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知道歷史上的康熙是怎樣死的
基本資料:清順治初皇父攝政王,軍事統帥。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 (今遼寧新賓老城)。9歲時,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晉貝勒。 天聰二年(1628),從後棗閉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余,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三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次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五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之戰,率先沖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六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七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採納。次年,縱掠山西等地。九年,與貝勒岳托、薩哈璘、豪格等統兵萬余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6000餘人,俘獲甚眾。清崇德元年(1636),晉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今朝鮮、韓國),二年,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三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沈陽)至遼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20餘戰皆捷,克城40餘座,俘掠人口25萬余。五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以築城屯田、圍城打援之策,進圍錦州,敗明軍於寧遠(今遼寧興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錦州南)間。六年,以私遣甲兵歸家罪,降為郡王,被罰銀萬兩。後兩次圍錦州。七年二月,參加松山決戰,大敗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所統八總兵13 萬人,俘洪承疇。三月,迫前鋒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城降,獲松錦大捷。
進克塔山(今葫蘆島東北),殲明軍7000餘人,再破杏山。師還復親王爵。八年,在皇太極卒後,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旋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順治元年 (1644)四月,以奉羨陪命大將軍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東威元堡誘降前往乞師的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約10萬(一說6萬)。五月佔領北京,確定遷都於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將撫定山東、兄岩蠢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京。致書南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勸其削藩稱臣。十月,受封叔父攝政王。旋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合擊大順軍於陝西。二年初,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總統,率准塔、譚泰等代豪格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揚州,五月佔南京,於蕪湖(今屬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繼滅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晉封皇叔父攝政王。六月以剃發令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相繼派兵鎮壓。閏六月,命兵部尚書洪承疇等經略江南及粵、贛、閩、湖廣、雲貴等地,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攻四川大西農民軍。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征閩、浙。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等率師征湖廣。十一月,部將豪格部於四川西充鳳凰山射殺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頒行全國。七月,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五年,命譚泰為征南大將軍,同何洛會征討降而復叛的原明將領、江西總兵金聲桓。調戶部侍郎額色率兵協助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命吳三桂鎮守漢中。為排斥異己,迫豪格致死。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間養馬及收藏軍器。命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廣大順軍將領李過、高一功部。十一月,晉封皇父攝政王。六年,兩次率師親征降而復叛的大同總兵姜鑲,克渾源(今屬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睿親王封號。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
善於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現在熒屏的古裝劇戲說成分很多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雖然收視率挺高,但專家和業內人士嗤之以鼻。而傳統意義上的古裝劇由於墨守陳規、按照史書講故事已被電視觀眾所摒棄。所以「秘史系列」不光要講歷史,而且要更突出歷史後面的「秘」字。「在大的歷史真實的背景下,講人的故事,講史書上有爭議的故事,這就是秘史」。
正說多爾袞: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出現了好多位優秀的君主,他們開疆擴土,勵精圖治,使中華民族疆域空前巨大。而有清一世,還有兩位雖無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的兩個人,就是前清入關定鼎中原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和晚清實現同治中興的慈禧太後。ic&:,5
多爾袞(1612-1650)清太祖第14子,母大妃納喇氏。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清王朝關內統治的奠基人。天命11年(1626年),天命汗努爾哈赤去世,隨後生母納喇氏阿巴亥也殉葬。13歲的多爾袞就失去了父母。而由於生母的殉葬,多爾袞和他的兩個同母兄弟地位一落千丈。大貝勒代善擁立皇太極繼承汗位。此時後金進入天聰汗(皇太極)和三大貝勒共同議政時期。-Q&
初露鋒芒 天聰二年(1628年)2月因為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屢次殺害後金使臣,皇太極率多爾袞和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親征。這是多爾袞第一次出征。最後大獲全勝。殺台吉古魯,俘萬一千二百人還。因多爾袞有功,賜名墨爾根戴青(滿語的意思為聰明機警多智)。不久封多爾袞為固山貝勒Er)a
戰功累累 隨皇兄初次出征蒙古就有不錯表現之後,多爾袞就開始和自己的兄長們一起加入了對明作戰。1629天聰汗繞道蒙古伐明。多爾袞和三貝勒莽古爾泰攻漢兒庄,守將最後投降。莽古爾泰率多爾袞等左翼兵與皇太極會師於遵化。隨後後金軍直逼北京,皇太極用反間計殺袁崇煥,後攻破永平等四城回師。1631年,隨天聰汗攻大凌河,圍困大凌河。後城內糧盡,祖大壽開城投降。nQ
降服額哲,獲得玉璽 天聰9年(1635年)2月,皇太極命多爾袞、岳託、豪格、薩哈廉將精騎一萬,收察哈爾林丹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多爾袞在招降額哲的同時,還獲得了元順帝北逃時帶走的傳國玉璽。%^
皇兄稱帝,受封親王 1636年(天聰十年)4月,大貝勒代善,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岳託、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率滿、漢、蒙古大臣及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以三體表文詣闕請上尊號。其中多爾袞手捧滿文表勸進。天聰汗改金為清,改元崇德。皇太極由後金的天聰汗被尊為大清朝寬溫仁聖皇帝。後人稱為清太宗。多爾袞被封為睿親王。M_jW^`
多爾袞和清太宗的關系比較密切,太宗很喜歡這個弟弟(太宗曾雲,朕愛爾過於子弟,錫予獨厚)。在天聰年間,在四大貝勒共同執政時期。皇太極的汗位並不穩固,有時還要聽從其餘3大貝勒的意見。於是他大力扶植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利用他們抑制三大貝勒。而多爾袞聰明多智,對太宗奉迎恭順。所以天聰5年(1631年)後金設6部。多爾袞掌管6部之首的吏部。由於工作出色,經常得到皇太極的贊許。1639年,因為正紅旗宜希達值班次事件。多爾袞控告禮親王代善,對君不敬、自作主張、不服從吏部差遣,欲「另有一部」,成為國中之國、君外之君。最後太宗開恩,以代善「年邁顛倒」免罪。此後,代善再也不在過問朝政了。N;sev
