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是被德還是被意佔領
北部非洲處於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間 ,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列強爭奪的焦點。
至20世紀初,法國佔領了北非東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圖尼斯,
英國控制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
義大利搶佔了中部的利比亞。
1940年夏季,法國戰敗,雖然它保留了在北非的既得利益,但是勢力已大不如前。英國正面臨著被德國入侵的威脅,也似乎難以顧及北非。基於上面的情況,墨索里尼認為這是實現義大利建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大帝國計劃千載難逢的機會,遂命令倫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帶領50萬義大利軍隊於1940年9月13日發動了入侵埃及的攻勢,但是從當年12月9日起,得到了加強的英軍5萬人在英中東總司令阿奇博爾·韋維爾將軍指揮下發起了反攻,於次年2月7日,基本上全殲了義大利軍隊8個師,俘虜13萬人,並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
由於義大利在北非的節節敗退,1941年1月11日希特勒在其簽發的第22號指令中強調:「在地中海地區,英國投入了優勢兵力以對付我們的盟軍。從戰略、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考慮,地中海地區的這種局面要求德國提供援助。」並進一步在文中指出,「的黎波里塔尼亞必須堅守。」由於希特勒怕北非的丟失會對義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擔心英國會以北非為基地對義大利城市進行轟炸,並迫使義大利人退出德意日的「軸心」聯盟,那麼這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於是希特勒決定派隆美爾組建非洲裝甲兵團參加德意在北非進行的戰斗。
隆美爾進入後,在北非六國開拓了「北非戰場」http://bbs14.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hbook&message=11562
㈡ 阿爾及利亞戰爭的介紹
阿爾及利亞戰爭,也被稱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或阿爾及利亞革命,是一場於1954到1962年在阿爾及利亞領土上進行的反殖民的獨立戰爭。戰爭雙方分別為法國當寬衫局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這場戰爭在法國政壇產生了巨大動盪,影響包括了戴高樂將軍重掌權力以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結束並由法蘭西第五共慎缺腔和國取而代之。1962年3月扮爛18日,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的依雲條約正式簽署。阿爾及利亞從此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戰爭中法軍多次進行針對平民的屠殺。法國當局在當時將這場戰爭定性為「阿爾及利亞事件」,1999年後,才正式更名為阿爾及利亞戰爭。
㈢ 這兩個國家因為一筆債務打了75年,最後討債的卻被滅掉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對於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但是從世界歷史來看,因為債務問題發生的戰爭可謂是數不勝數。最近的一次就是兩伊戰爭後,伊拉克欠了科威特140億美元,因為這個糾紛,間接的導致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戰。而下面這兩國國家,也是因為債務,結果打了75年,最後債權國也被滅了。
在19世紀,阿爾及利亞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原本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當時是總督管理。當時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發展貿易,而法國欠了阿爾及利亞很多錢。於是在1827年的時候,法國畢御的領事到阿爾及利亞會見總督,結果總督提出要這位法國領事回國轉告法國 *** ,盡快把這筆錢還上。
但是這位法國領事支支吾吾,千方百計就是避開這個話題,估計也是不想還。而且法國也一直覬覦阿爾及利亞,想把它佔領為殖民地。而當時阿爾及利亞總督卻腦子發熱,看到法國領事支支吾吾,就拿起扇子朝這位領事砸了過去,法國領事那是氣憤而去。
可以說這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要債,這跟現實生活中幾乎差不多。本來也沒多大事,就被扇子砸了一下,而當年法國也沒說什麼。但是3年後,也就是1830年,法國想起來這件事,以自己受到侮辱為理由,發動入侵阿爾及利亞之戰。很多人可能要問了,3年前砸的,咋3年前不打呢?
