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

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

發布時間:2023-06-01 06:59:35

『壹』 法國巴黎聖母院舉世聞名,這本書的內容簡介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簡介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情節線索的中心地點是巴黎聖母院。

主人公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西(賽)人的棄兒,生來就畸形:獨眼、駝背、跛足。吉卜西人偷偷地拿他換走了雷姆地方一個婦女的小女兒阿涅。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收養了加西莫多,在成年後讓他在聖母院里當敲鍾人。由於長年敲鍾,他的耳朵又震聾瞎滾腔了。加西莫多忠於職務,對副主教極為崇敬,唯命是從。

一個節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加西莫多去搶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被國王衛隊撞上,隊長法比救下少女。次日加西莫多被判了刑,在格雷勿方場鼓台下被鞭打示眾。加西莫多痛苦萬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見後悄悄溜走,吉卜西少女卻大膽地送水給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憐的敲鍾人從此對她感激不盡。

原來吉卜西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阿涅。她年輕、美麗,能歌善舞。節日晚上被衛隊長法比救下來以後就愛上了他,約定相會。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蹤法比,藏在他們幽會的地方,並在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互訴愛慕時,用匕首刺傷法比,自己溜走。嚇昏過去的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法庭控訴她以妖術謀害國王侍衛的罪名,又用酷刑逼她認罪,從而判處她絞刑。在獄中副主教一再向愛斯梅哈爾達表示,只要她肯愛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堅定地愛著法比,副主教惱羞成怒,宣布執行絞刑。行刑的前一天,愛斯梅哈爾達跪在聖母院門前執行懺悔儀式。突然,加西莫多沖出來抱起少女跨進聖母院的門檻,高喊:「聖地!」衛隊、獄卒和圍觀的人群都不敢行動,因為根據當時的宗教法規,凡在教堂內的人都應受到上帝保護,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加西莫多把愛斯梅哈爾達藏在最高塔樓的小房間里,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給她,每夜守衛在她的房門口,對她百般愛護。不久副主教找到了這個藏身之地,夜間潛入室內,想強奸少女,被守衛的加西莫多發現未遂。

流浪人得知愛斯梅哈爾達被無理判處死刑,都非常憤怒,他們各自武裝起來,一路沖向法院,一路包圍巴黎聖母院。但熱愛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為是聾子,誤以為他們是來追捕她的敵人,在教堂頂上拋下用來修理房屋的各種建築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傷亡。國王路易十一雖然不喜歡宗教勢力,但又懼怕人民起來,派出軍隊去鎮壓。

副主教趁機騙走愛斯梅哈爾達,把她拖到鼓台前,逼她選擇:或者上絞台,或者答應愛他。少女卑視他磨衫,寧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修女居第爾抓住她,自己跑去喊衛隊。

修女居第爾其實就是少女的母親。她在失去小女兒以後,帶著留下的一隻綉花小鞋跑遍各地尋找,在絕望的情況下皈依宗教,進了活棺材——「老鼠洞」,當了修女。當愛斯梅哈爾達看到那隻小鞋時,她也拿出裝在自己護身符里的一隻同樣的綉花小鞋,於是母女相會。修女砸斷鐵窗欄,把失去了十六年的女兒藏進「老鼠洞」,母女倆沉浸在骨肉團聚的歡樂里。這時被副主教喊來的監獄長和衛隊包圍了「老鼠洞」。母愛使居第爾產生了力量和智慧,她騙過了他們,使他們相信吉卜西少女已經逃走。但是當愛斯梅哈爾達聽到法比的名字時,忍不住沖出窗口,暴露了自己。於是母女被帶到刑場,女兒上絞架,母親慘死在絞架下面。

最後,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的丑惡靈魂,把他從塔樓上推下去摔死後,找到愛斯梅哈爾達的屍體,緊緊地抱住它死去。

小說通過副主教的卑劣行為,非常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殘酷和虛偽。是束縛人性的宗教使備凱他的愛情變成可怕的慾望,害了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場。作品還以加西莫多外形的丑來對照他內心的美。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體現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

『貳』 《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是誰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彎橘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1829年維克多·雨果著手創作《巴黎聖母院》,也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們了解這座哥特式建築的價值。

(2)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法國,被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於1815年復辟。直到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復辟王朝的封建統治。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簡世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資產階級埋咐團民主作家,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

『叄』 《巴黎聖母院》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攜鏈主要講述了丑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在巴黎聖母院的鍾樓上做一個撞鍾人,克羅德神父外貌看似正經,但在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美拉達後,被愛斯美拉達的美貌深深吸引。

後來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埃斯美拉達因而愛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風流。克羅德劫擄不成,對福比斯懷恨在心便刺殺福比斯,但沒有死。

事情敗光後就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就在行刑時,卡西莫多救走了愛斯美液隱肢拉達,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藏身於聖母院中。

乞丐群眾為了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西莫多撫著愛斯美拉達的屍體自殺。

(3)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擴展閱讀:

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故事浪漫離奇而凄婉動人的,其間深邃的主題更是耐人尋味。雨果在他的長篇小說《海上勞工》的序言中提到:「宗教、社會和自然,這是人類的三大斗爭」,《巴黎聖母院》是為了控訴宗教的宿命而作的。

小說通過愛斯梅拉達的悲劇,揭露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黑暗,抨擊了可教會的邪惡勢力,尤其是,小說通過克洛德這個核心人物的描鬧世寫,對宗教教義與宗教生活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