東征朝鮮,南下戰明 太宗改國號的同年12月,因為朝鮮不承認太宗稱帝。於是太宗親征朝鮮,多爾袞隨軍前往。攻克江華島,抓獲朝鮮王妃及朝鮮國王李倧的兩個兒子。李倧請降。從此朝鮮和清朝確定了君臣藩屬關系。因為多爾袞對朝鮮王室以禮相待,朝鮮國王一直很感激多爾袞。w$E0(
崇德3年8月,太宗以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督左路軍伐明。九月癸亥,多爾袞、豪格、阿巴泰與右翼軍的岳托會於通州。殺明督師盧象升。此戰多爾袞攻克40餘城,降六城。俘獲人畜25萬多。多爾袞因功獲賜馬5匹,銀兩萬亮。cX$`,k
松錦之戰 崇德5年(1640年)3月,清太宗命令圍困錦州。6月,多爾袞等在錦州附近的義州屯田。擊敗來援錦州的明軍。但多爾袞因為私自放士兵回家(當時清軍經過激戰損耗很大,人困馬乏,所以多爾袞讓他們輪班回家休整,稍微休整再返回軍隊)於1641年3月被降為郡王,罰銀萬兩,奪兩牛錄。這時被圍錦州城內的蒙古貝勒諾木齊、台吉吳巴什等向清軍投降。錦州外城被攻破。8月,洪承疇率明8總兵及明軍13萬屯松山支援錦州。多爾袞屢次與之交戰。8月丁巳,清太宗親率大軍至戚家堡。多爾袞建議太宗駐扎在松山,杏山之間。由他指揮作戰。太宗同意。明軍在松山無法取勝,糧食又少。於是突圍。多爾袞在塔山大道設伏截殺,吳三桂隻身跑到寧遠。洪承疇困守松山孤城。次戰共殺明軍5萬餘人。1642年2月,松山被攻下,洪承疇被生擒。3月祖大壽獻錦州降清。多爾袞因功又被復封為親王。松錦戰後,明在關外的據點只剩下寧遠一城。而且清朝得到了洪承疇這個引路人,比消滅明的十幾萬軍隊意義更大。此戰後,清拒絕了明的議和(歷史比較愛做弄人,在天聰年間,後金要和明談和,明不許,到了崇德年間,一切相反,這會是清不接受了)。此時清已不把明當作真正意義上的對手了。@
太宗駕崩,輔政世祖 崇德8年(1643)8月9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病故。在沒有任何關於皇儲問題的遺命下。一場關於皇位繼承人的斗爭開始了。這時在清朝王公貴族的內部,太宗生前所轄的兩黃和正藍旗支持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支持豪格。禮親王代善的兩紅旗態度不明。兩白旗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多鐸和阿濟格支持多爾袞。1643年8月14日,在沈陽故宮崇政殿,八旗王公大臣議立皇位繼承人。兩黃旗的軍隊把開會的崇政殿包圍起來。會議一開始,兩黃旗索尼,嗸敗就先站出來議立皇子。多爾袞以諸位王爺還未發言,將他們斥退。這時多鐸和阿濟格提議立多爾袞,多爾袞沒有立即答應。多鐸又提議立自己,未獲多爾袞同意後,提出立代善。代善以自己年老堅決不同意。豪格因為自己即位不被通過而以自己福小德薄,難當此任而率先離去。這時多爾袞提議,既然肅親王無意皇位,那麼就立皇九子福臨,由自己和右真王(濟爾哈朗)輔政,等皇帝成人再歸政。就這樣,兩黃旗和兩白旗達成了妥協,大家都能接受此結果。所有王公大臣一起宣誓同心協力共同輔佐順治。宣誓後不久,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仍想讓多爾袞即位,多爾袞揭發他們的罪行,並把他們處死。v0\x&
大戰三海關 順治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軍隊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明平西伯吳三桂被李自成招降,後因聽說其家被闖軍抄了,父吳襄在北京被闖軍「夾打要銀」,而復叛歸。4月9日,多爾袞率大軍攻明。此時李自成也率軍20餘萬東伐吳三桂。吳三桂致信多爾袞,請求借兵滅賊,許以土地金帛。多爾袞在進軍的同時,開始還懷疑吳三桂是否真的投降(因為清朝曾經多次招降吳未果)。多爾袞給吳回信,答應可以為其報國仇,但讓吳率眾來降,可以裂土封王。吳三桂接到回信後,知道闖軍出北京已逼近山海關,又回信多爾袞請清軍速進。4月21日,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在一片石擊敗闖軍唐通的部隊。吳三桂親自出關去見多爾袞。經過一番談判,吳同意剃發降清。清軍進入山海關。闖軍20餘萬,「自北山列陣,橫亘至海」。當天大風仰沙,對面都看不清楚。多爾袞對眾人說,流賊不可輕視,我軍伺敵陣尾,待他們疲憊不堪後再攻之,必勝。大家努力,服從軍令,打贏此仗,大業就成了。多爾袞命吳三桂軍在肩膀上繫上白布以示區別於闖軍,命吳軍為先鋒。與闖軍首先交戰。闖軍包圍吳軍,一番混戰。吳軍逐漸支持不住。此時多爾袞命清軍投入戰斗,闖軍大敗,死傷慘重。清軍一直追出四十里。c>
進入北京 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其率一萬人為前部,追擊李闖。並對手下將領說,此次出師是為明報君父之仇,除暴救民,消滅流賊以安天下,有濫殺無辜,濫取財物,濫燒百姓民居的,將治罪。並嚴申軍紀。多爾袞在進軍北京的沿途,受到了明軍民的迎接。地方官紛紛投降。李自成在殺了吳三桂一家30餘口,又放火燒北京宮殿後,帶著大量的財物離開北京回陝西。多爾袞命吳三桂等繼續追趕李闖。自己率大軍入北京。明文武百官在朝陽門外迎接,三呼萬歲。請多爾袞乘明皇帝的輦車入城,多爾袞說,自己是周公輔政,不該乘輦,在明臣固請的情況下,才同意乘輦入城。睿親王命大軍留駐城外,無令不準入城。隨後為崇禎發喪三日,以帝王禮葬之。將崇禎的皇後和妃子也一並以禮葬之。命令新佔領的區域暫緩剃發。 W=U2
定都北京,沿襲明制 6月,多爾袞和清文武大臣確定建都北京。9月順治帝和在盛京留守的清朝文武移都北京。10月1日正式在北京舉行即位大典。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當清朝正式確立了北京為權力中心後,多爾袞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大量招納,徵召漢官,並加以重用,很多原來明朝的高級官吏應征。在六部中滿漢尚書兼用。多爾袞還尊孔崇儒,順治帝即位的第二天就封孔子六十五代孫允植為衍聖公。並在沈陽修孔廟,多次祭祀孔子。繼續明朝的國子監太學制度,重開科舉考試,還大力整頓吏治。多爾袞取消了明末的三餉,又減免了很多地方的賦稅。對恢復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sDD\
平滅李闖,降服南明 在確定北京為都城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消滅自己的敵人了。此時李闖的軍隊雖然退出北京,但仍控制了山陝豫甘地區,有兵百萬。張獻忠控制著四川。南明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兵50萬。而清軍入關後,有滿八旗4萬餘人,蒙八旗1萬多,漢八旗3萬多,加上其餘的一些部隊總共12萬多。可以說清朝的力量是最弱的。多爾袞採取了先安撫南明,先把流賊作為主要的敵人。順治元年(1644年)6月,多爾袞派葉臣開始進攻山西。原明大同總兵官姜鑲降清。9月,唐通(也是原明將,後投降李闖)被招降,10月山西全境被清佔領。在西線佔領山西的同時。清軍在東線的軍事行動也在進行。1644年9月佔領山東,10月佔領江蘇北部。此時,多爾袞認為消滅李闖和南明,統一全國的機會到了。在順治元年(1644年)10月命阿濟格進攻陝西,多鐸去定江南。但因為闖軍進攻河南懷慶,獲得大勝。於是命多鐸暫停南下。先順路平滅李闖後,再南下。多鐸率兵在河南戰勝闖軍後,直取潼關,在12月底到達潼關。在潼關,多鐸屢勝闖軍,李自成不能取勝,於1645年1月退回西安。潼關守將馬世堯率所部七千人詐降獻城。被識破斬殺。清軍進攻西安,李自成放棄西安退入河南。多爾袞看到已佔領陝西全境,便命阿濟格繼續追剿李自成,多鐸則被調去進攻南明。李闖退入河南後,看到清軍追來,於是又向湖北撤退。在湖北闖軍和清軍又多次交戰,闖將劉忠敏被擒殺,宋獻策被擒後,投降。李自成本人也在敗退途中,於1645年5月在九宮山被當地鄉民所殺。闖軍余部退入湖南。阿濟格在江西收降了南明左夢庚(左良玉的兒子)所部水陸軍13萬後班師。o8u
多鐸率軍由陝西通過河南,進攻南明。沿途比較順利,只在揚州遇到史可法率軍頑強抵抗,損失很大。城破後,清軍進行了報復性屠城。5月清軍渡過長江,南京投降。福王朱由崧逃往蕪湖投奔黃得功,後得功被殺,福王也被俘獲。多鐸此次平滅弘光政權在沿途共收降南明軍23萬。接著多鐸又消滅了杭州的潞王政權,潞王朱常淓投降。至此江南平定。S2E3,
打壓政敵 在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剛剛輔政不久,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就要求,凡事先與睿親王說,諸臣上奏摺要先寫睿親王的名字。但即使這樣,多爾袞也不放過他。在順治4年(1647年),多爾袞以濟爾哈朗的王府逾制,罰銀2000兩,免去輔政王的資格。讓多鐸為輔政王。順治5年,濟爾哈朗的侄子們告發濟爾哈朗,說他在太宗死後,曾經議立豪格,議罪當死,被從輕發落後降為郡王。雖然後來被恢復為親王,但也遠不如從前風光了。PpTq>h
多爾袞另一個打壓的對象就是豪格。在多爾袞輔政後不久,豪格就對多爾袞多有怨言,說多爾袞多病無福,不能終輔政之事,而且還對自己未能即位,非常後悔。結果被手下的人告密,豪格因此被貶為庶人。後雖因入關作戰有功,被恢復親王,但豪格始終小心翼翼。順治3年,多爾袞命豪格去打張獻忠,豪格在西充射殺張獻忠,平定漢中和四川全境後,班師回朝。多爾袞不打不給予獎賞,卻以豪格部下冒功,任用罪人揚善之弟吉賽,交部議處當死,後多爾袞命免死改為幽禁,但不久豪格就死於獄中。多爾袞還對兩黃旗的人分化瓦解,譚泰等人投靠了多爾袞,後來還做了吏部尚書。而一直對多爾袞不滿的鰲敗和索尼,鰲被貶為庶人,索被發配到沈陽守皇陵。這樣多爾袞在朝中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獨攬大權。順治元年,多爾袞是叔父攝政王,順治2年,多爾袞稱」皇叔父攝政王」。順治5年,又「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4)
三大弊政 剃發 圈地 逃人 順治2年(1645年)6月,多爾袞在平定江南後,重新發布剃發令。此事成為導火索,激起了全國性的反清。+|1u
隨著清朝定都北京,大批八旗官兵及家屬進入北京,他們的生活成了問題。多爾袞下令開墾無主荒地,建立八旗庄園。但地方官員卻將大量有主的土地圈佔,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KCdj}d
圈地後,很多地主不想離開自己的土地,便帶著土地投充到八旗庄園。成為農奴。各個庄園總有農奴逃跑,成為逃人。清初對逃人的懲罰是很重的,逃人抓回來都要鞭打100,窩藏,藏匿逃人的不論官民,都是死罪。?y
身後被清算 順治7年(1650年)11月,出去打獵,12月初9在喀喇城突然逝世,享年39歲。順治帝聽到消息,親自帶領文武百官掛孝在東直門外迎接靈柩。並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因多爾袞無子,以多鐸子多爾博過繼,襲睿親王。?
