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是以什麼作為經濟支梁

法國是以什麼作為經濟支梁

發布時間:2023-04-26 07:12:11

A. 法國什麼業發達

問題一:法國什麼產業有名 大家都熟悉的有: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葡萄酒及大超市連鎖等。
大家都不熟悉的有: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7萬億美元,位居世 法國著名時尚品牌
界第五;人均GDP達到42747美元。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電子商務在法國異軍突起,2009年法國網購銷售額達250億歐元,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6%。據FEVAD預測,2010年電子商務的營業額有可能超過300億歐元,增長24%,2012年將達450億歐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費中心,大量的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以及波爾多紅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 法國農業高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總額位列世界第六,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四。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問題二:法國工業發達不?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 *** 干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 *** 干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 *** 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問題三:法國和德國哪個金融業更發達 法國金融業比德國發達很多,法國的金融學術方面非常強,特別是quant方面,法國的巴黎高科畢業的quant人才在倫敦金融城占絕對優勢。法國BNP(巴黎銀行), SG(興業銀行),Calyon(農業信貸銀行)在衍生品市場上都是非常強的。
德國的傳統優勢在製造業上,特別是重工業,金融業這種服務業在德國並不發達。
這是有深層原因的,德國的企業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他們的融資渠道主要通過銀行的傳統信貸業務,和固定的某家銀行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銀行對企業狀況非常了解,信任程度高,通過銀行貸款獲得的資金成本低,而且比較穩定,有利於中小企業。而股票債券這些金融工具對他們來說成本就太高了。
而法國的工業以大規模的企業集團為主,類似美國,所以金融資本發揮的空間大,大企業對金融產品的規模和復雜度都有更高的要求,這樣金融業也就有了很高的發展空間。

問題四: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是哪個? 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目前法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農產品不僅能夠充分滿足本國的需求,而且還能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量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法國農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中小農場,其中耕作面積在80公頃以下的農場占農場總數的81%,它們既是法國農業生產的主力,又是農村經濟結構的基礎。法國在農業生產專業化和一體化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法國的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區域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把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適宜的地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基地;農場專業化是將過去農場的部分工序,如耕種、收獲、運輸和供應等交給農場外的專業企業完成,使農場從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法國的農業一體化有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兩種形式。縱向一體化就是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相結合,產、供、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其經營范圍很廣,組織領導者大都為一些大公司或集團。橫向一體化就是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其組織形式遠比縱向一體化的農業企業集團鬆散,但由於其靈活有效,加上自願組織,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國農民歡迎。法國的農業之所以能在不太長的時期由弱變強,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 *** 高度重視,大力投資扶持。
法國 *** 早就確定了發展農業的政策、目標,並投入巨額資金。國家還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低價土地,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建立農民社會保障體制,鼓勵農民安心務農。
二、加強農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在六十年代以前,法國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1960年以後,法國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建立了以高等、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民業余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教育體系,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教育,提高了農民素質。現在的法國農民一般都具有農業技術高中或農業專科大學的文化程度,他們有文化,懂科學,善經營,對發展本國農業起了決定性作用。
三、重視農業研究,實行科技興農。
法國建立了數量眾多的不同類型的農業研究機構,擁有大批的農業科研人員。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現有工作人員近1萬人,年度預算達30多億法郎。其主要任務是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內容廣泛,從國土調查到各種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等都有涉及。這家研究院每花費1法郎,可給農業部門增加100法郎的效益,可見農業科研作用之大。
四、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
法國憑借發達的工業基礎,積極研製和生產各類農機具,以促進農業機械化、自動化進程。目前,法國農民使用的農業機械品種齊全、自動化程度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1/5
國際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游耕、游牧等)、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主要發展階段。當前的化學農業在利用大劑量無機化學肥料取得高產量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如土壤肥力下降、水上環境化學污染、農葯毒性擴散以及由於抗葯性增強而造成的害蟲肆虐等。對此,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農業政策,如回歸型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集約農業、立體農業、觀光農業等等發展模式。觀光農業就是一種典型的現代農業模式,無污染且經濟效益顯著,被稱為「綠色朝陽農業」。
一、觀光農業的涵義
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人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各地區掀起發展觀光農業的熱潮:有的選擇已有的自然風景區或旅遊景點為依託,興建「觀......>>

