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埃菲爾鐵塔的建築歷程
1885年,法國官方開始計劃於1889年舉行一個大博覽會(Great Exposition),用以慶祝法國革命勝利100周年。他們希望建造一個可以代表法國榮譽的紀念碑。
當時,石制的華盛頓紀念碑剛剛完工。這座高達557英尺的紀念碑,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而法國人希望超越這一紀錄,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一個1000英尺的高塔。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塔的設計和建築師。 1887年5月18日的最後期限之前,超過100份設計稿參與競爭。其中大部分都非常傳統,另外一些則非常的怪異。有人提出建造一個巨大的斷頭台;有人提議豎起一個1000英尺的灑水裝置,在乾旱的季節里灌溉整個巴黎;還有人建議在高塔的頂上,安裝一個巨大的電燈,可以把整個巴黎照亮8倍,可以方便的閱讀報紙。
事實是,沒有一個提案獲得通過。就在宣布舉行大賽的時候,一位53歲的建築工程師Alexandre-Gustave Eiffel(埃菲爾),就已經開始思索用金屬為法國建造一座偉大的建築。
53歲的亞歷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AlexanderGustaveEiffel)當時是歐洲有名的建築設計師,19世紀下半葉的大部分著名建築的設計師名錄中都能找到他。埃菲爾建議法國當局建造一座高度兩倍於當時世界上最高建築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大教堂的鐵塔,並於1886年6月向1889年博覽會總委員會提交了圖紙和計算結果,1887年1月8日中標。 1887年1月,埃菲爾和法國政府、巴黎市政府簽訂了合約。埃菲爾的工程公司將會支付建造總預算160萬美元中的130萬美元,作為交換,埃菲爾將會獲得在博覽會期間和此後20年的由此鐵塔而獲得的各項收入。(這時候政府已經同意在博覽會後保留鐵塔。)然後,所有的擁有權將轉交給巴黎市政府,如果願意,政府也可以拆除掉鐵塔。
和其他的公共紀念碑不一樣的是,埃菲爾鐵塔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用來賺錢。如果你想乘坐電梯或者樓梯到達一層平台,需要支付2法郎;如果想一路到達頂層,需要支付5法郎(星期天會便宜一些)。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層平台還計劃開辦餐廳、咖啡廳、商店;二層平台計劃開設郵局、電話局、麵包店和畫廊。這個鐵塔設計能夠同時容納10416名付費的遊客。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工程正式破土動工,2月14日,巴黎的文學藝術建築界的精英參與抗議,抗議的內容是反對修建巴黎鐵塔,其中包括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小仲馬等300人著名人士簽訂了《反對修建巴黎鐵塔》的抗議書,名人科抗議引發了群眾的請願:巴黎鐵塔如同一個巨大的黑色的工廠煙囪,聳立在巴黎的上空。這個龐然大物將會掩蓋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的建築物。這根由鋼鐵鉚接起來的醜陋的柱子,將會給這座有著數百年氣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厭惡的影子。同時鐵塔還有其他的批評者。法國一位數學教授預計,當蓋到748英尺(229米)之後,這個建築會轟然倒塌;還有「專家」稱鐵塔的燈光將會殺死塞納河中所有的魚。巴黎版的《New York Herald》聲稱鐵塔正在改變氣候,日報《Le Matin》則用頭條報道鐵塔「正在下沉」。不過鐵塔的建造工程一刻也沒有因為這些反對聲而停歇,一種敬畏的情緒開始取代畏懼。
建築師埃菲爾通過在《時代報》的一系列答記者問,成功的解除了群眾的疑惑,反對的聲音明顯趨低,埃菲爾鐵塔繼續修建,沒有受到爭議和恐嚇的影響。 在工程開始的階段,實際上有四個施工地點,每一個都是鐵塔的支腳或者成為塔墩。這些塔墩直到180英尺之後才會匯合,而當這些橋墩匯合之後必須能夠達到完美的水平,這個完美的水平面將會作為餘下800英尺的建造基礎。塔墩如果建造的稍有差池,就會讓整個鐵塔傾斜。
