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中法國迅速敗亡的原因
1.法軍在一戰中損失慘重,未能及時恢復過來,之後又遭遇經濟危機的影響
2.人民疲於應戰,採取消極抵抗的政策
3.把軍事重點關注在戰事防禦上,花費大量資金在馬奇諾防線
4.德國積極對戰,德國軍民懷著一戰失敗後的打擊與壓力,軍氣大振
2. 二戰中法國迅速淪亡的原因是什麼。
淺析法國在『二戰』中迅速淪亡的原因
法國是歐洲傳統的政治經濟大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它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對德投降。法國之所以短期敗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德法經濟實力的變化
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20年代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速度雖然快,但畢竟底氣不足,工業基礎已遭到破壞。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在道威斯計劃實行後,從美英獲得了20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和投資,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工業總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超過了法國。
二、德法軍事實力的變化
德國陸軍的核心是國防軍陸軍。盡管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他們仍以人員素質極高著稱。德國陸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總的來說具有較合理的編制、較精良的裝備和較高的戰斗訓練水平。此外,德國陸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的教訓完全不同於它過去的敵人。它認為快速行動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些行動應由飛機、坦克等新兵器實施。這種作戰方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初幾年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令人深思的是,這種思想最早是由英法的一些少壯軍官提出的,法國的戴高樂將軍便是其中之一。戴高樂在自己的著作《職業軍隊》中做出了精闢的分析,然而他的著作在本國不被接受,備受嘲弄,卻被德國古德里安將軍以一角五分錢代價利用。德國海軍和空軍的發展在凡爾賽和約的桎梏下真是千難萬難,但最終也還是發展了。海軍已能進行戰略物資的運輸和小規模作戰。與其他國家的空軍相比,德國空軍很大的長處是它沒有舊式作戰飛機,後來德國航空工業又製造了幾種很先進的飛機,使空軍戰鬥力大增。而法國軍隊在編制、補充制度、技術兵器和軍隊士氣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點,大大降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法軍的裝備在數量上適應現代要求,但是在質量上不適應,許多武器還是「一戰」中留下的。同時,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坦克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而將擁有較多坦克的部隊主要當成伴隨步兵的部隊,沒能使坦克發揮應有的作用。法國大量的後備人員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戰斗訓練,作戰能力很差。除了人數很多但不以進攻為目標的陸軍外,法國還有一支過時的空軍。早在1939年以前,法國的飛機總數降到了歐洲第四位,並進一步縮減了產量,到戰爭前夕,法國只有1500架飛機,幾乎比德國少一半,且大多在質量上還不如德國。
三、心理及戰略思想上的不同
德國人普遍感到在凡爾賽體系下受壓制,納粹黨充分利用德意志民族的復仇情緒,極力煽動「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為侵略擴張作準備。法國在「一戰」中死難近130萬人,它不想再次遭到那樣巨大的犧牲。因此,在新的戰斗中,它只打算採取防禦措施。這種消極防禦的思想,具體體現在構築馬奇諾防線上。巨額資金不是用於軍隊現代化,而是花在構築工事上了。此類防禦觀點,在人們心裡紮下了根。大家都想,他們現在已受到保護,不會再遭到任何入侵了。他們也不願意使用武力去履行法國這一傳統大國應履行的同盟國的義務。
四、國際環境的影響
在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後,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持,肆意擴大侵略戰爭。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大國則步步退讓,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侵略慾望,求得自身的一時太平,並盡可能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於是,英國夥同法國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然而,事情並非如他們所願,德國滅亡波蘭以後隨即揮師西進,禍水東引成了禍水西指,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法英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中的迅速失敗固然與其客觀實力的降低有關,而它在「一戰」以後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以及領導人陳舊自傲的思想觀念則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為什麼會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在亞洲,日本經過精心策劃,於1931年用嫁禍於人的手法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
在歐洲,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義大利吞並了衣索比亞,1939年又佔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散遲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日發動侵略戰爭之初,就註定了有一天必將失敗的命運。從戰術上說,德國戰爭之初的連戰連捷跟自己的做了充分的戰爭准備沖慧李,而美、英、法等國的戰爭准備不足,戰爭開始後又採取綏靖政策有很大關系。如果德軍在侵略波蘭時,英法兩國能夠按照條約援助波蘭,戰爭會不會發展到後來的樣子都很難說。而日本的情形大致相同,如果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不是不抵抗,一萬日本關東軍是不可能佔領東三省的。德國戰爭之初的勝利使得希特勒變得相當狂妄,對蘇聯的進攻確實是德國在二戰的最大敗筆。軍事學家在分析蘇德戰場時,認為希特勒犯下了以下的錯誤,直接導致了德軍最終在蘇德戰場的慘敗:一是對南斯拉夫的進攻,因為鐵托發動政變推翻了親德政權,希特勒發動了對南斯拉夫的進攻,雖然一個星期就打下了南斯拉夫,但是卻把侵蘇行動推遲了半年,這直接導致了德軍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遇到了蘇聯的寒冬,二是在蘇德戰場之初取得勝利的時候,希特勒又固執的命令德軍分兵三路分別向基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進攻,結果除了基輔,另兩路德軍全軍覆沒,如果碧毀德軍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蘇德戰場的形式將很難預料。三是希特勒在發動侵蘇戰爭前過於狂妄的認為三個月可以滅亡蘇聯,而沒有給德軍士兵配備冬季作戰的裝備。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雜完全是迫於形式。日本國資源匱乏,戰爭所需的石油、橡膠等的產地東南亞都是美、英、荷等國家的殖民地。加上美國對日進行鋼鐵禁運,掐斷了日本的戰爭血管。日本利用歐洲戰場的形式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拖美國下水也是不得已之舉。只是強大的美國加入戰爭,加快了德日意法西斯的滅亡。
追問:
請歸納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具體原因和德、意、日法西斯各國戰敗的原因分別是什麼(記住是歸納、總結,要精簡)!
