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大學里的哲學教授是什麼地位

法國大學里的哲學教授是什麼地位

發布時間:2023-05-14 10:35:24

❶ 法國的哲學家都有誰,其中最著名的是哪幾位

歷史上的法國和英國是哲學家啟蒙的地方,曾經法國出現過許多個哲學家。那你知道哲學家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所謂哲學家,就是能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士,他們往往代表著思想啟蒙和世界上出現思想運動。哲學家主要研究哲學,並通過學術和理論表達哲學。法國出現過很多哲學家,今天我們一起看一看法國著名哲學家吧!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

大家心裡肯定把伏爾泰和作家掛鉤,其實他也是哲學家呀。18世紀的啟蒙運動,伏爾泰起到了關鍵作用。甚至後人將她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由此可見,伏爾泰對後世的影響,所以他是法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

❷ 介紹一下福柯,字數不要太多

福柯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小江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26日出生於法國維艾納省省會普瓦捷,這是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寧靜小城。他父親是該城一位受人尊敬的外科醫生,母親也是外科醫生的女兒。福柯在普瓦捷完成了小學和中學教育,1945年,他離開家鄉前往巴黎參加法國高等師范學校入學考試,並於1946年順利進入高師學習哲學。1951年通過大中學教師資格會考後,他在梯也爾基金會資助下做了1年研究工作,1952年受聘為里爾大學助教。

早在高師期間,福柯即表現出對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極大興趣,恰好他父母的一位世交雅克琳娜·維爾道(Jacqueline Verdeaus)就是心理學家,而雅克琳娜的丈夫喬治·維爾道則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雅克·拉康的學生。因此,在維爾道夫婦燃搜的影響下,福柯對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學習,並與雅克琳娜一道翻譯了瑞士精神病學家賓斯萬格爾(Ludwig Binswanger)的著作《夢與存在》。書成之後,福柯應雅克琳娜之請為法文本做序,並在1953年復活節之前草就一篇長度超過正文的序言。在這篇長文中,他日後光彩奪目的寫作風格已經初露端倪。1954年,這本罕見的序言長過正文的譯作由德克雷·德·布魯沃出版社出版,收入《人類學著作和研究》叢書。同年,福柯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專著《精神病與人格》,收入《哲學入門》叢書,由法國大學出版社出版。福柯後來對這部著作加以否定,認為它不成熟,因此,1962年再版時這本書幾乎面目全非。

1955年8月,在著名神話學家喬治·杜梅澤爾(Georges Dumezil)的大力推薦下,福柯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聘為法語教師。在瑞典期間,福柯還兼任法國外交部設立的「法國之家」主任,因此,教學之外,他花了大量時間用於組織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在瑞典的3年時間里,福柯開始動手撰寫博士論文。得益於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大批16世紀以來的醫學史檔案、書信和各種善本圖書,也得益於杜梅澤爾的不斷督促和幫助,當福柯離開瑞典時《瘋癲與非理智——古典時期的瘋癲史》已經基本完成。

1958年,由於感到教學和工作負擔過重對,福柯提出辭職,並於6月間回到巴黎。兩個月後,還是在杜梅澤爾的幫助下,同時也因為福柯在冊尺瑞典期間表現的出色組織能力,他被法國外交部任命為設在華沙大學內的法國文化中心主任。這年10月,福柯到達波蘭,不過他並沒有在那兒待太久,原因倒也富於戲劇性:他中了波蘭情報機關的美男記。福柯從很早時候起就是同性戀,對此他倒不加掩飾,就個人生活而言,這位老兄顯然夠得上「風流」的美名。然而50年代正是東西方冷戰正酣之時,兩方都在挖空心思的相互刺探。恰恰在1959年,法國駐波蘭大使館文化參贊告假,大使本已有心提拔福柯,便一面讓他代行參贊職務,一面行文報請正式任命。所以波蘭情報機構乘虛而入,風流成性的年輕哲學家合當中計。

離開波蘭後,福柯繼續他的海外之旅,這一次是目的地是漢堡,仍然是法國文化中心主任。1960年2月,福柯在德國最終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這是一本在厚度和深度上都同樣令人匝舌的大書:全書包括附錄和參考書目長達943頁,考察了自17世紀以來瘋癲和精神病觀念的流變,詳盡梳理了在造型藝術、文學和哲學中體現的瘋癲形象形成、轉變的過程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按照慣例,申請國家博士學位的應該提交一篇主論文和一篇副論文,福柯因此決定翻譯康德的《實用人類學》並以一篇導言作為副論文,雖然這一導言從來沒有出版,但福柯研究者們發現,他後來成熟並反映於《詞與物》、《知識考古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在這篇論文中其實已經形成。

