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馬斯奈劇院是在哪裡

法國馬斯奈劇院是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5-13 15:27:06

A. 冥想曲的Massenet 馬斯奈簡介

儒勒·埃米爾·弗雷德里克·馬斯奈(法語: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842年5月12日生於法國的聖艾蒂安小城鎮吵陸,從小顯露出在音樂音上的天賦,11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局橡院,畢業時獲得羅馬大獎,赴桐碰旁羅馬進修歌劇創作,三年後回到巴黎。
1878年當選了藝術學會的會員,而且也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榮獲二級勛位。
1912年8月13日逝世於巴黎。

B. 馬斯奈的個人作品

代表作有《巴贊的唐愷撒》、《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
70和80年代,馬斯奈達到了他的創作的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態襲《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馬斯奈後期創作的代表作有悔做歌劇《黛依絲》(1894年)、《莎芙》 (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馬斯奈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碧閉衡

C. 安吉拉·喬治烏的藝術生涯

1995年喬治烏與DECCA德卡公司簽訂了她的首個獨家唱片協議,並為後者灌錄了數張唱片,包括DVD:《茶花女》(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演出現肢寬場實錄,CD & DVD)、《愛之甘醇》(里昂歌劇院I'Opera de Lyon演出現場實錄)、《波希米亞人》(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CD);個人錄音室專輯:《安吉拉·喬治烏:詠嘆調》(都靈皇家劇院Teatro Regio di Torino)、《威爾第女英雄》(米蘭威爾第管弦樂團Orchestra Sinfonica di Milano)、《我的世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歌曲》和《宗教詠嘆調》 (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98年喬治烏簽約第二家唱片公司——百代古典EMI Classics(現為Warner Classics),此後她與羅伯特·阿蘭尼亞(Roberto Alagna)和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作合作錄制了一張二重唱和詠嘆調專輯《Duets & Arias》,與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錄制了普契尼的歌劇《燕子La Rondine》、與圖盧茲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Capitole Toulouse)合作錄制了古諾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et Juliette》,並與羅伯特·阿蘭尼亞共同錄制了第二張二重唱專輯《威爾第的二重唱》,這次與他們合作的是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由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揮。
她與百代合錄的唱片還有:普契尼歌劇《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馬斯奈的歌劇《維特Werther》(倫敦交響樂團)和《曼儂Manon》(布魯塞爾蒙奈交響樂團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la Monnaie Brussels)、威爾第的歌劇《游吟詩人Il Trovatore》(倫敦交響樂團)、比才的歌劇《卡門Carmen》(圖盧茲國家管弦樂團)、紀念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登基二十五周年的慶典音樂會(2005年4月29日,阿姆斯特丹,CD & DVD)、斯卡拉歌劇院獨唱音樂會現場實錄《Live at La Scala》(2006年4月3日,米蘭)。
繼她的個人錄音室專輯《聖潔女神》之後,喬治烏發行了多張現場實錄專輯,包括《仲夏夜的愛情二重唱》(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Staatskapelle Dresden)、威爾第的彌撒《安魂曲》(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以及2001年6月8日在倫敦皇家歌劇院的獨唱音樂會實錄《Live from Covent Garden》,以上專輯都已發行了CD和DVD版本。2008年,喬治烏發行的包含十多支普契尼詠嘆調的個人錄音室專輯《Puccini》也再次印證了她極高的藝術造詣。這張專輯廣受歡迎,使得EMI多次改版再發行。
近年來,喬治烏陸續與德國留聲機公司合作發行了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好友費瑞茲L'Amico Fritz》和喬達諾(Umberto Giordano)的《費朵拉Fedora》兩部歌劇的完整錄音。與EMI Classics合作發行了DVD《燕子》(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現場實錄)和《浮士德Faust》(2004年英國皇家歌劇院現場實錄),又於2012年與DECCA Classics合作發行DVD《阿德里安娜萊科芙露爾Adriana Lecouvreur》(2011年英國皇家歌劇院現場實錄)。
2008年,EMI Classics邀請喬治烏和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在羅馬歌劇院領銜錄制新版本的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此時距離EMI上一次錄制蝴蝶夫人已過去數十年。
2011年11月,喬治烏發行了個人錄音室專輯《向瑪麗亞·卡拉斯致敬》,曲目均選自法國和義大利的歌劇中廣受歡迎的詠嘆調。本次策劃的靈感來源於傳奇天後瑪麗亞·卡拉中激斯這歷培亮位已故女高音歌唱家的藝術生涯和唱片。與之合作的是義大利指揮家馬可·阿米利亞托(Marco Armiliato)和英國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15年3月,Warner Classics為喬治烏發行了一套包含8張CD和1張DVD的簽名合輯《Autograph》,以紀念她首次商演以來25年的藝術生涯。這套合輯由喬治烏親自參與選曲,收錄了大量她為EMI Classics、DECCA Classics和Deutsche Grammophon留下的重要錄音。
她所有的唱片都廣受好評,獲獎無數,譬如英國留聲機獎 、法國音叉唱片獎 、法國世界音樂獎 、比利時塞西莉亞獎 、德國回聲獎 、義大利最佳外國歌劇獎 以及美國影評人獎 等。喬治烏還在2001年和2010年兩度榮獲全英古典音樂獎「年度最佳女藝術家」稱號。
1999年,喬治烏參加了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邁克爾·傑克遜和他的朋友們》慈善演唱會,演出大獲成功;1999年12月和2001年5月23日, 她先後為重新開放的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和威尼斯馬裡布蘭劇院進行開幕演出;2002年6月1日,她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音樂會上獻唱,這場音樂會後來還被錄製成DVD;她也多次在不同場合為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獻藝;2003年,她在諾貝爾和平獎音樂會上演唱;2005年5月,她在巴倫西亞新建的歌劇院開幕音樂會上演唱,西班牙王後索菲亞也親臨觀賞了演出。
2000年12月,喬治烏在伯努瓦·雅克(Benoit Jacquot)執導的歌劇影片《托斯卡》中飾演主人公托斯卡,該片在全球公映後反響熱烈,廣受好評。美國《歌劇新聞》評論:「她是人們心中最迷人的托斯卡之一……安吉拉·喬治烏的熱情和美麗是托斯卡的完美再現,彷彿集卡拉斯版和苔芭爾迪版托斯卡於一身。」(Sh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uous Toscas imaginable... Angela Gheorghiu's passion and beauty are ideal for Tosca, as if the best qualities of Callas' and Tebaldi's portrayals had come together.) 喬治烏於2001年參加了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的首映。另外,喬治烏也曾在影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詮釋過朱麗葉一角,該片後由古典在線發行了DVD版本。
