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法國的公爵,男爵、侯爵等等之間的稱謂有何不同
爵位由高到低的順序是公,侯,伯,子,男
均是世襲制的,在英國受勛是國民的第一光榮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一生為英國做過很多貢獻最終也僅僅被受予男爵爵位...
『貳』 法國人的稱呼
翻譯過來就是:女士,小姐,太太.
或先生.
『叄』 法國貴族是怎樣稱呼對方的 比如
歐洲無疑也是個重視禮儀和典章的國家,某種程度上而言,其禮儀的繁雜性甚至勝過中國,這一點,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中餐是用來吃的,日本料理是用來看的,西餐是用來折磨人的)。而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禮儀,更是比如今的簡化版本要繁雜的多,但就軍事禮儀這一項而言,目前流行的脫帽禮、舉手禮就脫胎於騎士將頭盔脫下或抬起頭盔上的面具這兩個動作。那麼,加飾在人的名字——這一區別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代號上的禮儀可以說更是豐富多彩了。另外,關於名字的禮儀在各類禮儀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畢竟互相交換姓名,昭示姓名的場合太多了。在介紹這五花八門的敬稱之前,我先來簡單的描述一下一個標準的西歐貴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種程度的遺憾,我這里很少能找到一個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帶一個存在於歷史小說《帝國騎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個人在奇幻社區「生命」所使用的仿歐洲姓名。
氏姓一 氏姓二 氏姓三 姓稱號 家姓 階級 個人名
馬里葉 路德維克 儒勒 德 居梅內 士爵 喬治
布斯曼 聚貝爾 / 馮 施維尼茨 萊因伯爵 伯恩斯
克洛維 拜倫 / 馮 塔布里斯 帕留柳子爵 海因利希
無疑,歐洲人的姓名在長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譯成羅馬文字母的話,或許日本人會勝,但如果翻譯成漢字的話,歐洲人沒理由輸!(真無聊的作者啊……)。
另外,請各位注意一下,這才是一個歐洲人姓名的正式寫法,
克洛維·拜倫·馮·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將個人名寫在前面的寫法是簡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寫姓名的成分。
一 氏姓:
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類似,歐洲人在上古時代的時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個另一個短音節字元為自己的標示,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隨著部落人口的逐漸繁衍和社會生產力的逐漸發展,部落本身開始以家庭為獨立生活的單位,逐漸分化,細化。這時候,為了生活的需要(區別獵物,區別私有財產等),又誕生了一個家庭代號。那麼,原來的「姓」就演變成了「氏姓」,而新的代號就是「家姓」。當這個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脹發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時候,預定要走的家庭則就再取一個「家姓」,原來的「家姓」演變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國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紀的時候,從日爾曼部落或者高盧部落中傳下的氏姓大多因為文字不夠發達的原因逐漸丟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個氏姓。我們今天看到的貴族氏姓大多是在法蘭克王國時代及其以後的中世紀,由於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漸衍生出來的。在那時候,國家法律中,關於貴族家產繼承的條文規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國和英國採取的是保留長子(或由原本貴族封號持有者指定的親屬)完全繼承領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勛則另立家族(此時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且另取一個家姓),沒什麼功勛沒什麼能力的話,則被其他貴族招去入贅,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著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因此,也有些人乾脆抗拒結婚,一輩子待在已經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領地內,幫家族主人管理領地或者乾脆游手好閑的活著。在德意志,雖然也制度本身也類似,但也更注重貴族家主人選的質量問題。例如,當當代維騰堡伯爵駕鶴西歸的時候,皇室就要出面觀察一番,如果在非獨立的直系男親屬中有資質才學優秀的人,那麼皇室就直接將領地轉封給他,如果沒有,那麼皇室將檢查這個家系的庶族子弟(沒有能繼承家業,但又沒有成為新的獨立貴族的家中親屬的後代),然後讓他採取入贅或者是認養父的方式進入維騰堡伯爵的家系,繼承家業(這時候也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繼承家族的家姓);當然,還沒有合適的話,皇室將觀察關聯家族子弟(如爺爺輩分出去獨立了的萊因伯爵某某某的後代),如果還是沒有,那麼就隨便讓一個人繼承家業,成為家主,接著嫁給他一個皇女,將其領地並入皇室直轄領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這是某種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諸侯擁有更高的素質之一,但其為皇室帶來的凝聚力,卻另外為教會和大貴族對這一制度的反對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貴族階層如騎士階級的優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條頓騎士團可以算是中世紀歐陸第一強兵。
