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復興公園的歷史和現園長
復興公園是上海開辟最早的公園之一。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居住著勤勞、貧窮的農民。當時有個姓顧的人家擁有十多畝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個私人小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這便是復興公園最初的雛形。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上海被劃分有英、法、日等租界。1900年,法國人買下了顧家宅花園並擴展了10多畝農田,作為法軍屯兵之用。1908年7月1日,當時的法國駐滬機構法國公董局作出決定,將顧家宅花園改建為公園。於是開始進行擴展土地,設置花、樹壇,壘砌假山,修建亭廊,於1909年7月14日對外開放,取名「顧家宅公園」,也稱「法國公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陸續撤離上海,1943年7月,日偽政府接管了法租界的行政權,隨之將「法國公園」改名為「大興公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復興公園」,當時總面積已有119畝,面向廣大市民開放。解放後,政府又在公園內新建、擴建各類游樂服務設施,目前總面積為138畝。
復興公園為本市唯一的法國式公園,基調為規則式園林布局,偏西南部遞變呈自然式。近年來,新增大量花木,喬灌木總數達140種、1萬余株,其中參天懸鈴木之多,比例居本市公園之首,還有七葉樹、椴樹、楓香等名貴樹木。位於公園中部的毛氈花壇,又稱沉床園,一年四季以各種不同的花色或葉色,配合成地毯一般的圖案花紋,故亦稱地毯式花壇。加之彩色噴泉伴於其中,成為復興公園的特色景區。公園北部的馬克思、恩格斯雙人塑像,是198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紀念日落成的,雕像高6.4米,重70多噸。
Ⅱ 去上海法租界坐幾號地鐵從哪裡下車
重慶南路盧灣區方圓是解放前的法租界。
你森賀要到法租界玩,也就是到復興公園,復興公園解放前就叫「法國公園」!
地鐵1號線就可以到。
注意:
不要網上粘貼,「打浦橋」不是法租界。在那個年代打浦察族橋此沒派是河,橋。不是租界。
Ⅲ 上海復興公園一圈多少米
一圈1484米。復興公園佔地面積8.89萬平方米,1909年6月建成,7月14日即法國國慶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外國人稱其為「顧家宅公園」,中國人則稱之為「法國公園」,當時僅限法國僑民出入。1944年改名為大興公園,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改名為復興公園,復興公園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園林文化交融的傑作,一圈1484米。
Ⅳ 上海法租界怎麼遊玩下車地點,線路,謝謝了。最好是地鐵
上海法租界(法語: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於上海市盧灣和徐匯兩區內。上海法租藉由河內直接管理。租蘆近代中國4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弊橋帶和廣州法租界(沙面))。同時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 設立: 1849年開辟。 擴張: 1900年小幅擴張。1914年大擴張:法新租界,20年代發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區。 收回: 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
海法租界,近代中國4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消敏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沙面))。同時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
打車或地鐵9號線打浦橋站下直接到田子坊-日月光廣場即可。
Ⅳ 上海老公園在哪裡上海老公園介紹
上海,是一直有著一種老腔調的城市,不管是這里的歷史痕跡,還是這里的特色的民國建築,腔清亦或是這里的弄堂,都讓上海有著一種韻味十足的感覺,令人流連不舍。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的介紹一下和上海的老腔調有關系的上海的那些老公園景觀吧!
黃浦公園
地址:外灘中山東一路500號
黃浦公園東臨黃浦江,北依蘇州河,初建於1868年,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園。曾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也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
黃浦公園周圍有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浦江潮」大型紀念雕像和外灘歷史紀念館,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者。園內也有假山疊翠、瀑布飛濺、噴霧繚繞,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曲橋和現代派的酒吧廊互為烘托。
人民公園
地址:黃浦區南京西路231號
人民公園地處上海市中心最繁華地區,公園由時任市長陳毅提名,於1952年10月1日開園。2000年配合市政建設進行大規模改建,面貌煥然一新。
10公頃的面積上,植物配置獨具匠心,種植各類樹木200餘種。蜿蜒的曲橋將園內水景分為荷花池和碧翠湖,小橋流水和西山景區的瀑布、溪流給遊客以歡快之感。
人民公園里還設有藝術館、迷你但齊全的「歡樂谷」,北面有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等古董老建築,南面隔著人民廣場是摩天樓組成的城市新興天際線。被很多人認為是上海的「中央公園」!
