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面積直徑多少公里

法國面積直徑多少公里

發布時間:2023-05-18 23:51:33

A. 2018法國旅遊四大必去景點

法國一直都是個非常浪漫的國家,是一個旅遊的好選擇。那麼去法國旅遊的話,有哪些必去的旅遊景點呢?相信各位也很感興趣,下面就由我給各位介紹一下吧。

1, 巴黎聖母院簡介

巴黎聖母院指南

景區分類:宗教旅遊

開放時間:巴黎聖母院的夜景【開放時間】主教堂正樓周一至周五8:00-18:45;周六和周日8:00-19:45 教堂側塔樓 10月1日至3月31日10:00-17:30 9月1日至9月30日9:30-19:30 7月1日至8月31日9:00-22:00

門票價格:免費(塔樓除外); 珍寶室: 2.5/2/1歐元—成人/學生/兒童; 鍾樓: 6.1/4.1歐元—成人/18-25歲青年和學生及老人

最佳時間: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0—23℃。法國真正可以感到春天的來臨大概是四月復活節的時候,然而這時仍需穿毛衣,外套等衣物。夏天一般沒有梅雨季,空氣比較乾爽。六月有烏雲的日子,也會有些寒意,宜帶一件毛衣作不時之需。在七、八月里,日間氣溫可達30度左右。從春天到夏天是最好的季節。秋天—九月份開始就有秋天的氣氛。下雨的帶簡單的禦寒衣服、毛衣為佳。冬天—十一月份就算冬季了,日短夜長,白天天晴的時間不多。厚

交通指南:交通:公共汽車4號線Cite站下車,答頌和地鐵RER B、C在St.Michel Notre-Dame 下車

景點描述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巴黎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Île de France)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巴黎聖母院內部裝璜,嚴謹肅穆,「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自巴黎聖母院完工之後,櫻知屢經風霜、戰爭與破壞,目前見到的已是幾度重修了。不過它的傳奇幾乎等同於巴黎的盛名,雨果的「鍾樓怪人」就是以它為舞台。

交通:公共汽車4號線Cite站下車,地鐵RER B、C在St.Michel Notre-Dame 下車

2, 盧浮宮簡介

盧浮宮指南

景區分類:博物館

開放時間:開放時間:除了星期二和特定假日,開放時間為早上9:00至晚上6:00。特清盯定假日為:1月1日, 5月1日, 5月8日和12月25日星期三和星期五晚上開放至晚上10點

門票價格: 18歲以下、教師、失業者,免費;26歲以下,限時免費;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免費;平時票價僅6歐元。

最佳時間: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0—23℃。法國真正可以感到春天的來臨大概是四月復活節的時候,然而這時仍需穿毛衣,外套等衣物。夏天一般沒有梅雨季,空氣比較乾爽。六月有烏雲的日子,也會有些寒意,宜帶一件毛衣作不時之需。在七、八月里,日間氣溫可達31度左右。從春天到夏天是最好的季節。秋天—九月份開始就有秋天的氣氛。下雨的帶簡單的禦寒衣服、毛衣為佳。冬天—十一月份就算冬季了,日短夜長,白天天晴的時間不多。厚

交通指南:交通往盧浮宮可乘地鐵在LOUVRE站下車

景點描述

盧浮宮(Musée Louvre)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賽納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臟,始建於1204年,歷經7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佔地約198公頃,長680米,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於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於拿破崙時代。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同時,盧浮宮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王宮最初始建於12世紀初,從15-18世紀歷經4次改建和擴建。

中院的東立面是古典主義風格,最為人們推崇。法國總統密特朗請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金字塔形透明屋頂。藏品中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像更有大量希臘、羅馬、埃及及東方的古董,還有法國、義大利的遠古遺物。陳列面積5.5萬平方米,藏品2.5萬件。

開放時間:除了星期二和特定假日,開放時間為早上9:00至晚上6:00。特定假日為:1月1日, 5月1日, 5月8日和12月25日星期三和星期五晚上開放至晚上10點

交通往盧浮宮可乘地鐵在LOUVRE站下車

歷史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後,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崙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徵用的藝術貢品了。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

3, 楓丹白露簡介

楓丹白露指南

景區分類:城市觀光

開放時間:開放時間:主要大廳:周二休館,其他時間:09:30-17:00。森林區:日出至日落。

門票價格:免費

最佳時間: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0—23℃。法國真正可以感到春天的來臨大概是四月復活節的時候,然而這時仍需穿毛衣,外套等衣物。夏天一般沒有梅雨季,空氣比較乾爽。六月有烏雲的日子,也會有些寒意,宜帶一件毛衣作不時之需。在七、八月里,日間氣溫可達32度左右。從春天到夏天是最好的季節。秋天—九月份開始就有秋天的氣氛。下雨的帶簡單的禦寒衣服、毛衣為佳。冬天—十一月份就算冬季了,日短夜長,白天天晴的時間不多。厚