埃菲爾知道自己沒辦法保證塔墩在建造完畢之後能夠托起完美的水平面,所以他在每個塔墩的底部都裝置了一台臨時水壓泵。這樣隨著工程的推進,他可以通過微微的升高或降低塔墩來進行微調。當整體調節完畢之後,工人們將會在塔墩裡面嵌入鐵楔子,讓塔墩永遠的固定下來。
後來的事實證明,埃菲爾沒什麼特別需要擔心的。即便到達180英尺的高度,四個塔墩的最大的誤差也沒有2.5英寸。四個塔墩簡單的調整並固定完畢。直到今天,這個鐵塔還保持著完美的水平。 在修建埃菲爾鐵塔過程中,建築師埃菲爾設計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技術:
● 和當時其他的大型建築工程不同,埃菲爾預先在自己的車間裡面製造好所有的部件。也就是說,當這些部件被送往工地的時候,能夠很快速的安裝完畢。
●鉚釘孔預先以十分之一毫米的容差製作完畢,使得20個鉚接小組能夠每天裝配1650個鉚釘。
● 建造鐵塔的每個部件都不超過3噸重,這使得小型起重機得以普遍應用。 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自1889年建成以來,已經成為法蘭西的象徵。這座高達 324米的建築,由12000個金屬部件連接,共用鋼鐵9000多噸。法國人喜歡浪漫,他們不把這座龐然大物稱作「大英雄」或「大丈夫」之類,而是將它親密地愛稱為「鐵娘子」。
鐵娘子傲然屹立,風姿綽約,已經迎風沐雨站立了百多年。既然是「鐵娘子」,那麼它就得沐浴洗澡,梳妝打扮。巴黎這位鐵娘子在118年裡,總共洗過18次。
那麼,「鐵娘子」是如何洗澡的呢?由於埃菲爾鐵塔建築復雜,所以至今都要用人工油漆。油漆本身都是用專門材料製成,其壽命比其他的油漆壽命更長。由於鐵塔構架龐大,人工數目不能太多,一般在25人左右,工人們先用砂紙打磨鋼架,刮掉老化的漆皮,並刷上底漆。
隨後,工人們把55噸調好的油漆一點點塗到鐵塔上去,這是保護埃菲爾鐵塔的重要一環。工人們要把油漆塗到鐵塔的各個部位:向陽的一面、朝陰的一面、頂部迎風的一面……難度最大的是頂部鐵塔的轉角處,人們只能彎著身子、或者傾斜著身體進行工作。雖然都帶有安全繩索,不會有太大的生命危險,但是按工人們的話說:「油漆這座美麗的鐵塔確實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在油漆鐵塔的時候,鐵塔照常營業。每天都有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有時漆滴落在遊客身上,就會有工作人員幫助清除。這種油漆在沒有乾的時候很容易清除,但幹了以後就像石頭一樣堅固。
「鐵娘子」洗澡的關鍵,是埃菲爾鐵塔所使用的油漆。這種油漆的顏色十分獨特,由三種不同色度的褐色構成,底部是深褐色,頂部是淺褐色,它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埃菲爾鐵塔棕褐色」。一般時候,人們在游覽時只為鐵塔高大宏偉的氣魄所驚嘆,為她巧奪天工的創意所嘆服,鐵塔的色彩反倒很少有人關注。其實「鐵娘子」之美,除去她風姿綽約的體態之外,她本身的色彩與光線結合,才使鐵塔顯得更加光彩照人,回味無窮。
鐵塔的設計者埃菲爾先生當初交付圖紙時就曾說:「只有適當的油漆,才能保障這座金屬建築的壽命。」這句話對於鐵娘子的維護很是適用。 1.1968 年以前的塗裝維護
埃菲爾鐵塔在初建時塗覆了一道油性鐵紅底漆和兩道亞麻油鐵紅漆,外加一道厚厚的亮紅色清漆,根據規格書要求,外表的顏色從底部到上部由深變淺。
1892 年第一次重塗時,對生銹處進行除銹然後塗上紅丹漆,其它部位經沖水和一般清理後塗上鉛白/黃褐色精煉亞麻油塗料,要求達到 5a 的擔保維修期。
1899 年的重塗,由 Messrs. Georges Hartog & Co. ——一家生產清漆和瓷漆的公司提供並施塗了 2 道特殊的塗料,分成 5 種色調,從底部到頂部分別由深橘黃到淺黃色演變。這次維修重塗開始要求 7 年的擔保維修期。
鉛白在塗料中禁用後,埃菲爾鐵塔於 1907 年開始使用雲母氧化鐵油性漆。由於戰爭,直到 1924 年,才再次用同類油漆重塗一次。在 1932 年、 1939 年和 1947 年,進行了同樣的塗漆工作,刷凈灰塵污染的表面,對油脂進行清洗,銹蝕部位用敲銹錘和鋼絲刷進行了處理,先對生銹部位進行局部補漆,然後統塗面漆,用漆 35 t ,耗人工 40 000 h 。
