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的都市 [法國]薩特·1945年於費加羅
剛到美國之後的那幾天,我真有些不知所措。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即使我不習慣,但又並不感到特別驚異。這些高聳入雲的建築物似乎不是人造的或人住的,倒像是荒山野地中沒有生命的岩石和土堆。它們聳立在熙熙攘攘的都市土地上,可你從旁邊走過時,簡直不願正眼瞧它一下。我不斷找尋一些諸如廣場或公共建築物之類的能暫時引起我注意的東西。但我只是白費力氣而已。我還不知道是不是該把這些房子和街道叫做塊狀物。
為了想要知道怎樣才能在這種都市裡生活,並且能像美國人一樣喜歡上這些都市,我就先搭飛機到西部、南部那一望無垠的荒漠上觀賞一番。歐洲都市由於隱匿在原先沒有設想好的土地上,因而往往顯得連綿不斷。後來,我們才知道在遠隔重洋的彼岸,還有這些神話似的「荒漠」存在。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並不足為奇。我們在新奧爾良和舊金山之間,一塊長滿銅綠色樹葉的紅土地上翱翔了好幾個小時。驀地,一個霞光閃閃、宛如小棋盤的都市展現在眼前;接著,我們又看到那塊火紅的土地、塞芬那河,還有那怪石嶙峋的大峽谷,白雪融融的落基山脈。
經過這幾天的游歷之後,我才明白美國的都市早先都是荒漠中的宿營地。成群結隊的人受到礦產、油田或沃土的誘惑,不遠千里跋涉而來;他們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到達後,便盡快在河邊的空地上安頓下來。他們先把城鎮的主要部分,如銀行、市 *** 和教堂等建立起來,然後興建起無數木結構的平房。鎮上的街道就成了全鎮的脊柱。接著,與這條街道垂直交接的橫街就像脊椎似的、秩序井然地排列起來。若想把這種街道中間有岔口的美國都市清點一番,那倒並不簡單呢。
自篷車時代以來,一切依舊,毫無變動;在美國,每年都有許多城鎮按照同樣的方式在興建起來。
田納西州的豐塔那城(Fontana)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12年前,這座位於田納西河流管理局附近的城市,山裡的紅土上長著松樹。但是,建築水壩一開始,松樹就被砍掉了,而三座城鎮——兩座各擁有3000和5000居民的白人城,和一座黑人城——便從地上聳立了起來。築壩的工人和他們的眷屬便在那裡定居下來;四五年前,在工作進行得正起勁時,每天都有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半座城鎮的工人與湖上樁子屋裡的居民一樣,把綠頂木屋蓋在木樁上,以防濕氣侵襲。而另一半的城鎮則是折疊木屋,即所謂的「活動房子」。這些木屋先在500英里外的工廠里造好,再用卡車裝運過來。組合這樣的一間房子只需一隊人馬在材料運達後,花上四個小時。這種房子造價最小也得2000塊錢;房主則以每月19塊錢租給工人。假如附帶傢具,租金便高達31塊錢。一般說來,屋內都有大量製造好的傢具,中央調溫系統、電燈和冰箱,很像船艙里的設備。這些防潮的小房間里,每一寸的空間都被加以利用;牆上設有衣櫥,床上則放有衣櫃。
這些1944年間蓋的平房顯得小巧玲瓏;如果隔3000年再看到這些房子,必然會叫人微微泛起莫名的感傷而黯然離去。你一跨出門檻,就會發覺眼前盡是一模一樣的房子;縱橫交錯,倚地而建,可依舊留有游牧的外觀,有如商隊的扎營地。這些商隊似的扎營地和湖上樁屋居民的社區遙相呼應;其間有一條大馬路直通山上的松林;你在那裡所看到的,與其說是一座城市,不如說是一座構架齊全的美國都市的核心。下方有一家店鋪,出售一角五分錢的日用品;上方是醫院,頂端是一家「雜匯」教堂;其禮拜儀式可說是以一概全。
這些建築最顯著的特徵是輕飄而脆弱。整個材料沒有重量,好像只是被暫時放在地上,無意在赤紅的泥土上與陰暗的森林中留下痕跡。水壩將在兩年內竣工,屆時工人就要離去,另謀生計;而那些折疊木屋勢必也要拆下來運往德州的汕井,或喬治亞州的棉田。於是,在另一個天空下,這些材料又將重建另一個豐塔那城,以容納新來的居民。
這種流動村落永遠如此,沒有例外。美國的社區可以在一天之內蓋成,也可在一天內拆掉。美國人對此毫無怨言;他們認為: 只要能把家帶著走就行了。這些家就是放置工具、傢具、照片和紀念品的地方;而這些東西不但能反映出他們的形象,而且也構成屋內的生動景象,成為家的守護神。美國人和伊尼雅斯(Aeneas)一樣,喜歡把自家的守護神到處帶著走。
「房子」是外殼,可以隨便找個借口把它丟掉。
在法國,我們也有工人社區。但是,那些社區無法搬動,也絕不會成為真正的都市;它們只是些附屬於鄰城的人造品。在美國,理論上每個公民都可以成為總統;同樣的道理,每個豐塔那城也可以成為底特律和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只要時來運轉,機緣巧合就行了。反過來說,底特律和明尼阿波利斯也不過是運氣亨通的豐塔那城而已。就拿底特律來說吧,1905年時,該城還只有30萬人口,而現在已一躍而成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市。
