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人說英國與法國是世仇而且戰爭不斷,是這樣嗎為什麼
國際關系錯綜復雜,每個國家在外交時都努力爭取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
法國一直認為自己是老大,英國就是一個島國,看不起英國,而英國同樣也看不起法國,兩者雖相看兩厭,但在國際大勢下該合作還是會合作。
⑵ 相愛相殺的千年冤家!為何這樣說英國和法國
具體如何“相愛”又如何“相殺”,我們就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吧。讓英法兩國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的是在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大不列顛並成功奪取英國王位。威廉一世這個人身份是很特殊的,不然也不會憑一己之力就讓兩個國家的關系陷入尷尬之中,他既是英國國王,又是宣誓效忠法國的貴族公爵。他成為英國國王後,英法兩國都覺得自己可以去干預對方的內政,自此連綿不絕的對抗開始了,這場對抗前後延續了116年。直至聖女貞德橫空出世以後,戰場形勢發生逆轉,法國逐漸進入全線反擊的階段。公元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百年戰爭結束。自此英法兩國隔英吉利海峽對峙。
上文講的是英法最開始的斗爭,也是他們歷史糾葛的起點,在之後的歷史中,英法兩國也是做過隊友也做過對手。
⑶ 為什麼英法兩國是世仇
英法世仇開始於諾曼征服,至1336年,雙方一直有大大小小的沖突,133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要求繼承法國王位,被法王菲利普六世拒絕,百年戰爭爆發,百年戰爭以法國最終勝利告終,英國喪失了所有歐洲大陸領地,後來的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英法都是死敵,到了二戰,法國被德國打敗,英國作為盟友仍然不忘削弱法國,集結艦隊悍然襲擊了法國艦隊,因此英法世仇的程度要遠大於德法
⑷ 英法為什麼是世仇
英國和法國的仇怨由來已久,如果說德法是死敵的話,英法就是「世仇」。從十一世紀起兩國就在爭斗,以致釀成了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
即使到了近代,兩國的關系仍然非常緊張,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和第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明爭暗鬥,斗爭從歐洲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從中東一直打到印度。
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於是出現了繼承問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所以他便以自己是和法王血緣最親近的男性親屬為由要求法國王位,然而遭到了拒絕,因為法蘭西不承認女性的王位繼承權。
如此一來,瓦盧瓦伯爵腓力得以繼承王位,即腓力六世。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後,便將手伸向了佛蘭德地區,這種行為侵害了英國商人在這一地區的利益。
作為報復,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向法國出口羊毛,並且在1337年的時候愛德華三世自稱為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一怒之下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全部領土,由此引發了戰爭。
這場戰爭看似是一場因王位繼承而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有著更深層的原因。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從這時起英國國王便在英格蘭海峽兩岸均控制著大量的土地。
等到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英格蘭國王一度在歐洲大陸上控制著將近半個法國的領土,這樣的情況無疑嚴重的威脅了法國的王權。雖然在失地王約翰時期,英格蘭丟掉了在大陸上的許多領土,但是依舊有一些剩餘的土地。
這也無疑使英法兩國產生了矛盾,一方面是英王希望重新奪回曾經擁有的土地;另一方面是法王希望統一全國,徹底將英格蘭的勢力趕出大陸。
⑸ 為什麼英國和法國關系不好
應為王位繼承問題,就像中國古代的諸侯國家接姻親那樣。英國國王和法國的公主結婚就有了繼承法國的王位的權利,法國的民眾和公爵騎士們不承認,讓後就打了起來。
具體的這個關系就請樓主看下面這個故事了: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⑹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⑺ 為什麼說英國與法國是宿敵
英國與法國在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都是宿敵。他們打過的戰爭大大小小幾十個,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幾場大戰爭。
