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各國為什麼干涉法國革命
1、法國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中心,法國的國內局勢關繫到歐洲各國的利益;
2、法國王室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王室中心,法國王室及貴族與剛剛興起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王室和貴族關系密切;
3、法國革命的對象是王權及貴族封建制度,關繫到歐洲各民族王國王室及貴族核心利益;
4、法國革命發展過於迅速,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後瑪麗的殞命極大震撼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及曾經遭遇過類似情況英國王室;
5、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廷的最大支持者,法國王室的遇難極大震撼了天主教世界;
6、英國與法國之間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法國自路易十四起就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希望法國的混亂局勢能夠持續下去,以便更好的削弱法國;
7、歐洲的資本主義力量還比較弱小,大部分民眾仍然支持剛剛興起的各國民族王權,難以認同處決國王的法國革命;
8、法國革命前國力處於下滑狀態,革命後法國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引起各國的警覺,處於歐洲中心的法國也對外輸出革命,也促使各國王室立即組成同盟反對法國。
『貳』 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鬥了上千年,為啥法國總是吃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不如英國,所以即使斗爭了上千年法國依然在英國面前討不到便宜。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可謂是人盡皆知的一對歡喜冤家,兩個國家關系好的時候真的可以用穿同一條褲子來形容。而兩個國家關系不好的時候,陸陸續續的戰爭也是持續了很多年。至於法國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斗不過英國,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英國的海軍非常的強大,在與法國的戰爭中進可攻退可守,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由於英國是一個四面被大海包圍的國家,所以英國的海軍發展的比較迅猛。再加上英國和法國之間隔了個英吉利海峽,所以英國一直用海軍的優勢來攻擊、騷擾法國。這樣的話應該就佔了很大的便宜,法國打不過也是情理之中。
『叄』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肆』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不是互相不爽嗎為什麼還要結盟
正常
英國在歐洲做的政策叫——離岸平衡手!
即在歐洲實現各大國度的均勢,歐洲不能有任何一個能威脅到英國在歐洲霸權的國家,誰強,英國就帶著小兄弟打誰!
法國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要打法國,因為那時候,英法矛盾是主要矛盾
等德國強大了,要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英德矛盾就占據主要矛盾的位置;英法矛盾讓位與英德矛盾!
等蘇聯坦克海,能三天內打到大西洋的時候,其他矛盾都讓位於北約和華約的矛盾了!所以要全力對抗蘇聯!
『伍』 為什麼英國和法國關系不好
應為王位繼承問題,就像中國古代的諸侯國家接姻親那樣。英國國王和法國的公主結婚就有了繼承法國的王位的權利,法國的民眾和公爵騎士們不承認,讓後就打了起來。
具體的這個關系就請樓主看下面這個故事了: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陸』 在曾經的全球爭霸中,法國有明顯優勢,卻為何總是爭不過英國
因為英國在航海時代,他們的海軍實力就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並且比法國率先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英國是一座海洋國家,周邊四面環海,所以航海業也非常的發達,這樣海外擴張殖民速度也是很快的,而法國的地理條件則不具備這些功能,在航海時代中就已經開始慢慢落伍了,所以海外擴張的效果也是不如英國的。
這樣看來法國在海外擴張方面已經沒有英國那樣的優勢存在了,如果讓法國在陸地上擴張,它的難度可要更大了,因為它接壤的國家都是德國,西班牙,荷蘭,尤其是德國是非常具有軍事實力的,法國當然也是打不過它的,並且在戰爭當中法國內部也經常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動不動就容易爆發革命,而英國相對要穩定的多,所以發展的速度也要平穩多了。
『柒』 英法為什麼是世仇
英國和法國的仇怨由來已久,如果說德法是死敵的話,英法就是「世仇」。從十一世紀起兩國就在爭斗,以致釀成了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