交通指南:交通:從里昂車站搭往Montereau方向的火車,在楓丹白露宮站下車,車程40-60分鍾。下車後穿過地下道前往車站旁的巴士站搭巴士,車程約15分鍾。

景點描述

楓丹白露位於巴黎東南60公里的遠郊,有火車通達。這里的森林面積達16855公頃,主要有橡樹、山毛櫸等。森林中的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有名的古跡,這里最初是國王打獵的落腳處,後來逐漸擴大,建成宮殿。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楓丹白露宮及其花園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楓丹白露意為「藍色美泉」,因有一股八角形小泉而得名。該地泉水清澈碧透。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泉邊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供打獵時休息用的城堡,那就是著名的楓丹白露宮。楓丹白露宮位於170平方公里的森林內,面積0.84平方公里。

以文藝復興和法國傳統交融的建築式樣和蒼綠一片的森林而聞名於世。這里主要建築有噴泉、長廊、岩洞、舞廳,其中蒂布雷池位於花園的中央位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古堡外面是楓丹白露花園,面積為0.03平方公里,位於楓丹白露宮東南方向,並與其相連。花園中松柏青青,碧波粼粼,園徑彎彎。

一大片草地,當中一個噴水池,池中幾條石雕狗蹲在那兒好像保衛著上面的狩獵女神黛安娜。宮殿的另一側,有個玉泉院。這里有一座小湖,叫鯉魚塘,佔地面積0.04平方公里。湖中建了一座淺黃色的八角亭,那是王宮貴族和拿破崙歡宴之地。花園內主要種植有橡樹、樟樹等高大樹木,從高處下望,宛若一塊碩大的綠色絨毯。

交通:從里昂車站搭往Montereau方向的火車,在楓丹白露宮站下車,車程40-60分鍾。下車後穿過地下道前往車站旁的巴士站搭巴士,車程約15分鍾。開放時間:主要大廳:周二休館,其他時間:09:30-17:00。森林區:日出至日落。

參觀路線:線路之一是大殿建築,常年開放,其中包括文藝復興館,統治者起居、辦公大廳和皇帝寢宮。18歲以下青年人和每月的第一個周日對全民免票。這里同時還提供音像導游服務。由成人帶領的兒童還可免費獲得一本游戲小冊子。這條旅遊線路里包括奧日妮(Eugénie)皇後主持建造的中國館。另一條線路被稱為小殿線路,這里有主題為"第二帝國下的楓丹白露"的拿破崙一世博物館的展覽。這條線路只向有導游帶領的非團體性的旅遊者開放,游覽時還有安全保衛人員在一旁巡視。對每月的第一個周日的所有旅遊者和14歲以下青少年免費。考慮到打算游覽兩條線路的遊客會因兩條線路開放時間不同而遇到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遇到這樣的麻煩,最好在游覽當天早晨致電楓丹白露博物館以確認當天的開放時間。

4,埃菲爾鐵塔簡介

埃菲爾鐵塔指南

景區分類:城市觀光

開放時間:

09:30-23:00(1月1日到6月15日,9月3日到12月31日);09:00-24:00(6月16到9月2日)。

門票價格:

門票

使用電梯到達鐵塔一層,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4.3歐元/人,12歲以下3歲以上兒童2.4歐元/人。

使用電梯到達鐵塔二層,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7.7歐元/人,12歲以下3歲以上兒童4.2歐元/人。

使用電梯到達鐵塔頂層,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11歐元/人,12歲以下3歲以上兒童6歐元/人。

使用樓梯到達鐵塔一層二層,25歲以上成人3.8歐元/人,25歲以下成人3.0歐元/人。

所有門票對3歲以下兒童,一律免收。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乘坐42、69、72、82、87公交車可到達。

景點描述

埃菲爾鐵塔矗立於塞納河畔,塔高320米,是世界最高建築之一。據說鐵塔初建時,遭各方面非議和反對,抱怨這座鐵塔像是大黑煙囪,不倫不類。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如今的鐵塔已代表建築新美學的興起,成為舉世聞名的法國象徵。

埃菲爾鐵塔全塔共分成三層,各層之間有一道鐵梯互通,有體力、有膽識者不妨上攀鐵塔,有畏高症、高血壓的朋友就不宜了,乘搭升降機可減輕負擔。如果想觀賞整個大巴黎都會的風情,以頂層最佳,這里設有多台望遠鏡,配合幻燈片介紹,令人對這座大都會留下一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黃昏觀日落這里更是一流,但排隊隊伍相當長,往往要排一個多鍾頭才能上塔。

而巴黎新區整體感覺與市區截然不同。幾十幢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在兩邊拔地而起,造型別致,中央的道路和廣場極為寬闊,非常漂亮。最西北處猶如凱旋門的建築更是新區的象徵,天氣晴朗時在市區高處就能遠遠望見,遊人可以乘觀光梯去上部觀景。巴黎人的觀念是絕不破壞市區古老建築,而現代化的建築都在市區外圍興建,典雅卻不失現代氣息。