桂林公園
地址:徐匯區漕寶路188號
喝桂花茶,來上一碗桂花赤豆湯或桂花糖芋艿,錯季訪問桂林公園絕對能帶給你一個別致星期六
桂林公園原稱「黃家花園」,是舊上海幫會頭目黃金榮的私人花園別墅。進了門,有一條長長的通道,兩旁是不見首尾的龍牆蜿蜒,46扇不同圖案的花窗可透視園內的綠陰花影。
通道盡頭有三扇門通往東、西、北三個園,其實哪扇門進入都可以,幾個院落都是互通的,只為製造一個迷宮感。
桂林公園教科書一般的小橋流水、疊山立峰、伍大前樓台掩映、亭榭參差、曲徑通幽、花木蔥茂絕對看不厭。公園里還藏了20餘種1000餘株桂花,即使不在桂花飄香的季節,你依然可以在四教堂的茶室喝到氣味香甜的桂花龍井。
襄陽公園
地址:徐匯區淮海中路1008號
1941年當時的法租界公董局決定建成襄陽公園,專供法國兒童遊玩,所以一度有兒童公園之稱。1950年正式改名為襄陽公園。公園棲於淮海中路一側,懸鈴木大道濃陰蔽日,氣脈與淮海中路相承,往裡走更是曲徑通幽。
懸鈴木大道兩側遍布長椅,每逢午休時分,每每一椅難求,周圍白領都愛到這里小坐片刻。
襄陽公園在若干市區鬧市小公園之間,尤其容易被人忽略。整個公園其實不小,可再多的人進去也好像沒入了綠影叢中,聞聲卻不見人,可不時又與人突然照面,很是有趣。
復興公園
地址:黃浦區復興中路516號
復興公園原名顧家宅公園,別稱法國公園,為慶祝抗戰勝利改名為復興公園。復興公園是上海法式公園的不二代表,最顯著的特點是公園布局中軸對稱,呈格子化、圖案化,以花卉、樹木、亭榭、山池見長。
很多人第一次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這里,很多人第一次坐旋轉木馬也是在這里。復興公園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園林文化交融的傑作!
復興公園最多的樹木還是懸鈴木,園中1700多株樹齡50年以上的梧桐樹名列全市之冠。特別是南門旁的一株,堪稱「滬上老二」。
魯迅公園
地址:虹口區四川北路2288號
2014年,近120年歷史的魯迅公園進行了改造,恢復了百年英倫風貌,並重新對外開放。這里有仿飢著許多上海人童年時的記憶,爬山、開電動船、拍荷花、逛魯迅紀念館等都是小時候常做的事。
建於1929年的一座飲水器,繫上海第一座沙濾水飲水器。上世紀最高的老瀑布和以魯迅作品命名的公園園景,還有百年以上的老櫻花樹,這些都是充滿老故事的去處。
霍山公園
地址:虹口區霍山路118號
霍山公園建於1917年,原名斯塔德利公園,二戰期間。大量猶太難民從歐洲來到上海避難,居住在霍山公園附近的舟山路、長陽路等地,霍山公園由此成了許多猶太難民休閑聚會的場所。
近百年來,霍山公園曾經歷多次改建,改建後滿足了風景游覽、紀念瞻仰、文娛活動三大基本功能,同時使公園環境與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有機融合。
中山公園
地址:長寧區長寧路780號
上海中山公園始建於1914年,最早為兆豐洋行主人英國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園,故又被稱為「兆豐公園」。1944年改稱中山公園至今,以紀念孫中山先生。
公園以英式園林著稱,亭閣秀麗,曲徑通幽。園內樹木、花卉品種豐富,素有「小植物園」之美稱,更有近150歲的懸鈴木生長在此,堪稱華東地區之最!
