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穀神星有哪些

法國穀神星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17 10:48:50

A. 太陽系中的著名矮行星(除冥王星外)都有哪些

冥王星 冥王星曾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一顆大行星,它繞太陽運行一周歷時248年之久,平均速度每秒只有 3.0英里.它距離太陽大約40天文單位,其表面溫度大概是-230攝氏度。關於冥王星的直徑大小問題尚未定論,盡管已經估計其最大值為3600英里(有人也測定它並不比月亮大,即在2170英里以下).這一估計的依據是冥王星的細小視圓面在天空中運喚陪行時對恆星的掩食情況。大小是地球的6分之一與5分之一之間,質量只有地球的2000分之一。 卡戎星(候選矮行星) 卡戎星是1978年華盛頓美國海軍天文台的天文學家詹姆士'克裏斯蒂發現的。直到現在,它仍被看成冥王星的一顆衛星。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萬公里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運行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近年來的觀測表明,「舉畢卡戎」其實與冥王星構成了雙行星系統,同步圍繞太陽旋轉。另外,「卡戎」的直徑超過1000公里,質量約為190億億噸,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密度與冥王星相似。有專家推測,遠古時冥王星與一顆龐大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一大塊碎片從中分離出來,最後形成了「卡戎」。 鬩神星 鬩神星(Eris,厄里斯)在被正式命名前暫時編號為2003 UB313,名字暫稱為齊娜(Xena)。 相對於200多年前發現的穀神星和近30年前發現的卡戎,齊娜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來者,她是在2003年被發現的。齊娜的公轉軌道是個很扁的橢圓,它公轉一周需要560年,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38個天文單位,最遠時為97個天文單位。天文學家目前認為,齊娜的直徑約2300公里至2500公里,只比冥王星略大。科學家說,齊娜的大氣可能由甲烷和氮組成,現在它離太陽太遠,大氣都結成了冰;當它運動到近日點時,表面溫度將有所升高,甲烷和氮會重新變成氣態。至於其內部結構,現在還只能猜測,有可能是冰和岩石的混合物,與冥王星類似。齊娜有一顆衛星,科學家暫時稱之為加布里埃爾,他是好戰公主齊娜的隨從。 穀神星 穀神星(1 Ceres)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穀神星4.6個地球年才繞太陽公轉一周。 鳥神星 鳥神星(Makemake,馬奇馬奇)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沒有衛星。最初被稱為2005 FY9的鳥神星是由邁克爾·E·布朗領導的團隊在2005年3月31日發現的;2005年7月29日,他們公布了該次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天體的候選者名單內。類冥天體是海王星軌道外的矮行星的專屬分類,當時只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2008年7月,鳥神星正式被列為類冥天體。2008年7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復活節島拉帕努伊族原住民神正鏈芹話中的人類創造者與生殖之神馬奇馬奇為其命名。 妊神星 妊神星(Haumea,哈烏美亞)的質量是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邁克爾·E·布朗領導的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在美國帕洛瑪山天文台發現了該天體;2005年,奧爾蒂斯領導的團隊在西班牙內華達山脈天文台亦發現了該天體,但後者的聲明遭到質疑。2008年9月17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夏威夷生育之神哈烏美亞為其命名。

B. "法厄同"行星真的寸在過嗎

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種假說。若存在,則是在4億年前爆炸成小行星鉛神亮帶的。

---------------------------------------------------------------

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片巨大的空曠地帶,寬約3.7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天文單位,約1.5億公里),十分引人注目。早在18世紀中葉,天文學家們就執著地認為,那個地帶絕不可能空空盪盪,應該有一顆大行星在運行。然而,一次次的探尋都落空了……

奇怪的提丟斯-波得定則

1766年,德國一位叫提丟斯(J.D.Titius,1729—1796)的中學教師,為了使學生便於記住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想通過不斷拼湊數字來建立一個簡單的算術關系。有一天,他又在紙上胡亂地排弄一些數據,寫了又劃,劃了又寫,紙簍里和桌面上都積滿了廢棄的草稿……。突然間,他的目光就像鐵屑奔向磁石那樣,被凌亂的數字堆里一行數列所吸引:0,3,6,12,24,48,96,192,……(其中從第二個數3起,每個後繼數是前數的2倍)「哎,如果將每個數加上4,再除以10,不就可以了嗎?……」他頓時豁然開竅,就這樣近似地得到以天文單位表示的各行星到太陽平均距離的一串數列:水星0.4、金星0.7、地球1、火星1.6、未知行星2.8、木星5.2、土星10、可能的未知行星19.6……。這些推測的數據非常接近實際觀測值。

