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是君主立憲制還是民主共和制
從政治上而言,法國歷經5次大革命,最終建立第五共和國,選擇半議會制半總統制的民主共和制這一政體管理國家,總統有極高的權利,最初是7年一任,現在是5年,可連任。
在高中政治常識教材中,提到了世界上大部分重要國家的政體形式,但是卻沒有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即法國和俄國。這是為什麼呢?這里先說說法國政體的一些特點。
法國的行政組織有共和國總統和政府兩部分組成。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由直接的、普遍的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現在已經改為五年)。憲法沒有對總統的政治責任作出明確規定。
在法國的政治傳統中,共和國總統的地位是最基本的。實際上,共和國總統監督憲法的遵守,他通過自己的仲裁,保證公共權力機構的正常活動和國家的持續性。總理和政府的其他官員都是由政府任命。而且,總統負責主持內閣會議。與總理共同決定會議日程,簽署內閣會議通過的法令。共和國總統任命國家的文職人員和軍職人員。總統的產生方式以及總統享有的廣泛權力使得總統在法國議會制度中處於關鍵地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除那些總統專屬許可權,例如,任命總理,提起全民公決,解散議會,與議會的咨文聯系以及與憲法委員會有關的權力以外,共和國總統的所有行為,包括簽署法令的權力,應由總理副署,並且如果情況需要,應由負責的部長副署。
政府包括總理、各部部長,在必要時,還設有國務秘書。總理由共和國總統任命,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經總理提名,由共和國總統任命。一經共和國總統的任命,總理和政府無需國民議會的確認。然而,政府必須獲得國民會議的信任,否則,議會將會提出不信任案或者是以總理失職為由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以此解散政府。政府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政府的活動由總理領導。
為了全面了解共和國總統和總理以及與政府的關系,我們必須明白的一點是:共和國總統享有排他性的特權並有權主持內閣會議,這裡面隱含著總統與政府之間的某種合作關系,這種關系隨政治環境而不斷改變其形式。
如果總統能獲得國民議會多數支持,他就能通過對政府一般事務與一般行動的安排有效的控制政府。他的任務主要集中於外交與國防事務,在這些領域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特權,甚至可稱之為「保留統治權」。
相反,如果共和國總統沒有在國民議會中獲得多數支持(此種現象在1986年3月到1988年4月第一次出現;第二次出現始自1993年3月),這種現象出現後,就需要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因為總理和政府官員的政治傾向與總統在被選任之前的政治傾向肯定是相對抗的。從1986年和1993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被任命的總理和部長都是在國民議會中佔有最多數席位的政黨。政府在其所由產生的國民議會的支持下,在執行政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但是,政府也必須考慮總統的權力和他的影響力,這些是在某些事務上能夠改變政府地位的因素。
法國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並直接向人民負責,不受議會彈劾;總統無需經過議會討論和認可即可認命總理和政府的其他成員;無需受總理和議長的意見約束即可直接解散議會;根據形勢的需要直接採取必要的措施和舉行公民投票等重要權力;而且,殖民地、軍事、外交等問題是總統親自過問和決策的「三大特權領域」,他人不得染指。法國總統不兼任政府首腦,但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都握有重要的權力,擁有內政、外交、軍事大權,是法國政治的中心,戴高樂說:「總統是唯一的國家權力掌握者和代表者。」這些規定使法國帶有總統制的色彩。
但是,它的政府成員一般還必須從議會多數派中挑選(不過,總統從議會外挑選部長和總理的情況也曾出現過);政府必須向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的監督;議會可以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或否決政府的信任案推翻政府等,這些又帶有議會制的體制特徵。
❷ 法國君主專制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因素是什麼
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與中國的中央集權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歐洲封建國家的基礎上,同時也是向資本階級國家過渡的一種特殊政治體制。它的產生同樣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隨著王權的不斷強化,逐漸在歐洲大陸上發揮它特有的魅力。
十二世紀隨著法國封建制度的確立與鞏固和統一進程的逐步完成,法國開始了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但是作為國家象徵的中央王權同分裂割據的大貴族之間的矛盾卻貫穿其始終。但是經過多次君主專制的危機,貴族內部的殘殺,對外戰爭的失敗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起義打擊使的君主專制在反復中確立與鞏固了下來。而在此期間,封建大貴族的權力不斷被削弱,不得不依附於君主。同時,新興的資產階級權力不斷壯大,他們依靠自身所擁有的財力使國王傾向他們。但由於資產階級在政治地位上缺乏優勢,使得他們在與舊貴族的斗爭中無法獲勝,所以他們又需要尋求政治上的支持。而恰好此時君主作為矛盾的調和劑出現了。所以在舊貴族與資產階級的共同支持下,法國君主開始了他的專制道路。