問題五:法國零售業為什麼發達 15分 1 商品的質量上乘,顧客可以放心大膽的選購;
2 消費意識強烈,顧客對生活的品質要求普遍較高;
3 消費水平較高,收入水平完全能夠支撐消費的需求;
4 國家各種政策的扶持,延長假期,等。

問題六:為什麼說法國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因為法國旅遊景點非常多,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景也很好,基礎娛樂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能稱為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問題七:現在英國和法國哪個更發達? 英國金融業發達 法國服裝業發達 德國製造業發達 整體比較英國略勝,畢竟現在的世界語言還是英語,英國能夠吸引像索愛這樣的企業在英國設立研發總部。

問題八:為什麼法國沿岸地區旅遊業發達地理位置 南海岸,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區靠大西洋。

B. 作為五常之一、有核國家,法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

法國,是一個挺有個性的國家,作為五常之一、有核國家,法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人口比法國多、面積比法國大,但沒有法國強,為什麼呢?打算從法國人的群體性格、法國以前殖民地時期的積淀、法國在歐洲的人緣和現在的硬力四個方面分析一下。

4、法國經濟不錯,工業發展門類齊全,許多領先技術,尤其軍工

法國經濟總量歐洲第三,世界第七,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全球高度發達國家、工業體系完整的國家、先進製造業集中的國家。他們先進的工業製造主要集中在汽車機械製造,航空、核電、軍工方面,在冶金、電氣、食品、化工方面也在世界前列。以前的阿爾斯通獨步天下,讓美國忌憚,他們用手段把阿爾斯通弄成美國企業,讓法國人恨恨不平。

5、總結一下

法國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他們比不上美國,但不見得比中國、俄羅斯差,一定比英國強。但就軍事能力,他們應該是世界第四的位置。聯合國五常都有個外號,說的就是他的影響力和處事方法。美國大家叫他「世界警察」,俄羅斯大家叫他「歐洲班長」,英國大家叫他「世界攪屎棍」,法國叫「非洲憲兵」。中國叫什麼好呢?

C. 法國東南以什麼為主,因豐富的什麼和什麼資源發展什麼

法國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導、工農業都很發達的國家。工農業生產的壟斷程度有較快的發展,但中小企業和中小農場在生產中仍有重要的地位。法國東部與西部之間在經濟結構和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社會職業構成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塞納河口至羅訥河三角洲一線為界,西部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人口則不足2/5,農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工業化水平較低,僅局限於少數工業中心;東部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佔60%以上,集中了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區,第三產業占重要地位,擁有眾多的城市和重要的港口,交通運輸業發達。地區經濟的這種差異,與山神悶東部地區煤、鐵、鉀鹽、鋁土礦和水力資源較為豐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有關,而巴黎、里昂等城市雖無資源,但是重要的消費區,並有熟練勞動力和良好的交通運輸網,發展成擁有多種工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工業瞎嫌 工業部門齊全,以機械、冶金、化工、電子電器為主,紡織、服裝、化妝品和食品等部門也很著名。1982年逗彎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7%;工業產品的1/4供出口,占出口總值的4/5左右

D. 法國什麼產業比較發達

法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排名也是靠前的。法國有許許多多產業,比如旅遊業、化妝品工業、汽車工業等等產業都很強。法國又是許多年輕人嚮往的浪漫國家,人文情懷也比較濃厚。然而法國什麼產業比較發達呢?

