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法國各個方面藝術的特點
法國是一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的國度,文化底蘊非常的濃厚,藝術的歷史氛圍自古流傳到了今天,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跡,比如說巴黎聖母院,凱旋門,埃菲爾鐵塔,香榭里舍大街,盧浮宮等旅遊勝地。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家,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法國的文化是很有多元化的,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下法國的文化。從文化方面了解一下法國。
法國是一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的國度,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在歐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悠久的歷史為法國留下了非常多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跡,比如說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等等好多。法國的文化底蘊非常的濃厚,藝術的歷史氛圍自古流傳到了今天,可以說法國就是因為游覽這么悠久的歷史,這么多令人神往的風景,這么多古樸典雅的建築還有法國人從小受到的藝術的熏陶,才讓這個美麗的國度充滿了浪漫的色彩。
戲劇與歌劇
法國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中心、國家舞台和其它私營劇場每年總計演出5萬多場節目,吸引8百多萬定期觀眾。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區和外省城市的戲院外,還有諸如阿維儂(Avignon)等地的著名戲劇節,全國各種規模的獨立劇團有一千多家。法國的大城市都有一個歌劇院,用於演出舞蹈、音樂會、古典和現代歌劇。
戲劇演出的票價因劇目和場內座位的不同而差異極大,可以從10至60歐元不等。所有劇院都對大學生實行優待價,並有各種預定優惠形式。許多城市還對同一天內看兩場演出者提供半價優惠。相關的信息可與當地城市的旅遊觀光服務處聯系。
音樂
法國全國共有16200名音樂和歌唱藝術家,250個音樂、抒情藝術與舞蹈節以及8700名綜合文藝藝術家。除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在大型演出場所和知名俱樂部演出外,各種音樂藝術節、小型俱樂部甚至咖啡館則安排接待各類樂隊作輪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為法國的音樂節(FêtedelaMusique),各類專業和業余樂隊和音樂愛好者都會紛紛走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以各種風格的音樂和歌聲迎接夏季的到來。
電視
電視是法國人的首選娛樂活動。法國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15分。法國的電視業隨著近幾年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發展而發92To.COM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法國目前共有130多個電視台。
廣播電台
法國廣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國國營電台,如:FRANCEINTER法國國內台、FRANCEINFO法國連續新聞台、FRANCECULTURE法國文化台、RADIOBLEUE藍色台、FIP台、LEMOUV台、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新聞報刊
法國的報亭和新聞書刊店裡共出售2300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全國性或地區性日報、周刊和專門雜志。地區性新聞報刊很受歡迎,因為從中可以獲得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各類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學校園里一般設有大學新聞報刊亭(OFUP),可按優惠價格辦理報刊雜志的訂閱。
法國人普遍喜歡閱讀。無論在上下班乘坐地鐵,還是在出門旅行乘火車、飛機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隨身攜帶書刊,隨時抽空閱讀。據調查統計,36%的法國人每天購買閱讀一種日報。法國共有七大全國性日報-例如:《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等;此外還有160份地區性日報和周報,全國每年的報刊發行量為90億份。
法國文化代表有哪些
埃菲爾鐵塔
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它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埃菲爾鐵塔2011年約有698萬人參觀,在2010年累計參觀人數已超過25億人,每年為巴黎帶來15億歐元的旅遊收入。
巴黎聖母院
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香榭里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一條著名的大街,聞名世界,她橫貫首都巴黎的東西主幹道,全長1800米,最寬處約120米,為雙向八車道,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高級商業區,世界一流品牌、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火樹銀花、雍容華貴。因此這里被稱為世界上美麗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號的法國國慶大閱兵都在這條大道上舉行。
盧浮宮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
㈡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有什麼特點
法國雕塑藝術在11到14世紀之間基本上都屬於宗教藝術。14世紀以後,在義大利、尼德蘭和德國藝術的影響下,法國文藝復興藝術緩慢發展起來。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法國接連入侵義大利,並長期占據了義大利北部的大片土地,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意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成果傳播到了法國。然而法國文藝復興藝術並沒有全盤接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果,而是在本國哥特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繁榮起來,因而更多地帶有一些自然主義的色彩。16世紀宮廷藝術在法國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對義大利文化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崇尚藝術,並設法吸引義大利及歐洲各地藝術家到法國宮廷為他效力。