在雨果筆下,副主教克洛德首先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是製造愛斯梅拉達悲劇的罪魁禍首。作品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克洛德寫成宗教教義和宗教生活的犧牲品。作為「犧牲品」的克洛德,他並非生來就是殘酷險惡的,他的性格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青少年時期,克洛德是一個純正、善良的人。然而,似乎命運早已決定,他從小就被父母送上了當牧師的道路。在他十九歲的時候父母雙亡,撫養幼小的弟弟成了他不容推辭的義務。

這種兄弟倆相依為命的這種生活,是克洛德感受到了人世間發自心靈的那種骨肉之情。再後來又出於愛和憐憫收養了怪物般的棄兒卡西莫多。疼愛兄弟收養卡西莫多都體現了他人性中的愛的情感的一種真實自然的表現。

也體現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基督教的博愛和天然的人性之愛在克洛德身上是高度統一的。然而,長期的宗教生活,使成人之後的克洛德在情感-心理上發生了變異。

長時期對情感的剋制,導致了整個心理結構的不平衡,以致變形扭曲。面對天使般的愛斯梅拉達,愛欲的喚起和受挫使他的性格在極度扭曲後走向了邪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生活和宗教教義對人性的壓抑。

克洛德·弗洛羅是中世紀教會惡勢力的化身,也是教會宗教生活的犧牲品。小說通過教會惡勢力化身的克洛德的描寫,揭露了中世紀教會偽善的一面。

通過宗教生活犧牲品的克洛德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被教會控制下的中世紀宗教文化、教育對人性的束縛,揭示了教會生活的不人道的一面,從而表現了對宗教生活合理性的懷疑,對教會和宗教教義的批判。

『肆』 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巴黎聖母院》以一種奇怪而對比的方式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了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誼和自我犧牲精神亮桐,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巴黎聖母院》的主要內容是以陌生和對比的方式書寫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勞德·弗洛洛收養了又聾又丑的卡西莫多,敬敗坦讓他成為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吧。

《巴黎聖母院》以對比的方式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勞德端莊而陰險,先愛後恨,迫害朱塞佩的女孩埃斯梅拉達。敲鍾人卡西莫多為了救這個女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贊揚了勞動人民的善良和犧牲精神。

以上就是小編要說的了,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伍』 有哪些經典小說 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 作者以及書名

《巴黎聖母院》 作者雨果
作家大仲馬創作的歷史小說《瑪戈王後》

『陸』 法國文學名著《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是誰

維克多·雨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諾曼底」號遇枝耐叢難記》、《笑面人》等。

1、《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悲慘世界》是猛櫻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3、《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

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4、《「諾曼底」號遇難記》,作者維克多·雨果,19世紀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九三年》,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彌漫。速度快,負載大的「瑪麗號」筆直朝著「諾曼底號」逼了過來,在「諾曼底號」的船身上削開了一個大窟窿,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地指揮大家井然有序的逃離。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卻與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5、《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866-1868年,1869年發表。

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里,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畝鋒查理爵士的兒子。

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

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

安娜女王借機製造宮廷陰謀,宣布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柒』 苦兒流浪記作者的詳細簡介

埃克多·馬洛(1830~1907),著名法國小說家。是以寫情節劇小說(即以情節取勝的小說)載入法國近代文學史的作家之一。

他一生寫了70多部小說,而且都十分暢銷,《苦兒流浪記》更是家喻戶曉。這部小說問世後,曾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多種文字,而且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它還在法國被重印出版,並多次被搬上銀幕。

在法國十九世紀文學遺產中,作為提高了的情節劇小說,《苦兒流浪記》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在他專門寫給少年兒童的小說中,還有另外兩本名著,一本是《孤女尋親記》,一本是《羅曼·卡勃里歷險記》。

(7)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法國19世紀後半個世紀里,埃澤爾和他的朋友讓·馬塞於1864年創辦的《教育與娛樂雜志》(1864—1906)發行最廣。雜志分「教育」與「娛樂」兩大欄,為「娛樂」欄撰稿的有儒勒·凡爾納、埃克多·馬洛、安德烈·洛里、歐內斯特·勒古韋、儒勒·桑多等法國作家,以及狄更斯等外國作家。

埃克多·馬洛是《教育與娛樂雜志》主要撰稿人之一。馬洛的《羅曼·卡爾布里斯歷險記》在兒童文學領域獲得成功後,埃澤爾又約請馬洛再為孩子寫一部小孩游歷法蘭西的小說,把地理風光和各行各業的人都組織到小說里去。

很不幸,寫成的手稿因巴黎失陷於普魯士之手而無從尋找。出版面試的長篇小說《苦兒流浪記》是重寫稿。

《苦兒流浪記》寫成於法國工業化起飛前夕。馬洛筆下出現的農村破落,工人們勞動條件惡劣,童工數量劇增和在法律允許下對童工的剝削,都符合當時的歷史真實。

『捌』 悲慘世界是誰寫的哪國的

法國,雨果~

法國雨果創作長篇小說
簡介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沒帆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珂塞特》 。《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作者小傳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文學界的大師。 雨果出生巧察槐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孝友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玖』 最後一課的創作背景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櫻模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消如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拓展資料:

1、《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的一篇小說作品,寫於1873年。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2、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傑出的愛國作家。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

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

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拿頌啟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閱讀全文

與法國小說在哪裡寫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