服裝產業

巴黎作為時尚之都,服裝業也都是在國際的前沿。法國擁有著名的巴黎時裝秀,也是在這里出現了許多時尚潮流的衣服及衣服品牌。許多服裝行業的公司都想在巴黎時裝秀上展露頭角,才能更加聞名世界。

法國發達的產業不止這些,還有很鋼鐵、建築等行業都是很發達的。

E.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因為整體工作效率比較高,機制合理。是社會與國家管理多年積累的經驗。另外,其18-20世紀對外擴張、侵略及對其殖民國家資源的掠奪也為法國經濟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基礎。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F. 法國國有經濟佔比

根據法國經濟研究與統計局公布的資爛肆料,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0606.05億歐元,其中農業產值738.11億歐元,佔2.41%;農食品工業產值1186,25億歐元,飢閉轎佔3.88%;消費品工業產值1239.16億歐元,佔4.05%;汽車工業產值905.21億歐元,佔2.96%;設備產品工業產值1559.69億歐元,佔5.1%;中間產品工業產值2601.3億歐元,佔8.5%;能源部門產值1191.37億歐元,佔3.89%;建築業產值2035.31億歐元,佔6.65%;商品服務行業產值14691.84億歐態余元,佔48%;行政服務部門產值4457.81億歐元,佔14.57%。

G. 法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問題一:大國崛起之法國崛起的原因 一、民族特性的與眾不同:法國人對權勢的追逐和對自由的嚮往非常強烈,雞先,法國人對自身利益或者說私有制的看重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空前爆發,其次,對於歐洲大陸霸權的追逐最後導致拿破崙的崛起,而這兩者為法國崛起帶來的分別是民主政治和強國之路。
二、文化藝術的空前強大:西歐貴族所說的「沙龍」盛行於法國,這從側面證明了法國對文藝的空前愛好,這也使得民主思想以及知識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同時使得法國大量思想家的想法輕易地向全法擴展。而文藝的發展與思想家的出現也使民智大大發展。

三、國家權利的大力爭取:歐洲各國對於國家權利都非常看重,而法國也在此時對於國家權力非常的看重

問題二:近代法國崛起的原因 政治上法國大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確立在制度上保證了法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但是法國政治一直比較動盪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國的發展。經濟上在大革命以後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法國都成為世界上資本輸出的中心,高利貸資本非常強大,大量對外輸出資本控制他國經濟,同時法國殖民地廣大為本國的實業發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場,農業上大革命以後法國農村的小農經濟確帆吵立,配合法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適於農產品種植的耕地和氣候使法國農業一直領先於世界。地理環境上,大革命以後英國等國都陸續承認了法國的自然疆界線英國勢力徹底被驅離法國本土使法國在軍事上利於防守國家安全形勢較好,同時法國耕地面積較大氣候較好利於法國農業的發展。法國位於歐陸西部交通便利利於經濟發展。外交上法國從波旁王朝以來一直到第五共和國確立一直推行強勢對外政策態斗侍,在世界舞台上一直處於大國地位,尤其是二戰之前一直與英國共同領導世界局勢。第五共和國以後法國放棄殖民地淪為二等國家,但是在歐洲內部積極的對抗美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領導者。分析世界大勢,法國的土地與人口造成了她必然無法如美國那樣成為超級大國,但是法國積罰推動歐洲統一、領導歐洲長遠的看必然形成美歐對立,以法國為首的歐盟必然成為新的能與美國、中國對抗的超級政治實體重新以獨立的姿態參與瓜分世界市場。但同時法國左翼力量強大也許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走向社會主義。

問題三:如何理解法國在近代史上的崛起 恩 怎麼說呢 。路易十六被砍頭之前,法國一直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在路易十四打到頂峰。
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今天,法國從來沒有打過勝仗。一直反復在民主的陣痛中掙扎,民主和更民主之間戰斗。

波旁王朝於1789年被法國大革命推翻,到1971年巴黎公社一共經歷十次政權更替,於是法國衰弱了。

不過法國有蘇菲瑪索 兩次世界大戰被打亡國 不過有基友的幫助推掉了敵人的高地塔 所以法撫¥崛起!了

問題四:觀看大國崛起, 分別歸納英國,法國,美國崛起的原因 英國: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②圈地運動的推行。③海外貿易和海外掠奪。④都鐸王朝的統治措施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 法國:①啟蒙運動的發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②1789~1794年大革命的勝利,使法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③拿破崙內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政治穩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進一步摧毀了封建舊制度,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 美國:①美國內戰徹底埋葬了銷拿奴隸制度,這就為資本主義經濟在全國的發展掃清了最後的障礙。②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促進經濟的發展。③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豐富。④兩部領土的開發,提供了原料和國內市場。⑤美國吸收了大量外國移民,歐亞移民帶來勞動力、技術和經驗。⑥內戰後政治相對穩定,大量歐洲資本湧入。⑦美國 *** 極為重視文化教育,積極獎勵科技發明,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⑧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保證了美國政治制度的長期穩定和延續,

