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和哪個國家接壤
法國陸界的三面自東北至西南共與八個國家接壤:比利時、盧森堡、 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和安道爾
採納哦
Ⅱ 法國有幾個周邊國家,分別是
法國與比利時 ,德國,盧森堡,義大利,西班牙接壤
英國是島國,只與愛爾蘭接壤,與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冰島隔海想望
Ⅲ 法國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國家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
比利時、盧森堡在其北部,瑞士、德國在東部,義大利、摩納哥在其南部偏東,南部偏西是西班牙、安道爾.法國的西邊是大西洋,北邊與英國隔海相望.
Ⅳ 法國在哪 相鄰國家有哪些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西北面對英吉利海峽和北海,東北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東與瑞士相依,東南與義大利相連,南浴地中海並和西班牙接壤。
Ⅳ 法國在拿破崙第一帝國後又有哪些王朝或政府統治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章》,承認大革命所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自由權利。法國的經濟開始從多年戰爭的破壞中恢復。1824年查理十世繼位後倒行逆施,背棄《憲章》,激起社會上普遍的不滿。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代之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為國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實行立憲君主制,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政府殘酷鎮壓30年代初的工人運動(如1831年和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和共和運動,以確保資產階級的秩序。工業革命開始展開,紡織業和鐵路建設發展較快。40年代,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傳。中小資產階級要求擴大選舉權。政府拒絕改革,激發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奮勇戰斗。工人代表也進入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對此深感恐懼。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1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的迷戀,當選為總統。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翌年,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穩定了法國政局,鼓勵經濟發展。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政治體制也由50年代的專制帝國演變為60年代的自由帝國,議會的權力逐步恢復,出版、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被肯定。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拿破崙三世為謀求軍事和外交威望,參加了一系列對外戰爭,1870年9月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成為俘虜。9月4日巴黎人民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
1871年3月18日,堅持抗戰的巴黎工人發動了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9世紀70年代以後,自大革命以來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爭進入最後階段。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之差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以法律形式把共和制度確定下來。1886—1889年布朗熱將軍因鼓吹對德復仇和推翻議會制度而名噪一時。共和派政府果斷地平息了事態。1894年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判刑,1898年,該案件觸發了全國性的保衛民主和人權、保衛共和國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法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航空和汽車工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落後於美國和德國,農業發展也比較緩慢。法國金融資本發達和集中,被稱為「二百家族」的法蘭西銀行大股東分別掌握著各壟斷企業。
法國工人運動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經過10年才復甦。1879年蓋德和拉法格創建法國工人黨。90年代出現主要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在米勒蘭入閣事件上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形成兩派,到1905年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工團主義在工會中具有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活動中,法國奪取了相當本土10倍的領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大國。在歐洲外交中,則准備對德復仇,先後與俄、英締結協約。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的法國歷史。開端標志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說為1899年「保衛共和國」政府的成立。可分為4個時期。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從德國手中獲取新的殖民地,擴大殖民掠奪,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得到德國巨額賠款(至1931年達80億金馬克),經濟恢復和發展較快,1921—1929年工業生產增長1倍多。戰後初期革命運動一度高漲,1920年法國共產黨誕生。政治上實行多黨制政體,常由觀點相近的政黨聯合進行競選和組閣。1924—1926年,第一次出現由激進社會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執政,採取允許公務員組織工會等擴大資產階級民主的措施,反映資產階級統治策略的調整。外交上力圖削弱德國,與波蘭、捷克斯洛代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結盟以防範德國。1923年,與比利時共同出兵佔領德國魯爾。歐洲大國地位逐漸受到削弱。1924年後推行對德和解政策,接受道威斯計劃(1924),簽訂洛迦諾公約(1925),簽署非戰公約(1928)。