追問:
請歸納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具體原因和德、意、日法西斯各國戰敗的原因分別是什麼(請注意是歸納、總結,要精簡)?謝謝
回答:
德國:他的真正薄弱環節在於它的資源是如此的匱乏。而他又沒有足夠的強大的海軍去打破英美的封鎖,獲取這些資源。而資源缺乏及由此導致的一切後果是德國崩潰的主因。
日本戰敗有以下幾個復合的原因:
1)為了確保在亞洲的優勢地位,日本放棄了了國際協議的路線。(特別是1915年的對華「二十一條」)
2)日本對於世界中的日本和亞洲中的日本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為了對應當時變動的局勢,日本拘泥於小節卻迷失了大局。(日本企圖征服世界的《田中奏摺》是非常愚蠢的。原本日本是處於對俄國的恐怖感,希望滿洲和朝鮮能夠"親日",後來卻變了質。)
3)特別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繫上,日本不肯放棄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最後陷入了崩潰的泥潭。
4)輕視了中國、朝鮮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力量和勝利的可能性。
5)最後日本在陷入以上的困境後,沒有選擇「從中國撤軍」,反而類似自暴自棄的開始了「對美作戰」。
4.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何如此迅速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第如此迅速戰敗的原因如下:
1.法國人盲目建設馬其諾防線,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人永遠無法逾越。
2.聯軍的作戰意識很是消極,是既不想打又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一戰的陰影、波德戰爭的震撼,自身軍隊模糊的戰爭定位影響。以至於開戰前夕很多法軍因為喝高了而住院、支援物資里明確要求加入娛樂用具、拿自家產的葡萄酒去分界線和德軍換啤酒喝。
3.德軍及其周密的作戰部署,由曼施坦因元帥制定的黃色方案將兵力分為ABC三個集團軍,A集團軍部署於北部平原,負責進攻和掩護B集團軍;B集團軍部署中部森林,為主力部隊;C集團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負責牽制聯軍主力。
4.法國情報機構的無能。希特勒自編自導「黃色方案曝光」,使聯軍認為其主力部隊是A集團軍,為B集團軍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5.兩國治軍思想的嚴重差異。法軍雖然兵力遠高於德軍,但思維嚴重拖軌,在以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和空中力量的戰略時代,法軍還是側重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為輔(肉盾)的陳舊思維,而且還是單純注重防禦(馬其諾防線),在運動戰大展神威之時還是沿襲一戰的老思維。
(4)二戰中法國為什麼慘敗擴展閱讀: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
背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戰役
5.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為何敗得如此迅速呢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法國主動要求和平談判被希特勒拒絕後,根據1939年5月份波蘭與法國簽訂的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法國被迫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
經歷了半年多"奇怪的戰爭"後,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6月22日,法國投降。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許多法國內部民眾配合外部援軍,為解放祖國而戰,直至1945年5月9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法國完全光復。
6. 二戰中,老牌強國法國為什麼這么不堪一擊
作為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在二戰對德戰爭中三個月都沒頂住就被滅國,其速度不可思議,作為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德法國,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面對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法國與英國在這樣短的時間,為什麼敗得如此慘?是他們的兵力不足嗎?並不是!在西歐作戰中,在法國的英法聯軍和德國軍力之比是這樣的:英法聯軍147個師,3700輛坦克,3800架作戰飛機,14500門火炮;德軍有141個師,2445輛坦克,3100架飛機,還有7558門火炮。
陸軍作戰師來講,英法聯軍有優勢,但並不大。然而,如果加進了進攻與防禦的兵力比,法軍的優勢就大了,不是多6個師的問題了。因為按照作戰理論,如果是進攻一方的話,必須兵力要大於防禦方三倍,就是3∶1的比例。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損失慘重,國民經濟一路下滑,政府和老百姓不願意再打仗,他們希望容忍一點,退讓一點來換取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都傷亡慘重。英國和其他戰勝國一樣堅決要裁減軍備,因為他們以為再也不會有敵人出現了,發展經濟才是當前的第一要事。
而綏靖政策就是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綏靖政策」的英文為:AppeasementPolicy。它最初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裡。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這個詞的第一個含義是「講和、調解等等」,最後一個含義是「用滿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寧人」。
綜合上述原因,英法聯軍德盲目自信,加上德國先進德戰術,使得英法聯軍節節敗退。被趕到了英吉利海峽。
7. 二戰初期法國不堪一擊的原因是什麼