政治上,歐洲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國王們極力打擊封建舊勢力。與此同時,他們又把新貴族和城市資產階級作為主要的依靠力量。歐洲的君主們旨在依靠資產階級來加強自身的王權,同時這些措施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經濟上,歐洲的君主們卻一改往日重農思想的傳統,提出了重商主義的新政策。在政府重商主義政策的保護下,歐洲各國積極發展本國的經濟,使得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得到很大發展。為日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當一種社會制度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我們所作的應該是果斷的改進它,歐洲的君主專制在很大程度上便了這種作用。它使歐洲在資本主義競爭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在外交上,為了轉移國內不斷激化的矛盾和重商主義思潮的支配下,歐洲的君主們發起了連綿不斷的王朝戰爭和對外殖民侵略活動。顯然,專制君主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對外王朝戰爭,不僅使本國的疆域不斷得到擴張,基本上形成近代國家版圖。同時,對外戰爭的失敗也是國人不斷產生民族歸屬感,為以後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對外殖民擴張,顯然對殖民國家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殖民擴張首先有利於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又有利於國外市場的發展,進而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
歐洲專制君主在政策上所採取的種種措施在客觀上都推動了本國經濟的發展。
❸ 君主制時代的法國有多強大做歐洲第一強國近千年,兩次稱霸世界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正式國號法蘭西共和國,國土面積67萬平方公里,人口6700萬,有海岸線,屬於沿海國家,實行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總理為政府首腦的半總統共和制度,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巴黎是第一大城市,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現代法國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君主制時代的法國對比同時期的世界其它國家更加強大。那君主制時代的法國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
君主制時代的法國,將近一千年 歷史 都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還有前後兩次稱霸世界。
為何法國能夠穩居歐洲第一強國近千年?原因是君主制時代的法國,文治武功顯赫的明君英主輩出,與同時期的歐洲其它國家的君主相比,法國君主厲害得多。
按照後世對法國 歷史 的劃分,一般把西法蘭克王國作為法國君主制的開端。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為三個國家,後世以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命名,西法蘭克王國被視為現代法國的雛形,此後法國 歷史 按照朝代更替的規律發展。
整個法國君主制 歷史 ,先後經歷了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波拿巴王朝、奧爾良王朝,現在來細數法國 歷史 上那些文治武功顯赫的明君英主。
查理二世是法國加洛林王朝開國國王(823年—877年,843年—887年在位),查理大帝查理一世的孫子、虔誠者路易一世的第四子,因禿頂得到綽號禿頭王,由於他和另外兩個異母兄洛泰爾一世、路易二世都希望得到王位,因此起兵叛亂,其父路易一世死後,長子洛泰爾一世繼承王位,次子早死,三子路易二世和四子查理二世再度發生戰爭,最後三兄弟在公元843年簽訂《凡爾登條約》,建立西法蘭克王國,是名義上的法國 歷史 第一位君主,他還比他的兄弟率先趕到羅馬,被加冕為羅馬皇帝。
路易三世是法國加洛林王朝第三位國王(863年—882年,879年—882年在位),禿頭查理的孫子,禿頭查理的長子路易二世的長子,其父在抵抗北歐海盜的戰斗中失敗,治國也沒多大政績,但他不像其父,像其祖父,軍事上多次以非常冒險的戰術打敗了北歐海盜,得到綽號冒險王,他把西法蘭克王國治理得很好,還擴充了領土。
腓力二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七位國王(1165年—1223年,1180年—1223年在位),卡佩王朝於公元987年建立,把西法蘭克王國改成法蘭西王國,並成為後面除了波拿巴王朝之外所有朝代的國號,建立之初王權衰弱,能控制的領土非常有限,周邊大公、公爵都不聽號令,他以狡詐精明的手段勵精圖治,加強了王權,擴充了領土,因此綽號狐狸王。
路易八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八位國王(1187年—1226年,1223年—1226年在位),腓力二世的長子,他在軍事上的成就相當突出,出入戰場如同獅子般兇猛,因此綽號獅子王,還參與十字軍東征,取得很多歐洲君主都達不到的軍事成就。