除了獨立或繼承別家家業的時候,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未婚婦女在嫁人的時候,要將娘家的家姓轉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銀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楊結婚以後,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話,則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為新夫家的家姓。這個傳統現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稱謂方面,歷史上以氏姓稱呼某個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時也是非常失禮的。歷史文獻中也很少有稱呼別人氏姓的記載。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經都沒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遺跡」,偶爾看見一個還保有氏姓的人,也不會在稱呼他的氏姓了。
二 家姓
家姓的具體來歷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就不再累贅敘述了。家姓在稱謂上往往配合姓稱號和敬辭使用,中下級貴族則也會配合階級使用。這一點,古代和近現代是類似的,具體格式在後面逐一介紹敬辭的時候會詳細介紹。
三 姓稱號
姓稱號是表示一個人是否是貴族,並從屬於誰的重要標志。例如,法國貴族的姓稱號是「德(De)」,這個稱號只有法蘭西國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維農之囚的時候,教皇被法國所挾持,因此義大利地區的直屬於教皇國的貴族也將姓稱號改為「德」,其中甚至包括與法蘭西國王同級別的那不勒斯國王,畢竟,名義上,所有的歐洲貴族都從屬於教皇);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的姓稱號為「馮(Von)」,也是只有從屬於皇帝陛下的貴族及其封臣才有權使用,平民或臣從於其他王的貴族就沒有這個標示了啦。尼德蘭地區在中世紀時乃屬於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法利斯蘭侯爵領地,但法利斯蘭侯爵領畢竟邊境貴族,是素有離心力的,法利斯蘭侯爵在領內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這個姓稱號,即類似帝國,但又有區別。這也算是德意志皇權薄弱的體現。
真正厲害的姓稱號群落誕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岡浩史的小說《星界之紋章》中,龐大的宇宙帝國「亞布的人類帝國」貴族的姓氏稱號有六種,如下:
1 "芮」 是皇族的專屬姓稱號。
2 貴族的姓稱號分為三種:
(1) 和皇族有親屬關系的貴族,姓稱號為「波斯」。
(2) 開國貴族,姓稱號為「亞羅恩」。
(3) 帝國創建後方創氏的新興貴族,姓稱號為「蘇努」。
3 而平民的姓稱號分為兩種:
(1) 帝國創立時,在帝國初始領土帝國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威普」。
(2) 在被帝國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波魯傑」。
如何,很詳細吧,只有如此的詳細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稱謂的問題上來,歷史上還真是完全沒有單獨使用姓稱號稱呼別人的,且不考慮到是否有禮貌的問題,恐怕連稱呼別人的根本目的,將人從人群中區分出來這一點都做不到。姓稱號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 階級
貴族階級可以說是歐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階級名的不同將影響你的權力、財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歐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傳統的歐洲貴族階級大致分為九層,他們從高到低分別是:「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公爵(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伯爵(Graf, comte, 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勛爵(Lord, lord)」、「騎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於其間的具體區別,就不在這篇文章里敘述了,以後會有專文來介紹。
這九層級別,其中上六位的領地規模都是在「郡(arrondissement)」級別或以上的(廢話,王和皇帝怎麼也不能只有一個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為郡行政長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稱。例如拉丁皇帝、法蘭西國王、薩克森公爵、薩岡侯爵、萊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顯然,這法蘭西、薩克森一類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書面記錄上,上六位貴族的家姓和貴族階級名稱之間是有一個雙橫線以表示區別的,不過國內的文獻大多將雙橫線改回點。再加上下三位貴族的階級名稱前不加領地地名,所以經常會有人將二者混淆,把某些貴族的領地地名當成是他的家姓,這實在很失敗……
