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如何處理與納粹合作的人

法國如何處理與納粹合作的人

發布時間:2023-04-25 04:17:09

㈠ 法德停戰協定正式簽字,賴伐爾是怎樣推行親德賣國政策的

22日,法德停戰協定正式簽字。從此,賴伐爾在維希政府中開始堅定地推行親德賣國政策。

賴伐爾親德親法西斯的政治傾向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存在著一股主張對法西斯的崛起採取不抵抗政策和不借任何代價尋求同德國協調一致的傾向,賴伐爾就是這個新傾向的化身。事實上,從一開始。賴伐爾就是法德「忠實合作」的鼓吹者。

作為維希政府的一名要員,賴伐爾勸說國民議會自行解散,從而使第三共和國於1940年7月10日壽終正寢。同時,由於他的堅決支持,古怪而反動的制憲法令得以通過,確立了維希政權的某種「合法」地位。

1940年10月,賴伐爾和希特勒私運源如下會晤,使希特勒相信一個願意「合作」的法國對德國大有好處。

幾天以後,他又安排貝當與希特勒會晤,以便使他親德賣國的新政策得到認可。賴伐爾擅權專斷,不顧廉恥,引起內閣中其他部長們的猜疑,也為仍想保持某種中立和自治的貝當所不容,因而在1940年12月被貝當解職。

不久,德國佔領當局的阿貝茲親臨維希,指令解放賴伐爾並把他帶到巴黎。賴伐爾參加了德國在法國組建的法西斯組織「巴黎中心」。

1941年8月27日,賴伐爾參加「法國志願軍團」典禮時遇刺受傷,遂進一步得到納粹德國的信任和垂青。

1942年4月,由於德國人出面干涉,貝當被迫重新召回賴伐爾任政府總理,因為他比達爾朗之流更能讓德國法西斯稱心如意。一項新的制憲法令把內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給了賴伐爾,貝當終於成為「傀儡元首」,這本是賴伐爾早在1940年6月就已經想做到的事。賴伐爾改組政府,那些由貝當元帥早先任命的部長們不是被迫自動辭職,就是被撤職。

賴伐爾任命了兩個堅定地同德國「合作」的人,博納爾和比歇隆,他們一個「控制」法國青年,另—個則用最能使德國人滿意的方式來管理法國經濟。而賴伐爾自己則大權獨攬、兼任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和旁啟情報部長。

1942年6月22日,賴伐爾發表臭名昭著的聲明:「我衷心祝願德軍勝利,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勝利,明天布爾什維主義就會到處泛濫。」

貝當元帥的「合作主義」已經很難被接受了,賴伐爾關於德軍勝利的祝詞更不會為正義的法國人民所饒恕。而賴伐爾卻一意孤行,開始收獲他那罪惡的果實了。

首先,賴伐爾進一步縱容了納粹德國當局對法國人民的凌辱,許多法國人被作為人質遭到肆意屠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則不分男女老幼,統統塞進毫無衛生設備的車廂里,送交德國人。僅1942年4月20日裂旦至5月24日,德國人槍斃的法國人質即達210名。1942年7月之後的兩個月中,維希當局把10410名猶太人(大多數是來自德國的難民)送到納粹手中。

其次,賴伐爾充分利用維希的情報和宣傳部門,引誘法國人志願到德國去,替德國人補充因戰爭造成的勞動力不足。賴伐爾還想出這樣一個主意,即由青年工人去「更替」上了年紀的犯人。正當志願者的來源開始枯竭時,維希政府於1943年頒布「強制勞動制」法令,規定凡20歲至22歲的青年均應去德國服勞役,並設立了強制勞動局。

㈡ 法國淪陷後,住在巴黎的畢加索是如何反抗納粹德國的

德國人佔領巴黎之後,開始籠絡法國藝術家,邀請他們去德國觀光,額外補貼食品和煤炭。然而畢加索卻斷然拒絕了這些帶著陰謀的好處。有一段時間,天氣十分寒冷,由於經濟蕭條、管制嚴格,煤炭的供應十分緊張,畢加索的住所像冰窖一樣寒冷。

