持在新唱片的錄制中使用它的4D專有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在,它的CD音質已穩定在很高的標准上。
飛利普(Philips):1950年在荷蘭成立。1962年和DG合資,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唱片公司。1972年,飛利普和DG合並在寶麗金集團里,規模更加龐大,成為唱片業的巨頭。它旗下的藝術家大都為歐洲的精英,如小提琴家格魯米歐、謝林、阿卡多、慕洛娃、鋼琴家哈斯基爾、阿勞、李赫特、布倫德爾、科奇什、內田光子、大提琴家讓德隆、希夫、朱利安·韋伯、歌唱家卡雷拉斯、傑西·諾曼、指揮家賽爾、海丁克、馬舒爾、小澤征爾、布魯根、阿林·戴維斯、著名的美藝三重奏、義大利四重奏、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等等。中國交響樂團在陳佐湟的指揮下也已為它灌錄了4張CD。飛利普的總體錄音質量極高,品味超卓,不論模擬還是數碼,都很少敗筆。尤其是它的室內樂唱片,音質之優、平衡之佳很少有誰能夠媲美。近年來,日本飛利普公司運用24比特尖端技術製作了一批CD,音效特別出色,大受發燒友歡迎,不知這一技術是否會被飛利普普遍使用。 飛利普也有兩套歷史錄音系列,一套名為「傳奇經典」(Legendary Classics),採用電腦降噪技術處理,可惜該技術對音質略有損害,會使聲音發干,不如EMI的CEDAR技術。另一套為The Early Years,均為演奏名家五六十年代的錄音。
水星(Mercury):1945年成立於芝加哥,兩年後打入古典音樂市場。在製作人柯扎特、錄音師法恩的努力下,這一品牌發展迅速。法恩大膽採用的三話筒立體聲錄音(使用特製的Ampex三軌錄音機,35毫米電影膠片)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動態范圍龐大,被譽為當時的天碟。芝加哥交響樂團、伊斯特曼管弦樂團、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等都為水星灌制了唱片。大提琴家斯塔克也在水星的目錄上留下了許多經典錄音。1961年,水星被飛利普收購。九十年代以來,飛利普一直在將水星當年的錄音以「LivingPrsence」系列再版成CD,廣受樂迷、發燒友歡迎。
Deeca:1929年在英國成立的Decca唱片公司的品牌。1940年,它開發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頻帶錄音,簡稱FFRR。這一技術本來是應海軍部的要求開發的,目的是辨別英國潛水艇和德國潛水艇間的區別。1944年,Decca公司將此技術運用到唱片上,使音質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那以後,Decca公司的錄音質量始終居於領先地位。它尤其精於大場面(如歌劇)的錄音,音場寬廣,空間感強烈,音色流暢,令他人望塵莫及。它旗下的藝術家陣容雖不如DG和菲利普強大,但也毫不示弱:指揮家索爾蒂、卡拉揚、安塞梅、蒙特、克爾泰茲、梅塔、杜圖瓦、小提琴家鄭京和、里奇、阿莫亞爾、鋼琴家巴克豪斯、柯曾、阿什肯納奇、博萊特、魯普、希夫、歌唱家德莫納柯、帕瓦洛蒂、薩瑟蘭、苔芭爾迪,均為公認的世界級名家。London(倫敦)和L』oiseau—Lyre(琴鳥)也是該公司的商標。後者專用於「原本主義」的演奏錄音,也就是在古樂器上用復古的演奏手法表現作品原貌。霍格伍德是「琴鳥」旗下最為活躍的指揮家。隨著寶麗金集團被「環球集團」收購,Decca、DG、Philips三大歐洲古典音樂品牌現在都已歸入「環球唱片集團」。
RCA Victor:唱片業元老之一,前身是唱片的發明者伯利納創建的留聲機公司。無數演奏大師曾為它製作過錄音,包括演唱家卡魯索、比約林、弗拉格斯塔德、小提琴家海菲茨、克萊斯勒、埃爾曼、朱克曼、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帕德列夫斯基、魯賓斯坦、霍洛維茲、卡佩爾(wiLliam Kapell)、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庫賽維茨基、斯托科夫斯基、明希、萊納、旺德(Gunter Wand)、長笛演奏家高爾維、單簧管演奏家斯托茲曼、瓜納利四重奏等。近年來,它除了仍不斷將資料庫的眾多老錄音以「金印鑒」、「銀印鑒」系列再版CD外,還把一批批新星以「紅印鑒」推向樂壇,引起樂迷的關注,如美國指揮家斯拉特金、加拿大女大提琴家哈諾伊、青年鋼琴家基辛等。