應福柯之請,他以皮姿歷前在亨利四世中學的哲學老師,時任巴黎高師校長的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欣然同意作副論文的「研究導師」,並推薦著名科學史家、時為巴黎大學哲學系主任的喬治·岡奎萊姆(Georges Conguilhem)擔任他的主論文導師。後者對《瘋癲史》贊譽有加,並為他寫了如下評語「人們會看到這項研究的價值所在,鑒於福柯先生一直關注自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精神病在造型藝術、文學和哲學中反映出來的向現代人提供的多種用途;鑒於他時而理順、時而又搞亂紛雜的阿莉阿德尼線團,他的論文融分析和綜合於一爐,它的嚴謹,雖然讀起來不那麼輕松,但卻不失睿智之作……因此,我深信福柯先生的研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 1961年5月20日,福柯順利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也被評為當年哲學學科的最優秀論文,並頒發給作者一枚銅牌。

詞與物書影

福柯畫像

還在福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以前,克萊蒙-費朗大學哲學系新任系主任維也曼在讀完《瘋癲史》手稿後,即致函尚遠在漢堡的作者,希望延聘他為教授。福柯欣然接受,並於1960年10月就任代理教授,1962年5月1日,克萊蒙-費朗大學正式升任福柯為哲學系正教授。在整個60年代,福柯的知名度隨著他著作和評論文章的發表而急劇上升:1963年《雷蒙·魯塞爾》和《臨床醫學的誕生》,1964年《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以及1966年引起極大反響的《詞與物》。

這部著作力圖構建一種「人文科學考古學」,它「旨在測定在西方文化中,人的探索從何時開始,作為知識對象的人何時出現。」 [1] 福柯使用「知識型」這一新術語指稱特定時期知識產生、運動以及表達的深層框架。通過對文藝復興以來知識型轉變流動的考察,福柯指出,在各個時期的知識型之間存在深層斷裂。此外,由於語言學具有解構流淌於所有人文學科中語言的特殊功能,因此在人文科學研究中,語言學都處於一個十分特殊的位置:透過對語言的研究,知識型從深藏之處顯現出來。這本書「妙語連珠,深奧晦澀,充滿智慧」 [1],然而就是這樣一本十足的學術論著,甫經出版即成為供不應求的暢銷書:第一版由法國最著名的伽利瑪出版社於1966年10月出版,印了3500冊,年底即告售磬,次年6月再版5000冊,7月:3000,9月:3500,11月:3500;67年3月:4000,11月:5000……,據說到80年代為止,《詞與物》僅在法國就印刷了逾10萬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同樣戲劇,評論意見幾乎截然二分,不是大加稱頌,就是憤然聲討,兩造的領軍人物也個個了得:被譽為「知識分子良心」的大哲學家薩特聲稱這本書「要建構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即資產階級所能修築的抵禦馬克思主義的最後一道堤壩」,法國共產黨的機關雜志也連續發表批駁文章;不過更有意思的是,這一次,天主教派的知識分子們同似乎該不共戴天的共產黨人們站到了同一條戰線里:雖然進攻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在反對這一點上,兩派倒是心有期期。但福柯這一方的陣容也毫不遜色:岡奎萊姆拍案而起,他於1967年發表長文痛斥「薩特一夥」對《詞與物》的指責,並指出爭論的焦點其實並不在於意識形態,而在於福柯所開創的是一條嶄新的思想系譜之路,這恰恰又是固守「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的薩特等所不願意看到並樂意加以鏟除的。

不管怎樣,《詞與物》為福柯帶來了巨大聲望。不久,福柯又一次離開了法國,前往突尼西亞大學就任哲學教授。福柯在突尼西亞度過了1968年5月運動的風潮。這是一個「革命」的口號和行動時期遍及歐洲乃至世界的時期,突尼西亞爆發了一系列學生運動,福柯投身於其中,發揮了相當的影響。此後,他的身影和名字也一再出現於法國國內一次又一次的遊行、抗議和請願書中。

68年5月事件促使法國教育行政當局反思舊大學制度的缺陷,並開始策劃改革之法。作為實驗,1968年10月間,新任教育部長艾德加·富爾決定在巴黎市郊的萬森森林興建一座新大學,它將擁有充分的自由來實驗各種有關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的新想法。福柯被任命為新學校的哲學系主任。但是,萬森很快就陷入無休止的學生罷課、與警察的臨街對峙乃至火爆沖突中,福柯的哲學系也在極左派的吵嚷聲中成為動亂根源。在萬森兩年,是使福柯感到筋疲力盡的兩年。