問題五:概括法國在二戰後重新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美國的援助是根本,另外,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嚴重威脅了西歐各國的安全,核彈隨時有可能砸到頭上,滾滾紅軍隨時有可能踏平巴黎,導致了一度比較貪欲安逸的法國人有了危機感,還有,法國的底子好,雖然二戰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是西線戰場的主戰場,但是法國的工業實力雄厚,所以恢復的很快,經濟實力有美國的支撐和援助,又組建了歐盟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系,德、法、意三國互補,很成功

問題六:《大國的崛起》各大國崛起的原因 第一集 海洋時代(開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紀,歐洲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第二集 小國大業(荷蘭)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

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集 走向現代(英國・上)

(16―17世紀)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 *** 》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准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第四集 工業先聲(英國・下)

(18 ― 19世紀)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 集 *** 歲月(法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

H. 法國工業革命

您好!法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開始

18世紀晚期,法國開始從英國引進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出現了極個別的使用機器的工廠。但是,這種工業革命的萌芽狀態在封建統治下很難發展。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從而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1825年英國取消禁止機器出口的法令後,大批機器輸入法國,提高了法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七月王朝時期,工業革命真正開始起飛,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紡織工業的發展最為突出,40年代末全國已有棉紡廠566家,紡紗機11.6萬台。工業中蒸汽機的使用更加廣泛了,從1830年的625台增加到了1848年的5212台。而且,每台蒸汽機的平均馬力降低了,從16馬力降至12.5馬力。說明蒸汽機已小型化,從主要應用於礦山抽水發展到輕紡工業也用作動力裝置。法國的鐵礦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洛林地區和阿摩利干丘陵區。1830年冶鐵業中使用的焦煤熔爐已有379座,1839年增至445座,是七月王朝時期的最高數字。整體來說,法國冶鐵業是發展較快的,生鐵產量從1818年的11萬噸增長到了1848年的40萬噸。法國煤礦資源貧乏,雖然在1828—1847年從年產量177萬噸增至515萬噸,但每年依靠進口的煤仍為二百幾十萬噸。在紡織業中,以水力裝置帶動工作機的企業,也明顯多於使用蒸汽機的企業。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自1831年建成第一條後發展很慢。到1842年政府才通過修建全國鐵路的法令,逐漸修起了由巴黎通往各主要城市的鐵路。1848年開始的政治動盪又使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斷了。

二、工業革命的特點

到第二帝國時代,法國的經濟才真正進入大踏步前進的階段。國家政治局勢的安定為工業高漲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拿破崙三世政府的經濟政策也順應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政府支持大的合股公司的發展,1863年的法令規定,資金在2000萬法郎以內的公司可自由建立,不需申報、批准。這就為集資進行固定資本的更新創造了便利條件。為促進工商業發展,政府對重要工業部門減輕稅收並在商業中實行了商標制。1853—1856年減收產品稅的部門有煤、生鐵、鋼、機器製造、粗毛製品等行業。1857年的商標法則保護了優質產品和專利權。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帝國於60年代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1860年法國與英國簽訂了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十年的商約,隨後又與意、西、葡、比、奧、荷、普以及德意志關稅同盟諸國訂立了商約。1855年和1867年還先後兩次降低國內航運稅。政府十分重視修築鐵路、疏浚運河和加強城市建設。帝國將鐵路修築權承包給大公司,成效明顯。建成了以巴黎為中心,通往斯特拉斯堡、馬賽、波爾多、布列斯特等大城市的鐵路網。運河航道到1869年也有了4700公里。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僅在巴黎就新建7.5萬座建築物和十餘座橋梁,建成了全市下水道工程。隨著工業發展,法國的金融業開始出現新變化,投資企業、干預企業、促使小企業合並為大企業的新型銀行發展起來,諸如動產信貸銀行、地產信貸銀行、巴黎貼現銀行、工商信貸銀行、里昂信貸銀行、通用銀行等。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於1865年下令允許銀行支票在全國合法流通,大大方便了資金的流通與周轉。此外,在農業上,帝國政府頒布了排水法、開墾法等法令,興修水利,拓墾荒地,提高技術,促進了發展。