底特律的居民也深深了解這種意外的造化,他們不但喜歡在書本上追憶往事,而且喜歡把「准都市」變成它的前身。底特律、明尼阿波利斯、諾克斯維(Knoxville)和孟菲斯(Memphis)等都是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當然,這些城市絕不會再拖在卡車後頭運走。但這些城市只會留在會合點上,絕不會達到致使內部凝聚的溫度。
對美國人來說,凡是不會改變處境的事物都是造成與過去破裂的原因。有許多投身軍旅的美國人賣掉了他們的住宅和一切,包括衣物在內。凡是他們認為戰後歸來會過時的東西,根本不會被保留。士兵的妻子也都節衣縮食,把家搬到營區附近,去過較為朴實的生活。我們可以從遷居的情況中,看出家族對軍人的離愁和貞節。
這些遷居也顯示了美國人在財富上的波動。
在美國,時髦的宅區通常會從市區移到郊外;5年後,市中心也給搞得「烏煙瘴氣」了。若在那兒走動,會偶然發現,在斷瓦殘垣中還留有往日的榮華;也會發現構造復雜的建築物。入口由圓形立柱支撐的木屋、歌德式木造別墅和「殖民地式房子」等等。往昔的廣廈,如今已成了貧民區。在芝加哥那陰森森的黑人區里,還有一些希臘、羅馬式的神殿。其外觀雖然依舊完好,裡面卻有12戶黑人擠在五六個鼠蚤肆虐的房間里。
同一個地區也會不斷發生變化。一所公寓拆掉了,而另一所公寓會在同一個地點聳立起來。5年後,這所新房子又會賣給建築商拆除重建。結果,在當地居民的眼裡,美國的都市只是一幅移動的景物畫;而城市則是我們的外殼。
在法國,我們只能從年逾古稀的老人嘴裡,聽到一個40歲的美國人在芝加哥跟我說的話:「我年輕時,這一帶都是沼澤地。但是,沼澤地早就填上了泥土,蓋起了房子。」有一位35歲的律師陪我去參觀黑人區。他說:「我就在這里出生。那時,這里還是白人區。除了仆佣之外,街上簡直就找不到黑人的影子。但白人一離開這里,25萬黑人便擠了進來。」
在舊金山擁有一家「巴黎市」百貨商店的維爾笛先生曾經目睹地震和大火焚毀了這個大都會的三個市區。他當時還很年輕;但是那劫後的焦土至今依舊歷歷在目。該城於1931年左右重建時,仍然具有亞洲式的外觀;但不久,整個市容便迅速地美國化了。這么一來,他的腦海里便重疊了三個舊金山。
歐洲人在固定的都市內變動;居住的地方都比我們的壽命長些。但是,美國都市的改變,則要比居民的變動快得多;而居民的壽命則比都市來得更長些。
我在訪美期間,正值大戰激烈;在美國都市裡,那浩瀚的生命驟然變得僵硬不動;人們幾乎不再遷居。然而,這種停滯狀態完全是暫時的,就像銀幕上婆娑起舞的人在影片突然定格時,一隻腳懸空不動似的。果然,大戰一結束,蓬勃的朝氣便會使你覺得似乎就要把這些都市猛然漲破一樣。
到處都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方說,芝加哥的黑人區必須重建。當局雖然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已著手籌劃,但 *** 興建的公寓只能容納7000人,可無屋可住的人竟多達25萬人。其次,實業巨子想擴建工廠;再過不久,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屠宰場又將要以完全現代化的姿態出現了。
最終,眾多的美國人都會受到「現代住宅」的困擾。據說,這種相當大眾化的房子要比目前的住屋舒適百倍。在幾乎到處萌芽的「工業轉變」計劃中,這種大批建造的房子的確有其不可否認的地位。
大戰一旦結束,美國必然會掀起一片建造的熱潮。今天的美國人通常只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都市,做夢也想不到會發覺都市的醜陋,只是覺得目前的都市的確很陳舊。倘若美國的都市像我們的城市那樣古舊,那麼他就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軼事遺跡。歐洲人通常都住在祖宅里。街道反映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風俗習慣;它們似乎想和目前打成一片;蒙特鳩街或鐵壺街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完全屬於目前的。然而,那位30歲的美國人卻在一間20歲時所造的房子里。
這些房子興建不久,實在不舊,但美國人卻認為它們已過時,遠遠落在其他工具之後;汽車往往兩年就換新,而冰箱或無線電收音機也不例外。這就是他們對自己都市毫不覺得傷感的緣故。他們對都市的依戀就像某些人對汽車的喜愛一樣;然而,他們視汽車為工具,用來交換更為方便的工具,而不是什麼值得珍視的東西。
對我們歐洲人來說,城市代表以往;而美國人卻認為: 都市主要是未來的象徵;一切都是未成形的、只是可能存在的東西。
來到美國都市的歐洲人會有什麼感想呢?首先,他會以為自己上當了。他在瞻仰美國之前,只聽說過摩天大樓;人家都說紐約和芝加哥是「直立的都市」。相反地,他到達美國之後,最後感到的卻是: 美國都市的平均高度顯然比法國低些。而絕大部分的房子都只有兩層。即使是在大都會裡面,高達五層的公寓也是少而又少的。
其次,他會對建築材料的輕飄感到驚訝。在美國,都市的建築物很少用石塊砌成。摩天大樓是用鋼筋水泥蓋成的;其他則是磚結構或木頭結構的。即使是在最富麗的都市和最時髦的市區里,也經常可以發現木頭房子。在新奧爾良,那些漂亮的殖民地式房子,是用木頭蓋成的;好萊塢影星和導演所擁有的雅緻別墅也是木造的。連舊金山的「加州式」別墅也不例外。到處都可以發現兩棟20層的大樓之間,簇擁著許多木頭房子。
