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人剪頭發是什麼意思

法國人剪頭發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5-27 17:20:14

⑴ 求歐洲史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於,歷史上並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並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於公元500年左右,終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並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於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嚮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於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於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於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於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於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主要是指服飾、飲食、居住等方面。它與社會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文化傳統、自然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歐洲中世紀,尤其是公元5 世紀,戰爭十分頻繁。古代文化被摧毀,古代繁榮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見了,新的歐洲居民不再建設劇場、浴池、道路,古代藝術消亡。古代文學、文字只有少數人能懂。歐洲通行著英國人、德國人說的日耳曼語,法國人、義大利人說的羅曼斯語,古代語言文字消滅了。在戰火中,在斧砍、刀劈、劍刺的戰爭中蠻族人帶著他們的生活習俗來到歐洲。這是一個陌生的歐洲。
5—10 世紀的歐洲人,還保留許多野蠻的生活習俗。在英國傳教的聖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說:「英國人完全無視婚姻關系,他們不要合法妻子,象馬或驢一樣過著放盪和淫亂的生活」。(《狂歡史》79 頁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愛爾蘭的阿爾斯特女王率領她的宮廷命婦來見庫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婦們上身赤裸,並將裙子撩起,以便下身顯露。這一舉動是表示對庫楚雷恩的極大敬意。」
中世紀初期,戰爭頻繁,新興的王國不斷地征戰擴充領土。那個時代法蘭克人曾認為打仗掠奪是最光榮的事業,勞動種田是無能的表現。從5 世紀到8 世紀他們還未能停下來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紀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歐洲的新統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過程十分緩慢。其中義大利、法國由於羅馬的傳統影響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紀歐洲習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時教會起了重要的作用。教會教化人們脫離野蠻的習俗,倡導純潔的生活。要求神職人員堅持獨身主義。把生活中的縱欲傾向當成罪惡,宣揚禁慾主義,宣揚鄙視金錢,反對奢華的觀念,宣揚所有的歡樂都是罪惡的觀念。教會不僅通過教士進行宣傳,還通過國家政權和教權進行懲戒。這個時期殘暴好戰的野蠻之風已不是主流,而禁慾之風盛行。教會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人的清潔衛生,清教徒反對唱歌跳舞,反對狂歡節,反對愚人節。「在他們那兒,我們可以看見大量的對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歡史》92 頁)。教會的作法已超出純凈人們道德的范疇,實際上是打著教會和國家維護道德的旗號,反對人們正當生活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個時期禁慾與反禁慾的明爭暗鬥長期進行著。這些直接影響著中世紀歐洲的生活習俗、娛樂習俗。
【(1)服飾習俗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
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
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羞恥心的文化史》施萊貝爾著三聯書店)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2)飲食習俗
飲食習俗與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中世紀前期的歐洲,封建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人口增加了,廣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歐洲的飲食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_ 據阿薩.勃里格斯的《英國社會史》說,公元600 年左右,薩克森人最常種植的穀物是大麥、燕麥和小麥,《瑞士》一書作者說:古代窮困的年代以燕麥、土豆類等食品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蘭克人史》謂:蠻族的飲料是用酒和蜜調和艾草作成的。作為歐洲飲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國,在古代時烹調也是很原始的,法國高盧人最初的烹調就是烤制肉類,他們最喜歡吃的就是烤野豬。據說,他們用叉子把肉一塊塊地叉好,然後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後,加上蒜就可以吃了。這種作法很象我國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方法。他們在烤吃豬肉時,還同時把烤野兔、烤雞、烤鵝加在一起吃。飲食十分豐富。
高盧人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紀初,與法蘭克人融合,建立法國,形成法蘭西民族。以後法國的飲食文化和烹調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法國盛產小麥、水果和優質葡萄,兩面臨海,水產豐富,這些都為法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羅馬高盧的飲食文化更為法國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法國到查理大帝時代,封建的庄園經濟已經十分發展,吃的東西大為豐富。查理大帝約在公元800 年時發布了一道管理庄園的詔令。內容具體詳實、面面俱到,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詔令是針對王室庄園而發的,除了其他意義外,我們從中可以了解當時法國王室及各庄園的飲食概貌。當時飲食種類很多。從詔令上看,有:

飲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類:牛肉、小豬肉、羊肉、肥雞、肥鵝、魚肉。
奶類:牛奶、乳酪。
腌制類:火腿、臘肉、鹹肉、咸魚。
果品:蘋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無花果、櫻
桃、葡萄、葡萄乾。
蜜:蜜糖、自然蜜、蜜臘。
油:脂油、(豬油、牛油)、植物油。
調料:醋、芥末。
齋戒食品:蔬菜、魚、乾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的和新鮮的青菜、蘿卜和蕪青、蜜臘。
麵粉食品:麵包。
所有這些食品都必須作到「顏色好看,品質優良,制備清潔」。當時的餐具是銅的、錫的、鐵的和木製的杯碗。從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時代沒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飯吃的。這時飲食的製作方法和飲食習慣已有很大改進。
①從單純的烤制發展到多種烹調方法。
②能夠製作腌制食物及臘肉、火腿。
③調料品種增多,菜餚滋味提高。
④有專門的廚房、麵包房、酒作坊進行食品製作。
⑤制酒技術提高了。
⑥食品的質量、衛生、悅目都受到重視。
⑦葡萄酒啤酒為主要飲料。

歐洲人當時的主食是小麥製品,麵包和通心麵。瑞士的聖伽林修道院8紀以製作「巴尼斯魯納提亞」新月形麵包而聞名。1217 年聖誕節維也納市民曾向奧波爾德公爵獻上高級麵粉制的新月麵包。