在過去的十年中,喬治烏備受贊譽的演出包括在英國皇家歌劇院上演的《波希米亞人》、《茶花女》、《燕子》和《丑角》、在法國歐宏桔歌劇節和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和蒙特卡羅歌劇院上演的《浮士德》、在英國皇家歌劇院上演的《父女情深》等歌劇,以及她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維也納金色大廳、阿姆斯特丹(紀念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登基二十五周年)、紐約(與紐約愛樂合作的新年音樂會)、費城、洛杉磯、布加勒斯特(2010年12月「Angela, We Love You慶功音樂會)溫哥華、多倫多、首爾、上海、巴利亞多利德、倫敦(2011年7月再度與多明戈合作於O2體育場)、多哈(2011年12月卡塔拉露天劇場開業演出)、阿曼(2012年4月)、布加勒斯特(2013年12月聖誕音樂會)、布宜諾斯艾利斯(2014年於科隆劇院)、巴登巴登(2014年12月新年音樂會)等地的音樂會。喬治烏在以上演出均贏得了極高的評價。
2006年1月,她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茶花女》大獲成功,4月首度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舉辦獨唱音樂會,5月她出席戛納電影節開幕儀式,6月她在英國皇家歌劇院首演《托斯卡》,這是為喬治烏量身定製的全新版本,2007年3月她回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了一輪《父女情深》和一場盛大的《茶花女》,11月,她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波希米亞人》。
2007年,安吉拉·喬治烏在羅馬和米蘭再次演唱《茶花女》,並在巴黎(普萊耶音樂廳和巴黎歌劇院)和紐約成功舉辦音樂會。2007年9月,弗拉迪米·克斯瑪(Vladimir Cosma)的歌劇《馬利尤斯與范妮Marius et Fanny》在馬賽歌劇院舉行全球首演,喬治烏在該劇中演唱主角。之後,她在舊金山上演了幾場《燕子》。喬治烏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波希米亞人》的實況通過高清轉播技術被傳送到全球各地的影劇院,全世界共有超過1,500,000名觀眾同步欣賞到這場演出。此外,她在米蘭和羅馬上演的《茶花女》、在舊金山和紐約上演的《燕子》均被劇院轉播。
2011年,英國皇家歌劇院新一輪的電影季(Cinema Season 2011/12)便以喬治烏擔當主演的三部歌劇打頭陣,分別是《浮士德》(2011年9月)、《阿德里亞娜·萊科芙露爾》(2011年10月)、《托斯卡》(2011年11月),此後還在全球數以百計的劇院紛紛上映。
2010年,喬治烏舉行了契萊亞《阿德里亞娜·萊科芙露爾》的首演,該劇由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全新製作。英國《觀察報》評論:「很難找到比安吉拉·喬治烏更適合這個角色的人了。她的嗓音輕盈自如、醇美柔和,但本質上是清脆剛勁的,與她在舞台上流暢的走位相契合。她天生就是一個演員,她可以將一幕難以想見的死亡場景表現地令人無比心碎,而她標志性的那曲詠嘆調《可憐的花》簡直讓人無法忘懷 。」(It's hard to imagine anyone bettering Angela Gheorghiu in this part. Her voice, feather-light and creamy yet with a core of steel, matches the liquid way she moves on stage. She's a natural actress and made the improbable death scene heartbreakingly believable and her signature aria Poveri fiori simply unforgettable.)
2011年7月,喬治烏與安東尼奧·帕帕諾(Antonio Pappano)領銜主演了全明星版《托斯卡》。2011年9月,她回到倫敦參與了《浮士德》的復排,該劇在演出時得到影院的現場直播。2012年6月,喬治烏再次回到倫敦科文特皇家歌劇院這個令她一鳴驚人、功成名就的舞台,舉辦了自己的20周年慶典音樂會。
2014年,喬治烏在維也納演出了《阿德里亞娜·萊科芙露爾》,在巴黎、倫敦和紐約演出了《波希米亞人》,在特拉維夫演出了《燕子》;她在巴登巴登舉辦了兩場音樂會,包括2月的獨唱音樂會和12月的新年音樂會,並在巴塞羅那、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雷根斯堡、黎巴嫩貝魯特、比利時根特、廣州、上海、巴黎、奧地利格雷茲、阿姆斯特丹等地舉辦了音樂會。10月,她在Cluj Napoca音樂學院獲得榮譽博士學位;12月,她重返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波希米亞人》再度獲得媒體高度評價 。 從1990年首度登檯布加勒斯特國家歌劇院之後,安吉拉·喬治烏在世界各地的頂尖劇院成功塑造了約20部歌劇的主要角色,包括: 歌劇角色首演年份及場館首演劇照普契尼: 波西米亞人
Puccini: La Bohème 咪咪
Mimì 1990
布加勒斯特國家歌劇院 莫扎特:唐·喬萬尼(唐·璜)
Mozart:Don Giovanni 采麗娜
Zerlina 1992.7
東京文化會館 多尼采蒂: 愛之甘醇
Donizetti: L'elisir D'amore 阿蒂娜
Adina 1992.10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暫無圖片普契尼: 圖蘭朵Puccini: Turandot 柳兒
Liù 1993.2
倫敦皇家歌劇院 暫無圖片威爾第: 法斯塔夫Verdi: Falstaff 安妮塔
Nannetta 1993.3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暫無圖片馬斯奈: 謝呂班
Massenet: Chérubin 妮娜
Nina 1994.2倫敦皇家歌劇院 比才: 卡門
Bizet: Carmen 米凱拉
Micaëla 1994.5
倫敦皇家歌劇院 威爾第:茶花女Verdi: La Traviata 薇奧列塔
Violetta 1994.11
倫敦皇家歌劇院 古諾: 羅密歐與朱麗葉
Gounod: Roméo et Juliette 茱麗葉
Juliette 1998.3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普契尼: 燕子
Puccini: La Rondine 馬格達
Magda 1998.5 音樂會版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
2002.5 歌劇
倫敦皇家歌劇院 馬斯卡尼:友人弗立茲
Mascagni:L'amico Fritz 蘇賽勒
Suzel 1999.3蒙特卡洛歌劇院 奧芬巴赫: 霍夫曼的故事Offenbach:Les contes D'Hoffmann 安東妮亞
Antonia 2000.9
倫敦皇家歌劇院 古諾: 浮士德
Gounod: Faust 瑪格麗特
Marguerite 2003.3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萊翁卡瓦洛: 丑角
Leoncavallo: I Pagliacci 內達
Nedda 2003.7
倫敦皇家歌劇院 威爾第:西蒙‧波卡涅拉Verdi: Simon Boccanegra 阿梅莉婭
Amelia 2004.2
倫敦皇家歌劇院 普契尼: 托斯卡
Puccini: Tosca 托斯卡
Tosca 2006.6
倫敦皇家歌劇院 弗拉迪米·克斯瑪:馬呂斯與芬妮
Vladimir Cosma:Marius et Fanny
(為喬治烏創作的歌劇) 芬妮
Fanny 2007.9
馬賽歌劇院 契萊亞: 阿德里亞娜·萊科芙露爾
Cilèa: Adriana Lecouvreur 阿德里亞娜
Adriana 2010.10 音樂會版
德意志歌劇院
2010.11 歌劇
倫敦皇家歌劇院 馬斯奈; 維特
Massenet: Werther 夏洛特
Charlotte 2015.3
維也納國家大劇院 除在歌劇院演出了上述角色之外,喬治烏還為百代古典(現為華納古典)、德卡古典和DG留聲機公司留下了其它歌劇角色的完整錄音(下方表格不再列出已在歌劇院演出的角色): 歌劇角色專輯初次發行年份初次發行封面普契尼: 三聯劇 -賈尼·斯基基
Puccini:Il trittico -Gianni Schicchi 勞蕾塔
Lauretta 1999 馬斯奈: 曼儂
Massenet: Manon 曼儂
Manon 2000 威爾第: 游吟詩人
Verdi: Il Trovatore 萊奧諾拉
Leonora 2002 比才: 卡門
Bizet: Carmen 卡門
Carmen 2003 普契尼: 蝴蝶夫人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巧巧桑
Cio-Cio-san 2009 喬達諾: 費朵拉
Giordano: Fedora 費朵拉
Fedora 2011