順治8年元月,順治帝以多爾袞部下控告阿濟格欲做亂,而將阿濟格抓了起來,削爵,幽禁,後被賜死。這是順治帝打擊多爾袞勢力的第一步。隨後又將兩白旗的幾個重要成員處死。6k2
2月,議政大臣兩白旗的蘇克薩哈、詹岱控告多爾袞曾准備在棺木里放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貂。並在生前,欲以兩固山駐永平,欲篡奪皇位。譚泰也說,多爾袞納豪格的王妃,何洛會曾罵豪格的兒子。濟爾哈朗等眾大臣上奏說給多爾袞定了一些罪狀,主要的如下。zBhG@
1奪濟爾哈朗輔政n M<%
2自稱皇父攝政王
3儀仗、音樂、侍從、府第逾制,府第有如皇宮。7`
4妄言太宗即位系奪立R
5逼死豪格,納其王妃。\,
順治帝下詔,多爾袞逆謀果真,神人共憤,謹告天地,太廟,社稷,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dwc
多爾袞的屍體被拖出來鞭屍,斬首,暴屍,最後被焚骨揚灰。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睿親王,最後落得了如此下場。DQ'`
百年之後,沉冤得雪 100多年後,乾隆3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有功於清,命其近支王公後代,掃墓祭祀。乾隆43年正月,清高宗正式給多爾袞平反,認為多爾袞實無反心,恢復多爾袞的睿親王,追謚曰忠,配享於太廟,依照親王的規格重修多爾袞的陵墓,並讓多爾博的後人世襲罔替睿親王。){@
如果要研究了解一個歷史人物,多看看相關著作,也有些幫助。
幾部與多爾袞有關的歷史類文學小說 :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孝庄秘史》(楊海薇 著)和台灣作家朴月的《玉玲瓏》、《金輪劫》 等等
歷代的政治紛爭都是這樣。對對錯錯只是任憑後人評說的。後人也只能靠一點野史和所謂的正史來參悟歷史。主要能聯系辯證的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就好。
而對於歷史人物情感內心世界的探尋,更需要時間去研究和感悟。
Ⅱ 康熙為什麼要殺蘇克薩哈,後來又為什麼沒殺傅宏烈呢
1在這兩個時期,康熙皇帝擁有不同的權力
康熙六年,蘇卡哈被判死刑,清王朝的皇權掌握在敖白手中。已經咐凳旅掌權的康熙皇帝被敖白鎮壓,沒有絕對的發言權,甚至沒有能力拯救蘇卡哈。因此,面對奧白這個強大而霸道的人,康熙皇帝沒有能力也沒有把握為了一個蘇迦而與敖白作戰。而且,在索尼等人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六年的康熙皇帝已經開始准備和准備鏟除敖白的行動。與奪取朝廷大權,實現真正的執政意識相比,康熙皇帝不得不用蘇卡哈的生命來換取行動的准備時間。
康熙七年,敖白的權力雖然達到頂峰,但因彈劾吳三桂而被免職的傅洪烈被判處斬首,但他並沒有在康熙皇帝的建議下立即執行死刑。相反,他一直等到康熙九年敖白被除掉。康熙九年,康熙皇帝成了清朝真正的皇帝,是掌管政府的君主。他不需要考慮任何人的感受。因此,他不需要犧牲一個忠誠的大臣。他也完全有能力保護這位忠誠的部長。因此,傅洪烈救了他的命,在擁有絕對權力的康熙皇帝的保護下被重新任命。
Ⅲ 關於康熙.康熙幾歲平敖拜幾歲平三藩幾歲滅葛爾丹
康熙帝在8歲的時候登基為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在16歲的時候智擒鰲拜。
在29歲的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44的時候,親征噶爾丹漠北喀爾喀頌亮搜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帝在文化上實行文字獄,為了維護少數民族的統治利益,同時維護皇權專制,製造了多起抄家案,而他的繼任者雍正、乾隆更是變本加厲。
(3)康熙為什麼會被法國人斬首擴展閱讀:
康熙帝令法國人巴多明(Dominigue
Parrenin)把法國皮理的《人體解剖學》譯成滿文,他把該書命名為《欽定格體全錄》,供他學習,此書也曾遭到保守派的反對,不能出版,只得收藏宮中,現藏於協和醫院圖書館。
他鍵褲學解剖時從御庫中取出明代嘉靖年所制銅人為對照。可見他學得非常認真。他在宮中設立實驗場,專供教士們研製西葯。他還特製一些專盛西葯的旅行葯壺葯瓶以供出巡或隨時賜給病人之用。
曾國藩曾經這樣評價野歷:
1、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
2、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范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葯、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范圍。」
Ⅳ 康熙皇帝簡介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簡介
玄燁(1654--1722)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滿族.愛新覺羅氏.清世祖第三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嗣,位.時年八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共輔政.康熙六年(1667年)親政.八年,暗結內大臣索額圖的智捕鰲拜,奪回大權.親政後,宣布永停圈地,准許壯丁"出手游旗為民",又獎勵墾荒,減免錢糧,任用靳輔\陳潢治理黃河,規定:"額外添丁,永不加賦";設立南書房,掌票擬諭旨,加強皇權;又平定三藩叛亂,派兵攻入台灣,平定準葛爾部葛爾丹叛亂,鞏固了國家統一;又巡行東北野蔽,兩次發起雅克薩反擊戰,沉重打擊沙俄侵略勢力,派索額圖\佟國綱赴尼布楚與沙俄談判邊界問題,行前確定黑龍江流域的廣大領土"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於鄂羅斯"的原則.終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鞏固發展.他一生苦研儒學,表倡程頌薯州朱,開博學鴻儒科,設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對自然科學,諸如數學\水利\測量等亦多涉獵.同時,屢興文字獄,殘酷鎮壓反清思想.在位六十一年.廟號清聖祖.