通心麵,歐式面條,製作技術於12 世紀產生,13 世紀傑諾阿寫了一本烹飪書,記載了面條的烹飪法,14 世紀拿波里有製造面條的工廠。10 世紀以後歐洲人開始飲用白蘭地和威士忌。10 世紀釀造威士忌的技術從阿拉伯傳入歐洲。11 世紀義大利有了製造白蘭地的技術。蘇格蘭和愛爾蘭已能從大麥芽釀造的酒中蒸餾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齋戒影響了歐洲中世紀的食俗,由於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齋戒,歐洲人形成吃魚習慣。天主教14 世紀把星期天定為禁肉日,人們就改吃魚,鯡魚、鱈魚等銷量大增。腌和熏的技術越來越好。12 世紀以後冬季鯡魚的產量是魚類中最高的、鯡魚是儲備起來的冬季食物。人們在春季收獲前主要吃魚及豆子。
歐洲食物中調料是其特色,中世紀烹調用的調料是香草或葯草。當時歐洲每年11 月製作腌肉腌魚,為了消除魚、肉中的腥臭味,人們要用調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調料有薄荷葉、月桂樹葉、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紀《巴黎的家長》一書說蛋羹所需的調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葉、山艾葉、馬吉蘭葉、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萵苣、並且要摻入一些姜粉」。
歐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紀初英國庄園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帳,帳單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麵包為主食,還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魚,還有珍貴的松雞和梭魚。稻米是稀有食物,鎖在安全的地方。

⑵ 外國的禮儀風俗

1、歐洲:
歐洲與美國的禮俗有許多是相同的,但相對來說,歐洲人比美國人保守,因而對禮節更加註重。在美國一些被認為稍有失禮的舉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裡談話、腿隨便地蹺在傢具上、拍後背等等),歐洲人則認為是極端的惡習。歐洲人稱呼對方避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姓,要在長期交往後才能這樣做。一些有學位和學術頭銜的人,希望你在稱呼他們時,冠之以這些頭銜,以示尊敬。除了歐洲的南部和東部地區,握手是標準的問候形式,但那隻是輕輕地一碰,絕不像美國人那樣,握手時胳膊上下擺動,甚至帶動肩膀,在所有的商務會晤及大多數的私人交往中互換名片從禮儀上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約會必須准時,在北歐國家尤其如此,在飯桌上抽煙是令人生厭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時候。送禮物最好是鮮花,它既適當又受歡迎。在衣著上,在辦公室、飯店及大街上仍有很多人穿西服,婦女在工作單位及在講究衣著的飯店裡,不穿長褲,只著裙裝。

英國:在交往中,情感極少得到表露,禮節受到極端的重視。人們見面稱呼時,即使在熟人之間,大多數頭銜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辦法是先聽別人是怎樣稱呼你的,然後仿之以稱呼別人。交談時,不要說有關君主制的閑話,也不要談宗教。不能以「你是干什麼的」做為談論的開始,那被認為是個人私事,不宜進行討論。

法國:法國人一般比較拘泥於形式並且很保守,當地人對其他人所說的話語總持挑剔態度,在法國赴約要准時,不然會被認為是缺乏禮貌的表現。法國人極少上門作客,除非是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別人家作客,要為女主人帶一些花或巧克力之類的小禮品,以示你的謝意。在法國,平時談話時不要以個人、政治或錢作為話題,那樣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國:德國人見面打招呼互稱頭銜,如果對方不說,不要直呼其名。而且在接電話時要先通報你的姓。和德國人約會須准時。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約,一定要用電話事先通知取消或推遲會晤。會晤一般要盡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請到德國人家作客,那就是一種特別的優待。不要忘了登門時送一束花給女主人,進門時去掉花的包裝,在和女主人互致問候的時候送上,但不要送紅玫瑰,它代表著浪漫。和德國人談話可談德國的鄉村風光、個人愛好或體育運動,但不要談論棒球、籃球或美式足球。

2、非洲:
一般地說,北非國家遵循阿拉伯的禮儀、規則及行為准則,採用阿拉伯的手勢語言及禮貌習慣;中非國家沿襲黑非洲的多種文化的特點,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蘭及英國影響。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進入清真寺,都必須脫鞋子。如果被邀請到埃及人家吃飯,習慣上帶花或巧克力作為禮品,在送禮或受禮時,一定要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埃及的社會活動開始的時間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開始。

利比亞: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盡量提前,並准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邀請吃飯或參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談話時避免談政治、宗教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南非:在南非,存在嚴格的有關種族與膚色的習俗和社會成規,在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東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難避免談到當地政治,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你可以發現,當地人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多數南非人會說兩種語言,即英語和南非公用語(來源於17世紀的荷蘭語)。

3、中東:
在中東,異性間適當的著裝及得體的舉止如同遵守民法條文一樣重要。當地的伊斯蘭教要求一天中祈禱5次,當然,你不必同當地主人一樣下跪,但在你主人這樣做時,你不得干擾他,更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祈禱結束時,向阿拉伯人做一個宗教姿勢,這是表示贊許的最佳方式。用言詞表示,是「銀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記住要尊重當地的齋月(伊斯蘭教教歷的第九個月)。在齋月里,午後不能幹任何工作。在坐著的時候,不能以鞋底沖著當地的東道主,那是侮辱人的舉止。在外面,人們一般以握手錶示問候。但當你到當地人家訪問時,主人可能會親吻你的雙頰表示歡迎,你要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回報。出門要帶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語,另一面是當地語。即使某位阿拉伯人邀請你到他家,你也可能見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們),盡管她(們)可能就在廚房監督飯菜的准備。詢問她(們)是不禮貌的舉止。如果你真的見到她,態度要熱情而又適度。如她不採取主動(毫無疑問她不會),就不要同她握手。這些國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不吃豬肉,吃飯時用右手抓著吃,要效仿主人的這種做法。書寫用具在這些國家是很好的禮物。中東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金色的外觀,書寫流暢的鋼筆。到阿拉伯人家吃飯,有必要先餓一頓,這樣你就可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歡主人家的飯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方的。你不要太熱情地贊賞他的某樣物品,否則他會堅持將那東西送給你,而你可能只得被迫接受,以免得罪人。在阿拉伯國家,送禮是很受歡迎的,但不是必須的。送的禮物不能是酒,也不能是諸如女人像片和雕像之類的東西,那些是違反伊斯蘭教規的。

