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年戰爭(英法)到底打了多久
116年。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英國和法國戰爭多少年擴展閱讀:
關鍵戰役:
1、阿金庫爾戰役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的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英軍以由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軍隊於此擊潰了法國由大批貴族組成的精銳部隊,為隨後在1419年奪取整個諾曼底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范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
2、奧爾良戰役
奧爾良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著名戰役。被困多年的法蘭西南部重鎮奧爾良,在聖女貞德的領導下得以解圍,從而為法國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奧爾良戰役的勝利,在英法百年戰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一舉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進而轉敗為勝,使百年戰爭從此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年戰爭
⑵ 1337年至1453年,英法兩國的「百年戰爭」分為幾個階段
1337年至1453年,英法兩國先後進行了四個階段、長達116年的「百年戰爭」。英法先為王位繼承問題爭權奪利,屢兄野早開戰火,戰爭到後期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脊指則被迫進行反入侵,由封建王朝的混戰而成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奧爾良姑娘貞德也因反法侵略的羨雀不屈意志而流芳百世。
⑶ 百年戰爭<英法>打了多少年
打了116年
公元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從1337年到1453年,兩國為爭奪王位和土地,殘酷廝殺。戰爭持續了一百年,哭聲也持續了一百年
王位繼承權引發爭端
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佔有了大量的法國領地,這在同樣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看來,簡直就是恥辱,一直尋求機會收復這些領地。14世紀初,英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不通過武力無法解決的地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製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准備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百年戰爭中英國海軍正向法軍進攻
弓箭打出英國威風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國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築慶功的大道。」
可是,當真正交手時,法國人很快就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弓箭成了英軍的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米的距離內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射利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佔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底。
1346年,夢想占據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底登陸,並於7月佔領了法國的卡昂,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這場大廝殺一直持續到夜色降臨,最後,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佔了法國的港口重鎮加萊。
瘟疫改變戰爭進程
正當愛德華三世躊躇滿志地准備對法國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
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黑死病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後的250萬人左右。更可怕的是,黑死病給英國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恐懼,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在短短一年之內,英國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職位竟然因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職僅僅6天。由於各地教堂的主教頻繁死亡,英國人看重的感恩儀式也被迫停止。後來,隨著瘟疫的肆虐,甚至出現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後還是半成品的情況;有的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英國陷入到空前的恐慌中。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斗,只好於1360年同法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宣布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1364年,法國查理五世上台。他在一次朝會上說:「現在是讓可惡的英國人屈服的時候了。我發誓帶領我的臣民奪回屬於我們的一切。」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查理五世徵召大量僱傭步兵取代連戰連敗的騎士部隊,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趁著英國黑死病大流行的機會,從1368年開始,查理五世開始逐步收復法國的大片失地。1372年,法國的艦隊又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了西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法軍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狹窄的一隅。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1380年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是個精神病人,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制,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協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亨利五世發動反攻
英軍在戰場上連遭敗績,使英國國內人心思變。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乘機奪取了王位,建立了蘭開斯特王朝,稱亨利四世。1413年,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上台。
上台不久,亨利五世就重新點燃了百年戰爭的烽火。1414年8月,亨利五世親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9月下旬,攻佔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接著,亨利五世親率一支由重騎兵和大弓手組成的為數約5000人的部隊由陸路向加萊進軍,引誘法軍進行決戰。1415年10月25日,兩軍在阿讓庫爾短兵相接,英軍弓箭手在一個關隘地段奮力射殺法國騎兵。此役中,法軍死傷8000餘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軍只傷亡400多人。阿讓庫爾一戰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1417年8月,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後迅速擴大戰果,並於1419年攻陷法國的魯昂,打開了整個法國的門戶。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就在這時,法國國內兩大封建主集團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卻出現了嚴重的內訌。1419年9月,法國王太子查理會見勃艮第公爵約翰,公開指責約翰對英國的入侵不出力抵抗,實屬叛逆。約翰不服,兩人爭吵打罵起來。查理身後一名騎士跳了出來,用利劍把約翰當場刺死。這件事後,一心復仇的勃艮第派主動與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軍很快就佔領了法國的北部地區。眼看大勢已去,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5月21日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