磚房多呈血粉色,也有用鮮黃色、鮮綠色或純白色塗抹而成的。在大部分的都市裡,建築物的正面都很平板,外觀都是無頂的立方體,或長方形的平行六面體。這些房子都是倉促蓋成的,並隨時准備拆除,顯然跟豐塔那城的「折疊式房子」有著奇妙的類似之處。這些草率蓋成的房子顯得輕飄飄的;房子的外表塗滿了醒目的顏色,與暗紅色的磚塊交映生輝;而爭奇斗艷的房屋裝飾也無法掩蓋其花樣的一致——這一切景象會使你身處城中不無走過特魯維、卡堡或拉波爾等水鄉郊區的感覺。只有那些臨時搭在海濱、式樣豪華而外觀脆弱的別墅,才是美國公寓的真實代表,使得那些從未見過美國都市的法國讀者能大開眼界。
為了使我的觀感完整起見,我也想在此附帶提一下「博覽市」。但是,我要說的是那種廢棄而骯臟的博覽市。它們就像公園裡面,在展期結束後又被廢棄了十年似的。因為這些臨時搭成的小房子很快就會遍地被穢物淹沒,尤其是在工業區里。
芝加哥城本身已是濃煙彌漫,加上密西根湖上的霧氣籠罩,更顯得陰霾而暗紅。但匹茲堡卻更陰霾些。龐大無比的「美國巨物」處處聳立,屈指難數;而那些微不足道的矮小房屋就排列在世界上最寬闊的大道上;兩相對照之下,更顯得突出而醒目。不過,三思之後,我們並不覺得美國的建設尚未完成;美國的觀念和計劃、它的社會組織和都市建設,都不過是暫時的事實而已。
在這些完全筆直的都市裡,幾乎沒有組織系統可尋。許多都市具有水螅的基本構造。洛杉磯尤其像一條可以斬成20節而仍然活著的大蚯蚓。假如你走過這個樓宇簇擁——或許是世界第一——的大都會,你會感到有20個模樣相似的並列都市;每個都市都有貧民窟、商業區、夜總會和高級住宅區等。你會因此覺得一個中等大小的都市市區,分裂生殖了20次。
在美國,每當某地的繁榮吸引新來的移民時,鄰區就會發生合並的現象。從簡陋的街道走到華貴的林蔭大道,中間不存在什麼過渡地帶。綠茵鋪地、林木成蔭的人行道跟摩天大廈、博物館和公共紀念館並行,然後突然在濃煙彌漫的車站中斷;你經常會在高聳入雲的大樓底下,沿著豪華的林蔭大道旁邊發現一個很可憐的小菜園「地帶」。
這種現象乃出自都市的高速變動;這些都市就像現代軍隊周圍那種無法粉碎的全面防禦陣地一樣,步步為營地向前推動邁進。在歐洲,軼事遺跡顯露在都市的紀念碑上;而在美國,都市的往事則顯露在殘存的遺物中。橫跨芝加哥城內運河的那座木橋,離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只有兩步之遙,就是遺物之一。接通紐約和芝加哥兩地的市區街道,有許多用大鐵柱和橫桿支撐的高架鐵路。幾乎就要碰到兩旁房子的正面。火車終日呼嘯而過;那也是遺跡之一。它們所以能夠倖存至今,乃是因為沒有人注意的緣故。
這種雜亂的現象還可以在每個人行道的街景中發現。除了在美國,我還沒有在任何別的地方見過有這么多的空地。當然,這些空地確有其用途——用來做停車場。但盡管如此,這些空地卻破壞了街道的整齊。它們好像在驟然之間,因炸彈從天而降,把三四間房子炸成灰燼;或像狂飆突起,颳走一切而造成的。這種「停車場」佔地有200平方米之多,但往往空無一物,最多也不過是大告示板上有一張招貼,聊為點綴。好像那座城市尚未興建完成,給人以拼湊之感。但是你可以在那裡發現類似豐塔那城那個荒山空地。記得我在市區中心時,忽然想起洛杉磯也有這種景觀,腦海里不覺浮現了兩棟現代公寓,兩塊地面裂開的白色方形空地——作為停車場用。有幾輛似乎廢棄的車子就停在那裡。車子當中有一棵莠草似的棕櫚樹。空地下有座芳草如茵的小山,很像我們堆垃圾用的土墩,其上有一間木房子。稍低處,一根系在兩棵小樹之間的繩子上,曬滿了花花綠綠的衣物。當你轉過那一塊房子時,小山就消失了;景象迥異;條條大道滿鋪柏油,面目全新,還有宏偉的隧道貫穿其間。
美國都市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那種垂直的混亂現象。那些磚造的小房子高度各異;我在底特律閑逛時,曾在無意中發現房子的高度參差不齊。同樣的情形也可以在阿布克基或聖安東尼阿兩城發現。至於深度方面,你可以在這種不規則的鋸齒形建築物上空,看到形狀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公寓: 有長方形的,也有每層裝有40扇窗戶、達30層之高的厚盒子形的。每逢薄霧輕濛時,房子的顏色就退盡無遺,只剩下各式各樣的多面體。在這些形形 *** 的房子之間,會發現一望無際的空間,和止於天際的空地。
紐約和芝加哥的摩天大樓都建在私人的土地上,影響了該城的秩序。然而,不管這些摩天大樓建在什麼地方,都顯得不很適當;我們的眼光簡直無法在這些龐大而笨拙的建築物和緊貼地面的小房子之間尋找到那種和諧之美。因此,我們便不由得想尋找在歐洲都市中見慣了的地平線,但又無覓處。這就是歐洲人最先會感到有如穿行在亂石橫堆的世界之故——有些實在像舊蒙彼利埃(Montpellier-le-Vieux)——而不像個都市。