Hyperion:希臘神話中一位巨人的名字。成立於1980年的英國唱片品牌Hyperion堪稱英國唱片界的驕傲。它的規模很小,目前僅12人,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古典音樂界的影響己絲毫不下於那些唱片巨頭,有「英國最閃亮的唱片品牌」之稱。Hyperion的錄音曲目范圍極廣,雖然重點在於英國音樂和早期音樂,但並不局限於此。上至12世紀的早期音樂、下至本世紀的先鋒派、從合唱到獨唱、從室內到大樂隊的演奏,無所不包。在開發新曲目方面,Hyperion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走在許多大公司前面。1996年1月,HyPerion取得了一項世人矚目的成績:在法國嘎納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榮獲「年度最佳品牌」大獎。這標志著整個唱片界對Hyperion的肯定。現在,Hyperion的目錄上共有超過一千種唱片,每年推出將近80張新片,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1994年,Hyperion的銷量為90萬張,佔英國古典唱片,市場3.9%的份額。在Hyperion的上千種唱片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要數鋼琴家萊斯利·哈沃德的「李斯特鋼琴作品全集」(49張CD)以及鋼琴伴琴家格拉姆·約翰遜製作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集」(共31張CD)。這兩套唱片都被公認為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從1991年開始錄制的一套「浪漫派鋼琴協奏曲集」(包括帕德列夫斯基、莫斯科夫斯基、索爾、沙文卡、梅特納等人的作品)也廣受佳評。HyPerion最熱銷的CD則是「哥特之聲合唱團」表演的「上帝呼吸中的羽毛」,屢獲大獎,售出25萬張之多。和大多數獨立唱片品牌一樣,為了維護質量,Hyperion唱片的價格不低。面對「拿索斯」等廉價品牌的競爭,1996年,它效仿Philins、DG、Decca的做法,推出了一套廉價雙片系列,名為dyad,只賣一張正版CD的價格,包裝精美,尤其引人注目。
Chandos:1979年成立的小型英國唱片公司,致力於推廣出版英國作曲家的作品。八十年代,這個品牌發展迅速,以優異的數碼錄音、新鮮的曲目、高水準的演繹贏得廣泛好評。羅傑斯特文斯基、希考克斯、尼姆·雅爾維、鮑羅丁三重奏等許多優秀音樂家為它灌過唱片。該品牌近來在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雖然價格不菲,但總體錄音質量十分優良,音色清麗透明,獨具一格,是對英國音樂有偏好的樂迷的首選。
Nimbus:英國影響很大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人數很少,但成就非凡,以「自動鋼琴系列」、「聲樂大師系列」、「世界音樂系列」等享譽唱片界,同時也是英國最早推出CD的唱片公司。「自動鋼琴系列」收入了大量本世紀早期鋼琴大師們製作的自動鋼琴紙帶。通過唱片我們能欣賞到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布索尼、沙爾文卡、格蘭傑、拉蒙德等傳奇大師在近百年前的演奏。「聲樂大師系列」更是Nimbus的絕活兒,至今已出版了l00張,幾乎囊括了本世紀初美聲藝術黃金時代前輩歌唱大師們的經典錄音,而且經過Nimbus的獨家處理後音質大為改善,勝過其它公司的同類CD。在「世界音樂系列」中,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應有盡有,從中國、巴西、阿根廷、愛爾蘭到東南亞、古巴、伊朗、中東……是研究世界民族音樂的最豐富寶藏。除了這三大系列外,老一輩鋼琴家切卡爾斯基(Shura Cherkassky)、佩勒姆特(Vlado Perlemuter)、小提琴家舒姆斯基(Oscar Shumsky)、維也納三重奏、青年鋼琴家馬丁·瓊斯、我國留學英國的青年小提琴家胡昆等都為它留下了精彩的錄音。英國作曲家蒂佩特親自指揮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Nimbus的看家寶貝之一。
Teldec:1929年由德律風根公司和Decca合資創建,現已並入華納集團。它的資料庫中有部分前輩演奏大師的錄音,如指揮家門格爾柏格、老克萊伯、小提琴家庫倫坎普夫等。馬澤爾、馬舒爾、梅塔、克萊莫、巴倫伯伊姆、豐特奈三重奏、鮑羅丁四重奏等當今名手都為它製作過唱片。現在,它旗下最出風頭的演奏家無疑是小提琴新秀文格羅夫。這位青年演奏家在1994年被《留聲機》雜志評為「年度新人」,備受樂壇矚目。此後他推出的幾張CD都大受好評,奠定他當今最優秀青年小提琴家之一的地位。此外,鋼琴新秀貝列佐夫斯基、黃海倫(華裔)等也正備受樂壇關注。
Telarc:這家以出版「發燒片」著稱的唱片公司成立於1980年。一開始主要出版美國交響樂團,如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辛辛納提交響樂團等的錄音。八十年代中期起,Telarc進入歐洲音樂圈,成就卓著,被公認為美國最成功的唱片品牌。早在發燒熱剛興起時,它的一張真炮錄音的「1812序曲」就震撼了我國的眾多發燒友,「電子琴貝多芬」、「電子琴巴赫」、「西部牛仔」、「大峽谷」、「間諜音樂」等更是引來陣陣喝彩,使Telarc成為「發燒片」的代名詞。雖然它的不少唱片有重音效、輕藝術之嫌,但它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它的一些真正的藝術精品(如羅伯特·肖指揮的合唱作品、麥克拉斯指揮的勃拉姆斯交響曲集等)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嚴肅樂迷認同。
