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29-1933法國經濟危機具體情況
1930年11月,法國烏斯特里克銀行宣告破產,標志著法國經濟危機的開始。接著,大批銀行與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1930年12月失業人口還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萬人。物價暴跌,資本輸出銳減,對外貿易萎縮。危機激化了法國的階級矛盾,使斗爭日趨激烈。廣大人民群眾為改善生活狀況,反對政府和資本家轉嫁經濟危機的後果展開了頑強斗爭。在城市,廣大工人和公務人員等主要是反對降低工資,要求取消間接稅。在農村,農民和農業工人也開展反對政府農業政策的斗爭。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後下台,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其中,塔迪厄、賴伐爾各領導過3屆內閣,他們執政期間,法國政局出現向右轉的趨勢。他們對內採用緊縮政策向廣大人民群眾轉嫁危機,如縮減公務人員工資、減少各種撫恤金、補助金。同時卻撥出巨款幫助壟斷資產階級渡過難關,並且用秘密基金資助一些法西斯組織。對外繼續孤立和反對蘇聯,主張同德意接近和親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組閣時,公然主張建立「強力政權」,力主修改憲法,使國家機器能夠更好地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這一主張一出籠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譴責。在左翼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斗爭下,塔迪厄企圖消滅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實行公開反動統治的陰謀才未能得逞。
② 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導致法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法國和美國是繼創始者英國之後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這次工業革命使法國經濟迅速發展,一越成為世界強國。然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積累了一定資本之後的法國開始發展高利貸資本,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國際高利貸的發放可以使法國坐收漁利,導致法國本國的生產力發展緩慢,國家機器陳舊不堪,素有「後院草坪上的廢鐵之稱」。法國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上作為甚少。而其他許多國家則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使經濟迅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轉型,法國的高利貸經濟模式變成了高利貸帝國主義。(同時期英國發展為殖民帝國主義,美國發展為托拉斯帝國主義,德國發展為容克帝國主義)這種放高利貸坐收漁利的模式讓法國長期生產力滯後,隨著德意志的統一,法國干涉德國統一的計劃宣告失敗,作為戰敗國的法國向德國賠償了大批戰爭賠款,並割地阿爾薩斯和洛林賠償德國。這樣,法國經濟再次受挫,經濟發展緩慢前行
PS:有些地方可能表述不太准確,但大體內容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