但是,正如觀光者錯看了巴黎或威尼斯一樣,歐洲人也把美國的都市錯看了。美國的都市是要用這樣的眼光來觀賞的。美國都市的街道和我們的迥然不同。在歐洲,街道介於通道和蓋有屋頂的「公共場所」之間,跟餐館的屋基相齊。每逢天晴氣朗的時候,餐館的走道上便擺滿了許多「露台」。人既然是街道的主要成分,因此歐洲的街景便隨著人群的流動而一日百變。美國的街道就是部分的公路,有時延伸好幾英里,不會引起散步的雅興。而我們的街道迂迴曲折,到處都有彎路和隱秘的去處。美國的街道有如單調的直線,簡直可以一覽無遺,毫無隱秘可言。不管你在哪裡,你都可以把街景盡收眼底。同時,美國都市的市區范圍較大,不容許徒步走動;在大部分的都市裡,居民幾乎都是駕車、乘公共汽車或地鐵出門。有時我要到某個地方去時,似乎就像包裹似的被從地鐵帶到升降梯,從升降機帶到電梯,從電梯帶到計程車,從計程車帶到公共汽車,然後再搭地鐵和電梯。居住在某些都市裡,我發覺人行道有日漸衰弱的趨勢。比方說洛杉磯拉希耶尼加街兩旁都是酒吧、劇院、餐廳、古董商店和私人住宅;街上的人行道幾乎不比顧客和訪客走的側街多。草坪從屋前一直鋪到這條豪華的林蔭大道上。我沿著草坪之間的小路走了許久,連一個人也沒有碰到,而汽車則在右邊的馬路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凡是街道上活動的東西都在高速公路上飛馳而過,猶如逃難。
紐約和芝加哥兩地都沒有郊區,但居民卻有郊區的生活,美國人並不熟悉自己的都市;一旦離開家門十條「街」,他就迷路了。這並不是說,商業區的街上沒有人群,而是說,沒有人群在街上徘徊。居民不是上街買東西,就是從地下冒出來去上班。
我很少看到黑人,但偶爾也會在某家店鋪的櫥窗前看到一個黑人在做白日夢。
然而,你會很快地就喜歡美國的都市。當然,這些都市的模樣極為相似。當你抵達維契托、聖路易或阿布奎基等地時,你一樣會感到失望;因為你發現這些前途似錦、名聲響亮的地方統統不過是具有同樣標准棋盤式街道的都市而已;這些都市的街道上都設有紅綠燈,而市容也都顯得很鄙俗。不過,你會漸漸知道如何把這兩者分開。壯麗而輝亮的芝加哥市,火紅得像那些從屠宰場流出的涓涓鮮血。市區的運河、灰色的密西根湖水,及笨大建築物之間的擁擠街道等所有市景,絕不跟鹽味熏天、海風習習而形似圓形劇場的舊金山相像。
你終會愛上這些都市的共同特徵: 那種暫時性的外觀。歐洲的城市漂亮而封閉,著實有點令人感到窒息;那曲折環繞的街道簡直令人產生撞牆的感覺;而一旦身處城中,你便無法再看到城外的一切。然而,這些暢通無阻、又長又直的美國街道和運河一樣,會把你的眼光帶出城外,飽賞野景。因此,不管在哪裡,你都可以在街道的盡頭看到連綿的山脈、廣闊的郊野和茫茫的大海。
這些脆弱而暫時的都市既沒有定形,也尚未築成;周圍被無垠的地理空間環繞著。同時,由於大街就是公路,因此馬路似乎就是車站。這些都市不會使人有壓抑感,不會把你圍困起來;市區里沒有一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會引人注目。乍看之下,你會覺得你所接觸的都是曇花一現,如果你不離這些地方而去,這些地方就要改變你周圍的一切。
我們且莫過分誇張,我在美國諸州度過了好幾個星期天,卻發現沒有比這里的星期天更叫人泄氣的了。我曾訪問過中產階級的人家,在郊區的「殖民地式」客棧里,一面傾聽電子風琴的演奏,一面默默地吃著兩塊錢一客的熱鮮蝦和塗上橘子醬的火雞。
從這情景看來,你可千萬別忘了,為此美國人也深深地感到無聊透頂。
這些脆弱的都市固然依舊類似豐塔那城和西部的前哨站,然而,這些都市也顯露了美國的另一面: 那就是自由。在這里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但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批評或改革當地的習俗;而是說,他們可以自由地躲避這些習俗的約束,自由地到荒漠或到別的都市去另謀生計。這些都市全是開放型的,開放給全世界,開放給未來。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都市雖然充滿了混亂,卻仍然能夠蒙上冒險進取的外觀和動人的美的緣故。
1945年於費加羅
(秦裕、潘旭鐳譯)
注釋:
為了表達這種都市的印象,我建議讀者設法想像卡恩和曼頓之間的巨城,而不要想像某個Corede Azur式的都市。
【賞析】
美國的都市在涌動著,就像美國夢在涌動著一樣。曾幾何時,那很多很多懷揣希望,懷揣美國夢的人,簇擁到北美的土地上,使這里每一個寂寞的角落都充滿了勃勃的生機。於是,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了。今天的豐塔那城成了明天的底特律,明天的底特律成了後天的紐約。美國的都市就這么熱鬧著,就這么變幻著。
一個歐洲人初次來到美國,或許會因看到美國都市的風格而大吃一驚: 那些鋼筋水泥蓋成的摩天大樓,那些遍地皆是的、外觀少有風雅而多呆板的木結構房子,一切建築都給人以漫不經心的感覺,彷彿它們隨時准備被放棄和拆除。這完全不似歐洲建築的厚重、別致、精巧。多麼有意思的一件事!一個歐洲人初至這個陌生的國度,難免要訕笑,以至於想念歐洲的優雅,害起思鄉病來。
當讓-保羅·薩特20世紀上半葉踏上美國的土地時,卻沒有害上思鄉病,相反,他大大地為美國的都市所震驚。他看到了在歐洲甚至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景象: 隨處可見一片建造的熱情,美國人變魔術一般地在短短的時間內將荒地變成小城、將小城變成大城,將舊城變成新城。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被美國都市的這種革命般的變化 *** 深深感動了。