Ⅳ 康熙一生四大暴行之文字獄:無辜殘酷的屠戮文人
康熙時期的文字獄,客觀的說,康熙製造的文字獄和其他兩個清朝皇帝雍正乾隆相比並不算多,但也並非沒有,而且有擾喊攔些案件的性質也還是很惡劣的。
比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發生的朱方旦案,值得一提。
民國時期的史學大家孟森專門寫過一篇《朱方旦案》的文章,其中說
士大夫談清代軼事者,往往及朱方旦之名,然首尾不詳,但以妖人目之,若王好賢、徐鴻儒之類。此緣專制時代官文書所束縛,又政教不分,學問中禁閼自由思想,動輒以大逆不道戮人。一經遭戮,傳者遂加甚其詞,印定耳目,無能言其真相者矣。清末如四川井研之廖平,經學臣吳郁生奏參,幾罹於法,尚是專制束縛之餘習。跡朱方旦之所犯,並無罪名。當時侍講王鴻緒所參三大罪:一則談傳教信仰,具出世法,略去帝王臣庶之階級也;二則信徒之滲凱多也;三則發明記憶在腦不在心,以為立說新異也。由今觀之,前二者皆宗教家面目,而其後一端,所謂新發明之腦力作用,尤為生理之定義,學界之雅言,略以為大罪,則今日之書籍皆當焚禁,學校皆當封毀矣。
在《清代禁書總述》一書內的《清代文字獄紀略》也有對此案的介紹,不妨簡略摘錄如下朱方旦之獄——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廣有朱方旦者,自號二眉山人,聚徒橫議,撰《中說補》,謂中道在兩眉間山根上。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侍講王鴻緒得方旦所刻《中質秘書》,指摘其中有誣枉君上,悖逆聖道,蠱惑民心之處,次年二月,九卿議復『乞正典刑,以維世道』。結果朱方旦被斬,弟子陸光旭、翟鳳彩、顧齊宏亦被判為斬監秋後處決
按照孟森總結的朱方旦罪狀,前兩條的話,那估計明代的王艮甚至王陽明在康熙統治下都免不了被殺頭的命運,王艮不必說了,出身鹽丁的平民思想家,狂妄自大,以聖人自居,門徒無數,僅僅這就足夠在他在清朝康熙統治下被殺頭了,至於王陽明,那光他說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在康熙統治緩胡下,得一個離經叛道的罪名不在話下,更何況他也是聚徒講學,轟動四方,被門徒擁戴成聖人。
如果論最後一條記憶在腦不在心,以為立說新異也,這其實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無知,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新鮮,早在明末許多知識分子那裡就已經流傳開來了,何以到了他這里變成立說新異,以至成為殺頭的罪名。這本身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愚昧專制的表現。
如吳伯婭的《朱方旦》中說表現清朝統治者愚昧無知,頑固落後,以致臣民因持一些科學和進步觀點而遭到殺害的典型事例。
還有康熙統治下發生的戴名世之獄,也稱《南山集》案。戴名世僅僅因為贊同方孝標給南明正名的觀點,結果就被斬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牽連為奴。這個案件廣為人知,這里也就不必浪費篇幅多介紹了。
還是那句話,對於製造這些文字獄的皇帝,不譴責其暴虐也就罷了,若稱頌其為仁愛,則似於事實偏離太大。
Ⅵ 康熙大帝經歷了哪些戰爭
康熙帝(公元1654~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是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清王朝最傑出的孫滑統治者。康熙帝是清世祖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24歲的順治皇帝死於天花。兩天後,年僅8歲的玄燁嗣位登基。次年,他改年號為「康熙帝」,因此被人們按當時習慣稱為康熙帝。
少年康熙帝就心懷大志,機智過人。他雖貴為天子,但是非常不幸,8歲喪父,10歲喪母。這更加磨煉了他的堅強個性。
在少年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駕崩之前,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少年康熙帝。四位大臣雖在順治帝面前發誓保證,但事後,這些大臣們的做法卻是事事與康熙帝作對。
四位大臣中,鰲拜是個野心勃勃、專橫跋扈的人物,他貪污受賄,結黨營私,瘋狂地擴張自己的權力和財富;並以維護祖宗之法為借口,把順治時期的某些進步改革一個一個地推翻。
到了康熙帝八年(1669年),鰲拜的權力更加膨脹,康熙帝與鰲拜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尖銳,而年已16歲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也逐漸成熟,他認識到要想發奮圖治,首先要整肅朝綱,那就非搬開這塊阻擋國家事務正常進行的大絆腳石不可,決意擒拿鰲拜,消滅鰲拜集團。鰲拜在朝中的黨羽很多,不能硬下手,只能用智取。於是,康熙帝把自己裝作一個好玩的青年,天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齡相近的侍衛在一起練習摔跤,不太過問政事。鰲拜見了這種情景,心中十分高興,因而也就放鬆了警惕。康熙帝趁此機會,以下棋作為掩護,將親信大臣索額圖等人召進宮來,暗地商討好對策。當一切布置就緒時,就突然召見鰲拜入宮。鰲拜像往常一樣,有恃無恐大模大樣地隻身走進宮來,見了康熙帝,康熙帝出其不意地歷數了他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等罪行,並喝令左右將他拿下。這時,事先埋伏好的十幾名精於摔跤的少年,一擁而上,將鰲拜摔翻在地,捆綁起來,交付議政王大臣審訊。經大臣會議審定,鰲拜被定了30條罪狀,大臣會議請求將鰲拜革職斬首,族誅。鰲拜請求晉謁皇上。康熙帝降恩召見他時,他請年輕的皇上看他身上為搭救清太宗皇太極而留下的累累傷疤。因此,康熙帝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監禁。不久,鰲拜死在獄中。鰲拜之弟穆里瑪、塞本得、從子訥莫,以及鰲拜的心腹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喝褚哈、濟世,侍郎泰壁圖,學士吳格塞都被處死。鰲拜在外地的同黨也被一網打盡。這件事足以說明少年康熙帝的沉著果斷和機智勇敢。
鏟除鰲拜這一夥人的勢力後,康熙帝的政權得以鞏固,再加之人心所向,這為他日後大展才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中國所有封建皇帝中,康熙帝在位的時間最長(61年)。在清王朝歷史上,康熙帝一朝也是最為輝煌的鼎盛時期。
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病去世,終年69歲。謚號為「仁皇帝」,廟號為「聖祖」,葬於遵化馬蘭峪的景陵。
從康熙帝十二年到康熙帝二十年(1673~1681年),經神備過8年戰爭,康熙帝指揮清軍,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派遣清軍渡過台灣海峽,降服了鄭克塽,解決了台灣問題。從康熙帝二十四年到康熙帝二十八年(1685~1689年),康熙帝派遣清則瞎臘軍先後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遏制了沙俄的入侵。從康熙帝二十九年到康熙帝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帝3次率軍親征,擊敗噶爾丹,統一了漠北地區。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帝又派皇十四子允禵坐鎮青海,進軍西藏,驅逐准葛爾,解決了西藏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斗爭,使清朝邊疆地區的政治秩序得以穩定,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
康熙帝重視農耕和發展社會經濟。他下令停止滿清貴族野蠻地圈佔土地,實行「更名田」、「攤丁入畝」,獎勵墾荒,捐免地丁錢糧,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淮河、運河,調整工商政策,緩和了清兵入關後所激發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到康熙帝末年,全國的墾田面積超過了8億畝,比順治末年的5億5千畝多了近3億畝,人口也迅速增長,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在文化建設方面,康熙帝也有許多建樹。他下令開設「博學鴻詞科」延攬人才;又開設史館,編修《明史》。康熙帝一朝,編纂了大量書籍,如《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其中,《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共1萬卷,約1億6千萬字,分6匯編、32曲、6109部,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大網路全書。
康熙帝在位60年,勤政愛民,知人善任,底定祖國版圖,使國家安定,民眾富裕,使滿清王朝逐漸走上盛世之路。
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英主,是一位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曾國藩認為在他以前的7位清朝皇帝中,「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帝,雍(正)、乾(隆)以降,英賢輩出,皆沐聖祖(康熙帝的廟號)之教。」他認為康熙帝是一位天才,說康熙帝「緝熙典學,日有孜孜,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律、考禮、行師、刑律、農曹,下而御射、醫葯、奇門、壬遁、滿蒙西域外洋文字,無一不通,且無一不創新法、啟津塗也。」
Ⅶ 大家怎麼看康熙皇帝
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揚儒道造成的。這種失去,是滿清造成的。為了維護統治,滿清費盡心思地破壞中華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並且將愚昧和麻木植入我們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難以想像。以至於,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固執的認為落後來自於文化,而不是滿清。孔子也成了滿清的替罪羊。悲哉。
我們需要恢復中華文化的本來面貌。找回能夠讓我們智慧、遠見和自豪的正宗的中華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東西。
下面是具體的分析:先回顧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況。
萬曆三十六年(1608),澳門陷入混亂。香山知縣蔡善繼獲知此事,單車駛澳,平息了騷亂。事後制定了《制澳十則》,對違法葡萄牙人嚴厲懲處。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處置。牽涉華人的,需交中國官員審判。後來,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廣州審判打屁股。
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不多說了。
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蘭只是小國。怎麼不說說英法呢?因為,十六七世紀葡萄牙荷蘭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級強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是18世紀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許不全面,但也能反應出明朝對待西方強國的態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說了,溫習一下清朝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
幾場戰爭,把中國幾千年發展的經濟成果,全貢獻給了別人。能不窮?
