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葬禮葬禮是幹嘛呢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
soso_tc_slider_img
葬禮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如慶;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全世界國君或宗教領袖之葬禮均極隆重,除耗費物力財力外,更可能陪葬大批生命。直至近年為止,非洲迦納之阿善提族(Ashanti),當其君主死亡後,族人對外保密,且每隔若干時日須殺死一仆從,令其至冥界侍候已死君主;又為免君主寂寞,還要陪葬整批盛妝的嬪妃。忌日周簡晌年,該君主棺柩送入陵寢,所有生前的左右侍人,包括後妃、僕役、廚師均須執紼送殯,與之同葬。現代化國家當然不致考慮如死後服侍之禮俗,但一般葬禮仍極為隆重;鮮有的例外為1970年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之葬禮,依其遺志極度簡化,僅由鄉村木匠制一白木棺,由家屬及少數老友、近鄰送葬。
基督教來自於耶穌基督之觀點,強調信者得到永遠的生命。由於基督的死與復活,使的他的門徒不再懼怕肉體的死亡。基督教本來不講求儀式。聖經里從來沒有關於葬禮的復雜描述。很多的葬禮儀式是後人加上去的。基督教的葬禮越樸素越好。
親人的離去,會讓人暫時的憂傷。就好比兒女要離開父母,出國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父母也會憂傷。但這不是永別,而是暫時的分別。
為此我們要帶著喜樂的盼望送別攔橡鋒親人。因為知道,他走到是世人都要走的路,我們也必到那裡去,那裡就是天堂。
只要靜靜的,追念親人的一生所留給我們的榜樣,並且靜靜的表達我們的思念。
「切忌,不要跪拜,不要燒那些不必要的紙錢,那些毫無意義。基督徒在天上不靠那些養生,乃是靠天父無盡的恩典。」信徒們一生行善,他們相信跟隨上帝的旨意,我們在死後會得到永生,靈魂會升入天堂過著沒有煩惱的生活。葬禮中,信友們會祝福逝者靈魂回到上帝身邊。當然葬禮氣氛是庄嚴肅穆的。
追思儀式在教堂或是逝者家中。
首先,外公會做一個儀式開場發言並讀聖經、講經。然後全體來賓一起禱告。其程序與殯儀館中的無太多差異。在神父主持下給死者洗屍,宗教含義是洗去生前罪過,乾乾凈凈去見上帝。基督教葬禮最大不同點是:沒有跪叩等形式,不會有燒紙錢、燒香等活動。信徒們以獻花、鞠躬、禱告、唱贊美詩等祝福逝者升入天堂,化作純潔的天使。追悼完畢以後由四人一角一人抬著棺材走向墓地,神父、親友跟在後邊送葬。下葬時,神父還要再為亡者祈禱。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下葬時,隨土撒人一些花瓣,葬畢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鮮花,親友就可以默默離開墳墓。
我們在禱告的最後所念的禱告詞;(每個信徒都會背誦)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⑵ 中法葬禮的習俗文化不同點
法國是個天主教傳統悠久的國度,國民習慣土葬。原因很簡單:天主教相信「最後審判」(le dernier jugement),教徒死後要靜躺在「復活谷」(la Vallée de Josaphat)里,等待被天主判一個最終的歸宿: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一個人的軀體倘若火化,就無緣赴復活谷,也就喪失了上天堂的良機,顯然非虔誠的天主教徒所願,天主教徒拒絕被火化,而情願直接「入土」。
火葬在法國因而至今不是個普遍性選擇。歷史上,大多數法國人的葬禮是要通過教堂舉行的。只是時移境遷,現今選擇火化的葬禮儀式已逐漸世俗化。
據《當今時代》雜志2015年春天作的調查統計,83%的送殯有一定禮儀,但行列不再走宗教之路。殯儀館設有送殯大廳,逝者家人可以在其中舉行世俗送別儀式,由「司祭」主持辦理。由此,充當司祭成了一個時興的職業。事實上,死者送去埋葬的,比例已下降到僅僅過半(52%)。因為,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猶太人或穆斯林,作這種選擇多半與宗教信仰有關。在巴黎,選擇入土為安者多半決定在醫院死後,直接前往墓地。在法國的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情況亦如此,不一定再要經過清真寺或是猶太教堂舉辦宗教儀式。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卧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中國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死者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守鋪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⑶ 傳統歐洲葬禮流程