路易九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九位國王(1214年—1270年,1226年—1270年在位),路易八世第五子,因四個同母兄長都比父親早死,他得以繼承王位,在位期間是卡佩王朝的極盛時期,他具備了一切完美條件,被歐洲尊稱最完美的君主,因此綽號聖路易。
腓力三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十位國王(1245年—1285年,1270年—1285年在位),聖路易第三子,因兩個同母兄早死,他得以繼承父親的王位,在位期間很有父親聖路易的風范,戰場上也毫不遜色,多次親手揮劍斬殺敵兵,因此綽號勇敢者。
腓力四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十一位國王(1268年—1314年,1285年—1314年在位),腓力三世次子,同母兄早死,他繼承父親的王位,因有出眾外表和氣質,綽號美男子,在位期間卡佩王朝迎來第二個極盛時期,不僅國力和疆域大幅擴充,他還把當時的教皇扳倒,壓制了原本至高無上的教權,令王權不再受到教權控制,使得法國在歐洲的威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此後一百多年,教皇都淪為法國國王的傀儡。
查理五世是法國瓦盧瓦王朝第三位國王(1337年—1381年,1364年—1381年在位),瓦盧瓦王朝建立後,就遭到英國金雀花王朝對其發動的百年戰爭,開國國王腓力六世和第二位國王約翰二世父子都節節敗退,法國陷入亡國危機,他繼承父親約翰二世的王位後,因為英明神武,在戰場上反敗為勝,收復了大量領土,因此綽號英明王。
查理七世是法國瓦盧瓦王朝第五位國王(1403年—1461年,1422年—1461年在位),祖父是英明王查理五世,父親查理六世卻昏庸無能,他繼承王位後效仿祖父勵精圖治,最終把所有英國人趕出法國,贏得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
路易十一是法國瓦盧瓦王朝第六位國王(1423年—1483年,1461年—1483年在位),查理七世的長子,在位期間致力於法國統一,成功把法國境內所有公國吞並和整合,實現了法國 歷史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統一,現代法國的疆域定型,因為性格軟硬兼施、圓滑老練,綽號蜘蛛王。
亨利四世是法國波旁王朝開國國王(1553年—1610年,1589年—1610年在位),原本是納瓦拉波旁王朝國王,後來強勢加入到法國宗教戰爭,這時候宗教戰爭幾乎令法國陷入崩潰邊緣,他成為了宗教戰爭最後勝利者,公元1589年以旁系王室成員身份取代瓦盧瓦王朝建立波旁王朝,隨後令法國從廢墟中重生,是文治武功非常顯赫的國王,綽號賢明王。
路易十三是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位國王(1601年—1643年,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長子,統治法國期間,在賢臣黎塞留的輔助下,法國向神聖羅馬霸權發起挑戰,三十年戰爭爆發,最後法國以少勝多,打敗神聖羅馬及其盟國,令神聖羅馬在歐洲的霸權隕落,由於性格公正嚴明,綽號正義者。
路易十四是法國波旁王朝第三位國王(1638年—1715年,1643年——1715年在位),路易十三長子,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在祖父和父親的基礎上,先後打贏了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法國再次打敗包括神聖羅馬、西班牙、荷蘭等強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霸主,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名副其實的稱霸世界,除此之外政績還有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修建凡爾賽宮等等,綽號太陽王、路易大帝。
拿破崙一世是法國波拿巴王朝開國皇帝(1769年—1821年,1804年—1814年和1815年在位),出身法國沒落貴族,後來逐漸崛起,1799年通過霧月政變取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最高權力,1804年登基稱皇帝,國號改成法蘭西帝國,五次打敗反法同盟,頒布拿破崙法典,完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對世界 歷史 影響深遠,法國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疆域覆蓋除了英國和俄羅斯之外的整個歐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尊稱拿破崙大帝。
以上君主,全是文治武功顯赫的明君英主,在這些明君英主的努力下,法國不斷強大,朝著歐洲第一強國的方向前進,在波旁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波拿巴王朝拿破崙大帝拿破崙一世的勵精圖治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霸主,這是法國 歷史 最高光時刻。
強國終究還是強國,現代法國雖然不是君主製法國,但現代法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國力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所以法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個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
❹ 法國的「共和君主制」具有什麼特點
