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20年發生什麼事

法國20年發生什麼事

發布時間:2023-05-17 18:20:27

1. 法國歷史重大事件年事表

法國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1

1 文藝復興

法國的文藝復興是在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的條件下興起的。新興資產價級的經濟和政治要求與基督教會的神學及經院哲學格格不入。為著自身的利益,他們逐漸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下發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包含了復雜的階級內容,但主導方面說來它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法國的文藝復興受到義大利和北歐人文主義文化的重大影響。北歐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和一些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法國游歷、講學,傳播了人文主義文化。義大利戰爭中法國國王和貴族從義大利帶回大量人文主義作品、藝術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響了法國文化藝術界。法國文藝復興是在吸收和繼承國內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5世紀末,繁榮於16世紀。15世紀下半葉,法國已有不少人開始注意對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紀初出現了布戴·戴塔普爾·皮埃爾等法國第一代人文主義者,他們致力於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訂、整理和編輯工作。在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領域中義大利對法國的影響幾乎占據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學、思想領域則是在法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法國自己的人文主義文化。例如,法國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學的特點,在思想領域繼承和發展了懷疑主義思想。在文學表現手法上擅長諷刺,等等。人文主義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及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由於人文主義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貴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國王、公侯的支持和庇護。國王法蘭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學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萊語為主的法蘭西學院,成為人文主義學者同巴黎大學相對抗的基地。法蘭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爾王後瑪格麗特的宮廷則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人文主義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斗爭中迅速發展起來。

2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2. 法國20世紀60-70年代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有哪些盡量詳細謝謝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是現時的法蘭西共和國政府,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

歷任總統

夏爾·戴高樂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阿蘭·波厄 1969年4月28日—1969年6月20日
喬治·蓬皮杜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大事件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友好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出美國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67年歐共體成立
1968年5月爆發「五月風暴」,導致了1969年3月法國九百萬工人的總罷工,並引起全法又一次工人學生示威浪潮。
1969年4月,戴高樂在全民投票中敗北下台。
1975年8月1日 歐洲安全及合作會議成員國簽署赫爾辛基文件

3. 法國元帥福熙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那麼20年後發生的戰爭是

當然是凡爾賽,一戰後凡數拆爾賽條約對德國及其苛刻冊碼,因此20年後,二戰爆發,德國重整武備,閃擊州畢哪波蘭,閃擊法國。

4. 二十年後,法國人將有一番大大的頭痛

毛澤東1919年7月21日預言:20年後 法國人將有一番大大的頭痛。
果然,不多不少二十年後,法國人民遇到了大麻煩。希特勒為了羞辱法國,特指定在1918年德國投降的同一地點的同一節火車車廂里讓法國簽字投降。

事件回放:迅速破滅的法蘭西神話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施圖卡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其威力與速度是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法國陷入驚慌失措之中。

德軍在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代號為「紅色方案」的法蘭西戰役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這一方案要求德軍揮師南下,徹底擊敗法國。現在德軍兵力達137個師之多,其A、B兩個集團軍群迅速改組完畢。包克的B集團軍群(轄6個裝甲師)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實施突破;倫斯德A集團軍群(轄4個裝甲師)為左翼,向埃納河作正面突擊。

1940年6月10日,法國政府撤出巴培旦知黎,遷往圖爾。同日,義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4日,法國政府再遷往波爾多時,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巴黎。就在德軍佔領巴黎的當天,德軍A集團軍群的左翼已進至到馬奇諾防線的側背,「因為這遲昌條無用的防線,畢竟還存在著數十萬沒有投降或被消滅的法國軍隊」。希特勒要求倫斯德與C集團軍群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國部隊。根據希特勒下達的15號作戰指令,一直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執行吸引法軍注意力任務的C集團軍群,立即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A、C兩集團軍群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群佔領了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至此,希特勒滅亡法國的「揮鐮行動」勝利結束了。從5月10日至6月17日,號稱歐洲軍事強國的法國,就這樣在5周時間內被打敗了。曼施泰因的構想經過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等人的行動後,最終變成了一個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傑作。6月22日,為羞辱法國,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的一箭之仇,希特勒在貢比涅森林的火車車廂里,坐在1918年法德簽署停戰協定時法方代表福煦元帥坐過的那把椅子上,接受了法國的投降。7月1日,貝當政府從波爾多遷至維希城。貝當這位配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老英雄,從此充當起德國的傀儡。法國實際上滅亡了。