Delos:已有25年歷史的美國Delos唱片公司也是小型唱片公司中出類拔萃的一員,以音質優異的錄音享譽發燒界。由錄音總工程師約翰。厄戈爾(Johnzargle)開發的獨特的VR2錄音技術是它的王牌,吸引著大量音響發燒友。匯集在它旗下的許多演奏精英也令它實力大增。比如由丹尼斯·基恩(Dennis Keene)領導的「基督耶酥升天之聲」合唱團就是一例。在音樂界,人們對這位引人注目的年輕合唱指揮寄予厚望。女鋼琴家洛爾·羅森伯格(Carol Rosenberger)、達維多維奇(Davidovich)、洛杉磯吉它四重奏、指揮家利頓、舒瓦茨等也都是當今古典樂壇風頭正勁的明星。水準不俗的西雅圖交響樂團、洛杉磯交響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等也常為Delos製作唱片。在室內樂方面,由我國小提琴家胡乃元領銜的上海四重奏也是Delos的藝術家。林肯中心室內樂團更是出手不凡,他們灌制的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贏得了極高評價。除了天碟級的唱片製作外,Delos最近還致力於整理過去的聲樂歷史錄音,並已形成了一套Stanford檔案系列。這些歷史錄音來自Stanford大學的檔案館,包括女中音大師舒曼-海因克、女高音法拉爾等人的珍稀錄音。
harmoania mundi:法國最大的獨立古典音樂唱片公司,成立於1958年,目前雇員多達250餘人。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各個歷史時期,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歌曲直到現代音樂,包括很多冷門作曲家的作品和占相當地位的宗教音樂。沒有歷史錄音,所有唱片均為新製作。梅洛斯四重奏、男歌唱家肖爾等是其名下較出名的音樂家。它還有一套名為「新演奏家」的系列,收有很多樂壇新秀的錄音,其中不乏引人注目的精品,如獲得「留聲機」大獎的青年女小提琴家伊莎貝爾·弗斯特(Isabelle Faust)的CD「巴托克小提琴奏鳴曲」。
拿索斯(NAXOS):HNH國際有限公司的唱片品牌,成立於1987年。這個成立僅十年的唱片品牌被公認為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後起之秀。1997年,NAXOS在法國嘎納舉行的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著名的大牌唱片公司,被授予嘎納古典音樂唱片大獎(Cannes Classical Awards)的「年度最佳品牌」(Best Label)稱號。它出品的唱片已達兩千餘種,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所有標准曲目,演奏家大多為新秀中的佼佼者,也有少數業已成名的著名演奏家和音樂團體,更有不少本來鮮為人知的演奏家在NAXOS的宣傳下漸漸成名,如鋼琴家揚多、大提琴家克利蓋爾、小提琴家卡勒爾、指揮家德拉霍斯等。NAxOS堅持以低廉的價格(40元)提供高質量的音樂享受,對大公司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大牌公司不得不競相推出廉價系列CD以和它抗衡。最終的得益者當然是消費者! 許多樂迷對拿索斯的音質抱有懷疑。其實,從八十年代末至今,它的錄音質量逐年提高,精品不斷,己穩定在較高的水準上,有近二百張「三星」級CD可證。1997年,原Decca的著名製作人保爾·邁爾斯跳槽到拿索斯,使拿索斯的錄音水準更上一層樓。
BIS:1973年成立於瑞典,是北歐最重要的唱片品牌,以出版北歐國家的音樂為主,演奏家也均為北歐人。在它的唱片中,有很多作品是世界首次錄音的珍品。
GZ:這是捷克唱片廠的品牌縮寫,是自捷克唱片名牌Supraphon之後又一個有影響的品牌。它以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斯美塔納、亞納切克、馬蒂奴、蘇克等人的作品為主,演奏家多為捷克的新秀。雖然這些捷克演奏家由於消息閉塞不大為世人所知,但其中不乏水準高超的才子。論音質,它當然不及許多名牌,但要聽正宗的捷克音樂,這是價廉物美的選擇。
捷克第一大唱片品牌Supraphon近來由一家台灣公司代理,也出現在我國市場。小提琴家蘇克、已故指揮家紐曼、庫貝利克等的錄音是它的王牌。要聽捷克曲目,Supraphon仍是首選品牌。
Testament、Pearl、Music&Arts、Bidlph Lab、Marston、Tahra、Preiser、Symposium:這些公司都專業從事老錄音的翻版加工。它們搜集早已絕版的老唱片,以先進的數碼技術加工製作後推出CD,吸引那些懷舊的樂迷,在歷史錄音愛好者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可惜,在我國市場上這些品牌仍很罕見。
