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徐志摩的優秀作品
《志摩的詩》 散文《泰山日出》、《曼殊裴爾》小說《春痕》《老李的慘史》
【主要著作核虧櫻】
志摩的詩(詩集)1925,中華
落葉(散文集)1926,北新
巴黎的鱗爪(散文、翻譯小說合集)1927,新月
翡冷翠的一夜(詩集)1927,新月
卞昆岡(話劇)與陸小曼合著,1928,新月
自剖文集(散文集)1928,新月
輪盤(短篇小說集)1930,中華
猛虎集(詩集)1931,新月
秋(散文集)1931,良友
雲游(詩改叢集)1932,新月
徐志摩選集1935,萬象
愛眉小札(書信、日記等合集)與陸小曼合著,1936,良友
徐志摩創作選(詩、小說散文合集)1936,上海仿古書店
徐志摩代表作(詩、小說、散文、書信、日記合集)1941,上海三通書局
徐志摩詩選1944,大華書局
散文與小說(散文、小說合集)1945,福建南平復興出版社
詩(詩集)1945,復興出版社
徐志摩傑作選1947,新象書店
志摩日記1947,晨光
徐志摩朱自清空答全集與朱自清合集,1973(再版),台灣正言出版社
徐志摩全集(1—6輯)1980,傳記文學
徐志摩詩文補遺1980,時報
徐志摩詩集1981,四川人民
落葉(詩、散文合集)1982,花城
徐志摩詩集1983,浙江文藝
翡冷摧的一夜(詩、散文合集)1983,香港雅苑出版社
再別康橋(詩、散文、小說合集)1983,香港雅苑出版社
續愛眉小札(書信集)1983,遠景
徐志摩全集(1—5卷)1983,香港商務
徐志摩書信1986,湖南文藝
[翻譯書目]
渦堤孩(小說)德國福溝(Fried-richHeinrichKarl,BarondelaFonque)著,1923,商務
贛第德(小說)法國凡爾太著,1927,北新
曼殊斐爾小說集英國曼殊斐爾著,1927,北新
瑪麗瑪麗(小說)英國占姆士·司蒂分土(JamesStephens)著,與沈性人合臆,1927,北新[研究資料書目]
從徐志摩到餘光中(羅青)1978,爾雅
徐志摩新傳(梁錫華)1979,聯經
徐志摩年譜(陳從周編)影印本,1981,上海書店
詩人徐志摩1982,重慶出版社
徐志摩評傳(陳耀東)1986,陝西人民
徐志摩傳略(顧炯)1986,湖南人民
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蕭麗玉)1986,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飛去的詩人——徐志摩傳記小說(展家騏、張方晦)1988,黃河
如果不夠裡面還有http://so.360.cn/s?q=%E5%BE%90%E5%BF%97%E6%91%A9%E7%9A%84%E4%BC%98%E7%A7%80%E4%BD%9C%E5%93%81&src=se6_addr&ie=utf-8
謝謝望採納
❷ 再別康橋全文
全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游戚遲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仔明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
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二、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三、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21年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1921年神李-1922年,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
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
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最為經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❸ 關於徐志摩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記得第一次學他的詩,是《再別康橋》,之後,通過各種渠道,逐
漸的了解他,欣賞他,讀他的詩是一種享受。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一個富商家庭。硤石鎮傳說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游覽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風光秀麗,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父親徐申如,是商會會長;母親錢氏。
1900年,4歲。入家塾讀書。從師孫蔭軒。徐志摩自幼聰明超儕,斷定行程遠大。
1901年,5歲。讀家塾。復從師查桐珍。
1907年,11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仲梧。
1909年,13歲。冬,畢業於硤石開智學堂。屢次從師,古文基石堅固,奠定基礎。
1910年,14歲。春,入杭州府中學讀書,成績居榜首,任級長。任課教師有張獻之、劉子庚、陳柏園、馬保羅、鍾郁雲;同學有董任堅、郁達夫、姜立夫、鄭午昌。
1912年,16歲。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學停辦,休學在家,俟機復辦。
1913年,17歲。7月,杭州府中學復辦,改名為杭州第一中學,復入校讀書。並在校刊《友聲》第1期,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
1914年,18歲。5月,在《友聲》第2期上發表《鐳錠與地球之歷史》,對天文產生濃厚興趣。
1915年,19歲。夏,畢業於杭州第一中學;暑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10月29日,與張幼儀結婚。
1916年,20歲。春,肄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秋,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的預科學習。
1917年,21歲。秋,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他轉入北京大學法科學習。
1918年,22歲。6月,從師梁啟超;7月,離開北京大學;8月,從上海啟行赴美留學;9月,入美國克拉克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1919年,23歲。6月,畢業於克拉克大學,得一等榮譽獎;9月,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政治。
1920年,24歲。9月,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與文學家威爾斯交往最密,開始對文學產生極大興趣。冬,張幼儀到倫敦。
1921年,25歲。是年,虧悔在英國認識狄更生、林徽因。春,經狄更生介紹,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