B. 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地球直徑的人是誰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對地球的周長進行測量,是由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數學家埃拉托斯芬完成的,並且他也是比較精確地測算出地球周長的第一人。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藝,在天文、地理、機械、歷史和哲學等領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詣,甚至還是一位不錯的詩人和出色的運動員。
人們公認埃拉托斯芬是一個罕見的奇才,稱贊他在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都有重要貢獻,但又答如認為,他在任何一個領域里都不是最傑出的,總是排在第二位,於是送他一個外號'貝塔"。意思是第二號。 能得到"貝塔"的外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古代最偉大的天才阿基米德,與埃拉托斯芬就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兩人是親密的朋友,經常通信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題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決了"砂粒問題",算出填滿宇宙空間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們瞠目結舌。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響吧,埃拉灶巧托斯芬也回答了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地球有多大?
怎樣確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托斯芬想出一個巧妙的主意:測算地球的周長。地球是一個大球體,怎麼來測量地球的周長呢?這是當時確實是一件傷腦筋的事,許多人想盡了辦法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埃拉托斯芬經過認真觀察,苦思冥想,終於找出了一個巧妙地測算地球周長的方法。埃拉托斯芬生活在亞歷山大城裡,在這座隱舉鍵城市正南785Km處,另有一座城市叫做塞尼。塞尼城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每年夏至日這一天中午12點,陽光都能直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這就是說,每到夏至日這天正午,太陽就正好懸掛在塞尼城的正上方,即太陽直射塞尼城。亞歷山大城與塞尼城幾乎同在一條子午線上,在同一時刻,亞歷山大城卻沒有這樣的景象,太陽稍微偏離直上的位置。由此埃拉托斯芬受到了啟示。於是在一個夏至日的正午,他在城裡豎起一根小木棍,動手測量直上的方向與太陽光之間的夾角(如圖中的∟2),測得這個夾角為7.2度,它等於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圓的知識知∟1叫做圓心角,根據圓心角度數等於它所對的弧的度數,因為∟1=∟2,所以它的度數也等於360度的五十分之一。故圖中表示亞歷山大城和塞尼城距離的那段圓弧的長度,應該等於圓的周長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城和塞尼城的實際距離正好是地球周長的五十分之一。於是只要測出亞歷山大城到塞尼城的實際距離,再乘50,就是地球的周長。埃拉托斯芬測量的結果為:地球周長等於39250Km。地球的形狀如一個鴨蛋,近似於一個球體,半徑取6370Km,可求得地球的周長為40003.6Km,與39250Km相差不多。可見當時埃拉托斯芬的測算是比較准確的。

C. 地球的直徑多少英里

地球的平均直徑為12742.786公里,這個整數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長度單位米的最初定義是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上赤道與北極點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地球大致呈橢球形。地球自轉的效應使得沿貫穿兩極的地軸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地球赤道半徑比極半徑大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離地球質心最遠之處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蔽宏搜,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欽博拉索山的山峰。

(3)法國面積直徑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地球內部如同其他類地行星一樣,可根據化學性質或物理(流變學)性質分為若干層。然而,地球的內、外核具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其他類地行宏歷星所沒有的特徵。地球外層是由硅酸鹽礦物組成的地殼,下面又有一層黏稠固體組成的地幔。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是莫氏不連續面。

地殼的厚度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從海底的6千米到陸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地殼以及地幔較冷、較堅硬的上層合稱為岩石圈,板塊也是在這個區域形成的。岩石圈以下是黏度較低的軟流圈,岩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

地幔晶體結構的重大變化出現在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間的位置絕判,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過渡區。

D. 法國直徑多少公里

法國陵陵早直徑2300公里,法國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尺雀嘉島)。法國汪猜三面鄰海,是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大概跟四川差不多大。

E. 法國里昂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環境是什麼

(bellecour)

概況: 里昂(包括villeurbanne)是大里昂地區的中心。里昂地區是以里昂市為中心的直徑在50-10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 里昂所在的羅訥省,面積在43 698 km�0�5。里昂及其地區坐落在西歐的十字路口,被地中海,大西洋以及東歐地區圍繞。

羅納河和索恩河在城市的南端匯合,背倚富維耶山和紅十字2座小山。富維耶山又稱為禱告山 , 山上有富維耶聖母院、幾個 修女院、大主教府、富維耶鐵塔和纜車。紅十字山是工作山 ,是傳統的絲綢作坊區。聖讓和紅十字區有320個串廊(traboule)的狹窄街道,在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在兩河之間的半島上,是法國第三大廣場,也是歐洲最大的廣場之一-沃土廣場。獨特之處在於,它是歐洲最大的凈地廣場,沒有任何綠地、樹木或障礙物。

羅納河對岸則是新規畫的市區——巴迪區(Part-Dieu),這里有法國中部唯一的摩天大樓; 和該市大部分人口。該區域還有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的金頭公園(Parc de la tête d'or)。 國際刑警組織總部位於近旁。