1972年12月2日,對福柯來講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這一天,他走上了法蘭西學院高高的講壇,正式就任法蘭西學院思想體系史教授。進入法蘭西學院意味著達學術地位的顛峰:這是法國大學機構的「聖殿中的聖殿」。

70年代的福柯積極致力於各種社會運動,他運用自己的聲望支持旨在改善犯人人權狀況的運動,並親自發起「監獄情報組」以收集整理監獄制度日常運做的詳細過程;他在維護移民和難民權益的請願書上簽名;與薩特一起出席聲援監獄暴動犯人的抗議遊行;冒著危險前往西班牙抗議獨裁者佛朗哥對政治犯的死刑判決……。所有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權力的深層結構及由此而來的監禁、懲戒過程的運作問題。這些思考構成了他70年代最重要一本著作的全部主題——《規訓與懲罰》。

福柯的最後一部著作《性史》的第一卷《求知意志》在1976年12月出版,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探究性觀念在歷史中的變遷和發展。福柯對這部性的觀念史寄予厚望,並以務求完美的態度加以雕琢,大綱和草稿改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最終文本與最初計劃相差甚大。這又是一部巨著,按照福柯最後的安排,全書分為四卷,分別為《求知遺志》、《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護》、《肉慾的告贖》。可惜的是,作者永遠也看不到它出齊了,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薩勒貝蒂爾醫院病逝,終年58歲。

福柯的死使法國上下震驚。共和國總理和教育部長稱「福柯之死奪走了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凡是想理解20世紀後期現代性的人,都需要考慮福柯。」《世界報》、《解放報》、《晨報》、《新觀察家》等報刊相繼刊發大量紀念文章。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也紛紛發表紀念文字:年鑒學派大師費爾南·布羅代爾稱「法國失去了一位當代最光彩奪目的思想家,一位最慷慨大度的知識分子」;喬治·杜梅澤爾的紀念文章感人肺腑,老人老淚縱橫的談到以前常說的話「我去世時,米歇爾會給我寫訃告。」然而,事實無情,顛倒的預言更加使人悲從心來:「米歇爾·福柯棄我而去,使我感到失去很多東西,不僅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也失去了生活的內容。」

米歇爾·福柯(1926-1984)

6月29日上午,福柯的師長和親友在醫院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儀式上,由福柯的學生,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宣讀悼文,這段話選自福柯最後的著作《快感的享用》,恰足以概括福柯終身追求和奮斗的歷程,我也就用這段話來結束這篇為紀念福柯逝世18周年而做的短文吧:

「至於說是什麼激發著我,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希望在某些人看來這一簡單答案本身就足夠了。這個答案就是好奇心,這是指任何情況下都值得我們帶一點固執地聽從其驅使得好奇心:它不是那種竭力吸收供人認識的東西的好奇心,而是那種能使我們超越自我的好奇心。說穿了,對知識的熱情,如果僅僅導致某種程度的學識的增長,而不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盡可能使求知者偏離自我的話,那這種熱情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在人生中:如果人們進一步觀察和思考,有些時候就絕對需要提出這樣的問題:了解人能否採取與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方式思考,能否採取與自己原有的觀察方式不同的方式感知。……今天的哲學——我是指哲學活動——如果不是思想對自己的批判工作,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它不是致力於認識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思維,而是證明已經知道的東西,那麼它有什麼意義呢?」

❸ 法國著名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逝世 德尼·狄德羅(1713—1784年),法國卓越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網路全書》的組織者和主編。

讓-保羅-薩特.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缺。這一榮譽瑞典文學院原來是打算頒給法國50歲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薩特(1905-1980)的,但這位大師拒絕接受這一榮譽。在寫給瑞典文學院的信中他申述了自己的理由,他說他的這一行為並非針對諾貝爾獎金本身,而是他不接受任何一個來自官方機構所頒發的獎項。薩特所提出的客觀理由是,他認為在文化的領域中,也有東西方的斗爭,但是東西兩文化事實上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他意識到文化的接觸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沖突的現象,這些沖突必須靠人和文化的接觸去排除,不能單靠一些機構的斡旋而解決。他同時還聲明,他正是由這兩種文化的沖突所構成,但他的同情心卻毫無疑問是站在社會主義一邊的。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理論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他是「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波德里亞生於1929年,作為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人,他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法國知識分子。1976年出版的《象徵交換與死亡》一書是他影響最大的著作,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之一。《消費社會》一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則讓他風靡於大眾,他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我國學界批判、理解消費社會的思想基礎。