另外,不僅僅是這些,「皇子(prince imperial)」、「王子(infante, prince, prince of the blood)」、「皇女(princess imperial)」、「王女(infanta, princess, princess of the blood)」、「親王(mirza, prince)」、「皇後(empress, kaiserin, queen)」、「王後(begum, gay, queen, queen consort, queenliness)」、「公爵夫人(chess, chesse)」等類似表示貴族家主的兒子女兒或者夫人的詞語,也是貴族階級名稱,上面說過的不願意入贅的公子們就和他們侄子侄女什麼的一起享有這些稱號。
當然,世俗貴族之外,還有教廷「貴族」(他們與公爵們類似,從教皇那裡,從國王那裡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幾個階級:「教皇(Vicar of Christ, Vicar of Jesus Christ, pontifex, pontiff, pope, sovereign pontiff)」、「樞機主教(cardinal, red hat)」、「大主教(Metropolitan, archbishop, catholicos, provincial)」、「神甫(Catholic father, priest, Sacerdotes)」、「執事(beadle, deacon, deaconate, deaconry, deaconship, the staff)」,以上均為天主教的階級稱謂,並且,主教、大主教的前類似上六位世俗貴族,要加上主教區和大主教區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並非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為卜尼法斯。
貴族階級名稱在稱謂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將其他銜位(如軍銜)和貴族階級名稱搭配使用。而且,貴族階級名稱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這四個級別還可以稱呼對方的領地地名。到底,還是因為貴族階級名稱很重要,必須要用各種方式讓別人知道啊!
五 個人名
這個……,就不用再細化說明了吧,是區分個人的標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一個人使用承古的個人名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數字也叫出來,如,你面對的是英王喬治五世,稱呼他的時候可以稱呼為「喬治王」,而不是「喬治五世王」,數字是後人用來區分的,他們自己可不承認這些數字。關於個人名的使用方式很豐富,下面會介紹。
接著,我們介紹一下上述的歐洲人姓名各成分與敬辭的搭配。西歐禮儀中常用的敬辭主要有三種,就是「陛下」、「殿下」、「閣下」,全部為套用翻譯。
先來介紹一下「陛下」的使用。別看在中文裡,陛下只不過是一個詞而已,但在西歐各國的語言中……,比如英語中,大致如此:Her Majesty, His Majesty, His or Her Majesty, Your Majesty, holiness, majesty, their Majesties,哈哈……,還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語境,包括各種人稱。「陛下」在使用的時候,一般加在貴族階級名稱的後面,例如「法蘭西國王陛下」,或者「國王陛下」等,也可以單獨使用。不過,切記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國王陛下」、「蘭開斯特國王陛下」,就是失禮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貴族階級名稱連用的話,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將貴族階級名稱放在前面的稱呼法也有,並且這才是標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於書面場合,前面介紹的方法卻是書口兩用的。總之,「陛下」只可以用來稱呼皇帝或國王本人,且不可帶名稱呼。
「殿下」在英語中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Monseigneur, Royal Highness, 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類似,其使用對象一般為皇族成員中,沒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地,沒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員,那些可愛的王子、公主、親王、內親王們(盡管親王中有個王字,但和一般國王有著本質的不同,看外語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員也可能還有別的銜位,例如,在政府中擔任公職或者在軍隊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現代,比如英國王子查爾斯(個人名)曾是英國空軍上校,那麼,那時候稱呼他查爾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兩個連用的話,就必須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們參軍的不是很多…………。