在政策適當的環境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十分迅猛,增長率超過了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1850—1870年,煤產量從不到450萬噸增至1333萬噸。1851—1870年,生鐵產量由44萬噸增至118萬噸,鋼軌由近3萬噸增至17萬噸以上。1850—1869年鋼產量從28萬噸增至101萬噸。1850—1870年蒸汽機從6.7萬馬力增至33.6萬馬力。20年內工業總產值增長兩倍,對外貿易額增長3倍。農業也開始由工業裝備起來,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刈草機的使用日益普遍。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帝國時期農業人口由占總人口的61.5%降到49%。故而此時被稱為法國的「農業黃金時代」。第二帝國晚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和工業裝備農業的狀況表明,法國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不過,整體看來,法國的工業發展水平還是不高的,遠遠落後於英國。特別是小生產仍占絕對優勢。到1872年,全國平均每個企業僱傭的工人只有2.9人,即使在工業集中的巴黎,也不過為4人。就是說,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工業企業為數是極少的。當然,大工業能量大,可以左右整個國民經濟。從生產力總量來說,法國當時仍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造成法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地是歷史的傳統。在政治上,法國大革命留下的激進主義傳統,常常使社會矛盾的解決採用暴力的形式,政治局勢長期處在動盪不寧的狀態之中。英國式的漸進改革的方式在這里很難被採用。於是,生產的進程屢次中斷,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國際環境也常令人產生不安之感。同時,舊制度下小生產的傳統和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平均主義傾向,也給大工業的發展和集約式農場制的發展投下了陰影。正由於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不強,進行農業投資的誘惑力很弱,使得小農分化過程相當緩慢,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工業的發展。在經濟上,法國自16世紀以來形成的金融資本占優勢的傳統,並未由於大革命的洗禮而破除。金融家始終是社會上最富有的人。而且,越是缺少良好的投資環境,人們就越是不肯冒巨大的投資風險。因此,借貸業務很發達,企業投資卻很少。人們熱衷於坐收利息,不願投資辦廠,造成長期的工業資金短缺。法國一直擁有大量「過剩資本」,後來便走上了外流的道路,形成某種民族性的高利貸心理。嚴格說來,法國的這種狀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完全扭轉過來,發展成為工業先進的大國。

I. 幾個國家的經濟特點

實在太多了,先說一個法國的

法國的經濟發展特點與生產布局變化

法國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中,曾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個資本主義大國和第二大殖民帝國,但由於本身的條件和經濟發敏握展特點的不同,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生產布局的特徵,與英國有較大的差異。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雖然實施了保護關稅等一些促進資本主義工農業發展的措施,但由於拿破崙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等原因,延緩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當英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並壟斷了世界工業品市場和確立了世界海上霸權之時,法國才於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時期(1820~1870年) 蒸汽機迅速增加,從1820年的39台,增加到1869年的32789台。機器廣泛應用於紡織業,並在印刷、造紙、金屬加工工業中迅速推廣。煤炭和生鐵的產量增長了10幾倍,分別從工業革命前的88萬噸、11萬噸,增長到1869年的1346萬噸和138萬噸,鋼鐵產量達10萬噸。機器大生產已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也得到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農村的封建勢力,把一定數量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農場日益發展,其中一部分是在小農兩極分化中,少數富裕起來的農民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農場;另一些是在大革命中掠奪了大量土地的資產階級經營的農場,這些資本主義農場雖僅佔全部農戶的5%,但卻佔有全國40%以上的耕地。在此期間法國的小麥增長了1倍左右,農業產值增長了1.5倍,農業產值從超過工業產值的近50%,到60年代末降為占工業產值的62.5%。

