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巴比倫為什麼藏身法國

巴比倫為什麼藏身法國

發布時間:2023-04-30 06:47:27

Ⅰ 古巴比倫在哪裡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臘核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右岸,建於公元前2350多年,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

巴比倫意即「神之門」,由於地處交通要沖,「神之門」不斷擴展,成為幼發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兩河流域的重鎮。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亞最繁華的政治、經濟以及商業和文化中心,這里還曾是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的首都。

(1)巴比倫為什麼藏身法國擴展閱讀

為了發展旅遊業,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與實施了一項修建巴比倫遺址的計劃,在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城牆和建築,在城內修建了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巴比倫文物,

其中,猶以一塊高逾2米的黑色閃綠岩石碑的復製品最為珍貴,石碑的上半部是鐫刻太陽神將權標授予漢穆拉比情景的精緻浮雕,下半部則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莫拉比法典渣租》全文。

這部由古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輪梁掘(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現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

此外,伊拉克政府還在巴比倫遺址和巴格達市內仿古重建了寧馬克神廟和空中花園,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藍色城牆高數丈,重現了這座古城昔日的風韻。

Ⅱ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為什麼現存於英美急!~

埃蘭王蘇特魯克納惛特約於公元前1150年前後入侵巴比倫尼亞,將該法典石碑作為戰利品運回蘇撒。大概,他為了在石碑上刻記自己的功績而使人磨損部分原文。但因某種原因(或許因他不久即逝世)而未能重刻。殘缺的銘文部分是依據蘇撒出土的法典復本斷片復原,部分野虛是此配依據在亞述古都尼尼微和兩河流域其他城市遺址發現的泥板抄本予以補白。法典石頌扒燃碑石質堅硬,書法精工,屬於巴比倫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獻。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後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這個石碑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石碑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博物館

Ⅲ 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為什麼會在蘇撒被發現

我們大家都知道《漢謨頃手拉比法典》現在被保存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而《漢謨拉比法典》也是我們從古代到現在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是成文法典。而這部法典卻不是在巴比倫發現了,而是在伊朗西南部的一個蘇撒古城舊址上發現了。

後來隨著波斯帝國的覆滅《漢謨拉比法典》就被永遠留在了蘇撒,一直到現代被發現。

Ⅳ 14世紀巴比倫浮囚是怎麼回事

是阿維尼翁之囚
1309~1377年在法國南部邊境教皇國飛地阿維尼翁設立教廷的七任教皇的通稱。
中世紀中期,西歐各國封建政權與羅馬教皇之間的權力爭奪激烈。14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為爭奪統治權及教會財產展開斗爭。卜尼法斯死後,在法國的壓力下,選立一名法籍大主教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但他始終未去梵蒂岡。1309年克雷芒五世將教廷遷至阿維尼翁。迫於腓力四世的壓力,他同意國王向法國教會和神職人員征稅,解散擁有大量財產的聖殿騎士團,並通諭承認世俗王國是由上帝直接設立的。在他之後擔任教皇的,有約翰二十二世、本篤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諾森六世、烏爾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都是法國人。樞機主教團中法國人亦佔大多數。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接受神秘主義者謝拿的迦特林等的勸告,同時,羅馬城的動盪局勢也使他感到有必要回羅馬坐鎮,遂將教廷遷回羅馬。
阿維尼翁教皇先後歷時70餘年。因受制於法國王室,歷史上有「阿維尼翁之囚」之稱,或借用古代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70年的歷史,稱之為「巴比倫囚虜」。各派史家對其評價頗有爭議。20世紀初以前多認為阿維尼翁教皇偏安僻壤,貪得無厭,道德敗壞,是教皇史上的黑暗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佩特拉卡曾稱之為「全世界的臭水溝」。現代西方史學家則多認為這是出於羅馬正統觀念的偏見,並認為阿維尼翁時期的教廷確曾進行機構調整,提高樞機主教團的權力;繼續釐定教會法典,擴大傳教範圍;興辦大學教育等措施,力圖改革。
格列高利十一世於教廷遷回羅馬的次年死去。法、德、意各國統治者為爭奪對教廷的控制權,在選立教皇問題上,多次發生爭議,後釀成天主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會大分裂

Great S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378~1417年間,由於法國和德、意爭奪對教廷的控制權,而造成天主教會同時有兩個教皇對峙甚至三個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維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將教廷遷回羅馬後,於次年3月去世。羅馬城的市民決心將教廷留於羅馬。樞機主教團在群眾騷動的威脅下,選出意籍教皇烏爾班六世。他即位後力圖消除法國對教廷的影響,引起在樞機主教團中佔多數的法國人的不滿。他們乃離開羅馬,回到阿維尼翁,並聲稱被脅迫而選出的烏爾班六世職位無效,另選日內瓦樞機主教為教皇,稱克雷芒七世,駐阿維尼翁。烏爾班則在羅馬另設樞機主教團。因而形成天主教會大分裂的局面。

兩位教皇互相攻訐,互相開除對方教籍,並同時向西歐各國徵收貢賦和稅金。各國則根據其對法國和德、意的政治態度和關系的親疏,分別擁護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兩個勢力集團。當時承認羅馬教皇的,除德、意外,還有與法國處於戰爭狀態的英格蘭和受德意志影響的波蘭、波希米亞、丹麥、瑞典等。睜頃或承認阿維尼翁教皇的除法國及其盟國西班牙外,還有與英格蘭不睦的蘇格蘭和受法國影響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亞。各地教會則基本上按本國君主的態度行事。

天主教會大分裂真正起因並非教義、教規上的分歧,而是西歐各國封建統治者爭奪權力的反映。後來,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學的倡議下,兩處的樞機主教團於1409年在比薩舉行會議,將羅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維尼翁的本篤十三世同時廢黜,另選教皇亞歷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篤分別得到一些國王支持,均拒絕退位,因而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孟會同巴黎大學教會法學者和若干樞機主教,迫使亞歷山大的繼任者約翰二十三世在德國南部康斯坦茨召開公會議。約翰在會上遭到譴責,棄職而走。在西吉斯孟堅持下,會議繼續舉行。結果約翰和本篤被廢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選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馬丁五世。至此,延續40年的天主教會大分裂才告結束。

大分裂雖在組織上得到了彌合,但暴露了天主教會長期來難以克服的內部矛盾,使教皇的威信乎清和權力大為下降;在各國政權支持下,地區主教和擁有地方實力的樞機主教的權力相對上升。天主教內部主張以召開公會議來處理教會紛爭,認為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的公會議主義,亦曾一度占上悉伍風。此後,為避免教廷遷離羅馬致使再度發生分裂,教皇多從義大利人中選出。

閱讀全文

與巴比倫為什麼藏身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