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為什麼會失敗
樓主 啊
評論不看字數多少,而是看準確和深刻!!!!!!!!!
英國法國我都去過,還參加國兩國的學生交流,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巴黎高師的政治學和國際貿易的學生交流過,請樓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誤導。
綜合實力表面看,英國和法國差不多,但英國私下裡有暗招,法國在明處,分析如下:
英國法國我都去過,還參加國兩國的學生交流,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巴黎高師的政治學和國際貿易的學生交流過,請樓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誤導。
首先,英國是美國最為親密的盟友,這個世人皆知,有人把英國和日本來比較,這個英國人也是同意的,從地緣政治來看,以英語為主導的,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有在意識形態上有驚人的一致。有人認為,現在的美國霸權是英國在二十世紀親手交給美國的,因此,兩國情同手足。
法國有著特殊的政治資源,實際上控制這歐盟,而德國的作用卻沒有完全發揮,簡而言之,英美在歐洲利益是統一的,美國支持英國對抗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實現美國主導的歐洲,這是美國單邊主義的表現。
英國人把自己稱為「歐洲的平衡之手」,他們很會利用合縱連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不主動參與到歐洲事務中,都是利用法國擋在前面,防止歐洲一國特別強大,法國強了就聯合德國,德國強了就聯合法國,防止自己的國力在歐洲中和某個大國去拼耗。二戰後,英國把美國引進歐洲,主動把主導權讓與美國,美國強不會對英國產生威脅,因為價值觀一樣,但對法國就不一樣了,英國拿美國去和德法競爭,自己獲利,這是英國務實的體現。
法國和英國其實是勢均力敵的,在經濟上最近幾年英法兩國交替上升,但是個人覺得法國的實力很強,但是實體要虛點,因為它的整體實力還是不如英國的,但表面上看不出來,實際上競爭力稍遜英國,但是英法兩國整體上都是在走下坡路,但可能英國走的快了點,所以給人有法國強的概念,根據我在英國政府的統計局網站上的數據,英國的gdp比法國稍高。
英國的政治影響稍大,對於國際熱點積極參與,比較惹眼,加上歷史原因,英國有人為被抬高的因素,但總的來說,英國略占優勢,在關鍵時刻美國會保英國的,在從二戰到現在的歷史可以看出,一旦英法有矛盾,美國肯定在背後支持英國對抗法國,英國是美國歐洲戰略的工具,法國很難撼動。
從綜合實力上英國在歐洲是領先的,據英國學生說,英國在十九世紀最強的時候,gdp也有一段時間是落後與法國的,但英國的工業潛力是超常的。
Ⅱ 普法戰爭法國為什麽會失敗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預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Ⅲ 在普法戰爭中,為什麼法國會輸
戰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武器裝備也遠不及普魯士,更可怕的是指揮戰役的將軍還是一個畏頭畏尾的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戰機,國內政治有腐敗不堪,所以有著這么多的毛病的法軍,在這場戰役中不輸還真是天理難容了。
但就這樣,法軍還是被普魯士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不但不讓他們彼此會合,而且還因為信息不流通造成他們也不能配合彼此作戰,就這樣法軍所有部隊被普魯士緊緊地圍困在陣地上,絲毫起不到一點作用。
所以這場戰爭沒用多久,法國就輸掉了普法戰爭,而且輸得非常難看,普魯士也由此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國。
Ⅳ 二戰法國的敗因
分析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最根本的原因,德國綜合國力遠不及對手。看看二戰前的歐洲地圖,德國的版圖實在小得可憐,而且殖民地早被瓜分一空。屬於典型的沒地、沒錢、沒資源、沒人口國家。沒地,就沒有戰略空間;沒錢,就難以長期供養龐大的軍隊;沒資源,就不可能生產出數量龐大的裝備;沒人口,軍隊拼完了就沒法補充。所以,德國的國情決定了他一旦出手,就停不下來,必須連續作戰,才能以戰養戰,以對付更強大的敵人。這個更強大的敵人是誰呢?美國和蘇聯。即便是德國擴張到頂峰時期,佔領了歐洲一大片的土地,其綜合國力也遠不如美蘇兩國。看看下面的數據,是多麼觸目驚心:
美國的生產力就不說了,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何況美國的生產力大部分還放在最燒錢的海軍上,二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131艘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55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203艘潛艇,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沒這么多啊。
蘇聯更不用說了,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所以即使是純粹拼消耗,蘇聯也足夠把德國拖垮。其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軍備生產也從未落下,每年可以生產3萬輛坦克,1萬架飛機。
德國根本沒法和上面兩個國家比,即使是生產能力開到最大,也不過年產幾千輛坦克和幾千架飛機,根本經不起消耗。
