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支持新教國

法國為什麼支持新教國

發布時間:2023-04-20 03:09:16

Ⅰ 新教對法國的影響有哪些

  1. 亨利四世通過1598年的宗教寬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

  2. 胡格諾戰爭的結束,使法國王權得到振興。戰爭期間,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經常抵制王命,各地貴族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自由」特權,如征稅和募兵。內戰的結束和亨利四世的勝利,有助於重振王權,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蘇利的協助下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改革,使工商業和農業迅速繁榮起來,國庫由空虛變為充盈。亨利死後,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徹底鏟除了貴族的獨立勢力,建立了以王權為核心的地方管理體系,實現了中央對地方較為嚴格的控制。

  3. 「南特敕令」雖然保留了胡格諾教派的一些特權,但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基督教歐洲國家實行宗教寬容政策的第一個範例。教皇克萊芒八世曾譴責「南特敕令極為可憎,它給予每個人以信仰自由,而這是世間最有害的事情」。這從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對於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具有「開天闢地」的影響。

Ⅱ 法國宗教戰爭

法國的宗教戰爭:

16世紀的法國,不具備宗教改革的條件,沒有形成真正的宗教改革運動和新教派。早在14世紀,法國國王就控制了教會,到16世紀初,法王成為教會的最高首腦。法國王權強大,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但仍堅持天主教信仰,反對宗教改革。16世紀法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南北兩大貴族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西歐宗教改革的旗號,發動了一場宗教戰爭。因此,法國的宗教改革表現為新、舊教貴族之間的武裝沖突。從16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路德派和加爾文派先後傳入法國。南方各地的手工業者和僱工,紛紛改信加爾文教。加爾文派在法國稱為「胡格諾」。「胡格諾」一詞源於德文,意為日內瓦宗教改革的擁護者。胡格諾教徒得到資產階級和中小貴族的支持,形成胡格諾貴族集團。北方大封建主則以天主教為中心形成天主教貴族集團。16世紀下半期,胡格諾和天主教兩大集團之間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宗教戰爭。16世紀末,法國國王宣布天主教仍為國教,但允許信仰新教。

簡單答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Ⅲ 弗朗索瓦一世前期進行宗教改革,為何後期卻「翻臉」鎮壓新教徒

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國歷史上著名且受愛戴的君主。他這一生政績卓然,推動文藝復興,支持宗教改革,將君權集中化推向高潮,締造了法國一段極繁榮的歲月。弗朗索瓦一世是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的旁支,父親早逝由母親艱難養大,最初的困苦歲月磨礪了他的意志。

在命運的兜兜轉轉下,法蘭西的皇位來到他的手上,或許他想向世人證明雖然出生旁支自己依然擁有君臨天下的氣魄,在登基後便進行各項改革推進法國發展。

在歐洲大陸上,宗教有著極強大力量,為了將這股力量化為己用,他初期推進宗教改革支持新教,在藉此獲得支持和力量後又對日益做大的新教採取嚴酷打壓。

一、新教只是弗朗索瓦一世用來壯大自身的工具

1其一由於推動文藝復興故而支持宗教改革

弗朗索瓦一世是第一位帶領法國進入文藝復興的君王,他之前的兩任君王都致力於花費大量武力征服義大利全然看不到文藝復興對義大利發展的重要作用。而弗朗索瓦一世卻洞悉了其中的奧妙,這或許源自自己幼年的拉丁語教師德斯莫蘭的教導以及自己母親對文藝復興藝術的喜愛。

總之在這樣的氛圍感染下,弗朗索瓦一世摒棄之前傳統陳舊的攻佔領土宣誓王權的鞏固君權策略,選擇用文藝復興的文化教化作用來達到自身的目的。

文藝復興支持人文自由,其中就有反對天主教的神權與虛偽禁慾主義對人權的戕害思想。故此,為了推進文藝復興自然的弗朗索瓦一世也支持宗教改革,使得新教迎來發展契機。

弗朗索瓦一世對新教本來就是工具的態度,如今這樣工具卻不知道自身的處境盲目壯大不知收斂。新教的態度太過理想化覺得弗朗索瓦一世並不會對其痛下殺手,他們低估了弗朗索瓦一世的野心,面對教皇都敢反抗何況是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新教。

3其三他最終想做的是集權君主

弗朗索瓦一世敢於對教皇與查理五世挑戰,以及不斷打壓舊貴族勢力建立絕對忠誠自己的軍隊,開啟文藝復興變革這一系列的行徑都說明他從來不是個安於現狀耽於享樂的平庸之輩。他走上這個君主位置就是要用自己的雙手開創一段無與倫比的法國歷史,這便是有雄心之主。