光啟公園
地址:徐匯區南丹路17號
光啟公園坐落在徐家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曾與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理》的徐光啟生於此地。徐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徐家匯」的地名也就由此約定俗成。
始建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墓地光啟公園是一座紀念性公園,共有十個墓穴,葬著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葬著他的四個孫子和孫媳。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紀念徐光啟逝世270周年,墓地修繕一新,重建石羊、石馬、華表、牌坊等物,並於墓前置大十字架一座,旁豎一塊重修墓地的碑石。
1937年日軍侵佔上海後,墓地荒廢,原來的石羊、石馬、華表、牌坊均遭到破壞,現已殘缺不全。現在公園建有徐光啟紀念館,可以參觀。
豫園
地址:黃浦區安仁街137號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2018年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
如果你喜歡上海,那就找個時間來這些地方,感受一下上海的古老,感受一下上海的歷史吧!
Ⅵ 在上海有沒有什麼和法國有關的舊址可以參觀的,法租界也行啊,有沒有地址的呀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建築是石頭寫成的史書」。
隨著中法文化交流年———「法國年」系列活動的展開,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在這個春天正被日益濃烈的「法蘭西」氛圍所籠罩。
在上海,許多法式老建築,雖歷經多年,卻仍以完美的姿態掩映在綠樹叢中。長假里,如果你有閑心,不妨借著法國文化年的氣氛,讓自己的目光好好享受一頓正宗法式建築「大餐」,聽聽那些老房子帶來的經典故事。
國泰電影院:老克勒當年追女孩
這座在張愛玲筆下屢屢被寫到的電影院,處在淮海路茂名路拐角上,原名國泰大戲院,於1930年開始建造,次年年底竣工。它佔地面積155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其特色與錦江飯店同出一脈,屬法式建築。
建築內部,富麗堂皇,整個放映大廳無任何立柱,空間顯得異常寬闊,觀眾無論在哪個座位觀看都非常舒適,加之影院冷暖空調及舞台左右兩條豎立的燈柱,場內左右梯式直橫相間的碗盞燈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氣派。
1932年1月1日,國泰電影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之大成。影院起初專映米高梅公司的影片,啟幕當日的上映影片是《靈肉之門》(FreeSoul)。至1933年6月,投資一百多萬元改建後的新大光明電影開幕後,米高梅的片權為大光明所奪,國泰改映華納和哥倫比亞公司的影片。
看電影是當年的時髦活動,用請看電影來追女孩子是當年的「老克勒」們常用手段,國泰因地處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而備受青睞。
上海音樂廳:上海第一家開冷氣的影院
始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數十年來以其良好的建聲效果和西歐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被譽為「上海的巴黎歌劇院」。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1949年改名為北京電影院,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國影片的戲院,當年首映的是美國環球電影公司的歌舞片《百老匯》。1959年,它正式改為上海音樂廳。
1989年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
當年的南京大戲院是由美商怡怡公司投資、中國設計師範文照先生設計的。範文照曾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主修建築設計。南京大戲院是中國設計師打造西方古典式建築的一個精美範例。
這座大戲院堪稱當時一流電影院中的佼佼者,巴洛克式建築的立柱、西班牙式的線腳,仿羅馬式的柚木門窗,門廳、樓梯、迴廊等全都使用大理石裝潢。還是上海第一家開放冷氣的影院。
