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從哪個地點攻打清朝的

法國從哪個地點攻打清朝的

發布時間:2023-06-09 10:53:30

A. 法國曾經佔領中國的哪一片領土

在1840年至1860年,法國軍隊曾夥同英國軍隊佔領過廣州、定海、天津、北京,參與過火燒圓明園的嚴重犯罪活動,也從我國搶走了不少價值連城的東西。
十九世紀,越南、緬甸地區曾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我國的大西南尤其是雲南垂涎三尺,總想霸佔而後快。於是乎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了。

中法戰爭爆發後,一方面由於法國軍隊極其無能,戰鬥力極差,另一方面,大清朝軍隊在著名將領左宗棠領導指揮下勢如破竹,將法國軍隊打的落花流水。
但大清朝在慈禧太後和李鴻章等投降派的主持下,仍然與法國簽訂了屈辱的合約,法國軍隊不勝而勝,清軍不敗而敗。即便如此,法國得了些好處,但未能佔領中國雲南。

B. 清朝被拿破崙三世侵略過嗎

清朝被拿破崙三世侵略過。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於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聯手進攻清朝的戰爭。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配指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拿破崙三世,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48~1851),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荷蘭國王路易·波拿巴與奧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後之幼子。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12月10日拿破崙·波拿巴憑借拿破崙一世的名望和農民選票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獨子羅馬王賴希施塔特公爵夭折)。1851年12月2日,拿破崙·波拿巴發游跡動政變。1852年1月14日的新憲法出籠,總統獨攬大權。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黃袍加身,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執政期間,對內,建立起龐大的軍事官僚國家機器,供養50萬官僚,50萬軍隊。進行專制統治。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代表了大銀行家、高利貸者和金融貴族的利益,表現出十足的反動性和侵略性,拿破崙三世的專政,是地地道道的反革命專政。拿破崙三世依靠工商業與金融資產者的支持,大力促進法國工業革命,使他得以執掌第二帝國政權長達十九年之久。
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的反動政策加深了國內階級分化。拿破崙三世為了鞏固帝制,保住皇冠,一再搬出他伯父的偶象,如鼓勵上演有關拿被侖的劇本,勒令選編和出版《拿破崙書信集》達32卷之多,大肆宣揚對拿破崙的崇拜。但事與願違,宣揚拿破崙的結果,卻引出抨擊拿破崙及其侄兒的浪潮。拿破崙的亡魂不靈。拿破崙三世撕下「帝國即和平」的假面具,企圖用對外戰爭轉移人民的視線,來挽救帝國的危機。
拿破崙三世試圖打破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體制,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他自執政起就進行了一連串侵略戰爭。1848年他聯英抗俄,挑起爭奪近東勢力范圍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打垮歐洲憲兵俄國,逼得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殺。又與奧地利開戰,發起侵略培磨配義大利的法、意、奧戰爭(1859—1860),吞並尼斯和薩瓦。
拿破崙在亞洲,把越南變成第二帝國的殖民地,入侵了柬埔寨和暹羅,夥同英國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可拆分為"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