畢加索在國外的朋友紛紛致信給他,勸他離開巴黎,到國外過安定的生活,擺脫戰爭的困擾和險惡,可畢加索拒絕了。

畢加索把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存在一家銀行的保險櫃里。一次,德國人突然宣布,要將銀行保險櫃里的東西登記造冊,以備「不時之需」,實際上是想借機掠奪巴黎人民的財產。

畢加索匆匆趕到銀行時,他和馬蒂斯藏畫的3個房間里的櫃子都被打開了,因為他們是希特勒特別「關注」的對象,所以那些珍貴的作品都面臨著被搶走甚至毀掉的危險。

畢加索心急如焚,他看了幾眼前來登記的兩個德國士兵,發現他們好像不太懂藝術,看見滿屋子的畫紙還隱隱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也許他們原以為這里裝的應該是鈔票或金銀珠寶吧!

畢加索心裡放寬了一些,他知道這兩個士兵對藝術品不怎麼感興趣,於是帶著他們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冷不丁掏出一兩疊並不重要的畫給他們看。兩個大兵轉得有點糊塗了,再一看畫上盡是些看不懂的東西,連個像樣的人都沒有。

德國士兵早就不耐煩了,他們匆匆登記了房間里1/3的東西就走了,還埋怨著今天沒撈到一個肥差,白辛苦一趟。

畢加索鬆了一大口氣,他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慶幸保住了自己和馬蒂斯多年來的心血。

㈢ 究竟是什麼讓法國在20世紀屈尊與自己仇敵英國、德國合作呢

法國人以浪漫著稱於世,事實上法國人不僅浪漫,而且在追求大國地位上是不遺餘力的,執著靈活得讓你不敢相信,常常超出人們的想像。

法國兩次提出要與英國合並,都是從英國傳出來的,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或許這僅僅是法國一些政治家在處理國家危機的應急選項,表達某種合作的決心,並不能代表國家政策,而且民間也不知曉。但是,不管怎麼說,兩次想要與有世仇的英國合並,後又與死敵德國聯手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折射出法國人對追求大國地位的執著與靈活和不遺餘力。

㈣ 德國二戰失敗後如果處置納粹

當時的處置方式是這樣的

各國佔領軍進行軍管,首先抓捕納粹的主要負責人,其次在戰俘營里進行甄別

之後,以戰爭罪行起訴他們
其他參加過納粹的人員,在日後也受到了不許擔任公職、限制自由等方式

同時,盟國廣泛開展了去納粹化和德國罪行宣傳的活動

㈤ 二戰時,40年法國投降德國時的具體談判條件是怎麼樣的

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

由法國與納粹德國在1940年6月22日18點50分簽訂。簽訂的地點是法國貢比涅附近的一節火車車廂。德國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國戰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佔領了法國北部大片領土,包圍了全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港口,僅給法國政府留下南部領土。希特勒故意選擇在貢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車車廂里簽訂停戰協定,是因為在1918年,德國就在此地此車廂向法國投降,故稱「第二次」。

內容:

法國本土被該協定一分為二,停戰分界線從日內瓦穿過圖爾到達法國與西班牙的邊境,分界線以北的部分(佔法國本土領土面積的五分之三)由德國佔領,以使德國海軍能得到法國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所有港口,所有在法國接受政治庇護的人都要交給德國,法國承擔德軍高達4億法郎/天的佔領費用。法國只被允許保留一隻極小的軍隊。

希特勒意識到,如果過於苛刻地對待法國,可能會導致法國據守法屬北非繼續戰斗,因此他也做出了一些讓步,比如法國海軍只需繳械而無需投降。位於停戰分界線以南的自由區則由法國政府繼續統治,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政府在佔領區也有一定的權力,但是要受德國佔領當局的嚴格約束。按計劃,這個停戰協定將最終由一個真正的和約取代。然而這個「和約」從來沒有被提上談判議程,而且當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後連自由區也被德國和義大利佔領了。