東平路9號:蔣介石題名「愛廬」
位於東平路近衡山路口的這棟樓,曾是蔣介石、宋美齡的新婚洞房舊居,是宋子文送給宋美齡的陪嫁。這幢法式花園洋房,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卧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卧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
主樓南面花園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蔣介石把廬山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湖的別墅稱做「澄廬」,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
「愛廬」周圍有10多棟花園別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陳立夫、陳果夫留下的,路口上有一棟如今開了酒吧,還有些附屬建築開了店,那裡有現煮的咖啡、瑞士的火鍋、法式大餐、雪茄和葡萄酒,還有被落地窗切割成一條條的陽光。
常德公寓:張愛玲上海故居
張愛玲於上世紀40年代的故居「常德公寓」,日前被掛上銘牌,成為一座名人寓所獲得了保護。
這幢位於常德路195號的法式公寓建築,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名愛丁頓公寓。張愛玲曾在這里的605室生活了7年。
1941年底,張愛玲從香港來此居住,正式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等一系列作品,這里也是她在上海住得最久的公寓。
據常德公寓居民介紹,這些年來,經常有海內外張愛玲迷前來拜謁。很多讀者和遊客因不能上樓在張愛玲寓所小坐、不能感受她當年的生活氣息而感到十分遺憾。不少人只能在常德公寓門前拍個照作紀念。隨著公寓被保護,日後將在樓下張愛玲常去喝咖啡的地方再建一家咖啡館,同時建一條介紹張愛玲生平的畫廊,以給「張迷」們多一點想像和緬懷的空間。
南京西路兄弟樓:永安公司老闆舊宅
位於南京西路1400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外事務辦公室(簡稱「外辦」)的辦公樓,與波特曼大酒店相鄰。兩幢風格相近的三層法式建築,當年分別是原上海永安公司老闆郭樂和他的小弟郭順的住宅,人們習慣上把這兩幢樓稱作「兄弟樓」。
郭樂是廣東人,在澳洲某水果批發行任職,而批發行老闆馬彪,就是日後開在永安公司對面的先施公司老闆。郭樂後來從香港到上海,注冊了永安公司,並選址南京東路浙江路口建造了大型百貨公司環球公司,又在對面建造了永安公司。那塊地當年是哈同的地產,郭樂由此與哈同保持了長久的合作關系。在為自己造寓所時,也就從哈同的愛儷園對面時稱夏家宅的地方取得了土地。
兄弟樓的設計交給了公和洋行,他們曾設計、監造了外灘4號聯合大樓和漢口路工部局大樓。「兄弟樓」的外貌頗具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但因業主和營造商都是中國人,所以多少還帶有中國傳統的三間二廂平面。現在,它已被列為上海市近現代優秀保護建築。
崇尚沖突之美
法國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佔地面積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內在聯系,讓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不過,有時也有意呈現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
法式建築風格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建築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比如巴黎拉維萊特公園、蓬皮杜藝術中心、貝聿銘的金字塔以及德方斯,便是這一風格的典型代表。
法式建築十分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它是一種基於對理想情景的考慮,追求建築的詩意、詩境,力求在氣質上給人深度的感染。法式建築是經典的,而不是時尚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篩選和時光打磨留存下來的。像巴黎等城市的建築,無不經歷了數百年的建築時代,凝聚了無數偉大建築師的天才與智慧。法式建築的風格在中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甚至更遠。上世紀80年代以來,法式建築風格隨著歐式建築風格在中國由南而北全面復甦,成為樓市的一大景觀。