D. 介紹一下馬斯奈

馬斯奈——法國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靠近聖艾蒂安的一個高級工程師(後來經營制鐵業)家庭。11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作曲家托瑪等。在學期間多次獲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得以至義大利進修三年,1866年回巴黎。1873年起,他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1870-1880年代,他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創作了包括長期流行的《曼儂》(1884)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馬斯奈的後期創作——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響。

1878-1896年,馬斯奈還擔任了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他的學生,包括布律諾、夏龐蒂埃、施米特、凱什蘭和羅馬尼亞的埃內斯庫等,後來都成為知名的作曲家。

1912年8月13日,馬斯奈逝世於巴黎。

馬斯奈1876年獲得榮譽勛位,1878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又獲得二級勛位。

他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於歌租液劇,特別是喜劇歌劇。如今,在法國以外的地方,他主要是以《曼儂》而知名。《曼儂》匯集各家優點於一身,馬斯奈借用了瓦格納的主導旋律,遵照古諾悲懷憂傷的旋律,其樂聲甘美、歌詞能令疲倦的商賈砰然心動,但踏出劇場大門時,卻在道德上有飄飄然的感覺。人們在評論馬斯奈時,有這樣一種說法,稱他是一位沾染市儈氣息的音樂家,能洞悉大眾之所求, 並決意迎合眾人口味。

馬斯奈謝世後,《音樂快訊》企圖解釋他受人激賞的原因:「如果馬斯奈不是生在世人渴求旋律、而嘗試製造旋律的作曲家又十分難求的時代中,他必定會遭人埋沒,這是不辯自明真理,但事實如此。馬斯奈就在這個大多數作曲家亟思比舊樂派更上層樓的時代中,結合了一點現代主義與瓦格納風骨以創制旋律。他既得天時之便,理所當然要受人賞識。我們所以迎接他不甚美妙的旋律,只因我們無從選擇。」

這首《沉思》原曲為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奈的代表作品。

歌劇《泰伊思》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4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這一優美的旋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

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敗冊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弊枯物,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

E. 音樂家誕生在維也納的作品有哪些在維也納的哪些街、花園、禮堂、劇院、會議廳是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

A
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當代著名的義大利指揮家。
萊薩克·阿爾貝尼茲(Lsaac Albeniz,1860-1909) 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
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眾望的阿根廷女鋼琴家。
薩爾瓦多里·阿卡爾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現代著名義大利小提琴家。
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n,1903-),智利鋼琴家。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
萊羅爾·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
瑪麗安·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1902-),美國黑人女低音歌唱家。
卡爾·奧爾夫 (Carl Orff,1895-1982),德國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
肯耐·約翰·奧爾福德 (Keneth John Alford,1881-1945),英國作曲家。
查理·奧爾特 (Charles Orth,1850-1893),德國作曲家。
約克·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
阿瑟·奧涅格 (Au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小提琴、對位法、賦格與指揮。
大衛·費奧多洛維奇·奧依斯特拉赫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蘇聯著名的小提琴家。
阿布拉瓦內爾(Maurice Abravanel, 1903-1993) :出生於德國的美國指揮家,曾師事寇特. 懷爾(Kurt Weill)
B
賽謬爾·巴伯 (Samuel Barber,1910-1981),美國作曲家。
苔克拉·芭達捷芙絲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蘭女作曲家、鋼琴家。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
卡爾·菲力普·埃曼紐·巴赫(K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魏瑪,是偉大的音樂之父——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的第三個兒子。
威爾海姆·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德國著名鋼琴家。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國作曲家,自幼學習鋼琴。
巴托克,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現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國作曲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詹妮特·貝克 (Janet Baker,1933-),英國女中音歌唱家。曾從伊賽普、聖.克勒和洛蒂.雷曼學習聲樂。
文森佐·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卡爾·伯姆 (Karl Bohm,1894-1981),奧地利指揮家。
格蕾斯·本勃萊 (Grace Bumbry, 1937-),美國黑人女中音歌唱家。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
托馬斯·畢徹姆 (Thomas Beecham,1879-1961),英國指揮家。
尤西·畢約林 (Jussi Bjorling,1911-1960),瑞典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路易齊·波凱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生於盧卡,幼時從父學習音樂。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
路易·埃克多·柏遼茲(Loius-Hector Berlioz,1803 -1869)法國傑出的作曲家。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生於摩爾多瓦,自幼學習小提琴,對民間音樂有較深的研究。
戈塔比·布拉加 (Gaetabi Braga,1829-1907),義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生於朱利亞諾瓦,
本傑明·布里頓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英國作曲家,自幼從母學習鋼琴,
馬克斯·布魯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國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顯露出傑出的音樂天賦。
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1824-1896),奧地利作曲家及管風琴家,
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1931- )奧地利鋼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師從德澤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遷回奧地利,從卡恩(Kaar)學琴.
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1929-) 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年輕時曾擔任荷蘭廣播愛樂樂團小提琴手。
C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
卡爾·車爾尼 (Carl Czerny,1791-1857),傑出的奧地利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於維也納,自幼隨父學習鋼琴。

D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
弗朗蒂切克·德爾德拉 (Frantisek Drdla,1868-1944),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
雷奧·德利勃 (Leo Delibes,1836-1891),法國作曲家,曾在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亞當和貝努瓦學習作曲、管風琴及鋼琴。
里卡多·德里戈 (Ricoardo Drigo, 1846-1930),義大利作曲家,指揮家。
安東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
皮埃爾·狄蓋特 (Pierre Degeyter?848-1932),法國業余作曲家
格里高拉斯·迪尼庫 (Grigoras Dinicu,1889-1949),羅馬尼亞小提琴家、作曲家,生於布加勒斯特。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多普勒·阿爾伯特·弗朗茲 (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長笛演奏家、作曲家。

E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國作曲家
理查德·艾倫貝格 (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

F
馬努埃爾·德·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
阿瑟·菲德勒 (Arthur Fideler,1894-1949),美國指揮家。
魯道夫·菲爾庫什尼 (Rolf Firkusny,1912-),捷克鋼琴家、作曲家。
威爾海爾姆·富爾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德國指揮家。
蓋布里埃爾-尤爾貝恩·福萊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國作曲家
朱諾·弗朗切斯卡蒂(Zino Francscafti,1905-),法國小提琴家。
賽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
米雷拉·弗雷妮 (Mirella Freni,1935-),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國作曲家