C. 中法戰爭

一、戰爭經過( 1883.12-1885.3 )
戰爭爆發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不積極備戰,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國的"調停"上,而當時的法國已在精心策劃進攻中國海軍的戰役了。
(一)主要戰役:
( 1 )、馬尾戰役 1884.7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9艘軍艦以"游歷"為名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從閩江口到馬尾有100多公里,沿岸設有清軍炮台,侵略者竟可長驅直入,而且當時處於交戰狀態中的兩面軍艦竟能同泊一港,豈非怪事?原來在敵軍已闖入國門,虎視鷹瞵之時,腐朽的清政府,卻幻想美國的「調停」,因此下令沿海各省,「靜以待之」,「不可輕言戰事」,並嚴令福建水師「不準先行發炮,違者雖勝亦斬」。福建船政大臣、海防大臣秉其「避戰」的旨意,命令艦隊「不準無命自行起錨」,更有甚者,他此時竟然給侵略者頭子孤拔以「最友好的款待」!清朝政府的妥協極大地助長了侵略者的反動氣焰。 8月23日,法國將當日開戰的決定通知清軍,反動透頂、愚蠢已極的清朝大臣,不但不準備迎戰,而且還封鎖消息,並請求法軍把開戰時間改在明天,原因是我方未做好准備!真是可悲可嘆!下午,法艦開炮轟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
( 2 )、法軍進犯台灣
馬尾之戰以後不久,法軍攻佔基隆進犯台北,由於沿海人民的熱情支援,台灣軍民在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指揮下浴血奮戰,痛殲敵人,粉碎了法國霸佔台灣的企圖。不久,孤拔被擊傷,命喪澎湖。不甘心失敗的法軍在1885年初,進攻越北涼山,佔領鎮南關,廣西門戶大開。法國侵略者在關前立柱,寫道:「廣西門戶已不復存在」。敵軍的囂張,震動朝野。然而英雄的鎮南關人民卻針鋒相對的在立柱關前,上書「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表達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決心。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年近 70 的老將馮子材,接到幫辦廣西軍務的命令後,抱病赴任,並立即披掛上陣,揮刀殺賊,取得了反法戰爭的重大勝利。
( 3 )、鎮南關--諒山大捷 1885.3 馮子材
馮子材就任後,首先整頓清軍,嚴肅軍紀,團結各路將士積極備戰,准備反攻。法軍被迫退駐關外里,伺機卷土重來。在當地各族人民支援下,馮子材率軍修築了跨越東、西嶺的 3 里多長的長牆,並在嶺頂修建炮台。他還冒險勘察陣地,選定戰場,布置防禦,主動出擊,極大地提高了清軍的士氣,3月24日,盤踞在諒山的法軍在重炮的掩護下,傾巢出動,像惡狼一樣,猛撲過來,形勢危急 。就在此時,足蹬草鞋、手持丈八長矛的馮子材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大呼:「如果讓敵人闖進關內,我們有何面目回去見兩廣父老!」然後他就躍馬揚刀沖出戰壕,撲向敵群,其子相榮、相華緊隨其後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在老將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全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拚命殺敵,使潰不成軍的侵略者拋下1000多具屍體奪路而逃。馮子材率軍追擊,一路上,人不解甲,馬不停蹄,斬將奪關,收復失地,扭轉了整個戰局。3月29日,清軍攻下法軍盤踞的越南北部的軍事重鎮涼山,法軍前線司令受傷後狼狽逃命。法國茹貴理內閣因此倒台。當勝利的曙光降臨的時候,清政府卻以「乘勝即收」為由,下令停戰、撤兵,重演了郾城大捷後岳家軍的歷史悲劇!1885年6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代表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
(二)戰爭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二、戰爭影響: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殖民擴張政策,進一步侵略我國鄰邦越南,並企圖以越南為基地,進而侵略中國引起的。中國為了阻止法國吞並越南和保衛中國領土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完全是正義的戰爭。從軍事上說,中國軍民在這次規模遠比兩次鴉片戰爭為大的戰爭中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勝利,使法國在「北黎事件」後一直堅持的「踞地為質」、索取賠款的企圖終究沒有能夠全部實現。可是,由於清朝政府怯懦妥協,最終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從而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首先,清政府在戰爭中所表現的軟弱態度,進一步助長了早已垂涎中國的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野心,以致邊境危機愈益加重。其次,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擴大,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日益加深了。中法戰爭以前,沿海各省雖已門戶洞開,內地商埠則還不多;中法戰爭以後,到九十年代初,為外國開辟的商埠共有三十多處,不僅分布於沿海和長江兩岸,也出現於內地和甘肅、新疆、蒙古、西藏等邊遠地區。根據《中法天津條約》,清政府還首次給予外國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這樣,外國侵略者不僅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和沿海、內河的航行權,而且控制了中國的陸路交通命脈。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侵入中國廣大地區和滲透到許多重要經濟部門的結果,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越來越遭到破壞。此外,中法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以及清政府更趨反動和腐敗,促使人們為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而尋找新的出路,於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開始匯合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為後來的變法維新作了思想上的准備。

D. 法國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過什麼侵略行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俄羅斯帝國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由於慈禧在6月21日時對11國宣戰以及之前義和團和清軍一直圍攻圍困使館區,導致這場並非侵略戰爭,只是由於之後在北京城內發生的聯軍搶劫放火以及官員和家屬的「殉國」等導致後人認為是侵略戰爭。
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
八國聯軍侵華,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
清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沖突升級等變化。

閱讀全文

與法國從哪個地點攻打清朝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