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的盧梭是個怎樣的人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盧梭為後世留下的思想精華指導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在當時封建愚昧的宗教統治之下,盧梭提出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觀念就如同一柱燈塔,為黑暗中的法國人民指引方向,盧梭為當時的人民從思想上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於盧梭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應當從兩方面看,在思想上盧梭是偉人是巨人,但是從生活中,盧梭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特殊癖好,也有自己的在懺悔錄中寫到的那些卑劣樣子。
盧梭的啟蒙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那盧梭是個怎樣的人?在政治上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人平等,提出人生下來就是自由的。在哲學上表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等。在教育思想上,更是史無前例的順應天性、自然教育,順應兒童自然狀態下的身心發展。其實每一項觀點都是盧梭對封建宗教的反抗和對人民的喚醒。在生活中,盧梭的私生活極為糜亂,和多個女人同時保持情人關系,和自己的妻子黛萊斯瓦瑟共有五個孩子,為了明哲保身全部被送到育嬰堂,在與自己的妻子生活了23年後才為妻子補辦一個簡單的婚禮,對於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說盧梭是個怎樣的人,那麼盧梭在思想上是人類的先驅,是偉人,但在生活中他不是一個好的父親,也不是一個好的丈夫。
為什麼盧梭要寫懺悔錄
盧梭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留下了許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巨著,也是那個時期大受歡迎的文學家。在最後的一段時間里,盧梭寫下了驚世駭俗的懺悔錄,對自己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認知。但是盧梭為什麼要寫》《懺悔錄》一直如同一個迷縈繞在人們心中,畢竟在書中一條條的批判自己過去的罪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偉人都是難以做到的。
盧梭在法國的地位,足夠讓他出版自傳,從而揚名立萬,萬古流芳。可盧梭出生貧寒,從一個流浪兒開始,經歷種種坎坷和漂泊,終於最後在文學界有所建樹,並且在哲學上獨樹一幟。盧梭完全符合寫自傳的要求,但是他拒絕了,不想在自傳中牽連到別人。
但是隨著盧梭與當時其他文人在思想上的分歧,文學上的互相攻擊愈演愈烈。政府和教會都開始對盧梭進行打壓,就連身邊原本的好友也站在另一方對他進行污衊和攻擊。盧梭為了保護自己,開始寫《懺悔錄》以自己審判自己的方式為自己辯護。這就是盧梭為什麼要寫懺悔錄的緣由。
盧梭在懺悔錄中做到了完全真實的解讀自己,無論自己在那時虛偽與否高尚與否,盧梭一一寫下,似乎從來沒有這樣誠實認真的對待自己。盧梭的懺悔錄是一部自我保護的自傳,而不得已將自轉寫成這樣的形式,這便是盧梭為什麼要寫懺悔錄的原因了。
盧梭的反叛精神體現在哪裡
盧梭與反叛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當時那個愚蒙腐朽的社會下,沒有盧梭就沒有反叛精神,沒有反叛精神也就沒有盧梭在啟蒙運動時期的卓越成就。反叛精神以為盧梭發起,縱橫了一個世紀,最後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一個永久的精神圖騰。
盧梭的反叛精神主要體現在其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上。在政治上盧梭提出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觀點,他的社會契約論更是想像的闡述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契約面前人人平等,統治者應該遵循契約,在當時麻木的人群中間,盧梭的這個理論轟然炸響,指導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這就是反叛精神的一個表現。在哲學上盧梭討論了社會法律與人性道德的關系,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這一點深刻表明了人的自由意志,而在宗教的統治下,社會迂腐殘破不堪,人們對於宗教的束縛已經根深蒂固,觀點中人的自由與法律就是社會契約的關系,同樣體現了他的反叛精神。
在教育思想中,盧梭過度提倡自然發展,順應孩子的天性,雖然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孩子的發展還是需要成人的引導,但是在兒童接受宗教思想教育的環境之下,盧梭的過度提倡是在對封建思想的強烈抵制。啟蒙運動時期,是盧梭與反叛精神的集中體現時期。盧梭的墓至今仍在法國巴黎的東北角屹立,墓地在一個湖中的小島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上去打擾,由此可見盧梭對於法國來說具有如何的重要的意義。盧梭與反叛精神在啟蒙運動之後,就如同在思想上給了人們武器,指引一個自由民主的方向。
Ⅱ 哲學家 盧梭
讓·雅克·盧梭,18世紀法國的傑出思想家,生活在波旁王朝後期。當時舊制度危機四伏,啟蒙思想猶如一盞醒世明燈從法國閃亮。在不斷涌現出來的眾多思想家當中,盧梭是最激進的,因為他勇敢地提出了「人民主權」學說,其主張有:
1.在社會契約制國家中,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野鍵游