而想要將國家的進程式控制制在自己的計劃里,他需要不斷集權擁有絕對的皇權,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變革計劃順利進行。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只是自己踏上這個高峰的墊腳石。

四、總結

弗朗索瓦一世對新教前後期不同的態度,都是源自於變化局勢里對帝王術的利用。弗朗索瓦一世從自己前兩位君主只靠武力擴張失敗的教訓和人文復興的教化作用,體會到輿論宗教等價值導向的重要功能作用。從而他提拔新教將它打造成一面旗幟幫助自己獲得最有利的局勢。

新教或許也幻想過通過自身教義與君主推崇人文復興的契合,成為君主的左膀右臂一起帶領社會前行,其實它在弗朗索瓦一世眼中不過一枚棋子。一旦過於強大有了逾越的舉措勢必會被弗朗索瓦一世徹底丟棄。

參考文獻:

《歐洲簡史》

《法國革命史》

《法國史》

Ⅳ 評價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張。 詳細點。 現在就要,

歐洲宗教戰爭的前奏 轟轟烈烈的歐洲宗教改革於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拉開了序幕。在那天,萊比錫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維騰貝格宮城教堂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向羅馬教皇的權威提出了公開的挑戰。此後100年間,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英國國教)、再洗禮宗、衛理會等新教宗派層出不窮,英國、瑞典、丹麥、荷蘭、瑞士和大部分德意志諸侯先後投入新教陣營,宗教戰爭的硝煙在歐洲各個角落不停地燃燒著。新教徒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聯省共和國,在德意志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在法國也取得了合法地位。 到1618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形成南北對立之勢,德意志(包括奧地利、捷克、摩拉維亞等)則成為雙方爭奪的主戰場。雙方都不滿足於現在的局面,宗教斗爭又與大國爭霸的斗爭混合在一起,於是便導致了規模空前的歐洲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
在宗教改革中,哈布斯堡王室始終是天主教反改革勢力的急先鋒。哈布斯堡王室在當時兼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皇帝)、西班牙國王、西西里國王等多個王位,還統治著西屬尼德蘭(比利時)、摩拉維亞、威尼斯、倫巴第等附屬國,並在美洲、亞洲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可以說是半個世界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不僅對新教徒步步進逼,還對天主教的法國形成包圍之勢(西屬尼德蘭、奧地利和西班牙正好形成一個包圍圈);它不僅想消滅新教改高褲橡革勢力,還想削純彎弱歐洲其它大國的勢力,成為全世界唯一的霸主。同樣野心勃勃的法國當然容不下哈布斯堡王室,它拋下宗教隔閡,毅然投向新教徒這邊。於是以宗教沖突開始的三十年戰爭,最終演變西歐兩個天主教大國的爭霸。 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二世指定他的弟弟、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為捷克國王。捷克的新教徒群情激昂,於5月23日發動布拉格起義,推舉新教聯盟首領、普法爾茨選侯弗里德里希為捷克國王,三十年戰爭正式開始。奧地利、西班牙及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組成哈布斯堡聯盟(天主教聯盟),而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及德意志新教諸侯也組成了反哈布斯堡同盟(新教聯盟),英國和俄國也站在新教徒這邊。戰爭初期新教聯盟一度連戰連捷,但很快便在1620年的白山戰役中徹底失敗,哈布斯堡王室的天主教徒還是登上了捷克王位。
