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介紹一下二戰時法國的CHARB2bis坦克嗎
CHAR B型坦克從1936年起裝備法軍,一直服役到1940年,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戰,主張研製一種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較強,行駛速度較低的「步兵伴隨坦克」。1921年,由法國坦克的創始人埃司丁將軍領導的坦克技術局,委託五家公司進行設計,1924年製造出4輛不同的樣車。1927年與冶金公司,地中海造船廠和雷諾-施納德三家公司簽訂合同,要求各製造1輛。這3輛坦克於1929-1931年完成,被稱為B型坦克。後來改進為B1型,最後被發動機功率更大的B1-bis坦克所替代。B1-bis型坦克車體是採用螺栓連接的鑄造鋼甲板結構,在車前部右側安裝了一門75mm火炮。它的炮塔也是鑄造的,裝備一門47mm火炮。車上開有兩個安全門,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情況下乘員從車體右側的一扇大門出入車輛。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此外,在B1-bis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一種B1-ter型坦克,該坦克裝有附加裝甲板,不過只生產了5輛,沒有參加過戰斗。
Char B1-bi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31500kg
車長 6.30m
車寬 2.48m
車高 2.74m
引擎 Renault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7/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35/100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75mm SA32 L/17;47mm SA35 L/34;2x7.5mm M31 MG
彈葯 75mm:77發;47mm:50發;7.5mm:5100發
裝甲 20-60mm
爬坡度 26度
通過垂直牆高 0.93m
越壕寬 2.74m
涉水深 1.47m
2. 二戰法國坦克
被縛的巨獸——二戰法國B1 bis重型坦克
一,設計和研發
一戰結束之後,法國陸軍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國制(網路)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裝備的坦克就只剩下雷諾FT-17輕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稱為「法國裝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將軍(Gen.Estienne)的提議下,設計人員提出了一種十分大膽的設想,欲將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這種坦克將替代原來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裝機gun的輕型坦克、安裝加農炮的重型突破坦克以及安裝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它安裝無線電通訊設備和搜索用探照燈,能夠輕易地越過障礙,完成各項任務。
1921年1月,法國陸軍總參謀部委任Buat將軍領導一個委員會負責法國陸軍未來坦克的開發工作。該委員會堅定不移地貫徹了法國陸軍對於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指導方針,結合一戰中的經驗和教訓,決定只開發兩種坦克:1)重型坦克(法語char de rupture),用於突破敵人防線;2)戰斗坦克(法語char de battaille),用於多用途作戰需要。其中,新型的「戰斗坦克」將替代法軍現役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後來,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著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戰斗坦克的設計要求是:全重13噸,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75毫米火炮,活動炮塔安裝兩挺機gun。