5. 如何看待法國隊時隔20年再度奪得世界盃冠軍

「4」不可擋!恭喜法國!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決賽,法國4比2擊敗克羅埃西亞奪冠!法國隊時隔20年,歷史第2次拿到世界盃桂冠!主帥德尚成為歷史上第三位以隊員和教練身份分別獲得冠軍的人。

本屆世界盃,當球迷因梅西、C羅、內馬爾等巨星過早出局扼腕,法國小將姆巴佩橫空出世,以4粒進球成了本屆世界盃最佳新秀,法蘭西青春王朝建立,球迷對下屆世界盃有了更多期待,2022年卡達冬天見。

6. 拿破崙退位後法國歷史進程(到一戰為止)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7. 法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1、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3、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組成了臨時政府,宣布共和國成立,七月王朝崩潰,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在法國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4、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由歐洲聯盟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在1957年3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成員國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共同市場及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根據《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Merger Treaty)在1967年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到歐洲共同體架構內。如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已經在歐洲聯盟架構內。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目的為核子能源聯營及分銷共同市場,並可出售剩餘核子能源至境外國家。

5、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改名歐盟)

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建議把法國和西德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舒曼計劃」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決定建立煤鋼的共同市場。

1952年7月25日該條約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歐洲共同體」,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

8.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發生了哪些社會變化

英國:
經濟晌戚扒:沒有出現經濟高漲,長期處於蕭條狀態,除了汽車、電氣、化工等新興產業有仔蘆所發展外,長期作為其經濟基礎的傳統工業、農業等宴昌日趨衰落。
政治:傳統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舊的兩黨輪流執政狀況被新的兩黨逐漸取代。

9. 求法國的20世紀末(差不多1950年以後的)歷史大事年表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10.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發生了哪些社會變化急需

一、 20年代的英國、法國

1.英國經濟的衰退和政黨政治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地位衰退表現在:

其一,債務激增,從1914年的6.5億英鎊(314900萬美元)1920年增至78.28億英鎊(3804408萬美元),英國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變成美國的債務國。

其二,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原來在國際市場上起著共同貨幣作用的英鎊受到美元的沖擊,利用英鎊對世界進行財政剝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戰後的經濟困難導致英國的政黨政治發生變化,工黨取代了保守黨,開始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隨著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地位的削弱和壟斷組織在經濟領域中居於統治地位,自由黨和它所奉行的自由主義原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由黨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戰後的英國工黨是以工人為主要成分奉行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左翼政黨。工黨領袖關於通過議會民主實行社會改革和建立財產公有制的詞句,對於希望改變自身經濟地位的工人群眾頗具吸引力。工黨執政期間,在資產階級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推行了一些有利於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改革。

2.愛爾蘭和英帝國自治領的分離運動加強

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增加了近260萬平方公里,但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出現瓦解的趨勢。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921年愛爾蘭南部26個郡脫離英國,成立自由邦。當時對於英帝國殖民體系變化影響最大的是自治領的分離運動。隨著自治領民族工業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要求脫離英帝國完全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強。宗主國英國在自身實力衰落的情況下也無法維持原來的殖民統治,被迫在1926年的帝國會議上作出決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擁有完全獨立的地位,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自治領與宗主國靠「共同忠於(英國)國王」這一信條被維系在英帝國內。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將上述演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英國已經失去對自治領的實質性政治控制,僅存留鬆散的政治聯系,各自治領都可以以獨立國家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威斯敏斯特法是英國被迫順應殖民體系瓦解這一客觀歷史趨勢的法律文件。