提丟斯並不在意自己的發現。一個偶然的機會,消息傳到了德國天文學家波得(E.Bode,1747—1826)的耳朵里,職業直覺使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礦。波得進而研究了這個問題,並在6年後把它公之於世,立即在天文學界引起一場轟動,也引發了一樁優先發現權的糾紛。但由於波得的聲望,以及他在定則的鑒定與推廣中的作用,天文學界還是習慣於把這一成果統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槐寬

根據提丟斯-波得定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離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有一個行星;在當時已知離太陽最遠的木星之外如果還有行星的話,則應出現在離太瞎銀陽19.6天文單位處。1781年,赫歇爾(F.W.Herschel,1738—1822)偶然發現了天王星,它差不多恰好處於定則所預言的軌道區域。這一重大發現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尋星熱」。

可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辛勤的「漁人」們依然一無所獲,眼巴巴地望「洋」興嘆……

終於,「蒼天不負苦心人」。1801年元旦之夜,義大利西西里島巴爾摩天文台台長皮亞齊(G.Piazzi,1746—1826)發現在離太陽2.77天文單位處有一顆行星。他根據神話命名的習慣,把它稱為穀神星(Ceres),這是他老家西西里的守護女神,專司糧谷和農業。不過皮亞齊在高興之餘未免有些許遺憾:這顆行星比月球還小得多。「抓到的只是條小魚兒,大魚在哪裡呢?」他仰望星空,喃喃自問。

此後的200年間,在那個天區只見「小魚、蝦米」,不見「大魚」蹤影,結果發現了一個小行星帶,有成千上萬顆小行星,形態各異,大小懸殊。最大的穀神星直徑不足800公里,地球上觀察的最小行星,直徑大約150米,穿越小行星帶的航天器探測到直徑僅幾毫米的小行星,充其量只能算是宇宙砂粒。至今,已編號並測出軌道數據的小行星早已突破3700顆「大關」;通過照相巡天觀測發現,亮度大於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不下50萬顆。有人估計,小行星總質量只有2.1×1021千克,約為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其中最大的4顆就佔去總質量的80%。

為什麼不見「大傢伙」,只見「小東西」呢?太陽系為什麼有小行星帶這一特徵呢?……

德國醫生提出的「爆炸說」一波三折

1800年新年的鍾聲響起來了。在德國利林特爾小鎮上,幾個天文愛好者正在燭光里聚會,策劃組建一支「天空巡警隊」,以回應4年前在哥特召開的國際天文會議發出的「尋星啟事」。醫學教授奧伯斯(H.W.Olbers,1758—1840)也是籌建者之一。翌年元旦之夜皮亞齊發現穀神星,這件事給他們以很大激勵。因為比起期望中要找的「西瓜」,穀神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粒「豌豆」而已。

1802年3月28日夜裡,奧伯斯幸運地發現一顆亮度為7星等的小行星,取名為智神星(Pallas),即智慧女神帕拉斯·雅典娜,是穀神的侄女。計算表明,它的軌道幾乎和穀神星一樣,這就怪了。許多人深感不可思議,還有些人嘲笑奧伯斯不務正業,說醫生找天體是「狗逮耗子——多管閑事」,結果把天庭的秩序搞亂了!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04年9月1日,天空巡警隊隊員哈丁(K.L. Harding)也在同一區域找到第三顆小行星——婚神星(Juno),用了主司生育和婚姻的天後朱諾的名字。這使奧伯斯萌生一種想法: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原有一個像地球或火星那樣大的行星,因為不明原因而發生大爆炸,已發現的3顆小行星只是它的殘存碎片,那裡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碎片。在爆炸說的指引下,他堅信在室女星座的天區還會找到小行星。果然,在他慶祝發現智神星「5周歲生日」的第二天,1807年3月29日,他又發現了第4顆小行星——灶神星(Vesta),用的是爐灶女神維斯太的名義。

奧伯斯守株待兔大勝而歸,促使他正式向外界宣布自己的「爆炸說」,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質疑、譏諷和抨擊有如聯珠炮似地向他襲來:爆炸原因是什麼?導火線在哪裡?既然4顆小行星是碎片,為什麼形狀和球形差不多?……