伊朗:到伊朗的訪問者要用姓或學術職稱或頭銜來稱呼他們的東道主,不能直呼其名字。在伊朗進行商業會談要預約,准時受到人們的尊重。但在社會交往中,准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伊拉克:伊拉克不同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在那裡你會發現,人們宴請賓客時備有含酒精的飲料。有必要對會晤進行事先安排。然而,如果你的東道主沒能按時到達,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那是常有的事。較聰明的是不談宗教或中東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有一個特別的常規。就是與一位阿拉伯人一起行走時,如果他拿起你的手,並且抓住不放,千萬不要將你的手猛地抽回,因為他那樣做,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4、亞太:
亞洲人很注重禮貌問題。在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剛坐下來就開始談生意是不禮貌的舉止。雖然你從他們的表情上得不到任何啟示或信息,但你可以肯定,你的亞洲朋友正在注意你的表情、舉止、服裝以及你所用的書寫工具等等。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讓對方丟臉,那樣既不會被忘記,也不會被原諒。在亞太地區進行會晤要提前安排,遵守已定計劃,並且准時到達。當然,如果別人遲到,不必覺得受了侮辱。在亞太地區,英語是通用語。你的名片要一面印英文,另一面用當地文字印刷。商務人員會發現,在訪問那裡的每一個國家時,都要用大量的名片。

澳大利亞:在那個地區的所有國家中,澳大利亞恐怕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感到最舒服自在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坦率,在穿戴方面較英國人隨便,但在講究形式與禮貌方面毫不遜色。那裡的人喜歡充滿熱情的握手,並直呼其名。在澳大利亞,時間問題極受重視。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如被人邀請吃飯,可為女主人帶花,或帶一瓶酒。

印度: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聖畜。穆斯林教徒不吃豬肉,嚴格的穆斯林教徒還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披大頭巾,不吸煙,不吃牛肉,不剪頭發。印度人見面與分手時,男人們相互握手。如果一位男子被介紹給一位婦女時,他不應與之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鞠躬,一個男子要盡量避免碰一位婦女,更不應在公共場合下與一無伴女子交談。

日本:日本人的一般問候形式是鞠躬而不是握手,要互換名片。不能用名來稱呼日本人,只有家人和非常親密的朋友才能這樣做。稱呼「某某先生」要使用他的姓,也就是在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樣」(發音「桑」)。不管是商務會談,還是社交聚會,都要准時到達。日本人很少在個人家中款待客人,如被邀請到日本人家時,要在過廳摘掉帽子與手套,然後脫鞋。習慣上不為女主人帶花,便要帶一盒蛋糕或糖果。如果某位日本人向你送禮,你要表示感謝,但要等他再提一、兩次後再接受。日本人喜歡送禮品。禮品要用淡色禮品紙包裝,不系蝴蝶結,他們特別喜歡白蘭地和凍牛排。如禮品的數目是2的倍數,這表示能帶來好運。成套的鏈扣、鋼筆和鉛筆是很好的禮品。

韓國:在任何情況下,在韓國都要避免大聲說話或大聲笑。朝鮮人尤其是朝鮮婦女,在笑時,常用手遮住嘴。在韓國,婦女解放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進出門時,均是男人走在前面。進屋後,婦女要幫助男人脫大衣。當著別人的面擤鼻涕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男人們在互致問候時,稍稍彎下腰鞠躬,並雙手或右手握手,婦女通常不握手。韓國人姓在名的前面。這點與西方不同。在朝鮮很難將男人名字與婦女名字區分開來。安排會晤要提前。如果你被邀請到朝鮮人家裡作客,可帶花或一件小禮物。要記住,送禮時要用雙手,禮物不應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

泰國:在泰國記住不要踩門檻,根據泰國風俗,那是靈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隨便用你的腳指任何東西,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不要讓你的腳引人注目,或見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頭,腦袋被認為是靈魂的所在地。泰國人用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一個決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較為西化的社團里,泰國人一般不握手。傳統的及大多數的泰國人在向人問候時,是將兩手合在胸前,做祈禱狀。

5、拉丁美
通常情況下,拉丁美洲人在交談時,彼此間的距離很近。如果想在那個地區開展業務的話,就要學會接受這種距離很近的談話方式。在整個拉丁美洲,午飯是正餐。是否付小費視所在國情況而定。在大部分的中美與南美地區,人們通常在到達和離開時握手。人們的名片要用英語和當地語來印刷。會晤遲到30分鍾是常有的事。拉丁美洲人民是熱情友好的,他們喜好請客。送禮是他們的傳統風俗,向女士贈送的禮物可以是香水和名牌物品;至於男士們,則可以送他們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或男人們隨身攜帶的小物品,當然最好是名牌的。不管男女,都可向他們送具有你本國藝術特點或有歷史意義的物品。當你被邀請到拉丁美洲人的家共進正餐時,花或酒均可作為禮品帶去。一般情況下,均要祝酒,但要由主人先祝。要穿戴適當的衣著(夾克和領帶),即使天氣很熱,也要這樣做。

阿根廷:男人們在長久的分別後,會緊緊地擁抱,婦女們則用雙手握手,並互吻臉頰。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不要以個人性物品作為禮物,比如領帶、襯衣等。如果在阿根廷人家受到款待,要安排商店為女主人送去花或糖果。阿根廷人特別喜愛客人對他們的孩子、飯菜及家庭致以褒獎之詞。不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如政治和宗教。但可毫無顧忌地談論體育——尤其是足球和當地公園里的美麗景色。

巴西:巴西的常用語是葡萄牙語。巴西人民在表達他們的感情方面不會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他們會在大街上擁抱。不分男女,在見面和分手時要握手。婦女們碰到一起時,則將臉頰貼在一起,同空氣接吻。如同大多數的拉丁美洲人一樣,巴西人對時間和工作都漫不經心。不要在會談一開始時,馬上進入正題,除非東道主這樣做。巴西人待客是不斷地向客人提供小杯的濃咖啡。如果在巴西人家裡受到款待,有禮貌的做法是在第二天送去花及感謝信,要注意花不能是紫色的(那是死亡的表示)。