號稱「歐陸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如此不堪一擊,全線敗北,其原因並不在於實力懸殊。戰前,法國擁有94個師,加上並肩作戰的英國9個師、荷蘭10個師、比利時22個師共計135個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16300多架,實力不弱,而其猝敗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防觀念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有過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法國在一片和平繁榮景象下,開始歌舞昇平坐享帝國繁榮生活。法國的統治者們也被和平生活沖昏了頭腦,放鬆了對戰後迅速發展的德國的警惕,放鬆了對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放鬆了對全民的國防教育,反而一味追名逐利,造成政局長期混亂動盪。魏剛、甘末林等軍隊決策人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斗爭上,成為保持榮譽和祿位的軍人政客。愛國主義和尚武精神泯滅,投降主義思潮漫延,使法國在開戰前,全國陷入混亂和驚慌。
第二,戰備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贏得了對德國的勝利,但自己也損失慘重,與戰敗國並無異樣。相比之下,戰後德國在迅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大量生產坦克、飛機及其他先進武器,不斷擴充軍備。而法國統帥部的政客們卻貪戀和平生活,在政治上推行「綏靖政策」,從思想上解除了武裝,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對戰爭的准備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根本就沒有作抗擊侵略的准備,特別是對德國的警惕。
第三,軍事思想落後,戰略防禦單純消極,適應不了「閃電戰」的新戰法。法國領導人無視科學技術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以及德軍對波蘭進行「閃電戰」的新特點,陶醉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他們設想,新的戰爭還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以步兵進攻為主,從堅固築壘地域突破,緩慢地推進;法軍則依託馬奇諾防線,把戰爭拖向持久,然後慢慢地研究對策。在這一保守思想指導下,把50萬守軍配置在馬奇諾防線上,而總預備隊只有9個師,這便形成了法軍靜守防禦的消極戰略體系。法軍的這種只注重戰術地幅內的防禦,忽視戰略縱深內的防禦;只注重對步兵的防禦,忽視對坦克兵的防禦,經不起集群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沖擊。當德軍突破後,法軍無力進行反擊。同時法國最高統帥部還忽略了把坦克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的反沖擊,仍以為坦克只是一種支援步兵的武器。總之,法軍的戰爭指導,遠遠落後於戰爭的實際,這是法國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對德國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最高統帥部在戰前根據自己的兵力布署以及本國的地理條件,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的選定作了分析。認為,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設有重兵,阿登山區地形復雜不便於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行動,德國不可能把突擊方向選在此處,很可能選在比利時中部。與法國人的意願完全相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恰恰選在了法國人意想不到的阿登山區。然而,法軍最高統帥部並沒有根據這一變化而修改自己的作戰計劃。仍將51個師配置在法、比邊境和北方各省。當德軍以「B」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向比利時進攻時,法軍最高統師部還以為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急忙又北調比利時3個集團軍和9個英國師,企圖將戰火在比利時境內燃起。法軍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行動正中德軍佯攻比利時之計,而集中主力「A」集團軍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一舉突破防禦,爾後迅速向加來海峽挺進,使盟軍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從而鑄成了法國的敗局。
8. 二戰時法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法國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戰結束的時候,由於法國和協約國其他主要成員為了從德國榨取更多的利益,簽訂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導致戰後德國強烈不滿。德國在戰後涌現出了極端主義思潮,特別是在1930年代初的大蕭條下,為了生存,德國不得不讓極端主義上台,並走上擴張路線。
其次,法國在開戰前,外交上執行綏靖政策,在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波蘭、北歐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的表示,讓德國輕而易舉獲得了大半個歐洲。在軍隊實戰經歷豐富了之後,於是就入侵了法國。
最後,法國的作戰思想比較差,法國的軍備武器其實並不比德國差,但是法國的作戰思想還停留在歐洲的老一套,最關鍵是德國出奇招,從阿登森林發動進攻,然後法國就悲劇了。
9.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德國早有準備,加上德軍的強大讓很多國家迅速被全境佔領,東面的蘇聯如果不是縱深夠大也可能被德軍打了個貫穿,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損失的面積已經不少於法國了。所以說法國的敗,德軍的充足准備佔一方面。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