顯然,許多問題是難以說清的。奧伯斯心想,唯有繼續尋找更多的小行星,才有充分的說服力。於是他一頭撲在觀測上,苦苦在星海里又尋尋覓覓了10年,竟無功而返。這樣,連「為數不少」也叫人難以置信了。隨著奧伯斯的去世,爆炸說幾乎也一起埋葬了。

又沉寂了近40年。1845年,亨克(K.L.Henke)發現了第5顆小行星義神星(Astraea),冠以希臘神話中主管正義的女神阿斯脫利亞的名字。從此小行星發現的消息又如春潮般涌來,冬眠了的奧伯斯假說又復甦了。

被主神宙斯用巨雷擊碎的法厄同

20世紀初期,用突發的宇宙事故來解釋太陽系起源的種種災變說風行一時。前蘇聯的一些天文學家也對奧伯斯「爆炸說」入了迷,其中有個叫薩伐利斯基(Е.Ф.Саваренский,1911—1980)的,還把假想中的這顆X行星命名為法厄同(Phaethon)。在古希臘神話里,法厄同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和大洋女神克呂墨涅(Clymene)的私生子,一位任性而好強的美少年。法厄同不聽規勸,駕著父王的太陽車在天空橫沖直撞,擾亂了天庭的秩序,險些使整個世界起火焚毀。主神宙斯(Zeus)見狀,旋即用巨雷把他擊斃,才使世界倖免於難。在希臘語里,法厄同是「熊熊燃燒」的意思。

在薩伐利斯基等人看來,法厄同行星是被擊碎的,這是在奧伯斯爆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碰撞說」。薩伐利斯基計算了這顆行星的可能大小和質量。據估計,它原來的直徑有6000公里,質量是地球的十五分之一,比火星略小。內部結構從外往裡分為如下5層:玄武岩殼層,結晶狀橄欖石岩層,玻璃質橄欖石岩層,鐵硅包殼層和鐵鎳核心。這是從隕石分析中推測出來的。

他們無法知道「宙斯的巨雷」到底是什麼,也許是兩顆行星相撞,也許是從太陽系外飛來的什麼東西,或者是大彗星撞上了,都有可能。薩伐利斯基認為,法厄同在擊碎時引起大火,但堅硬的玄武岩外殼沒有熔化,只是碎裂成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稜角畢露的碎塊。後來果然發現不少的較小天體,形狀都極不規則,如1620號小行星甚至是長條形,長度是寬度的4~5倍。這些事實對碰撞說十分有利。他還認為,法厄同粉碎後內部物質分解成很細微的塵埃雲。開始時塵埃雲的溫度較高,經膨脹而很快冷卻和硬化,其中硅酸鹽成分冷凝成了球粒狀的隕石,有的經相互碰撞吸積而長大為星子,有的成為流星物質。

爆炸說和碰撞說的擁護者當中不少人還認為,太陽系中有些行星和衛星的不規則運動和異常現象,都是同一原因引起的:X行星的巨大碎塊撞擊了金星、天王星和冥王星,使它們改變了原有的自轉方向;使一些衛星逆向運行;軌道傾斜角和偏心率變大等等。

美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G.P.Kuiper,1905—1973)是碰撞說的創始者之一。他認為,小行星是由5~10顆原行星碰撞碎裂而成的。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區域里,物質密度之所以特別小,是由於木星掠奪造成的,沒有形成大行星的可能,只能形成一些小行星。他對小行星進行統計,發現半徑小於10公里的小行星,數目與半徑的關系大致符合由碰撞形成碎片的經驗公式。小行星相互碰撞,形成更小的小行星和固體碎塊的大量流星體,所以形狀不一、成分各異。而觀測所見較大的小行星,是沒有碰碎反而吸積長大的天體。

柯伊伯學說得到不少人支持,亞塞拜然天文學家薩弗隆諾夫(В.С.Сафронов)認為,類似穀神星、智神星那樣大小的「中介天體」,在那個區域原來不止數十個,「諸侯混戰」的結果,除了留下四個堪稱「四大金剛」的最大小行星,其他統統土崩瓦解,甚至粉身碎骨了。

是4億年前星球大戰的遺跡嗎

美國費米核物理研究所的一些科學家,對法厄同行星的假說很感興趣。他們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中所含的同位素氦4、氬40進行了測定,發現這些元素不到地球上的10%,按計算它們只有4億年左右的年齡。地球年齡在46億年左右,這些隕石竟會那麼年輕嗎?顯然不會。他們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4億年前發生過一次大爆炸,把岩石中以前積存起來的氦4和氬40都驅散了。