㈥ 二戰結束後盟國是怎樣處置法西斯的仆從國的

義大利 義大利於開戰前由墨索里尼政府領導。早在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陸續佔領衣索比亞與阿爾巴尼亞,擁有阿爾巴尼亞、希臘部份島嶼、義屬東非及義屬利比亞。義大利並意圖將勢力擴展到全地中海區域及中東地區。盡管義大利早與納粹德國簽有「鋼鐵條約」(Pace Of Stell),但義大利直到1940年6月德軍成功入侵法國後才加入戰爭。 參戰的義大利計劃對抗法國來獲取同盟國的領地。但義大利的戰事結果並不順利,包含對抗希臘的戰役與地中海的部分。在1943年同盟國進入義大利,而墨索里尼政府隨之垮台。由佩特羅·巴多格里奧將軍(Marshal Pietro Badoglio)組成的新政府與同盟國簽署了一份停戰協議。但很快的多數地區都被德國佔領,其亦協助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建立起傀儡政府,即為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另一為人熟知的名稱是薩羅共和國,是以政府所在地命名)義大利軍隊毫無抵抗的對德國投降,此時王室政府仍控制著南部地區,並且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的1943年春天,很快的又重建了整個義大利。戰後義大利被迫割讓伊士特里亞半島(Istria)給南斯拉夫。義大利也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 奧地利 德國自希特勒上台後就展開領土擴張活動,第一個目標便是同文同種的奧地利。1930年代中期,納粹運動已經波及到了奧地利,在得到了義大利不幹預的保證後,1938年3月12日,德國正式兼並奧地利,德軍開進維也納。在「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號下,奧地利人走上街頭,瘋狂地擁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軍隊的到來,奧地利終於成了第三帝國下轄的一個省。1945年軸心國戰敗後,同盟國便控制奧地利。1955年,奧地利恢復獨立,並維持中立。頌春清 西班牙 早在1937年發生西班牙內戰時,義大利的特種部隊「Corpo Truppe Volontari」、德國的禿鷹軍團及蘇聯的自願軍介入該內戰。該內戰也是二戰前德義蘇兩國檢驗新戰術的試煉場。 佛朗哥在獲得德義兩國軍事協助後,最終統一西班牙。由於內戰剛剛結束,本身沒有足夠資源與能力再發動戰爭,佛朗哥與希特勒對於西班牙參戰的事宜也未達成共識。所以並未直接的支持德國,西班牙仍被視為非參戰國家。然而西班牙仍遣送志願軍至德國組成「藍色步兵師」(Corpo Truppe Volontari),參加對抗蘇聯的戰爭。當同盟國一方顯露出勝利的契機之時,西班牙政府則變的更為中立,最後在1943年7月發布了中立宣言。 瑞典 瑞典雖然在二次大戰期間維持了名義上的中立,不過事實上有相當數量上的瑞典人民自願參與冬季戰爭及繼續戰爭以協助芬蘭對抗蘇聯。除此之外,瑞典亦向納粹德國提供許多資源及物料,尤其是高質素的鐵礦,使德國能強化自己的武器和戰機。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同盟軍是藉挪威戰場迫使瑞典加入戰爭。 維希法國 法國在二戰中淪陷後,德國便將法國原有的領土分為「佔領區」和「非佔領區」。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並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得此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縱使維希法國沒有直接參與二戰的戰事並聲稱中立,但實際是軸心國成員國。副野前總理皮埃爾·賴伐爾多次尋求法國加入軸心國的戰事,但遭到總理貝當否決。維希法國在戰爭期間受到盟軍轟炸,1942年,德國佔領整個法國,但仍容許維希政府繼續存在。戰後,賴伐爾被控叛國罪遭到處決,而貝當最初也被判處死刑,但因一戰的功績以及年紀老邁而被戴高樂總理改判為終身監禁。森羨 說白了,軸心國成員看德國不行了,就把他賣了,來保全自己。(其中義大利做的最絕也最熟練,一戰就是這么乾的)