世界歷史的發展總是在向著更先進的方向,雖然中間會有一些曲折和困難,但是最終都是成功的。而人類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會有戰爭的爆發,會有各種各樣的侵略事件的發生。自然就會有想要統治他人的人出現,當這些人出現的時候,就是各種等級制度產生的時候,也就是君主制度逐漸發展的時候。
但是君主制是終身的,國王的權利是絕對的高的。它的最明顯的特點是:在君主制度下,國王的權利高於一切,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而共和制卻是以全國內公正的法律來實行的。最終這種君主專制的制度被廣大人民給推翻了,毫無疑問,歷史的結局總是向著人民的。
❺ 法國歷史:法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
法國專制制度的形成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是法國社會的客觀要求。新發展起來的封建地主製成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經濟基礎。因為在地主制下,封建貴族大都是地主而非領主。他們政治上已經喪失了在領地上的獨立統治權力,經濟上只有對農民收取地租的權力,由於物價的高漲而常常入不敷出。所以,大都擁護君主專制制度,藉此以維持對農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並從封建君主那裡得到作官、免稅、攜帶武器等種種特權及豐厚的年金、津貼和賞賜戚猜漏。
同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而產生的新興資產階級,更希望建立一個強大集權的 *** ,內保統一,外護商業殖民,以利工商。封建君主國家出於富國強兵的目的,努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並促進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封建君主 *** 也得到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
16世紀後,隨著城鄉階級矛盾的發展,農民、城市平民反抗斗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從反面促進了君主政權的發展。
君主 *** 的發展首先是實現內政統一和中央集權,主要途徑是擴大官僚隊伍,強化官僚機器。而官僚隊伍的擴大主要靠買官制度,大批資產階級分子通過購買官職,成為「穿袍貴族」後,進入各級權力中樞,執掌要害,從而使各級官僚機構不斷發展,日益完善。
16世紀經濟的發展
16世紀,法國的封建母體中已經孕育了資高爛本主義關系的幼芽,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區出現了分散或混合形式的手工工場。地理大發現後,法國沿大西洋海岸的港口通過西班牙發展了對美洲的貿易。地中海區,根據1535年的法土通商和友好條約,發展了對土耳其的貿易。由於國內外貿易不斷發展,涌現了一批諸如里昂、馬賽等繁盛的商兆梁業城市。巴黎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興的資產階級成為重要的階級力量。在政治上,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通過購買官職,以法律家和官僚的身份參加到 *** 機構里去。因此整個資產階級與王權保持密切的關系。
但法國仍舊是一個封建農業國,人口的90%以上從事農耕。
❻ 法國君主制和共和制斗爭的實質是什麼
共和制度,在產生之初,是作為「氏族會議」或者「部落聯盟會議」的衍生物的制度化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這也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共和制的歷史本源。共和制實質是「分散的權力的和平共存制度」。應當說,在成熟的君主制度產生之前,只能是共和制度,而且必然是共和制度。這是由於經濟力量的分散決定的。分散的經濟力量決定了必然採用共和制度,而當經濟力量集中於極少數人之後,就必然導致國家權力的集中於極少數人之手,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權利,就必然產生君主制度(或稱獨裁製度)。君主制度的產生全部在奴隸社會發展成熟以後,並在共和制度基礎上確立,並且被以後的封建制度所繼承。
共和制度裡面的民主,與獨裁製度裡面的君主相對。
民主就是「人民主宰」。人民的范圍和基礎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是不同的。只有控制經濟力量、決定生產和分配的人才屬於「人民」,才可以成為主宰。奴隸社會裡面的奴隸不屬於人民的范疇,他們只是統治的對象。僅有名義上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沒有實質的生產和分配的支配權力的那部分「公民」,也不屬於人民范疇,他們僅有「在權力輿論誘導下」 的選擇權。,在奴隸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民主不會必然導致正確,民主的目的是確保經濟權利極其導致的政治權力的平衡。各種共和制度中,人民的實質就是佔有全部生產和分配權力的統治者的集團,任何歷史階段都是如此。人民是政治名詞。
君主就是「國君主宰」。這里的「國君」是廣義的,可以是世襲的,也可以是推舉的、選舉的,歷史上通常是世襲的。應當說,成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適合」採用君主制度,因為它可以使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佔有全部生產和分配權力的統治者的集褲仔賣團」的經濟權利的最大化。因而綜觀各國歷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階段,採用君主制度的時間跨度最長,范圍最廣。