即使到了近代,兩國的關系仍然非常緊張,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和第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明爭暗鬥,斗爭從歐洲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從中東一直打到印度。
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於是出現了繼承問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所以他便以自己是和法王血緣最親近的男性親屬為由要求法國王位,然而遭到了拒絕,因為法蘭西不承認女性的王位繼承權。
如此一來,瓦盧瓦伯爵腓力得以繼承王位,即腓力六世。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後,便將手伸向了佛蘭德地區,這種行為侵害了英國商人在這一地區的利益。
作為報復,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向法國出口羊毛,並且在1337年的時候愛德華三世自稱為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一怒之下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全部領土,由此引發了戰爭。
這場戰爭看似是一場因王位繼承而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有著更深層的原因。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從這時起英國國王便在英格蘭海峽兩岸均控制著大量的土地。
等到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英格蘭國王一度在歐洲大陸上控制著將近半個法國的領土,這樣的情況無疑嚴重的威脅了法國的王權。雖然在失地王約翰時期,英格蘭丟掉了在大陸上的許多領土,但是依舊有一些剩餘的土地。
這也無疑使英法兩國產生了矛盾,一方面是英王希望重新奪回曾經擁有的土地;另一方面是法王希望統一全國,徹底將英格蘭的勢力趕出大陸。
『捌』 二戰中,英國和法國海軍為何交戰
1942年,當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氣焰囂張時,他們又把眼光放到了印度洋海域。當時整個印度洋中大大小小布署著英國的海軍基地,只有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迪耶果——蘇瓦雷斯港還掌握在法國維希政府手中。日本人做著「黃粱美夢」,想要通過外交手段,使聽命於納粹德國的這個傀儡政權輕易將這里的設施提供給日本聯合艦隊使用,這樣日軍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切斷盟軍在印度洋上的交通線。但是,日本人還是慢了一步。當日本人還在計劃著這步棋子如何走時,英國情報機構已經獲知了日軍的企圖。為防止日本人捷足先登,英軍搶先發起了代號「裝甲」的馬達加斯加登陸戰。
馬達加斯加北部的迪耶果——蘇瓦雷斯港是印度洋上的著名良港,當時被法國維希政府在此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程,把這里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天然要塞,登陸難度相當大。英軍根據實地情況放棄原定的戰略戰術,從塞得港出發,改成分兩批繞道前往馬達加斯加。5月4日艦隊到達指定地點,5日拉方利號掃雷艇開始在入口港處的水道掃雷,隨後船隻陸續進入。在英軍大規模登陸前,第五水陸突擊隊已偷偷上陸,佔領了一處法國炮台,俘虜了300多名法國士兵。隨後英軍飛至迪耶果——蘇瓦雷斯上空,對其實施了轟炸,摧毀了法軍的艦隊和機場。由於當時英軍的主要目的是奪取迪耶果——蘇瓦雷斯港,而島內法軍駐守並不多,因此英軍沒有馬上展開攻佔。同時英軍當時運輸力量缺乏,無力將大批士兵及急需彈葯輸送至前線,並且當時與友鄰部隊聯系不上,直到九月,第五突擊隊登陸,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停戰,迪耶果——蘇瓦雷斯才真正掌握在盟軍手中。
『玖』 號稱老牌強國的英國與法國部隊,為何在法國戰役中聯手都被德國吊打
英國和法國都是傳統上非常強大的資本主義帝國,但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次戰爭中的表現就有一些乏善可陳了。之所以號稱老牌強國的英國和法國部隊在法國戰役中聯手也被德國吊打,筆者認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英國和法國實際上面和心不和,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其次就是英國陸軍的實力並不強大,法國陸軍雖然規模龐大但是戰術陳久落後。最後就是這兩個國家軍隊的協同指揮上出現了問題。
最後就是兩個國家的協同指揮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筆者前文中鬧旅說過,英國和法國實際上是面和心不和的狀態,所以在進行協同指揮的同時,出現了信息不同步的問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信息和情報出現了一點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全盤而輸。
『拾』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