㈦ 戰後對待納粹

紐倫堡軍事法庭上的納粹戰犯們紐倫堡審判是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國際戰爭犯罪審判。
1943年10月30日,蘇、美、英三國簽署的《莫斯科宣言》規定,戰後將把戰犯押往犯罪地點,由受害國根據國內法審判。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四國簽署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進一步規定,由四國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預備法官組成國際軍事法庭,對無法確定其具體犯罪地點的納粹德國首要戰犯進行統一審判。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處以下12人絞刑:
赫爾曼•威廉·戈林,納粹政權第2號人物,航空總監,普魯士總理,陸軍將軍,第一任黨衛隊領袖,秘密警察組建者,德國4年計劃全權執行人,「帝國元帥」,希特勒曾經指定的"全權繼承人」。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第二任德國外交部長。
威廉•凱特爾,德國陸軍將領,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長官。
恩斯特•卡爾滕布隆納,奧地利黨衛隊領袖,奧地利公安國務秘書,第二任德國中央保安總局局長。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思想家」,納粹刊物主編,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
漢斯•弗蘭克,納粹黨法律事務全國領導人,波蘭佔領區總督。
威廉•弗利克,內政部長,內閣國防委員會成員,駐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保護長官」。
朱利葉斯•斯特雷切,反猶刊物《前鋒報》主編。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國防處處長,作戰處處長。
弗里茨•紹克爾,沖鋒隊和黨衛軍將軍,勞工事務全權負責人。
賽伊斯•英誇特,駐奧地利總督,德國駐荷蘭佔領區長官,希特勒死後任德國外交部長。
馬丁•鮑曼,希特勒秘書,希特勒死後任納粹黨黨務書記。
判處以下3人無期徒刑:
魯道夫•沃爾特·理查德·赫斯,國防委員會成員,納粹黨書記處負責人,希特勒第二繼承人。
埃里希•雷德爾,第一任海軍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成員,海軍名義總監。
瓦爾特•馮克,政府新聞總署和宣傳部負責人,德國經濟部長,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負責人,德國國家銀行總裁。
判處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爾杜•馮·席臘赫,全德青年領導人,駐維也納總督。
阿爾伯特•施佩爾,軍備、軍需及軍火部部長。
判處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第一任德國外交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駐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長官」。
判處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爾•鄧尼茨,潛水艇艦隊司令,第二任海軍總司令。希特勒臨死前指定的繼承人,希特勒死後任德國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以下3人被宣判無罪,予以釋放:
弗蘭茨•巴本,第一任德國總理,內閣副總理,駐奧地利、土耳其使節。
耶馬爾•沙赫特,國家銀行總裁,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成員。
漢斯•弗里切,宣傳部國內新聞司司長。
以下各組織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政治領袖集團;
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務處;
黨衛隊。
以下各被告組織未被宣判為犯罪組織:
德國內閣;
納粹黨沖鋒隊;
參謀部;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在牢房中打牌的納粹戰犯們宣判完畢,庭長說明,凡有上訴者,可在4天之內向管制委員會呈交「寬恕請求書」 。