尼德蘭革命後,歐洲產生了近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制。法國革命以及美國獨立後,資本主義的共和制逐漸成熟起來。當前,共和制度是採用最廣泛的制度。君主立憲制度的實質是一種「虛君共和制」,在這種制度下,國君只是國家的象徵和符號,並不具有原來的實質獨裁意義,所以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共和制。資本主義社會採用共和制度,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相適應的,因為只有共和制度才能保證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里自由的本質含義。但是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了「極端的壟斷狀態」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資本主義的君主制度。而這時候中小的資本就會失去自由發展的機會和條件。這時候的中小戚廳資本只能在壟斷資本允許的狀態下有限度存在發展。此時資本主義壟斷資本極端龐大而同時,資本主義也會逐漸失去它產生之初的活力。
由此可見,法國君主制是想最大限度的保留政治權利的最大化,也從而保證貴族階層的永久的、穩固的利益,但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像一陣春風溫暖的刮遍了整個法國,使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看到了有利於他們的美好的發展前景。18世紀末期法國的君主權利高度集中,對內施行酷刑重稅胡逗,對外採取掠奪戰爭,自身的生產能力有限,加上對外貿易上找不到互補關系,致使法國的國家經濟實力一落千丈,法國人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此時,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罪魁禍首——法國國王退位並取消君主制,而法國大革命的浪潮愈加洶涌,資產階級代表由於其名望和地位脫穎而出,漸漸的登上了政治舞台展露頭腳,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掙脫枷鎖的自由才能真正的發展社會經濟,讓凋敝的社會景象重新復甦。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束縛了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必須有公平的、公正的政治制度替代才能改善資本主義社會,「分散的權力的和平共存制度」——共和制是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利益的。
所以說,法國君主制與共和制斗爭的實質是政治權利、經濟利益、社會發展、人民進步思想的綜合斗爭。
❼ 法國的君主制度。
歐洲君主專制制度是從封建國家向資產階級國家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政治形態。16世紀,歐洲諸國封建制度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經濟獲得發展,是實現這種轉變的經濟基礎。趨於沒落的封建貴族和羽翼未豐的資產階級勢均力敵,均不足壓倒對方,君主以雙方仲裁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法國、英國、西班牙和俄國都形成君主專制制度。但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專制統治的方式各具不同的特點,君主權力所能達到的限度也有差別。
專制王權在本質上屬於封建性質,它是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粉碎了地方割據勢力之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所以君主是全國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階級利益的代言人。他雖然採取嚴厲措施打擊封建割據勢力,使貴族喪失獨立地位,但他處處維護這個階級的特權和封建秩序。當資產階級的勢力進一步發展起來之後,資產階級必然與專制王權徹底決裂,並將君主和專制王權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
(一)法國的專制制度: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是通過國債和包稅兩種形式進行的,因此金融和商業資產階級是新興生產力的代表。他們在政治上和封建王權保持密切的關系。雙方互相利用和支持。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藉助資產階級財力的支持,不但削弱了貴族力量,而且使教會擺脫了教皇控制而成為專制統治的工具,即「教會的民族化」。隨後,法國君主通過1叨多年的戰爭才最終完成封建專制制度的形成過程。(1)掠奪義大利的戰爭,法德兩國經過叨余年戰爭,法國雖領土略有收獲,但未能佔領義大利的領土,且耗費了大量人、財、物的力量,使王權一度削弱。(2)「胡格諾戰爭」,這是法國南北兩大貴族集團借宗教旗號爭奪統治權的混戰。經30餘年戰爭,南方貴族佔了上風,建立了波旁王朝,兩大貴族集團也在人民起義的威脅下達成和解,放棄分裂,擁立王權。
如果有人讀這本書到此釋手,那他對舊制度政府只得到一個很不完全的形象,他就理解不了產生大革命的那個社會。
公民們四分五裂,閉關自守,王權四處擴展,強大有力,看到如此景象人們可能認為獨立精神已同公共自由一起消失了,以為所有法國人都同樣地百依百順。但情況並非如此;政府已然獨斷專行地指揮一切公共事務,但它還遠未成為所有個人的主宰。