2.「人民主權」的實質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公意」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公意」的特點在於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基於共同利益、針對共同目標、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 「公意」與「眾意」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眾意」雖然也屬於全體人民的意志,但只是個人意志的簡單地、機械地和零碎地相加。「公意」是從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眾意」則在根本上是以個人私利為基礎的。
3.國家主權由「公意」構成,並且永遠屬於人民,由於「公意」是共同利益的體現,所以,主權是一個整體,它不可被分割、轉讓和代表。因此,應該進行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
首先,國家主權不可分割。如果主權被分割,那麼,具有整體意義的公共意志就會喪失,主權就名不副實了。其次,國家主權不可轉讓。因為主權是「公意」的運用、集體的應用和國家的靈魂,應該由人民掌握,不能轉交給君主。否則,國家會因為出現一個主人而毀滅。再次,國家主權不能被代表。因為主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所以,議員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僕。凡是未經人民全體表決通過的法律都是冒牌貨。
4.主權不等於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權者之間的中介人。主權是一種精神力量,政府則是一種行動力量。主權賦予政府以權力,政府則是主權者為人民設立的公共事務機構,是主權者的執行人,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某些職能。政府是人民的仆從,人民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政府官員權力。
5.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權屬於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則有:
(1)法律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個人無權頒布法律,只有主權者才可以頒布法律。
(2)法律對象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只規定人們的抽象行為,不對個別和具體的行為加以規定。法律只賦予某些機構和職務而非個人以特別的職能和權力。
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和「天賦人權」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至今日,它的價值和魅力依然不減。作為「人民主權」學說的故鄉,法國自然首先受到這個理論的影響。「人民主權」學說在法國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理論上起到了承前作用,發展了前人的主權觀。另一方面,他在實踐上發揮了啟後的功能,指導了法國革命。美國憲政的成功離不開來自歐洲的理論孕育,而這其中,尤其離不開人民主權觀和天賦人權觀。盧梭天賦人權的思想最早在美國《獨立宣言》中體現,他的三權分立思想後來被美國採用,並演變成將權力分給國會(參議院、眾議院)、總統和最高法院。雖然人民主權的思想源遠流長,但盧梭在該思想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盧梭,1712-1778,出生在日內瓦,後來長期生活在法國,還有英國等。《不列顛網路全書》評價他是18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盧梭「五個方面」的影響。
在哲學方面。
嚴格來說,盧梭不是一個哲學家——他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哲學著作。但是羅素說,他的浪漫情懷在哲學界確實產生了影響。所以,後世的哲學史家們,如黑格爾、羅素、梯利等,都會在講哲學史時講到他。
如果說,盧梭散亂地表達了一些哲學思想,就是他試圖綜合基督教與理性主義、唯物主義。他將此稱為「智者的唯物主義亮笑」或「世俗的宗教」。
在政治方面。
盧梭在政治方面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被認為超過了英國的經濟自由主義和孟德斯鳩的實證論。他的這方面理論,確實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羅伯斯庇爾等法國大革命的領袖,是他的熱烈擁護者。但不容否認,盧梭的這一理論,與洛克幾乎同名的理論,有很大不同。
在教育方面。
盧梭主張「自然 教育」及師生之間自由地認可的「契約」。這個理論被西方廣泛接受,被認為是頌銷現代教學法運動的根源。
在文學方面。
盧梭寫作了若干很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如《新愛洛綺思》、《愛彌兒》等,還包括他自傳體的《懺悔錄》。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的哲學、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觀點。
在音樂方面。
盧梭最早因為其音樂方面的才能,與狄德羅、伏爾泰等法國文學大咖結交。他作為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為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撰寫了全部音樂條目。又於晚年編纂出版了《音樂辭典》。