「閣下」在英語中則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Excellency, His Worship, Right Honourable, Your Worship, excellence, excellency, gaon, mightiness, transparency, your lordship。如何,很豐富吧,「閣下「是適用於除帝、王兩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級別貴族男性的敬辭。「閣下」一般單獨用,或者和家姓、貴族階級名稱二者連用,例如「閣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稱場合)」、「伯爵閣下」、「萊因伯爵閣下(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波薩多夫斯基-魏納爾伯爵閣下(家姓+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諸如此類,但切記不可以直接用。稱呼中帶有對方家姓的時候,也可以加上姓稱號,這一般用於正式場合,如果是貴族老頭子們一起出去射門球的話,介紹球友的時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對方另有銜位的話,銜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羅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稱呼,下面再介紹一下其他的稱呼方式。當你和對方關系非常好的時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個人名,甚至是他個人名的昵稱。例如,你和托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稱呼他為「托馬斯」或者「湯姆」。如果對方是你封臣,你還可以稱呼他的領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國國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諾森伯蘭伯爵·卡爾斯,你可以稱呼他為「諾森伯蘭」。
歐洲貴族的姓名的稱謂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細化的東西還待大家在閱讀中發現,本文就介紹到這里了……(其實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關於歐洲的飲食禮儀是否煩瑣的問題。薰殿還記得我們在南京吃西餐的時候俺說的那個故事嗎,路易十四看到兩個孫子在他的宮廷里同時使用刀叉吃牛排,於是乎很不高興,認為他們違背禮儀,和外邦人學壞了。在當時(18世紀),法國通行的就餐禮儀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這些名堂是傳自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由嫁給路易十三的那個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進的。至於原來(DARK AGE),甚至有把盤子全部吃掉的事兒(別緊張,盤子本身就是麵包製成),一直到15世紀,再往前數,早期的基督教繪畫中,耶穌我主和他的門徒們吃飯的時候旁邊是沒有刀叉的。這個嘛,和見於中國公私筆記中皇帝老子吃飯固然不能比,風雅人的飯局也要考究許多啦。
義大利地區貴族的標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長殿說的那個DEL應當就是後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 LA的,似乎用堂的比較多(比如堂.吉訶德,堂.胡安等等),至於DE LA嘛,法屬義大利地區貴族用的人比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紀中葉,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的西西里總督叫做胡安.德.拉.韋加,同一時期率領法國海軍擊敗西班牙艦隊的將領有個叫做保蘭.德.拉.加爾第。
神職人員中少了主教(bishop)呢。此外,教會中有一種在中文書籍中比較少見的榮譽階銜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見是因為平庸的翻譯者同樣的把這個詞譯成閣下。蒙席在天主教會中雖然不是主教銜,但作為一種很高的榮譽銜被教皇賞賜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認真的神甫。當然,根據傳統,耶穌會啊,本篤會的頭頭們也都可以被稱為蒙席的。
還有啊,那些見上帝去了的虔誠教徒,有可能在死後被被追封為聖人或者是真福(具體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這么說,對教會有傑出貢獻者封真福品,為捍衛教會而死或者有更大貢獻的封聖品,現在是由梵蒂岡的聖品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管這檔子事兒,不知道俺這個虔誠的切支丹有沒有機會被封聖呢,活活)。所以稱呼他們必須是聖(Saint).XX,或者是XX真福。雖然封聖始於何時俺手頭已經沒有確切資料可供查詢了,不過可以確切的說中世紀以前是沒有這調調兒的,因此隨耶穌殉難或者直接了當的說是因為叛亂被砍了腦袋的若望,保祿等人被封聖時候都是本名,他們的名字在當時的羅馬也都是常見名,畢竟出身卑下嘛。後來隨著天主教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泛,王公平民出於崇拜(也有出於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態)那些聖人,就都取和聖人(主要是耶穌十二門徒)天使,聖女一樣的名字。比如常見的伯多祿(彼得),馬爾谷(馬可)等等,(自從猶大出賣耶穌以後,也就沒有人再叫猶大了,「人從宋後少名檜」,從眾心理,洋鬼子和咱們是一樣的。)再往後封的聖人多了(見鬼!還是咱們中國比較好,知名的聖人不過十五,六個),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於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後面。