在為專制政權制訂的許多規章制度中,自由仍未死亡;不過這是一種我們今天很難設想的奇特的自由,要想搞清它對我們能有什麼利弊,就必須詳細加以考察。
當中央政府取代所有地方政權,日益充斥整個行政領域時,它原先允許存在的或是它一手創立的規章制度,古老習俗、舊風尚,乃至種種弊端,均在妨礙著它的行動,並在眾多人的靈魂深處保持著反抗精神,使形形色色的特徵保留其堅固性和鮮明性。
中央集權制那時便已具有同我們今天一樣的性質、一樣的程序、一樣的目的,不過尚未具有同樣的權力。為了千方百計撈錢,政府出售了大部分官職,因而自己也就失掉了任意封官免職的能力。政府的這一慾望大大地妨害另一慾望:它的貪婪與它的權欲相抗衡。為了辦事,它被迫不斷地使用那些並非它自己製造而它又沒能力搗毀的那些工具。結果它的最專制的意志,經常在實行中變得軟弱無力。公職這種古怪而有害的結構成了抵擋無所不在的中央政權的一種政治保障。這就好比一道堤防,盡管歪歪扭扭建造低劣,卻能分化它的力量,緩和它的沖擊。
當時的政府還不能像今天的政府那樣支配無窮無盡的恩典、賑濟、榮譽和金錢;因而它掌握的誘惑性手段與強制性手段都遠不如今天多。
況且政府自己對其權力的准確限度也並不了解。它的權利均未經正式確認,也未牢固確立;它的行動范圍已經十分廣大,但是它的行進步伐並不穩當,彷彿身臨陌生之地,四周一片黑暗。這片可怕的黑暗將一切權利的界限都掩蓋起來,它分布在一切權利周圍,有利於國王剝奪臣民自由的企圖,但對於保衛自由也常常有利。
政府自感涉世淺身世微,辦起事來總是畏首畏尾,生怕途中碰到障礙。當人們讀18世紀大臣和總督們的來往信函時,就會十分驚異地看到一種怪現象,臣民百依百順,這個政府是如此地富於侵奪性和專制特徵,但一當它遇到最微小的反抗,它便不知所措,最輕微的批評也會使它惶惶不安,簡直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於是它停頓下來,猶豫,商議,折中,常常不敢超越自己權力的天然范圍。路易十五優柔寡斷的利己主義和他的繼位者的仁慈品德均有此傾向。況且這些君王從未想到會有人要推翻他們。他們絲毫不具備後來的統治者常因恐懼而沾上的那種不安的、冷酷的天性。國王們蹂躪的只是些他們看不見的人。
最不利於確立正規的、有益的自由的那些特權、偏見和錯誤思想,現在使大量臣民在心中保持著獨立的精神,使他們堅決反對當局濫施權力。
貴族們極端蔑視嚴格意義的行政當局,盡管他們不時有求於它。即使他們放棄舊權力,他們仍保持著他們先輩的驕傲,既仇視奴役,也仇視法規。他們毫不關心公民們的普遍自由,對政府在公民周圍加強控制心安理得;但是他們不能容忍政府的控制落在他們自己頭上,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必要時甘冒種種危險。當大革命開始之際,這個行將與王權一起傾覆的貴族階級,面對國王,尤其是國王的代理人,態度比即將推翻王權的第三等級還要激烈,言語更為自由。貴族強烈要求我們在代議制的37年中所擁有的差不多所有反對濫施權力的保障。閱讀貴族的陳情書,我們可以感到,除了偏見和怪癖外,貴族的精神和某些崇高的品質歷歷在目。永遠值得惋惜的是,人們不是將貴族納入法律的約束下,而是將貴族打翻在地徹底根除。這樣一來,便從國民機體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給自由留下一道永不癒合的創口。多少世紀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階級,長起來發揮著它那無可爭議的偉大品德,從而養成了某種心靈上的驕傲,對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慣於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為社會軀體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它不僅氣質雄壯,還以身作則來增強其他階級的雄壯氣質。將貴族根除使它的敵人也萎靡不振。世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完全取代它;它本身再也不會復生;它可以重獲頭銜和財產,但再也無法恢復前輩的心靈。
教士們自那個時期以來在世俗事務中常常俯首貼耳,屈從於不管哪一個塵世君王,只要君王稍有惠顧,他們就大事阿諛奉承;然而在當初,他們卻是國民中最有獨立性的團體,惟有這個團體擁有人們不得不尊重的特殊自由。
外省已喪失自主權,城市只保留下一點自治的影子。沒有國王特准,貴族不得十人聚會商討任何事務。法國教會一直到最後還保留著定期會議。在其內部,教權本身受到種種它必須遵守的限制。低級教士在這里擁有嚴肅的保障,防止上級的暴虐,也用不著擔心主教憑籍淫威迫使他們屈從君主。
我無意對教會這一古老體制妄下評斷;我只是說,教會絲毫未使教士們的心靈接受政治奴役。
此外,許多教士具有貴族血統,他們把貴族地位所具有的那種自豪、不順從帶入教會。再者,他們都是國家的上流階層,享有各種特權。這種封建權利對教會的道義威力危害甚大,但卻使每個教士在世俗政權面前具有獨立精神。
但是賦與教士們以公民的思想、需求、感情以及甚至公民熱情的特殊條件,乃是土地所有權。我曾耐心閱讀舊的省三級會議特別是朗格多克省三級會議遺留下來的大部分報告和辯論,因為朗格多克的教士比別省更多地參與公共管理細務;我還耐心讀過1779年與1787年召集的省議會的會議記錄,我帶著我這個時代的思想去閱讀,驚訝地看到這些主教和修道院院長——其中許多人以聖潔和學識出眾——就道路或運河的修建撰寫報告,以行家的知識論述修建原因,從科學與技藝各個方面探討什麼是增加農業產品、保障居民福利與增進工業繁榮的最佳途徑,他們同那些負責同類事務的所有教外俗人相比不相上下,常常還更高一籌。
與普遍流行而且根深蒂固的一種意見相反,我敢認為,剝奪天主教教士一切土地佔有權並將其全部收入改為薪俸,這種做法只有助於羅馬教廷和塵世的君主們,人民自己卻失掉了自由的一個極大成分。
一個人在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服從於一種外來權威,而在他所居住的國度又不能有家室,這樣的人可以說只有唯一一種牢固的聯系可以將他維系在土地上,那就是地產。砍掉這道聯系,他便不再有任何特殊歸屬。在這塊他偶然降生的地方,他像一個陌生人生活在一個世俗社會中,在這個社會里幾乎沒有任何利益能直接觸動他。在良知上,他只能依賴教皇;他的衣食只能仰賴君主。他的唯一祖國是教會。在每次政治事件中,他只辯別什麼對教會有益,什麼對教會有害。只要教會自由昌盛,其他無關宏旨。在政治上他最自然的狀態是漠不關心:基督之城的傑出成員,其他各處的平庸公民。一個身為幼童導師和品德指導的團體,既有這樣的情感和類似的思想,便不能不使整個民族的靈魂在觸及公共生活的問題上變得軟弱無力。