1930年爆發經濟危機,持續至1935年。工農業生產和外貿大幅度下降,失業人口劇增,社會矛盾激化,法西斯勢力活躍。1934年2月6日,數萬武裝法西斯分子包圍議會所在地波旁宮,企圖推翻共和國。人民陣線運動興起。1934年7月,共產黨和社會黨簽訂「統一行動公約」,實現聯合,次年7月與激進社會黨等左翼政黨組成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6年6月,人民陣線政府成立,推行進步的改革措施,起到阻止法西斯上台的作用。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後,巴爾都任外長期間(1934年2月—10月)採取對德強硬政策,試圖聯合蘇聯遏制德國。後逐漸轉向綏靖政策,縱容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和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9月簽訂《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雖於3日對德宣戰,實際上宣而不戰,戰備鬆弛。1940年5月,德國攻入法國,英、法聯軍潰敗。6月22日,貝當政府投降。東部和北部由德國佔領,貝當政府遷往南部城市維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國防次長戴高樂在倫敦開創「自由法國運動」,進行抗戰。國內抵抗運動蓬勃發展。1943年,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利亞成立,為抵抗運動領導核心。1944年6月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法軍和內地軍與盟軍配合,至1945年3月基本解放法國。
法國光復後,臨時政府解除人民武裝,鞏固資產階級統治。1946年10月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7年5月將議會第一大黨共產黨排擠出政府。政黨斗爭激烈,內閣更換頻繁,政局動盪不穩。經濟上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有化政策,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工業產量達到戰前1938年水平。擴大國際經濟合作,發起組織歐洲煤鋼聯營和「共同市場」、「歐洲原子能聯營」。企圖恢復殖民統治,發動印度支那殖民戰爭(1946—1954)、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和鎮壓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的戰爭(1954—1962),致使財政枯竭。外交上追隨美國,參加冷戰,加入北約,國際地位下降。
1958年5月,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在阿爾及爾發動叛亂。6月1日,戴高樂再度出山組成新內閣。9月,第五共和國成立。此後政局較為穩定。自1958年起,戴高樂長期擔任總統。1968年爆發「五月風暴」。1969年,戴高樂辭職。在其任內,法國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求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反對美國充當歐洲霸主,1966年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倡導歐洲合作,推動歐洲共同體的發展,實現法德和解。與蘇聯東歐保持良好的關系,1964年和中國建交。經濟上進一步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68年國有化企業資本佔全國資本總額的33.5%,居西歐首位。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1960—197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5.6%。197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經濟持續蕭條,左翼政黨力量大增。1981年,社會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密特朗出任總統。
現代法國的文化繼承了歷史上的優秀傳統,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流派繁多,成果碩碩。文學上的主要代表作有:羅曼·羅蘭的《欣慰的靈魂》、路易·阿拉貢的《真實的世界》、安德烈·紀德的《偽幣製造者》、娜塔利·薩洛特的《金果》等。在哲學上,法國涌現出兩位存在主義大師阿爾貝·加繆和讓·保爾·薩特,他們著有大量哲學著作、小說和劇本,影響巨大。(楊寧一)法國人民陣線運動(Faguo renmin Zhenxian yundong)
法國人民組成統一戰線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運動。30年代初,法國法西斯勢力猖獗。1934年2月,數萬法西斯分子向國會大廈進軍,企圖推翻共和國,奪取政權。為有效地打擊法西斯勢力,1934年7月,社會黨和共產黨簽訂《統一行動公約》。1935年7月14日,包括社會黨、共產黨、激進黨在內的69個左翼黨派和團體舉行反法西斯集會和遊行,標志著人民陣線的正式形成。1936年1月,人民陣線公布其綱領,在4—5月的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多數席位。6月組成以社會黨人勃魯姆為總理的人民陣線政府,進行社會改革,解散法西斯組織,實行每周勞動40小時法,提高工資,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保障工會權利,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部分軍事工業國有化,國家監督法蘭西銀行。人民陣線遭到大資產階級的反對。社會黨和激進黨與壟斷資本妥協。1937年2月,政府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在其內部引起嚴重分歧。1938年激進黨人達拉第總理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將反對協定的共產黨開除出人民陣線,11月激進黨亦退出。人民陣線瓦解。該運動對於制止法國走上法西斯化道路,推進社會經濟改革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