……
我找到幾個文件~可能對你有幫助~要的話HI我~
⑷ 國外的喪葬要講究哪些禮儀
各國喪葬活動不盡相同,許多國家的喪葬活動還帶有宗教色彩。在國外,人去世後,其家屬或治喪機構要盡快發布訃告,將逝者去世的消息盡早通知逝者的 親友、同事和商業上的合作者,並說明葬禮將於何時何地舉行。訃告可以以信函的方式發出,也 可以用電話電報傳遞;如需要通知更多的人也可登報。訃告所用的信箋、信封,往往帶有黑色的 邊框。接到訃告的親友熟人,可以寫唁函、發唁電給逝者的家屬,以示哀悼。在許多國家都有為殯 葬服務的殯儀館、喪葬服務社等,承辦喪葬的有關事宜,根據逝者親屬的要求,協助安排後事。西方國家,葬禮一般在教堂舉行。葬禮前,靈柩停放在教堂中,由親友輪流守靈。舉行葬禮 時,參加葬禮人員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親好友在前面孝局和,一般親友在後面。葬禮程序包括禱告、 頌贊美詩和牧師致辭等。葬禮畢,人們向遺體告別,然後用靈車將遺體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 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們還象徵性地為墓穴掩土。
非宗教性的葬禮,常常就在公墓的禮 堂或墓地舉行。葬禮應始終保持庄嚴肅穆的氣氛。人們深思默禱,向逝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參 加葬禮一般不嚎啕大哭。參加葬禮,不要穿色彩鮮艷的服裝,應穿深色或其他顏色暗淡的衣服。 男子系無花黑領帶,左臂可戴黑紗(也可不戴)。女子的飾物應巧盯當簡朴。每人胸前可戴一朵 白花。給葬禮送花,可在葬禮舉行前通過葬禮承辦人或花店辦理。如訃告上寫明「敬辭鮮花」,則 應當遵從,不必送花。送花時,應附上寫有悼唁字句或「獻給XXX」字樣的飄帶,並附有贈花 者的姓名。外國人習慣不用紙花。也有的人寫輓聯、詩或文章以紀念逝者。很親近的親友可以 登臘嘩門弔唁,並幫助家屬治喪。但如逝者的親人哀傷不已,不願接見親友,則應當為他(她)著想, 不去登門弔唁。
⑸ 葬禮什麼意思
葬禮(funeral rites)
zànglǐ
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殯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全世界國君或宗教領袖之葬禮均極隆重,除耗費物力財力外,更可能陪葬大批生命。直至近年為止,非洲迦納之阿善提族(Ashanti),當其君主死亡後,族人對外保密,且每隔若干時日須殺死一仆從,令其至冥界侍候已死君主;又為免君主寂寞,還要陪葬整批盛妝的嬪妃。忌日周年,該君主棺柩送入陵寢,所有生前的左右侍人,包括後妃、僕役、廚師均須執紼送殯,與之同葬。現代化國家當然不致考慮如死後服侍之禮俗,但一般葬禮仍極為隆重;鮮有的例外為1970年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之葬禮,依其遺志極度簡化,僅由鄉村木匠制一白木棺,由家屬及少數老友、近鄰送葬。
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和一些民族中,死者臨終前要請牧師做最後的懺悔和禱告。送葬時,親屬們身著黑色喪服,跟隨在牧師身後,在挖好的墓穴前,牧師念誦經文,超度亡靈,然後由親屬將白色、紫色的花束扔在墓棺之上,最後以土掩埋。印度人死後,一般都實行火葬。一絕敏個虔誠的印度教徒總希望自己的遺體能焚化在聖河——恆河的岸邊。他們認為在恆河岸邊舉行葬禮,死者的靈魂才能升入天堂仿賀。送葬人直接將遺體擱在河邊的柴堆上,由死者的主要親屬點燃。印度的托達人,則要前後進行兩次火化才能完成葬禮。阿拉伯人死後一般先將埋體(亡人)抬到清真寺,洗埋體之後,穿上克番(裹上寫有經文的白布),然後放入埋體匣子。送葬時,由親友們抬著埋體匣子送往墓地。到達墓地後,先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驅蟲香料,隨後在誦經聲中將埋體入葬。在非洲,葬禮儀式常伴隨著幾天幾夜的狂歌勁舞,人們集合在死者靈柩前或墓穴周圍,聞鼓起舞,不停地向死者歌唱或哭訴,同時殺雞宰羊,念咒誦經,大宴眾人,以此來哀悼、紀念、評價亡人,寄託哀思。