在此階段,法國的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發展,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的經濟大國,但卻比英國落後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煤、鐵資源。法國的煤炭資源從儲量到質量,遠不能扒旁和英國豐富的煤炭資源相比擬,而且多分布在閉塞的地區。如最早開採的聖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於中央高原東北邊緣的盧瓦爾河上游與羅訥—索恩河谷之間,地勢崎嶇,盧瓦爾河水淺流急,羅訥河比降大,均不利航行,運輸不便;50年代後大力開發的北部諾爾—加來煤田,雖位置條件較好,但煤層分布不規則,埋藏又深,開采不利,很長一個階段,北部煤田只具有地方性作用。法國的鐵礦資源比較豐富,但洛林高原的鐵礦含磷高,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冶煉困難。

(2)農村中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在全國的農戶中,佔有10公頃以下土地的小農戶,占農戶總數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頃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40%。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長期存在,對法國經濟有著強烈的影響。首先,小土地所有制把廣大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造成工業缺乏勞動力(不象英國在「圈地運動」中,使大量農民進入工廠);其次,隨著農業人口的增長,一家一戶的土地越來越少,生活貧困,並大都是自給自足的生產,造成國內市場狹小,不利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第三,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買不起機器,有機器在小塊土地上也不宜使用,使農業生產發展不適應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正象馬克思所說的:「……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緩慢,是造成整個法國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3)資金不足。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法國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在工業革命時期,金融資本家也大發其財,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後,法國的政局動盪;工業生產缺乏原、燃料和廉價勞力,利潤較低;廣大小農生活貧困,為高利貸提供了廣泛的活動場所,所以法國的資本中,信貸資本居領先地位。銀行家把錢借給國家;並通過銀行,以發債券,提供貸款等借貸資本形式向外國政府與企業進行資本輸出;同時從事各種投機活動。高利貸資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經營工業的資金,使國內的工業由於資金缺乏,而發展緩慢。

工業革命時期形成了法國中部採煤、冶金工業集中區和北部以里爾—魯貝為核心的工業區。中部區內,勒克勒佐、聖太田在採煤工業的基礎上,建立了鋼鐵工業,成為法橋此慶國最早的重工業區,有法國「魯爾」的稱號,其附近的里昂,在傳統的絲綢紡織的基礎上,形成絲紡織工業,全國4/5以上的絲織機集中在這里。北部工業區,以諾爾—加來煤田的開采為動力,在德南建立了鋼鐵工業,並隨著英國人在此投資和輸入技術、機器,在原有毛紡織業和麻紡織業的基礎上,棉紡織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採煤—鋼鐵—紡織為主的工業區。這兩大工業區的規模和水平遠不能與英國中部老工業區相比。由於法國煤炭缺乏,又運輸不便,除兩大工業區外,只在西部港口地區和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小規模的工廠分散分布。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法國的鐵路線路逐步修通,並形成了以巴黎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狀鐵路網。鐵路為巴黎地區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條件。巴黎傳統的服裝、化妝品、珠寶首飾等得到很大發展,並建立了重工業。所以直到產業革命完成的60年代末期,巴黎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在法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法國的服飾和奢侈品的生產,在60年代末期,其產值為全部采礦與金屬加工工業產值的2.6倍,巴黎是主要的中心。

由於法國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發展速度緩慢,所以,到60年代末工業革命完成時,已被美國和原西德所超過。

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朝(1870~1913年) 法國的經濟仍發展緩慢。1870年法國發動了普法戰爭,並很快宣告失敗。普法戰爭使法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戰爭使法國損失了約130億法郎,戰後又付出了50億法郎的賠款,並將鐵礦資源豐富的洛林地區和工農業都很發達的阿爾薩斯地區割讓給了德國,使法國喪失了1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50萬人口和約1/4的紗綻及一些工礦業。這樣使得原來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更加突出:礦產、燃料嚴重不足;資金更加缺乏,生產設備陳舊無力更新,國內企業投資進一步縮小,而大量資金外流;小農經濟仍在總農戶中佔多數,而且在高利貸和賦稅重壓下,貧困破產,一方面土地進一步集中在大農場主手中,另一方面眾多的小農經營更加土地分散,生產落後。法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1870年法國工業佔世界10%,1913年降為6%,與俄國相當。