2. 德國的擴張速度太過迅猛,進攻方向太多,已經突破了其國力的許可范圍。一開始德國的戰略方向還是狠明確的,先打下波蘭、丹麥和挪威,然後集中力量在法國和低地國家與盟軍決戰。然而希特勒被迅速滅亡法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德國真的到了戰無不勝的地步,從此德國的戰爭步伐愈加緊湊。不列顛空戰的失敗,沒有把希特勒敲醒;反而使他將目光轉向了東方。於是德國又陷入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而且還不止兩線。北海和大西洋上,德國的潛艇一直在進行破交作戰;北非戰場,被義大利拖下了水;後來盟軍又在義大利登陸,於是分兵救義大利。結果,同時在這么多方向用兵,本來就不多的軍隊,更顯得捉襟見肘,所以德國的軍隊從來就不夠用,即使再精銳,也被拖垮了。
3. 科技實力落後。事實上德國的科技實力是走在前列的,但是關鍵的幾項科技,可以改編戰爭的進程。比如,雷達技術的落後,使德國在不列顛空戰慘敗。還有更重要的一項技術,保密技術,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使其在保密與情報工作上存在嚴重的失誤,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主動權輕易就丟失了。
4. 選擇的盟友實在是丟臉。日本先不說,就說義大利,有句話說得好,義大利軍隊的實力總是跟不上其領袖的野心。法國被德國打得都快亡國了,幾個邊防師硬是頂住了意軍的幾十萬人;北非戰場,意軍幾十萬人居然被3萬英軍打得潰不成軍;地中海戰場,明明大占優勢的義大利海軍,面對弱勢的英國地中海艦隊,居然不敢出戰,硬是給英國扼守住馬爾他島,成為北非戰場災難的根源。德國有這樣的盟友,還不如沒有。
5. 軍事行動多次犯嚴重錯誤。這個就多得去了,比如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放走了30多萬英法軍隊;比如希特勒擅自修改巴巴羅薩計劃,抽調中央集團軍的坦克軍南下,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比如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給德國軍隊帶來滅頂之災。還有很多事例,都說明了希特勒盲目插手軍事的嚴重後果。
6. 德國的種族政策,使其大失人心,給對手大肆宣傳的機會,憑空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比如德軍剛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的少數民族還視其為解救者,結果納粹分子實在做的太過分,硬生生的把這些人都推到蘇聯那邊去了。
Ⅳ 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法國在拿破崙時代,他們能橫掃歐洲,可到了他侄子繼位的時候,法國已經沒有之前的優勢了。面對昔日被自己暴打的普魯士,法國竟然也是迎來慘敗,普法戰爭中輸得底朝天,甚至連皇帝都被俘虜,這對法國來說是奇恥大辱,他們也不得不放棄很多土地。經過這場大戰,法國從此開始快速衰敗,他們的軍事實力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法國為什麼會輸呢?
普魯士在參戰前,已經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去改變自己的武器,他們對於槍支的改革要少一些,可他們重點是改革自己的火炮,讓自己有了更加強悍的火力。克虜伯鋼制後膛90mm炮無論是火力還是射程,速度都已經大大超過了法軍原本的火炮,面對這個問題,其實法國也不是沒有察覺的,要知道曾經拿破崙是最重視炮兵建設,他的侄子也會模仿他的風格,但法國陷入到了財政危機中,他們根本拿不出這么多的錢去改變自己的武器。因此他們只能用原本的火炮去應對全新裝備下的普魯士軍隊,不過法軍在步槍上仍然有優勢,普魯士也不是富得流油,他們的錢也只能用來去提升火炮的強度,無法讓軍隊全面換槍。可現代戰爭中,火炮的影響就無人能比了,當法軍看到普魯士軍隊的炮火之後,他們也被震撼了,在這種火力面前,敢打敢拼就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Ⅵ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為何卻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但是因為他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其實它衰落完全是因為政治策略的原因,對外擴張加劇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財政壓力。在政策的引導下經濟情況急劇下降。所以造成了曾經無比強大的法蘭西,在他最鼎盛的時期走向了衰落。
一個越戰越強的法蘭西帝國,卻在它的統治達到鼎盛的時候,很快就走上了末路,拿破崙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維持霸權的戰爭吃掉了法國太多的勞動力。除了徵兵之外,戰爭造成的平民死亡、殘疾都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新擴張的領土盡管替法國本土分擔了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財政用於鎮壓反叛和維持漫長的戰線。
Ⅶ 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近代歐洲戰爭史上的一件大事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當時的法蘭西帝國為了阻止德意志聯邦的統一,幾乎是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宣戰。我以為我能輕而易舉地打敗普魯士,但開始的時候很少,殺了18萬人,俘虜了44萬人,還“失去”了皇帝拿破崙三世。最後,《凡爾賽和約》這一塊割地賠款,給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一份“開國大禮”。
總結: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於普軍的徵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
Ⅷ 什麼事件使法國喪失了在德賠款問題的優勢
因為法國占據了德國的工業,又想要德國給出大量的賠款,於是其他國家擔憂自己在德國的優勢喪失,所以法國不得不做出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