墨西哥:去墨西哥的人出發之前不要過低估計墨西哥城的高海拔、煙霧及交通狀況的嚴重性。稍不注意飲用水,就會出現腹瀉,這在當地被稱作「蒙特祖馬的復仇」。然而,所有這些都會因為當地友好的、寬厚的以及隨和的商業氣氛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墨西哥人會對來訪者盡量想說一些西班牙語的願望感到高興。一般情況下,人們見面時握手是很受墨西哥人歡迎的。主人或女主人並不盼望你送花來。一般也不寫感謝信,當然你寫了,主人會高興。如果你真的要送花,記住黃花暗示死亡。

6、北美:
美國: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是個年輕的國家,也是一個開放度高且充滿現代意識的國家。美國人的特點為:性格外露、坦率、真摯、熱情、自信,辦事比較乾脆利落。善於長談,談鋒甚健,並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實際,追求物質上的實際利益。由於自信而善於施展策略,同時又十分欣賞那些精於討價還價的洽談對手。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及談判方式,美國人對一攬子交易興趣十足,並在氣勢上咄咄逼人。美國人在談判中分工具體、職責明確,一旦條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決策的速度很快。美國人工作節奏較快,談判過程中常常在短時間內做好一筆大生意,有時甚至會從口袋裡拿出一份早已擬好的協議讓你簽約成交。談判中的期望值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國人要保守些。他們見面與分手時的適當舉止是握手。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都要准時赴約。大多數的款待都在飯店或俱樂部舉行。如果在私人家裡受到款待,要為女主人送去鮮花,不要送百合花,那會使人想到葬禮。要避免把法裔和加拿大人截然分開。加拿大人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對將他們的國家與美國作過分的比較十分反感。對那裡的人民及他們國家所做的肯定性評論是最受歡迎的。加拿大人說話坦率,熱情沖動。非常守時,對時間非常吝嗇,不要談論民族問題。

⑶ 哪位高手能給小弟全方位的介紹一下外交~~~

外交禮儀個人形象

衣著。接待人員在公務場合、社交場合和休閑場合著裝要得體而應景,不能雷同。公務場合要莊重保守、端莊大方、嚴守傳統,不能強調個性、過於時髦、顯得隨便,最好穿深色毛料的套裝、套裙或制服,不允許身穿夾克衫、牛仔裝、運動裝、健美褲、背心、短褲、旅遊鞋和涼鞋,衣服不能過於骯臟、折皺、殘破、暴露、透視、過大、過小或緊身。社交場合主要指宴會、舞會、晚會、聚會等應酬交際場合,服裝應突出時尚個性,可穿時裝、禮服或民族服裝,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裝。休閑場合穿著應舒適自然,忌正正規規。在正式場合,接待人員穿著要正確得體,所有衣扣要扣嚴,不能換起袖管或褲角,衣袋或褲兜里不宜裝過多的東西,衣服上商標要先行拆除,穿西裝最好內著白色襯衣,穿深色襪子、黑色皮鞋、打領帶,不穿或少穿羊毛衫,全身上下衣著應保持在三種色彩之內。
化妝。化妝是一種通過對美容用品的使用,來修飾自己的儀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為。要求職員化妝上崗,有助於體現單位的令行禁止和統一性、紀律性,有助於使其單位形象更為鮮明、更具特色。要求職員化妝上崗,意在向交往對象表示尊重。參加公務活動而不化妝,就會被交往對象不由分說地理解為蔑視對方,或是一種侮辱。在公務活動中,一般要求職員在美容化妝這一事關大局的問題上,必須遵守如下幾項規則:規則之一,應當化以淡妝為主的工作妝。工作妝的主要特徵是,簡約、清麗、素雅,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它既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許顯得脂粉氣十足。總的來說,就是要清淡而又傳神。規則之二,應當避免過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通常認為,與他人相處時,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內能被對方聞到,不算是過量。如果在三米開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舊能被對方聞到,則肯定是過量使用香水了。規則之三,應當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尤其是要在工作崗位上當眾這樣做,則是很不莊重的,而且還會使人覺得他們對待工作用心不專,只把自己當成了一種「擺設」或是「花瓶」。特別需要提到一點,女士們千萬不要當著一般關系的異性的面,為自己化妝或補妝。規則之四,應當力戒與他人探討化妝問題。規則之五,應當力戒自己的妝面出現殘缺。
儀容。眼是心靈之窗,交往時,要行注目禮,目光與對方接觸時間累計應達到全部交談過程的50-70%,目光切忌呆滯、漠然、偷窺、左顧右盼和擠眉弄眼。微笑是接待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宜開口大笑,滿口牙齒一覽無余。恰到好處的化妝使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但盡量不要顯露修飾痕跡,不宜濃妝艷抹,不宜在公共場合化妝,男士尤其不要油頭粉面。發型不可怪異前衛。接待人員每天都要定時清潔面容、保持口腔衛生,勤修指甲、不蓄鬍須。
舉止。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水平及能夠被人信任的程度。接待人員站要如松,挺拔筆直、舒展俊美、莊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積極向上,不要過於隨便,探脖、塌腰、聳肩、彎腿、抖足或雙手插腰及放在褲兜里均不足取。坐要如鍾,不可前傾後仰、歪歪扭扭、高翹二郎腿。行走如風,步態要協調穩健、輕松敏捷,忌內八字和外八字,不能彎腰駝背、歪肩晃膀、扭腰擺臀、左顧右盼。手勢不宜單調重復,打招呼、致意、告別、歡呼、鼓掌都要注意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時間長短,不可過度,尤其不要當眾搔頭皮、掏耳朵、摳鼻孔、剔牙、咬指甲、挖鼻屎、搓泥垢、打哈欠、修指甲、揉衣角。咳嗽、吐痰、打噴嚏都要避免大聲,更不能正面對人。向人致意、鞠躬、介紹、遞物、接物都要誠心誠意,表情和藹可親,神情專注。
談吐。要注意語言文明、語氣誠懇、語調柔和、語速適中、吐字清晰;稱呼要多用尊稱、敬稱,少用愛稱、昵稱、別稱、盡量不要直呼其名;交談內容要使對方感到自豪、愉快、擅長和感興趣,要格調高雅、歡快輕松,不要涉及對方自身弱點與短處、個人隱私、庸俗下流和怪力亂神之類的東西及小道消息。發問要適時,要多談大家,少談自己,交談中自吹自擂、說個沒完、無事不曉、語言刻薄、逢人訴苦、不言不語都是不受歡迎的。談話時要有禮有節、盡心傾聽有問必答,不要輕易打斷別人談話或隨便走開,更不能面帶倦容、打哈欠、看手錶,男子不要加入女士圈內的議論,與異性談話要簡短、謙讓,爭論有節制,不要隨意開玩笑。
美發。美發,一般是指對人們的頭發所進行的護理與修飾。在正常情況之下,人們觀察一個人往往是「從頭開始」的。經常會給他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護發禮儀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經常地保持健康、秀美、干凈、清爽、衛生、整齊的狀態。要真正達到以上要求,就必須在頭發的洗滌、梳理、養護等幾個方面好自為之。洗滌頭發,一是為了去除灰垢,二是為了清除頭屑,三是為了防止異味,四是為了使頭發條理分明。此外,它還有助於保養頭發。經過修飾之後的頭發,必須以莊重、簡約、典雅、大方為其主導風格。不管為自己選定了何種發型,在工作崗位上都絕對不允許在頭發上濫加裝飾之物。在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彩色發膠、發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發飾。女士在有必要使用發卡、發繩、發帶或發箍時,應使之朴實無華。其色彩宜為藍、灰、棕、黑,並且不帶任何花飾。絕不要在工作崗位上佩帶彩色、艷色或帶有卡通、動物、花卉圖案的發飾。若非與制服配套,在工作崗位上是不允許戴帽子的,各種意在裝飾的帽子,如貝雷帽、公主帽、學士帽、棒球帽、發卡帽,或是用以裝飾的裹頭巾,戴在正在上班的人士頭上,與之都是很不協調、很不相稱的。