鏈接
汾陽路法國洋房汾陽路150號的法式洋房,最初由一個法國富商委託當時著名的美國克利建築事務所建造,風格沿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
1919年開始設計興建,直到1930年才完工。當時人們稱之為「畢勛路(今汾陽路)的法國洋房」。「畢勛」是當時駐華法國領事的名字。這棟法式洋房,曾是白崇禧的府邸,後來成為上海中國畫院,60年代成為上海越劇院,現在裡面還開了餐廳。
湯公館現四川北路2023弄35號。上世紀20年代建造。為法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觀典雅、氣勢恢宏。抗戰後成為湯恩伯寓所。
其他滬上著名法式建築還有瑞金賓館、陝南村、花園飯店、錦江飯店、大公館以及法式園林的代表作品復興公園。
Ⅶ 復興公園的歷史沿革
19世紀80年代,在今雁盪路、重慶南路、復興中路、思南路一帶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有一小村名顧家宅,當時有個姓顧的人家擁有十多畝土地,在此建造了一個私人小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這便是復興公園最初的雛形。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規定向法國開放上海等五城市為通商口岸,允許法國人攜帶家眷,在通商口岸居住並從事貿易活動。道光二十九年,上海道台麟桂和法國領事簽字換文,劃定南至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切東角為法租界。同治元年(1862年)法租界成立公董局,處理並掌管法租界內一切事務。法租界後經多次擴張,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國總領事白藻泰與兩江總督所派委員議妥法租界新界址: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延安中路東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中路、重慶南路北段),南至丁公橋、晏公廟、打鐵浜(今方浜西路、西門路、順昌路、太倉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公董局在此區域經營城市設施,修馬路,造房子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法公董局以規銀7.6萬兩圈買下了顧家宅花園及其周圍的土地152畝(10.13萬平方米),並將其中112畝(7.47萬平方米)租給法軍建造兵營,作為法軍屯兵之用,此地被稱為顧家宅兵營。光緒三十年,法軍逐漸撤去,法國俱樂部等租用部分土地建造網球場、停車場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月1日,公董局作出決定,將顧家宅花園改建為公園。
1908年,公園籌建時,公董局工務處提出建設方案,由法國園藝師柏勃(Papot)按法國園林特色進行設計,公董局聘請他為工程助理監督。
宣統元年(1909年)6月公園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對外開放,時稱顧家宅公園,俗稱法國公園。
1910年初,公董局公共工程處任命法國人塔拉馬為專職園藝師以負責公園工作。1917年6月,公董局公共工程處設園藝主任一職,仍由塔拉馬擔任。其他公園管理員也都是外國人,直到民國17年後才允許部分中國人充任。
早期的法國公園只佔有現在復興公園的中部位置,面積不大。1917年,公董局聘用法籍工程師約少默(Jousseaume)負責公園的大規模擴建和比較徹底的改建。設計方案於1918年基本通過並開始施工,工程邊設計邊修改,直至1926年完工。期間,年輕的中國園藝設計師郁錫麒參加了部分設計規劃工作,其設計的部分圖紙一直予以保留。
由於公園早期主要由法國人設計施工,所以公園的整體風格和許多布局,都帶有歐洲風味。最顯著的特點是公園布局中軸對稱,呈格子化、圖案化,以花卉、樹木、亭榭、山池見長。
1929年6月,法租界公董局開始發售五張門券相聯的年券,每券1美元,使用5人次。公園向華人開放後,門券價格不變,公園從高價的門券中取得巨大的收益。
民國21年7月法商電車、電燈公司獲准在公園大草坪下建地下蓄水池四隻,佔地面積11.57畝(7713平方米)。並在靠近復興中路邊建造佔地409平方米的泵站一座。配合這項工程,公董局於民國22~23年又撥款整修公園。除將地下蓄水池上面的草坪復原外,在園西新建綠廊、棚架,在中國園小溪上建橋,並將園界上的竹籬全部改建為圍牆。