中國的葬禮一般是召開規模大小不等的追悼會。追悼會的主要程序有向遺體或遺像致哀、有關人員致悼詞、奏哀樂、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等。由於各國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治喪活動的內容也有許多不同,此外民間流行與政府提倡的治喪活動也有許多區別。元首逝世舉行的治喪活動較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發布訃告、宣布致哀期、全國停止各種娛樂活動、下半旗致哀、向遺體告別或瞻仰遺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弔唁、舉行追悼大會(葬禮)。追悼儀式後,由黨政軍領導人或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及死者家屬護送遺體前往火葬場火葬(或將骨灰送至安放處)。重要的黨政軍負責人或開國元勛逝世後,治喪程序與元首大致相同,但規模略小、規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儀式較為簡單,只有向遺體告別和追悼會兩項。中國政府提倡簡葬,許多生前擔任黨政軍要職的,死後也只舉行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儀式過後即行火葬。
世界十大獨特葬禮
土葬
葬式之一。又稱埋葬 。流行於世界各地。 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並大枝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 土葬為葬禮中最普遍採用者。愛斯基摩人居於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美索不達米亞古城烏爾(Ur)有一王陵(3000BC?),王者位於陵之最深處一室,其旁有若干最親密侍從,室外則環繞僕役、大臣、女伶、御者、車馬以及其他人物。希臘邁錫尼(Mycenae)曾發現青銅時期的英雄萬人冢。近年在秘魯發現之巴卡拉(Paraca)墓,斲鑿至地下5公尺(18呎),竟集體埋葬400人及其生前器物。但按一般習俗,死者是個別埋葬。古希伯來人利用天然洞窟鑿石為坑以埋葬死者,最初視為聖地,但後來則視為不潔之地加以迴避,並用石灰塗成白色俾便辨認而免誤入,此即隱喻「白色墳墓」之語源。但此類洞窟墓地極多民族仍視為聖地並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蘭卡數以千計之岩窟廟即是。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對方位每與宗教有關,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側朝著聖地麥加;佛教徒頭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當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謂。非洲達加里族(Dagari)男女有別,據某學者謂∶男屍面東,意指日出而作——狩獵耕種;女屍面西,意指日落應炊晚膳。巴比倫及蘇美人卧姿僅限高階層身分,賤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時踡伏作胎兒狀,似有返本歸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尤以戰士為然。1970年維也納有所謂「立葬愛好者俱樂部」,會員死後置入塑膠筒,掘地為洞直立埋葬。
火葬
傳統葬式。以火焚屍,將骨灰貯於盒內的殯葬方式。始於歐洲新石器時代。中國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戰國時的氐羌人,其後藏、彝、拉祜、納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歷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區仍保持此種習俗。藏族只有活佛、上層喇嘛和貴族行火葬。 許多文化均有水與不死相關聯之神話,因此領袖人物及英雄乃多行水葬,置於精緻葬儀船中隨波漂流。英格蘭沙福克(Suffolk)郡距河1公里(0.5哩)處所掘出之水葬儀船遺跡最為著名,該船長26公尺(85呎),船夫38名。挪威奧斯堡(Oseberg)亦掘得維京船,內有2名婦女,這個例子說明婦女也有享受這種待遇的。但水葬並非皆附船隻,索羅門群島死者僅置於竹筏上漂出供鯊魚吞噬;也有地方將屍體包裹後加石塊令其沉至水底。