外交禮儀各國風俗

在國際交往中,常常會接觸到許多不同國家的人以及他們的風俗習慣,如果對有關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加以了解,就會在交往中避免許多尷尬和誤解。

以下分地區加以介紹:

1、歐洲:
歐洲與美國的禮俗有許多是相同的,但相對來說,歐洲人比美國人保守,因而對禮節更加註重。在美國一些被認為稍有失禮的舉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裡談話、腿隨便地蹺在傢具上、拍後背等等),歐洲人則認為是極端的惡習。歐洲人稱呼對方避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姓,要在長期交往後才能這樣做。一些有學位和學術頭銜的人,希望你在稱呼他們時,冠之以這些頭銜,以示尊敬。除了歐洲的南部和東部地區,握手是標準的問候形式,但那隻是輕輕地一碰,絕不像美國人那樣,握手時胳膊上下擺動,甚至帶動肩膀,在所有的商務會晤及大多數的私人交往中互換名片從禮儀上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約會必須准時,在北歐國家尤其如此,在飯桌上抽煙是令人生厭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時候。送禮物最好是鮮花,它既適當又受歡迎。在衣著上,在辦公室、飯店及大街上仍有很多人穿西服,婦女在工作單位及在講究衣著的飯店裡,不穿長褲,只著裙裝。

英國:在交往中,情感極少得到表露,禮節受到極端的重視。人們見面稱呼時,即使在熟人之間,大多數頭銜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辦法是先聽別人是怎樣稱呼你的,然後仿之以稱呼別人。交談時,不要說有關君主制的閑話,也不要談宗教。不能以「你是干什麼的」做為談論的開始,那被認為是個人私事,不宜進行討論。

法國:法國人一般比較拘泥於形式並且很保守,當地人對其他人所說的話語總持挑剔態度,在法國赴約要准時,不然會被認為是缺乏禮貌的表現。法國人極少上門作客,除非是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別人家作客,要為女主人帶一些花或巧克力之類的小禮品,以示你的謝意。在法國,平時談話時不要以個人、政治或錢作為話題,那樣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國:德國人見面打招呼互稱頭銜,如果對方不說,不要直呼其名。而且在接電話時要先通報你的姓。和德國人約會須准時。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約,一定要用電話事先通知取消或推遲會晤。會晤一般要盡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請到德國人家作客,那就是一種特別的優待。不要忘了登門時送一束花給女主人,進門時去掉花的包裝,在和女主人互致問候的時候送上,但不要送紅玫瑰,它代表著浪漫。和德國人談話可談德國的鄉村風光、個人愛好或體育運動,但不要談論棒球、籃球或美式足球。

2、非洲:
一般地說,北非國家遵循阿拉伯的禮儀、規則及行為准則,採用阿拉伯的手勢語言及禮貌習慣;中非國家沿襲黑非洲的多種文化的特點,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蘭及英國影響。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進入清真寺,都必須脫鞋子。如果被邀請到埃及人家吃飯,習慣上帶花或巧克力作為禮品,在送禮或受禮時,一定要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埃及的社會活動開始的時間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開始。

利比亞: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盡量提前,並准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邀請吃飯或參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談話時避免談政治、宗教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南非:在南非,存在嚴格的有關種族與膚色的習俗和社會成規,在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東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難避免談到當地政治,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你可以發現,當地人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多數南非人會說兩種語言,即英語和南非公用語(來源於17世紀的荷蘭語)。