經過與各公司的協調之後,法國陸軍終於在1926年1月17日同雷諾公司簽署了制(網路)造3輛Char B1原型車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國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了未來法國陸軍步兵作戰對支援坦克的需求。根據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後的結果,戰斗坦克(char de battaille)的要求被改為能夠抵禦所有的步兵武器,平均行駛速度達到每小時15小時,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75毫米火炮,旋轉炮塔安裝2挺機gun。
陸軍最高指揮部這種毫無依據的干涉致使1926年剛剛定購的3輛Char B1原型車生產工作被迫中止並重新接受評估。這樣,直到1929年1月第一輛原型車才剛剛完工。1930年5月,第一輛原型車終於完成並被送交位於博格斯(Bourges)的法國陸軍測試部隊,成為了新的Char B型。 這種坦克的全重已經達到了25噸,車組乘員為4人,最大裝甲厚度為25mm。坦克的發動機選用了雷諾公司生產的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80馬力,平均行駛速度為28千米/小時,而最大行駛速度則達到了45千米/小時。坦克的儲油量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約為12個小時。坦克的武器包括:一門固定在車體上的75mm短管火炮,車體前部的兩挺航向機gun和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
到1931年10月為止,總共有3輛原型車交付給法國陸軍,它們被先後送到位於Mourmelon鎮附近的射擊和機動性測試場接受進一步測試。在結束了Char B1原型車的各項測試工作後,法國陸軍對「中型坦克」方案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要求。希望改善其機動性,提高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並加強裝甲防護,增設無線電通訊設備和車內聯絡裝置。軍方決定加厚B1坦克的裝甲(平均厚度至40mm);另外,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應更換為1門47mm火炮。
限於篇幅,請看下面鏈接:
3.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怎樣的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看起來很是小巧,價格卻和法國其他武器一樣極其昂貴。勒克萊爾屬於一款中規中矩,各方面性能都不錯,但也沒有什麼突出優點的坦克。
勒克萊爾的電子系統非常優秀,乘員比普通坦克少一人,結構緊湊。裝有三防裝置、達拉斯激光報警裝置以及屏蔽和對抗裝置,火炮火力較強,機動性能強。
勒克萊爾的主要武器是1門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身管長度為口徑的52倍(即6.24米),比聯邦德國豹2坦克120毫米火炮的5.3米幾乎長1米,穿甲彈初速也比豹2坦克高6%左右。炮尾經過重新設計,後坐距離較小。
炮塔360度旋轉,還可以在-8°~+20°范圍內運動。
120毫米炮左側裝有1挺12.7毫米並列機槍,可由車長和炮長操縱射擊。炮塔上還裝有1挺7.62毫米高射機槍,車長和炮長可在車內遙控射擊。
勒克萊爾坦克車體採用了以陶瓷為基本材料,可拆卸式的復合裝甲,炮塔外形低矮扁平,著彈面積很小,對付動能穿甲彈的能力比普通裝甲提高了一倍。車體正面可以防禦脫殼穿甲彈。設計炮塔時,還考慮到了防禦頂部攻擊的問題。車底裝甲可以承受未來戰場上大部分地雷的攻擊。
除此之外,這種坦克還裝有激光報警裝置。激光報警器的感測器,可以對敵人發出的激光進行報警。此為,還可以發射煙幕彈,把坦克隱蔽起來,煙霧還可以屏蔽紅外線。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4. 世界上最貴的坦克法國勒克萊爾坦克,比美坦先進在哪
而另一方面又可以將體積變小從而達到防護性的增加,而喬巴姆裝甲防護雖然強,但是太過於沉重。對於法國來說,機動性一直是其首先考慮的條件,所以法國人意在研發一種更先進的裝甲,以便於該坦克能夠達到一定的防護能力,並且在戰場上可以進行靈活的戰術變化,因此其研發了「薩托利」復合裝甲,並且運用了模塊化的設計。這輛只有54噸左右的坦克的防護性雖然說不上是非常強,但是防護能力還是不錯的,也非常滿足法國的需求。
5.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AMX-56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法國製造廠GIAT工業(GIAT Instries)所研製的主戰坦克,它取代了舊有的AMX-30主力坦克。
技術數據如下
乘員:3人
長度:9.90米
寬度:3.60米
高度:2.53米
重量:56.5噸
發動機:8汽缸柴油發動機V8X
功率:1500匹
馬力重量比:26.5匹/噸
懸掛系統:液氣壓式
最大速度:72KM/H
最大行程:550公里(使用外掛油箱)
裝甲:復合裝甲
主要武器:120毫米52倍徑滑膛炮
輔助武器:7.62毫米機槍X2,12.7毫米機槍X1