F. 地球面積.人口的信息

面積: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佔全球總面積的71%,陸地面積約1.49億平方千米,佔全球總面積的29%。 中國的面積佔地球面積的1.88%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汪逗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困畝賣,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生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層結構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510067866平方公里 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佔全球總面積的71%,陸地面積約1.49億平方千米,佔全球總面積的29% 人們對於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於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於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耐前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人口:基本解釋
1. [population] 2. 人民或居民總數 3. 人
詳細解釋
1. 居住在一定地域內或一個集體內的人的總數。 《漢書·王莽傳上》:「 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 宋岳飛《條畫合行事件札子》:「本軍頭口老小正兵七萬人口。」 郭沫若《海濤集·流沙》:「這表示廠里並不止那燒窯老一人,一定還有相當的人口的。」 2. 人。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不動干戈,能入虎穴,取出人口,真奇才奇想!」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這種時候,偏偏還要添人口!」 3. 人的口,指言談、議論。 《孔叢子·抗志》:「夫其親敬,非心見吾所可親敬也,則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上》:「惟其好立異名,故紛紛人口不已。」
含義
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劃分為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還可以按年齡、性別、職業、部門等構成劃分為不同的群體。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由於社會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口發展過程不同,人們對人口現象的認識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個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人口思想和理論。
編輯本段全球人口
目前全球人口:6,930,686,985 (2011年1月)
編輯本段人口再生產類型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 傳統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多為發展中國家,如亞洲的巴基斯坦 過渡型:介於傳統型與現代性之間的一種類型,出生率由高轉向低,死亡率由高轉向低,自然增長率亦由高轉向低。 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如歐洲的德國,目前東亞大部分國家除蒙古及北朝鮮外為這一類型。
編輯本段人口的預測
人口預測就是根據現有的人口狀況並考慮影響人口發展的各種因素,按照科學的方法,測算在未來某個時間的人口規模、水平和趨勢。 人口預測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提供重要信息,預測的結果可以指明經濟發展中可能發生的問題,藉以幫助制訂正確的政策。人口預測始於1696年,當時英國社會學家G.金使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對英國未來600年的人口發展進行了粗略的計算,雖然這一結果與以後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但他的思想卻對後人的工作很有啟發。
編輯本段人口的增長
人口增長計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 出生率是一年內出生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內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 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得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 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有人稱人類進入了「人口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除了要滿足飲水、吃飯、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還有教育、醫療、就業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數量過多,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編輯本段人口爆炸
用來形容某地區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長,就像炸彈爆炸的一瞬間般。人口爆炸通常都會發生在戰爭之後的一至兩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人口爆炸。 全球人口數量爆炸性的增長:從1820年的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8年50億、在2000年已經達到60億。
編輯本段地球能養活多少人
1677年,荷蘭布商列文虎克先估計荷蘭人口為100萬上下,然後,利用地圖和一點球面幾何學知識,他計算出地球表面有人類居住的區域面積是荷蘭的13385倍。當時的荷蘭人口已頗為密集,很難想像世界各地都像荷蘭這般擁擠,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總結道,地球上的人口不會超過133.85億。 當今歷史學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時代,地球上只有5億左右的人類。那時候,經過幾千年的緩慢增長,人口剛開始進入迅速膨脹階段。150年後,另一位科學家宣告發現人類卵細胞,當時的世界人口已經翻倍,超過10億。又過了100年,1930年前後,數量又翻了一倍,達到20億。從那以後,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飛增。20世紀之前,還無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見證人類數量翻倍,但如今,已經有人親身經歷過「×3」的過程。據聯合國人口司稱,2011年下半年某時,人類家族將擴充至70億個成員。 人口
雖然這場爆炸式的增長勢頭正逐漸趨緩,但離結束還遠得很。現在人類壽命得到延長,而且,盡管與前代人相比,如今婦女生育子女的數量減少,但現在全球大量婦女(18億)進入生育年齡,因此,至少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世界人口仍會持續增長。2050年,總數可能達到105億,也可能停留在80億——差距取決於每名婦女多生還是少生一個孩子。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採取中庸路線,作為他們的最佳估計值:當下他們預測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將達到90億。最終數據究竟是多少,還得取決於每對夫妻在從事人類最親密行為期間所做的抉擇。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勢必引起人們警惕。當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蝕,冰川融化,魚類逐漸滅亡,每天都有近10億人忍受飢荒。幾十年後,可能會多出20億張吃飯的嘴,多數來自貧窮國家。將多出數十億抱有脫貧願望與權利的人,如果他們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砍伐森林、焚燒碳和油、隨意施用化肥和農葯,那麼他們同樣會對地球自然資源造成巨大壓力。究竟該如何採取對策?人口警報早已拉響多年,得知這一消息或許能讓我們略感欣慰。法國人口統計學家埃爾韋· 勒布拉說,從一開始,人口統計學就籠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緒中。奠定該領域基石的部分論文發表於列文虎克的發現之後僅幾年的時間內,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聖經》中所說的最終審判日(預期將發生於約2000年內),世界人口將翻六番。到那時,人口將超過200億——配第認為,地球無力養活數目如此之巨的人類。「於是,如《聖經》所預言,必將發生戰爭、殺戮等等。」配第寫道。 勒布拉提出,隨著關於世界末日的宗教預言勢力消減,人口增長本身帶來一種類似末日審判的替代機制。「它把古人對末日的恐懼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寫道。