Chesky、RR、Shefield Lab、Dorian、dmP、Proprius、Klavier:這些唱片品牌都由規模很小的公司創立,雖然出版唱片的數量很少,但都以優異逼真的音質在發燒圈內享有盛名,是音響發燒友收藏的目標。Chesky、RR、Sheffield Lab(喇叭花)既生產古典音樂唱片,也出版爵士樂唱片。dmp專錄現代爵士樂,Dorian則專錄早期古典音樂。品味超卓的Dorian還贏得了歐洲評論界極高贊譽,高速光纖傳送、24比特錄音等先進技術使它的CD音質超群。瑞典的Proprius創立於1969年,以「黑教堂」、「當鋪爵士樂」等名碟享譽發燒界,也生產特製膠片唱片。Klavier這一品牌原本無人知曉、前幾年,忽然以一批優質CD打入我國市場,引起發燒友爭購。如馬澤爾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馬斯奈的歌劇「熙德」、「豎琴名曲」等。此外,英國Linn出版Carol Kidd的CD和美國Gecko出版的Amanda McBroom等的CD都因其出類拔萃的音質被發燒友視為珍品。當然,這和音樂本身己沒有多大關系了
F. 誰能介紹一下法國音樂家讓雅爾米歇爾與希臘音樂家雅尼
分類: 娛樂休閑 >> 明星 >> 歐美明星
解析:
讓·米歇爾·雅爾(Jean Michel Jarre),出生於1948年8月24日,法國里昂,自五歲起就開始練習鋼琴。在年輕時代,雅爾放棄古典音樂的研究,轉向熱衷於爵士樂並組織了一個搖滾電台——Mystere Ⅳ;1968年,他成了握仔年輕的音樂拓荒者皮埃爾.謝弗的一名學生,加入了De Recherches Musicales團體,1971年,早期的電聲音樂實驗產生了單曲La Cage。後一年,一直被荒廢,無人問津,雅爾早期的工作非常不成功,並且要遵循工作同行的指示。他奮力地發掘屬於自己的聲音,為Francoise Hardy等的眾多歌手及電影譜曲,尋找讓電子音樂脫離其單調無味基礎的手段,同最好的執業實驗家一樣的正式抽象概念。作為突破點,他逐漸發展了在1977年被譜寫成管弦樂旋律的《氧氣》,達到了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第二,產生巨大商業沖擊。當年美國《Time》周刊在雅爾的創始作《氧氣Oxygene》發行後這樣評價Jean-Michel Jarre:A french revolution to rock the world!接下來,1978年的Equinoxe(《晝夜平分》),也是一樣非常成功的作品。一年以後,雅爾在法國巴黎的協和廣場據舉行了首場空前盛大的戶外音樂會,估計有100萬觀眾的記錄為他在吉尼斯世界記錄里贏得了地位。
僅僅在1981年代 「Les Chants磁場 」之後,雅爾踏上了一個正式的旅行——隨後帶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數量的舞台設備進行的中國旅行; 5 次表演,由35個傳統樂器伴奏的演出,之後在中國產生的LP音樂會(Long-Playing)譽殲。1983年,超市裡的(雅爾)音樂集迅速成為歷史上最為值得收藏的專集之一——被藝術博覽記錄,僅僅一個副本被壓(在一次慈善拍賣活動上拍得近1萬美金),又被主拍方面銷毀以保證記錄的稀有!雅爾下一步正式的發布是1984年的《動物之觀》(ZooLook),沒有和以往作品成功地一樣與聽眾聯系,除了出席一個超過百萬人出席的全球電視廣播以外,在他1986年4月5日的為慶祝美國NASA50周年紀念日而在休斯敦過度的現場表演之前,一度兩年沒有空閑。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En Attendant Cousteau》發行之後,雅爾最大的人生體驗就是有250萬樂迷聚會在巴黎的「Bastille Day」(巴斯特勒節)觀摩他的表演!
讓.米歇爾.雅爾1982年的中國之旅行帶來了兩場音樂會,分別在上海和北京,《Les Concerts en Chine 》這張專集就是這樣誕生的。在他的眼中,這個東方古國慶皮沖充滿了神秘,在「Souvenir de Chine」這首曲子的MTV里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這張專集,被歐洲的眾多雅爾發燒友評為the best album ofJarre\'s works,其中的「激光豎琴」(Laser Harp)和「中國紀念」(Souvenir de Chine),筆者在1988年的電台里第一次聽過,包括「氧氣」(Oxygene)和「晝夜平分」(Equinoxe),對他的才華智慧和演奏手法發生濃厚的興趣。興許有年紀稍大些的人還知道中國還出了一個電子琴演奏家叫蒲琦璋,她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演奏過一些電子琴音樂作品,可是後來便銷聲匿跡了。不過,相比較而言,Jarre的作品表達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抽象的氣氛,他發揮了電子合成器的演奏特性,使用了龐大的聲音儲存元素,揚長避短,營造了活潑輕盈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在78年的《Equinoxe》這張專集里得到很好的展示,一種節奏,來自電子管風琴,沒有打擊演奏!
在他的作品裡,還可以找到古典音樂的創作形式,就是以樂章的形式來表達,序曲,進行, *** , *** 的延續,尾聲,起伏跌宕,回味無窮。他用他的理解和對旋律的把握,編曲功底之深,氣氛之抽象讓我嘆服!