3、中東:
在中東,異性間適當的著裝及得體的舉止如同遵守民法條文一樣重要。當地的伊斯蘭教要求一天中祈禱5次,當然,你不必同當地主人一樣下跪,但在你主人這樣做時,你不得干擾他,更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祈禱結束時,向阿拉伯人做一個宗教姿勢,這是表示贊許的最佳方式。用言詞表示,是「銀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記住要尊重當地的齋月(伊斯蘭教教歷的第九個月)。在齋月里,午後不能幹任何工作。在坐著的時候,不能以鞋底沖著當地的東道主,那是侮辱人的舉止。在外面,人們一般以握手錶示問候。但當你到當地人家訪問時,主人可能會親吻你的雙頰表示歡迎,你要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回報。出門要帶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語,另一面是當地語。即使某位阿拉伯人邀請你到他家,你也可能見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們),盡管她(們)可能就在廚房監督飯菜的准備。詢問她(們)是不禮貌的舉止。如果你真的見到她,態度要熱情而又適度。如她不採取主動(毫無疑問她不會),就不要同她握手。這些國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不吃豬肉,吃飯時用右手抓著吃,要效仿主人的這種做法。書寫用具在這些國家是很好的禮物。中東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金色的外觀,書寫流暢的鋼筆。到阿拉伯人家吃飯,有必要先餓一頓,這樣你就可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歡主人家的飯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方的。你不要太熱情地贊賞他的某樣物品,否則他會堅持將那東西送給你,而你可能只得被迫接受,以免得罪人。在阿拉伯國家,送禮是很受歡迎的,但不是必須的。送的禮物不能是酒,也不能是諸如女人像片和雕像之類的東西,那些是違反伊斯蘭教規的。

伊朗:到伊朗的訪問者要用姓或學術職稱或頭銜來稱呼他們的東道主,不能直呼其名字。在伊朗進行商業會談要預約,准時受到人們的尊重。但在社會交往中,准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伊拉克:伊拉克不同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在那裡你會發現,人們宴請賓客時備有含酒精的飲料。有必要對會晤進行事先安排。然而,如果你的東道主沒能按時到達,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那是常有的事。較聰明的是不談宗教或中東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有一個特別的常規。就是與一位阿拉伯人一起行走時,如果他拿起你的手,並且抓住不放,千萬不要將你的手猛地抽回,因為他那樣做,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4、亞太:
亞洲人很注重禮貌問題。在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剛坐下來就開始談生意是不禮貌的舉止。雖然你從他們的表情上得不到任何啟示或信息,但你可以肯定,你的亞洲朋友正在注意你的表情、舉止、服裝以及你所用的書寫工具等等。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讓對方丟臉,那樣既不會被忘記,也不會被原諒。在亞太地區進行會晤要提前安排,遵守已定計劃,並且准時到達。當然,如果別人遲到,不必覺得受了侮辱。在亞太地區,英語是通用語。你的名片要一面印英文,另一面用當地文字印刷。商務人員會發現,在訪問那裡的每一個國家時,都要用大量的名片。

澳大利亞:在那個地區的所有國家中,澳大利亞恐怕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感到最舒服自在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坦率,在穿戴方面較英國人隨便,但在講究形式與禮貌方面毫不遜色。那裡的人喜歡充滿熱情的握手,並直呼其名。在澳大利亞,時間問題極受重視。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如被人邀請吃飯,可為女主人帶花,或帶一瓶酒。

印度: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聖畜。穆斯林教徒不吃豬肉,嚴格的穆斯林教徒還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披大頭巾,不吸煙,不吃牛肉,不剪頭發。印度人見面與分手時,男人們相互握手。如果一位男子被介紹給一位婦女時,他不應與之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鞠躬,一個男子要盡量避免碰一位婦女,更不應在公共場合下與一無伴女子交談。

日本:日本人的一般問候形式是鞠躬而不是握手,要互換名片。不能用名來稱呼日本人,只有家人和非常親密的朋友才能這樣做。稱呼「某某先生」要使用他的姓,也就是在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樣」(發音「桑」)。不管是商務會談,還是社交聚會,都要准時到達。日本人很少在個人家中款待客人,如被邀請到日本人家時,要在過廳摘掉帽子與手套,然後脫鞋。習慣上不為女主人帶花,便要帶一盒蛋糕或糖果。如果某位日本人向你送禮,你要表示感謝,但要等他再提一、兩次後再接受。日本人喜歡送禮品。禮品要用淡色禮品紙包裝,不系蝴蝶結,他們特別喜歡白蘭地和凍牛排。如禮品的數目是2的倍數,這表示能帶來好運。成套的鏈扣、鋼筆和鉛筆是很好的禮品。

韓國:在任何情況下,在韓國都要避免大聲說話或大聲笑。朝鮮人尤其是朝鮮婦女,在笑時,常用手遮住嘴。在韓國,婦女解放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進出門時,均是男人走在前面。進屋後,婦女要幫助男人脫大衣。當著別人的面擤鼻涕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男人們在互致問候時,稍稍彎下腰鞠躬,並雙手或右手握手,婦女通常不握手。韓國人姓在名的前面。這點與西方不同。在朝鮮很難將男人名字與婦女名字區分開來。安排會晤要提前。如果你被邀請到朝鮮人家裡作客,可帶花或一件小禮物。要記住,送禮時要用雙手,禮物不應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

泰國:在泰國記住不要踩門檻,根據泰國風俗,那是靈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隨便用你的腳指任何東西,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不要讓你的腳引人注目,或見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頭,腦袋被認為是靈魂的所在地。泰國人用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一個決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較為西化的社團里,泰國人一般不握手。傳統的及大多數的泰國人在向人問候時,是將兩手合在胸前,做祈禱狀。

5、拉丁美
通常情況下,拉丁美洲人在交談時,彼此間的距離很近。如果想在那個地區開展業務的話,就要學會接受這種距離很近的談話方式。在整個拉丁美洲,午飯是正餐。是否付小費視所在國情況而定。在大部分的中美與南美地區,人們通常在到達和離開時握手。人們的名片要用英語和當地語來印刷。會晤遲到30分鍾是常有的事。拉丁美洲人民是熱情友好的,他們喜好請客。送禮是他們的傳統風俗,向女士贈送的禮物可以是香水和名牌物品;至於男士們,則可以送他們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或男人們隨身攜帶的小物品,當然最好是名牌的。不管男女,都可向他們送具有你本國藝術特點或有歷史意義的物品。當你被邀請到拉丁美洲人的家共進正餐時,花或酒均可作為禮品帶去。一般情況下,均要祝酒,但要由主人先祝。要穿戴適當的衣著(夾克和領帶),即使天氣很熱,也要這樣做。