面對嚴峻的局勢,英國、荷蘭、法國共同支持丹麥於1625年進軍德意志,與德國新教諸侯一起大敗哈布斯堡軍,英軍也進佔了捷克西部。在關鍵時刻,皇帝斐迪南二世起用德國貴族華倫斯坦為陸軍主帥(其實此時奧地利陸軍已不復存在)。華倫斯坦依靠西屬尼德蘭的經濟援助,在短時間內重建了一支以僱傭軍為主的陸軍,並憑借高超的指揮藝術先後擊敗英國和丹麥軍隊,甚至殺入丹麥領土,迫使丹麥簽約保證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務。哈布斯堡王室不僅解除了危機,還大大擴張了勢力,使新教聯盟的處境更為艱難。但立下大功的華倫斯坦鼓吹由哈布斯堡王室統一德意志,又引起了斐迪南二世的猜疑,很快被「鳥盡弓藏」。 華倫斯坦剛下台,新教聯盟又前仆後繼地發起了攻勢。法國首相黎塞留以每年100萬金幣的捐助為代價,引誘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1630年率軍在德意志登陸,聯合薩克森、勃蘭登堡(即後來的普魯士)等新教諸侯直指哈布斯堡王室的心臟。瑞典擁有當時裝備最精良、最訓練有素的陸軍,他們的統帥古斯塔夫更是一個軍事天才。斐迪南二世任命的陸軍統帥蒂利連戰連敗,使天主教聯盟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於是皇帝只得重新起用華倫斯坦。在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古斯塔夫擊敗華倫斯坦,但他本人卻在戰爭中陣亡,組成一個以瑞典為首的新教陣營的希望也化為泡影。此後華倫斯坦連續擊敗瑞典軍隊,迫使其退往北方;德意志最大的新教諸侯薩克森和勃蘭登堡被迫於1635年簽署《布拉格條約》戚旁,屈服於哈布斯堡王室的權威之下。而兩立大功的華倫斯坦卻再次受到猜疑,被皇帝派出的刺客暗殺。
戰爭進行了近20年,以哈布斯堡王室掛帥的天主教同盟反而越來越強大,幾個新教大國也先後敗下陣來。如果任局勢如此發展下去,歐洲宗教改革有失敗的危險,德意志可能會被哈布斯堡王室統一,英國、法國也會遭到重創,荷蘭、瑞士、丹麥等新教國家的獨立都很難保證。1639年,斐迪南二世去世,查理即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國徹底撕掉中立的面紗,在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德意志、義大利等多個方向向哈布斯堡王室發動猛攻。留在德意志北部的瑞典軍隊也重新南進。天主教聯盟終於顯出疲態,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於1643年敗給法國。此後法國將主力開進德意志南部的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瑞典軍也進入巴伐利亞。雙方都採取了燒殺搶掠、切斷對方補給線等策略,給德意志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1648年5月,法瑞聯軍又取得重大勝利。曾經一再渡過難關的哈布斯堡王室終於無力再戰,於1648年10月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簽字,三十年戰爭終於結束。 三十年戰爭確立了新教與天主教的平等地位,並通過法律承認了荷蘭、瑞士兩個新教國家的獨立。法國變得更加強大,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西班牙遍體鱗傷,德意志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瑞典、丹麥爭奪歐洲霸權的努力失敗。經過三十年的大絞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版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任何一方有能力統治整個歐洲了。當時的新教和天主教一樣嚴酷而不寬容,是三十年戰爭使大家意識到自己無法將意志強加於所有人頭上。宗教寬容和思想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認,各個教派之間劍拔弩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但其間也出現了不和諧的音調: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宣布廢除象徵宗教寬容的《南特敕令》,禁止法國新教徒的宗教活動。為了反抗宗教壓迫,許多法國新教徒紛紛出走,法國平白損失了大量精英。但仍有許多新教徒在法國一直堅持到大革命時期,並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力之一。
自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斗爭漸漸減少,雖然餘波未絕,卻難改大勢。宗教改革的後續戰場轉移到英國,「清教徒運動」成為17世紀最重大的宗教政治事件。清教徒們堅決要求肅清英國的天主教殘余,拒絕服從英王欽定的「英國國教」,積極地參與到現代資本主義的工商業中去。他們於1640年發動英國「清教徒革命」,一度建立清教徒的共和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後,英王再次迫害清教徒,宣揚天主教思想,出現了「托利黨反動」時期。出於對天主教的共同厭惡,清教徒與英國國教徒聯合於1688年發動了「光榮革命」,迎荷蘭執政威廉為英國國王。此後英國又通過了《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權利,確保了宗教自由,清教徒在英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認。而歐洲大陸的宗教布局,從此也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轟轟烈烈的歐洲宗教改革到這里就全部勝利結束了。

