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7世紀的法國歌劇叫什麼

17世紀的法國歌劇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19 04:15:21

㈠ 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歌劇

圖蘭朵、卡門之類的啊……最近音樂課剛上~~~

17世紀的法國歌劇:

正當義大利的歌劇如火如荼時,法國成為繼義大利以後第二個發展並形成了有強烈民族特色歌劇的國家。毫無疑問,是義大利歌劇首先敲開了法國的大門。1660年和1662年,卡瓦利就在盧浮宮和杜伊勒利宮分別上演了《塞爾斯》和《大力士情人》兩部義大利歌劇。盡管這些歌劇在義大利是最傑出的作品,但在法國並未形成「轟動效應」。一直以本國藝術為榮的法國人,只是以外交官式的禮貌微笑和掌聲接待了義大利歌劇的「來訪」,而卻從骨子裡表現出了對異國歌劇及作曲家的格格不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法國人對歌劇的冷漠幾乎到了抵制的態度,他們既不承認義大利歌劇,也不創作自己的歌劇。

法國歌劇的形成:

然而,這種僵局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70年代終於被打破。法國歌劇在幾經波折後,以獨具本國特色的英姿登上舞台,並使歐洲為之驚嘆不已。

法國歌劇的形成,主要起源於民族文化中一大優秀傳統:芭蕾舞。法國是芭蕾舞的故鄉。早在義大利歌劇傳入法國之前,芭蕾舞、化裝舞會、王室儀仗等所有與輝煌、華麗、高雅等字眼相關的場面,都贏得法國人由衷地偏愛與喝彩。16世紀末,芭蕾舞在宮廷蔚然成風,國王和貴胄們不僅是積極熱情的策劃者,而且是技藝高超的表演者。不論是節慶、典禮、宴會、歡迎外國使團,還是音樂藝術活動,場面盛大而豪華的芭蕾舞總是最受寵愛的「公主」。芭蕾舞的影響從宮廷輻射到城鎮街市,成為法國人最鍾情的藝術體裁。芭蕾舞成為法國節日乃至於法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法國芭蕾舞中早已包含了戲劇因素。在1581年為沃爾蒙郡主和日瓦耶公爵婚禮演出的「王後的喜劇芭蕾舞」,就不僅僅是用舞蹈表現某種情緒,而且還通過舞蹈展示了某些情節,更重要的是在整個舞蹈中有一個類似戲劇的主題,成為一種喜劇--芭蕾舞。後來在芭蕾舞劇中,加入了聲樂部分它包括詠嘆調、宣敘調、合唱曲,還有一支序曲。芭蕾舞的題材大多來自神話和寓言,音樂富有節奏性。當時,以皮埃爾·高乃依 (1606-1684年)和讓·拉辛(1639-1699年)為傑出代表的法國古典悲劇,已進入成熟期,它的美學理論和朗誦風格也給即將問世的法國歌劇輸入了必要的戲劇因素。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0031127184327

㈡ 歐洲歌劇的代表作有那些

《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朵》、《阿依達》。

1、《浮士德》。

是由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歌劇,由歌德詩劇《浮士德》第一部份改編而成。首演於1859年03月19日的法國巴黎抒情歌劇院。

2、《鄉村騎士》。

是以義大利西西里島普通農民的現實生活為素材,敘述了農民圖里杜婚後仍與從前的女友羅拉來往,令他妻子桑圖扎非常憤怒。桑圖扎將此事告訴羅拉的丈夫,兩個男人決斗,圖里杜被殺的故事。

3、《卡門》。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秋。它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該劇在比才死後才獲得成功。美國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聲電影和查理·卓別林的一部無聲電影更是擴大了歌劇的名聲。

4、《圖蘭朵》。

《Turandot(圖蘭朵)》是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根據童話劇改編的三幕歌劇,是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圖蘭朵》為人民講述了一個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傳奇故事。

5、《阿依達》。

四幕七景歌劇是由義大利作曲家朱賽佩·威爾第所創造的。劇情是根據法國古埃及考古學家芳思華‧奧古斯特‧斐迪南‧馬里耶特的原著改編。1880年《阿伊達》於巴黎首演時,威爾第曾親自擔任指揮演出。

㈢ 歐洲歌劇有哪些 類型

1.佛羅倫薩歌劇:

腳本以希臘神話為基礎,後來又加入歷史題材。音樂部分採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為吟唱的宣敘調形式,音域不寬,節奏自由,有少量的樂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2.羅馬歌劇:

注重歌劇場面的壯觀給人帶來的愉悅,加入了華麗的舞台設計、機關布景和芭蕾場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結束。

3.威尼斯歌劇

在歌劇中大量運用詠嘆調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發,對美聲唱法加以重視,很少用合唱形式,弦樂器家族首次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運用不協和音程和撥弦、震音等新的音樂表現形式。