阿根廷:男人們在長久的分別後,會緊緊地擁抱,婦女們則用雙手握手,並互吻臉頰。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不要以個人性物品作為禮物,比如領帶、襯衣等。如果在阿根廷人家受到款待,要安排商店為女主人送去花或糖果。阿根廷人特別喜愛客人對他們的孩子、飯菜及家庭致以褒獎之詞。不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如政治和宗教。但可毫無顧忌地談論體育——尤其是足球和當地公園里的美麗景色。

巴西:巴西的常用語是葡萄牙語。巴西人民在表達他們的感情方面不會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他們會在大街上擁抱。不分男女,在見面和分手時要握手。婦女們碰到一起時,則將臉頰貼在一起,同空氣接吻。如同大多數的拉丁美洲人一樣,巴西人對時間和工作都漫不經心。不要在會談一開始時,馬上進入正題,除非東道主這樣做。巴西人待客是不斷地向客人提供小杯的濃咖啡。如果在巴西人家裡受到款待,有禮貌的做法是在第二天送去花及感謝信,要注意花不能是紫色的(那是死亡的表示)。

墨西哥:去墨西哥的人出發之前不要過低估計墨西哥城的高海拔、煙霧及交通狀況的嚴重性。稍不注意飲用水,就會出現腹瀉,這在當地被稱作「蒙特祖馬的復仇」。然而,所有這些都會因為當地友好的、寬厚的以及隨和的商業氣氛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墨西哥人會對來訪者盡量想說一些西班牙語的願望感到高興。一般情況下,人們見面時握手是很受墨西哥人歡迎的。主人或女主人並不盼望你送花來。一般也不寫感謝信,當然你寫了,主人會高興。如果你真的要送花,記住黃花暗示死亡。

6、北美:
美國: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是個年輕的國家,也是一個開放度高且充滿現代意識的國家。美國人的特點為:性格外露、坦率、真摯、熱情、自信,辦事比較乾脆利落。善於長談,談鋒甚健,並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實際,追求物質上的實際利益。由於自信而善於施展策略,同時又十分欣賞那些精於討價還價的洽談對手。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及談判方式,美國人對一攬子交易興趣十足,並在氣勢上咄咄逼人。美國人在談判中分工具體、職責明確,一旦條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決策的速度很快。美國人工作節奏較快,談判過程中常常在短時間內做好一筆大生意,有時甚至會從口袋裡拿出一份早已擬好的協議讓你簽約成交。談判中的期望值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國人要保守些。他們見面與分手時的適當舉止是握手。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都要准時赴約。大多數的款待都在飯店或俱樂部舉行。如果在私人家裡受到款待,要為女主人送去鮮花,不要送百合花,那會使人想到葬禮。要避免把法裔和加拿大人截然分開。加拿大人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對將他們的國家與美國作過分的比較十分反感。對那裡的人民及他們國家所做的肯定性評論是最受歡迎的。加拿大人說話坦率,熱情沖動。非常守時,對時間非常吝嗇,不要談論民族問題。

外交禮儀接待

迎賓。迎賓它所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在有約在先的情況下,由主人一方出動專人,前往來訪者知曉的某一處所,恭候對方的到來,在一般情況下,迎賓儀式包括如下內容,一是賓主雙方熱情見面。二是向來賓獻花。獻花者通常應為女青年,或少先隊員。若來賓不止一人,可向每位來賓逐一獻花,也可以只向主賓或主賓夫婦獻花。向主賓夫婦獻花時,可先獻花給女主賓,也可以同時向男女主賓獻花。三是賓主雙方其他人員見面。依照慣例,應當首先由主人陪同主賓來到東道主方面的主要迎賓人員面前,按其職位的高低,由高而低,一一將其介紹給主賓。隨後,再由主賓陪同主人行至主要來訪人員的隊列前,按其職位的高低,由高而低,一一將其介紹給主人。四是主人陪同來賓與歡迎隊伍見面。在迎賓工作之中,要進行必要的先期准備,以求有備而行,有備無患。1掌握基本狀況:一定要充分掌握迎賓對象的基本狀況。來賓尤其是主賓的個人簡況。例如,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單位、職務、職稱、學歷、學位、專業、專長、偏好、著述、知名度,等等。必要時,還需要了解其婚姻、健康狀況,以及政治傾向與宗教信仰。在了解來賓的具體人數時,不僅要務求准確無誤,而且應著重了解對方由何人負責、來賓之中有幾對夫婦,等等。

來賓此前有無正式來訪的記錄。如果來賓,尤其是主賓此前前來進行過訪問,則在接待規格上要注意前後協調一致。無特殊原因時,一般不宜隨意在迎賓時升格或降格。來賓如能報出自己一方的計劃,例如,來訪的目的、來訪的行程、來訪的要求等等。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之下,應當在迎賓活動之中兼顧來賓一方的特殊要求,盡可能地對對方多加照顧。2制定具體計劃:一定要詳盡制定迎接來賓的具體計劃,可有助於使接待工作避免疏漏,減少波折,更好地、按部就班地順利進行。根據常規,它至少要包括迎送方式、交通工具、膳宿安排、工作日程、文娛活動、游覽、會談、會見、禮品准備、經費開支以及接待、陪同人員等各項基本內容。單就迎賓而言,接待方亦應有備在先,最為重要的有五項內容。即一是迎賓方式,二是迎賓人員,三是迎賓時間,四是迎賓地點,五是交通工具。迎賓方式:要不要搞迎賓活動,如何安排迎賓活動。怎樣進行好迎賓活動。一定要精心選擇迎接來賓的迎賓人員,數量上要加以限制,身份上要大致相仿,職責上要劃分明確。在迎賓工作中,現場操作進行得是否得當,乃是關鍵的一環。

時間問題:1要預先由雙方約定清楚。2要在來賓啟程前後再次予以確認。3要提前到達迎賓地點。地點問題:1交通工具停靠站。例如,機場、碼頭、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等。2來賓臨時下榻之處。例如,賓館、飯店、旅館、招待所,等等。3東道主一方用以迎賓的常規場所。例如,廣場、大廳,等等。4東道主的辦公地點門外。例如,政府大院門口、辦公大樓門口、辦公室門口、會客廳門口,等等。前三類地點多用以迎接異地來訪的客人。其中的廣場,主要用以迎接貴賓。第四類地點也就是辦公地點門外,則大多用以迎接本地來訪的客人。確認來賓的身份。