在他生長的歐洲,他從未體驗過這種勇往直前的 *** 。在歐洲,人們通常住在祖宅里,「街道反映的是幾個世紀以來的風俗習慣;它們似乎想和目前打成一片」,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假象而已,「蒙特鳩街和鐵壺街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完全屬於目前的」。歐洲人就這樣生活在歷史的影子里,生活在歷史遺留下來的那些古老的城市裡,失去了向外界探望的好奇,也失去了追問自身存在的沖動。他們就這么陶醉在歷史中。但歷史是什麼?無數個「現在」深情地向歷史回望著,逐漸淹沒在歷史里並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結果,在時間的鏈條上沒有了「現在」的位置。「現在」成了一片虛無!如果每一個「現在」都是虛無,那麼由無數個「現在」所組成的歷史又怎麼樣呢?虛無。只能是虛無。
但是,人類無論如何都拒絕承認「現在」是一種虛無。人類畢竟還有一個「存在」,實實在在的存在。但是請注意,如果現在的存在繼續受制於歷史,由歷史所規定,那麼,「現在」必將還是一種虛無。要探求現在的存在,就必須剪斷與虛無的歷史的臍帶,硬生生地剪斷。只有這樣才能使存在擺脫虛空,並創造存在的歷史。當無數個「現在」向前看的時候,歷史從此就納入了無垠的將來。這就是薩特的邏輯: 人類的本質不是來自一種外界的、先在的規定,人的存在先於本質。在薩特看來,人的本質就在人有選擇的「自由」。人的本質始終是未定的,直到他作出選擇。人不斷地作出選擇,不斷地賦予自己新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人才能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美國的都市正是如此。薩特說,「你終會愛上這些都市的共同特徵: 那種暫時性的外觀。」美國的城市或許不具有歐洲城市那樣漂亮的外觀,卻具有無限改善的可能性。建築物輕飄的材料、龐大而笨拙的輪廓以及「垂直的混亂」,都在表明一個問題: 到處都在呼喚改變。美國的都市就這樣自由地變動著,在變動的過程中享受著不斷認識自我的 *** 。這就是美國都市的精神,這就是美國的精神。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人的本質是一種選擇的自由,與選擇的結果無關,那麼這本質也就是一種虛無,重復意義上的虛無。也許是這樣的,但人卻總得作出選擇。無論他認為周圍的世界是多麼滑稽和荒誕,他都需要強迫自己做一種選擇,並通過這種選擇讓自己逃脫墮入虛無的命運。無論選擇的結果是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結果將使他「是其所是」。
薩特說,美國都市的自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批評或改革當地的習俗;而是說,他們可以自由地躲避這些習俗的約束,自由地到荒漠或別的都市去另謀生計。這些都市全是開放型的,開放給全世界,開放給未來」。薩特就在這種開放性中看到了美國都市「冒險進取的外觀和動人的美」。而就是這種革命性的「冒險進取」精神,讓薩特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發現了存在主義的知音。
(馬賢賢)
❷ 法國25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是因何原因而起
法國出現25年最大規模罷工的原因是因為新總統上任,進行改革,矛盾激發到一定程度,人民勢必要維護自己的權益。
❸ 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
在他們的日常習俗里,有兩種重要的概念——純凈與不潔,例如,一個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掃過一個男人的碗周,那麼這碗食物勢必要倒掉;在他們終年流浪的敞篷車里,永遠備有三桶水,其一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為洗臉用,其三為洗腳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錯,就會受到懲罰。自有其法庭。當一個人或者一家族有糾葛訴訟,一個審判監獄是不存在的。刑罰可以將一個人賜死,卻不能剝奪一個人的自由。嚴重的被定為「不潔」的罪犯,將會被排逐於部族之外。一個被孤立的吉卜賽人,生存的價值幾乎等於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賽人,尤其是吉卜賽婦女的一項傳統行業。如今,那種傳統的、拿著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賽人已非常少見了,大多數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賽算命撲克牌來給人占卜。吉卜賽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們將一副紙牌在手中轉來轉去,揮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後叫你從中抽出幾張。