前蘇聯有位天文學家甚至認為,4億年前法厄同爆炸不是天災造成的,而是源於「法厄同人」之間的星球核大戰。地球上的生命現象,在宇宙中絕非是獨一無二的極偶然現象。只要具備合適的條件,宇宙物質經由漫長歲月的進化而產生生命,並發展出高級的理性生物,是符合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他推測,在4億年前,當地球上剛進化到有爬行類動物時,「法厄同人」早已發展到比今天地球文明還要高級得多的階段,他們已掌握核技術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法厄同人」處於相互敵對之中,在一次互相殘殺的星球大戰中,雙方都昏了頭,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動用了可怕的氫彈。氫彈大戰引起失控的鏈式反應,使法厄同海洋中的氫也點火聚變,就像成千上萬顆氫彈在異常劇烈地爆炸。終於,法厄同在熊熊大火和滾滾濃煙中被炸成無數碎片,成為小行星和隕星群。最有趣的是,這位天文學家甚至認為,那種密度最小的含碳球粒隕石,是法厄同帶有生命痕跡的最外殼層物質,因為在其中發現有水分、氨基酸、碳化物,甚至還有鑽石!

真是一語驚天下!現在看來,這個似乎是故弄玄虛以嘩眾取寵的假說,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從中折射出一個正直科學家對當時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瘋狂核競賽給全人類投下陰影的深深憂慮,並借題發出了嚴厲的警告。

這一假說使科幻作家心花怒放。前蘇聯小說家卡贊采夫(A.К.Азанпев)據此寫了本驚心動魄的科幻小說——《法厄同碎片》,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1961年,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訪問莫斯科之際,卡贊采夫還一本正經地向他請教:「如果在海洋深處爆炸氫彈,氫立即聚變成氦,會不會使整個海洋爆炸?……」

對於這種離奇的「核爆炸成因說」,竟在一次法國科學界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留下的不解之謎中找到了證據。

非洲加彭共和國有個著名的奧克洛露天鈾礦。1972年6月,法國一家工廠驚訝地發現,從該地剛運到的一批鈾礦石早已被人用過了,礦石中鈾235含量比正常值低60%。為了弄明事件真相,法國政府迅速向礦區派出了一支科學考察隊。不久,他們公布的調查結果震驚了全世界。原來,他們在奧克洛發現了一處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座古老的核反應堆,那裡有6個區域的約500噸鈾礦石早已被燃燒過,還留下鈾235裂變後的殘遺物——釹、釤、銪、銻等4種稀有元素。這個核反應堆輸出功率很低,只有10~100千瓦。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期大約是在20億年之前,成礦後不久核反應堆就開始啟動了,運行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面對這個保存完整、結構合理的核反應堆,科學家們瞠目結舌。這是史前外星人在離開地球時留下的核廢料遺跡嗎?還是一種天然現象?一時間眾說紛紜。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撰文說,這是地球上局部發生的小規模自發鏈式核反應。幸虧地球上蘊藏的鈾礦不多,否則難逃毀滅的厄運。但許多人並不贊成他的看法,認為地球上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是難以置信的。

是「流產了的胎兒」嗎

爆炸說和碰撞說確實開闊了人們的思路,推動了科學界對小行星起源的研究熱潮。但是,涉及原因和機制等要害問題,依然是一片空白。尤其是,這兩種假說目前尚無法解釋小行星軌道分布的特徵。

如果小行星是由爆裂形成的,則應該是隨機任意地分布的,可是目前觀測發現並非如此。首先,小行星空間分布極不均勻。例如,有的區域小行星很密集,就像繁華的「鬧市區」;有的地方則空空如也,被稱為「柯克伍德空隙」,就像荒涼的「無人區」。其次,小行星有「拉幫結派」現象,往往一組七八個,十多個,甚至幾十個不等,軌道特徵如半長徑、偏心率、傾角等幾乎相同,好像是同宗同族出生似的,被稱為「小行星群」或者叫「噴流」,例如希爾達群、脫羅央群小行星等。