在西藏,貧民、乞丐、麻瘋病人、嬰兒屍體常投入水中。更有若乾地區在屍體入水前先予肢解。西方習俗中海難遇害者行海葬,近年火葬後骨灰撒入水中之風氣漸廣,以美國西岸及若干亞洲國家為尚。印度死者則停置1年後投入恆河聖水。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1.漂屍式即將死屍置於專門製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將死屍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將火化後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天葬
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 將屍體棄至曠野供野獸撕噬,為極多民族所採行,認為既方便又有益於死者靈魂。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視屍體為不潔。孟買之帕西人(Parsi)有所謂「靜默之塔」,塔圓而高,死者被抬至塔頂,由侍者排列於環繞深坑之石台上;屍體經禿鷹撕噬數小時後僅剩骨架,侍者乃將之一一推入深坑。蒙古游牧民族視死於曠野為高貴之死,臨終者尚未斷氣即被棄於野,供野獸吞噬;童屍或嬰屍則裝袋置於十字路口,首先路過者有責任將袋口解開,俾靈魂獲得解放、轉世。印度那加族(Naga)、澳洲中部土人及若干北美印第安人如蘇族,將屍體盛妝放入鹿皮或水牛皮袋縫合,置於樹上或平台上,距地2.5公尺(8呎)高,1年後再予埋葬。
洞葬
甲定洞葬位於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餘米,寬亦有十餘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於「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則。
樹葬
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樹葬沒有墓穴,沒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製骨灰壇。它只作標記,如: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樹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
懸棺葬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沙葬
新疆沙漠最為盛行。將死者用麻袋裝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進沙子里。由於氣候關系,許多屍體進入沙子裡面就立即脫水,使得屍體不會腐爛,可以天然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風葬
亦稱「露天葬」。包括樹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懸棺葬等。一般將死者遺體裸露於樹木或曠野之中,或置於岩石下、山崖間、洞窟或樹洞內;有的將屍體放入棺柩,再擱置在用茅草和木板製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有的民族對所崇拜的圖騰物實行風葬。
二次葬
許多原始文化認為死者自人世通往冥府,中間須歷經若干過程,因此死後未腐爛仍待若生人,須供飲食,留置家中,由家屬陪侍。印尼人對腐屍流出之血水仔細處理,有時還以食米吸收血水;爪哇巴里島人認為死者要經過42天才會完全離家;羅馬尼亞人葬後須定期掘出骨頭(兒童3年、青年5年、老人7年),以酒及水清洗後置入亞麻布袋內,送到教堂作第二次埋葬,至此喪家始能恢復一般社交往來。北美休倫族人(印第安人之一種)的二次埋葬系採集體方式,每10∼12年舉辦一次靈魂節,屆時死者屍骸均移至社區墓地集中埋葬。若干南美及歐洲國家因土地不多,亦在埋葬3∼5年後將骨骸掘出,置於壁龕或骨壇里,或移至公有墓地集中安葬。
木乃伊
即「人工干屍」。此詞譯自英語mummy,源自波斯語mumiai,意為「蠟」。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葯料)塗屍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為最著名。屍體經過風干,從而使屍體不會腐爛,可存放數千年之久
20世紀之西方葬禮業已相當標准化,遺體置於簡單裝飾之有襯里柩內,經頌揚式及告別式後,埋入2公尺(6呎)深之土坑內,再以泥土覆蓋。19世紀以來,葬禮多已不在教堂側院舉行,而改在墓地舉行。