盧梭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
1755年,盧梭發表了《論人間不平的起源和基礎》。書中,他對人類自然狀態作了一個假定性的描迷。他認為,盡管自然造成了不平等,但人類有一個事實上的平等的時 期——那個時候,人們彼此獨立地生活,不服從任何一個人,他們象野獸一樣互相迴避。在他看來, 地質的大變動把人們集中在一起,人類度過了各種神話所描繪的原始公社生活的「黃金時代」。在這種時代,人們既有愛、友 誼、歌、舞的歡樂,也有妒忌、恨和戰爭的痛苦;從中學會了善良,也學會了邪惡。鐵和小麥的發現開始了人類進化的第三階段,產生了對私有財產的要求,從而陷入可怕的戰爭狀態。並迫使富有的地主求助於保護他們財產的法律制度。
1755年,盧梭為《網路全書》寫的《論經濟政策》 中,提出將因為社會不平等引起的不公平,縮小到最低限度的方法——第一,要實現政治權利和義務平等;第二,對一切兒 童的公共教育應按照古代斯巴達的典型建立在對祖國的熱愛和道德上的嚴峻的基礎上;第三,要實行將公共財產資源與徵收 遺產稅和奢侈品稅結合起來的財經制度。
1762年,盧梭發表了《論社會契約》。書中發展了他在《愛彌兒》結論中所概括的政治原則。他試圖回答是什麼強迫一個人服從另ー個人,或一個人憑什麼對另一個人行使權力的間題。他的結論是——只有一種為全體人民所自由地接受的契約能使一個人既受社會約束,又保留其自由意志。在分析了羅馬共和國的作用後。他得出了「世俗的宗教」是一種政治上的需要的結論,這樣的宗教包括兩個教義:對一切宗教的寬容和上帝對善良公民的獎勵;對壞人的懲罰。
Ⅲ 盧梭簡介(簡單介紹)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國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論家。日內瓦的孤兒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罩並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巴黎沙龍的寵兒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網路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系緊張。1750年盧梭對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朋友與敵人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的大衛·休謨。[編輯] 性虐待及露體狂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里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慎襪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說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每次做時總會帶來無比的性滿足,他最終被一名男子捉拿。死於窮困潦倒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身後備極哀榮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物孝跡—「自由的奠基人」。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余鎖匠的由來。
Ⅳ 盧梭其人
日更第340天。提起盧梭,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盧梭?相信有部分人和我一樣,僅僅知道他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主要著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上午收聽收看了樊登讀書會的「作者光臨」,樊登對談《浪漫之魂:讓•雅克•盧梭》的作者、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趙林,趙教授侃侃而談,我被他倆精彩的對談深深吸引,感受到盧梭活在趙教授血液里激情飛揚和對盧梭解讀的酣暢淋漓,對盧梭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盧梭1712年出生在日內瓦共和國,他始終以共和國公民的身份自居,而不屑以王國的臣民身份自居。
小時候盧梭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出生後不久,他母親因生他弟弟難產去世。從小在姑姑家長大,缺少母愛。父親率性、自由、浪漫,經常十天半月不回家,有一次父親跟人發生沖突,就再沒回來,從此再沒有了父親。
他後來開始在日內瓦當學閉銷徒,經歷過很多磨難,但是只要有書,他就通宵達旦地讀,如飢似渴,而且記憶力也非常好。
盧梭喜歡自由,無拘無束,沒有羈絆。有一次他出去郊遊,回來時日內瓦城門關了,他索性就不回去了,他覺得反正學徒也沒意義,乾脆開始去流浪。這樣他就來到了法國安納西尚貝里,就是法國緊靠著瑞士的地方。
盧梭在路上遇到一位神父,神父說那邊可能有人能夠收留他。他一路走去,來到一處庄園,遇到了華倫夫人。
他稱華倫夫人為「媽媽」,華倫夫人是一位很有教養、很有學問的寡婦,盧梭的系統教育都是在華倫夫人的客廳里進行的,並且在華倫夫人那裡待了十幾年。盧梭所受的整個教育,特別是那種感性的心靈的教育都來自華倫夫人。
盧梭後來走向浪漫主義,成為浪漫主義的鼻祖,跟他在華倫夫人那裡受的教育有直接關系。
華倫夫人家裡不但有足夠的書可以供他看,她還教他文學、藝術、音樂,他非常幸運地接受了華倫夫人的教育和影響,不同於學校裡面正規的、理性的教育。他在著名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特別強調這種情感教育。
離開華倫夫人,盧梭懷著從事音樂事業的夢想去到巴黎。剛到巴黎時,他一名不文,沒有任何影響力。然後就跟在巴黎混世界的一幫人在一塊兒,開始關注社會、政治關系中一些敏感的事情。