G
尼古拉·蓋烏洛夫 (Nicolai Chaurov,1929-),尼古拉·蓋烏洛夫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
提托·戈比 (Tito Gobbi,1915-),義大利男中音歌唱家。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
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 (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1865-1936),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愛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高足。
愛德華·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愛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高足。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
愛狄塔·格魯貝羅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國作曲家,年輕時從捷克作曲家、管風琴家車爾諾霍爾斯基鑽研音樂。
菲爾德·格羅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國作曲家,自幼從父學中提琴,從母親學鋼琴、小提琴與和聲。
弗朗索瓦·約瑟·戈賽克 (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國作曲家、指揮家。
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國著名作曲家
格魯恩·古爾德 (Gleun Gould,1932-) ,加拿大著名鋼琴家。
查理·弗朗索瓦·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國作曲家

H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蘇聯作曲家。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
亞莎·海菲茲(Jascha Heifetz,1901-1987),當代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
保羅·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和中提琴家。
布羅尼斯拉夫·胡貝爾曼 (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波蘭小提琴家。
保羅·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和中提琴家。
瑪莉蓮·霍恩(Marilyn Horne,1934-),美國女中音歌唱家。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國作曲家。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
J
艾米爾·格列高里耶維奇·吉列爾斯(Emil Grigolyevich Gilels,1916-),前蘇聯鋼琴家。
凱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羅斯作曲家,生於立陶宛。幼時曾赴波蘭學習音樂。

K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馬蒂奧·卡爾卡西 (Mateo Carcassi,1792-1852),義大利吉他演奏家,偉大的吉它教育家。
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
赫伯特·馮·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偉大的奧地利指揮家。
何塞·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恩里科·卡魯索 (Enrico Caruso,1873-1921),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傑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
列奧尼德·科岡(Leonid Kogan,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學派新一代的優秀代表人物之一。
凡·克萊本 (Van Cliburn,1934-),美國鋼琴家。
弗蘭科·科菜里(Franco Corelli 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阿爾坎格羅·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1713) 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艾倫斯特·克勞烏斯(Ernst Kraus,1863-1941),德國男高音歌唱家。
穆佐·克萊門蒂(Muzjo Clementi,1752-1832) 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
阿隆·柯普蘭 (Aaron Copland,1900- ),美國現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於紐約,雙親都是俄國猶太移民。
威爾海姆·肯普夫 (Wilhelm Kempff,1895-),德國著名鋼琴家和作曲家。
謝爾蓋·庫賽維斯基 (Sergei Koussevitzky,1874-1951),美籍俄羅斯指揮家、低音提琴家及音樂活動家。
L
約瑟夫·喬西姆·拉夫 (Joseph Joachim Raff,1822-1882),德國作曲家。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
愛德華·拉羅 (E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血統的法國作曲家
阿利西亞·德·拉羅查(Alicia de Larrocha,1923-),西班牙女鋼琴家。
讓·菲力普·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法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弗朗茲·萊哈爾 (Franz Lehar,1870-1948),奧地利輕歌劇作曲家。
弗里茨·萊納(Fritz Reiner,1888-1963),著名的匈牙利指揮家。
馬里奧·蘭札 (Mario Lanza,1921-1959),美國男高音歌唱家。
奧托里諾·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義大利作曲家
斯維亞托斯拉夫·傑奧里索維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蘇聯鋼琴家。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國作曲家。
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阿納托利·里亞朵夫 (Anatolii Liadov,1855-1914),俄國作曲家。
羅格里諾·列昂卡瓦洛 (Ruggiero Leoncavallo,1848-1919),義大利作曲家
阿圖爾·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蘭鋼琴演奏家。
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羅斯傑出的鋼琴家、作曲家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1924-),德國女中音歌唱家。
保羅·羅伯遜 (Paul Robeson,1898-1976),美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
胡瓦奎因·羅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1902-1999),西班牙作曲家。
胡文蒂諾·羅薩斯 (Juventino Rosas Cadenas,1868-1894),墨西哥作曲家。
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托羅波維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俄羅斯傑出的大提琴家、指揮家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讓-巴斯蒂特·呂利 (Jean-Bastiste Lully,1632-1687),法國作曲家。原籍義大利。
M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
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儒勒·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國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從母學鋼琴。
羅林·馬澤爾 (Lolin Mazel,1930-),美籍法國指揮家。
愛德華·麥克道威爾 (Edward MacDowell,1861-1908),美國著名作曲家兼鋼琴家。
羅伯特·梅里爾 (Roberto Merill,1917-),美國男中音歌唱家。
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著名的美國小提琴家。
祖賓·梅塔(Zubin Mehta,1936-),當代著名的印度指揮家,生於孟買。
吉亞克莫·梅耶貝爾 (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國作曲家。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
威廉·門格爾貝格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荷蘭指揮家。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義大利傑出的歌劇作曲家,是前期巴羅克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蘭克·米查姆 (Frank Meacham,1850-1895),美國作曲家、編曲家。
那薩姆·米爾斯坦 (Natham Milstein,1904-1992),美籍俄羅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學小提琴,十歲登台演出。
台奧多爾·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1831-1887),德國作曲家。
查理·明希 (Charles Munch,1891-1968),法國指揮家。
安娜·莫福 (Anna Moffo,1934-),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
維托里奧·蒙蒂 (Vittorio,Monti,1868-1922) ,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里卡爾多·穆蒂 (Riccardo Mutti,1941-),當今著名的義大利指揮家。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國作曲家,「強力五人集團」成員。
N
比爾吉特·尼爾森 (Birgit Nilsson,1918-),瑞典女高音歌唱家。
奧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1810-18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P
尼科羅·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1782-1840),偉大的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
伊扎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1935-),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曼努埃爾·瑪利亞·龐塞 (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墨西哥作曲家。
沃爾特·辟斯頓 (Walter Piston,1894-1976),美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格里高利·皮亞蒂戈爾斯基 (Gri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
蕾昂泰茵·普萊斯 (Leontyne price,1927-),美國女高音歌唱家。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蘇聯作曲家、鋼琴家。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家。
亨利·普賽爾 (Henry Purcell,1659-1695),英國作曲家。
S
卡米爾·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
彼得·施賴爾 (Peter Schreier,1935-),德國抒情男高音歌唱家。
老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04-1849),奧地利作曲家,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
小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
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弟,本職為建築工程師。
理查·施特勞斯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義大利作曲家,初學小提琴,畢業於波洛尼亞音樂會堂,後學作曲。
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 (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德國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茲·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國著名的音樂家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國女鋼琴家。生於萊比錫,羅伯特·舒曼之妻。
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00-1725)義大利作曲家。
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義大利作曲家、古鋼琴家,亞歷山大·斯卡拉蒂之子。
吉烏塞比·迪·斯岱法諾 (Giuseppe di Stefano,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是一個交響樂作曲家和鋼琴音樂的大師。
貝多伊齊·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樂派作曲家。
弗拉基米爾·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1944- ),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
亞諾什·斯塔克 (Janos Starker,1924-),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
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美籍前蘇聯小提琴大師。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
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美籍英國指揮家。
約瑟夫·蘇克 (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從其父學習音樂。後入布拉格音樂學院學小提琴,從德沃夏克學作曲。
弗朗茲·馮·蘇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
約翰·菲力浦·蘇薩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美國作曲家、軍樂指揮家。
費爾南多·索爾 (Fernando Sor,1778-1839), 西班牙作曲家、吉它演奏家。
左爾格·索爾蒂 (Georg Solti,1912-),英籍匈牙利指揮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1926-),著名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
安德雷斯·塞戈維亞 (Andres Segovia,1893-1987),西班牙吉他演奏家。
Murray Perahia 佩拉希亞(1947- )
美國鋼琴家(有猶太血統),5歲開始學琴,海恩是他第一個老師,1966年進紐約曼納音樂學院師從巴爾薩姆,1968年拜霍爾紹夫斯基為師.