1798年,英國牧師兼經濟學家托馬斯· 馬爾薩斯公開闡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長必定超過食物供給,直至戰爭、疾病和飢荒降臨,減少人口。事實證明,馬爾薩斯寫下此話時,最後一批足以對世界人口造成重創的瘟疫已經結束。歷史學家認為,14世紀的黑死病之後,世界人口就再也沒有減少過。 馬爾薩斯宣稱世界人口不會繼續飛增,但此言發表之後的二百年中,趨勢恰恰朝著與其言論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一過程始於我們如今所稱的發達國家,那時,這些國家仍處於發展中。玉米、土豆等來自新大陸的農作物得到推廣,再加上化學肥料的應用,歐洲得以消除飢荒。起初,不斷擴張的城市成為疾病滋生的溫床,但從19世紀中期往後,開始出現下水系統,把人類排泄物與飲用水分開,之後再對水源進行過濾和消毒,因此大大減少了霍亂和傷寒的傳播。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為當代馬爾薩斯學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員。20世紀70年代,埃利希預言道,「數億人民將飢餓而亡」,並且做什麼都為時已晚。「人口增長這顆惡性腫瘤……必須切除,」埃利希寫道,「自願方式行不通,就採取強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國的命運岌岌可危。雖然語言辛辣,或者說,正是由於其語言辛辣,這部作品得以成為暢銷書,就像當年馬爾薩斯的著作一樣。而且,這一言論同樣被證明只是一枚炸不響的啞巴彈。當時,結合高產種籽、灌溉技術、農葯和肥料的農業革命已經開始,導致糧食產量翻倍。如今仍有許多人營養不良,但大規模的飢荒已十分少見。 但有一點埃利希說對了,那就是,隨著醫學拯救眾生,人口必將飛增。二戰後,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的援助下,發展中國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預防醫療力量。青黴素、天花疫苗、滴滴涕(盡管後來引發爭議,但仍拯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性命)等,轉瞬間通通登場。印度的人均壽命從1952年的38歲增長到現在的64歲,中國則從41歲延長到73歲。發展中國家有數百萬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們都活了下來,並有了自己的後代。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為眾多將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婦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紀的歐洲或者20世紀早期的亞洲,每名婦女平均生育6個子女,但實際上其後代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為多數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嬰幼兒死亡率下降後,夫妻們最終會減少生育後代的數量——但這一轉變通常需要經歷至少一代人的努力。當今發達國家,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恆定;而在發展中國家,要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更替生育率」則要更高些。出生率與死亡率漸趨平衡的過程中,人口已然暴增。 人口爆炸
人口統計學家把這一兩段式的進化過程稱作人口轉型。各個國家在其各自不同的歷史階段經歷這一轉變,這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一個國家若完成這一變遷,就等於從自然手中爭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殺大權。全球人口暴增是種無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強烈,以至於某些人懷疑人類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實際上,當埃利希拉響警報時,人口增長率已經達到頂峰。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開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驟降。從那時起,人口增長率已下降超過40%。 生育率下降的現象如今正席捲全球。在不同國家,這一現象始於不同時期。法國屬於最早的一批。17世紀中期,路易十四宮廷中的貴族婦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時生育子女不超過兩個,她們依靠的辦法與列文虎克從事研究時採取的方法相同:體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莊的教區文書記錄中顯示,18世紀晚期,這一風潮已傳播至農民階級。19世紀末,在缺乏現代避孕手段的情況下,法國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婦女3個孩子。法國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鬆說道,改革的關鍵不在於避孕手段,而在於觀念的改變。啟蒙運動以前,「生育後代的數量由上帝決定,人們無法想像自己也能掌握決策權。」 其他西方國家最終趕上法國的勢頭,二戰開始時,歐洲部分地區和美國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後,經歷了突然湧起的「嬰兒潮」之後,又出現一場銳減,讓人口統計學家們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為,在某種本能的驅使下,婦女們會維持足夠的生育量,以保證物種的延續,但實際情況是,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紀90年代後期,歐洲生育率下降至1.4。「據我所知,婦女壓根不關心物種更替之事。」 喬爾· 科恩說。 嬰兒潮過後會給國家帶來兩種重大經濟效應。首先是「人口紅利」——幾十年的時間里,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口壯大勞動者行列,需靠人供養的老幼人口也相對較少,因此有大量余錢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隨後,第二種效應開始出現: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退休年齡。人們原以為可長期維持的人口發展秩序,卻成了一場被迫終止的狂歡。美國有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爭論日益激烈,去年,法國為推遲退休年齡發生罷工,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如何供養老齡化的人口。「2050年的時候,工作人口創造的財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嗎?」位於海牙的荷蘭跨學科人口研究所負責人弗蘭斯· 維勒肯斯自問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 人口生育率
工業化國家歷經幾代人的時間,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當這一轉變開始在其他地區發生時,其發展速度則快得多,讓人口統計學家們驚訝不已。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盡管數量仍在增長,但已低於更替生育率,並且已經維持這一水平將近20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1979年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國婦女仍平均生育6個孩子,而現在只有1.5個左右。在伊斯蘭政權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下降幅度已超過70%。同一時期內,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婦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們仍未弄清,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群體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聯合國人口司負責人阿尼亞· 茲洛特尼克說。 「此刻,雖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一現象只發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數都在非洲。」茲洛特尼克說。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生育率仍然高達每名婦女5個子女,而在尼日,這一數量達到7個。但另一方面,該地區有17個國家的人均壽命不超過50歲,並且剛開始進入人口轉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數國家,家庭規模已驟然縮減。聯合國預計,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將達到更替水平。「總體來看,世界人口正朝著非爆炸型的方向發展——這是個好消息。」茲洛特尼克說。

G. 法國有哪些著名景點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H. 法國地理知識....急!!!

你提的問題下面我都精心准備了哦,包括演講....