他和一個沒有任何教育,家庭背景極其糟糕的下流社會的人相戀,然後就跟她在一塊兒生活了幾十年,而且他沒有結婚。在一個天主教的國家,不結婚同居在道德上是會受到很多人指責的。
他受柏拉圖的影響比較深。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有個觀點,認為撫養孩子是國家的事,所以盧梭把五個孩子全部送到育嬰堂去了。
伏爾泰攻擊他說,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的人,還天天說他愛沒數人類,那我們怎麼能相信他愛人呢?那就是個禽獸;其他的啟蒙思想家也猛烈攻擊他。
盧梭內心也很矛盾,內心始終翻騰著激浪。在去巴士底獄探望莫逆之交狄德羅時,在一個樹蔭下乘涼,就偶然看到地上有張報紙,一個角上面有個徵文的消息——第戍科學院的關於《論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的徵文。
盧梭回去奮筆疾書,很快完成了這篇文章,投出去,一下中榜,得了頭獎,頓時名聲大噪,他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有寫這種文章的力量。
若干年後,第戍科學院又一次徵文,盧梭又積極參加,未得獎,但啟發他寫出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成了傳世之作。
盧梭一直認為自己是站在人民這邊的,他和伏爾泰典型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群,也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傾向:一種是貴族的、崇高的、高雅的;一種是平民的、真實的、樸素的。
他開始自覺地跟這個社會一刀兩斷,他把假發扔了,把佩劍摘了。當時大家戴假發都是裝樣子,因為那是貴族的風范。他就把這些跟他身份格格不入的東西全部去掉,他就要回到人民的社會中,回到平民中。
後來到盧梭越來越偏激,主動地、自覺地跟這些上流社會的人一刀兩斷,表現出很多自己的與眾不同。無意中導致了他很多跟那個時代的主流正好相反的東西產生。
盧梭曾義正言辭地公開表示他是信仰上帝的,但同時他說,上帝不在外在世界,而在你的心中。他有一句名言:一顆真正的心轎察游,才是上帝的真正的殿堂。所以你要尋找上帝,你不要到外面去尋找。
他一方面離群索居,摘下了假發,丟掉了佩劍,開始遠離凡塵,離開巴黎,跑到荒郊野外;另一方面結仇越來越多,反對他的這一批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
在法國、在整個歐洲,盧梭確實待不下去了,後被朋友邀請到了英國,此時盧梭竟有點被迫害妄想症。他不辭而別,又離開了英國,最後回到了歐洲大陸。
盧梭和伏爾泰看似代表著兩種思想,可兩人又是緊密連在一塊兒的。伏爾泰去世以後,盧梭得知消息,沒有任何的喜悅之情,反過來跟他的終身伴侶瓦瑟說,我的命運和這個人是連在一塊兒的,他既然已經去世,我也將不久於人世,果然一兩個月以後,和伏爾泰相差18歲的盧梭也就去世了。
盧梭對他的時代,來得太早了,當時的那個時代不能理解他。盧梭早於他的時代,就像尼采早於他的時代。19世紀被看成是瘋子的尼采,20世紀引起那麼大的影響。
盧梭的偉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思想反潮流,盧梭屬於他後面的時代。在當時的時代,像他這種人估計法國有很多,但是像他這樣導致了整個社會變化的人不多。
關於盧梭著寫的書,《愛彌兒》是教育學方面的;《社會契約論》是關於社會政治的、政治哲學的書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關於他的哲學思想、歷史哲學,關於社會怎麼從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這樣一個過程的,它是他的歷史學思想,表現了他的歷史辯證法;而他的《新愛洛伊絲》是文學著作,是開啟了浪漫主義的小說。
聽書,了解未知,有了讀紙質書的興趣。
Ⅳ 盧梭的生平簡介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父親依薩克·盧梭是新教教徒、鍾表匠,母親蘇珊·盧梭,本名蘇珊·貝爾納,出生於牧師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之後,盧梭由姑姑撫養。
1722年,盧梭的父親和人發生糾紛,逃往裡昂避難。盧梭寄居舅舅家,後與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爾西埃牧師家,學習古典語文、繪圖、數學。
1724年,與表兄回到日內瓦舅舅家。1725年,在馬斯隆先生處打雜。在雕刻匠杜康曼處當學徒,養成偷竊的惡習,閱讀大量雜亂的書籍。1728年16歲從雕刻匠家逃跑,漫遊數日,在安納西結識華倫夫人。從安納西經歷七八天的旅行到達都靈,在都靈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當僕役。在維爾塞里斯伯爵夫人家當僕役,偷一條絲帶,並誣陷一個女僕。
1730年,護送勒·麥特爾逃難到里昂,在麥特爾犯病的時候離開他。送麥爾賽菜小姐去弗賴堡。與麥特爾先生前往裡昂,在洛桑當音樂教師。盧梭不懂樂譜卻給人教音樂,自稱是巴黎人。期間有短暫旅行,常到樹林散步給一位希臘主教當隨從,從弗賴堡經伯爾尼到索勒爾,得到資助去巴黎。在巴黎做軍官的隨從。
1732年,輾轉回到尚貝里華倫夫人處,做土地測量工作,自學數學沉漫於音樂當中,結識音樂愛好者,教授音樂,大量閱讀學術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為華倫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諧相處。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幫華倫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葯。1737年,因化學實驗雙眼受傷,到沙爾麥特村養病。他享受鄉村生活,享受愛情,並專心鑽研學問,閱讀洛克、笛卡爾等人的哲學著作。