⑷ 英法百年戰爭持續了多少年
英法百年戰爭持續了116年。
具體時間為1337年至1453年間,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脊敏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蘭西和英格蘭早已累積多年恩怨碰嫌。
第二階段:1369年後,法國進行改櫻吵枝革,轉敗為勝,屢挫英軍,收復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發生內訌,部分貴族與英國勾結,英軍遂在阿金庫爾大敗法軍,佔領以巴黎為中心的法國北部,並圍攻通向南方的奧爾良城(1418年)。
愛國女青年貞德率眾擊退英軍,保衛南部國土,並收復北方許多城市。貞德犧牲後,法國人民繼續抗擊英軍,取得最後勝利,收復除加來港外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土。
⑸ 法國和英國什麼時候打過仗
一三三七到一四五三年。一三三七到一胡枝四五三年的百年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一百一十六年。百年老做雹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侍帆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問題才是兩國交惡的罪魁禍首。
⑹ 為什麼說7年英法戰爭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法奧俄的盟友則為西班州好洞牙、葡萄牙、薩克森、冊枯瑞典,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所襪兆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⑺ 英法戰爭,一共打過幾次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
⑻ 英法百年戰爭打了多久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時間持續長達116年,可謂是世界上最長的一場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斷斷續續共分了四個階段,雖然中間有的時候看上去想要停火,當實際上卻又往往只是表面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兵力的恢復和軍事的積累之後,下一場戰爭還是會如約爆發,這樣的戰爭下來,各國人民都飽受戰火洗禮,生活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從英法百年戰爭時間上來看1337年11月是戰爭的開始時間,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了對法國的攻擊。到了1340年英國在一次海上戰爭中打敗了法國,這樣英國就掌握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的時候,英國又贏得了加來港的勝利。在此後的幾年間,直到1360年法國不得不在一份條約里將自己的土地割讓給了英國,英國這才放棄了奪取法國王位。
戰爭似乎到此告一段落,但查理王世繼位以後為了奪回失去的土地於1369年開始發動對英國的戰爭,1380年英國已經退至沿海區域,1396年他們達成了二十不打仗的約定。
到了1415年,法國兩派起了內訌,很多百姓也加入反抗,英國就借機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戰爭,並佔領了法國北部,1420年亨利五世成了法國的攝政王,法國已經淪陷。1422年,兩個老國王同年去世,於是兩國新王開始爭奪法國王位再次兵戎相見。
1428年,法軍處於嚴重不利的位置,到了1429年的時候終於成功突圍,並且戰局得以扭轉,查理王子加冕成功。此後,法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的戰爭,並且節節勝利,直到1453年全部失地收復成功。英法百年戰爭時間赫然在列,從中不難看出法國抗戰的艱難。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分析
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從一三三七年到一四五三年,斷斷續續持續了一百一十六年的時間,其間的傷亡人數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終法國收回了自己原本的土地。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如此之久也是積怨很深的原因,在戰爭之前,兩個國家就分別在各自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大量分歧。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是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的,在第一階段,英國率先發動戰爭,既然是先動手就肯定有先動手的理由,比如說實力較強,可以勝利,因此第一階段就是以英國奪取大部分的法國領土結束的。這一階段從一三三七年持續到一三六零年,第二階段從一三六九年持續到一三八零年,這期間法國換了國王,一心想要收回自己國家的土地,事實上他也用實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然而,狡猾的英國在這時要和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於是,第二階段是友好的結束的。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在第三階段時,戲劇性的 *** 來臨,法國幾乎喪失了自己全部的土地,英國幾乎就要佔領法國的時候,兩邊的國王都死掉了,於是新王即位,又是新一輪的戰斗,這個時候的法國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覺醒。在第四階段,法國軍隊迎來了轉機,命運是公平的,不會總讓人倒霉,於是,法國漸漸收復失地,在英國,民族主義興起,轉向對外侵略。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法國女英雄是誰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如今活躍在電視熒屏以及各類文學作品之中,因為她獨特的歷史地位廣為傳頌,這位英雄就是聖女貞德,一個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的女子,甚至可以說是她帶動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貞德劇照
貞德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普通農村,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她告訴村裡人自己遇到了聖母聖子,並說她會帶領法國反抗英軍的進攻,這在如今的國人看來,就像看當初的陳勝吳廣起義一樣,藉助神的形象,為自己謀一個真切的理由,但是在歐洲人看來,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後來在她的領導下,法國軍隊真的取得了各種勝利,這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女英雄,在法國反抗的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最終她在一次突圍中被捕並最終以巫女的罪名處以火刑,英國方面應該也是想要以這種方式來消除人們對她的敬畏,所以看來,他們對於神明的概念也是有時會唯心一些的。
總之,貞德,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最終死去,留給世界的是她的精神與氣魄。到了法國勝利之日,貞的母親請求國家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予以正名,貞最終以民族英雄的身份載入史冊,之後的五百年,在宗教盛行的西方,貞德被封為聖女,這個傳奇女子的一生就此塵埃落定,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是什麼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於1337年,終止於1453年,是歷史上交戰時間最長的戰爭。這場戰爭給雙方的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麼英法百年戰爭是怎樣開始的呢?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又是什麼呢?