4月15日,發表論文《愛因斯坦相對論》(《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發表論文《羅素游俄記書後》和《評韋爾斯之游俄記》(《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張幼儀赴德求學,居柏林。即返倫敦。
1922年,26歲。1月31日銷陸正,徐志摩最早譯作《葛露水》。3月,在德國與張幼儀離婚。7月,在倫敦會見英國女作家曼殊斐兒,並與她交談蘇聯文學和近幾年中國文藝運動的趨向。交談中她給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從英國返回中國。12月17日,發表詩《歸國雜題(馬賽)》(《努力周報》第33期);12月24日,發表詩《歸國雜題(地中海)》(《努力周報》第34期)。
1923年,27歲。1月9日,年僅34歲英國女作家曼殊斐兒逝世,徐志摩作詩《哀曼殊斐兒》(《努力周報》第44期);1月28日,發表論文《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以及發表詩《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報》第39期)。2月4日,發表詩《情死》(《努力周報》第40期)。3月10日,發表詩《聽槐閣之訥樂劇》(《時事新報·學燈》5卷3冊8號);3月12日,發表詩《康橋再會罷》(《時事新報·學燈》5卷3冊11號)。4月28日,發表《泰山日出》(《南開半月刊》第1期)。5月,譯作《渦提孩》(戈塞著),由中華書局出版;5月10日,發表《曼殊裴兒》及譯作《一個理想的家庭》(《小說月報》14卷5期)。
1924年,28歲。是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在北京與陸小曼相識。徐志摩居松坡圖書館。(逝世後將藏書全部捐贈松坡圖書館)。4月12日,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學界前往歡迎,並擔任翻譯工作;泰戈爾登台演說由林徽因攙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爾悉源到達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爾在南京和濟南演講,均由徐志摩負責翻譯。5月8日,為慶祝泰戈爾64歲生日,演出泰戈爾的戲劇《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愛神。6月,隨泰戈爾赴日。12月1日,發表波特萊爾的譯詩《死屍》(《語絲》第3期)。
1925年,29歲。1月17日,發表詩《雪花的快樂》(《現代評論》1卷6期)。3月10日,出國,經蘇聯抵德國,隨後旅行義大利、法國等,遍謁名人墳墓。8月,回國。9月,第一部詩集《志摩的詩》由中華書局出版(1928年新月書店再版),此書確立徐志摩在中國新詩壇上的顯赫位置。10月1日,任《晨報》副刊編輯。
1926年,30歲。是年,應光華大學聘請,擔任翻譯、英文小說派別等課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報》副刊《詩鐫》創刊,任主編。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葉》由北新書局出版。10月3日,與陸小曼結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歲。4月,譯作集《英國曼殊斐兒小說集》由北新書局出版。春,與胡適、邵洵美、潘光旦、聞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籌辦新月書店,出版新月派成員的著作,也出版過一些進步作家的作品。6月,譯作《贛第德》(〔法〕凡爾泰)由北新書局出版。8月,譯作《瑪麗瑪麗》(〔英〕占姆士司芬;與沈性仁合譯)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鱗爪》均由新月書店出版。9月,第二部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10月10日,發表《柴霍甫的零簡—給高爾基》(《小說月報》17卷10號)。冬,籌辦《新月》月刊,擬任主編。
1928年,32歲。是年,仍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授課。月10日,徐志摩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編輯《新月》月刊。在創刊號上,徐志摩發表《新月的態度》。後期主要由胡適、梁實秋、羅隆基、葉公超等參加主編。4月10日,發表與陸小曼合著的五幕劇《卞昆岡》(《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發表《卞昆岡》(續)(《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國,經印度至英國,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9年,33歲。
上半年,在上海光華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英文系任教。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授之職,應中華書局之聘,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之職。1月19日,梁啟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積極參加梁啟超的悼念活動。12月,徐志摩主編的「新文學叢書」開始出版。
1930年,34歲。上半年,仍在上海光華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授,並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兼中華書局和大東書局的編輯。4月,小說集《輪盤》由中華書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開「筆會」的「中國分會」籌備會,有胡適、蔡元培等人參加。冬,光華大學鬧風潮,徐志摩就離開了光華大學。
1931年,35歲。1月,《詩刊》創刊,任主編。2月,應胡適邀請,辭去南京中央大學之職,到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授,並兼任北京女子大學教授。3月,當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8月,第三部詩集《猛虎集》由新月書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去北京,途中遇霧,觸濟南附近的開山,機墜身亡,終年35歲。