試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沙勿略應當就是家姓,再看呢,聖人當中有方濟各,方濟各.撒助爵(這是後面跟家姓的),方濟各.亞西西(這是後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個方濟各,甚至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濟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實這里的教名從理論上講就是薰殿文中所說的個人名。當然,歐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個人名,不過信教以後還得改名字。中國就比較復雜一點了,中國的教徒必須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說俺們中國自己選的主教北京的傅鐵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michael),按照西方人的習慣,全名就是米迦勒.鐵山.傅。如果他以後成了聖人當然不能叫聖米迦勒,這個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聖米迦勒.傅,或者聖.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悶了。前一陣子在教廷擔任非基督教徒秘書會副秘書長的正幸殿,原來在日本的時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約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這樣的貨真價實的二鬼子老同志,譯成漢字在長度上比的過大多數歐洲人,換成羅馬拼音也不輸道地的日本人(同樣無聊的作者啊......)。
薰殿說的《星界之紋章》俺只看過動畫,不過卻讓我想到赫連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國雖小,在稱呼上可一點不含糊,俺好象記得他就規定過什麼皇族用赫連,貴族用鐵伐什麼的。
在古羅馬時代,一般說來,普通人除本名外,還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說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銀英網站上用的名字韋伯薌,其實得自於羅馬帝國的皇帝提圖斯.佛拉維烏斯.韋伯薌,提圖斯是他的本名(Praenomen),佛拉維烏斯是他的氏名(nomen),韋伯薌則是家族名(Cognomen)。緊接著後面當皇帝的是他的兒子提圖斯.佛拉維烏斯.韋伯薌,因為這個傢伙是韋伯薌的長子,不管本名氏名還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樣,所以人們就稱他為提圖斯,不然就得叫小韋伯薌了。再看韋伯薌的小兒子提圖斯.佛拉維烏斯.圖密善,幸虧因為他不是長子因此要另創家族名,(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不然就是三個韋伯薌了,夠戧!說起圖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於他老媽多米提拉的綽號取的名字,現在看來好象有些滑稽,不過當時卻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說一說共和時代的西庇阿家族,據俺所知有名氣的一共有5個(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在西班牙陣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兒子,征服新迦太基並擊敗漢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兒子(?),同樣名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兒子,被稱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傑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勛還有別名,比如三個巴布利阿斯中的後兩個,就都因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別名。
當然,還有更邪門的傢伙,比如俺最近在寫一篇有關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這個傢伙的全名和一般體例不同,叫做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俺想了半天終於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iocletianus是家族名,至於 Aurelius ,研究羅馬史的朋友應當注意到他的父母原來是一個羅馬元老阿努利烏斯家的奴隸,這個名字,會不會是作為一種出身的標志呢,如果真這樣,那還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惡趣味了。
至於尊稱,羅馬帝國時代的馬屁精(尤其是東方化的羅馬人)實在有夠無聊,一開始對皇帝稱元首(imperator),普林西比(譯名懶的找了),屋大維翹了以後提比略用「奧古斯都」稱號,利維亞用「奧古斯塔」稱號,曾經有人為屋大維上尊號「主人(dominus)",不過虛偽的他沒有接受,後來仍然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們所採用了。君士坦丁時代的文書上充斥著真誠的閣下,庄嚴的閣下,高超的閣下,高越的閣下,崇高和絕妙的偉大的閣下,輝煌和雄偉的大人閣下等等惡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時代連希臘語也受到污染,廷臣將Sobastos(奧古斯都)和Autocrator(皇帝)合成為讀音響亮的 Sebastocrator這個詞,還有主公(Panhy persebastos),聖上(Protosbstos)等等各種新奇的名目。至於大臣和小愷撒的尊稱什麼,俺懶得做系統介紹了(眾人:本來就是對薰殿大作的補充,你這么多廢話干什麼!)