⑹ 各個國家的葬禮習俗
當家裡死了人,首先是向親朋好友報喪,報喪要身背大米,將米灑在親戚朋友家的樓梯上,然後站在樓下,把死訊報告給親朋。如果到外寨報喪,按照古老的傳統,只能站在寨子外面,託人把死訊通報給寨里的親朋好友。
家裡人則把死者抬到竹樓的中間,將屍體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稱棵木柱為「騷流乃」,並要求一次性坐靠穩,否則不吉利。然後用溫水沐浴更衣,隨後將死者平卧,雙手合於胸前,手下置臘條二對,用白布裹屍,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殮入棺中。擇日出殯,傣家人有許多忌諱,傣語說:「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隴」與「來」分別為干支中的「辛」與「丙」。「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意思是「隴」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殯;「來」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殯。出殯那天,要把竹樓作一次徹底大掃除,把三腳架下作一次徹底清除,將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集中化為灰燼,倒在江河裡,順水而流,和死者一起進入天國。另外,由一親屬男子,右手持一把長刀,左手拿一個白布袋,用刀把前來參加送葬親友手中的「曼苦」樹葉包著的飯粒挑進白布袋裡,一起送進墓地,讓死者不作餓死鬼,好好安息。如果死者是熱戀中的青年,要選擇他(她)們常去那進而玩耍的一棵樹,出殯時,將屍體在樹幹上撞擊數下(一般是雙數),並禱告說:「這就是您心愛的人了,帶上他(她)一起去嗎。」據說,不這樣做,死者的靈魂就會回來找他(她)心愛的人。使其鬧病。
如果是孕婦病故,就要對孕婦進行剖腹,將嬰兒取出,把婦女和嬰兒分葬兩地。這是因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有些地方,出殯時,還要舉行斷絕夫妻關系儀式。不論年齡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舉行儀式,其儀式是:用一縷白線(或用一臘條,從中折斷),系在棺木上或屍體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長或一長者,將其線割斷,即表示斷絕夫妻關系。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約。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鐵三腳架,重新燃起火光,請僧侶誦「芒嗄拉」經文,送家神家鬼,然後方告葬禮結束,開始新的生活。
壯族二次葬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凈」之後,將「凈骨」撿出,安放在陶罐(壯話叫做「金罐」,也叫「金鍾」)中,選取「墳山寶地」重葬,堆成圓形墳,叫「圓墓」,也叫「祖墓」。顧名思義,「祖墓」的死者是應該有後代的(含旁系親屬),故年輕人死後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習俗不滿36歲的人(還有帶身孕死[壯語叫「濕身死」]的婦女)是不進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後,人們思想解放了,沒那麼迷信了,成年人(16歲以上)及「濕身死」婦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較隨便,地頭田邊、茅山荒坡均可,並不講究「風水」,不過還是要請「地理師(風水先生)」來定「墳向」,定下葬時辰,除了葬禮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卻非常從簡。但在舊社會,或追溯到民國以前,有個別「富貴」的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大都嗤之以鼻,並不看重;甚至對一些荒蕪的「長墓」譏之為「無主」或「無後」,有時還以此來咒罵自己厭惡的人「以後死了埋長墓」,意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則很講究「風水」,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墓地,寧可把「金壇」(撿骨後安放凈骨的陶罐)寄葬在臨時選定的地點,一般尋找向陽、乾爽的土坡劈崖,挖個可以容得「金壇」的拱門形的洞穴,「金壇」安放好之後,通常敞開著,過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塊封住的。