Ⅳ 解釋一下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

戰爭簡介
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捲入神聖羅馬帝國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戰爭背景
13世紀以後,哈布斯堡王亂滲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稱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諸侯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並分別組成「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聯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爭取舊教諸侯重振帝國皇權,並得到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覬覦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家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1619在位)企圖在捷克(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並宣布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裝群眾沖進王宮,把皇帝的欽差從窗口拋入壕溝,史稱「擲出窗外事件」,它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戰爭過程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嘩悉脊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以及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聯合省共和國(荷蘭)以及英國和俄國組成,並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捷克、特蘭西瓦尼亞,義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運動的支持。三十年戰爭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開始的,後來則失去宗教性質。它是資本主義產生和資產階級民族形成的深遠過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歐洲國家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1566—1609年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640—166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密切相連的。當時,哈布斯堡王朝已成為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它竭力謀求歐洲霸權,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的反抗。這些諸侯國形式上加入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但實際上是獨立的。1576年魯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開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沖突過程中,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治軍事聯盟:以普法爾茨侯爵腓特烈五世為首的新教聯盟(1608)和以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公爵為首的天主教聯盟(1609)。德意志的國內矛盾給歐洲列強以可乘之機。
法國支持新教聯盟,以便對周圍各國建立霸權,並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邊界諸侯國地位的加強。丹麥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州後,又力圖佔領德意志北部各諸侯國。瑞典則想把波羅的海變成本國的「內湖」。荷蘭極力削弱西班牙和奧地利,並使本國商船隊在古老的漢薩同盟商路(見漢薩同盟)上獲得控制權。英國既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區加強勢力,同時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國強大;它在歐洲和近東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奧斯曼帝國的關系,與法國的利益發生了沖突。奧斯曼帝國雖然未參加三十年戰爭,但卻指望利用這次戰爭來鞏固自己在巴爾乾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鋒」的奧地利如若戰敗,可使奧斯曼帝國擺脫其在歐洲的主要敵人。俄國與波蘭立陶宛王國進行戰爭,是為收復在波蘭瑞典對俄國的武裝干涉(十七世紀)期間被波蘭立陶宛王國侵佔的領土。 三十年戰爭爆發前夕,敵對雙方均擁有常備僱傭軍,總兵力各達2.5—5萬人。這些軍隊在建制上分為旅和團。它們雖然經嚴格訓練,但軍紀和戰斗素質都較差。瑞軍經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陸亮組,戰鬥力較強,自由農民和市民是這支軍隊的強大的來自本民族的骨幹力量。它裝備有輕型火炮和火槍(紙制彈殼),這些武器的特點是射速高。 瑞軍步兵團火槍手佔2/3,長矛手佔1/3,其他國家的軍隊則相反。為了充分發揮步騎槍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騎兵原來的縱深配置隊形改成3—6列橫隊。瑞典和其他國家軍隊的野戰炮兵由輕、重炮兵連編成。瑞軍平均每千人配備火炮5—12門,而其他國家的軍隊每千人僅配備火炮4—5門。 戰爭導火線是1618年的波希米亞(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及宗教起義。而整場戰爭共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捷克階段(1618年-1624年)、丹麥階段(1625年-1629年)、瑞典階段(1630年-1635年)及全歐混戰階段(1636年-1648年),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團戰敗,參戰各國於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止,共達三十年之久。

Ⅵ 法國為什麼不是新教國家

本質上法國是個拉丁化國家。

早期羅馬的統治已經將高盧的部分唯凱李和孫旁羅馬的部分融為一體了。

也就是法國本身就是一個跟義大利沒什麼太大區別的國家。

西班牙也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你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這是個拉丁文化鐵三角聯盟,包括他們的殖民地也都是鐵桿的天主教國家。

英國、指遲德國、瑞典、挪威,丹麥,這些新教國家本身不是羅馬化國家,不屬於拉丁文化,屬於日耳曼文化。

Ⅶ 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有什麼樣的作用

17世紀時,法國資產階級主要信奉加爾文新教(又稱胡格諾教派)和新教教派——詹森派。封建專制政府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舊教)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並對新教進行殘酷的迫害。在教育上占統治地位的是耶穌會派和後起的聖樂會派。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主要掌握在舊教手中,是天主教對抗資產階級新教「異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Ⅷ 18世紀以來,法德之間的關系

法國和德國的關系一直非常復雜。一方面,法國國王和德國名義上的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都是天主教的忠實擁護者,按道理應該同舟共濟,在宗教改革之後的一系列民族戰爭中並肩作戰,而另一方面,法國作為歐洲大陸上與強盛的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分庭抗禮的大封建國家,一直不希望德國過分強大。此外,德意志國家本身還具有特殊性,在德國境內分布的大大小小1000多個諸侯國和騎士庄園領、自治市使得德國在對外問題上總是不能統一,而法國大多數時間是支持德國新教諸侯對抗皇帝。此外,

針對你所題的問題,可以把法德關系分成幾部分:

1700——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法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競爭對手,但這時期法國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國家的支持者,每年勃蘭登堡選侯可以從法國國王那裡領取一筆年金,1713年《烏特勒支和約》締結之後,普魯士擺脫了皇帝的控制,成為王國,是皇帝政府最大的對手。

1740——176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3)和七年戰爭(1756——1763)時期。法國成為奧地利宮廷的盟友。前者使奧地利皇帝政府的對手普魯士獲得了西里西亞,但瑪利亞·特里薩保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部分領地。從此之後,法國和德國皇帝之間開始轉為友好關系。