1740年,到里昂馬布利神父家當家庭教師,結識孔狄亞克。1742年,在巴黎科學院提出《新樂譜記譜法》,未被接受。將《新樂譜記譜法》改寫成為《現代音樂論》並出版。結識狄德羅和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在盧森堡公園背維吉爾和讓·巴蒂斯特·盧梭的詩,往返於劇院和咖啡館之間。進入杜賓夫人的沙龍,向杜賓夫人求愛被拒。學習化學。
1743年,寫成歌劇《風雅的繆斯》,以教音樂、抄樂譜為生。到威尼斯法國大使館,給蒙太居伯爵當秘書。1744年,與蒙太居伯爵吵翻,離開大使館。回到巴黎,仍舊以抄樂譜為生。1745年,結識戴菜絲·瓦瑟,並與之同居。結識伏爾泰(1694-1778年),幫助修改他的歌劇《拉米爾的慶祝會》,他對歌劇的修改卻沒有得到承認。1747年,到都靈寫成喜劇《冒失的婚約》、詩劇《西爾維的幽徑》等。1748年,結識霍爾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烏德托夫人。
1749年,為狄德羅、達朗貝爾撰寫《網路全書》的音樂部分。狄德羅因發表《論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獄。盧梭設法營救狄德羅。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科學與藝術》,該文得到狄德羅的賞識。
1750年,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第戎學院獎金,盧梭聲名鵲起,卻因《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和眾多文人筆戰。疾病纏身,改變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樂譜謀生,過獨立而清貧的生活。
1752年,歌劇《鄉村卜師》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後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並賜給他一項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迴避,遭到普追的譴責。《鄉村卜師》後來曾多次上演,但盧梭從中獲益很少。
1753年,到聖日耳曼短期旅行,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4年,與果佛古爾、瓦瑟去日內瓦。受到日內瓦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恢復日內瓦公民權,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論》。後選取其中一部分出版為《社會契約論》。因厭惡頻繁的社交生活,經常到樹林里散步。
1756年,與瓦瑟遷往退隱廬,退隱廬是埃皮奈夫人的房產,盧梭在退隱廬期間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資助。盧梭在退隱廬生活將近兩年,盡管無法完全避免交際,他還是很享受這種孤獨寧靜的鄉村生活的。
1757年,因與鳥德托夫人戀愛一事,和狄德羅、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鬧翻。寫《新愛洛伊絲》,沉漫在對故事情節的幻想之中。准備寫《愛彌兒》。年底搬出退隱廬,遷至蒙莫朗西。盧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盧森堡夫婦的資助和龐護,直到《愛彌兒》一書出版為止。
1761年,《新愛洛伊絲》出版,受到女性讀者的熱捧。盧森堡元帥去世。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法國法院對盧梭發出逮捕令,查禁他的書。在《愛彌兒》出版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盧梭漸漸感到氣氛不對,但他認為自己是正直無辜的,因而並不慌張。巴黎大主教畢蒙對《愛彌兒》發出禁令,接著,巴黎高等法院也發出禁令,並下令追捕盧梭。
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盧校直在逃難。在各種迫害、譴責甚至是密探的監視下生活,盧梭變得敏感多疑,以致後來不斷懷疑身邊的人要謀害他盧梭隻身從巴黎逃至日內瓦,日內瓦當局焚燒《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魯士轄內納沙泰爾,和瓦瑟居住於莫蒂埃。結識喬治·吉斯元帥。接受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但拒絕接受國王的饋贈。取得納沙泰爾公民權,放棄日內瓦公民權。出版《致畢蒙教皇書》,抗議教會當局對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書簡》,責問日內瓦當局。科西嘉解放運動領袖德·布達福柯邀請盧梭為科西嘉起草憲法。
1765年,《科西嘉憲法草案》出版。謝絕普魯士國王的年金遷居伯爾尼的聖皮埃爾島,瓦瑟搬來和他同住。在享受幾個月寧靜的隱居生活之後,盧校再次遭到驅逐。盧梭的《山中書簡》和伏爾泰的《哲學辭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燒。潛回巴黎。
1766年,在大衛·休謨的帶領下,與瓦瑟前往英國休謨家避難,後與大衛·休謨發生沖突。後前往英國武通。編寫《植物學術語詞典》。寫作《懺悔錄》第一卷。盧梭寫作《懺悔錄》的目的,與其說是要懺悔,不如說是辯護。在逃難的四年中,盧梭經歷種種迫害、誣蔑和攻擊,他感覺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與瓦瑟正式結婚。到格勒諾布爾進行植物學考察,和植物學家通信。以抄寫樂譜為生。1769年,遷居布戈市農場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寫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謄寫樂譜和作曲,准備寫《對話錄》。參加植物學家儒錫葉領導的採集標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讀《懺悔錄》,後因埃皮奈夫人的請求,朗誦會被禁止。應波蘭威爾豪斯基伯爵的邀請,寫《對波蘭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計劃的考察》。1774年,結識生物學家拉馬克。1775年,未經盧梭同意,他的歌劇《匹克馬梁》在法蘭西歌劇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國友人幫他領取英王喬治三世賜給他的年金。誤解英國友人,化名勒努,潛回法國加萊。《音樂辭典》出版。