法國地理概況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西北面對英吉利海峽和北海,東北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與瑞士相依,東南與義大利相連,南浴地中海並和西班牙接壤。
法國面積55萬平方公里,是西歐大國,位於北緯42度和51度之間,法國南部屬地中海亞熱帶氣候,其它為大西洋溫帶氣候地區。
法國版圖有如六邊形,對邊距離不到1,000 公里。總體上說,法國地勢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東南部地勢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爾高原和孚日山脈。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
法國行政版圖劃分為22個大區(REGION)、96個省(DEPARTEMENT)、326個專區(ARRONDISSEMENT)、3,827個縣(CANTON)和36,433個市鎮(COMMUNE)。此外,還有5個海外省(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島,留尼汪島,瓜德羅普島,聖-皮埃爾-密克隆島)和5個海外領地(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法屬玻利尼西亞島,馬約特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法國22個行政大區是:巴黎大區(ILE-DE-FRANCE)、羅納-阿爾卑斯大區(RHONE-ALPES)、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OTE D'AZUR)、北加萊大區(NORD-PAS-DE-CALAIS)、盧瓦爾河大區(PAYS DE LA LOIRE)、布列塔尼大區(BRETAGNE)、阿奎坦大區(AQUITAINE)、南比利牛斯大區(MIDI-PYRENEES)、中部大區(CENTRE)、洛林大區(LORRAINE)、朗格多克-魯西翁大區(LANGUEDOC-ROUSSILLON)、皮卡爾迪大區(PICARDIE)、上諾曼底大區(HAUTE-NORMANDIE)、阿爾薩斯大區(ALSACE)、勃艮第大區(BOURGOGNE)、布瓦圖-夏朗特大區(POITOU-CHARENTES)、下諾曼底大區(BASSE-NORMANDIE)、香檳-阿登大區(CHAMPAGNE-ARDENNE)、奧維爾涅大區(AUVERGNE)、弗朗什-貢岱大區(FRANCHE-COMTE)、利穆贊大區(LIMOUSIN)、科西嘉大區(CORSE)。

法國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目前森林面積有1,390萬公頃,佔法國本土面積的四分之一。農業耕地佔全國土地的54.8%。 法國土壤,西部和北部呈棕色的灰壤土,面積最廣,屬於潮濕地區。地中海沿岸土壤為紅色。 法國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道四通八達,可通航河流總長度達8,500多公里,形成遍布全國的水路交通網。

主要河流有:
盧瓦爾河(LA LOIRE),全長1,020公里,是法國最長的河,流經中部高原,注入大西洋比斯開灣。
羅納河(LA RHONE),全長812公里,在法國境內522公里,流經法國20個省。
塞納河(LA SEINE),全長776公里,流經巴黎市區。
加龍河(LA GARONNE),全長650公里,發源於西班牙境內,流經法國南部。
馬恩河(LA MARNE),全長525公里。
萊茵河(LE RHIN),全長1,298公里,流經法國邊境長度190公里。
法國還有一些湖泊,較大的有萊蒙湖(LEMAN)、布爾熱湖(BOURGET)、卡爾康湖(CARCAN)等。

法國經濟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在讓·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個經濟計劃中,法國政府把重點放在基礎產業部門,將煤炭、電力、鋼鐵、水泥、運輸、農業機械設備確定為優先發展對象,對基礎產業實行投資傾斜政策,提高工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注重技術改造。據統計,在第一個經濟計劃實施期間,國家對上述重點部門共投入資金1,412億法郎,占同期國家總投資的37%。進入五十年代,法國又連續實施了第二個(1954~1957年)和第三個(1958~1961年)經濟計劃,在繼續加強基礎部門的同時,擴大規劃領域,協調各部門均衡發展,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法國風光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七個省,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人們漫遊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跡,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築,有「花都」之美稱。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設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現代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擁有許多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築。像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協和廣場、盧浮宮、凡爾賽宮等更是讓人留連忘返。經濟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業中心區,如興建了210米高,58層的蒙馬納斯摩天大廈。新建和擴建了巴黎四周的衛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較寬敞和舒適的居住環境。
巴黎不僅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各種各樣的國際比賽、表演在這里舉行;各行各業的專業展覽會在這里舉辦。常設的國際組織也很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就設在這里。
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備受世界的矚目。
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星星戴高樂廣場。這里是鄉賽麗寨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條大道。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拱門是在拿破崙時期1806年由夏爾格蘭負責動工建築的。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它被用來紀念法國大軍。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鄉塞麗寨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馬賽曲》。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里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開支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在那裡,遊人可以看到558位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斗中陣亡的。
埃菲爾鐵塔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埃菲爾鐵塔佔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里,這里可以看到遠達70公里之內的景色。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法國地理環境位置
法國的國土像一個六邊形。從中世紀起,在千餘年間,先是歷代國王,後是共和國,始終如一的統一意志,形成了今日的法蘭西國土。這個平衡的六邊形,三個大面朝向海洋,另外三邊是大陸邊界。在十九和二十世紀多次法德戰爭之後,法國取得了今天的規模。