其實當時法國還沒做好准備,等到這時就做好准備了。但是阿爾及利亞的人民也不是好欺負的,於是奮起反抗。這一悔數纖戰爭,最碧仿後持續了整整75年,到了1905年,戰爭才結束,法國佔領了這個債權國阿爾及利亞,成為其殖民地。也就是說欠債的把債權人給滅了,跟現實生活中的欠債的是老大何其相似啊。
㈣ 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
結束 130年殖民統治的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
1954年11月至1962年 3月,阿爾及利亞為了反對法國的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解放,進行了持續近 8年的艱苦戰爭。
1830年,法國侵佔阿爾及利亞。1834年,法國宣布阿爾及利亞為它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高樂曾許諾戰後給阿以自由,數以萬計的阿優秀兒女犧牲在反法西斯戰場上。戰後,法國卻不履行諾言,反而對提出獨立要求的遊行群眾進行殘酷鎮壓, 4.5萬人被屠殺,成千上萬的人被判刑、流放。1954年11月 1日,阿爾及利亞成立了民族解放軍,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於奧雷斯山區等地舉行武裝起義,拉開了阿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這場戰爭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1954年11月至1956年 7月為武裝斗爭的初級階段。戰爭初期,民族解放軍人數答升少,兵力分散,武器裝備差,處於防禦地位。1954年11月起義成功後,民族解放軍首先沿地中海的大卡比利亞山區和靠近突尼西亞的奧雷斯山區,建立了東部戰區。1955年上半年,民族解放軍又在西部靠近摩洛哥的地方舉行起義,建立了以特累姆森為中心的西部戰區。經過一年多奮戰,新開辟的中部戰區和東、西部戰區連成一片。法軍司令部採取「分區圍剿,拉網掃盪,梳形搜索,聚而合殲」等戰術,將兵力從 5萬人增至20萬人,在飛機、坦克和火炮支援下,向民族解放軍發動全面進攻。民族解放軍依託山區根據地,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不斷打擊敵人,使民族解放運動的烈火越燒越旺。至1956年初,民族解放軍已發展到 1.5萬餘人,加上民兵共11.5萬人,控制了阿全國一半以上地區。
1956年 8月至1958年 9月為准備全國性總起義的階段,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1956年 8月,阿民族解放陣線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出最高領導機構----阿爾及利亞全國革命委員會;制定了將武裝斗爭發展為全國性總起義的戰略目標;提出不間斷地與法軍作戰,以各種方式削弱敵人。大會以後,各軍區逐步健全了組織機構,統一了民族解放軍的編制,在國內、外建立了訓練營地和武器供應基地。經過整訓,部隊戰鬥力得到提高。法軍從1956年 5月以後,改取「重點圍剿,機動清鍵老搜索,空降突擊」的戰術,並加強海上封鎖,同時將殖民軍增至80萬人。由於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過高地估計了形勢,導致軍事指導上將游擊戰改為攻堅戰和消耗戰的失誤,使部隊遭受嚴重損失。但這種錯誤迅速得到糾正,重新採用游擊戰術,又贏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權。民族解放軍發展到13萬人,技術裝備得到改善,武裝斗爭擴展到亮斗全國 3/4地區。
1958年 6月,民族解放軍在全國各地轉入進攻。同年 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1958年 9月至1962年 3月為奪取全國勝利的階段。在阿人民武裝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法軍死傷數十萬人,戰爭消耗高達80億美元,5 年中導致法國 6屆內閣倒台。為擺脫困境,從1959年起,法國建議進行法、阿談判,但在談判中又提出許多無理主張。與此同時,法國進一步加強軍事壓力,將軍警增至 100萬之眾,採取「固守重點,全面封鎖」的戰略方針,妄圖以「莫里斯防線」守住主要城鎮、石油產區和突、摩邊境線。針對法國的兩面手法,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一面在談判桌上堅持原則,據理斗爭;一面在戰場上狠狠地打擊敵人。阿民族解放軍多次突破「莫里斯防線」,使敵「固守重點,全面封鎖」的戰略破產。
經過阿爾及利亞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法國政府終於被迫於1962年 3月18日同阿簽訂了《埃維昂協議》,承認阿人民的自決權和國家的獨立及主權。次日中午,實現全面停火,戰爭終於結束。2 月 1日,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公民投票,7 月 3日,正式宣告獨立,從而結束了法國在阿長達130年的殖民統治。
㈤ 什麼是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1954~1962年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1954年11月1日,阿爾及利亞爆發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謀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戰爭。阿民族解放軍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逐步發展壯大,抗擊80多萬法國殖民軍,解放了大片國土。1962年3月18日,法國政府被迫停止殖民戰爭,並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阿爾及利亞是北非國家,位於地中海西部,緊靠海上交通要道。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略地位重要,資源豐富,且與法國本土較近,因此早為法國統治者所垂涎。1830年,法王查理十世派遣布爾蒙將軍率3萬軍隊遠征阿爾及利亞。當年7月,法軍征服了阿爾及利亞。1834年,法國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法國屬地,實行軍事統治;1871年,將阿劃為法國的3個省,由法國派總督統治;1905年,法軍攻佔撒哈拉地區,使阿爾及利亞全部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後,殖民當局推行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掠奪阿爾及利亞巨額財富。法國殖民者的行徑造成了阿爾及利亞的貧困,也激起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強烈反邊境封鎖,先後在阿爾及利亞同摩洛哥、突尼西亞邊境以及阿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多條陸、海封鎖線,配置重兵把守,並派出摩托部隊和飛機日夜巡邏。