對這種寄葬,清明掃墓也很簡單,砍去雜草,燒幾柱香即可。但寄葬時間不能太長,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當然也有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原因而長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風水」通常由「地理師」來尋找,或自己尋得後由「地理師」來確認。人們普遍認為,墓地的「風水」會給子孫後代帶來好運,否則就要倒運。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應該靠山臨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臨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莊一樣。上林李姓巨族(據族譜記載,宗傳三十餘代,現今人口二十餘萬人)祖傳的族譜上有個故事,足以說明人們對墓地風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傳說五百年前,有個風水先生,寄宿於吾太始祖諱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黃勝東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學,尤屬風水特長,終日遊山玩水,到處命山為名,所謂金雞展翅,丹鳳朝陽,白鶴飲水,九龍戲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鳳化(今上林)知縣,娶妻黃氏。黃氏為人寬達,四海來客,視同一家。前述黃勝東先生游旅鳳化,客居景晟公家,黃氏待之如親兄弟,黃先生感動得世所罕見,因而有心送一風水寶地與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試黃氏之心:一說,先生每天出遊,返家時將帶滿污泥的雙腳浸入水缸滌洗,黃氏不但不惱,反而慰問先生,並毫無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滿水,次次如此;二說,先生每逢雨天必出遊,並向黃氏取傘,返家時,黃氏總在門口等其歸來,在門口,先生就當黃氏之面,故意將雨傘在門框上碰破,黃氏非但不怪,還為先生頂風冒雨而贊賞有嘉,如此不知損壞了幾多雨傘;三說,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約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黃氏慷慨與之並多予銀兩,先生酒宴之後,將所剩豬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齷齪不堪,黃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黃氏之招待,於是送給黃氏一墳地坐落於天堂山之嶺西燕雲徐村背,並稱,所謂天堂山三台落脈,土角流金螞蟻窩地也,此吉地有三種葬法:一曰九代狀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萬孫。景晟公願以九代狀元而葬,而黃氏則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獨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狀元雖貴但不長而衰,而千子萬孫世代綿長,蕃而不絕。先生滿口稱贊黃氏之見勝於須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結果黃氏百年之後而葬之,先生親自主持葬事,後來應驗,於是留下千子萬孫《澄江巨族》之傳說……
二次葬,先是撿骨(也叫「撿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後。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遺體腐化干凈,二是按「五服」應「斬哀三年」。撿骨也要選好時辰,「五服」內的直系親人都到場,先燒香祭拜,然後掘土、開棺,開棺時用蓬布或雨傘遮陽,見骨時親屬痛哭流涕,之後才圍成一圈,逐一將遺骨取出,揩凈,如果遺骨潮濕,還要用炭火烘乾。最後按從腳到頭的順序安放到「金壇」中,取「坐」著的姿勢,表示他自然從容地坐著,面對人間和他的子孫,祭拜時就像與後人親密無間地「見面」一樣,蓋好罐蓋。下葬又另選時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個容得「金壇」的圓筒形井穴,到時辰才將「金壇」放進去,「井穴」上嚴蓋一塊圓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後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二次葬禮儀結束。