因而,「半成品說」,即認為小行星是「流產了的胎兒」,是發育不全的行星胎的見解,便應運而生,成為比較流行的科學假說。例如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的阿爾文(H.Alfven,1908— )、英國的霍伊耳(F.Hoyle,1915— )、前蘇聯的施米特(О.Ю.Шмидт,1891—1956)等人,都主張半成品說。雖然具體內容差別很大,但都「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認為,小行星不是由大行星爆炸或撞碎產生,而是由原始彌漫物質凝聚而成。早期演化階段同大行星的發育過程差不多:先形成較小的星子,進而形成較大的行星胎。只是到後來,大行星的行星胎發育較正常,順利地長大為行星。相反地,火星與木星之間因為物質密度低,行星「胎兒」都患了「營養不良症」,除了極少數略大點,個個像「小人國」里出來的侏儒。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1911—1979)在他的太陽系起源學說中,對「半成品說」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說明,從而推進了研究的深入。他指出,小行星形成和太陽系早期的演化有關,即與原始太陽星雲盤中的物質形態分布和原始太陽光熱作用有關。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空間,正好介於物質形態轉折過渡的區域。

戴文賽認為,混沌初開之時,星雲盤內物質形態主要有三大類:(1)氣物質:佔90%以上,以氫、氦、氮為主;(2)冰物質:為易凝固的水、氨、甲烷等;(3)土物質:約佔1%,屬高熔點的金屬氧化物、硅酸鹽之類。

他認為,由於原始太陽形成,它的引力和光熱便主宰了整個星雲盤。在火星軌道以內區域,太陽光熱驅散了那裡的氣物質和冰物質,僅留下了高熔點的土物質。在遠日行星區,太陽引力弱,大部分氣物質都逃逸掉了,因此主要成分是冰物質和土物質。在兩大區域之間的木星和土星區,三種物質都可以「定居」下來。現在的小行星區正處於從不凝固區到開始凝固區的過渡地帶。在早期,木星區內可形成星子的「原材料」遠比小行星區多。這是小行星區物質的「先天不足」。由於木星區三類物質都很豐富,很快便成為行星中的「大哥」。在它的巨大幹擾攝動作用下,木星區的星子不斷闖入小行星區和火星區去「巧取豪奪」,蠶食鯨吞。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搶走了火星區域內90%、小行星區域內99.9%的物質,造成小行星成長的「後天失調」和「雪上加霜」,由於發育不全,個頭也就較小。同樣道理,火星個頭也不大。

關於小行星起源的研究,是太陽系起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提出的假說遠不止以上所述。近幾十年來,研究有了很大進展,但科學假說和理論必須接受觀測實踐的不斷檢驗。人類關於小行星帶來歷的認識,將繼續在科學實踐和科學爭鳴中不斷發展。

C. 穀神星——失敗的行星,被木星「扼殺在搖籃中」

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約翰·提丟斯的中學教師在觀察數列A=4+(2^n×3)的時候,發現當n取1、2、3、4……的時候,恰好是太陽系幾顆行星和太陽的距離(以天文單位計算)。

奇怪敗則的是,當n取5的時候,這個位置上並沒有行星。而是當n取6的時候,才輪到距離太陽第五遠的木星。

天文學家們對此非常好奇,紛紛猜測太陽系還隱藏著一顆「第五大行星」,並且都把望遠鏡對准了這個距離,來尋找那顆隱藏的天體。

1801年的時候,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終於發現了這個天體,那就是穀神星。

可是,尷尬之處在於,這顆天體實在有點太小了,直徑還不到1000公里,別說和地球、火星、水星比,就是和月球相比,也不足1/3直徑。

接下來的觀測中,天文學家們發現了穀神星附近的大量小天體,卻沒有一個超越穀神星,這就是小行星帶。而穀神星本身,也被人們一點點遺忘……

可是,天文學家們的好奇心不會停止,他們還在持續不斷地觀測,發現穀神星的確還是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2007年,NASA發射了黎明號探測器,專門用來研究穀神星。2015年,黎明號抵達穀神星,開始了觀測。它發現,穀神星表面有很多液態水留下的鹽漬,遍及這顆矮行星的各個角落。它們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很顯然是從內部滲透出來的。這說明,在穀神星的岩石表面以下,還有其他的分層。

在小行星帶,絕大部分天體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塊一塊的石頭。而穀神星卻不一樣,它有一個行星一樣內外分層的結構。

這意味著,穀神星要麼是一顆現今尚存的原始行星,要麼就是當初有機會形成一顆行星,結果失敗了。

然而,太陽系出現已經差不多50億年了,說穀神星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一直處於原始狀態,至少我本人還是持懷疑態度的。從感覺上來說,第二種可能性相對高一些。