在此期間,法國的生產和資本集中加劇,形成壟斷,過渡到帝國主義。因其工業發展緩慢,資本集中的程度,遠不如美、德等國。但其銀行資本集中程度很高,並進行大規模的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的形式與英國不同,英國資本大多輸向殖民地,經營殖民地的工業和庄園,而法國資本仍以借貸資本形式投放出去,正象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法國的「國外投資主要是在歐洲,首先是在俄國,並且多半是借貸資本即公債,而不是對工業企業的投資。法國帝國主義與英國殖民帝國主義不同,所以叫做高利貸帝國主義。」

在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中,法國加緊殖民掠奪。到1914年法國的殖民地達1060萬平方公里,相當其當時本土面積的20倍,並統治了5550萬的人口。先後侵佔了亞洲的越南、柬埔寨和寮國,非洲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剛果、加彭、馬達加斯加島和西非大部分地區,以及拉丁美洲的法屬蓋亞那等地。法國對殖民地殘酷榨取,同時設立銀行,硬性發行公債,進行債務剝削,並廉價收購原料和產品,而很少對殖民地的生產企業投資,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相比,法國的殖民地工業更加落後,經濟結構極其畸形。

這個階段中,法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於鐵路建設的大量需要,和1879年托馬斯煉鋼法的發明,用鹼性耐火材料做爐襯,可消除生鐵中的磷,使鋼鐵產量迅速增加,從1870年的8萬噸,增加到1913年的2200萬噸。北部地區的鋼鐵工業進一步發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電的使用,使阿爾卑斯山區開始建立工業用水力發電設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短距離輸電比較合算,所以,在東南部鋁土礦開採的基礎上,在阿爾卑斯山區建立了煉鋁業和電化學工業。以里昂為中心的絲紡織工業,由於用電作動力,有了很大發展,並在印染業的基礎上發展了化學工業,紡織機械也逐步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建立的新工業部門——汽車製造、化學、機器製造、電機製造等,大多分布在以巴黎為中心的地區。東部汝拉山麓地帶,由於普法戰爭時期阿爾薩斯等地移民的湧入和企業的遷移,使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到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工業布局已顯現出集中於勒阿弗爾—馬賽—線以東的特點。

到1913年法國的從業人口中,農業佔37.4%,工業佔33.8%,農業從業人口仍超過工業從業人口,法國還是一個農業工業國。

一次世界大戰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年)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領土是主要戰場,經濟受到很大損失。由於法國是協約國成員,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戰後法國的經濟發展極為有利。第一,法國從德國手中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並取得對薩爾煤產區的代管權。洛林豐富的鐵礦,因托馬斯煉鋼法的出現,雖然含磷高,能夠大力開發利用,洛林的收復使法國煉鐵生產能力提高70%,煉鋼能力提高50%,從此成為法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薩爾豐富的煤田,特別是優質的煉焦煤,大大緩解了法國煤炭不足的問題。薩爾地區直到1959年才並入原聯邦德國。阿爾薩斯豐富的鉀鹽,發達的農業與紡織業,增強了法國工農業的實力。原料、燃料問題的解決,鋼鐵、紡織工業生產能力的擴大,為法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第二,德國付給法國81.5億金馬克的賠款,並多以低折價的實物,特別是以煤炭來償還,對法國工業的發展極為有利。第三,法國從德國手中奪得了敘利亞、黎巴嫩、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擴大了殖民地版圖,對戰後原料、糧食基地和工業品市場的擴大起了重要作用。戰後對遭受戰爭破壞地區的恢復,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20年代,法國工業增長速度超過其它資本主義國家,1926年法國工業人口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農業人口,重工業就業人數佔到全部工業就業人數的48%,在經濟中確立了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地位,成為資本主義工農業國。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中,法國的危機時間持續得特別長,經濟一直處於嚴重衰退之中,使法國工業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比重,1937年降為僅佔5%,同時農業危機也因其小農比重大,技術水平與單產低,價格高,國內、國外市場均狹小,而更加深重。當法國還沒從經濟危機中復甦,第二次大戰即爆發,法國大片領土被法西斯德國佔領。戰爭期間,經濟遭受嚴重破壞,1944年8月法國才獲得解放。