明朝的一個知縣和一個地方勢力,就能將西方列強收拾得順順的。清朝舉國之力卻是一敗再敗。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政府,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結局。不由得想問一句:滿清和明政府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先看看鴉片戰爭前。
一,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GDP約佔世界30%,明明白白一個東方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成為"日不落",GDP約佔世界的5%。
二,軍事: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兵力:1840年6月,英國的懿律帶領的侵略軍也就4000人,乘艦船40餘艘。
四,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先進一些,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觀條件還不錯,是可能勝的,卻敗了。根源在哪兒呢?不要說教科書。
中國引領潮流幾千年,突然就落後了,還落後的一塌糊塗。難道不讓人費解?有興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歷史的問題當然要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除了殺還是殺。咱們就從康熙開始。
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智擒鰲悔汪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征戰雅克薩,打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 。咋一看,戰功赫赫,成績斐然,儼然一位偉大的君主了。真的是這樣嗎?
君主偉大與否誰說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個標准選不好,結果就會出問題。我認為君主偉大與否要看:君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君主的個人能力。
咱們來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鰲拜,說明康熙很能幹。不過,這和偉大沒有一點關系。不過是清政碧帆仔府內部的皇權爭奪戰,變更的僅僅是國家實際領導人。這是康熙為自己而戰,沒有涉及到國家民族的貢獻,和百姓也無多大關系。
平定三藩,更是為了維護皇權。康熙和吳三桂爭著當老大,結果大打出手。戰爭還是康熙挑起的戰爭。(戰爭販子?)這不過是一場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奪權戰爭,和貢獻沾不上邊。戰爭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喪命了。康熙最終勝了,也只因為他的手段比吳三桂高明,說明他確實能幹。沒有涉及到貢獻,自然也和偉大沒有關系。也許會有人會說:至少康熙維護了領土的完整,難道不算貢獻?好問題,贊一個。我還是要說:這和偉大不沾邊。不是我固執或偏見。你想想:吳三桂如果勝了,他會允許分裂嗎?肯定不會的。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管誰勝,國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觀點不成立。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著本質的不同。
滿清收復台灣,我實在是不願說。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根本不一樣。
接著是雅克薩之戰。此戰發生在康熙年間,清政府戰力最強的時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彈葯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像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於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這種戰斗(根本算不上戰爭)轎游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不知道歷史學家出於什麼原因,大肆宣傳,真是誤導人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足狗文人寫的?請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對漠北蒙古的准葛爾部進行了種族滅絕,殘忍得罕見,不說了。
黃河淮河,隔若干年就會出點事。哪個朝代沒治理過呢?趕上了,順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內之事,哪能和偉大扯上關系呢?明朝那個,30年不上朝的萬曆帝在位時,還治理過黃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錯。不知道了吧?所以說,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腦袋長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別人擺布了。
接著是康熙的勤奮好學。
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
滿族這個落後部落,在中國還沒有坐穩江山之時,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乾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看到沒?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順便比較一下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個人情況。
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期望成為亞歷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咋一看,有點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接著是兩人的作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康熙熱忠打內仗建功立業。對外只和俄國發生過沖突,面對俄羅斯一股小小的遠東軍,康熙煞費苦心。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系;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毀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有人會說:明朝也禁海,為什麼只說清朝的不是?好問題,後面會談。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較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皇帝的個人能力和成就並不成正比。皇帝的個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優秀的輔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歷法研究。因為這些內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就這樣,文字獄成了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變考官及書生的興趣幾百年,真是能幹至極。清朝後期無知無能的種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幹未必就是好事。有時,甚至會成為某些民族的災難。
順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罵的,所謂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沖突,皇權受到壓制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曆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皇權受到壓制,怎麼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專制的嗎?是啊,已經專制到皇權都受到了壓制了!不可思議嗎?確實。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和我腦子里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後來才知道:以前被洗腦了。言歸正傳。皇權受壓制時,萬曆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曆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曆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曆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曆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曆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曆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可思議?)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除清朝外,中國歷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事實上,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個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准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因為,被皇帝處罰的同時,獲得了另一種榮譽--整個國家,整個文化界,都認為大臣是對的,而皇帝錯了。這就是:吾更愛真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贊揚亞里士多德,卻沒人願意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來源於無知。
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通過種種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 實現道統和治統統一的王朝,歷史上,只有滿清一個。
清朝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個不新鮮,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讀書人熟讀八股,只為科考得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富國強兵的技術和思想卻鮮有涉及,極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沒了,國家怎麼能好?清朝後期無能愚昧的種子,又播種了一些。(明朝雖然也提倡程朱理學,但影響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大臣失去道統,就失去了制衡皇權的王牌。治統與道統的統一,使得清王朝成為歷史上最為專制的王朝(很多人以為:其他朝代也是這樣的,因而大罵自己的祖先。把清朝的做為擴大到5000年的歷史,是不對的哦)。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就這樣出來了。沒人敢和皇上爭高下了,皇上能不聖明?奴才也順便出來了。奴才需要的是聽話,不是才幹。
最後,當然就是殺頭了。明朝能容一個罵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個哭廟的金聖嘆。專制與否,在這里表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龍修《明史》,莊家被滅族。這樣的事多得很,有興趣的自己找相關資料吧。有思想的人幾乎被殺盡,事情做到這份兒,能不愚昧不落後?難怪小日本會笑話我們。此外,滿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這可是古往今來第一次,滿清真是有開拓精神呢!