T
居塞比·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麗娜塔·苔巴爾迪 (Renata Tebaldi,1922-),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西斯科·泰雷加 (Francisco Tarrega,1852-1909),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
葛塔諾·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恩里克·托賽里 (Enrico Toselli,1883-1926),義大利作曲家、鋼琴家。
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指揮家,大提琴演奏家。
弗朗切斯科·保羅·托斯蒂 (Francesco Paolo Tosti,1846-1916),義大利作曲家,生於義大利阿勃魯齊省的奧爾托納。

W
布魯諾·瓦爾特 (Bruno Walter,1876-1962),德國指揮家,鋼琴家。
埃米爾·瓦爾德退費爾 (Emil Waldteufel,1837-1915),法國作曲家。生於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作曲。
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生於萊比錫。
卡爾·馬力亞·馮·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德國作曲家。
安東·威伯恩 (Anton Webern,1883-1945),德國作曲家。生於維也納,是二十世紀表現主義音樂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海特·魏拉-羅柏斯 (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 巴西作曲家、指揮家。
拉爾夫·沃恩·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國作曲家。
約翰·威廉 (John Williams,1941- ),澳大利亞吉它演奏家。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約1675-1741) 巴羅克時期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X
簡·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貝克佛蕾·西爾斯 (Bcverly Sills,1929-),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貝爾·西爾佛曼。
埃瑪努爾·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法國作曲家,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
埃爾內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國作曲家
小澤征爾(Seiji Qzawa,1935-),日本著名指揮家,後加入美國籍。生於中國沈陽
亨里克·謝林(Henryk Szeryng,1918-),當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蘭人
奧諾德·勛柏格(Aunold Schonberg,1874-1951),奧地利作曲家,與其門生威柏恩和貝爾格一起形成「新維也納樂派」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基本上自學成才。

Y
那西索·葉佩斯 (Narciso Yepes,1927- ),西班牙吉它演奏家。
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蘇聯作曲家。
伊奧西波·伊凡諾維奇 (Iosib Ivanovici,1845-1902),羅馬尼亞作曲家。
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爾 (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西班牙作曲家。生於阿拉瓦。
約翰·埃曼努埃爾·約納森 (Johan Emanuel Jonasson,1886-1956),瑞典作曲家。《杜鵑圓舞曲》是其代表作。
Z
鄭京和(Chung,Kyung-Wha,1948-),韓國著名女青年小提琴家。
皮恩卡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當代傑出的以色列青年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之一。
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F. 西方古典音樂家

您好呀,也只能列一些著名的音樂家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colo 1782-1840)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的貧窮家庭中,五歲學習曼陀林,兩年後改學小提琴。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已的作品,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十三歲開始公開演出。他曾從師於努拉。洛卡泰里於1733年編著的《小提琴藝術》教材對帕格尼尼日後的創作影響極深。1828年他開始了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等地的旅行演奏。1834年由於身體健康原因停止了演奏。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藝精湛,令不少音樂家、作曲家與樂評家為之而瘋狂。所作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是他演奏技藝的薈萃。他的作品還有六部小提琴協奏曲、室內樂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巴赫(Bach Johnnsebastian 1685-1750)德國人。1685年生於埃森納赫,自幼隨父學小提琴。十歲時父母去世後,隨兄一起生活,並開始學習鍵盤樂器和管風琴。1700年在呂內堡的聖密歇爾教堂唱詩班任歌手,並從師於伯姆拿。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廖爾豪遜任教堂管風琴師。1708年在魏瑪,任宮廷管風琴師,1714年升為樂長。1723年到萊比錫,任聖多馬斯教堂管風琴師和宮廷樂長。1749年雙盲失明,且身體明顯衰退。1750年7月28日在萊比錫因中風去世。他的作品極為豐富,除歌劇未涉及外,有各種體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洋音樂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
巴赫生前默默無聞,發表作品極少。去世五十多年後,經門德爾松竭力推崇,開始受後人重視。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是波蘭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幼年受波蘭民間音樂熏陶,七歲開始學習鋼琴,並創作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十二歲學習和聲對位並開始創作。1826年入華沙音樂學院,1829年離校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奧、捷、德等國演出。波蘭起義失敗後定居巴黎,潛心創作。並與浪漫派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等等傑出音樂家有交往,常在貴族沙龍中演奏。肖邦的音樂創作植根於波蘭民間音樂,富愛國主義精神,善於寫作奔放的旋律與靈活多變的和聲。作品以鋼琴曲為主不用標題,常以圓舞曲、夜曲、波洛涅茲、瑪祖卡等舊體裁抒發其富於詩意的音樂構思。

門德爾松(Felix Mendessohn 1809-1847)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1809出生於漢堡, 父親是一位大銀行家,母親是有廣博修養且具音樂才能的賢妻良母。
他十歲時就發表了許多作品。17歲時既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他曾在1829年指揮了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這次著名的音樂會令聽者在巴赫死後第一次聽到此曲。為此,這首塵封達百年之久的神劇傑作,終於能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視,同時更激發了19世紀早期重新發掘巴赫音樂的熱潮,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從見天日作出了最重要貢獻。同年,他以鋼琴演奏家兼指揮的身份,在歐洲各地展開旅行演奏,所到之處聽眾無不為之風靡。1831-1832年滯旅義大利,1833年任柏林歌唱協會指揮,同年在杜塞道夫舉辦"低地萊茵音樂節",從此三年間以指揮身份遊走與該市的教會、歌劇院及合唱團。1835年-1847年,門德爾松擁有了眾多的頭銜: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普魯士宮廷的「音樂總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森音樂廳」指揮,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等。期間1843年與舒曼等人成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出任院長。由於積勞過度,於1847年因腦溢血病逝萊比錫,享年僅38歲。
以神童著稱的門德爾松,在短暫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各種題材的音樂作品。作曲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曲曲旋律優美,洋溢著浪漫唯美的氣息。此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48首,其形象生動多變,是最早標題音樂的代表。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舒曼(Schumann 1810-1856) 德國著名的音樂家。1810年出生在茨維考的一個有較高文學修養的家庭,自幼便開始展現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舒曼幼年時對文學的喜愛並不亞於音樂,也因此培養出豐富的感情與過人的想像力,從6歲開始學習音樂,到9歲時已能寫作歌劇及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學音樂,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音樂的學習和研究當中。
1830年當他欣賞過帕格尼尼在法蘭克福的演奏會後受到啟發。當年畢業後轉功音樂,正式開始了音樂家生涯。舒曼本想做一個出色的鋼琴家,但卻因急於求成,訓練方式錯誤導致手指受傷,後改學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1840年與著名鋼琴家、恩師的愛女克拉拉相遇並結婚,他們的結合可稱為19世紀樂壇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隨之舒曼的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如:《蝴蝶》、《婦人之戀》、《狂歡節》等等。1854年因患嚴重的精神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並曾企圖自殺,最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中休養,就此結束了作麴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的《新音樂雜志》在其主持下,成為德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正面的意義與重要的作用。