1770——1789年,盟友。1770年法國王太子路易和奧地利女大公之女瑪麗·安托瓦內特成婚,後來他們成了法國國王和王後。這段時間內,奧地利曾會同俄國、普魯士瓜分波蘭(1776),波蘭是法國的盟友,但法國並未採取有力行動。

1789——1860年代,和平時代。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各君主國對法國的態度急轉直下,即使在奧爾良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法國的對外政策也沒有原先強硬,盡管如此,法國在歐洲並沒有真正的盟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把法國視為革命的禍水。

1860年代,法國和普魯士關系有過短暫的盟友時代,法國支持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從而獲得了薩伏依和尼斯,後來法國在1866年普奧戰爭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西班牙政府想要把王冠獻給霍亨索倫家族的事件最終被俾斯麥利用,從而調動了1871年普法戰爭。

1871——1945,普法戰爭是法國人永遠的痛,此後一直到二戰為止,法國人一直是德國最堅定的對手。1914年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分屬兩個集團,戰後法國極力要求德國支付巨額賠款,但沒有結果;二戰時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戰後也曾佔領德國的一部分。

二戰之後,隨著美國勢力在歐洲的深入,法國和德國的敵對退居次要位置。

Ⅸ 法國為什麼不是新教國家

原因如下:
1、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居民中源拆64%信奉天主教。
2、法國不是新教國家,並且對法國新教徒進雹橡棗行大屠殺,使其數量銳減如旅。

Ⅹ 為什麼在歐洲以新教為國教的國家大多在高緯度地區

新教相對於天主教或東正蠢明教有絕對優勢的國家:
英國,丹麥,冰島,挪威,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英國(總6100W人口):30-40%居民信奉基督教(此基督教包括新教、東正教和天主教,下文提及的基督教亦同),大部分為新教較接近天主教的派別----英國聖公會。英國基督教信徒中有20%左右為天主教。蘇格蘭地區居民多信加爾文派。
芬蘭(520W),冰島(40W),拉脫維亞(240W):基督教信仰者占當中的30-40%,當中新教路德宗為絕對優勢。
丹麥(540W):基督教信仰者占人口的20%-30%,當中新教路德宗為絕對優勢。
瑞典(880W),挪威(470W):基督教信仰者占人口的10%-20%,當中新教路德宗為絕對優勢。
新教和天主教人口接近的國家:
德國,荷蘭,瑞士
德國(總8200W人口):40%-50%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中新教徒和天主胡沖教徒大致各佔一半,路德宗的新教徒主要集中在前東德各州,西德的下薩克森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因為歷史上上述區域屬於自由都市比較薄弱的小君主國或公國,近代路德宗主要是獲得王公貴族支持。加爾文派的新教徒(事實上清教徒也屬加爾文派),主要集中在北海沿岸和萊茵河兩岸的城市,包括目前德國的黑森州,漢堡,不來梅等地,加爾文派在近代主要帶做告獲得市民或自由農民的支持。在前西德地區,除了巴伐利亞是天主教徒為絕對優勢的情況以外,在前西德多州,都形成了加爾文派和天主教徒勢均力敵的情況。
荷蘭(總1640W人口):20-30%居民信奉基督教,荷蘭天主教占優勢的州僅在東南部的林堡和埃因霍溫一帶,大部分省為加爾文派信徒優勢的情況,但荷蘭的新教省信徒占總人口比例很低,結果就造成了荷蘭天主教人口比新教人口略多的情況。
瑞士(總730W人口):40-50%居民信奉基督教,瑞士同樣是天主教人口比新教人口略多的國家,新教人口集中在西部法語州,天主教人口集中在東部德語州。
另外。
法國盡管在16世紀出了一個加爾文,但自南特赦令以後,法國一直都是天主教占絕對優勢的情況。目前
法國(總6300W人口):20-30%居民信奉基督教,當中的天主教達8成以上,新教徒人口占基督教信仰者的10%,還不如法國穆斯林的比例。
在中東歐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體上為天主教徒占優勢,新教徒占基督教信仰者的3成上下。
大體上,歐洲傳統天主教國家的人口中,至今高比例地保持天主教信仰,如波蘭、義大利和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和奧地利天主教信仰者比重也較高。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法國和比利時的情況。
而傳統上的新教國家中,宗教信仰者比例偏低。如北歐國家,英國,德國和荷蘭。皆不足1半。
東正教方面,傳統的第一東正教大國俄羅斯,和北歐情況差不多,信徒比重很低,東正教國家中保守的主要是羅馬尼亞和希臘。
如圖:紫色的為最高比例者(90%以上),藍色的略低,基本上圖中顏色越接近暖色系,基督教(含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信徒占國家人口比例越低。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支持新教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