另外,這貨的造價不是700萬刀,是740萬刀而這還是幾年前的數字,估計現在更貴~~,但是也是物超所值,就防護而言,裝備有Galix戰斗載具防禦系統,可以發射煙霧彈和紅外線干擾彈,或是反人員榴彈。炮塔和外殼是用焊接罩嘩凱鋼板外掛復合裝甲的設計,可以輕松升級或更換裝甲塊。法國陸軍的要求標准淘汰了70種專門防禦 空心裝葯武器的復合裝甲,只好選擇自行研發一種多孔鋼板裝甲系統,防護力可以比得上早期豹2戰車。投產的90年代初期裝甲算蘆枯是西方戰車中最厚的,幾乎所有設計都被壓到最緊以裝上最大極限裝甲。但是整個90年代中戰車的裝甲趨勢一直增厚,例如外銷市場上的主要對手豹2A5,就預留了擴充裝甲的空間。而且德國豹2A4和英國挑戰者2式戰車都使用鈦鎢合金裝甲塊,迫使勒克萊爾在2001,批次10終於加上了NERA反應裝甲以彌補落後不足。另外還有就是和北物喚約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勒克萊爾的並列機槍是12.7毫米的,而不是其他國家7.62毫米的,至於像其他一些具體的數據,網路上都有。這貨之所以這么貴,其實就是因為他誕生的時候電子裝置以及安裝的C3I作戰系統,何況這真不算貴了,你和10式、90式還有三哥的阿瓊比比,便宜的嘞~~
6. 法國有什麼著名坦克
國別 法國 名稱AMX-40主戰坦克 AMX-40 Main Battle Tank 研製單位 伊西萊穆利諾製造廠 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lssy-les -Moulineaux,FR 生產單位 羅昂製造廠 Atelier de Construction Roanne,FR 現狀 完成研製 概述AMX-40坦克是法國伊西萊穆利諾製造廠專為出口而研製的主戰坦克。1983年研製出第一輛樣車,並在同年薩托里(Satory)展覽會上首次展出。到1984年底,共製成3輛樣車,1985年又制出第四輛樣車。目前,該坦克研製工作已結束,如有訂貨,將由羅昂製造廠生產。法國已將該坦克樣車提供給西班牙,西班牙曾以特許證方式生產過AMX-30坦克。 法國研製AMX-40坦克有3個目的,一是試圖通過發展該坦克改變AMX-32坦克出口不景氣局面,二是想為本國軍工廠開工不足尋求出路,三是為發展本國陸軍需要的新一代主戰坦克積累技術成果。 該坦克集中了法國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成果,因此不僅保持了前代坦克機動性較高的傳統優點,而且在裝甲防護和火力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例如,盡管該坦克戰斗全重達到43t,機動性仍超過AMX-30坦克。在裝甲防護方面,改變了過去只重視破甲彈的做法,也重視起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專為熱帶地區使用發展的第四輛AMX-40坦克樣車於1985年6月製成並在同年薩托里展覽會上展出,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在50℃環境中正常使用。在該車後部攜帶兩個大圓桶,如果用於裝燃油,可以使該坦克最大行程增至850km。薩托里展覽會上的樣車是用一個圓桶裝燃油,另一圓桶裝有7發120mm炮彈。必要時駕駛員可由車內操縱,拋棄這些圓桶。 結構特點 一、總體布置 該坦克總體布置與AMX-30、AMX-32坦克基本相同,駕駛艙在車體前左,前右為炮彈儲存艙,戰斗艙在車體中段,上面有一個常規炮塔,車體後部是動力艙。 車體底部呈船形結構,對地雷有較好的防護性。 在第四輛樣車的前下裝甲板上,固定著1個推土鏟,使用時由1名乘員用手操作放下推土鏟,通過駕駛車輛推土,為本車構築隱蔽射擊工事。 在駕駛員門上裝有3具前視潛望鏡,中間1具潛望鏡夜間可換成微光夜間駕駛儀。在駕駛員座椅後邊通往炮塔的通道底裝甲板上開有1個供乘員從車底逃生的安全門。 炮塔內部布置與AMX-30坦克相似,車長在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裝填手有3具觀察潛望鏡。 在車長指揮塔頂上裝有1個周視潛望觀察瞄準鏡,其物鏡裝在裝甲殼體內,可360°旋轉。
7. 【獨樹一幟的法國AMX-13輕型坦克】法國獨樹一幟的怎麼來的
戰後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軍方決定發展三種車型,即AMX-50重型坦克、「潘哈德」EBR-75裝甲車和AMX-13輕型坦克。
AMX-13輕型坦克於1946年開始設計,1948年完成第一輛樣車,1952年起由法國羅昂製造廠正式生產,20世紀60年代初期,轉由科勒索一盧瓦爾公司生產。到20世紀80年代初停產時,共生產了3000多輛,如果將變型車計算在內,整個系列的生產量達到7000多輛。AMX-13系列輕型坦克和裝甲戰車,除裝備法國陸軍外,還出口到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智利、多米尼加、印度、印尼、荷蘭、黎巴嫩、沙特、新加坡、突尼西亞和委內瑞拉等20多個國家和地察消區。在一些小國的軍隊里,至今仍在服現役。單就裝備數量和裝備國家之多而言,在二戰後的世敗正知界輕型坦克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由於它性能優良、可靠性高、生產數量多、變型能力強、裝備的國家多並且口碑也不錯,加上它採用了特殊的搖擺式炮塔,別具一格,使它成為二戰後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