1776年,完成《對話錄》,想放在聖母院的祭壇上,未能成功。寫《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未竟。在散步時被馬車撞傷。
1777年,健康惡化,停止抄寫樂譜。生計困難。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爾默農維爾庄園。羅伯斯庇爾慕名來訪。病逝於愛隆美爾鎮,葬於愛隆美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Ⅵ 盧梭是哪國人啊
盧梭是法國人。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父親依薩克·盧梭是新教教徒、鍾表匠,母親辯態慧蘇珊·盧梭,本名蘇珊·貝爾納,出生於牧師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之後,盧梭由姑姑撫養。
1722年,盧梭的父親和人發生糾紛,逃往裡昂避難。盧梭寄居舅舅家,後與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爾西埃牧師家,學習古典語文、繪圖、數學。
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在盧梭看來,社會契約的核心是權力的轉讓。在轉讓什麼、轉讓給誰等關鍵問題上,盧梭的回攜答答與他的前輩都不同:霍布斯要求把除生命權以外的全部權力都轉讓給代理人,洛克要求只把財產代理權轉讓給代理人。
文學成績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閉雹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
書信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利於直接描寫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視角(內)觀察事物,事件。至於小說情節,則可潛藏於信之間。這種體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亂,或人物同一化。此書在這幾方面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
Ⅶ 請問盧梭是誰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他的名句有: · 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 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生沖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 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 我既找不到一個完全獻身於我的朋友,我就必須有些能以其推動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 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於他們不善於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 ·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 ·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 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 裝飾的華麗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富有,優雅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趣味,但一個人的健康與茁壯則須由另外的標志來識別,只有在一個勞動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倖者的穿戴之下,我們才能發現強有力的身軀。 · 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 · 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 · 散步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筋才會開動起來。 · 在寂寞無聊中,一個人才能感到跟關於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處。 ·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 思考與實用的結合,就能產生明確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簡便方法,這些方法的發現激勵著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確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滿足,原來枯燥無味的工作,有了簡便方法,就令人感到興趣了。 ·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 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 ·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 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 ·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再枷鎖之中! · 濫用書籍,則學問死矣。 ·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Ⅷ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