近十年來,Jarre的作品許多都改編成Mix,雅爾的發燒友中不少是把它作為與很多DJ音樂一樣來聽的,筆者也聽過不少DJ音樂,相對來說,雅爾改編的Mix還是有不少原有版本的特點,聽起來還是不錯的。但,和大多數歐洲層出不窮的電子化樂隊一樣,使雅爾的作品充滿商業味道,是否值得探討!管怎麼說,雅爾的作品盡管在中國沒有發行很多,即使發行量也相當少[筆者至今還沒有在商店裡看見、買到他的CD(但歐洲很多),除了在「中圖」訂購的Chronologie Part 6 Slam Mix(還是改編版本!)],但他的作品也許被我們的媒體採用,大家沒有留意,(作為背景音樂也沒有提供原作者名字的必要?),喜歡看足球的朋友或許聽過他為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創作的曲子Rendez-Vous 98\'。
JARRE的成名作,銷量超過1500萬張,至今保持法國唱片史上累計銷量冠軍。氧氣要算是電子音樂的入門曲了,盡管在他之前一些德國先驅如Tangerine Dream, Klaus Schulze已為人所知。ELECTRONICA在廣大普通人群中有如此大的反響,還是第一次。JARRE搭准了脈,把旋律和管弦樂編曲法成功得融入原本單調蒼白的電子聲響,在實驗性(探索SYNTHESIZER這一新手段的音樂表現力)和可聽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雅尼,全球聞名的演奏家、作曲家,兩度被格萊美獎提名,其作品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廣播音樂的最愛。在連續完成了雅典衛城,中國紫禁城,印度泰姬陵音樂會後,終於推出了最新專輯「IF I COULD TELL YOU」—— 一次直擊心靈的音樂旅程。
雅尼,1954年生於希臘卡拉瑪塔的一個風景獨特的海濱村莊,五歲時就發現了自己的音樂才能。「我非常喜愛音樂並常常彈鋼琴,但我拒絕接受正規的鋼琴教育。我的父親明智地鼓勵我大膽嘗試。當我不想上鋼琴課時,他便說,『好,想什麼時候彈就什麼時候彈,你想彈什麼就彈什麼吧』。當時我就是這么做的,現在也是如此。」
最初,雅尼曾立志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18歲的時候,他被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所大學接收,移居美國並主修心理學。然而,畢業後雅尼卻選擇了他鍾愛的音樂事業。「我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去嘗試。我參加了一隻名為「chameleon」的搖滾樂隊,並在一些夜總會進行演出。整整一年我沉浸於音樂當中,我從沒感到過生命是如此令人愉悅。就這樣,我找到了值得我用一生去做的事。」
雅尼專心致志於音樂,從中感到無比滿足,盡管成功似乎還很遙遠。「我取得成功用了很長的時間,盡管很多時候連生計都難於維持,但我並不在乎。創作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創作的過程是我人生的最大樂事之一。」
與LINDA EVANS在Oprah Winfrey show中登場是雅尼一生的巨大轉折點。之後雅尼的事業蒸蒸日上。從紐約Radio City Music Hall的演出開始,他的音樂會通過電視先後在65個國家播放,1998年的TRIBUTE在全美巡演總排行中位列第二。但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卻教會雅尼許多東西,使他一直受益至今。「回顧過往,我了解到我學到了許多准則,讓我可以集中意志以使創作順利進行。沒有人會教給你這些,只有用心體驗生活才能獲得。」
G. 有誰知道法國的各種文化
法國葡萄酒文化一瞥
--------------------------------------------------------------------------------
http://heritage.tom.com 2004年12月29日09時39分來源:千龍新聞網
自從古代英勇無畏的水手把葡萄樹枝從尼羅河的山谷和克里特島帶到希臘、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再由此傳入法國之後,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在這塊六邊形的國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發揚光大。葡萄酒文化不僅表現了法蘭西民族對精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國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丁·夏特蘭·古多華(1772 1838)曾說過:「酒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東西,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體和生命。它是涉及生與死、性、美學、社會和政治的網路全書。」
葡萄和酒的象徵意義在宗教上隨處可見。耶穌創造的有關酒的第一個奇跡是在佳娜的婚禮上,他把水變成了美酒。耶穌說:「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親是種植葡萄的農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酒是上帝之子的鮮血。在聖體聖事等儀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們的普遍青睞。在中世紀的藝術畫中,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表現得像一串壓榨機下的葡萄。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喝下去的酒會在體內變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時,所有的人都會喝酒避邪。