總體布置
AMX-13輕型坦克有兩大特點,一是採用了搖擺式炮塔,二是採用了動力一傳動裝置前置的總體布置方案。
關於搖擺式炮塔方面的問題,下面還要專門加以介紹。動力一傳動裝置前置的布置方案,在輕型裝甲車輛上採用較多。它的最大優點是車體的後部空間較大,便於變型為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等。AMX-13輕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15噸,凈重13噸,車長(炮向前)6.36米(裝90毫米火炮型),車寬2.5米,車高(至指揮塔頂)2.3米,與「勒克萊爾」坦克相比,明顯「小一號」。車內有3名乘員(車長、炮長和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車長和炮長分別位於炮塔內火炮的兩側,車長在左側,炮長在右側。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裝填手。AMX-13輕型坦克是最早採用自動裝彈機的坦克之一。
獨辟蹊徑的搖擺式炮塔
無疑,採用搖擺式炮塔,是AMX-13輕型坦克技術上的最大的亮點。
二戰過後,法國軍方認為,「在原子戰爭條件下,坦克的機動性和火力比裝甲防護更重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法國軍方研製的二戰後的第一代坦克首選輕型坦克,也就不足為怪了。而如何使AMX-13輕型坦克既要重量輕,又要火力猛?法國的坦克設計師們想出的第一個高招兒便是搖擺式炮塔。
所謂搖擺式炮塔,實際上是將傳統的整體式炮塔「一分為二」,即將炮塔的旋轉運動和火炮的高低運動分別處理,上炮塔「搖」,下炮塔「擺」,合在一起就是搖擺式炮塔。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炮塔座圈做得很小,有利於減輕整個炮塔的重量,從而使整車的重量減輕。其具體結構是:火炮剛性地安裝在上炮塔上,即火炮和炮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兩者成一體繞火炮耳軸作高低運動,沒有防盾;上炮塔靠耳軸支撐在下炮塔體上;下塔體靠軸承支撐在炮塔座圈上,作旋轉運動(整個炮塔向左旋轉或向右旋轉)。出於重量平衡的考慮,火炮耳軸的位置偏後。這樣,火炮在打仰角時,炮位不至於降到座圈之下,從而可使炮塔座圈的直徑做得較小,有利於降低炮塔和整車的重量。
採用搖擺式炮塔的另一個優點是,便於實現炮彈的自動裝填。由於火炮和上塔體是一體的,只要把炮彈布置在上塔體炮尾部分的適當位置,就可以很方便地把炮彈直線推彈入膛。而傳統的整體式炮塔,視自動裝彈機彈艙位置的不同,自動裝彈的過程有很大差別。如自動裝彈機的彈艙在炮塔底部(多數蘇聯/俄羅斯的主戰坦克),則輸彈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空間運動;自動裝彈機的彈艙在炮塔尾艙內的,會使炮塔的輪廓增大。由此看來,AMX-13輕型坦克能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裝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搖擺式炮塔功不可沒。
但是,事情也要一分為二。搖擺式炮塔的最大缺點是防護形狀不理想,上下塔體之間密封困難。細心的讀者朋友一定會發現,AMX-13輕型坦克上下塔體之間僅用帆布一類材料「密封」起來。顯然,作為清團戰斗車輛來說,這種「密封」是靠不住的。這也是搖擺式炮塔未能被其他國家坦克所採用的主要原因。算起來,在世界各國的坦克中,除了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和AMX-50重型坦克(未列裝)外,只有奧地利的SK105輕型坦克採用了搖擺式炮塔的結構。看來搖擺式炮塔是很有點「另類」的了。
AMX-13輕型坦克上安裝的主要武器幾經變化。最初安裝的是75毫米坦克炮,身管長為61.5倍口徑,有炮口制退器和自動裝彈機,彈葯基數為34發,後增加到44發。上世紀60年代初期,改為90毫米火炮,有炮口制退器、熱護套和自動裝彈機,彈葯基數32發。從裝備的數量看,90毫米型的一度佔主流位置。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彈葯基數3600-4000發。另有一種出口型的,裝上了105毫米火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榴彈和煙幕彈等,具有同20世紀6Q年代主戰坦克作戰的能力。可以看出,拿五六十年代的標准來看,AMX-13輕型坦克的火力是相當強的。
該車的觀瞄設備較簡單,炮長為望遠式瞄準鏡,倍率為7.5倍;車長也有1具瞄準鏡。早期生產型也未安裝夜視設備,後來生產型裝上了被動式夜視儀、激光測距儀、較先進的瞄準鏡等,使火控能力有所提高。