3.法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政策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大戰給法國造成約2000億法郎的巨大物質損失,這個「高利貸帝國主義」國家已由債權國變成外債高築的債務國,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但是,在相對穩定時期,法國經濟發展比較快,法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一是得益於戰勝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薩爾煤礦的開采權,使法國的冶金工業生產能力增加了75%;德國的賠款和擁有比本土大20倍的殖民地,也是法國經濟復甦的有利條件。二是法國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一方面,實行減支增收的財政改革,廣征賦稅,降低公務員薪金,限制糧食消費,調整幣制,穩定法郎,使財政狀況好轉;另一方面為緩解社會下層的不滿,實施了社會福利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是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由於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會後又沒有得到英美兩國以條約形式保障法德邊界,因此,尋求在歐洲大陸的安全保障成為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重心。1920至1927年法國先後與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比、波、羅、捷、南等國締約,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主要針對德國的安全保障體系,其目的在於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英國拒絕了法國的結盟建議,繼續對歐洲大陸奉行均勢政策。

二、 義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義大利是帝國主義列強中實力最弱的一個。戰後初期,義大利又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工業凋蔽、農業荒蕪、失業人數日益增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經濟危機導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工農革命運動高漲,工人奮起奪取工廠,農民奪取地主土地,資產階級統治機構陷於癱瘓狀態。為了鎮壓工農運動,鞏固統治地位,義大利大資產階級決定實行極權統治。另外,巴黎和會上義大利分贓最少,當年英法為換取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作戰,許諾的擴張領土的要求未能兌現。大資產階級期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鐵腕人物來扭轉義大利在國際上的被動局面,以武力實現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組織採用恐怖手段鎮壓工農運動,幫助資本家和地主奪回工廠和土地,從而贏得大資產階級的歡心和金錢、武器支持,發展為擁有武裝並控制義大利北部、中部許多地區地方政權的全國第一大黨。1922年秋,墨索里尼率黨徒進軍羅馬,在義大利建立起法西斯專政。教材小字部分介紹了墨索里尼全面強化法西斯統治的措施。法西斯的上台表明義大利資產階級在穩定統治秩序時選擇了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三、 20年代的美國、日本

1.美國的經濟繁榮和金元外交

美國是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典型國家。經濟繁榮突出表現在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特別是汽車業、電氣業、建築業和鋼鐵業。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德、法三國比重總和的79%。

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局面為美國經濟繁榮提供了較好的國際政治環境;戰後,歐洲各國恢復發展經濟缺少資金,為美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第二,大戰中積聚資本,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戰前美國就是經濟強國,大戰中,美國參戰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壞,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向各交戰國供應武器大發橫財。美國由欠歐洲國家約55億美元的債務國變成歐洲國家倒欠美國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開展生產合理化運動,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強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技術革命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四,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但是,在美國經濟繁榮之中,潛伏著不可克服的危機:農業長期不景氣,舊工業部門開工不足,大批農民破產、工人失業,貧富差距擴大,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的完成,使美國的海外市場逐漸縮小等,使美國日益膨脹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日益嚴重,繁榮只能是暫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就開始推行金元外交,戰後美國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運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務。戰後,美國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個拉美國家中已有14國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其次為東亞,美國的金元勢力在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擴張,引起同日本擴張的尖銳矛盾;再次為歐洲,通過為歐洲各國經濟復甦提供貸款和解決德國賠款問題,加強對歐洲事務的干預。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國在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同時,力圖在國際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2.日本經濟的增長與內外政策