4.那不勒斯歌劇

那不勒斯是義大利歌劇發展的最後一個城市,始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定型為正歌劇(Opera seria),這種歌劇的影響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紀。它常以虛構的歷史或英雄事跡為題材,而且由於對美聲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強有力肺活量又帶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閹人」歌手盛行起來。

5.法語歌劇:

在不斷引入義大利歌劇的同時,義大利人讓巴普蒂斯特·利成功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確立法語歌劇的風格。縱然外國出生的背景,呂利成立了王家音樂學院,且1627年起壟斷了法語歌劇市場。呂利通過和作詞人菲利浦基諾合作創作《卡德摩斯與艾米安》,開創了音樂悲劇的先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歌劇

㈣ 歌劇誕生於什麼時候

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從此,歌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他於1681年創作的歌劇《肢早梁善善惡惡》確立了歌劇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這一時期同時也確立了ABA式的詠嘆調格式。此時的音樂常用盛大的場面和合唱,給歌劇帶來重音樂、輕戲劇的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歌劇在日後的發展日趨僵硬。睜攜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朴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義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歷運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㈤ 法國音樂劇歷史,概況,越詳細越好

音樂劇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㈥ 17世紀歐洲四大樂派是哪些

1、17世紀歐洲四大困稿樂派:

17世紀歐洲諸多樂派中影響力的四大歌劇樂派佛羅倫薩樂派、威尼斯樂派、羅馬樂派、那波里樂派對演唱風格的要求,不難看出它們對「美聲」的發展的重大意義。

2、佛羅倫薩樂派:

在佛羅倫薩歌劇樂派中有—個小組,他們突破傳統的演唱形式,採用自然的聲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貴族的宮廷里,在文人的聚會上他們都會盡情地演唱。

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當時最早、秀的女歌唱家之一。為了能使演唱再現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演出的悲壯效果,佛羅倫薩小組的成員開始了對聲音及唱法的探究。

3、威尼斯樂派:

在17世紀的歌劇,蒙特威爾第創立了威尼斯歌劇樂派,為早期義大利歌劇奠定了基礎。如果說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劇音樂抒隋的創始人,那麼蒙特威爾第則是音樂戲劇性的創始人,可以說歌劇誕生佛羅倫薩,發展在威尼斯。

4、羅馬樂派:

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羅倫薩人,後定居羅馬,成改陸為了羅馬有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成為了羅馬樂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劇這種體裁在羅馬樂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屬品。

5、那波里樂派:

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歌劇被那波里汪殲孝歌劇樂派所取代,同時也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

㈦ 巴洛克時期的代表曲目有哪些

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十二平均律》,亨德爾的《水上音樂》。

音樂特點:
旋律特點: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復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一樣,曲調的進行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徵性特徵。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確的和聲屬性。
節奏:主要分為自由節奏的和律動鮮明、規整的這兩種節奏。前者用於宣敘調、托卡塔、前奏曲等,後者用於詠嘆調、賦格、舞曲等,在一個樂章中會保持始終。這兩種節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敘調與詠嘆調,前奏曲(或托卡塔)與賦格。
調式:大小調體系,它已取代了過去的「教會調式」。
和聲: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大小調功能和聲體系,利用不協和音作調性轉換橡圓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紀的發明與和聲體系的充分發展有密切滲棚的關系。
巴洛克時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鍵盤樂器(通常為古鋼琴)的樂譜低音聲部寫上明確的音梁喊塌,並標以說明其上方和聲的數字(如數字6表示該音上方應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據這種提示奏出低音與和聲,而該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織體由演奏者自行選擇。

㈧ 外國的歌劇種類

正歌劇(opera seria)——盛行於十七世紀的題材重大嚴肅、音樂風格崇高華麗
講求歌唱技巧的歌劇。
歌唱芭蕾劇(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紀盛行於法國的歌唱與舞蹈並重的體裁。

喜歌劇(opera buffa)——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力的歌劇種類。
盛行於十八世雀寬紀。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大歌劇(grand opera)——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多採用歷史題材,具有史詩性
音樂風格華麗恢宏,場面較一般歌劇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輕歌劇(operetta)——又稱小歌劇,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常常有對白,
音樂風格輕快幽默,有時又比較抒情。
樂劇(music drama)——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對自己歌劇作品的稱謂。
他以此來表示他對樂隊以及戲劇、舞台設計等因素的高度重視,強調歌劇的
「綜合藝術」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樣把歌攔歲喊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樂劇(musical comedy)——音樂劇,也稱作「音樂喜劇」。或者更確切地稱為
「美國音樂劇」。十九世紀末發源於美國百老匯(Broadway)。美國紐約的娛樂中心,
戲劇活動的重要陣地)。內容從輕松幽默的到嚴肅深刻的都有,但常常與現實生活
有密切的聯系,音樂風格較為通俗,有時是融合了嚴肅和通俗音樂風格的混合體。
歌劇——清唱劇(opera-oratorio)——將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
一種古老的音樂體裁,與歌劇不用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
並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題材混合而成的體裁,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對自己的作簡野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
除了以上的類型,還有巴羅克歌劇(Baroque Opera),古典主義歌劇(Classical
Opera),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 Opera),民族主義歌劇(Nationalist Opera),
真實主義歌劇(Verismo Opera),印象主義歌劇(Impressionistic Opera)
表現主義歌劇(Eepressionist Opera)等類型
在實際作品中,歌劇的類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簡單的歸與某一種類型。