事實上,很多科學家也有著同樣的想法。這個問題和另一個問題息息相關,那就是小行星帶的形成原因。至今還有大量的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原本就有機會成為一顆行星,結果在外力的干擾下,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而導致這顆「潛在行星」分崩離析的幕後黑手,就是木星。

在太陽系,太陽的確察歷棚是主宰。但是,木星的干擾仍然無法忽視,它對整個太陽系的演化和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尤其在太陽系的早期,木星在太陽系內「四處亂竄」,在今天火星軌道和土星軌道之間不斷徘徊,對於整個太陽系的行星系統都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這一點爛旦已經被大量科學家所確信)。

就在木星的移動過程中,干擾了那一顆潛在的行星。原本以穀神星為核心,將要繼續吸收其他的碎片發展壯大,結果被木星的引力所干涉,最終沒能夠聚集。最後這些碎片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帶。

在冰冷的太空中,木星似乎也扮演著冷麵殺手的角色。1994年它「親手殺死」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現在看來,它似乎還曾經「殺死」過一顆行星。

我們很難說它在人類出現以前還做過哪些冷酷的事,也無法預測它未來還會有何舉動。總之,這顆讓我們敬畏的行星,始終在不為人知的時候,悄悄改變著太陽系的命運……

D. 著名小行星有哪些

1.穀神星?

穀神星是第1號小行星,也是最早發現的小行星。1801年1月1日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直徑約770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11.7±0.6)×1023克,占所有小行星質量總和的1/2,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小行星。反照率為0.06,屬碳質小行星。穀神星的軌道半長徑為2.77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為0.079,軌道傾角10.6度,公轉周期1681天。穀神星的目視星等為7.4等。

2.智神星?

智神星是第2號小行星。1802年由德國奧伯斯發現。直徑約為490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2.6±0.8)×10為輪檔克,體積與重量僅次於穀神星,居第二位。智神星是V型小行星(即不屬於任何可分類的類型卜裂)。智神星的軌道半長徑為2.77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23,軌道傾角34.8度,公轉周期1686天,自轉周期9~12小時。目視星等為8.0等。

3.婚神星?

婚神星是第3號小行星。1804年由德國天文學家哈丁發現。直徑約為195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2×1022克。軌道半長徑為2.67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255,軌道傾角13度,公轉周期1594天,自轉周期7小時13分,目視星等8.7等。婚神星的反照率較大,達0.2。

4.灶神星?

灶神星是第4號小行星。1807年由德國的奧伯斯發現。直徑約為390千米(直接測量),質量為(2.14±0.2)×1023克。軌道半長徑為2.36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088,軌道傾角7.1度。公轉周期1325天,自轉周期5小時20分31秒。灶神星的反照率很高,達0.24。目視星等為6.5等。是最亮的小行星。

5.大力神星?

大力神星是第532號小行星。為第一個被發現有衛星的小行星。1976年6月7日,在觀測這顆小行星掩恆星時,發現了它的衛星1978(532),大力臘弊亂神星和它的衛星的直徑分別為243千米和45.6千米,相距977千米。

6.伊卡魯斯?

伊卡魯斯是第1566號小行星。1949年6月26日由美國天文學家巴德發現。直徑約1.5千米,軌道半徑長為1.08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很大,達0.83,軌道傾角為23度。公轉周期1.21年。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小行星,近日距離只有0.187天文單位,比水星更接近太陽。遠日距離約1.98天文單位。每個公轉周期中它的表面要經歷劇烈的溫度變化。

7.中華星?

中華星是第1125號小行星。1928年11月22日由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在美國工作時發現,並根據張鈺哲的建議命名為「中華」。中華星的軌道半長徑為3.1465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2025,軌道傾角為3.03度,平均沖日星等18.4等。

E. 稀有的星球的名字有哪些

1、北落師門

北落師門(Fomalhaut,南魚座α星)屬北宮玄武的室宿,同時也是南魚座的主星,距離地球約25.1光年。其視星等為1.16,屬一等星,是除太陽外,在地球上能看到的第18位亮星。



F. 星體中的四大金剛都有哪些

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小行星中最大的4顆,被稱為「四大金剛」。穀神星處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其平均直徑為952千米,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和青海省的面積相當,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穀神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體積最大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現在它又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

