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吉爾取得政權後最初階段遇到怎樣困難
丘吉爾取得政權後的最初階段困難很多。德軍突破了英法前線,戰火向法國北部蔓延,危及巴黎,英國遠征軍有被殲的危險。丘吉爾政府需要立即著手解決幾個問題。要千方百計延長法國的抵抗時間以便給德國軍隊造成最大創傷,同時也為英國加強國防——訓練陸軍、空軍並為准備生產武器贏得時間。不久,在法國北部的英法兩國的大部隊被德軍截斷。這時丘吉爾政府主要關心的是撤退英國遠征軍。1940年5月22日,丘吉爾再飛往巴黎參加最高軍事委員會會議;還在萬森城堡的法軍總司令部會見了魏剛,對他留下了「堅定、果斷和出奇的活躍」的印衫滑象。丘吉爾與法國領導人進行了討論後,同意了魏剛南北軍隊會合的計劃,又於第二天飛回倫敦。但是,從索姆河南部地區發起的攻勢未能奏效,由戈特勛爵指揮的英國遠征軍的北翼陣地也因比利時軍隊的潰退而陷於困境。5月25日,英法聯合在阿臘斯北部舉行的反攻被德軍挫敗;5月26日,臨時被任命為准將的戴高樂率第四裝甲師和6個營的步兵向阿布維爾發動了成功的進攻,但由於缺乏增援和空中掩護,他所取得的戰果未能鞏固。5月27日,比或顫臘利時投降。5月30日,戴高樂被迫南撤。由於戰事發展不利,英國陸軍部已於5月26日命令戈特勛爵打開通向海邊的通道,命令駐守加來的英軍堅守到底,從南邊給予保護,以便從敦刻爾克「撤出盡可能多的人」。此時,沿海的許多港口不是已落入德軍手中就是處在德軍炮火的射程之內。約有40萬英法盟軍被迫收縮在敦刻爾克周圍的一小塊袋形地區,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假若德軍繼續追擊,40萬英法聯軍就有可能被殲滅。
丘吉爾在戰爭時代(洞埋宣傳畫)
2. 為了延長法國的抵抗時間丘吉爾提了哪些建議
在法國最後掙扎的日子裡,為了延長法國的抵抗時間,閉猛返丘吉爾積極主張英法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憲法,共同組織一個議會,組織轎飢統一的政府和軍隊。這項建議的本意是迫使法國依靠自己的殖民地,首先是北非繼續堅持同德國作戰。除此之外,丘吉爾的想法如能實現,法蘭西殖民知畢帝國和強大的法國海軍將處於英國管轄之下。法國政府這時一心要與勝利者德國妥協,而不是向瀕臨滅亡的英國靠攏。丘吉爾的建議毫無結果。1940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英國失掉了所有的同盟國,只好孤軍作戰。
3. 巴黎投降前,丘吉爾為什麼三番五次到法國
1940年6月10日,隆美爾的裝甲師已經攻到距離巴黎50公里處,法軍已是最後的掙扎了。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天,義大利向法國、英國宣戰,從阿爾卑斯山進攻法國。眼看法國岌岌可危、大勢已去,但海峽另一邊的丘吉爾並不打算放棄。
第二天,丘吉爾在12架戰斗機的掩護下飛往巴黎。這是他自擔任戰時首相一個月的時間內,第4次到法國,盡管隨時可能成為德軍戰斗機的攻擊目標,但依然堅持到法國,商量盟軍繼續抗戰的問題。難道,他的“熱衷”背後,還有什麼隱情嗎?
而作為法國人驕傲的馬其諾防線,矗立在法德邊境上成了徹徹底底的擺設,它不僅暴露出法國軍事思想的短視,成為二戰中法國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禦”的建軍思想,成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典型,並淪為國際大笑話。
用修馬其諾防線的錢,用作發展現代軍事,法軍還會失敗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4. 德軍入侵法國,丘吉爾為什麼對法軍失望
1940年5月7日,英、法聯軍試圖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敗而告終,挪威淪陷了。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面對人們的譴責,以及要其下台的呼聲越來越高,極力為自己的政策爭辯。說實話,他不願意就這么“恥辱”的下台。
三天後,德軍分三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戰役打響。當天晚上,無力挽回局面的張伯倫,向國王遞交了辭呈,正式推薦丘吉爾繼任英國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歷史舞台。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綏靖政策,就此終結。
英、法聯軍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收攏被打散的部隊,一面動用國內各類船隻來往於英吉利海峽,接應聯軍撤往英國。等到德國元首“醒過悶”命令進攻時,已有33.5萬人聯軍官兵被救了出來,英國上下對此歡呼雀躍,認為是一場勝利。
但冷靜的丘吉爾糾正道:“自古以來,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
大家認為這句話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5. 在戰後的英國大選中丘吉爾為什麼會意外敗選,是什麼原因
提到丘吉爾,人們立刻會想到他是英國首相,二戰中的領袖人物,威望非常高。然而,二戰結束後不久,英國開始了首相大選,丘吉爾卻落選了。這是為什麼呢?
丘吉爾
二戰結束後不久,英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首相競選。當時,剛剛打完二戰的丘吉爾呼聲特別高,人們認為丘吉爾一定能夠連任首相!然而,當首相競選結束的時候,人們卻大跌眼鏡,丘吉爾落選了!那麼,丘吉爾為啥落選呢?主要是因為說錯了話!