通常有四種方法可行。1、使用接站牌。使用接站牌時,牌子要正規、整潔,字跡要大而清晰。不要隨便用紙亂寫。盡量不要用白紙寫黑字,讓人感到晦氣。接站牌的具體內容,有四種主要寫法:一是「熱烈歡迎某某同志」,二是「熱烈歡迎某單位來賓的光臨」,三是「某單位熱烈歡迎來賓蒞臨指導」,四是「某單位來賓接待處」。2、使用歡迎橫幅。3、使用身份胸卡。4、自我介紹。在方便、務實的前提下,上述四種確認來賓的方法,可以交叉使用。施禮問題:在迎賓之時向來賓施禮、致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四點。1是與來賓熱情握手;2是同來賓主動寒暄;3是對來賓有問必答;4是為來賓服務周到。

接到來賓後,在步出迎近地點時,迎賓人員應主動為來賓拎拿行李。不過,對於來賓手中的外套、提包或是密碼箱,則沒有必要為之「代勞」。引導問題:來賓的引導,指的是迎賓人員在接待來賓時,為之親自帶路,或是陪同對方一道前往目的地。在一般情況下,負責引導來賓的人,多為來賓接待單位的接待人員、禮賓人員、專門負責此事者,或是接待方與來賓對口單位的辦公室人員、秘書人員。在賓主雙方並排行進時,引導者應主動在外側行走,而請來賓行走於內側。若三人並行時,通常中間的位次最高,內側的位次居次,外側的位次最低。賓主之位此時可酌情而定。在單行行進時,循例應由引導者行走在前,而使來賓行走於其後,以便由前者為後者帶路。在出入房門時,引導者須主動替來賓開門或關門。

此刻,引導者可先行一步,推開或拉開房門,待來賓首先通過。隨之再輕掩房門,趕上來賓。出入無人控制的電梯時,引導者須先入後出,以操縱電梯。出入有人控制的電梯時,引導者則應後入先出,這樣做主要是為表示對來賓的禮貌。出入轎車。如果引導者與來賓出行,賓主不同車時,一般應引導者座車在前,來賓座車居後;賓主同車時,則大都講究引導者後登車、先下車,來賓先登車,後下車。在引導來賓時,切勿一味沉溺於高談闊論,免得令來賓走神,「一失足成千古恨」,當眾跌跤丟人。

招待。在接待工作之中,對於來賓的招待乃是重中之重。要做好接待工作,重要的是要以禮待客。

⑷ 各個國家忌諱的東西是什麼

日本人忌諱頗多。到日本人家裡作客要有約在先,非請莫入,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忌翻閱除書報以外的其他物品;寄信忌倒貼郵票,因為這意味著絕交;吃飯時用筷子有八忌:忌舔筷、忌迷筷、忌移筷、忌扭筷、忌掏筷、忌插筷、忌跨筷、忌剔筷;忌三人並排合影,中間一人被夾著預示不祥或死亡之兆;忌諱數字「4」(日語中「4」發音與「死」相似)和「9」(日語中「9」發音與「苦」相似)。

印度人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象徵內心的悲哀;忌諱彎月的圖案;忌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把1,3,7視作不吉利的數字。

阿富汗人忌食豬肉、海味和魚蝦;忌豬、狗圖案;禁忌郵寄煙灰缸、通心粉、明信片、日歷、香口膠等;忌諱數字13和39。

韓國人忌諱宴請中吃東西發出聲音,忌數字「4」。新加坡人忌黑、白、黃色,交談時忌翹二郎腿。

緬甸人忌外出時碰見蛇;忌公雞在天未亮啼叫和母雞在布面上下蛋;忌星期天送禮物;忌不脫鞋進入廟宇、佛塔。

巴基斯坦人忌酒,忌拍打人肩背,忌諱郵寄手帕給親人。

沙烏地阿拉伯人忌諱吸煙、喝酒、舞蹈、賭博。

蒙古人忌諱黑色,忌吃魚蝦、海味、肥豬肉。

英國人忌諱用人像作裝璜,交談時忌諱談個人私事、家事、婚事、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站著交談切不可背手或手插口袋,坐著交談時切忌兩腿叉開,忌數字「13」和星期五。

德國人忌諱郵寄可可粉和「對國家安寧有害」的文學作品,忌用白色、黑色、咖啡色的包裝紙包紮禮品,切忌用絲帶作外包裝,忌諱直呼其名。
法國人忌黃色花朵,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忌諱核桃,忌郵避孕葯物用品,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

義大利人忌紫色、仕女像、十字花圖案;保加利亞人忌郵寄毛氈、床單和蚊香;瑞士人忌諱貓頭鷹圖案;羅馬尼亞人忌諱過堂風;捷克人忌諱包裝紙上出現紅三色。

美國人忌諱在交往時互相攀肩搭臂,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加拿大人忌諱鏟雪。巴西人忌諱棕黃色。

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忌用左手,忌飲酒,忌吃豬肉、狗肉,忌諱黑色、黃色,忌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忌諱數字「13」。衣索比亞人忌諱出門作客穿淡黃色衣服。

⑸ 怎樣從身體特徵區分美國人、英國人、俄國人、德國人、法國人

美國等移民國家什麼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徵分的。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話,那麼,典型的各國白人面部特徵是:

美國人一臉牛氣哄哄,頭發蓬鬆,白臉有點紅(喜歡戶外活動),大臉,一般有點浮腫(垃圾食品吃成的)
英國人一臉高貴氣質,頭發剪得齊整而短,臉上干凈,就算留鬍子也很整潔。
俄國人通常留大鬍子,鼻子特別勾,臉特別白,頭發顏色最淺。
德國人臉部比較長,下巴略尖,清瘦而雙目有神,頭發金黃色。
法國人臉部橢圓,皮膚比其它國家的細膩,頭發略顯棕色,瞳仁特別藍。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剪頭發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