2006年6月,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了Dawn探測器前往穀神星,預計於2015年8月到達。

智神星同樣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較大的一個小行星,直徑600千米。這是1802年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

智神星是第三大小行星,體積與灶神星相似,但質量較小。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內最大的不規則物體,即自身的重力不足以將天體聚成球形。智神星體積雖然甚大,但作為小行星帶中間的天體,它的軌道卻相當傾斜,而且偏心率較大。

婚神星處於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帶之間,它在數千萬小行星裡面體積排第四,直徑240千米,也被稱為3號小行星。在古羅馬神話中,婚神星是助團耐產女神,職能是引導新娘到新家,使嬰兒見到光明。在這個小行星上,還有兩座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環形山呢!

灶神星是第四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質量最高的天體之一,僅次於穀神星。灶神星的直徑約為530千米,質量估計達到所有小行氏或基星帶天體的9%。

2007年9月27日,北京時間19時34分,「黎明」號殲謹探測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一枚德爾塔2型火箭運載,順利升空,開始它的星際探索之旅。

它將遠赴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首先探測灶神星,此後再趕往穀神星繼續觀測,幫助專家尋找太陽系誕生的線索。

按計劃它將在2015年抵達穀神星。如果不辱使命,「黎明」號將成為第一個環繞兩個不同天體運行的無人探測器。

穀神星

G. 太陽系的4顆矮行星叫什麼

卡戎(冥衛一)
於1978年7月被美國研究遲胡人員發現的「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萬公里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運行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近年來的觀測表明,「卡戎」其實與冥王星構成了雙行星系統,同步圍繞太陽旋轉。另外,「卡戎」的直徑超過1000公里,質量約為190億億噸,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密度與冥王星相似。有亮納專家推測,遠古時冥王星與一顆龐大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一大塊碎片從中分離出來,最後形成了「卡戎」 ;

冥王星
冥王星,或被稱為134340號小行星,於1930年1月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並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被降格為矮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質量1.290×10^22 千克。公轉周期約248年,自轉周期6387天。表面溫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層固態甲烷冰。暫時發現有三顆衛星。冥王星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碼鍵攔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穀神星
穀神星(Ceres)或小行星1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並於1801年1月1日公布。穀神星的直徑約950千米,是小行星帶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體,約佔小行星帶總質量的三分之一。穀神星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橫切面的面積和青海省相當,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穀神星是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現在它又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

鬩神星
鬩神星(Eris),舊音譯厄里斯,代號136199,而之前的代號是2003UB313,並曾被傳為第十大行星「齊娜」。它比冥王星稍大,但是軌道是冥王星到太陽距離的兩倍。上面圖片中顯示的鬩神星是由美國夏威夷上的10米凱克望遠鏡拍攝的。跟冥王星一樣,鬩神星也有一顆衛星,在國際天文聯合會議上該衛星被正式命名為ErisI(Dysnomia,戴絲諾米婭)。在上圖中戴絲諾米婭位於鬩神星的右方。矮行星冥王星和鬩神星都是外海王星天體,其軌道為於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鬩神星是在2003年發現的,其主要成分是冰和甲烷組成的。發現之初,中文的名稱頗為紛亂,有採用音譯的「厄里斯」,也有意譯的「鬧神星」、「亂神星」等,莫衷一是。2007年6月16日晚,在揚州召開的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名詞委委員、台灣同仁和特約代表共21人,有鑒於矮行星Eris的發現對太陽系組織結構的重大影響,經過大家充分的意見表達與溝通後,以兩階段投票表決的形式敲定了中文採用意譯,譯名為"鬩神星"。同時將其衛星"Dysnomia"定名為"鬩衛一";

鳥神星
鳥神星(Makemake),正式的名稱是(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矮行星中第三大的,也是傳統的柯伊伯帶天體族群中最大的兩顆之一。它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沒有衛星,因此它是一顆孤獨的大海王星外天體。 它極端低的平均溫度(大約30 K)意味著它的表面覆蓋著甲烷並且可能有乙烷冰。他起初被稱為2005 FY9(稍後獲得的小行星序號是136472),是在2005年3月31日被米高布朗所領導的小組發現,但在2005年7月29日才公布次伊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矮行星的候選者名單內。這是在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所屬於的分類,當時只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鳥神星在2008年7月11日成為類冥矮行星;