得知波德里亞去世的消息,法國教育部部長Gilles deRobien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他曾用批評介入海灣戰爭和「9·11」

1991年,波德里亞曾拋出《海灣戰爭未曾發生》的論斷,他認為第一次海灣戰爭只是傳媒製造了一場影像戰爭,符號與現實的斷裂發揮到極端的判斷讓他更加有名,也惹來了非議。

「9·11」事件後他更加大膽地說,這是一次真正讓人亢奮的高水準事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它打亂了歷史的節奏,從象徵主義和黑色幻想的意義上說,是一切事件之母」。盡管恐怖主義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國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盡管許多美國人都沒法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不減對美國問題的熱情。

他的理論來自「刺痛現實的搏鬥」

中國社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尚傑稱,波德里亞和福柯、德里達等人都是法國老一輩的哲學家,現在他去世之後,就結束了他們那代哲學家的歷史。

同濟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張閎透露,同濟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原本還准備今年邀請波德里亞來華講學。他表示,波德里亞近兩年才對中國學術界產生影響,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和學習到其思想精髓的人很少。波德里亞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啟示,一個知識分子除了自己的學業、學術之外,還能通過自己的知識理性有力地介入現實,對之提出一種解構性的批判,而他的理論就是在刺痛現實的搏鬥中得來的。

他的理論不是回顧,而是前瞻

談到波德里亞與福柯、德里達等人的區別時,張閎稱,福柯、德里達算是他老師輩的人物,波德里亞一方面延續了他們的研究並進行了融合,另一方面他經歷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時代,他的理論不是對歷史的回顧,而是具有前瞻性,他對超級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問題都有預見性,這一點是最為獨特的。

笛卡兒(Descartes,René),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與數學思想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
笛卡兒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但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稜兩可甚至前後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惟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於是他決定避開戰爭,遠離社交活動頻繁的都市,尋找一處適於研究的環境。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在荷蘭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書中總結了他在哲學、數學和許多自然科學問題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皇列為禁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思想的傳播。
笛卡兒不僅在哲學領域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兒的主要數學成果集中在他的「幾何學」中。當時,代數還是一門比較新的科學,幾何學的思維還在數學家的頭腦中佔有統治地位。在笛卡兒之前,幾何與代數是數學中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笛卡兒站在方法論的自然哲學的高度,認為希臘人的幾何學過於依賴於圖形,束縛了人的想像力。對於當時流行的代數學,他覺得它完全從屬於法則和公式,不能成為一門改進智力的科學。因此他提出必須把幾何與代數的優點結合起來,建立一種「真正的數學」。笛卡兒的思想核心是:把幾何學的問題歸結成代數形式的問題,用代數學的方法進行計算、證明,從而達到最終解決幾何問題的目的。依照這種思想他創立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的「解析幾何學」。1637年,笛卡兒發表了《幾何學》,創立了直角坐標系。他用平面上的一點到兩條固定直線的距離來確定點的位置,用坐標來描述空間上的點。他進而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表明了幾何問題不僅可以歸結成為代數形式,而且可以通過代數變換來實現發現幾何性質,證明幾何性質。解析幾何的出現,改變了自古希臘以來代數和幾何分離的趨向,把相互對立著的「數」與「形」統一了起來,使幾何曲線與代數方程相結合。笛卡兒的這一天才創見,更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從而開拓了變數數學的廣闊領域。最為可貴的是,笛卡兒用運動的觀點,把曲線看成點的運動的軌跡,不僅建立了點與實數的對應關系,而且把形(包括點、線、面)和「數」兩個對立的對象統一起來,建立了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建立,不僅標志著函數概念的萌芽,而且標明變數進入了數學,使數學在思想方法上發生了偉大的轉折--由常量數學進入變數數學的時期。正如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笛卡兒的這些成就,為後來牛頓、萊布尼茲發現微積分,為一大批數學家的新發現開辟了道路。
笛卡兒在其他科學領域的成就同樣累累碩果。笛卡兒靠著天才的直覺和嚴密的數學推理,在物理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從1619年讀了開普勒的光學著作後,笛卡兒就一直關注著透鏡理論;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參與了對光的本質、反射與折射率以及磨製透鏡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論視為整個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笛卡兒堅信光是「即時」傳播的,他在著作《論人》和《哲學原理》中,完整的闡發了關於光的本性的概念。他還從理論上推導了折射定律,與荷蘭的斯涅耳共同分享發現光的折射定律的榮譽。他還對人眼進行光學分析,解釋了視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狀體變形,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在力學方面,他提出了宇宙間運動量總和是常數的觀點,創造了運動量守恆定律,為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他還指出,一個物體若不受外力作用,將沿直線勻速運動。
笛卡兒在其他的科學領域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創見。他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創立了漩渦說。他認為太陽的周圍有巨大的漩渦,帶動著行星不斷運轉。物質的質點處於統一的漩渦之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笛卡兒的這一太陽起源的旋渦說,比康德的星雲說早一個世紀,是17世紀中最有權威的宇宙論。他還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笛卡兒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1649年冬,笛卡兒應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安的邀請,來到了斯德哥爾摩,任宮廷哲學家,為瑞典女王授課。由於他身體孱弱,不能適應那裡的氣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同年二月病逝。終年54歲。1799年法國大革命後,笛卡兒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國歷史博物館。