出色的機動性
AMX-13輕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雷諾公司製造的8缸水平對置活塞式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250馬力。後來生產的改為6缸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提高到280馬力,使整車的單位功率達到了18.7馬力/噸。這一數值雖然仍不算高,但由於整個傳動裝置設計較合理,仍然使最大速度達到了6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400千米。
其傳動裝置的主體為帶同步器的機械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轉向機構為雙差速器式。由於是機械式傳動裝置,傳動效率較高,當然,操縱性上要稍差些。
該車採用獨立扭桿式懸掛裝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側有5個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前後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振器。履帶為鋼質掛膠履帶。該車的單位壓力只有7.5牛頓/平方厘米,這使它在困難路面上有較好的通過性。
該車裝甲防護能力較弱,無三防裝置,裝甲厚度一般為15~40毫米,只能防輕武器及炮彈破片的攻擊。
變型車多多
AMX-13輕型坦克的變型能力極強,變型車多達十五六種,包括:裝甲輸送車、裝甲偵察車、坦克殲擊車、自行榴彈炮、自行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自行高炮、裝甲搶救車、裝甲救護車等。這里只介紹幾種有特色的變型車。
帶SS-11反坦克導彈的AMX-13 坦克這種戰車很「另類」。在原來的75毫米坦克炮的基礎上,在炮塔兩側各加裝了2其SS-11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成為「輕型坦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混血兒」。其目的是在較遠距離上攻擊敵方的主戰坦克,射程為350-3000米,垂直穿甲厚度達600毫米。當然,由於SS-11是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需要坦克停下來跟蹤制導,導彈的飛行速度也較慢。
AMX-13裝甲輸送車也稱為AMX-13VTT裝甲輸送車,這是法國出口較多的一種變型車。戰斗全重15噸,乘載員共13人,主要武器是1挺樞軸安裝的7.62毫米機槍,也可以換裝為12.7毫米機槍。車體兩側及後門上開有射擊孔,載員可利用隨身攜帶的武器進行射擊。車體後部開有尾門。若換裝為20毫米機關炮,則成為步兵戰車,也稱為AMX-13VCI步兵戰車。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裝甲輸送車型才是各種變型車的基礎,道理不難理解。
AMX-13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這是「小車扛大炮」的又一個典型。戰斗全重17.4噸,乘員2人,155毫米榴彈炮裝於車體後部,射擊時要將車體尾部的助鋤放下,以防止車輛倒退。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將基型車的誘導輪去掉,最後一個負重輪兼作誘導輪,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射擊時車輛的後坐。
AMX-13DCA雙管30毫米自行高炮1968年起裝備法軍,戰斗全重18噸,是AMX-13系列戰車中最重者,乘員3人,裝雙管30毫米機關炮,戰斗射速2×600發/分,可實施單發、5發、15發點射或連射,彈葯基數600發。裝有「黑眼」式脈沖多普勒雷達,用於搜索和測距,車長和炮長另有各自的光學瞄準鏡及隨動系統。拿20世紀60年代的標准看,這是一款性能不錯的自行高炮。
AMX-13VTT自行迫擊炮戰斗全重15.5噸,乘員6人,主要武器是1門前裝式81毫米或120毫米追擊炮。戰斗時,要將頂部的艙蓋打開。法國的迫擊炮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口碑不錯,日本研製的96式自行迫擊炮,用的就是法國造的MOt20RT6l式120毫米追擊炮。
AMX-13架橋車戰斗全重為15.1噸,乘員3人,為剪式橋,名義架橋長度為15米,實際展開時橋長為14.3米,橋寬為3.16米,可通過25噸以下的戰斗車輛。架設時間為6分鍾。架橋和收橋的操縱為液壓式,很輕便。
[編後語]從今年起,1960年以前裝備部隊的裝甲戰車,即二戰後第一代裝甲戰車,一般將在《老車珍品》欄目中加以介紹。二戰後至1960年裝備部隊的裝甲戰車,服役期一般在半個世紀以上,盡管有些裝甲戰車在一些小國中還在服役,但在絕大多數國家中都已退役,繼續放在《典型戰車》欄目中加以介紹已不合適。讓我們看一看這些半老不新的裝甲戰車駛過怎樣的履痕吧!