盧梭簡介
盧梭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十歲起獨自寄居在親戚家裡,然後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後還遇到對他影響至深的幾個女人,並且對他的思想著作產生了影響。後來的盧梭隱居著書,最後在潦倒中死亡。雖然盧梭去世,但他仍是法國的精神圖騰。盧梭的墓地現在仍在法國巴黎佇立,而通過盧梭簡介可以了解盧梭的傳奇一生。
盧梭畫像
首先是他復雜的情感生活;盧梭的父親被迫離開日內瓦,盧梭從此變成一個流浪兒,寄居在親戚家庭。11隨時他在牧師的家裡成了伯爵夫人的情人,17歲時在華倫夫人的引導下步入上流社會,華倫夫人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支持者,還是他思想上的母親,最後遇到了他一生不愛卻陪伴他到最後的黛萊斯瓦瑟。
盧梭簡介中更加強調的是他的思想著作盧梭簡介,盧梭為後世留下最多的是他的思想精華,在他的作品中有著集中地體現,比如《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論政治經濟學》《新愛洛綺絲》等,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將人與社會的關系形象的比喻為一個契約,並提出人生下來就是自由的,人人平等。就是這些思想指導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
盧梭簡介提到盧梭的後期生活過得極為凄苦,由於意見觀點與伏爾泰等人不和,受到社會的各界的壓迫,書籍不允許出版,最後被一輛馬車撞傷,回到屋內後,悲慘死去。
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後世留下許多思想瑰寶,他的文學著作最後成為了人們思想上的武器盧梭簡介,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指明了方向。盧梭的思想一般著重在於政治觀點和哲學上,但是盧梭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同樣是極大的進步。
盧梭畫像
盧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順應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宗教統治嚴中,人們思想愚昧,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孩子生下來開始到學習知識,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這是對思想極大的禁錮。雖然盧梭過分的強調天性之上,讓孩子自然發展,這看上去是極為激進的,但是在那樣的高壓封建統治下,這種理論是最強有力的反抗。
盧梭的教育思想與他的哲學思想、政治觀點是分不開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主張,在哲學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觀點,以及人的道德基礎。這些觀點都與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緊密相連。盧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愛彌兒》中,在作品裡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論的教育目的。
盧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當時對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大的打擊和反抗,正是因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盧梭的思想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並不完全適用。但是這並不影響盧梭作為反封建勇敢鬥士的偉大。
盧梭與伏爾泰
盧梭是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那個愚昧昏暗的社會中,盧梭的思想是為人民指明了一條自由平的道路,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爆發了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盧梭死後受世人追捧,但是在生前,乎晌盧梭與伏爾泰由於在思想上的分歧,造成了二人極大的矛盾。
伏爾泰畫像
伏爾泰同樣是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也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當時網路全書式的人才。但是盧梭與伏爾泰之間的矛盾時至今日依舊是一個歷史疑團,通過綜合的對比,兩人的不同之處非常多。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盧梭出身貧苦10多歲就開始流浪,伏爾泰出身法國中產家庭,從小接受的教育完整而全面。在習慣上,伏爾泰經濟基礎很好,衣著講究,出門需要排場,吃飯赴宴有規有矩。而盧梭算是貧困一些,穿衣隨意,對於宴會等等難以忍受,不很喜歡。兩人的思想上差異最大,盧梭生活貧困在作品中浪漫樂觀,伏爾泰在生活中安逸樂觀卻在作品裡表現的悲觀。