妊神星
妊神星是一顆新近發現的大型柯伊伯帶天體,西班牙塞拉內華達天文台天文學家胡斯·路易斯·奧蒂斯(Jose-Luis Ortiz)的同事在重新分析2003年的數據時始發現該天體,同時也於1955年的影像中找到,Ortiz等人於2005年7月29日宣布其發現。另一方面,在加州理工學院,一個由米高·布朗(Michael E. Brown)領導的小組對該天體觀測已近一年,但並沒有對外公布。布朗也對奧蒂斯等人的發現加以表揚,並把天體稱為「聖誕老人」(Santa),意即他們曾於聖誕節期間觀測到的天體。2005年7月29日,布朗等人宣布發現另一柯伊伯帶天體2003UB313,比冥王星更遠,且體積可能比冥王星更大,當時有機會成為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現在已經成為矮行星,並命名為鬩神星)。

H. 羅馬神話中的神有哪些

羅馬神話中的神:

古羅馬神話(mythology)對歐洲文化影響較深,天上諸星座原來都是希臘人以神話人物和諸神命名的,但學術界使用的都是羅馬名。

朱庇特(Jupiter)對應宙斯(Zeus):天帝,第三代神王,代表天空、雷電、農業和正寬伏陵義。「木星」的代表。

朱諾(Juno)對應赫拉(Hera):天後,第三代神後,廳好代表天堂、女性、婚姻和母愛。「婚神星」的代表。

尼普頓(Neptune)對應波塞冬(Poseidon):海皇,代表海洋、地震和馬。「海王星」的代表。

克瑞斯(Ceres)對應德墨忒爾(Demeter):農業女神,代表生產力、農業、自然和四季。「穀神星」的代表。

普魯托(Pluto)對應哈迪斯(Hades):冥王,代表死亡。「冥王星」的代表。

維斯塔(Vesta)對應赫斯提亞(Hestia):灶神,代表爐灶、家庭、生活事務。「灶神星」的代表。

瑪爾斯(Mars)對應阿瑞斯(Ares):戰神,代表榮譽、勇猛、生產力。「火星」的代表。

密涅瓦(Minerva)對應雅典娜(Athena):智慧女神,代表手工藝、智慧、醫葯、戰爭。「智神星」的代表。

福玻斯(Phoebus)對應阿波羅(Apollo):光明之神,代表光明、預言、治癒、醫療、音樂。「光神星」的代表。

黛安娜(Diana)對應阿爾忒彌斯(Artemis):狩獵女神,代表狩獵、山林、貞操、生育。「獵神星」的代表。

伏爾甘(Vulcan)對應赫菲斯托斯(Hephaistos):火神,代表火焰、鍛造技術和鐵匠。「火神星」的代表。

維納斯(Venus)對應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之神,代表愛情、美麗、慾望。「金星」的代表。

墨丘利(Mercury)對應赫爾墨斯(Hermes):神使,代表商貿、速度、盜賊。「水星」的代表。

巴克斯(Bacchus)對應狄俄尼索斯(Dionysus):酒神,代表酒、釀造、陶醉、植物。「酒神星」的代表。

丘比特(Cupid )對應厄洛斯(Eros):小愛神,維納斯與瑪爾斯之子。「愛神星」的代表。



烏拉諾斯(Uranus):羅馬名與希臘名相同。天空之神,第一代神王。「天王星」的代表。

泰拉(Terra)對應蓋亞(Gaea):大地母神,第一代神後。

薩圖恩(Saturn)對應克洛諾斯(Kronus):朱庇特的父親,第二代神王。「土星」的代表。

奧普斯(Ops)對應瑞亞(Rhea):朱庇特的母親,第二代神後。

索爾(Sol)對應赫利俄斯(Helios):太陽神。「太陽」的代表。

露娜(Luna)對應塞勒涅(Selene):月亮女神。「月亮」的代表。

歐若拉(Aurora) 對應厄俄斯(Eos):黎明女神。「彩神星」的代表。

莎拉西婭(SarahThea)對應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海後。 「海後星」的代表。

普洛塞庇涅(Proserpine)對應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冥後。「冥後星」的代表。

墨提斯(Metis):穎慧女神,密涅瓦的母親,希臘名字與羅馬名字相同。「穎神星」的代表。

拉托那 (Latona)對應勒托(Leto):暗夜女神,黛安娜與阿波羅的母親。「明神星慎戚」的代表。

閱讀全文

與法國穀神星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