二、笛卡兒的成就
[編輯本段]

笛卡兒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在其一生活動中則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哲學方面:

笛卡兒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統治者。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但他還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並論證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物質實體的存在。他認為上述兩實體都是有限實體,把它們並列起來,這說明了在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兒還企圖證明無限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他認為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笛卡兒的認識論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主張唯理論,把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

笛卡兒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導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❹ 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的個人簡介是怎麼樣的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出生於1952年,196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於1978年因搶銀行被捕。在獄中的五年間,斯蒂格勒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研讀現象學著作,並發現「技術」問題的重要性。出獄後,他得到法國著名哲學家德里達的指導,1992年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

斯蒂格勒的技術哲學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傳統,廣泛吸收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西蒙棟和吉爾的技術哲學、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勒魯瓦-古首脊蘭和梅林·唐納罩羨德的人類學以及現代自然科學等諸多思想資源。

斯蒂格勒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直面當代數字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激進批判話語,由於把「技術」問題從哲學的邊緣推到了核心位置,引起巨大關注,斯蒂格勒藉此確立了自己在哲學領域的地位,重新確立了技術在哲學領域的地位,這也使他成為當代西方社會批判理論陣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4)法國大學里的哲學教授是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貝爾納·斯蒂格勒去世:

據法國國家廣播電台(Radio France)報道,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於當地時間6日去世。

生前,斯蒂格勒擔任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文化部負責人等重要職位,但他總是擠出時間來閱讀和思考。

根據陸興華在《一個人要怎麼活著,才算「物芹拍激烈」?》一文中記述,斯蒂格勒為了不被家裡打擾,深夜十二點之後就到他在巴黎另外租的一個小房間睡,這樣從早上五點到十點半都不接電話,就只是讀書,他稱之為「自我修煉」。

❺ 誰來介紹一下三位法國哲學家拉古·拉巴德、阿爾弗列特·鮑姆勒爾(Alfred Bauemler)、維克多·法利亞

提問者的問題有錯誤:
Philippe Lacoue-Labarthe (拉古.拉巴德)是法國的批評家,哲學家及作家。
Alfred Bäumler 是德國哲學家及李並渣教育家。
Víctor Farías (維克多·法利亞斯)是智利的大學學者,哲學教授。

Philippe Lacoue-Labarthe, 1940年3月6日出生在圖爾並於2007年1月28日逝世於巴黎,是一個批評家,哲學家,法國作家。他是研究海德格爾,德里達,拉康,德國浪漫主義和保羅策蘭思想的專家。 作為日耳曼語言和文化專家,他已經出版了策蘭,尼采,荷爾德林,瓦爾特·本雅明和海德格爾的法語翻譯。他在斯特拉斯堡的Marc Bloch大學任教30餘年,曾為CIPh的成蔽和員及主席。

Alfred Bäumler與1887年11月19日出生於捷克,1968年3月19日逝於德國。 自1924年起,他從德雷斯頓工業大學會議的義務組織者做起直到1928正是成為助教,1929取得以研究康德的第三批判哪悄開始其學術生涯,後來又成為尼採的研究者。他長期以來就代表納粹事業積極活動。

Victor Farias於1940年出生於聖地亞哥,是一位智利的大學學者,哲學教授。 海德格爾的學生,因其著作 《海德格爾與納粹》及《薩爾瓦多.阿連得 :反猶太主義和安樂死》

閱讀全文

與法國大學里的哲學教授是什麼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