由於矛盾的激化,伏爾泰曾寫過許多抨擊盧梭的作品,盧梭也寫了《懺悔錄》向世人辯白。但是無論誰對誰錯,在那個年代,盧梭與伏爾泰都是啟蒙的先驅,將那些沉睡在昏暗愚昧的封建統治中的人們喚醒。
盧梭與華倫夫人
關於盧梭與華倫夫人,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盧梭的那本書——《懺悔錄》,在一些人的眼裡,盧梭這本《懺悔錄》足以和聖·奧克斯丁的《懺悔錄》所相比,這已經說明這本書和書的主人是有多麼的嘩銀優秀。因為盧梭的那本《懺悔錄》,是真真切切的《懺悔錄》,是盧梭,在回憶著他半個人生歲蘆鋒的故事,是一本完全真實的自傳,盧梭曾經說過: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應該寫成什麼樣,我當時是善良的,我就應該寫成善良,我當時是邪惡的,我便應該寫成邪惡。
盧梭與華倫夫人畫像
所以,我們才能在懺悔錄里,看到盧梭的各種思想,看到盧梭與華倫夫人的故事。盧梭對華倫夫人是什麼樣的一種感情呢?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戀母情結,盧梭從16歲,到29歲,這是13年的時光里,他一直跟在華倫夫人的身邊。華倫夫人讓他上學,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即便後來盧梭被開除了,華倫夫人依然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個人才,一直培養著他。一直到他20歲,離開華倫夫人去法國巴黎。
在這本《懺悔錄》里,盧梭曾這樣大膽地寫過:「然而我現在所見的卻是一個風韻十足的面龐,一雙柔情美麗的大藍眼睛,光彩閃耀的膚色,動人心魄的胸部的輪廓——我這新入教的年輕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關於盧梭與華倫夫人,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很多人來看,其實是十分離奇的,喊著華倫夫人為母親,卻是真心愛著華倫夫人的,這段真摯熱切的感情,給盧梭的一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也給後人帶來了心理上的震撼。
盧梭的孩子
盧梭作品《懺悔錄》中,盧梭的孩子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盧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他這樣的偉人竟然做出這樣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發指的行為。盧梭在書中承認自己將自己與妻子泰蕾茲的五個孩子送往了孤兒院。看到這里世人不禁有些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書中寫道,身為盧梭的孩子,其實既是被上帝所眷顧的也是被上帝所遺棄的。
盧梭拿玩偶的孩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盧梭的孩子或許會走盧梭的舊路,將來會遇到什麼苦難,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時的盧梭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樣的道路。盧梭的孩子被放進撫養院在盧梭看來是為了他們好,但世人都不這么想,以至於《懺悔錄》一出所有人都開始譴責這位偉人。盧梭已經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著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會有這部作品的出現,他心裡只想著孩子以後能夠活得不那麼累。
盧梭的孩子有五個,這五個孩子的命運是未知的,盧梭在將他們送到孤兒院的時候,他們或許還在襁褓里;盧梭在創作《懺悔錄》的時候,心裡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論怎麼樣,盧梭的孩子最終也沒有回到這個家庭,人們也就不知道他們的結局。盧梭在拋棄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出於一位父親的愛,自己經歷過那樣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進這深淵。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生平事跡簡介
Ⅸ 盧梭是什麼人他和瓦爾登湖有什麼聯系
盧梭是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瓦爾登湖沒有聯系。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朴生輪數耐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9)法國盧梭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瓦爾登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實際上可以畢悶毫不掩飾地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裡面所插敘的一切對象,都浸潤著棱羅的全部情感。
梭羅善用比擬、比喻的手法臘春,寫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羅的眼中,這些自然物並非死去,而是鮮活。
而做到這一點,則歸功於梭羅使用的一種與泥土接壤的語言,如同農夫播種一樣自然的文字,恰恰,這種語言風格保持著《瓦爾登湖》一書的鮮嫩,而鮮嫩的東西是長久的。這一點,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