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和羅馬的發展並未突破蒙特威爾第所開創的風格,直到17世紀下半葉在那不勒斯出現了一個新的歌劇流派,才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那不勒斯的作曲家們將宣敘調與詠嘆調清晰地區分開來,並更加傾重於詠嘆調,尤其強調美聲演唱技巧,發展管弦樂以服務於歌唱,還固定了歌劇序曲的三個組成部分,確立了後世義大利歌劇風格的主要特點,可以認為,是那不勒斯樂派確立了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民族性。

到18世紀初,那不勒斯樂派獨具個性的歌劇風格達到成熟,喜歌劇由正歌劇的「幕間劇」發展出來。———「幕間劇」又叫「插劇」,是大型正歌劇中間休息時上演的短劇。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是那不勒斯樂派的開創者之一,隨後出現的佩爾戈萊西(Pergolesi,1710-1736)、奇馬羅(Cimarosa,1749-1801)和皮欽尼(Pic?鄄cinni,1728-1800)三人,則代表了這一樂派的頂峰。

佩爾戈萊西23歲時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是早期義大利喜歌劇的傑作,也是那不勒斯樂派的代表作,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插劇」,全劇長度不足五十分鍾,共兩幕13曲,講的是一個女僕如何做了自己主人的夫人的故事。佩爾戈萊西一生十分短暫,只活了37歲,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聖母悼歌》為同類作品的典範。

在《女僕作夫人》之後,奇馬羅薩創作於1766年的《秘婚記》和皮欽尼創作於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兩部喜歌劇,不論規模還是結構,都已經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樂派歌劇風格的影響此時已經遍及歐洲,並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以後的二十多年間。

到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傳統經由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作曲家,傳承到了威爾第的手中。(