一句話:康熙是一個能乾的人,但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可以說:康熙是個很糟糕的皇帝!那麼,誰才算是偉大的皇帝呢?古代中國,偉大的皇帝不少呢。有興趣的,了解一下隋文帝楊堅,一個被遺忘的人。
看了康熙,再來看看乾隆。
乾隆時,文字獄達到頂峰,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思想被禁錮得連文化科技都無法正常發展。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捕風捉影,甚至一些瘋子的言語也被定為逆案而處死,荒唐至極。
劉三元,本瘋癲。某日對人說:我是漢室後裔,要眾官扶持。結果被殺。一個瘋子,一句瘋話,就掉了腦袋。
王錫侯,因不滿《康熙字典》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
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乾隆說:我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沒一點點涵養和胸襟,還稱十全老人。)
徐駿,已過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結果,徐駿被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這些是發生在咱們祖先身上的,真實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劇。
這樣的事還多得很,有興趣的自己查資料吧。接著咱們來看看,乾隆朝修訂的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繳"詆毀本朝"之書,盡行銷毀。乾隆四十年令四庫館臣對所收書籍"務須詳慎決擇,使群言悉歸雅正"。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麼,敢跟我比?)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為禁書。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中華的歷史和智慧都在古書里)文字獄之徹底可見一斑。唯一倖免於難的就是漢字。滿清較之前代的外族統治者,更加陰險卑劣惡毒。魯迅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而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天工開物》《物理小識》《武備志》《明將軍傳》等非常有用的,記錄中國明朝科學成就的書籍也被清朝列為禁書。吳三桂的《反滿檄文》,《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在中華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滿清就是這樣閹割了中華的光輝科技和燦爛文化,使中國回到了歐洲中世紀黑暗蒙昧的境地。思想沒了,文化沒了,科技沒了,後來錢也沒了。發展了幾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會,怎能不愚昧不落後?難怪小日本嘲笑:中國發展5000年不如日本發展50年。中華文明被毀滅的同時,清王朝也失去了強盛和進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據說個個勤政,卻落了個喪權辱國的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恐怕是滿清前期的統治者始料未及的。沒過多少年,整個清王朝就成了,鴉片戰爭中,人們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疊加起來的德性了。直到現在,也沒好到哪裡去。
《四庫全書》名義上是為了綜合古今典籍,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徹底的清洗。乾隆統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國文化最恐怖最黑暗的年代。現在清朝宮廷戲頗多,都是贊美和稱頌之詞。每每看到這里,心裡就泛起悲涼。多少人因此對歷史造成錯覺,其影響和後果,唉……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滿清對中華文化進行的徹底而細致的清洗與篡改,為的就是不讓明朝的真實記錄留傳下來。一些可以醜化明朝的東西卻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這就是大家誤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時真亦假。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相信,這個朝代是前朝不可企及的盛世,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聖君。滿清篡改捏造歷史的本領,實在是前無古人。汗一個……抗戰期間,日本在我國東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滿清如出一轍。日本人說過:征服中國不必在乎手段殘酷。因為征服中國後,東條英機就不再是屠殺者,而是中國的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看來日本人確實深入的研究過中國的歷史,再汗一個……
滿清為什麼要這么做呢?因為女真族民不過百萬還是野蠻民族(沒自己的文明)。面對泱泱中華時,心理弱勢是不言而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就從漢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漢人自信和能乾的基石。漢人變得愚昧和奴性,才便於他們統治。這就是滿清極力醜化扭曲漢人政權及歷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獄的目的。漢人習慣了當奴才,他們才能放心做主子。國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這樣被滿清種植的。 而滿清後期的屢戰屢敗,除了落後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滿清不願勝。鴉片戰爭中,滿清政府重用琦善,誣陷林則徐,以及後來的中法之戰"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已經把滿清的意圖顯示的清清楚楚了。三元里抗英,更是說明了英國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強大。滿清貴族說過"漢人一強,滿人必亡。"即使國難當前,滿清首先提防的還是漢人,而不是友邦。於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聲明:說這些可能影響民族團結,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也希望各民族和睦共處,更沒有要傷害誰的意思。但這是事實,影響重大,不能不說的。
至於康乾盛世,清朝國力居世界第一,則要歸功於中國雄厚的基礎。以往各朝代,中國的國力都是世界第一,不是到了滿清才第一的。明朝經濟總量佔世界45%,清朝約佔30%。這說的還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質(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滿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明末崇禎年間,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乾隆31年,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樣記載中國:這里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這就是康乾盛世的本質。
清朝這個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的朝代,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傳統的為官直言敢諫,為史秉筆直書的觀念徹底被摧毀。後來又被東西方列強欺負和蹂躪,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順便產生了。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進了潛意識,形成了習慣。直至現在,還有那麼多賤骨頭,自己不行,卻認為祖先和文化有問題。漠視那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看看現在:
那麼多人以拿外國綠卡為榮;那麼多女明星以嫁外國人為榮;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的做西方資本家的奴才;那麼多……已經把國人自卑和媚外表現的淋漓盡致了。這是不對的。
飛船上天和北京奧運,那麼多人關注,為什麼?藉此獲得一點點的自豪罷了。這是不夠的。(小子夠狂,口氣大得沒邊了。)
那麼,怎樣才夠呢?尋找。只有找到我們民族的智慧和自豪感的源泉,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才能獲得屬於我們民族的驕傲。
撒切爾夫人說過:"中國成不了超級強國。因為中國沒有能夠推進自己,削弱西方國家 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思想)。"真是入木三分,不愧一代豪傑。她也提醒國人:超級強國是需要領袖氣質的,漠視民族智慧的民族難當大任。
滿清已經成為歷史,就讓它過去吧。但是,反省,發現,重整旗鼓,是不能不做的。可惜,這么久了,還沒人做。大家都不做,就讓我這個不自量力的小人物來吧。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下面是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情況。
中華文化在唐宋達到鼎盛。明朝的文化成就,大家看看"影響中國的100本書"的明朝部分就知道了。滿清完全是文化荒漠。 260多年只產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紅樓夢。內容還是揭露清朝的腐朽的。曹雪芹為了躲避文字獄,才以小說的形式表現。
思想上相對唐宋較為嚴苛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層出不窮:王守仁,李贄,王廷相,顧憲成,呂坤,顧炎武,黃宗羲等。偉大人物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偉大的智慧。而兩百六十年的滿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竟沒有一個思想家。滿清本沒有思想,卻壓制漢人。使中國,在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思想上處於一片空白。(難怪會被嘲笑)直到現在,國人還沒有醒悟,悲哀莫大於此。
從胸懷上看,漢唐明的中國和類似於現在的美國。對外表現為自信、開放、開明和吸收。真正閉關鎖國的只有滿清一朝。
七下西洋的太監英雄--鄭和;足智多謀的和尚軍師--姚廣孝;網路全書式的王爺--朱載堉;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將--秦良玉;文武兼備的一代宗師--王守仁;為研究西學加入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啟……明朝的開放與精彩哪是清朝可以想像的。明朝雖然也禁海,卻不是徹底的禁,而是時禁時開。即便後期官方從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權力真空。海商和海盜成為海上的統治者。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現在中國海域的荷蘭船隻,常被鄭芝龍部截獲。天啟七年,鄭軍與駐台荷蘭軍還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西方海洋強國,荷蘭戰敗。此外,明朝非常重視與西方的交流,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還為中西交流做了很大的貢獻呢。(誤解歷史,愧對祖先。)
人格和氣節方面,中國的文化從來都是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來都是教育人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從來都是要人以禮義仁智信廉恥來自律;從來不乏鐵骨錚錚之人。且不說:蒙恬-教爾等嘗嘗帝國鐵騎的滋味兒;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蘇武-牧羊;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冉閔-力挽狂瀾,拯救華夏於危亡之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楊堅-重建中華文明和秩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岳飛-還我河山,滿江紅;虞允文-國難當頭,挺身而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明朝也不乏:於謙-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海瑞-不畏強權,剛直不阿;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台灣等高節之士。而滿清卻盛產奴才。奴才從來都是卑躬屈膝的,哪來的人格和氣節?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兩百六十年啊,中國竟無一個真正的人,奴性被破天荒得發揚光大深入骨髓。 祖國,我為你痛哭!