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起因是因為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而英王愛德華三世要以近親的身份繼承王位,結果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王繼而向法國宣戰,而此時英國早已經擁有法國半壁江山了。這場戰爭出現了最先進的武器:大弓。英軍用這種武器大量射殺法國騎士。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第二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信唯纖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捷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俄國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其中英法在比利時、殖民地和大海上進行戰爭。
第三次歐洲七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1756~1763年。這是一場殖民爭霸戰爭。英國自始自終就是法國的宿敵,而法國也是英國宿敵,英國一直都在大陸尋找盟友一起對付法國。英國的盟友在1700年前後都是奧地利,而普魯士要在中歐的崛起,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戰爭不可避免。當奧地利人正忙於和普魯士戰斗時,他們對法國的關注自然沒那麼強了,而英國看他們的盟友真在忙別的事情是,英國人決定從新找一個盟友。他們找到了同樣對法國有矛盾的普魯士王國。於是歐洲變成了一個火葯桶,而普魯士新的國王將成為那個火星。而奧地利和法國拋棄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沒幾個月,就向奧地利宣戰,進攻西里西亞地區。隨後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魯士宣戰,英國向法國宣戰,俄國早已垂涎歐洲大陸,與法奧結盟宣戰普魯士。這是主要戰爭國還有不少小國,其中就有漢若威王國是幫英普的,其他還有好多就不說了。
這是歐洲局勢,在美洲:法國與英國上演了殖民戰爭,法國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區。在亞洲即印度次大陸:英國在海上以少勝多並在陸上突擊法軍據點,法國在印度元氣大傷,法軍被迫轉為守勢,與孟加拉將軍結盟。在決戰時,英國買通了孟加拉將軍,英軍將領羅伯特 克萊武率領英軍進攻法軍陣地,孟加拉將軍拒不出戰,直到英軍攻下法軍陣地,擊敗法軍。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僅在印度保留幾個港口。
第四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滑仿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在途中英軍遇到了幾十名民兵,英國軍官勸他們不要和自己的祖國戰斗不要受到蠱惑反抗國王。。。就在民兵准備繳械時,一個民兵向英軍開了一槍,導致了戰斗,英軍打敗他們後來到目的地發現軍火被轉移了,就在這時後面出現了上百名民兵,英軍死傷慘重突圍出去(這些是殖民山迅地列兵,不是歐洲的線列步兵)。 在與英軍的歷次交鋒中,屢敗屢戰,終於在一次戰斗中重創英軍,告訴了世人美利堅人民獨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國看到了希望於是幫助美國獨立,在法國王室陸軍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
第五次: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並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斗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關於你們說的二戰的英法戰爭可有可無,主要對手是德意,在亞洲是日本,和法國的作戰除了馬達加斯加島戰役就沒了,英國害怕日本在維希政府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建立潛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幾個月(包括從英國調兵去那裡的時間),法軍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戰,在後期登陸阿爾及爾的計劃還沒實施,北非的維希政府就投降了。歐洲大反攻,諾曼底登陸成功後打到法國南部,法國維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戰還是有法國人打德國的,法國的一個組織『自由法國』由戴高樂將軍領導,還創立了精銳的柯菲爾突擊隊
⑻ 為什麼說英法世仇
英法兩個西方世界的強盛國家,自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摩擦不斷,英法兩國更是一直戰火不斷,但是在各國的社交上沒有永遠的仇人,只要雙方願意放下爭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英法兩國就是如此。
再後來德國的飛速崛起讓英法兩國對局面有了新的想法,德國的統一破壞了當時歐洲力量分布的局面,且德國當時還野心勃勃試圖重新瓜分世界,故而英法兩國大敵當前,在之後很多次戰爭中都在同一戰線。
⑼ 為什麼從中世紀到一戰前法國和英國一直都是世仇從百年戰爭到拿破崙戰爭。
英法世仇要從諾曼征服開始。
1、征服者威廉為法王附庸,後為英王,原為法國領土的諾曼底並入英國,且以此為基礎,二百年間,英國不斷蠶食法國,英法因領土與王位爆發過無數次戰爭,包括百年戰爭。
2、到了近代,英法雙雙崛起,爭奪霸權。於是先後又不斷爆發戰爭,互找麻煩。如北美獨立時法國竭力支持美國,英國也為擊敗拿破崙出了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