日本經濟在大戰期間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發展。戰爭期間日本趁歐美商品暫時退出亞洲市場之機,幾乎壟斷了亞洲市場;俄英等協約國的軍需品、日用品訂貨,刺激了日本的工業生產;潛艇戰使日本海運業首先發展起來。大戰使日本由外貿入超國變為出超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日本經濟雖然增長迅速,但與歐美國家比相對脆弱。1920年爆發了日本歷史上空前深刻的經濟危機。在持續蕭條階段,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大地震發生,日本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日本政府一面以防止「財界的混亂」為名,全力救濟受災的大資本家,一面以維持治安為借口,大肆逮捕對反對天皇統治的社會主義分子和工人運動積極分子,製造慘殺旅日朝鮮人和中國人的事件,以轉移受災人民對政府的不滿。

1924年,為擺脫經濟困境,日本幣原外相推行與英美妥協的「協調外交」和對華盡量避免武力的經濟侵略政策。1927年,由於英美在華勢力增強,日本統治階級調整對華政策。大軍閥田中義一上台組閣後,推行對華武裝干涉的「積極外交」。出兵山東和製造「皇姑屯事件」體現了田中內閣分離滿蒙、阻礙中國統一、保護日本侵華權益的行動意圖。東方會議是日本統治集團為制定侵華政策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後發表的《對華政策綱領》確定了分離滿蒙、侵略中國、霸佔遠東的方針,把侵佔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方針作為日本的最高國策公開確定下來。東方會議的內容在田中奏摺中充分反映出來,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的行動證明田中奏摺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華的指導綱領。

四、 德國賠款問題

德國賠款問題是出現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條約規定:德國應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億金馬克,協約國成立賠款委員會解決賠款總額及分配比例問題。1921年,法國操縱下的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限42年還清。德國則在支付10億金馬克後以財政危機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會後,法國最先在賠款問題上處於領導地,它積極推行削弱德國的政策。美英出於自身商品輸出的需要,希望復興德國經濟,提出了減少賠款總額和延期常服的新方案,遭到法國的堅決反對。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1、 魯爾危機

法國和比利時在1921年1月出動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而德國採取消極抵抗政策,企業一律停工,國家補償企業主的損失,救濟失業工人。法國必須支付高額的佔領費才能維持對魯爾的佔領。魯爾危機導致德法矛盾激化,也使法國因受其累,難於解脫。同時引起美英兩國的不安。

2、 道威斯計劃

1924年,道威斯計劃出台。這是由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新的賠款計劃。這一計劃的突出特點是:

· 沒有規定德國賠款的總額;

· 規定了賠款的來源;

· 提出由英美向德國提供貸款,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支付賠款。

對此,斯大林指出:「這個由美國制定的道威斯計劃的內容,就是要歐洲各國利用德國所應償付歐洲各國的賠款,去償還積欠美國的貸款。」這一計劃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德國的賠款負擔,有利於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美國資本大量湧入德國掃清了道路,是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的重要步驟。同時也表明,美國成了歐洲國際關系中的大贏家,而法國卻進一步失去了稱霸歐洲的優勢。

3、 楊格計劃

1929年,由美國操縱的專家委員會又在道威斯計劃的基礎上,修改出台了「楊格計劃」。它規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139億金馬克,59年內付清,大大減輕了德國賠款的負擔。

1932年,德國以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為契機,宣布無力支付賠款,賠款問題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大國。

五、 洛迦諾公約

大戰後的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是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1925年的洛迦諾會議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召開的。會議達成公約,即洛迦諾公約。它實質上使縱容德國向東發展,推動它侵略蘇聯的帝國主義條約。它的簽訂具有兩個重要作用:

· 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系,為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歐洲國際關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 提高了德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德國恢復了歐洲政治大國的地位,不久參加了國際聯盟,並取得國聯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第三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 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危機。

· 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的,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 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使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

· 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潛伏了貨幣和信貸系統崩潰的危機。

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2、 經濟危機的特點

· 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何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 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

· 破壞性極強,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很快復甦。

3、 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

從局部看,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迦金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閱讀全文

與法國20年發生什麼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