這一階段(1914~1945年),法國的汽車、航空、化學、電機、橡膠等工業部門獲得迅速發展,其它部門,如機械製造、冶金、采礦工業也有較大增長。巴黎仍是汽車、飛機、機械製造、化學等工業的中心。沿海港口勒阿弗爾和馬賽附近用進口石油發展了石油工業。克勒蒙菲朗成為重要的橡膠工業中心,里昂在原有紡織工業的基礎上,人造纖維工業發展起來。以巴黎盆地為中心的北部地區,由於資本主義大農戶比重大,拖拉機、各種農業機器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國占絕對優勢,其勞動生產率和單產大大提高,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農業區。所以,東部地區的工、農業仍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二次世界大戰後時期 戰後經濟的恢復,使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刺激了固定資本投資的增長,工業投資的重點是重化工業,特別是基礎工業,並多採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設備,使勞動力大規模地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在工業化的同時,農業也開始向機械化發展。重化工業的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50年代末,戴高樂執政後,法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1959~1974年的15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高達5.7%,在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日本,超過美國(3.9%)、英國(3%)和原聯邦德國(4.7%)。其經濟增長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設備更新,擴大和興建了一些工業部門,使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鋼鐵、化工、機械、汽車等工業部門都實現了大型化。

(2)實行以工養農的政策,為農業提供大量農用機械、化肥、燃料油等,並降低價格,同時鼓勵擴大農場規模和支持農產品出口,到60年代中期,農業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農業的發展擴大了國內市場並增加了出口。

(3)重視教育與科研工作,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974年法國除大學以外的教育經費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7%,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4%,此比重居資本主義國家首位。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法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在1951~1975年的25年間,年均增長4.3%。

(4)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和共同的農業政策,使法國的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共同體的成立,使法國的國外市場擴大,和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劇增,法國向共同體成員國的出口,從1955年占出口總額的23%,增加到1976年佔50%,在此期間,法國向共同體成員國的出口額增長了23倍。法國是共同體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每年可從共同體的農業基金中獲得大量出口補貼。同時共同體的價格政策,使得農產品價格下跌時,可用保證價格收購,保證農戶少受損失。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法國農業的發展。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戰後實施國家「計劃調節」。從1947年開始執行第一個「計劃」(1947~1953年)至第三個計劃稱為「現代比與裝備計劃」;從第四個計劃(1962~1965年)起,改名為「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每個計劃都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確定重點發展的內容和計劃指標,如1970~1975年的第六個計劃,強調調整工業結構;1989~1992年的第十個計劃,核心是為迎接1992年歐共體統一大市場的建立作準備,加快經濟適應性調整。這些計劃雖然對私人企業沒有約束力,但由於政府通過國家預算、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各種信貸機溝,在財政、信貸、投資、價格等方面採取各種政策,推動「計劃」的實施,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一定調節和促進作用。

1974年以後,由於國際上石油價格暴漲,使法國這個能源缺乏的國家,經濟受到很大沖擊,加之國內經濟部門間比例失調,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在新技術革命中,法國又起步較晚,所以自此,進入經濟緩慢發展時期。1965~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4.0%,而1980~1990年下降為2.2%,低於美國和英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65~1990年年均增長率為2.4%。

戰後,由於原、燃料進口的數量和比重的增加,沿海地區的經濟有了明顯的增長。敦刻爾克、福斯臨海鋼鐵企業的建立,塞納河口勒阿弗爾、魯昂和地中海沿岸馬賽一福斯石油工業、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以巴黎為中心的多種工業的發展,使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西南部地區,隨1949年拉克氣田的發現、1954年帕朗蒂石油儲量的增加以及比利牛斯山區水電的開發,使其成為法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加之戰爭前後航空工業向西南地區疏散,使其發展成為法國的航空、宇航工業區,圖盧茲、波爾多、巴榮訥、波城等均為航空工業中心,同時化學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使得西部地區的工業有所發展,生產力不平衡的狀況有所改變。

J.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閱讀全文

與法國是以什麼作為經濟支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