二次葬後,一至三年之間,還要「探金」一至兩次。所謂「探金」,就是掘開墳土,打開石板,探看「金壇」里的遺骨好不好:乾爽的、金黃色的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壇」寄葬,再找「風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壞的(遺骨雖不泡水但很潮濕、顏色灰白),可暫時復土留墳,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轉好或轉壞以決定該墓地的取捨。「探金」也由「地理師」定時辰和主持,前後均要祭拜,但儀式都較簡單。「定葬」後,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遷動了。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
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納西族葬俗
1、 木幾。納西語,即"停屍"。在雲南麗江一帶人死後經過洗屍、換壽衣,然後停放在正躺物種中央的木板床上。頭朝外丶腳朝里丶蓋上被,中間房一面鏡子,臉上該一塊白布(或白紙),打開堂屋所有的門。死者頭前方一供桌,拜上一小碗夾生飯,上隔一熟雞蛋及一雙十字交叉的筷子,並擺上各種糕點及飯菜,點上長明燈(頭部腳步各一盞)孝子披麻帶孝,親友祭奠,都必須磕頭、哭喪。停放一天或兩天即如棺,在雲南中甸一帶,要把穿戴一新的屍體停放在住房大木床末端,而上神龕,上該有四段抹布拼成的單子,在壓以竹子。頭部防一供桌,擺上供品,點上油燈,村裡的人聞訊後都要前來添油、縣飯、一家一碗米飯,上訪兩片臘肉或兩個雞蛋。孝子在一旁守靈。叩頭、哭喪、東巴頌經。停放一天後入關。
2、 木聘。納西語"出殯"其儀式火葬於土葬地區各不相同。實行火葬的納西族支系摩梭地區,在火化的當天一早,邀請達巴和喇嘛念"安魂經"。念畢,在棺材上拴以數丈白布。隨著三生土炮響,正式出殯。這時,孝子背皮口袋,左手持燈,右手牽著白布走在前,哭聲、樂聲、火拴土炮聲響成一片,直往火葬場地。實行土葬的納西地區,出殯的當天一早,先派人去挖墓穴,並把為死者准備的碗、盤、筷子、木勺等,防盜區墓地途中的第一個插路口。出殯前,孝男孝女向靈柩扣拜告別,把祭桌換為長凳,其上放一乘著凈水的碗,東巴邊念送魂開路經邊用法刀把碗砍碎。在哀樂聲和哭聲中,由八人抬棺起來。從跪在院中的孝男孝女頭上越過。之後,東巴和吹鼓手奏樂開道,孝男孝女在大門外及第一個岔路口反向跪下兩次,讓靈柩從頭上越過,孝女及親友哭拜,返回,孝子則扛"混幡"因靈柩到墓地。
3、 木猜。即洗屍,是雲南永寧納西族摸索人的洗屍儀式。是在人斷氣後,請"達巴"占卜,確定用水的水源,從家族中選出一人,隨同達巴去取水,取水的人頭代銅盔,審批披甲,背負長刀,猶如古代的武士。取水時,左手端碗,朝河流逆回舀水。據說,這樣家裡人才會無病無災。不然回鄉流水一樣逝去。用柏枝燒熱水,搬入鼻煙、蒿技、酒等。由家中成年男子洗屍。洗屍用的水,男的九碗,女的七碗,而麗江納西族在城區附近,用的試土罐在水流方向舀水、舀前在河邊插幾柱香,並丟幾個潛在河裡。舀水回家時,一路上不許和任何人說話。
4、 曰每。即"指路雲南永寧納西族摩駿系在人死後"起屍裝館"由達巴念開路經。內容有氏族歷史,遷入永寧的經過,死者的生平以及向死者交待回族先方向地址路線。納西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就要回到祖先的故地,於祖先生活在一起。開路時,拴上一隻雞,男性拴公雞,女性拴母雞,表示陪伴死者上路。雲南中吉在"指路"時,東巴一邊念開路凈,一邊步步往前移動,象徵未死者引路。而麗江的納西族,則在病人要斷氣時,以便讓其"含斂"一邊喃喃指路。
5、 回魂。時納西族舊時的喪俗。納西族人認為人死魂不死,人死後三天要回家來,固有讓死人還魂之俗三壩納西族,將死者火化後,當天晚飯後,死者家屬巴火燙打掃干凈。周圍薩上灰。夜裡不關堂屋門,讓死者的魂回來,這種迷信習俗,解放後多以改變。
6、 含殮。納西族語"紗撒吭"。納西族的習俗,在雲南麗江一帶,當病人快咽氣時,由兒子將紅紙包房入病人口中,並說你去的時候不要有什末牽掛,由三條路,上面世豺狼虎豹的路,不能走;下邊是雉雞的路,也不能走,中間是菩薩善人走的路,你就走這一條。"當病人死後,即將紅紙包取出,掛在脖子上,表示這是給死者上路的盤纏。