從1956年到1958年的兩年時間,是阿民族解放軍武裝斗爭勢頭持續上升的時期。但是,阿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過高地估計了群眾普遍參加起義的准備程度,在政治和軍事指導上出現了一些失誤,放棄游擊戰的戰術方針,改而進行正規戰,結果遭受較大損失。在挫折面前,民族解放陣線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恢復游擊戰,戰略上爭取實現的目標也改為以積極的進攻行動保持軍事上的「均勢」,迫使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在民族解放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基礎上,1958年9月19日,在埃及開羅成立了以費爾哈特·阿巴斯為首的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
阿民族武裝斗爭動搖了法國的殖民統治。從1955年到1959年,法軍已死傷數萬人,耗費80多億美元軍費。從1959年起法宣稱要給阿人民以自決權,並建議舉行法、阿談判。1960年6月,法、阿談判開始。但就在同一時期,法國殖民當局進一步強化軍事行動,殖民軍祥者弊增加到80多萬人。法軍採取「固守要點,全面封鎖」的戰略方針,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達3000公里,寬約1公里,由數道電網、堡壘、電子報警系統、觀察哨、地雷場組成的所謂不可突破嫌態的「莫里斯防線」,企圖扼守主要城鎮和石油產區,嚴密封鎖阿突和阿摩邊境。
針對這一形勢,阿民族解放陣線以戰場上的勝利配合談判斗爭,打破了法國的多次攻勢,拒絕了割讓阿領土的要求。民族解放陣線還以非武裝斗爭形式,如罷工、示威遊行等,同殖民當局進行堅決的斗爭。1962年3月18日,法被迫回到談判桌邊,簽訂了法、阿《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自決權謹族和阿爾及利亞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次日,阿全境實現停火,持續了七年半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終於結束。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告獨立,7月29日,定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長達130年的殖民統治。阿民族解放軍雖在人數與武器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但依靠人民的支持,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終於取得了勝利。而法國殖民軍卻因為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殖民戰爭,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場戰爭的國際意義在於,阿爾及利亞成為非洲第一個通過武裝斗爭取得獨立的國家,它的勝利為北非及其他法屬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提供了有益經驗,創造了有利條件。戰爭中,法國損失數十萬人,耗資逾300億法郎,大大削弱了法國用於維持其他殖民地的人力和財力。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法國政府不得不承認非洲各法屬殖民地相繼獨立。
㈥ 阿爾及利亞抗法戰爭
雖敗首團納猶榮的阿爾及利亞抗法戰爭
阿爾及利亞人民反抗法國殖民侵略的戰爭,發生在1832年~1847年。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後,境內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不斷開展斗爭。其中,規模最大和力量最強的,是卡迪爾領導的西部抗法斗爭。
卡迪爾領導的起義從1832年起即主動出擊,在奧蘭(瓦赫蘭)地區以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多次擊敗法國侵略軍,使法軍全部佔領阿境的計劃成為泡影。1834年 2月,法國被迫與之簽訂《奧蘭條約》,承認卡迪爾對西部地區(沿海城市除外)的統治權。1835年,法國變卡迪爾政權為傀儡政權的圖謀失敗後,再興戰端。卡迪爾指揮阿軍奮勇抗戰,先於 6月間在馬克塔河之戰中取得了殲滅法軍近千人的勝利;後又在1836年 1月和 4月兩次同法軍作戰,相繼取得勝利。1837年 5月,法國又被迫與之簽訂《塔夫納和約》,承認卡迪爾對西部和中部(沿海城市除外)的管轄權。但是,法國殖民者並不死心,就在1837年10月,他們仍在東部不斷圍剿抗法武裝,佔領了君士坦丁城。此後,竟在1839年撕毀和約,再次對卡迪爾政權發動戰爭。 1840年,比若出任法駐阿總督。 法軍兵力隨之增至8.5 萬人。他還在阿境大力推行焦土政策和政治分化政策,並加強軍事進攻。1843年~1844年,比若接連向卡迪爾發動猛烈攻勢,佔領了阿境中部和西部的大片土地,卡迪爾被迫退入摩洛哥境內。1845年,阿爾及利亞西部再次掀起新的反法斗爭浪潮,卡迪爾回國並被推舉為起義軍領導人。卡迪爾指揮起義軍與法軍周旋,在塔夫納河之戰中大敗法軍,解放了西部的大片地區。1846年,法軍增至10萬多人,分成18個機動縱隊撲向西部地區。卡迪爾再次退往摩洛哥,後被摩洛哥當局驅逐出境。同年12月,卡迪爾在一次戰斗中兵敗被俘,抗法斗爭暫告失敗。卡迪爾領導的抗法斗爭長達15年之久,或緩雖然暫告失敗,但卻給法者沒國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殲其四萬多人,迫其投入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並幾度易帥,為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斗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