南部與西班牙的邊界,是由比利牛斯山脈構成的,最高點阿奈托峰高達3404米。東部與義大利和瑞士的邊界,被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隔開,而萊茵河中游,則是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界河。這些 長期嚴密分隔兩國的「天然」邊界,今天提出了穿越艱難的問題,歐洲貿易的增長,促使人們通過山口、橋梁和公路及鐵路隧道來實現交通運輸。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汝拉山的山地區域,由法國與鄰國共同管轄。法方的阿爾卑斯山北部,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滑雪場,也是大部分山地體育的發祥地。高達4807米的勃朗峰,是歐洲最高峰。

相反的,與法國、盧森堡和比利時交界的北方,卻是十分開闊,只需穿過海拔不高的阿登納古高原和北歐大平原。過去,這里常年累月都是沖突、戰斗和入侵邊界線事件。而現在,在很多方面,這里變成了里爾地區和比利時之間,洛林、盧森堡和薩爾之間的跨邊界貿易最繁忙地區。在眾多歐洲合同的刺激下,在阿爾薩斯和巴德―烏當貝爾之間,以巴爾―米魯茲和維也納為中心的萊茵河中游地區,尼斯地區、加達勞涅和巴斯克地區,也形成了跨國界貿易區。

法國得天獨厚地三面朝海,也許四面朝海更好。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海岸終年陽光明媚,普羅旺斯省的海岸蜿蜒曲折,風景怡人。朗格道克省的藍色海岸,那綿延不斷的沙灘,更令人流連忘返。東南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燦爛,海岸由沼澤和沙丘相間的沙灘構成。法國西北部,是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球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位於大西洋和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法國的北海港口之間。法國有兩組歐洲最大港口,一組位於塞納河河谷的盧昂和勒? 阿弗爾,另一組是在羅納河入海口的馬塞。法國本可以成為一個海上強國,但她從來不是,今後更不可能是。現在法國海濱的主要活動是旅遊,從北海到地中海,處處都十分活躍。高品質的海濱地帶,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地、歷史名城及鄉村,使法國成為歐洲和世界的第一旅遊大國。

適種薰衣草、香樟樹、葡萄等的原因
法國地處大西洋東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墨西哥暖流的恩惠,又地處北緯40度有利緯度,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給薰衣草、葡萄、香樟樹等的中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因此盛產此類作物.

演說詞
它——歐洲最大的國家,浪漫主義的故鄉,時尚潮流的領頭羊,聯合國五常之一……它就是法國。法國的歷史悠久,如今又在國際中佔有重要席位,引領新潮.今天就請大家隨我,走進法國,走進這個文化與時尚兼得,浪漫與快捷並存的國度,感受一番西歐風情。

I. 請問法國哪個地方離中國廣州距離大概10400千米呢

這太難猜了。
1、法國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南北走向與東西走向距離差距不大,為了計算方便我們把它看成直徑700KM的圓圈。
2、先要確定廣州的一個點:廣州與法國的連線的角度,廣州區域內的線段約80KM,是選離法國最近的點還是選廣州的中心,這里誤差就是40KM。
3、距離大概10400KM,我看這數字精確到百位,按四捨五入原則一般會認為在10360KM-10440KM之間。這里誤差就是80KM。
4、用廣州為原點,半徑畫大概10400KM,誤差120KM的兩道圓弧,如果兩道圓弧都落在法國圓圈內,那麼一個長700KM寬120KM的區域都有可能。
5、法國本土有31927個市鎮人口數少於2000(占總人口的25.3%),3764個市鎮介於2000人與1萬人之間(25.5%),762個介於1萬人至5萬人(25.3%),102個介於5萬人至20萬人(14.4%),10個大於20萬人的城市(8.9%)。此外,1萬多市鎮不足200居民。

J. 法國人口2019總人數面積-行政區域劃分-旅遊人數

法國是歐洲大國之一,與義大利,德國,英國等國是臨近的,浪漫的法國之都巴黎更是每年吸引了無數的人前往參觀遊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法國截止目前為止累計確診達到了5400多例,城市內的各大景點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關閉斗鄭,這也使得國內的人非常的緊張。那麼法國目前有多少人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法國人口2019總人數吧。

法國人口2019總人數

法國統計局(Insee)1月14日宣布,截至2020年1月1日,法國人口超過6700萬。這意味著在出生率連續下降5年後,人口數量出現0.3%的微幅增長。

具體來看,法國2019年有75.3萬個新生兒(比2018年少了6000人),61.2萬人死亡(增加2000人),也就是今年本土增加人口14.1萬人,是二戰以來最低。