幾世紀以來,吉卜賽人的傳統職業,一直是「弄熊的人」。他們向一些專事偷獵的人購買幼熊,然後拔掉熊的牙齒及銳爪,再加以訓練,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這個舊行業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數人寧可拿「政府庇護」當職業——向社會局領取救濟補助。這對他們而言,並不當成行乞一樣的羞辱,反而認為是老天爺賞賜的飯碗。 在東歐社會主義時期,東歐各國由於實行計劃經濟,羅姆人在就業方面障礙較少,但後來東歐轉為市場經濟以後,羅姆人失業問題愈顯嚴重。現在在一部分國家有大量的羅姆人靠社鋒叢會福利為生,但這造成了針對羅姆人的歧視的加深,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隱患,如斯洛伐克在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時曾有羅姆人聚居點發生騷亂。
2004年6月,匈牙利選出了歐洲議會的第一名羅姆議員,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時東歐七國於2005年發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納羅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羅姆人的生活。
羅姆人結婚較早,女性不少在未滿20歲時就已成婚。
羅姆音樂著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間大跨度的滑動,歌唱以其情感豐富而著稱,羅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頭之一。 法國政府19日將近百名羅姆人(吉卜賽人)遣送回其原籍國羅馬尼亞。這也是法國總統薩科齊上月底就治安問題發表講話並表示准備對羅姆人等群體採取嚴格管理措施後,政府首度將大批羅姆人遣送出境。
據法國媒體報道,19日被遣返回國的羅姆人分別從巴黎和里昂兩地登機,將於當天晚些時候抵達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根據法國政府計劃,本月底前將有約700名旅居法國的羅姆人被遣返回其原籍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法國總統薩科齊上月28日在愛麗舍宮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國內安全形勢並出台數項有關規范羅姆人等「旅居者」居留情況的措施。內政部長奧爾特弗在會上宣布,法國政府將在3個月內取締境內半數非法羅姆人等「旅居者」的居住地。部分羅姆人在其居住地被政府取締後,可選擇接受「自願遣返」,並獲得法國政府提供的補償金。
法國政府集中遣返羅姆人引起國際社會及其國內反對黨的質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法國近來採取一系列涉及特定族群的安全措施表示關注,歐盟委員會提醒法國遵守歐盟境內人員自由往來原則,羅馬尼亞外交部長也表示擔憂大規模遣返羅姆人行動可能引發排外情緒,法國國內反對黨則指責政府此舉有種族歧視之嫌。
但法國總統府和內政部強調,政府出台整治措施的目的在於打擊犯罪活動,而不在於針對特定族群。 2010年9月4日,法國全國各地有數以萬計的群眾上街示威,抗議總統薩爾科齊的政府最近採取新政策,強行驅逐吉卜賽人出境,以及採取其它針對吉卜賽人的保安措施。歐洲其它城市包括貝爾格萊德和羅馬,也有群眾遊行到法國大使館外聲援吉卜賽人。多個人權組織、反種族主義團體、工會和左翼政黨均要求法國政府停止這項政策。
當局弊脊證實,法國全國一百三十五個城市和銀卜櫻城鎮均有群眾上街遊行,這是法國近年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單在首都巴黎,警方估計示威人數有一萬二千人,包括不少吉卜賽人,也有當地居民出來支持。主辦單位則聲稱,人數多達五萬,佔了全國示威人數的一半。
群眾揮舞旗幟、高舉橫額和抗議標語,有人打鑼打鼓,高叫口號,要求薩爾科齊收回成命,停止壓迫吉卜賽人,也要停止執行不人道的政策。
警方說,整天沒有暴力沖突發生。參加示威者的人士說,他們是和平表達意見,希望政府聽取他們的聲音,而不是搞對抗。
示威者批評薩爾科齊突然決定驅逐吉卜賽人出境,是要提升自己的聲望,為2012年大選年競選連任作準備,以及企圖轉移人民的視線,淡化法國所面對的其它問題,例如改革退休金制度和政府削減開支所引起的爭議。
❹ 法國黑人和白人的比例
黑人人口佔比法國總人口百分之七點五。
隨著生活在法國黑人的數量的增多,黑人人數更是已早已突破了五百萬,約佔到了他們國家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五。
而且根據統計,在他們國家的首都,也就是那個很著名的城市巴黎裡面,這一代的新生兒中,黑人的後代更是佔到60%。而且因為他們國家是一個發達國家,擁有非常好的社會福利,還變相的吸引了很多的非洲人移民過來。
更是因為國家還存在很多的刺激生育的政策,導致這些黑人們都努力地培育下一代。
(4)法國現在有多少人上街擴展閱讀
在美國暴動後不久,不少美國黑人在社交媒體上炫耀各種搶掠過來的奢侈品。同時他們還號召全球各地的黑人要團結一體,為自己爭取權利。而隨著這些信息在網上逐漸瘋傳,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多國家的黑人也是紛紛上街遊行示威。