西方世界,競選首相或競選總統,都要進行演說,說下自己的施政綱領。丘吉爾提出了這樣的主張,要維護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建立強大的殖民地,並且要成為世界強國
6. 丘吉爾取得政權後的最初階段遇到了哪些困難
丘吉爾取得政權後的最初階段困難很多。德軍突破了英法前線,戰火向法國北部蔓延,危及巴黎,英國遠征軍有被殲的危險。丘吉爾很可能在德國人發動進攻的初期就已經意識到法國不可能取勝。這意味著英國不久即啟凱將失掉最後一個主要的同盟國。
丘吉爾政府需要立即著手解決幾個問題。要千方百計延長法國的抵抗時間以便給德國軍隊造成最大創傷,同時也為英國加強國防——訓練陸軍、空軍並為准備生產武器贏得時間。悄乎喚
不久,在法國北部的英法兩國的大部隊被德軍截斷。頃昌這時丘吉爾政府主要關心的是撤退英國遠征軍。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終於從敦刻爾克撤出來,但這些部隊的裝備不得不全部丟棄在法國。這樣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遭到慘重失敗,英國繼續同德國作戰的前景十分暗淡。
7. 丘吉爾是怎樣處理法國需要援助一事的
1940年6月9日,丘吉爾很快在唐寧街10號第一次接見了戴高樂。會見後,戴高樂對丘吉爾的「第一個印象」是好的。但是在涉及問題本身時,丘吉爾並沒有滿足法國的要求,因為丘吉爾斷定法國是輸定了,法國本土不可能重建防線,所以他則掘敗斷然拒絕派空軍支援,只同意把曾在比利時作戰殘存下來的部隊留在法國。戴高樂從英國回來後不久,散悄政府已不能在首都視事了,先遷往圖爾,然後又遷往波爾多。然而波爾多也絕非偏安之地。時局進一步惡化,投降派更加緊鑼密鼓地活動。巴黎失陷的前一天,丘吉爾來到圖爾,他只能做一番道孫顫義上支持的姿態,雷諾神情頹然,魏剛當著丘吉爾的面向雷諾報告:法軍已經筋疲力盡,全線崩潰,陷於極度混亂之中,因此除請求停戰之外別無他途。法國政府亂作一團。當丘吉爾離開會議廳、穿過通向庭院的過廳時,看見戴高樂冷峻地、毫無表情地站在門口。在相互致意後,丘吉爾用法語低聲地念叨了一聲「honundedestin」(意為應運而生的人),便匆匆而去。
8. 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二戰,為何戰後立刻被趕下台
丘吉爾當時之所以會被群眾趕下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丘吉爾的帶領之下英國被德國轟炸的非常嚴重。當時英國百姓處在戰爭的恐慌當中,所以對丘吉爾非常的不滿。當時英國的這些百姓並不想被丘吉爾領導了,雖然當時丘吉爾對外宣布的口號非常好聽,但是卻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1945年英國進行大選的時候百姓卻不再把票投給丘吉爾。之所以發生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百姓聽從丘吉爾的調遣,但是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生活方面的改善。當時在戰爭中整個英國被德國破壞的非常嚴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整天都處在戰爭的惶恐之中。所以現如今在這次選舉當中,英國百姓已經不想再聽從丘吉爾的調遣。
9.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劃,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並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軍的預備隊共 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在德國的魔爪准備伸向西歐之時,法國仍執迷不悟,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將東侵蘇聯,即使進攻法國,也需 4—5年以後。荷、比、盧三國卻天真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免遭戰禍。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軍才嗅出戰爭的氣味,在法軍總參謀長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主持下,倉促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並調集135個師、3000輛坦克和 1300多架飛機(必要時,還可利用駐英倫三島的 1000架飛機支援戰斗),准備抗擊入侵之敵。
6月3日,德軍數百架飛機開始空襲法國機場及重要目標,法國失去了制空權, 900餘架飛機被摧毀。 5日拂曉,德軍兵分兩路在180km的正面上實施進攻。「B」集團軍群由於遭法軍頑強抵抗,每晝夜僅前進5-7km。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德軍投入預備隊 22個師,於13日突破法軍防線;「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和埃納河之間實施突破,於 12日到達巴黎東北的馬恩河後繼續向縱深發展。「A」、「B」兩集團軍群實施鉗形攻擊,迂迴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 14日,德軍「C」集團軍群按計劃在 50km寬的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其防線很快被突破。同時,德軍未經戰斗便進入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的「+」字旗。 17日德軍攻佔斯特拉斯堡,近 50萬法軍被殲。 22日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享茨格將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戰事遂告結束。戰爭中法軍亡 6萬餘人,傷 30萬人,被俘 200萬人;德軍共傷亡 14.6萬餘人。
10. 二戰時法軍在多大的程度上抵抗了德國納粹,為何能在戰
二戰中法國開始表現的確不怎麼樣,准確的來說就是「非常差勁」,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被納粹德國幾個星期就打敗投降了,而二戰後法國還能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在世界上政治舞台還有一席之地。
但英國同時提出也讓法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後都獲得一致的政治妥協,英國目的非常明顯,英國是要用法國拉進來平衡美國和蘇聯的地位,法國這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實就是國際政治博弈的結果,撿了個大便宜。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中投降了,在戰後復國後依然能夠撿個大便宜——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除了本身有實力外,運氣也很重要,最終還都是國際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博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