之後,庭長又宣布了蘇聯法官的不同意見。蘇聯法官、司法少將特尼基欽科認為,不宣告德國內閣、參謀本部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為犯罪組織,判處被告赫斯無期徒刑,宣告被告巴本、沙赫特、弗里切無罪而予以釋放都是不正確的,沒有根據的。蘇聯法官在長達30頁的意見書中詳盡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1946年10月1日下午,紐倫堡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閉庭。
被告里賓特洛甫、漢斯•弗蘭克、賽伊斯•英誇特、巴爾杜•席臘赫、阿爾伯特•施佩爾、卡爾•鄧尼茨等6人先後上訴,要求減刑。被告戈林上訴,要求改絞刑為槍決。所有上訴均被駁回,一律維持法庭原判(值得一提的是被告雷德爾上訴,要求改無期徒刑為槍決,亦被駁回)。
在牢房中聚餐的納粹戰犯們審訊期間,世界公眾密切注視著紐倫堡的動向。對德國首要戰犯的審判人心大快。
但是,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少數首要納粹分子的無罪開釋或重罪輕判,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指責。柏林25萬工人舉行罷工抗議。漢堡幾千市民集會,要求國際軍事法庭將沙赫特等人判死刑。法共《人道報》認為,「釋放巴本等人等於邀請希特勒匪徒重新開始活動」。法國抵抗運動中的猶太人聯盟致函國際法庭,抗議釋放沙赫特等3人。奧地利政府要求紐倫堡國際法庭將開釋的巴本、沙赫特及判處20年徒刑的席臘赫引渡給該國,以便對這些侵略奧地利的戰犯重新審判。
三被告在得知獲釋時沒有任何人比他們本人更覺吃驚。他們不敢離獄。沙赫特說:「余深懼德國民眾……實覺無處容身」,要求暫時「准許留獄」,巴本欲往法國,但法國拒絕為其辦理過境手續。
紐倫堡審判是歷史上第一次對侵略戰爭的組織者、陰謀者、煽動者和計劃執行者進行的國際審判,開了將戰犯押上國際法庭接受法律懲處的先河。這次對戰犯的指控是以指導戰爭行為的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為依據的,它作為國際刑法史上第一案例將永載史冊。
紐倫堡審判雖然清算了納粹體制,達到了暫時的目的,但紐倫堡法庭最理想的目標———使戰爭成為非法,為審判侵略戰爭提供一個國際法庭———引起了持續到今天的爭論。然而,無論如何,紐倫堡是國際關系法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當代世界留下了一套處理戰爭問題的行為准則。
1946年10月16日凌晨,在紐倫堡監獄,開始對被判處絞刑的納粹戰犯執行處決。戈林在行刑前兩小時瞞過看守,吞服氰化鉀自殺身亡。被判處絞刑的戰犯馬丁•鮑曼是缺席審判,「需追捕歸案後處決」(事實上,鮑曼已於1945年4月底至5月初死於柏林戰役)。其餘判刑戰犯皆投獄服刑。
美國軍事法庭在紐倫堡城對在納粹德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機構與組織中身居要職的177名被告進行了12項後續審判,即:1醫生審判(針對在戰俘和集中營囚犯身上做醫學試驗)。2米爾希審判(針對E•米爾希元帥)。3法官審判(針對利用法律迫害猶太人和納粹黨反對派的高級司法官員)。4波爾審判(針對黨衛軍集中營管理機構的領導人H•von•波爾)。5弗里克審判(針對大量使用外國強制性勞工的F•弗里克總裁和他的康采恩)。6法本公司審判(針對法本公司在佔領區的活動)。7殺害人質審判(針對在東南歐反游擊戰中殺害人質的將軍)。8種族和移民局審判(針對黨衛軍的種族計劃)。9黨衛軍特別行動部隊審判(針對奧倫多爾夫及其他特別行動部隊的指揮官)。10克虜伯審判(針對克虜伯康采恩及其領導人)。�11威廉大街審判(針對外交部高級官員及幾個政府部長的破壞和平罪)。12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針對最高統帥部的高級軍官)。後續審判判處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執行),釋放35人,其餘被判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被釋放。
紐倫堡審判根據下述4條罪行起訴和定罪:①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戰爭罪。②參與實施戰爭的共同計劃罪。以上兩條罪行合起來被稱為破壞和平罪。③戰爭罪(指違反戰爭法規或戰爭慣例)。④違反人道罪(指對平民的屠殺、滅絕和奴役等)。紐倫堡審判為以後對破壞和平罪的審判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國際法的重大發展。