中世紀法國雕刻通常是附屬於建築的,15、16世紀的法國雕塑仍然沒有脫離建築裝飾的范疇。它們附屬於建築,並力求同建築的線條融為一體。這一時期,由於王權的加強,世俗性建築獲得了很大發展。建築雕刻也由原來主要為宗教建築服務轉向裝飾世俗性建築。在這些裝飾性雕刻中,法國雕刻家表現出對於崇高的理想美的追求。
15世紀法國最著名的雕刻家是米舍爾·柯洛姆比(colombe,約1430—1512)。他早年從父學藝,成名後在穆蘭和圖爾工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大理石浮雕《聖喬治戰龍》(7508—1509),《路易十二進入圖爾市獎牌》(1502—1503,青銅)及法蘭西斯和他的妻子陵墓雕刻(1502—1503,大理石)。其作品的特點是將強勁的力量感同高雅的風格完美地統一起來。在柯洛姆比早期的藝術中還帶有中世紀藝術的影子,但他的後期作品已經明顯體現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的影響,他基本上完成了從中世紀藝術向古典藝術的過渡。
16世紀在法蘭西斯一世的積極支持和贊助下,法國宮廷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藝術成果的傳播中心。在楓丹白露皇帝城堡匯聚了各地的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流派,他們被稱為「楓丹白露派」。這個流派的雕刻家傾心於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他們製作的女神像柱、赫爾墨斯像柱等優雅端莊,同法國哥特式雕刻中流行的獅頭羊身怪物大異其趣。這個流派的藝術活動興盛一時,但他們的作品給法國藝壇帶來一定影響。但16世紀法國雕刻藝術真正重要的藝術家是米舍·科隆勃、讓·古戎和傑曼·皮隆,他們在繼承本國民族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法國的文藝復興雕刻。
米舍·科隆勃(1430—1512)開創了16世紀法國雕塑的新局面。從他的作品《法蘭西斯二世夫妻陵墓雕像》(現藏南特大教堂)中可以看出他的前輩斯利特爾和楓丹白露派的影響力。在陵墓上仰卧著已故夫婦的雕像,他們的表情莊重肅穆。橫卧像的四角有四尊善女雕像,對於四位女性雕像的處理,科隆勃借鑒了義大利古代建築和墓石浮雕的手法,她們穿著當時的服裝,面部和服飾充分寫實。從這些人物雕刻的身上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形成了新的人體形態的概念,這件作品也體現出了科隆勃雕刻技巧的精湛細膩。他的作品雖然沒有義大利雕刻的氣魄和雄風,但卻較為鮮明地體現出法國雕刻的獨特風貌。
古戎(Goujon,約1510—1564或1568?)是16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他生於巴黎,曾在里昂工作。在巴黎他曾同著名的建築家埃爾·列斯科合作建造盧浮宮,並為這座著名建築作裝飾。他的作品精美典雅,充滿古典韻味,富於裝飾性,並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彩。他為盧浮宮所作的女像柱,體現出他對於古典美的追求。他塑造的女性形體極為完美,准確性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女神身上的衣紋如行雲流水一般,隱現出女神優美典雅的身體。法國雕塑家完美地解決了衣飾表現的課題,人物身體上的服裝不但沒有妨礙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贊頌。而且有助於豐富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表現。
16世紀40年代古戎設計建成了「水神噴泉」(又稱「貞節噴泉」),這是一座由七個連環拱廊組成的游廊,《山林水澤女神》(1547—549)是游廊中的五塊裝飾浮雕之一,現在比較完整地保存在盧浮宮博物館。這件浮雕取材於希臘神話,古戎塑造了五個身形優美的山林水澤女神的形象,她們身上的衣服如輕紗般透明,手捧水罐,姿態迷人,瀟灑飄逸,極寓詩意。對於這件雕刻的構圖,古戎進行了精心的構思,五位女神的動態是一種運動的五種連續的變化,共同形成了一種統一的旋律,她們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合起來又成為一件韻律優美的作品。這件作品的風格優雅清新,完全不同干楓丹白露派的浮華和刻意求工。楓丹白露派雕刻家曾作白色裸女群像為愛塔布公爵夫人裝飾房間,但這些女性裸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純粹感官和肉感的刺激,她們柔美的身體因為過分矯揉造作的姿態而令人產生不適之感。
傑曼·皮隆(約1535—1590)是繼古戎之後的傑出雕刻家。他生於石匠家庭。從師於佩爾·保達,早期受到了普里馬蒂喬的影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樣式主義的色彩。他26歲時便因創作享利二世聖心碑雕塑聲名大震。兩年後他開始創作的《國王亨利二世和王後卡特琳娜·德·美第奇陵墓》雕刻(1563—1570)最為著名。這座陵墓由列斯科設計,皮隆完成了雕刻。陵墓的上方是國王夫婦的青銅跪像;中間為大理石雕刻的國王夫婦躺著的裸體像,這兩件裸體像沒有作任何理想化的處理,而是真實地塑造了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他們伸開四肢,身體向後仰著。這座雕刻表現了永恆、悲壯、虔誠的主題。青銅浮雕《下十字架》(1580—1585)是他的晚期作品,這件作品更加繁瑣,失去了早期的寧靜感,帶有強烈的悲劇性。皮隆的作品還有他為法蘭西斯一世陵墓所作的8個大理石人像、大理石群雕《三個繆斯》,青銅肖像《德·莫爾維葉主教胸像》、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雕刻等。1572年他在皇家造幣場工作時,還製作了不少獎牌肖像。
㈢ 法國哥特式雕塑的特點是什麼
哥特式藝術-法國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藝術哥特式建築源於法國,而哥特式雕刻則稍晚,它誕生於公元13世紀初葉。
哥特式雕塑雖然沒有脫離「石頭聖經」的藩籬,但它克服了過去的粗糙性,向著較為自然的風格邁進。
夏特爾大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哥特早期完整風格。在側柱上排列一排雕像,每件雕像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重要的是恢復了古典晚期以來三度空間立體形的雕塑。盛期哥特式雕刻,在構圖布局上,人物動作上都表現出成熟的技巧。蘭斯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它表現出對揭示精神世界的興趣,有時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這清楚表明世俗性質雕塑的出現。
在哥特時期晚期,浮雕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了公元15世紀的雕刻藝術,克服了中世紀程式化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也克服了建築與雕塑結合的形式束縛。隨著世俗成份在藝術中的增長,獨立的肖像雕刻逐步出現了。這個時期雕刻家對重量體積感產生了興趣,因而開始追求寫實的手法,尤其在勃艮第涌現了一批寫實傾向的藝術家。盡管他們的作品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宗教感情,但更多的是表現現實生活中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
http://www.hudong.com/wiki/%E5%93%A5%E7%89%B9%E5%BC%8F%E8%89%BA%E6%9C%AF
㈣ 簡述法國裝飾藝術風格表現在哪些方面
法國裝飾藝術的風格具體表現在使用材質和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