舒伯特(Schudert Frant Peter1797-1828)奧地利人,1797年生於維也納,在一個拮據的家庭中成長。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也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他幼年隨兄長及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後來在一個教會唱詩班擔任童高音,並開始正式學習學習。1808年十一歲時考入維也納帝國及皇家學校,以後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並完成了《第一交響曲》。1812年與當時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薩里埃利學習。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第一次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據說是這首歌曲導致德國藝術歌曲的誕生,此說雖不精確,卻有一定道理。1818年被邀請到匈牙利擔任艾斯特哈薩公爵府中(海頓曾與此擔任宮廷樂長,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為止)任其女兒的音樂老師,廉取固定收入。在1821年出版他的《魔王》一曲時,己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樂曲。1823年,疾病開始折磨舒伯特,住院期間,他寫了聲樂套曲《美麗的磨房姑娘》中的一些歌曲。1828年舒伯特溘然長逝,時年31歲。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生於羅勞,家境貧寒,其父曾做過修車匠、教堂雜役、管風琴師和男高音歌手。海頓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後入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勤奮學習音樂並學習作曲。十六歲因倒嗓,被唱詩班革職,無處棲身,借友人一陋室教徒為生。後成為音樂教師波兒波拉的助手。1759年任摩爾辛伯爵的音樂領班。1761年長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門下服役,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與莫扎特相識,情義至深。他曾兩次訪問倫敦,並創作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此曲是他一生最優秀的作品)。1798年與1801年又分別寫成《創世紀》與《四季》。此後他的身體開始每況愈下。1809年5月13日在維也納去世。
海頓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民間氣息。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國傑出的作曲家。1803年出生於法國南部一個小鎮的醫生家庭里。自幼酷愛音樂,但家庭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在經過短暫學醫後,最終以與家庭脫離關系為代價選擇了音樂道路。
1826年柏遼茲入讀巴黎音樂院。他年輕時是個富於小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作家,曾寫過《希臘革命》大合唱。法國七月革命時,也曾走上巴黎街頭高唱《馬賽曲》。後又把該曲改編為大型管弦樂隊與二重合唱的樂曲。歌德、貝多芬和莎士比亞等人激發了他的想像力,使他在1830年創作的清唱劇《沙丹納普之死》一舉贏得羅馬大獎。同年,自傳式的《幻想交響曲》首演,令他成了當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他除了以銅管樂器的擴充,為管弦樂的表現打開嶄新的空間外,還以新穎、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戲劇化的處理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並以獨創的"固定樂思"曲法,開創了標題音樂的作曲,李斯特的交響詩和瓦格納的歌劇,無不深受其影響。盡管如此,柏遼茲生前在法國國內並未受到重視,反而在國外,特別是德國備受尊榮。柏遼茲的名字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相提並論,堪稱法國浪漫主義三傑。1869年柏遼茲在巴黎去世。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茲堡,他的父親李奧普特是宮廷樂師。他3歲彈琴,5歲作曲,是一位在音樂上非常早熟的天才,並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他的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五歲時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1762-1763年間他與姐姐就在慕尼黑、維也納、法蘭克福、布魯賽爾、巴黎和倫敦等地演出,並發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倫敦隨同阿貝爾和J.C.巴赫學習作曲。68年在維也納演出首部歌劇《巴斯丁與巴絲蒂娜》。莫扎特長時間的演出、旅行、創作所到之處都傳出贊譽之聲。在旅途中,莫扎特更結識了多個對他甚有影響的人物與重要音樂家。使他的創作更廣泛,更完美。在他人生最後的也是最為貧困的9年中,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創作出大量的傑作。如:歌劇《唐璜》、《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等。

比才(Bizet Georges 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十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阿列維等人學作曲。十九歲獲羅馬大獎後,在羅馬學習三年,立志寫作歌劇。1863年發表歌劇《採珠者》,1872年為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演出未獲成功,而其配樂則以交響曲形式流傳後世。最後一部歌劇《卡門》正在巴黎上演之際,他卻在不得志中抑鬱而死。
比才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他是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早年曾師從戈賽爾、馬克森學習鋼琴。一生交友甚廣,並特別得到舒曼夫婦及阿希姆賞識與支持。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他的交響樂作品既有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又有其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潛心創作了多部巨作。1897年作為最後一位古典作曲大師的勃拉姆斯在維也納去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現了日耳曼民族嚴肅質朴的氣質和維也納的甜蜜韻味。

德彪西(debussy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1862年生於聖熱曼昂萊,自幼學鋼琴,十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其後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他常運用全音音階、東方五聲音階及平行五度;自由使用不協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題發展;配器上突出個別樂器的音色。這些技法,曾遭多人反對,後被公認為繼浪漫派之後的一大樂派。《牧神午後》是作者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1918年德彪西因患癌症在巴黎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
1877年他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作品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等。

亨德爾(Handel Georg Frderic 1685-1759)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父為理發師兼外科醫生,宮廷侍從。亨德爾七歲從師學習雙簧管、古鋼琴、管風琴和對位法。十二歲成為助理管風琴師,並寫成雙簧管奏鳴曲等。1702年入哈雷大學學法律,一年後離校去漢堡,任凱塞歌劇院小提琴師,同時從事歌劇創作。1706年去義大利接觸那不勒斯樂派歌劇及科萊里、斯卡拉蒂的器樂創作。1710年回國任漢諾威宮廷樂長。1712年去英國演出歌劇。取得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位,隨之定居英國,並領導歌劇院的工作。1727年加入英國籍。1741年轉入清唱劇寫作,創作了著名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當時英國民族主義愛國思想,而受歡迎。
亨德爾由於勤奮地創作和操勞,晚年患眼病,1753年雙目失明。1759年4月6日《彌賽亞》演出時,擔任管風琴演奏。但八天後與世長辭。他一生有歌劇四十六部,清唱劇三十二部,康塔塔一百部,以及大量聲樂曲、器樂曲等。