明朝的太監也是個不能不說的話題。由於劉瑾和魏忠賢的關系,明朝的太監名氣好象特別大。這兩個人做了不少壞事,出了名,連累了其他人。不過,他們就是他們,不能代表全部太監。實際上,明朝有貢獻的太監遠多於禍國者:七下西洋的英雄鄭和;助徐階清除大奸臣嚴嵩的黃錦;助張居正改革的馮保;危險之中保護小皇子的懷恩等,都是太監。太監是一個群體,有好有壞,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只要是太監都是壞蛋。 有人可能會問:"馮保還貪污呢,你怎麼把他也算到好人里了?明顯的偏見。"又一個好問題,贊一個。馮保是貪污,不過,他也是張居正的變法的有力支持者。沒有他,變法恐怕也不會那麼順利的。變法限制了王公大臣的胡來,讓百姓減輕負擔,國庫充盈。他的貢獻遠遠超過他的貪污。又不是聖人,有點問題是難免的,看人要看大局。而且,馮保後來也被處置了。而清朝的貪污更厲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甚至皇帝也撈,還撈得更厲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很能說明問題。據說,和珅的財產是清王朝10多年的國庫收入,那才叫強悍呢(貪官里的極品)。結果,全裝進了嘉慶的私人腰包,又一個混蛋皇帝。說到亂政,慈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災難之深重,恐怕不是明朝那幾個能比的。慈禧最經典的名言更是響徹雲霄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明朝亡國的崇禎帝的最後遺詔則說:勿傷我百姓一人。瞧瞧,這就是差距,這就是本質。
由於明朝的文官權力甚大,皇帝會讓太監去牽制大臣。皇帝,文官集團,太監,三者是相互制約相互利用的。(三權分立?)這就是文官集團和太監集團頻繁斗爭的原因之一。適當的矛盾,其實是有利於進步的。權力有了制橫,才會透明和民主。
忠奸並存,斗爭激烈,胸懷廣闊,開明吸收,群星璀璨,波瀾壯闊---這才是真正的大明朝。
說了這么多,有人會認為我是故意挑起民族爭端。唉,我只是一個小老百姓,自然也是希望國泰民安的。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些歷史的真相。歷史,我們可以寬恕,可以原諒,絕對不能忘記,尤其是被故意篡改的歷史。這不僅是歷史和現實的需要,也是我們民族自信自尊自強的表現。
只有正確認識我們的歷史,才能正確認識我們的文化;正確認識我們的文化,才有可能發揚我們的文化;發揚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民族才能擺脫自卑重拾民族智慧和自豪感;擁有民族智慧和自豪感的民族,才是一個有靈魂的民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國人要想讀懂自己的祖先和文明,必須讀懂明朝。國人要想承前啟後,全面復興中華,也必須讀懂明朝。要真正讀懂明朝,需要先正確解讀滿清王朝。這就是此文的目的。
Ⅷ 千古一帝的另一面:康熙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完美,他一生都有哪些暴行
首先就是在康熙忙著平定三藩的過程中,清朝的士兵存在屠殺平民的現象,且不論其原因,但是就平民死傷的結果來看,康熙並不是像我們看到的那麼的仁義。清朝的軍隊平定三藩雖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可是在途中存在屠殺平民百姓的行為,無論怎麼解釋,都是不對的,不能說為了殺敵就可以無辜的殘害平民百姓吧。
從上面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到雖然英明如康熙,但是還是犯過不少的錯誤。可見人非完人,像康熙這么優秀的人都犯過這么多的錯誤,又何況是普通人呢。
Ⅸ 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哪位傑出皇帝的名字
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皇帝的寶座上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一位宏圖偉志的皇帝,一生當中做出了非常多的政績,堪稱是雄才大略,開啟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局面。
愛新覺羅玄燁畫像
愛新覺羅玄燁生於1654年,八歲喪父,十歲喪母,自幼與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後相依為命,可以說是孝庄太後一手帶大了愛新覺羅玄燁,玄燁的成功與孝庄給與他的優良教育息息相關。愛新覺羅玄燁剛剛繼位的時候其父親為其選定了輔政大臣,其中鰲拜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鰲拜竟然想要篡權亂國,於是十六歲的康熙帝智擒鰲拜,將遏必隆削官降爵,真正地掌握了政權。
1673年,年僅20歲的康熙下令撤藩,從此開始了八年的撤藩戰爭,最終愛新覺羅玄燁勝利,三藩成功撤銷,愛新覺羅玄燁將自己的江山親手打理了一遍。將更多的權利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接下來愛新覺羅玄燁盯上了台灣,1683年,施琅率領大軍出兵台灣,最終成功收復了台灣,清 *** 在台灣設立了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管理。
*** 解決之後,康熙帝轉過頭來看到了沙俄對邊疆的侵犯,1685年愛新覺羅玄燁開始了對沙俄用兵,通過幾年的征戰,最終通過雅克薩戰役獲得了徹底的勝利,與沙俄進行談判,簽訂了規定中俄兩國邊界的《尼布楚條約》,解決了與沙俄的邊境糾紛,從此邊境安寧了。
愛新覺羅玄燁不僅僅看到了東北的問題,還看到了西北的隱患,數次征伐葛爾丹,最終在1898年逼得葛爾丹服毒自殺,西北邊陲得以穩定,同時康熙帝還派兵進入 *** ,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 *** 。
愛新覺羅玄燁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但是任何一個人再偉大也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在暢春園病逝,享年69歲。
玄燁的父親就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玄燁與其父親都是幼年喪父,登上皇位的,玄燁的父親福臨是六歲登基,玄燁是八歲登基。而玄燁的祖母,也就是福臨的母親何其不幸,壯年喪夫,喪子,含辛茹苦撫育兩代幼帝,堪稱是人生坎坷。玄燁的父親福臨只活了短短的24年,因為朝政不順,加上寵妃去世的打擊很快就仙逝了。
玄燁的父親順治帝畫像
玄燁的父親順治帝幼年登基,由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早年的時候政權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後來多爾袞去世,順治帝才獨立掌握政權,順治帝在世的時候曾經積極的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穩定了剛剛入關定都北京的清 *** 政權,為入關之後迅速漢化的滿清 *** 政權的穩定,順治帝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但是順治帝在感情上卻是非常不順利的,順治帝愛上了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於是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決將董鄂氏迎進宮內,並且一個月之後就將董鄂氏冊封為貴妃,為其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並且昭告天下,實行大赦,在在清 *** 的三百年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般皇後冊封才會大赦天下。
後來董鄂妃病逝,順治皇帝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度非常絕望,想要出家為僧,但是卻沒有能夠實現。但是經受董鄂妃去世的打擊,順治帝的精神世界崩塌,再也難以打起精神,處理艱難的朝政,後來不行染上了天花,不久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繼順治帝福臨之後的一位皇帝,康熙是愛新覺羅・玄燁執政時期的年號。康察尺熙是歷代皇帝中國際評價最好的的中國皇帝,許多當時來華傳教的傳教士都說康熙是一個最接近老百姓的皇帝,他放下了皇帝的外表,接納了他的子民,而且他的孝順和感恩也是歷代皇帝中罕見的,因此康熙是清朝乃至中國歷代皇帝中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張國立版康熙
康熙時期的清朝,宣布停止圈地,還親自出宮巡視,考察脊緩民情和官吏的成績,康熙的一生主要被人稱頌的就是智擒鰲拜、還有平定三藩之亂,還有 *** ,驅逐沙俄,大敗准噶櫻沒模爾汗國,而且他減免賦稅、著重發展經濟 ,使清朝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在西方研究康熙的人,他們給予康熙的評價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