酒會使人陶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醉酒在民間是神聖的。但基督教反對醉酒,因為「歡樂之源的酒會像毒蛇一樣咬人」。在古希臘,除了音樂家和舞蹈家,其餘人不得參加宴會飲酒。古羅馬男子嗅妻子之口以探其是否偷偷喝酒,如若聞到酒味則會將其處死。無神論與人文主義改變了宗教的嚴格戒律。哲學家柏拉圖和蒙田都曾提倡有節制地飲酒。在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贊美美酒帶來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中,帝王和王子常以善飲的形象出現。
從很古老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將酒與藝術、善與美兄弟般地結合在一起。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因為酒才與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認為給人類帶來情愛和歡娛。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贊美美酒給人帶來的陶醉和靈感。
16世紀義大利畫家阿爾欽博托把金秋之神繪成酒神模樣,他們的形象既表現出青春的緊張,又表現出在轉瞬即逝的和諧中所煥發出的精神。畫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爾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奧古斯丁·赫努(AugusteRenoir)等的繪畫均就葡萄及葡萄豐收時的採摘場景加以表現,以展示大自然的慷慨無私。福朗索瓦·米勒的畫表現了箍桶匠酒桶的粗壯,亞吉納·布丹(EngèneBoudin)的畫表現的則是波爾多葡萄酒桶的運輸場面。
在伏爾泰的小說中,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克拉里·艾黎克斯親手倒出泡沫濃濃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彈出的瓶塞如閃電般劃過,飛上屋頂,引起了滿堂的歡聲笑語。清澈的泡沫閃爍,這是法蘭西亮麗的形象。」
1650年,巴黎出現了最早的可飲酒咖啡館。那兒通常擁有一個平台。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巴黎市民常會聚在其上暢飲歡歌並品嘗美食。1789年,僅夏河內(Charonne)一地就擁有102家這樣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那裡或賭博,或嫖妓,或吵架,或跳舞。那裡是平民百姓尋找歡樂,忘卻煩惱的地方。當然在18到19世紀的小說中,那裡也是罪犯藏匿,娼妓出沒的場所。「Bistrot」 小酒館 這個名字往往能激起法國人無限的懷舊情思。同時,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留在了戰前戰後的黑白電影中。當讓·加賓 JeanGabin 唱起「當我們在河邊散步……」這首歌時,時光彷彿又倒流回了那些已逝的歲月中。小酒館溫暖的場面其實一直深藏在法國人的記憶里。
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法國見到許多被稱為「bistrot」或「tapas」的小餐館。人們不僅可以在那兒吃到簡單的便餐,也往往會發現那裡松軟歡快的氣氛更適合於朋友聚會和聊天。在時髦的大飯店裡,客人們通常只能看見大牌的波爾多酒。但在小酒館里,老闆們卻會教給客人們明智的選酒方法,從而招攬客人。
選擇精緻悅目而又科學的酒具,正確的飲酒方法是酒文化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莫里哀曾把漂亮的酒瓶比作自己的愛人:「美麗的酒瓶,你是那樣溫柔;/美麗的咕嘟聲,你是如此動人。/但我的命運充滿嫉妒。/啊!酒瓶,我的愛人,/如果你永遠是那麼美滿,/又為何要倒空自己?」
除了形狀顏色各異的酒瓶之外,酒杯的材料和質地也會影響品酒人的情趣。理想的酒杯必須光滑透明,可以使人欣賞到酒的顏色。光滑細膩的材質能給嘴唇帶來舒適的觸覺。
「飽滿,豐腴,厚實,芬芳」,「散發著溶化丹寧的芬芳和可可樹細膩的清香」,「有如松樹在林間跳躍的流暢」,「熱烈透明得像漁夫的眼淚」,這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了愛酒的人對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國有專門的學校和專業研究品酒藝術。他們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此外,喝酒也是有步驟的: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嘗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飽滿、清澈、亮麗的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後開始品嘗。
食物與酒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在這一過程中,有人重視和諧統一,也有人強調對比。對於缺少食物與酒搭配知識的人來說,把同一地區的酒和當地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一般不會出錯。當然個人的愛好是關鍵,新的嘗試常會使人享受到創新的成就感。低度的紅酒常被用來佐餐魚,大部分的乳酪和葡萄酒都得平衡搭配,甜點(除非是半乾的)若是配香檳則會被認為是致命的搭配,但是阿爾薩斯的穆斯卡酒(Muscat)與蘆筍配在一起卻被視作是絕配!
談論葡萄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採摘葡萄的文化。收獲葡萄是法國農業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烈日下采葡萄很辛苦,但充滿歡樂。到處可見快樂的人群,隨處可聞愉快的歌聲。在著名的波加萊榨汁歌中,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詞:「滾滾的美酒,快裝滿酒壺……」每年新酒上市時,法國餐館都會忙乎一陣。全國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出售各種牌子的新酒,而親朋好友、同事、戀人們則會去餐館相聚,品嘗新酒。空氣中到處飄揚著豐收的節日氣氛。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歷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滲透進法國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大國,法國葡萄酒文化也影響著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情趣。了解法國葡萄酒文化將有助於我們對法國文化的整體認識。