奧芬巴赫(Offendach 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父為科隆猶太教堂樂師。幼時隨家遷巴黎。188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同時在巴黎歌劇院任大提琴師。1849年任法蘭西劇院指揮。1853年開始寫作輕歌劇。1855-1861年任巴黎人滑稽劇院經理。1873-1875年經營快活劇院。一生共寫歌劇九十六部。他的輕歌劇情節有趣,大膽採用當時各種歌曲、舞曲、小夜曲與進行曲形式,音樂通俗易懂,至今流傳不衰。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生於匈牙利雷定。在音樂上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的體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的影響,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表現力。1875年創建布達佩斯音樂學院,親任院長。

馬斯內(Massenet 1842-1912)法國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經營制鐵業的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從小就顯露音樂才賦。9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多次獲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1873年起,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在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創作達到了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響。

西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芬蘭人,父為軍醫。九歲起學鋼琴。十四歲學小提琴,並自學作曲。後參加業余室內樂團。1885年進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不久轉入音樂學院。1889年上演所作弦樂四重奏,頗或好評。後又以公費赴柏林、維也納深造。
1892年回國,致力於創作,常以芬蘭民間文藝為題材。1893年執教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900年所作《芬蘭頌》上演,大大激起了芬蘭人的愛國思想。1904年定居赫爾辛基附近的耶爾文佩。1914年訪問美國,接受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回國後過著隱居生活,但仍從事創作。1929年起停止創作。他是十九世紀民族派浪漫主義音樂最後的代表人物,為芬蘭音樂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
他的作品有戲劇配樂、交響曲、交響詩、合唱曲、歌曲等。
福萊(Faure 1845--1924)法國人,父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到巴黎學音樂。1861年師事聖-桑。1866年任聖-桑韋爾教堂管風琴師。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參加了義勇軍。1877年任馬德倫教堂管風琴師,1896年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其音樂教學成績斐然,拉威爾、艾奈斯庫等人皆出其門下。1905年繼杜布瓦(Dubois,1837-1924)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
1920年因耳聾及健康不佳而辭職。所作鋼琴曲、歌曲與室內樂甚多,是法國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安魂曲》是其代表作。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他1864年出生在德國的慕尼黑,其父是著名的圓號手。4歲起學習鋼琴,6歲開始作曲,8歲學小提琴。1875年他隨邁爾學習作曲理論,畢業於慕尼黑大學。1880年創作了最早的《第一交響曲》(未發表),1882年為管樂而作的《小夜曲》引起彪羅注意,1885年繼彪羅任邁寧根樂隊指揮。1886年任慕尼黑宮廷劇院指揮。1889年任魏瑪樂團指揮。1894年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898年任柏林歌劇院總監。1919年任維野納歌劇院總監。因一度任納粹政府"國家音樂局"總監,第二次大戰後曾受審於慕尼黑特別法庭。1949年,在到處隆重慶祝他85歲生日後不久,於加米勒-帕滕斯興去世,享年85歲。
創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響較深,後傾向李斯特與瓦格納。其交響詩與歌劇對現代音樂影響較大。他的成名作是《唐璜》,較著名的作品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雄生涯》等等。

馬勒(Mahler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亞卡利什特在6歲時起學習鋼琴,1870年舉行首次鋼琴獨奏會。1875年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愛博斯坦學鋼琴、福克斯學和聲、弗朗茨·克倫學作曲,是布魯克的追隨者。音樂學院畢業後,開始指揮生涯,1885年任維也納歌劇院指揮,1888年任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897-1907年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1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曾經有評價說:「古斯塔夫·馬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
馬勒出身貧寒,在童年時就因波希米亞和猶太人雙重血統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發現了他的音樂才華,送他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馬勒是一個充滿憂郁而又極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個連接浪漫主義頂峰和現代主義的作曲家,馬勒的音樂常常交織著一種浪漫溫馨的抒情和無法掙脫的對人類生存痛苦的感嘆,最終化為一種靈魂的呻吟。
馬勒的創作的黃金期基本是從1896-1907年的10年間。在這期間他創作了第三到第八交響曲和聲樂套曲《亡兒之歌》。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臟病去世,年僅51歲。去世後仍有三布作品為發表它們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響曲。
曾有報道說,馬勒的過早辭世與他的妻子阿爾瑪有很大的關系。1910年阿爾瑪與著名的「包豪斯」設計院的創建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相遇,兩人一見鍾情,這使馬勒受到了重大打擊,可以說直接促成了一年後這位偉大作曲家的辭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亞)作曲家。
德沃夏克16歲(1857年)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布拉格國民劇院樂隊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年始有作品問世引起音樂界的注意。後離開劇院,專業從事創作與受徒。曾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對各種音樂形式都有涉獵,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國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在美國3年使他創作了代表最高藝術的水平的《第九交響樂》、《大提琴協奏曲》、《第十二美國四重奏》和《10首聖經歌曲》

威爾第(Verdi 1813-1901)義大利作曲家。客站老闆之子,幼隨鄉村風琴師學習音樂。後受人資助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納學作曲。1836年創作的第一部歌劇是《羅徹斯特》,後被斯卡拉歌劇院老闆梅雷利賞識,於1839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1842年以歌劇《納布特》轟動樂壇。他是義大利傑出歌劇作家,有29部作品傳世。大家熟知的《麥克白》、《奧賽羅》、《茶花女》、《阿依達》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爾(Ravel,Maurice1875-1937)法國作曲家。父為機械師,祖籍瑞士;母為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二歲學和聲。188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里奧學鋼琴、弗雷學作曲。1901年獲羅馬次獎。以後四次競爭首獎失敗,釀成「評獎不公」事件(1905年),評委會主席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杜瓦爾引咎辭職,由福萊接任。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在巴黎過半隱居生活,專事創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劇《達菲尼與克羅埃》,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曲《水之游戲》、《鵝媽媽組曲》、《鏡》等。