8. 「聖沙蒙」坦克是怎樣的為何被說為一戰法國奇葩坦克
說法國的聖沙蒙坦克是奇葩,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古怪,由拖拉機底盤履帶加上義大利炮組成,看起來並不像坦克,而像是自行火炮。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內燃機技術,火炮技術,履帶推進技術都已經成熟,1903年法軍人員就開始試圖將火炮裝在移動車輛尤其是拖拉機上。
這種坦克的火力配置相當猛,既有大口徑火炮,又有機槍輔助,被當時的人稱之為移動堡壘。這個大傢伙最大的問題就是頭重腳輕,前面為了能裝下又大又沉的電動傳動系統,前部鋼板伸出履帶外長達一米多,火炮炮管的重量也壓在了前面。頭重腳輕導致他跨越戰壕的距離只有1.8米,如果是兩米的戰壕,就會直接讓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它可以說是坦克這一陸戰之王的開山鼻祖。
9. 法國的現役坦克是什麼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法國GIAT(現Nexter)集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法國陸軍研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實際上是整合傳統的火炮、自走炮、偵察車、履帶式戰車,以及特殊的電子和預警及控制系統平台所具備的能力。
命名為勒克萊爾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先率軍進入巴黎的法國陸軍名將菲利普·勒克萊爾元帥。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被譽為「全球第一種第四代主戰坦克」,它的報價也一樣讓M1A2、豹2A5/A6與英國挑戰者2等望塵莫及,放眼全球僅有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的造價與勒克萊爾媲美。
10. 法國雷諾FT17坦克的具體資料
由於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地面作戰部隊的主要突擊力量,其巨大的威力無人可敵,因而登上了「陸戰之王」的寶座。同時,也造就了如德國的古德里安、隆美爾,美國的巴頓,蘇聯的朱可夫,法國的勒克萊爾等一批以運用裝甲兵著稱的名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紛紛根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研製裝備了多種形式的坦克,其中輕型和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也出現過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及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這些坦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都有了明顯提高,它們的戰斗全重一般在9~28噸之間,最大行駛速度20~43千米/小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有的達到了75或76毫米。各大國均組建了裝甲部隊,裝甲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已經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約2萬余輛。其中前蘇聯已成為第一坦克大國,擁有坦克15000餘輛,德國躍居第二坦克大國,擁有坦克3500輛,原來的老牌坦克王國英國和法國發展坦克的勢頭已經減弱,分別擁有坦克1150輛和2200輛。此時的美國陸軍由於保守勢力佔了上風,沒有認識到坦克的強大突擊作用,因而沒有引起重視,只有470輛輕型坦克。
事實上,該坦克有兩種型號,分列如下:
1.法制 「雷諾」FT-17輕型坦克(機槍型)
「雷諾」FT-17輕型坦克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旋轉炮塔式坦克。1917年,製造出第一輛樣車。同年9月,批量生產,並定名為「雷諾」FT-17輕型坦克。戰斗全重 7噸,最大速度 10 km/h,乘員2人,裝備1挺8mm Model1914機槍,彈葯 4800發,裝甲厚 6-22mm。奉系軍閥張作霖領導的東北軍大概裝備了超過14輛的法國產FT坦克(大部分配裝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輕機槍),1926年在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戰斗中,首次使用了這批坦克。
19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人暗殺以後,少帥張學良帶領東北軍連同這些坦克一並加入了南京國民政府,組成了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一騎兵裝甲旅(名義上為中央政府指揮,實際為張學良的內衛部隊),到1930年,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36輛FT-17坦克和24 輛裝甲運兵車。1931年,日軍佔領東北後,這些車輛大部分被日軍俘獲,編入日軍和偽滿洲國的部隊服役。1933年春,張學良曾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贈送了「雷諾」F-17戰車2輛和沈陽兵工廠自行裝配的裝甲汽車4輛。
2.法/波蘭制 「雷諾」FT-17輕型坦克(37炮型)
「雷諾」FT-17型坦克(37炮型)主要性能數據與「雷諾」FT-17型坦克(機槍型)基本相同,只是其裝備了1門37mm火炮,彈葯數為240發。20世紀30年代末,波蘭曾向西班牙、匈牙利和中國出售了一批數目不詳的FT-17。現在不知道這些FT-17有多少是原法國造的,多少是波蘭仿造的。有記載說波蘭造的CWS-FT-17曾出口過。CWS意思是「中央汽車製造廠」。1925年至1927年間波蘭利用法國和自製的零部件組裝了26(或27)輛FT-17。波蘭版的FT-17用普通的鐵料代替了原來的鋼材。由於材質低劣不能用於實戰,波蘭軍隊用這種型號的坦克進行訓練。有數據表明前後大概有30-45輛這樣的波蘭坦克賣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