㈧ 二戰後法國民間對納粹與德國人的看法急求!!!

法國史學家阿爾弗雷德•格魯塞曰:「希特勒是德國歷史和普魯士主義的邏輯和必然結果」,這種決定論觀點對於經歷了長久歐陸爭霸的法國民眾而言,同樣適用於二戰。准確地講,法國人並不認為二戰就是「終點」,二戰中體現出的意識形態之爭、領土民族問題在他們眼中依然存在,這使得法國大眾對戰後世界、甚至是今天的歐盟依然有一種悲觀的憂慮感。

戰後法國人民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處理好法德關系,用戰爭以外的途徑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戰後在歐洲掀起了世界和平運動,法國人民表現十分積極。「1947年11月在巴黎和各西方國家首次舉行群眾性的保衛和平和自由全國大會。」「1949年4月20日至25日,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巴黎-布拉格舉行。」這說明法國人民是非常渴望和平的。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及夫人、作家阿拉貢為世界平和做出了巨大貢獻。
法國人民的對和平的渴望影響著法國的對德政策。法國一開始對德採取強硬的政策,要求徹底分裂德國,消滅德國有生力量來換取法國的安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法國逐漸認識到敵對德國,只會激起德國人民的情緒,誘發戰爭,因此主張和平解決德國問題,對德採取和解政策。法國逐漸認識到實現歐洲一體化是消滅德國軍國主義的,實現和平的最佳途徑,而實現歐洲一體化就必須改變對德政策,實行對德和解。最後在1963年與德國簽訂了《法德友好合作條約》,實現了對德和解。

㈨ 如何處理罪孽深重的納粹分子在同盟國內部引起激烈爭論

二戰臨近結束時,如何處理罪孽深重的納粹分子在同盟國內部引起激烈爭論,有人主張活埋,有人主張不經審判就處決,美國大法官傑克遜一派則主張進行公開、公平、公正審判。他堅持認為:「如果你們認為戰勝者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可以任意處死一個人的話,那麼,法庭和審判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人們將對法律喪失信仰和尊重,因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讓人服罪。」
1945年10月,來自蘇、美、英、法四國的8名法官及一大批法警、憲兵組成「國際軍事法庭」,雲集於德國東南部的美麗小城——紐倫堡。他們要審判的對象,除希特勒、戈培爾、希姆萊3個已死去的法西斯黨魁之外,還有戈林、里賓特洛甫、凱特爾等其他23名納粹黨匪首和戰爭狂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按嚴格的司法程序去進行一場公正的審判,去伸張人類的正義。而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樣用人類固有的法律正義,審判納粹黨徒們那些史無前例的罪行,如何讓歷史的正義告訴未來。
1945年11月20日10時03分,庄嚴肅穆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原紐倫堡法院的正義宮開庭。身著黑色法衣的美英法三國法官和一身戎裝的蘇聯法官端坐在大廳正面的審判官席上,審判長是英國的傑弗里·勞倫斯大法官,他們身後樹立著美、英、法、蘇四國國旗。蘇聯的魯登科中將、美國的傑克遜法官、英國的肖克羅斯爵士、法國的德芝東分別作為四國首席公訴人起訴。被同盟國認定的23名戰犯中,只有21人接受審判(其中一個患重病,不能到庭,最後只有20人坐上了被告席)。因為紐倫堡審判開始之前,希特勒和另一個高級納粹頭目相繼自殺失蹤。同時,還有6個犯罪集團和組織也被起訴。他們分別是德國內閣、德國民主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政治領袖集團、黨衛隊、蓋世太保和保安勤務處、德國民主社會主義工人黨沖鋒隊、參謀總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在接下來長達248天的審判中,
美國大法官傑克遜實現了他和美國政府為紐倫堡審判制定的目標:
獨立法庭基於檢察官提供的證據,進行公正的審判,使罪犯和犯罪集團接受應有的懲罰。

㈩ 納粹如何同化法國人

納粹昌薯對法國人的同化主要藉助精神洗腦和種族凈化手段。時間是1940年佔領法國到耐慎者1945年二戰結束。主要負責人是蓋世太保希姆萊。他通過傳播納粹思想和執行「生命之泉」計劃來孝沖進行同化政策。

閱讀全文

與法國如何處理與納粹合作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