徐志摩逝世後,11月27日,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遺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書店出版徐志摩遺作《雲游》(第四部詩集)。徐志摩、陸小曼合著的《愛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記等),於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為悼念「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詩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詩刊》第4卷出特大號定名為《志摩紀念號》專刊。計有陸小曼、胡適、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楊振聲、韓湘君、方令孺、儲安平、何家槐、趙景深、張若谷、陳夢家、方瑋德、梁鎮、朱湘、程鼎鑫、虞岫雲、陸費逵、舒新城等發表悼念文章、哀辭輓聯,繼後還出版了徐志摩文選、評傳以及專著等,以不同方式紀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詩評]:抓住瞬間的永恆——《再別康橋》文本分析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盪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系,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里。」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里,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盪起伏的音韻美。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❹ 徐志摩的生平簡介(要詳細的)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名滑腔段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信譽、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1]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編輯本段]作品成就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再別康橋》、《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編輯本段]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門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編輯本段]求學歷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圓襲,離開家鄉,來到[3]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里,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葯方,實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啟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麼贊賞英國,那麼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 ——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編輯本段]文學生涯
康橋月色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但現今散見於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寫詩象著了魔似的,他是怎麼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葯》、《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❺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顫沖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以優美的文學作品和人格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歸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熱潮尚在,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追求「為人生的文學」的文學研究會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已經確定文學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積極參與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拍拆、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❻ 徐志摩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慧虛薯。
·雲游(序一)
·短暫的久遠(序二)
詩集
1、志摩的詩
· 雪花的快樂
· 沙揚挪拉一首
·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 去 吧
· 為要尋一個明星
· 我有一個戀愛
· 月下雷峰影片
· 滬杭車中
· 石虎胡同七號
· 殘 詩 2、翡冷翠的一夜
· 翡冷翠的一夜
· 呻 吟 語
· 偶 然
·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
· 半夜深巷琵琶
· 「起造一座牆」
· 再不見雷峰
· 「這年頭活著不易」
· 在哀克剎脫(Excter)教堂前
· 海 韻
· 蘇 蘇 3、猛虎集
· 闊 的 海
· 再別康橋
· 黃 鸝
· 生 活
· 殘 破
·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4、雲游
· 雲 游
· 火車擒住軌
· 最後的那一天
· 愛的靈感——奉適之一
· 康橋再會吧
散文詩
·夜
·印度洋上的秋思
·泰山日出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
·毒 葯 ·嬰 兒
·想 飛
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橋
·翡冷翠山居閑話
·巴黎的鱗爪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
·「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天目山中筆記
·曼殊斐兒
·泰 戈 爾
·濟慈的夜鶯歌
·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
·「迎上前去譽畝」 ·自 剖
·再 剖
·我前者的祖母之死
·《猛虎集》序
·吸煙與文化(牛津)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求 醫
日記·書信
·愛眉小札·日記
·愛眉小札·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