『肆』 法國不同人的不同稱呼
稱呼是一種友好的問候,是人與人交往的開始。稱呼對方是該直呼其名,還是冠以頭銜,對人的稱呼不僅因人而異,在不同的場合稱呼也會有所不同。恰當地稱呼是對人的尊重,也是自身修養的顯示。直呼「服務員」最好生活困惑:
疑問一:叫小姐行不行
改革開放以後,管年輕女孩叫「小姐」的外國習慣也流傳到了內地,而從事餐廳服務員的又以年輕女性為多,所以人們把年輕的女服務員也開始稱作「小姐」。但後來由於「小姐」一詞特殊的含義,人們又提出「不應該到處叫小姐」的意見。一般說,叫小姐並不算失禮,但如果就餐時一遍遍叫「小姐」會讓人不舒服。
疑問二:叫丫頭行不行
同齡人之間也稱呼丫頭,就有輕薄對方之意,而且也不是公共場合的正式稱謂。疑問三:叫姑娘行不行
如遇到一些歲數較大的女服務員,叫姑娘明顯失禮。對於彼此是服務關系的顧客與服務人員之間,這種稱呼是很不適當的。疑問四:叫同志行不行
以前人們稱呼服務員做「同志」,也不太適合,因為「同志」是有志同道合共謀事業之意。
管男服務員叫什麼就是更多人的疑問了。理論上說,和小姐對應的是先生,可是在中國人的習慣里,先生不僅是一個性別稱呼,還有對師長的尊稱含義。叫小夥子,又顯得不夠尊重對方,而且這種關系比較親密的稱呼也不恰當。如果再遇到位三四十歲的男服務員,就更不好叫了。而伙計的稱法又有高高在上的意味,也不太合適。同樣,在商場里,人們也遇到如何稱呼銷售人員的相同問題。
那麼應該如何稱呼服務員呢?很多服務員表示說:「您就叫我們服務員。」文明稱謂四大禮儀樣板教授的稱謂應由別人叫。
有些人在打電話自我介紹時,常喜歡稱呼自己的職位,比如「我是李教授」、「我是張局長」,尤其是一些中小學老師在和學生家長電話聯系時,總是自我介紹說「我是李老師」,這其實挺不符合咱們中國人自謙的禮儀的。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要先說名字再介紹身份,比如說「我是誰誰誰,是您女兒學校的老師」。稱呼人別亂認親戚
一些人為了表示親熱,喜歡用「大姐」、「大哥」這樣的稱謂套近乎。其實這種套近乎的叫法並非是對別人的尊重,而且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女孩,非常不願意別人叫自己是大姐。其實,過度親熱也是失禮。「農民」不能當作形容詞
現在,不少人在和朋友開玩笑時常用「農民」、「民工」這樣的身份詞當形容詞,稱呼對方「你這農民」,或者索性就拿「農民」當稱謂在公共場所叫對方。但是對於別人來說,這就是一種傷害。此外,人們有時對沒看見自己的朋友喊「瞎子,我在這兒呢」,或者是用「你怎麼穿得跟小保姆似的」,這都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寫信別讓人家「跪」著啟
人們在寫信稱呼對方時,常喜歡用些有文採的詞彙,如稱謂對方時加上「敬啟」,甚至是「跪啟」的字樣。其實這樣的寫法不僅是鬧了語言理解上的大笑話,而且也沒表達出尊敬之意,反而弄巧成拙地對人失禮。在書信語中,「敬啟」的意思是讓人家尊敬地打開信,而「跪啟」是指讓別人跪著看信。稱謂應該「自謙而敬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古人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要藉助各種禮儀來體現。稱呼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第一課,講求對別人用敬稱的同時自己用謙稱。
古人行冠禮之後,男子成年取字,就是為了避免別人直呼其名顯得不禮貌,父母在取字時一般予字以一定希望,使字叫起來更加順耳、受聽。名字只有父親和國君才能叫,直呼其名被視為不禮貌的表現。
在書信中,就更講究稱謂禮儀了,字里行間,稱呼上所表達的禮儀不可或缺。如今,一些稱呼仍是古時敬稱的體現,比如古代皇帝都稱孤道寡,這就是謙稱。還有,夫人這個詞是專用來稱對方或他人妻子的,絕對不能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我夫人」。如果對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後加「公」字,成為「某公」,這在當今中國知識界仍然保留著。還有,稱自己給別人的東西應該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獻。請人家吃飯叫做略具菲酌。記住別人的名字是禮貌李宗翰影視演員
在演藝界,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非常重要,演員的禮貌顯示出他的文化層次及涵養。在劇組,我們一般稱呼先入行的為老師,這會使彼此相處起來關系融洽,工作愉快。讓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別人記不住我的名字。有一次在山上拍戲,一位影迷跟了我好久,就為了要一張簽名,可他走近我的時候卻說:「啊,你不就是演那個誰的,可我忘了你的名字了……」雖然我給他簽了名,但我還是覺得記不住別人名字是非常不禮貌的。請管博士叫博士