法國生育率從2015年以來保持穩定低位,2019年只有1.87(即平均一個婦女生1.87個孩子),對比2018年是1.88。

法國人口結構

法國每日人口估計

新生兒:2,205人(每小時91.90)

平均每天死亡:1,588人(每小時66.17人)

平均移民數量:186名移民(每小時7.73人)

法國人口年齡結構

15歲以下人口的百分比:18.5%

15至64歲人口的百分比:64.7%

65歲以上人口的百分比:16.8%

15歲以下:12,072,440人(6,183,413名男性/5,889,027名女性)

15~64歲之間:42,145,425人(21,090,949名男性/21,054,476名女性)

64歲以上:10,911,178人(男性4,579,920人/女性6,331,258人)

法國男女比例:0.95

男性:31,745,834(48.7%)

女性:33,477,631(51.3%)

法國面積

法國的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加上海外省共672834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其面積不與我國任何省份相當,它的面積,在我國青海省和四川省之間。

中國青海省面積為69.66萬平方公里;

中國四川省面積為48.6萬平方公里。

法國行政區域劃分

13個法國本土大區Régionsmétropolitaines(括弧內是大區空敬頌首府):

法蘭西島?le-de-France(Paris)

中部-盧瓦爾河谷Centre-ValdeLoire(Orléans)

盧瓦爾河地區PaysdelaLoire(Nantes)

布列塔尼Bretagne(Rennes)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Provence-Alpes-C?ted'Azur(Marseille)

科西嘉Corse(Ajaccio)

北-加來-皮卡第Nord-Pas-de-Calais-Picardie(Lille)

諾曼底Normandie(Rouen)

布根地-法蘭琪-康堤Bourgogne-Franche-Comté(Dijon)

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Auvergne-Rh?ne-Alpes(Lyon)

朗格多克-魯西永-南部-比利牛斯Languedoc-Roussillon-Midi-Pyrénées

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Alsace-Champagne-Ardenne-Lorraine(Strasbourg)

阿基坦-利穆贊-普瓦圖-夏朗特Aquitaine-Limousin-Poitou-Charentes(Bordeaux)

5個海外大區Régionsd'outre-mer:

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Basse-Terre)

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Fort-de-France)

蓋亞那Guyane(Cayenne)

留尼汪LaRéunion(Saint-Denis)

馬約特島Mayotte(Mamoudzou)

每年赴法國旅遊人數

2018年法國共接待外國遊客8940萬人次,比2017年增加3%。具體而言,亞洲遊客在人數增長方面最為突出,增幅達7.4%。此外,歐洲仍是法國最大的外國遊客來源地,占總數的79%。

旅遊業是支撐法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部門之一,去年接待外國遊客創收達到562億歐元(約合4337.45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增加了近5%。在旅遊住宿方面,去年法國全國酒店接待外國游稿仔客增加7.6%,酒店的入住率達到創紀錄的62.5%。

為進一步推動旅遊業發展,法國政府設定了到2020年吸引1億外國遊客的目標。

法國旅遊景點

盧浮宮(MuséeLouvre)

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常年展出的展品數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以及古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人們耳熟能詳的蒙娜麗莎、漢謨拉比法典、米洛的維納斯、薩摩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自由引導人們等等知名的作品都是它的館藏之寶。

尚博爾城堡(ChteaudeChambord)

尚博爾城堡是盧瓦爾河流域城堡群中最大的城堡,位於法國中央盧瓦爾河大區的布盧瓦市以東15公里處,如今是法國的國家公園,歷史上則是王室的狩獵行宮。它是歐洲最大的封閉式園林,城堡加上周圍狩獵用的森林,佔地共計54.4平方公里,城堡主體長156米、高56米、擁有77座樓梯、282座煙囪、440個房間,歷時166年才最終建成。城堡的雙螺旋階梯是它的一大亮點,兩條階梯圍繞中間一顆空心的圓柱,從直徑與圓周相交的兩個位置點開始,螺旋上升。如果兩個人同時從兩個樓梯上樓,雙方會多次看到對方,但卻永遠不會在階梯上相遇。

維登峽谷(VerdonGorge)

位於法國東南部的維登峽谷是歐洲最美麗的峽谷之一,長25公里,最深700米,谷底綠松石色的維登河是該地區的顯著特徵。遊客們可以在谷邊開車旅行;或是在谷底的河上劃船;或是在河邊漫步釣魚,甚至去攀岩,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

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

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諾曼底附近,距海岸約1公里的岩石小島,是法國旅遊勝地,也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山頂建有著名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整個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潮汐之間的差額超過15米,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周圍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壯觀。

聖特羅佩(Saint-Tropez)

位於法國東南部的聖特羅佩是國際知名的海濱度假勝地,許多海灘都為遊客提供滑浪風帆,帆船和皮劃艇設備出租,而其他海灘則提供機動水上運動,例如摩托艇,水上摩托車,滑水和潛水。

閱讀全文

與法國面積直徑多少公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