必須重讀1789年教士等級的陳情書,才能對人們的地位變化所引起的精神革命有一個正確的概念。
教士在陳情書中常常表現出不寬容,有時頑固地依戀他們以往的特權;但盡管如此,他們同第三等級或貴族一樣,仇視專制制度,支持公民自由,熱愛政治自由,他們宣布個人自由應受保障,不靠許諾,而是要靠與人身保護法類似的法律程序。他們要求摧毀國家監獄,廢除特別法庭和調案,一切法庭辯論公開,所有法官不得罷免,所有公民均可錄用任職,才幹是任職的唯一標准;徵兵對於人民應少帶侮辱性與壓迫性,任何人不得免除兵役;贖買領主權利,他們說,領主權利源於封建制度,與自由截然對立;勞動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廢除內地關稅;大辦私立學校:按他們的計劃,每個教區必須設一學校,實行免費教育;所有鄉間均設世俗慈善機構,諸如濟貧所和慈善工場;盡一切方法鼓勵農業。
在嚴格意義的政治方面,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強烈地宣布,國民擁有召開議會,制定法律,自由表決捐稅的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權利。他們認為,未經本人或其代表投票表決,不得強迫任何法國人繳納捐稅。教士還要求自由選舉的三級會議必須年年召開;三級會議必須在國民面前討論一切重大事務;三級會議必須制定普遍法律,任何特殊慣例或特權不得與之沖突;三級會議編制預算,甚至控制王室,三級會議代表不受侵犯,大臣必須始終對三級會議負責。他們也要求各省都設立三級會議,各個城市都設立市政府。關於神權問題,則隻字未提。
盡管他們成員中某些人罪惡昭彰,但總的來說,我不知道在這世界上還有哪國教士比大革命突然襲來之際的法國教士更加卓越,更加開明,更有民族性,更少僅僅固守私人道德,更多具備公共道德,同時信仰更堅定:對教士的迫害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我開始研究舊社會時對教士充滿偏見;我結束這一研究時對他們充滿敬意。老實說,教士身上的缺點只不過是所有行業組織固有的缺點,不論是政治組織也好,宗教組織也好,當它們緊密聯合、結構嚴密時,就好侵佔,少寬容,本能地、間或盲目地堅持本團體的特殊權利。
舊制度的資產階級同樣比今天的資產階級更善於體現獨立精神。甚至它的構造上的許多缺陷也有助於這種獨立精神。
我們已看到資產階級在當時占據的職位比今天的數量多,而且中產階級為獲得這些職位表現了同樣的熱忱。但請注意時代的不同。由於這些職位大都是政府既不能授與也不能奪走的,因而任職者的重要增加了,而他不必受政權的任意擺布,這就是說,今天迫使那麼多人俯首貼耳的因素,在那時恰恰最有力地促使他們受到尊重。
此外,使資產階級與人民大眾不幸分離的各種各樣的豁免權將資產階級變成了假貴族,而在假貴族身上也往往表現出真貴族那種驕傲與抗拒精神。特殊的小團體把資產階級分割成那麼多部分,以至人們在每一個這樣的聯合體中,自然地忘掉整體的利益,一心只顧小團體的利益和權利。人們在這兒要捍衛共同的尊嚴、共同的特權。從沒有一個人會隱沒在人群中苟且偷生。每個人都站在舞台上,舞台確實非常小,但燈火通明,台下始終有同樣的觀眾,他們時刻准備報以掌聲或喝倒彩。
那時,平息一切反抗的手法較之今日還很不完善。那時的法蘭西還沒有變成我們今天生活的萬馬齊喑的地方;相反,它響聲隆隆,盡管法蘭西還沒出現政治自由,只須拾高嗓音遠處就能聽見。
那個時代被壓迫者使自己的呼聲上達的唯一途徑,就是司法機構。法國當時因其政治與行政制度已成為一個專制政府的國家,但是由於它的司法制度,法國人民仍然是自由的人民。舊制度下的司法機關十分復雜、阻力重重、手續緩慢、費用昂貴;毫無疑問,這些是嚴重的缺陷,但是在司法機關從不存在對政權的屈從,而屈從不過是賣官鬻爵的一種形式,甚至更糟。這項致命弊病不僅腐蝕法官,而且很快毒害了全體人民,但在當時,司法機關卻無這種弊病。法官實行終身制,不求升遷,這兩點對其獨立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即使用萬般伎倆進行收買仍不能迫其就範,這有何妨?
王權確實已從普通法庭手中竊得幾乎所有涉及當局的訟案審理權,但盡管剝奪了它們的權力,王權對法庭還是心懷恐懼。因為王權雖然阻止法庭審理,但也不敢永遠阻止法庭聽取控訴,陳述意見;古法語愛給事物正名,而當時的司法語言保持著古法語的這一風格,所以法官們經常把政府的舉動直截了當地稱為專制與武斷行為。法院不正規地干預政府,這經常使行政事務無法正常進行,這種情況有時倒成了個人自由的保障:正所謂以毒攻毒。
在司法團體內部及其周圍,舊風尚在新思想中間保持著活力。高等法院無疑對它們自己比對公共事物更加關心;但必須承認,在捍衛自己的獨立與榮譽時,它們始終表現得頑強不屈,並把這種精神傳給所有接近它們的人。
1770年,當巴黎高等法院被撤銷時,高等法院的法官們喪失了他們的地位和權力,但是在國王的意志面前,沒有一個人屈服退讓。不僅如此,種類不同的各法院,如審理間接稅案件的法院,雖然並未受到株連和威脅,但當國王的嚴厲處罰已經確定無疑時,他們情願挺身而出,同受處罰。還有更精彩的事例:在最高法院出庭辯護的首席律師們甘願與最高法院共命運;他們拋棄榮華富貴,寧可緘口不言,也不在被羞辱的法官面前出庭。我不知道在各自由人民的歷史上還有什麼比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件更加偉大,可是這事件就發生在18世紀,發生在路易十五宮廷附近。
司法習慣在很多方面變成了民族習慣。人們從法庭普遍接受了這一思想,即一切事務均可提交辯論,一切決定均可復議,利用公開性,講究形式——這些都與奴役性格格不入:
這就是舊制度留給我們的自由人民教育的唯一部分。政府自己也從司法用語中借取了很多語言。國王認為在發敕令時必須說明緣由,在下結論時必須闡明原因;御前會議在下達的判決中冠以長篇前言;總督派執達員傳達他的法令。在淵源古老的所有行政機構內部,例如在法蘭西財政官或當選人團體內部,人們對各類事務進行公開討論,經辯論之後才作決定。所有這些習慣,所有這些形式,都是君主專橫跋扈的障礙。