G. 施恆的人物生涯

2008年4月以評委一致通過並表示祝賀的第一名最高成績,獲得巴黎高等師范音樂學院「最高級演唱家文憑」,成為該院建院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籍歌唱家。2009年6月獲得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碩士文憑,同年9月受聘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任教。
留法期間法國主流媒體曾多次對施恆的演唱進行過熱情洋溢的報導,其中法國著名的《費加羅報》評論施恆為「極具舞台魅力的聲樂表演藝術家,並且對藝術歌曲的理解和對歌劇人物的演繹同樣另人驚嘆」。此外,在著名旅法鋼琴家、音樂教育家,聯合國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會主席周勤齡女士的資助與指導下,於2008年成為國際跨國公司ACCENTURE藝術家發展計劃支持的第一位中國音樂家。
■專業獲獎情況
2005年8月,在「法國第17屆馬爾芒德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特別評委獎。
2006年4月,在「第21屆(法國)貝濟耶國家聲樂比賽」中,獲得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2006年5月,在著名的「法國巴黎UFAM國際聲樂比賽」中,施恆一人囊括了「則核最佳藝術歌曲演唱獎」、「最佳歌劇演唱獎」、「最佳男中低音獎」和第二名四項大獎,成為這項賽事有史以來一人獲得獎項最多的選手。
2006年8月,在「法國第18屆馬爾芒德國際聲樂比賽」中,囊括法國藝術歌曲組和歌劇組兩項最高大獎,成為該賽事歷史上第一個同時獲得兩項最高大獎的參賽選手。
2 0 0 7 年9 月,在法國迦納利第3 屆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巴黎歌劇雜志獎」,法國權威雜志《歌劇》藝術主編Jean Gallois 先生親自為施恆頒發此獎。
2007年11月,在「法國第14屆瑪空歐洲聲樂比賽」中,施恆又一次囊括了「法國藝術歌曲組」和「歌劇組」兩項最高大獎雹碼,成為該賽事歷史上第一個同時獲得兩項最高大獎的參賽選手。
2008年1月,在「法國第15屆皮卡爾第歐洲聲樂比賽」中,獲得聲樂組第一名大獎。
2008年5月,在「義大利昂賽爾莫.柯爾采尼國際聲樂比賽」中,囊括「觀眾獎」、「最佳男中音獎」,和第一名大獎。成為該賽事有史以來同時獲得獎項最多的選手。
2008年5月,在「法國巴黎第19屆佛拉姆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聲樂組第一名大獎。
2008年10月,在「法國第11屆維吾那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男子組第一名大獎。
2008年11月,在「法國第1屆『法語及法國音樂』藝術節聲樂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大獎和觀眾獎。
2009年6月,在「法國第3屆尼姆國際青年歌唱家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大獎。
■參加的部分法國聲樂音樂會及歌劇表演
2005年應邀參加「波爾多大劇院青年歌唱家音樂會」。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應邀參加馬西歌劇院新年音樂會。
2006年應邀參加阿維尼翁歌劇院音樂節。
2006年應邀參加圖爾寬大劇院法國職業歌唱家音樂會。
2006年應邀參加在蒙彼利埃大劇院舉辦獨唱音樂會。
2006年應法國文化部邀請,在巴黎皇家宮殿由法國文化部所舉辦的歐洲文化節上,擔任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男中音領唱。
2006年11月,與馬爾芒德劇院和波爾多大劇院簽約,擔任比才歌劇《採珠人》男中音主角祖爾卡。
2008年,與馬西歌劇院簽約,在馬斯奈歌劇《灰姑娘》擔任國王的角色。
2008年12月,應邀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著名鋼琴家,指揮家許忠先生合作演出莫扎特《安魂曲》及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並飾演主角費加羅。
2008至2009年,與漢斯大劇院、盧恩歌劇院、比利時瓦洛尼皇家歌劇院孫肆掘簽約,出演捷克歌劇《狡猾的小狐狸》中男中音主角。
2010年4月,法國現代歌劇《CHIN》在法屬留尼汪島首演,施恆出演歌劇的男中音主角(CHIN),這部由法國作曲家為施恆度身定做的歌劇,在當天的首演中獲得巨大的成功,並受到我國駐留尼汪島領事張國斌先生的熱烈祝賀。2011年後將在法國巡演二十多場。
■在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舉行個人演唱會情況
2006年,在法國利摩日文化中心舉辦獨唱音樂會,並應邀在該文化中心進行聲樂講學活動。
2006年4月,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7年應法國國家電台邀請,兩度接受專題采訪,並在電台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7年12月,應邀在日本東京銀座王子音樂廳和日本昭和大學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8年應邀在巴黎索邦大學音樂廳舉辦獨唱音樂會。
2008年,應邀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馬爾切羅大劇院和義大利布羅尼布德里奧大劇院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8年7月,應邀在法國蘭斯、克萊蒙費朗、佩皮尼昂的音樂節上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9年應邀在著名的巴黎普蕾耶音樂廳演唱馬勒作品專場。
2 0 0 9至2 0 1 2年,將應邀在歷史悠久的巴黎北方義大利歌劇院,巴黎盧浮宮音樂廳,巴黎盧浮宮古教堂,巴黎藝納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9年應法國室內樂團首席指揮Jean-Walter Audoli 先生邀請,在巴黎演唱福列的安魂曲。
受柏林國際服裝設計師比賽組委會邀請,將於2010年夏在柏林國際服裝設計節開幕式上舉辦個人音樂會。
此外,施恆還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音樂廳擔任門德爾松交響詩男中音領唱;法國巴士底歌劇院音樂廳演唱馬提諾室內樂作品;巴黎捷克文化中心捷克作曲家作品音樂會;在凡爾賽皇宮演唱巴赫康塔塔第82號男中音獨唱作品;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音樂大廳舉辦音樂會,在巴黎阿拉伯國際展覽文化中心舉辦音樂會。2004至2010年,在短短6年中,施恆在全法各地劇院及音樂廳參加演唱了近兩百場音樂會。
■得到著名大師的先後指導
男中音歌唱家Tom Krause,世界著名聲樂藝術指導大師Janine Reiss,男中音歌唱家Jean-Phipippe LAFONT,男中音歌唱家Gabriel Bacquier,女高音歌唱家 June Anderson,男中音歌唱家Alain Fondary,男中音歌唱家Jorge Chaminé。
李秀英

H. 法國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誰以及其作品

法國的著名作曲家以及其作品:

1、紀堯姆·德·馬肖(法語:Guillaume de Machaut,約1300年-1377年4月),法國中世紀作曲家、詩人。代表作有《聖母彌撒曲》。

2、古諾 (1818~1893),男,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1893 年10月18日卒於聖克盧。代表作有《微風圓舞曲》,《士兵進行曲》,《聖母頌》,《小夜曲》。

3、布萊茲(1925~ )Boulez,Pierre,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代表作有《《無主的錘子》,《重重皺褶》,《結構Ⅰ》,《結構Ⅱ》,《力量之詩》。

4、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出生於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鎮,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達芙妮與克羅埃》,《鵝媽媽》,《茨岡》,《波萊羅舞曲》,《圖畫展覽會》。

5、夏爾·卡米爾·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法國鋼琴、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屬於浪漫時期。他的作品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達利拉》。

I. 儒勒·馬斯奈的人物簡介

馬斯內生於盧瓦爾省附近的小城鎮,父親是高級工程師。他從小顯露出在音樂上的天賦,11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畢業時獲得羅馬大獎,赴羅馬進修歌劇創作,三年後回到差銷巴黎。1878年開始在巴黎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同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9年榮獲二級勛位。 1842年5月12日生於法國蒙托(Montaud)。
自幼從母學鋼琴,1860年從A.托馬學橋賀作曲。1863年獲羅馬大獎,同時在歌劇院樂隊中任職。1867年在喜歌劇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普法戰爭時服兵役,1878年在巴黎音樂學院創辦作曲班。
1912年8月13日逝世於巴黎。 音樂具有個性,甜美傷感,帶有較濃的娛樂性特點。代表作品為歌劇虛消游《泰伊思》,其幕間曲《沉思》流傳極廣。

閱讀全文

與法國馬斯奈劇院是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