1938年,顧家宅公園售票收入78864美元,為公園預算的303%。抗日戰爭前期,票價每年調整一次,顧家宅公園(包括園內動物園)年券由1美元增至15美元,門券大洋5角,園內動物園門券2角。
1943年汪偽政權「接收」上海租界。1944年,汪偽上海市政府改顧家宅公園園名為大興公園。
抗戰勝利後,1946年元旦,公園改名為復興公園,有「民族復興」之意,當時總面積已有119畝,面向廣大市民開放。
解放後,政府又在公園內新建、擴建各類游樂服務設施,總面積擴為138畝。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度改名紅衛公園,但不久即恢復原名。
進入21世紀,復興公園日新月異,著力強化公園建設和管理。2002年以法式公園為特徵的復興公園改建計劃通過專家論證。原2000平方米水泥道板改建成花崗岩地坪,大草坪南北建成「花境」,改建2個生態型廁所,整修所有黑色路面,疏通整個排水、排污系統,架空線入地,清除電纜1100米、廢電話線900米,拆除違章建築4處,面積200多平方米,全部恢復綠化,改建茶花樹壇和復興中路透綠圍牆沿線樹壇。
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四星級公園。
Ⅷ 有沒有人知道上海的哪個公園老年人比較多
黃浦公園、復興公園、中山公園、人民公園、桂林公園、衡山公園、紹興公園、光啟公園、世紀公園等老年人都比較多。
Ⅸ 復興公園的介紹
復興公園位於上海雁盪路105號,東鄰重慶南路,南臨復興中路,西近思南路,北與科學會堂等為界。公園有四個大門出入;南門在復興中路重慶南路轉角;輪昌悔北門在臘正雁盪路;西門出皋蘭路;東門出重慶南路。1995年全園面積為8.89萬平方米。園內經常舉辦各種嘉年華、演唱會活動。復興公園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園林文化迅亂交融的傑作。
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稱作法國公園的是
作為滬上歷史悠久的老公園之一,復興公園不僅是城市景觀的寶貴財富,更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1901年,清朝政府向八國聯軍妥協議和,後方的戰備隨之解除,不久,屯駐於顧家宅兵營的法國軍隊大部隊,從上海撤回法國,這個兵營逐漸空荒冷落下來,於是駐滬法軍全部遷入,還將公董局警務處俱樂部也搬到兵營內。
1904年,法商球場總會向公董會申請租用土地建造網球場、停車場等,公董局僅以每年象徵性收納1法郎的租金,同意其在東北角處建造漂亮的彈子房、酒吧舞廳、餐廳、擊劍館,室外建一個網球場和一個法式滾球場,供外籍僑民遊玩、休閑、享受、娛樂。
為了完善各種生活設施,有軌電車也在1908年5月6日通車營業了。面對空曠荒蕪冷落的顧家宅兵營如何規劃?1908年7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會全體會議決定:把顧家宅兵營闢建成公園。由工務委員會和園藝委員會負責,邊設計、邊施工,並聘用法國園藝家柏勃主持園林設計,兼做工程助理監督,由中國園藝家郁錫麟負責設計,並責成公務處提出建設方案。柏勃在設計上走了個捷徑,他按照里昂市金頭公園經營圖,作了個抄襲性的運用。在今天公園的中部,僅用水泥、磚頭,砌建了幾個大的幾何形花壇,鋪設了草坪,草坪邊上建了個音樂演奏廳和幾座簡便避雨棚外,別無其他建築物,築園工程於1909年6月29日竣工。
1909 年7月14日對外開放,最初只有東北角一個華龍路(今雁盪路)門進出,這原是法軍營的對外通道的營門。公園名稱為「顧家宅公園」,華人俗稱「法國公園」。公園開放後幾年內,公董局又陸續低價購買了園子南邊約2萬多平方米土地,將公園的地塊延伸到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
1943 年7月30日,法國傀儡維希政府向汪偽上海市政府交還了法租界,百年的法租界行政治權被收回,百年蹂躪的恥辱終結了。不久,汪偽上海市政府接收了顧家宅公園,公園的名字,也隨著辣斐德路改為大興路,而被改稱「大興公園」。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元旦起,又更名為「復興公園」。
新中國成立後,復興公園動物園的部分大型動物,轉移到西郊公園,只留下了部分小動物和金魚等繼續展覽。1959年,在原有動物園的基礎上,改建成水族館展出魚類、龜、鱉類水棲動物。1963年,市園林管理處決定:撤銷復興公園動物園,將動物全部移交給上海動物園。1965年在原動物園的地方,改建成露天游泳池(1985年停辦),另一部分改建成上海市首個旋轉式30座電動木馬的電馬場,成為上海公園中第一個大型游樂場所,深受小朋友們的歡迎,有時需排長隊買票等候才能乘坐(1993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