英法百年戰爭劇照
在英法百年戰爭爆發之前,雙方就在各個方面產生著摩擦。在政治上,法王腓力要進行皇室政權的擴張,想要佔領的地區是阿基坦,可是該區域正好被英王愛德華佔領,該區域因為歷史原因也不受制於法王,所以當法王想要佔領時英王並不同意。在經濟上,英國主要依賴於羊毛交易,佛蘭德斯是該貿易的中心,但該地區的伯爵卻是一位法國人,想要把利益獨給法國,因此兩國在經濟上也有糾紛。這兩個方面深刻影響著兩國的關系,但百年戰爭導火索是兩者的社會關系。
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去世了,因此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根據當時法國有關王位的規定,腓力的三個兒子應該是繼承王位的首選,但是這三個兒子都死了,並且沒有留下任何的男性血脈。腓力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兒有一個兒子也就是腓力有外孫,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他的外孫繼承王位,但是他的外孫卻是英王。法國的貴族不同意讓英王來繼承王位,就讓腓力的侄子成為法王。但是愛德華三世並沒有就此放棄依舊與其爭奪王位。1337年他稱王法蘭西,而此時腓力六世要收回英國在法國境內的領土,開始派兵,雙方開始交戰。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可以簡單概括為英國國王覬覦法國王位。當然除此之外,雙發還為了爭奪法國境內富裕的地區。其中本來支持法王的佛蘭德爾地區為了得到來自英國的原料轉向支持英國,使雙方矛盾加深,促使了這場戰爭的爆發。
最後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
一場戰爭持續百餘年,那麼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呢,1458年,法軍攻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之後英格蘭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以上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的簡單介紹,這場百年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 *** 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以及最終的影響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
英法百年戰爭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比如說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當時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
腓力和愛德華都沒考慮過向對方妥協,事實上,作為真正的中世紀騎士,他們都有打一場騎士戰爭的想法。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英法百年戰爭原因中經濟原因是致命原因。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然而,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原因的介紹。
⑼ 英國在建立「日不落帝國」過程中的三次主要戰爭
第一次主要戰爭——英西戰爭;
第二次主要戰爭——英法七年戰爭;
第三次主要戰爭——三次英荷戰爭。
1、英西戰爭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 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2、英法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3、三次英荷戰爭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英西戰爭
戰爭中英國使用皇家海盜同西班牙爭霸成了以後一百年的國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國策其實遲緩了英國建立海上帝國的腳步。
當時以伊麗莎白王朝的重臣伯利男爵為代表的商人勢力主張通過貿易實現海外擴張,而不是去劫掠別人的財富,可惜這些有識之士的聲音淹沒在英國上下急功近利的喧囂之中。這一耽誤就是一百年。
這一百年裡西班牙、葡萄牙繼續他們的海外擴張,而獨立不久的荷蘭後來居上,超過西、葡、英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並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同英國發生三次爭霸戰爭。荷蘭雖然是小國,但卻依靠強大的財力和英國打了一個平手,並幾乎將英國拖垮,這才迫使英國深刻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 ,來自荷蘭的奧良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國王位,英、荷合流,英國才重新回到帝國事業的正軌上來,而此時距離英國擊敗無敵艦隊已經整整一百年。
2、英法七年戰爭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
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西班牙站在法國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國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領有權。
3、三次英荷戰爭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
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⑽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從那年開始的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 自11世紀「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佔有大量領地。法王企圖收回這些領地,英王不僅不肯放棄,反而進一步與法國爭奪毛紡業中心佛蘭德。雙方矛盾深化。1328年2 月,法王查理四世死,卡佩王朝絕嗣,貴族會議推舉其侄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以自己是查理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兩國矛盾加劇。
1337年5 月24日,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於是引起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英法兩國斷續打了百餘年,史稱「百年戰爭」。這些戰爭大體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1337年10月,英王愛德華三世自稱法王,率軍進攻法國,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 月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 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求和簽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
第二階段(1368年~1396年):法王查理五世(智者)為收復失地,實行改革,加強軍隊建設。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查理五世死後,其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不能治理國家,封建主爭權奪利,形成以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為首的兩大集團。英國暴發沃特·泰勒起義。兩國無力再戰,於1396年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1415年~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利用法國內部矛盾,重新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並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 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1422年,英王室宣布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此時,法國太子查理已控製法國中部和南部。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1429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自告奮勇,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之圍。7 月,太子查理加冕,稱查理七世。貞德率軍攻打巴黎,不克,次年在戰斗中被勃艮第派軍隊生俘,被活活燒死。1435年9 月,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於查理七世,加強了法國抗英力量。此後8 年,法軍收復北方大部領土。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 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