盧浮宮(Palais beuvre)是法國的故宮,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佔地面積約18.3公頃,是歐洲最壯麗的宮殿之一。它始建於1546年,設計者為勒斯克(Plerre Lbescot,1510~1570年)等。現為美術博物館,以收藏豐富著稱。盧浮宮的歷史追溯至十三世紀初。1204年,菲利普·奧古斯塔最先在這里建起一座城堡。1546年法蘭西斯一世(Francois,1515~1547年在位)令勒斯克將盧浮城改建成宮殿,至亨利二世(HeneiiH,1547~1559年在位)時完成了宮殿的最初部分,直到路易十四(louisX IV,1643 ~1715年在位)時代才完成其全貌。平面為一四合院,內院立面裝飾非常細致,由下而上逐漸豐富。檐壁上飾有浮雕。最上面是具有法國特色的方底穹頂。1667~1674年重新改建了盧浮宮東立面,改建後的東廊作為法國絕對君權的紀念碑而聞名。這是一個典型的古典主義作品,由勒伏(LOUIS LE Vau,1612~1670年)、勒勃亨(Charles le Brun,1619~1600年)和克·彼洛(Claude Perrault,1613~1688年)設計。東廊全長約172米,高28米。上下按照柱式比例分作三部分,底層為基座,高9.9米,中段是兩層高的雙柱往廊,高13.3米,最上面是檐部和女兒牆。沿水平方向將立面分為五段,中央和兩端各有凸出部分。兩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作裝飾,中央部分用倚柱,上有山花,因而主軸線十分明確。整個東立面成功地運用了幾何圖形的比例尺度,簡潔洗練,層次豐富,充分體現了宮殿建築雄偉威·懾的性格。xz盧浮宮里的阿波羅長廊(Galerie d' A plllon,1662年)的內部裝修,是路易十四時代宮殿內部裝修的代表作之一。盧浮宮的西側為圖勒里宮(Palais des Tulleries,15揚年始建),兩座宮殿於十六世紀時用大迴廊連接起來。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圖勒里宮已被焚毀。1768年,貴族馬利尼(Marigny)鑒於盧浮宮中有許多波旁王朝的寶物,乃建議改作美術博物館供人觀賞,25年後終得實現。
H. 法國電視一台的介紹
法國廣播電台(Radio France,簡稱RF)法國主要公共廣播機構之一,負責經辦3套全國性廣播節目:1法蘭西--全國;2法蘭西--文化;3法蘭西--音樂。第一套為綜合性節目,使用長波、中波、調頻廣播,晝夜24小時播出;第二套以文學、戲劇、電影、科學技術等文化知識節目為主,使用中波、調頻廣播,每天廣播約17小時;第三套節目為調頻廣播,主要內容為古典、現代音樂和有關的評論和解說,連續廣播24小時,此外還有三套節目向巴黎地區廣播。該台有地方台40座。法國廣播電台前身為法國在1922年開辦的第一座廣播電台。1945年3月,電視重新開辦 以後,廣播機構改組為國營法國廣播電視公司(RTF)。此後又經多次改組、調整,1982年成為負責承辦法國本土無線電廣播節目的獨立公共事業機構。
I.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史》2.5.2.4
十二世紀多聲部音樂的第二個重要中心是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這座位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的小城也是歐洲基督徒朝拜聖雅各的聖地,發現於此源亂凳的那部著名的音樂文獻《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的背景已經在前面介紹過(見本書第一章第三節)。這部抄本所包含的音樂,除了大量單聲部作品外,還有收集在一部附錄中的20首多聲部作品。這些多聲部音樂包括四首孔杜克圖斯(相當於阿基坦傳統的歌詩)、四首「讓我們稱頌主」孔杜克圖斯、四首日課應答聖歌、一首應答聖歌的普羅薩、為聖雅各日而作的彌撒的《進台經》和阿里路亞各一首、兩首拉丁語《垂憐經》和三首簡單的《讓我們稱頌主》短詩。它們主要是彌撒和日課的應答聖歌作品和風雹旅格上類似於前面討論的阿基坦歌詩的宗教抒情詩作品,都和聖雅各禮儀有關。除了一首「三聲部」作品《讓所有的天主教徒一起歡慶》(Congaudeant catholici),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兩個聲部的。
從記譜法和插畫以及對整個抄本的起源假設上判斷,後來添加的多聲部音樂附錄很可能來源於法國中北部,在十二世紀中期集合裝訂於克呂尼。現在認為這些附錄是大約1170年在主教座堂城鎮韋茲利(Vézelay)編纂而成的,並作為禮物運到了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神龕處。此外,抄本題記使用了「conctus」(孔杜克圖斯)一詞,而不是「versus」(歌詩),說明它來源於北方勃艮第地區克呂尼隱修院,而不是法國西南部阿基坦地區,盡管有一小部分樂譜使用了阿基坦記譜法。從文本韻律和作曲手法上看,《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中的多聲部作品應晚於利摩日的聖馬夏爾樂派曲目和《溫切斯特附加段集》,而早於所謂的巴黎聖母院樂派的成熟作品。
和所有四首應答聖歌一樣,《升階經》和阿里路亞都以單聲部的形式出現於《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第一冊聖雅各禮儀部分,多聲部附錄似乎是專門為這部抄本編寫的。其它三首多聲部作品(兩首孔杜克圖斯和一首拉丁語《垂憐經》)的主聲部旋律也出現在第一冊,這也加強了附錄和第一冊之間的聯系。此外,一位後來的抄寫者,也許就是附錄的抄寫者,為第一冊的兩首單聲部孔杜克圖斯增加了第陪基二聲部,其中一首也出現在附錄中。
《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曲目的整體構成,可以說是巴黎聖母院樂派多聲部音樂的最初階段的縮影,包括宗教詩歌和彌撒與日課的花唱式聖詠。抄本中禮儀作品的數量和類型也讓人想起沙特爾那些早期多聲部音樂殘篇的禮儀特徵。