只有人民,尤其農村人民,除使用暴力外,對於壓迫幾乎始終處於無法反抗的境地。
我剛才列舉的大部分抵禦手段人民都不具備;要想使用這些手段,就必須在社會上有一個能為世人看到、聲音達於四方的地位。但是在人民之外,在法蘭西沒有人——只要他存心——不能巧妙地指責順從,在屈從中抗爭。
國王以首領而不是以主子的口吻對國民講話。路易十五統治初期,在一道敕令前言中說道:「我們統率著一個自由慷慨的民族,無尚光榮。」路易十五的一位祖先早就用更古老的語言,表達過同一思想,他在感謝敢於進諫的三級會議時說道:「我們寧願向自由人而不是向農奴講話。」
18世紀的人沒有那種培育奴性的對安逸的貪求,這種慾望萎靡柔弱,然而又頑固不化,它很容易與一些私德混合、甚至交織在一起,如愛家庭、崇尚風化、尊重宗教信仰,甚至對現行教儀採取不冷不熱但按時參加的態度;它使人篤誠,但排斥英雄主義,它善於造就規規矩矩的人和怯懦的公民。18世紀的人比現在的人要好,但也壞些。
當時的法國人喜愛歡快,崇尚享樂;和今天相比,他們的習慣更放盪不羈,感情和思想更雜亂無章;但是他們對我們眼下的這種有節制的、有禮貌的肉慾主義一無所知。在上層階級中,人們傾心於裝飾生活,而不是使生活更舒適方便,更關心出人頭地,而不是發財致富。即使在中產階級中,人們也從不是一心追求安逸;他們常常拋棄對安逸的追求,而去尋找更美妙更高雅的享樂;他們除金錢之外到處置有某種其他財富。當時有個人用古怪但不乏自豪感的口吻寫道:「我了解我的民族:他們精於鑄造和浪費金銀,但不會用慣常的信念去崇拜金銀,他們隨時准備回復到他們古代的偶像——
價值、光榮,我敢說,慷慨宏偉——那裡去。」
此外,決不能根據對最高權力的服從程度去評價人們的卑劣:這樣就會應用一個錯誤的尺度。不管舊制度的人們怎樣屈服於國王意志,他們卻不接受這樣一種服從:他們不會由於某政權有用或者能為非作歹而屈服在一個不合法的或有爭議的、不為人尊重的、常常遭蔑視的政權下,這種可恥的奴役形式對他們來說始終是陌生的。國王在他們心中激發起種種情感,已往世界上最專制的君主們都辦不到,大革命將這些情感從他們心中連根拔掉,所以我們也幾乎無法理解它。
他們對國王既像對父親一樣滿懷溫情,又像對上帝一樣充滿敬意。他們服從國王最專橫的命令,不是出於強制而是出於愛,因此他們往往在極端的依賴性中,保持著非常自由的精神。對於他們來說,服從的最大弊病是強制;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最微不足道的毛病。最壞的弊病是迫使人服從的奴性感。
不要瞧不起我們的先輩,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但願我們能夠在發現他們的偏見與缺點同時,發現一點他們的偉大!
因此,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那時有著比我們今天多得多的自由:但這是一種非正規的、時斷時續的自由,始終局限在階級范圍之內,始終與特殊和特權的思想連在一起,它幾乎既准許人違抗法律,也准許人對抗專橫行為,卻從不能為所有公民提供最天然、最必需的各種保障。這種自由,盡管范圍狹小、形式改變,仍富有生命力。在中央集權制日益使一切性格都變得一致、柔順、暗淡的時代,正是自由在大批個人心中,保留著他們天生的特質,鮮明的色彩,在他們心中培育自豪感,使熱愛榮譽經常壓倒一切愛好。我們行將看到的生機勃勃的精靈,驕傲勇敢的天才,都是自由培育的,他們使法國大革命成為千秋萬代既敬仰又恐懼的對象。要是在自由不復存在的土地上,能成長譬如此雄健的品德,這才是怪事。
但是,如果說這種不正規的、病態的自由為法國人推翻專制制度准備了條件,那麼,這種自由使法國人比其他任何民族也許更不適於在專制制度的遺址上,建立起和平與自由的法治國家.
❽ 法國等級君主制時間
1302年舉行的法枯銷國三級會議,標志著法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在等級君主制時期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銷乎央,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虧敗悉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❾ 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背景
嚴格來說,法國以拿破崙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君主制度不屬於君主立憲制,比起君主立憲制專制色彩更濃一些,他實現的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發展了資本主義,保護了資產階級。
背景:
拿破崙個人因素:1799年11月9日,在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掌握政權。
時代背景: 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保障他們的權益。
1792年,法國大革命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
❿ 法國君主立憲制有效嗎
早在大革命時期之前有,法國是當時歐洲資本化最徹底的國家
法國的資本主義被法國的政府給阻斷了,最開始的資本家是法國的貴族,但是由於法國政府的干涉,貴族就只能進入資本家的行列了。他們只能成為單純的資本家,與貴族牽扯不上了,所以他們無法控制政府,也沒能發展成君主立憲制的國哪瞎家。
法國的行政組織有共和國總統李兄空和政府兩部分組成。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由直接的、普遍的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現在已經改為五年)。憲法沒有對總統的政治責任作出塵正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