但是康熙晚年,可能由於有些疲倦了,清朝的部分官吏開始 *** ,當時希福納貪污的事件牽連的官吏達112人,但是康熙說因為獲罪的人太多了,最後只將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交還貪污款項就好了。康熙雖是一個好皇帝,但是自身也有缺點,但是康熙時的清朝整體還是向上發展的。
關於康熙在位多少年這個問題,很簡單,他8歲登基,69歲去世,14歲親政的,在位時間,毫無疑問是61年,是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謂是超長待機。
康熙畫像
康熙在位61年期間,並沒有懈怠,他從八歲登基開始就知道自己年紀太小,一般大臣在旁邊指手畫腳,後來他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想著要把鰲拜弄死,因為他沒有實權,想了個辦法,抓住鰲拜,之後才撤職查辦。
康熙親政之後的當務之急就是握緊他的皇權,所以他決定撤藩,藩王這玩意,平時很安逸,一不小心就能造反。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才完成了撤藩,這期間康熙也花了不少兵力物力,也算是損失不少,不過他還是完成了這件事。再後來的台灣鄭家王朝發生政變,康熙就趁機找人去談判,一舉收復了台灣。
康熙五十幾年的時候,他還派兵進藏,攻打准格爾部落,之後一直派兵駐扎在那裡,幫助搭理當地的事務。
應該說康熙在位61年裡,他一直都在鞏固皇權,期間還整頓吏治,他本人還親自離京巡視,最著名的是康熙的六次南巡。他的這一舉動讓自己更多的的了解民情,有利於康熙的一些政策決定,當然少不了的盛世一定要輕徭役,重百姓,
康熙在位這些年,都在認真治理國家,鞏固自己的皇權,在他的努力之下,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帝王的年號,康熙年間就特指這位皇帝在位期間。康熙年間用公元紀年來算的話,是公元1662年到1722年,在位時間跟他的孫子有的一拼,兩人都很厲害。康熙年間發生過很多事情。
康熙畫像
他登基的時候才虛歲八歲,這時候自然是別人在掌權,加之自己母親每兩年就死了,康熙屬於無依無靠的孤兒,他不願意大權旁落,所以剛剛秦政沒多久就想辦法把鰲拜同志給抓住了,之後把鰲拜黨羽都殺了,遏必隆也被降職,自此這位少年皇帝終於大權在握。
後來就是三藩的問題,康熙知道這些藩王屯兵很久了,哪天不知道哪位就跳起來反了,想想還是要削藩,這個一說出口就有人要反了,於是康熙帝花了九年時間才平了三藩之亂,可見其還是有當皇帝的底子的。康熙二十年台灣內亂,康熙看準這時機,趁機就收復了台灣,加大了對台灣的管轄權。康熙年間,邊界並不安定,從明朝末期開始,邊境國家就不停騷擾,於是康熙帝出兵驅逐沙俄,攻打准格爾,這兩項軍事行動很有效的保證了康熙年間的邊境安寧。
康熙年間雖然政治軍事經濟上還算穩定繁榮,不過皇帝的後宮並不安靜,由於太子被廢,很多人都開始覬覦這個位置,最終導致在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宮廷慘劇發生。
康熙年間,由於康熙帝的勵精圖治,大清朝當時是奠定了一個盛世的基礎。
野史是私家在私下編纂的史書,與正史不同,但是是正史的補充,野史中所提到的人或事物,並沒有經過官方的審核,或者是被官方禁止的,不想在民間流傳的,還有可能是原始的資料,略顯粗鄙,那康熙野史有哪些呢?
康熙畫像
在我們眼中康熙是一個仁德賢明的皇帝,但是在野史中記載,康熙的執政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完美,在他的執政過程中,對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康熙平定三藩的過程中,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清軍所到之處,大肆屠殺那裡的平民,幾乎盪平了雲南和四川。還有就是在沿海遷民的過程中,康熙時期想在沿海建立一個海岸線,在海岸線的范圍內所有的沿海居民都要遷移,不服從管理的民眾殺無赦。在遷移的沿海居民中,遷的過程就死了一半,剩下的人還沒到內地,餓死的所剩無幾了。
還有比較惡劣的時間就是文字獄,雖然沒有雍正乾隆那麼多,但個別案件的真實面目也是可憎的,其中比較出名的是戴名世案件,只因為戴名世贊同了方孝標提出的觀點就被斬首了,家人也都受到了牽連,成為了著名的《南山集》案。
關於康熙野史還很多,在他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過程中,難免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民眾的傷亡,雖然這些野史的真實性值得商榷,但不能否認,康熙是一個好皇帝,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Ⅹ 揭秘:康熙皇帝是怎樣從鰲拜手中奪回政權的
康熙帝登基時只有八歲。他的父親順治帝去世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在這四人中,索尼資格最老,威信很高,但年紀大了,不太願意管事。遏必隆雖屢立戰功,但生性平庸,遇事隨聲附和。蘇克薩哈出身正白旗,本來依附多爾袞。多爾袞死後,他馬上站出來告發多爾袞的罪狀,因此也受到順治帝的重用,但滿朝文武都不太喜歡他。鰲拜驍勇善戰,軍功赫赫,曾在攻打明朝軍隊以及李自成、張獻忠的戰斗中立下大功,備受皇太極器重。但在順治帝的遺命中,鰲拜只能排在索尼和蘇克薩哈的後面,心裡非常不高興。
康熙帝年紀尚幼,朝政主要由以鰲拜為首的兩黃旗(正黃旗與鑲黃旗)官員把持。兩黃旗與兩白旗(正白旗與鑲白旗)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利益沖突。起因還要追溯到清太宗皇太極去世。當時,兩黃旗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兩白旗擁立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相爭不下。正在此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對於滿族人來說是個絕好的機會。於是,雙方各自作出讓步,豪格和多爾袞誰也不稱帝,大家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但兩黃旗與兩白旗之間積怨甚深。
後來,多爾袞執政時明顯偏袒兩白旗,圈地時將肥沃的土地給了正白旗,引起兩黃旗貴族的不滿。如今鰲拜大權在握,便提出要按照旗的順序來重新分配土地,這樣肥沃的土地就應該分給正黃旗。然而距離圈地已經過去二十年,重新換地的話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不安,很多大臣表示反對。在輔政大臣中,屬於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堅決反對,但其他兩位大臣都代表兩黃旗的利運運益,支持鰲拜。雖然最後沒有換成,但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已經難以調和。
由於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位大臣旗幟鮮明地反對黃、白旗換地,鰲拜非常憤怒,一定要將他們置之死地。康熙帝出面,不希望殺大臣。但輔政大臣中,索尼和遏必隆支持鰲拜,蘇克薩哈見這種場面,雖然反對但也不好做聲,於是保持沉默。這樣,三位大臣被處死。
這件事過後,康熙帝意識到,四位輔政大臣都是守舊勢力的代表。再加上他們懷念關外的生活,始終不覺得北京才是大清朝的首都,動不動就說要回老家去,這非常不利於清政權對全國的統治。要想親政,就必須搬掉輔政大臣。而在四位大臣中,實力最雄厚、野心最大的是鰲拜。
鰲拜不僅自己軍功顯赫,而且家族勢力強大。他的弟弟、兒子都在朝內擔任重要職務,親信遍布朝廷內外。他本人又極其囂張,經常把奏摺拿回家中和謀士商議處理,完全不把康熙帝和其他官員放在眼裡。有一次,鰲拜生病,康熙帝去探望,不料衛士卻在鰲拜的床下搜出一把刀,氣氛非常緊張。康熙帝卻笑笑說:這是滿洲人的習俗,別大驚小怪!但康熙帝已能感覺到來自鰲拜的威脅,於是決心鏟除他。
十四歲時,康熙開始親政,但鰲拜仍把持大權。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已經去世,蘇克薩哈要求辭去職務。這樣一來,遏必隆和鰲拜也必須放棄權力,這是鰲拜最不能容忍的。於是,他給蘇克薩哈羅織罪狀,要將其斬首,還要抄他的家。康熙帝不同意。鰲拜便在康熙帝虧畝面前捋袖子揮拳頭,一定要殺銷悄森蘇克薩哈。康熙帝自知威信不夠,無奈同意,最終蘇克薩哈被處絞刑。
康熙帝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鰲拜是自己親政的最大障礙。他選拔了一批十五六歲的少年,每天在宮里練習摔跤。鰲拜以為康熙帝愛玩,不理朝政,反而心裡暗喜。
在奪權路上,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後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幫了大忙。康熙帝暗地裡調兵遣將,將鰲拜的親信都調離北京,又派自己的親信接管了禁衛軍。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帝傳旨令鰲拜進宮,鰲拜毫無防備,剛走到宮門口,就被練習摔跤的少年們抓住,關到了監獄中。
康熙帝宣布了鰲拜三十條罪狀,革去了他的官職,但免於處死。鰲拜的黨羽或者被殺,或者被革職。十六歲的康熙帝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平穩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成為一代有為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