Franck Michaud(李嘿) 法國人,公司職員
『伍』 各國老公的叫法
美國人把戀人稱「蜜」阿拉伯人則用「我的黃瓜」立陶宛人則用「啤酒」來比喻波蘭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為「餅干」日本人則會說:「哎喲,是美麗的山花」法國人把自己心愛的人稱為「小捲心菜」茲庫人對愛人的最高愛稱則是「我的小蒜」希臘姑娘則喜歡被人稱為「象黃金蟲一樣」芬蘭人思念情人時,稱之為「溫柔的小數葉」而列塔尼人則興奮地把戀人比作「我的小青魚」浪漫的維也納人用「我的小蝸牛」來稱呼心愛的人捷克波希米亞最富愛情表達方式的話為「我母親的靈魂」塞爾維亞人稱呼自己的戀人為「小蟋蟀」時,就會沉侵在最大的幸福之中而南斯拉夫的加爾紐拉人則用「我的小草」來表達對戀人最熾熱的感情以下為中國式:丈夫的稱呼倍倍爾在《婦女與社會主義》一書中談到古代雅典婦女時說:「對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老爺』;她是丈夫的僕役。……丈夫可以把她當作奴隸出售。可見古希臘的男人的職責也在於管教女人,而且還管得極有尊嚴。都叫「老爺」啊!名正則言順,看來不僅我們中國人懂這個道理啊!再來看看國人對丈夫的稱呼吧。看看我們聰明的老祖先是如何正名的,以及這個「名稱」是如何流變的。1良人古時叫丈夫「良人」,好聽吧!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代丈夫們光輝高大的形象,估計那時的男人們是說有貪污腐敗,泡小蜜的吧。古詩里就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良人」一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也給夫妻間稱呼帶來很多不便。2郎所以再後來就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一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郎」多親切的稱呼阿!3郎君但單音節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哎,偶們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語啊)。於是就在前頭或尾後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一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讓人想起金庸筆下的「金色郎君」,呵呵。。。)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4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台階啊。官當人是管人嘛,那家裡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裡的老婆了哦。5老爺老爺,僅限於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6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這都是那時的小資和偽小資們最喜歡喜歡的叫法了。潘金蓮mm稱西門慶gg一定是甜甜的一聲「偶官人」:但李易安mm稱照明城gg(不好意思,應是趙明誠gg)則一定是「外子」。7相公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你一定會對裡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一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見這個稱呼古時之流行。這比「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諱,眾老婆們最後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達到極盛。然而泰極否來,近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8,先生「先生」,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著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使用。
『陸』 法國對自己愛人的稱呼是什麼
那翻譯成中文是什麼意思哦~`````可能還是孩子他媽啊、心肝肉肉啊之類的
『柒』 法國人怎麼稱呼陌生男子
monsieur 先生,就像英語的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