孔杜克圖斯和「讓我們稱頌主」孔杜克圖斯可以分為兩類:大約一半以迪斯康特風格為主,另一半則是華麗奧爾加農織體。所有下方聲部出現於第一冊的作品都屬於後一類型。迪斯康特風格那一組和阿基坦曲目聯系緊密,包括一首阿基坦作品《我們的鯨魚》(Nostercetus)的換詞歌和另一首作品《慶祝節日》(Gratulantes celebremus)的同源作品的一部分。這些關系都暗示了這兩組曲目在起源上有可能不同,華麗的孔杜克圖斯和禮儀作品更直接地和克呂尼的聖雅各日課相關。
三聲部「讓我們稱頌主」孔杜克圖斯《讓所有的天主教徒一起歡慶》在風格上橫跨這兩個組,最上方是一個用黑色墨水抄寫在主聲部上方的不同譜線上的華麗奧爾加農聲部,另一個是一個用紅色墨水記寫在主聲部譜線上的分明的迪斯康特對位聲部。過去的學者認為這首作品是已知最早的三聲部音樂作品,但從譜面上看,它的記譜方式出人意料,兩個奧爾加農聲部之間的關系也並不和諧優雅,暗示這兩個上方聲部是可以互相替換的。因此當今有些學者認為,雖然各聲部以對齊的方式抄寫在一起,但這首作品應當視為兩首二聲部作品,而不是一首三聲部作品,最上方的華麗奧爾加農聲部是後添加的。然而,大多數學者和表演者還是將它看作一首三聲部作品來出版和錄音,視之為大膽獨特的那個時代的「先鋒派」作品。這首作品的署名是「巴黎的阿爾貝師傅」(magister Albertus parisiensis),而這位阿爾貝可能是指那位作為聖司提反大教堂(St Étienne,巴黎聖母院的前身)的領唱活躍了三十年(約1140-1177年)的同名演唱者,這首孔杜克圖斯也是他流傳至今的唯一音樂作品。因為《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中應答聖歌的多聲部風格展現了和聖母院樂派類似曲目的相似性,也因為阿爾貝可能已經涉及到聖母院多聲部音樂的早期實踐,所以巴黎聖母院和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音樂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這也為這首作品歸屬於阿爾貝名下提供了支持。
盡管只有兩首迪斯康特風格的孔杜克圖斯和阿基坦曲目有直接聯系,那些聯系不那麼明顯的孔杜克圖斯仍然展示出阿基坦風格。阿基坦歌詩中熟知的對稱音型構成了《讓我們歡樂的一群來慶祝》(Nostra phalans)的第一和第三樂句,第二樂句的對位音型也和阿基坦慣例一致,包括裝飾性的五度到同度的連續音型和到達八度的聲部交叉。
反復音型(recurrent figure)在華麗的禮儀作品中更加明顯。實際上,如此眾多的動機普遍出現在這一組的十一首作品中,給人以一種印象,即這些都是本地風格或者甚至一名特定演唱者使用的熟知的程式。在特殊的音程上下文中的紐姆的反復音型(普遍存在於抄本中)引起了對這些曲目表演方式的爭論,即是否應當採用巴黎聖母院曲目的模式節奏。完美和諧音的密度和位置適合模式節奏的表演方式,例如《向這位雅各》(Huic Jacobo)的開頭很可能是一個模式版本。這類現象也的確很可能是《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曲目的一種老套的旋律型,應當以一種一致的節奏樣式來表演,但本質上並沒有必要將這類音樂的演唱者或歌手採用的節奏看作是模式化的。每個音型只不過是一種傳統表演方式,並不是非要完全符合給定長度的節奏音步。那些華麗作品中連續不斷的紐姆和音高樣式的不規則特性實際上也暗示了不規則的時值的混合,而無法被後來盛行的長短音符值所控制。無論如何,都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將十三世紀巴黎圈子宣揚的迪斯康特節奏理論和最晚抄寫於大約1170年的這類華麗風格的音樂聯系在一起。正如阿基坦曲目,《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中的作品的節奏解釋在細節上仍然是猜測的。在聲部和諧方面,在有量和非有量節奏的選擇方面,以及在諸如和諧音、紐姆樣式、樂句的旋律重點等要素和節奏匹配的程度方面,任何錶演或譯寫都會涉及到個人的抉擇。
總體來看,和阿基坦曲目風格類似,《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的多聲部作品建立了兩個聲部之間關系的關鍵規則,包括對反向運動的偏好、經常採用對稱的人聲引導形式、和諧音程等級的建立、從不和諧音或低等級和諧音向高等級和諧音運動的原則,同時兩個聲部實現了更大的獨立性。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神職人員似乎已經徵集了法國中部的同行,創作出融合了來自巴黎和利摩日的最新音樂風格的聖樂,其目的是崇敬埋葬在該城主教座堂的聖雅各,並將他的陵墓作為朝聖目的地,迎合隨之而來的信徒朝拜。禮儀應答聖歌和宗教抒情詩這兩類音樂,似乎都是由獨唱者演唱的,而且這兩類音樂都顯示出對炫技表演和大膽實驗逐漸增長的興趣,這些特質將在十三世紀的聖母院曲目中達到頂峰。
標題:雅各——《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
演奏:Coro Ultreia,Fernando Olbés Durán(指導)
廠牌:Clave Records,Punteiro 301-CD,4CDs
唱片簡介
收藏於西班牙著名朝聖地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是著名的十二世紀音樂文獻。最令人感興趣的是收集在附錄中的20首多聲部作品,它們主要是和聖雅各禮儀有關的彌撒和日課的應答聖歌和宗教抒情詩作品。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兩個聲部的,而孔杜克圖斯《讓所有的天主教徒一起歡慶》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三聲部作品。該抄本很可能起源於法國中北部克呂尼隱修院,卻類似於阿基坦傳統,其曲目融合了華麗奧爾加農和迪斯康特風格,也反映了巴黎聖母院樂派的早期實踐。西班牙「前進合唱團」是唯一錄制了全部抄本曲目的古樂團,他們注重原汁原味,在非禮儀行進歌曲中還加入了器樂。這套錄音還附有非常厚的多種語言的唱片說明書,從抄本概述、宗教詩歌、宗教禮儀和歌曲,到錄音場所選擇和演繹特色,都給出了詳盡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