這些抗議的黑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門,例如義大利的黑人要求政府每個月必須多給他們500元的福利。 而英國西班牙黑人則是要求後代必須獲得合法身份。但是論囂張還是要數法國黑人,法國黑人在巴黎聚集了幾十萬人,他們喊著要「把白人趕出法國」的口號在街上遊行抗議。
❺ 法國大革命什麼時候爆發對後世有何影響和意義
法國大革命,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 *** 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志比較普遍。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法國大革命是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 *** 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
肆敏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對國內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物談對世界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裂螞枝》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對影視
法國大革命對影視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因其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許多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電影。如《悲慘世界》、《亂世冤家》、《貴婦與公爵》、《黑鬱金香》、《再見,我的皇後》、《大革命之夏》、《絕代艷後》等,他們都有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❻ 法國第45輪"黃馬甲"抗議活動是什麼情況,為何出動7000多名警力
一開始是抗議政府加征燃油稅,後來好像變成仇富行為了,反正對香榭麗舍上面的奢侈品店都進行了打砸搶燒。。。
現在已經是第45輪了,但其實現在上街的人數已經有所下降了,出動的警力多呢是因為,黃馬甲的總體人數非常多。。都是一兩萬人上街的,你說警力能不給多一點嗎。
雖然看上去有理有據,行為合理,可是這行為實屬暴力行為。並且打砸搶燒奢侈品店是侵犯了他人的財產的一件嚴重惡劣的事情,除此之外還點火燃燒公共地帶,這個理由合理但是實屬暴行的事件必須要通過政府出警來干涉,而警力的多少是跟行為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的。
❼ 法國多地發生遊行示威160多人被捕,民眾因何原因遊行示威
在法國多個城市發生了遊行示威,導致160多個市民被警方所逮捕。而這些視頻之所以要上集市,為能是由於最近法國所通過的《整體安全法》這個法案。這個法案的第24條內容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所以這一些示威者呢,就要求政府刪除《整體安全法》的第24條款的內容。
其實法國居民的這種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法國這一個國家有白人也有黑人,如果對警方進行太過於保護的話,那警方的權力就會太大,而且很多警察,也存在著種族歧視,就怕這一些警察在處理案件的時候,由於種族歧視的存在而故意刁難黑人,而對於白人來說的話又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才會引起市民們的不滿。
❽ 法國巴黎香街,中國年輕人上街遊行,抗議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
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事件後續來了。
本月初,迪奧標榜為「 標志性Dior廓形 」女式中長半身裙引發眾怒,「這是赤裸的抄襲和文化剽竊」。
面對國內網友強烈反對,迪奧以商品售罄為理由在國內網站下架了該商品,但國外網站依然在正常銷售標榜為「 來自韓國和法國的文化創意 」的 時尚 單品,而且並沒有就剽竊商品事件說一句道歉的話。
7月23日, 來自法國各地以及多個歐洲國家的年輕人,身著穿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馬面裙,高舉標語走上 法國巴黎 香街街頭,抗議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的行為。
這些漢服同袍們在法國警察保護下,從 巴黎香街->凱旋門,向外國人宣傳中國漢服,為所謂的 「 標志性Dior廓形 」女式中長半身裙正名,迪奧是在抄襲剽竊我們中國的馬面裙!