7、 洗馬。納西族的一種喪俗。這種喪俗時因地而已的。在火化前一天,人們要選擇一匹馬或幾匹馬配上華麗的轡頭鞍鞠,儀式死者乘騎。選好馬以後,在達巴主持下,選擇八名精壯小夥子,頭戴插有公雞尾的氈帽,身穿由龍圖形的長衫,要佩長刀,向死者磕頭祈禱"阿普阿因(爺爺奶奶),保佑我們,我們為你備馬征戰,凱旋而歸"祈禱畢,便出發"洗馬"。
隊前打一面三角小旗,其上繪有日月圖案。把馬牽到河流交匯處停下,達巴吟唱河或湖的起源,歌頌水神的仁慈,贊美駿馬。唱完,小夥子們依次用三碗水象徵性的把所牽的馬從頭到尾洗一遍。洗畢,將木碗打碎。達巴在念"馬洗干凈了,人也洗干凈了,這些馬奔跑入飛,虎狼燕子都不如他。為你准備了一切,你一定會順利返回家鄉"於是,牽馬人騎上馬,楊鞭驅馬急速回家,回途中,要安排"伏兵",跳搏鬥舞。
⑺ 舊石器時代歐洲的喪葬習俗
。莫斯特文化
遺址、夏朗德型遺址和其它一些地點都陸續發現了表明埋葬死者習俗發生存
在的原始墓葬。屬莫斯特文化時期尼安德特人的墓葬曾被考古學者從岩棚和
洞穴堆積中以及開闊的宿營地中發掘出來,這表明尼安德特人已普遍流行死
後由族人埋葬於居住場所內的習俗。尼人的墓葬以單人葬最多,通常有燧石
工具、食物祭品甚至烹飪好的獵物肉隨葬,如法國拉沙佩勒—歐賽恩茨(聖
沙拜爾)附近山洞發現的一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架,是迄今發現的尼人化石
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其伴存有發達的莫斯特文化石器,並在骨架旁堆放著
燧石、石英塊以及野牛、馴鹿骨,透露出非常強烈的埋葬意識租鋒。除單人葬外,
尼人也開始流行合葬葬俗,法國萊塞洛附近的費拉西岩棚,出土了兩個成年
和四個兒童的尼人合葬,他們被一起埋葬在一個營地內,類似的合葬亦見於
其它遺址。不啻於此,考古發掘亦出土了表明尼人崇熊的葬熊遺跡,法國南
部的瑞戈爾多,在一個排列著石塊的長方形淺坑中,放置有至少包含有20
個洞熊的頭骨,這顯然是一處葬熊的墓穴,墓穴上蓋著一塊巨大石板,旁邊
還埋有一具完整的洞熊骨架。在羅馬尼亞奇爾切奧山的誇塔里洞穴的深處,
發現一個尼人頭骨被擱置在由一圈石塊圍成的獨立內室中,頭骨底部朝上,
頭骨右側被猛烈敲擊打碎,在石圈附近,另堆放著紅鹿、牛和豬等三堆骨頭。
顯然,這是氏鄭一處反映獵首,吸食人腦髓習俗的宗教埋葬遺跡。在莫斯特文化
之後的奧瑞納、梭魯特、馬格德林文化時期,喪葬習俗除繼承前期文化的主
要內容外,又發展流行起一種紅斂葬,或稱紅土葬,這是一種使用赤鐵礦粉
末或殲型頌紅土裹屍下葬的習俗,墓葬中的人骨,通常呈現被染紅的狀況。歐洲舊
石器時代的喪葬,從墓葬形式上看,基本上屬於洞穴土葬類型。
⑻ funeral ceremony是什麼意思
funeral ceremony
葬禮
網路釋義 專業釋義
喪葬禮儀
葬禮
為死者舉行的追悼滲滲儀式
喪儀
短語
advance funeral ceremony 預修齋
funeral ceremony narrative 葬俗敘事
a funeral ceremony 葬禮
更多網路短語
雙語例句 原聲例句 權威例句
Atzel was placed in an open coffin, and a funeral ceremony was held. 跟讀
阿采兒被放在一個空棺材裡,葬禮開始進行。好盯
article.yeeyan.org
2.
I had to search awhile before finding the grave where the funeral ceremony was being held. 跟讀
在找到舉行葬禮儀式的地方我必須尋找一會友喊和兒。
article.yeeyan.org
3.
Unidentified women try to comfort the daughter of Ghulam Nabi Badyari, 50, ring his funeral ceremony in Srinagar, India, Thursday, Aug. 5, 2010. AP / Altaf Qadri 跟讀
圖27,2010年8月5日,星期四,印度斯利那加,50歲的古拉姆•那比•巴迪雅日(Ghulam Nabi Badyari)的葬禮上,一位婦女在試圖安慰他的女兒。
⑼ 葬禮啥意思
葬禮是指在某人死亡後,為其舉行的一種儀式和活扒敗老動。葬禮通常包括遺體處理、追悼會、告別儀式、安葬儀式等環節。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葬禮的形式和風俗習慣有所不同。春升葬禮可以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同時也枯型是一種向生者傳達生命的有限和珍貴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