㈨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形成了哪幾個流派

流派很多,主要以四大流派
義大利歌劇《阿依達》、法國襪寬歌劇《浮士德》、德國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俄羅斯歌劇《葉甫蓋尼 奧涅金》。
十六至十七世紀之交,歌劇誕生於義大利,這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發展的結果。歌劇是一種新藝術,公稱opera,源於義大利語opera in musica,即音樂作品的簡稱,opera為opus(作品)的復數。它是音樂與喜劇相結合的綜合藝術,最早稱為「音樂做事」(favola in musica)或「音樂戲劇」(drama per musica)。
歌劇是音樂、戲劇、詩歌、舞台美術、舞蹈等交融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藝術,也是聲樂藝術中難度最大,最具藝術魅力的重要藝術形式。
歌劇產生於16世紀末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是著名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物。1597年,詩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據神話故事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內》可惜早已失傳,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寫的《猶里狄茜》是西方公認的第一部西洋歌劇,開創了歌劇的新紀元。到17世紀上半葉(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在義大利威尼斯臘戚建立,名叫「聖卡西阿諾歌劇院」,標志著歌劇已開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這時的歌劇在創作上的發展與創新、使歌劇從簡單的敘述形式改變為戲劇性形式,從而使歌劇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到17世紀末,音樂發展達到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大音樂家,其中包括義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國的拉穆和德國的巴赫與亨德爾。當時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詠嘆調的ABA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復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施行閹割手術,使他們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這樣做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使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格魯克是歌劇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樂服從戲劇的效果,主張歌劇的戲劇性和音樂性的完美統一,反對故弄玄虛的浮誇做法,主張除掉那些同戲劇和台詞無關的裝飾音樂。同時,格魯克還提倡用本國語言創作,以發展各國歌劇,他的改革使歌劇通向了義大利浪漫主義的道路。
羅西尼是義大利浪告局亮漫主義歌劇的先鋒,他創作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等傑作,標志著義大利歌劇步入成熟期,與他同樣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貝里尼等,他們作品的特點是演唱者不僅需要有高超的聲樂技巧,而且音樂旋律也優美迷人,把歌劇藝術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為止,演唱難度最大的歌劇基本上都出自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們還常把這一時期的歌劇稱為歌劇的美聲時期。
在這三位作曲家之後,義大利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數威爾弟,他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幾乎全部都是藝術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阿依達》、《奧塞羅》等,至今仍為世界各大頂尖級歌劇院的保留劇目。
在浪漫主義時期歐洲歌劇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各國都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歌劇作品,如柏遼茲的《浮士德的沉淪》,古諾的《浮士德》,比才的《卡門》等等,到了19世紀後半葉,義大利文藝界又出現了一股抨擊浪漫主義幻想,揭示人類本性真實主義的作品。如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雷昂卡瓦洛的《丑角》等,普契尼是一位帶有真實主義傾向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抒情色彩很濃,旋律優美,舞台效果很好,他的作品如《卡門》、《托斯卡》也能找到真實主義風格的影子,但從整體上講,它們也是浪漫抒情的。
義大利歌劇在相當長時間統治著歐洲的歌劇舞台,隨著它的發展和普及,在各國音樂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歌劇流派,如義大利歌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俄羅斯歌劇。但義大利歌劇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德國歌劇最早出現於17世紀,18世紀時漢堡歌劇已有了一定的聲望,但尚未形成流派。格魯克提倡歌劇的民族化,才使其漸漸成長起來,形成了佔有一席之地的「德國民族歌劇」流派。莫扎特使德國歌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他的《後宮誘逃》和《魔笛》已是德國歌劇的傳世佳作。韋伯是德國歌劇的重要作曲家,他的《自由射手》標志著德國浪漫派歌劇的開始,樂曲曲調帶有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合唱在全劇中起著重要作用,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形成德國歌劇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人物是瓦格納,他主張把所有的藝術協同起來,共同創作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他認為音樂應成為表達戲劇內涵的工具,為劇情服務,他提高了樂隊在歌劇中的地位,他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如《飄泊的荷蘭人》、《湯豪塞》、《羅思格林》、《尼伯龍根的指環》等,都是德國歌劇的典範。
法國歌劇是從1650年,一個叫貝蘭的神父創作的用法語演唱的歌劇《牧歌劇》開始的。到了19世紀20年代,法國就出現了類似於正歌劇的法國大歌劇,法國歌劇的特點還在於劇本的文字性較強,語言比較含蓄,聲音也較為圓潤,因而比較典雅高貴,浪漫多情,抒情性較強,稱之為「抒情歌劇」,如古諾和托馬的歌劇《浮士德》、《迷娘》、《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到後來比才的《卡門》,德彪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法》的出現,使法國歌劇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俄羅斯音樂在歐洲尚不太為人所知道的時候,作曲家格林卡創作的《依凡·蘇薩寧》及《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成為俄羅斯歌劇的奠基之作,對其後的歌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隨後柴可夫斯基寫出了《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里姆斯基·科薩柯夫創作了《金雞》、《薩特闊》,穆索爾斯基創作了《鮑黑斯·戈杜諾夫》、鮑羅廷創作了《伊戈爾王》等,都是典型的俄羅斯式歌劇,可能由於語言的原因,俄羅斯歌劇遠沒有義大利歌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那樣流行。
此外,隨著歌劇的不斷發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歌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一些結合本民族特點而創作的新作品不斷問世,其中特別要指出的有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嫁娘》等,這些作品都是世界歌劇寶庫中的明珠。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初,在美國、英國又出現了一些集爵士樂、踢踏舞、喜劇性話劇和輕歌劇於一體的藝術形式——音樂劇。音樂劇表現手法靈活,音樂、舞蹈、舞台美術都很現代化、因此,很快成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且發展得最快的一項文化成果。風靡了全世界。經典劇目有《音樂之聲》《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等,都已被世界藝術界廣泛認可,得到了很好的票房價值,流傳到世界各地。
和西洋歌劇相比,中國歌劇產生和發展得較晚,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一些新的、先進的思想,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的作曲家黎錦暉創作了一批兒童劇,如《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等,這些作品可以說是我國歌劇的萌芽。1934年,田漢、聶耳創作了我國表現革命的第一部歌劇《揚子江風暴》,真正使我國歌劇發展起來的是在延安整風運動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掀起了盛極一時的新秧歌運動,創作了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中國特點的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劉胡蘭》等。1945年《白毛女》的問世則是我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全國解放以後,又陸續涌現出了《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品,歌劇舞台一時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嶄新局面。「十年動亂」使我國的歌劇事業遭到了嚴重的推殘。到「四人幫」被粉碎後,我國的歌劇又有了新的生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批多種風格、多樣體裁的中國歌劇出現在中國大地上,具有西洋歌劇模式的有《傷逝》、《原野》、《第一百個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劇模式的有《黨的女兒》、《木棉花開》等,這些歌劇在藝術性和時代性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有了相當明顯的提高,中國的歌劇也日益走向成熟,慢慢發展開來。

閱讀全文

與17世紀的法國歌劇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