法國巴黎租冊漢服同袍們的抗議遊行,讓法國人、讓西方國家看到、聽到我們守護華夏文明的聲音和決心。!
一天的抗議遊行也許不能讓一向傲慢的迪奧低頭道歉,但是現在起碼迪奧已經下架了掛在國外網站的這款女士裙。
也許有些人覺得一條裙子而已無所謂的,問題的實質是一旦迪奧這個所謂的「 標志性Dior廓形 」被認定,迪奧就可以起訴國內所有製造馬面的商家和廠家。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青少年、知識分子、商業群體為主的漢文化愛好者,自發組織起來以漢服回歸為起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華夏文化復興運動逐漸開展起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漢服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每年的利益超100億。以迪奧為首的國外大品牌也在嗅到商機,早已經垂涎欲滴准備摘桃子了。
那麼國外其他品牌也會像狼群一樣蜂擁而上,撕扯分食國內的漢服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市場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雖然國外奢侈品品牌不是第一次借鑒中國文化,例如 怪物史萊克的造型原型就是來自我國的青銅器;某品牌的標志性的箱包圖案就來自我國古代的傳統樂器......但是像迪奧這樣赤裸裸抄襲,還指鹿為馬的還是第一次,但襲模是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100年前搶我面對文物,現在又開始搶我們的文化了」,守護華夏文明傳承中拍型緩華傳統文化從我做起,不能讓老祖宗留給我的好東西敗在我們這代人手裡。
❾ 法國連續兩天新增新冠病例超3000例,這是怎麼回事
法國從7月下旬以來,疫情便有所反彈,那個時候起就有疫情第二波爆發的徵兆,但是法國並沒有採取更多的強制措施,這次連續兩天新增新冠病例超過3000例就是不作為的後果。
這方面與法國人的社交禮儀有相當大的關系,法國人見面流行貼面禮以及握手禮,這都是非常容易傳染新冠狀病毒的行為。雖然法國政府頒布的禁令中就有這兩條,但是刻入法國人骨子裡頭的禮儀習慣卻是不那麼容易改變的。另一方面法國人也非常喜歡開party,政府禁令都擋不住法國人聚會的熱情。恰巧新冠狀病毒也最喜歡法國人這種行為,所以法國新冠病例超增也是能夠理解的事。
❿ 法國為何成為恐襲重災區
恐怖主義是全球人民的災害,反恐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美國、法國目前成為恐襲重災區。2015 年 11 月 13 日巴黎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97人死亡。2016年7月14日法國尼斯市舉行國慶日慶祝活動時發生襲擊事件,一卡車沖入人群事件,並與警方交火,造成至少77人死亡,上百人受傷。2018年3月23日上午,一名持有武器的恐怖分子在法國南部奧德省的卡爾卡松市和特雷布鎮製造恐怖襲擊,導致3人喪生,16人受傷。法國為什麼會成為恐襲重災區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法國穆斯林移民數量較多,給了恐怖組織溫床;其二、法國行政效率低下,反恐力度不足;其三、法國出兵中東地區,給恐怖組織了借口。
最後法國作為北約成員國,總是追隨美軍征戰世界,中東地區的戰爭幾乎都有法國軍隊的參與。在敘利亞內戰中法國不但聲稱巴沙爾政權「已失去合法性」,還積極追隨美國在各種場合推動和協調對敘利亞的政策立場,並採取了一系列針對巴沙爾政權的干預政策。2011 年 11 月法國外長朱佩聲稱,不排除對敘利亞採用軍事手段,這使法國成為第一個提出對敘利亞進行軍事干預的西方大國,並對敘利亞進行了經濟制裁。法國還派遣大軍進入敘利亞,給敘利亞各派系沉重打擊,一些恐怖組織以此為借口在法國策劃恐怖襲擊,以此威懾法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