1954 年的維修塗漆中,對生銹部位用兩道亞麻油紅丹漆修補,再統塗以紅棕色的亞麻油鐵紅和鉻酸鉛塗料。 1961 年採用的是同樣的塗料系統,唯一區別之處是在 15 份的乾性油中加入了一些酚醛樹脂。
2. 1968 年的塗裝維護
從 1968 年開始,埃菲爾鐵塔的塗漆工程開始了新的階段。生銹部位用生亞麻油紅丹漆修補。面漆採用了乾性油( 92% ~ 94% )和醇酸樹脂( 6 %~ 8 %)的混合基料。
塗漆質量擔保期仍然為 7 年,但是對光澤和生銹比例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第一次開始使用歐洲銹蝕規范中的規定級別 Re3 。 Re3 相當於 ISO 4628-3 中的 Ri3 ,銹蝕比例為 1 %。
Re3 的銹蝕比例的質量擔保級別,在使用傳統的紅丹防銹漆和油性/醇酸面漆的時代,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這一次的維修塗漆工程中還列入了其它一些強制性要求,特別強調了表面處理的質量控制:
到了 1995 年,對於塗裝工程開始採用視頻系統以及照片等工具,來輔助防腐蝕控制。
3. 2001 年的塗裝維護
在歷經 112 年風雨後,埃菲爾鐵塔於 2001 年 12 月 3 日開始了第 18 次「美容」工程。這一次是由佐敦油漆法國公司提供的一種新型無鉛環保油漆,它將使鐵塔表面具有更強的抗銹蝕和防大氣污染能力,從而使鐵塔每7年全面塗裝一次的周期延長到每 10 年一次,但對鐵塔1層至3層最易老化的部位,今後仍將每5年塗裝一次。在此之前,所有進行投標的塗料公司的產品進行了為期 3 年實驗室和戶外試驗,最後選用了佐敦油漆的聚氨酯改性醇酸漆 Mammut 系列。 Mammut 系統分底漆和面漆,單組分包裝,可以厚膜型施工到干膜 100 μ m 而不流掛,而一般的醇酸漆通常都只能塗刷到干膜 50 μ m 。該塗裝系統還具有低播焰性能,獲得過有關專門檢測機構的認證。埃菲爾鐵塔的塗裝是一項高難度的復雜工程。
懸空作業的油漆工首先要用高壓水霧噴槍噴洗 20 萬平方米的塔身表面,徹底清除日積月累的鳥糞等污垢;接著,嚴格檢查原有油漆的狀況,並用手錘、便攜砂輪敲除和打磨已經損壞腐蝕的油漆;然後,給塔身上 2 層防銹漆;最後,再塗 1 層褐色的面漆。整個工程共需油漆 60 t ,由 25 名油漆工完成。為避免給遊客登塔參觀帶來不便,塔上架起了一個面積約 2 公頃 的安全網。油漆工在懸空作業時也將身著與鐵塔顏色相同的工作服。所提供的塗料系統分三種輕微的不同顏色層次,分別塗飾於鐵塔的不同層次,協調而更為絢麗。佐敦油漆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塗料產品外,還在整個施工過程派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現場指導施工。
② 巴黎埃菲爾鐵塔簡介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它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
埃菲爾鐵塔於1889年建成,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9萬個。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
埃菲爾鐵塔2011年約有698萬人參觀,在2010年累計參觀人數已超過2.5億人,每年為巴黎帶來15億歐元的旅遊收入。
③ 關於巴黎鐵塔(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一個1000英尺高的建築將會拉低巴黎的天空,並且壓制城市的其他地標,例如聖母院(Notre Dame)、盧浮宮(Louvre)和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當鐵塔開始破土動工的時候,超過300位知名的巴黎市民聯署一份請願書,要求停止這一工程。他們聲稱埃菲爾的「大燭台」會損害巴黎的名譽和形象。不過埃菲爾和市政府並沒有理會這一抗議,建造工作絲毫未受影響的繼續進行。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如同巴黎所有的創新建築一樣,埃菲爾鐵塔一開始即遭到了大部分巴黎人的冷淡和拒絕,再不用說那些建築和城市規劃專家尖刻的批評了。雖然鐵塔的設計者埃菲爾宣稱「法蘭西將是全世界唯一將國旗懸掛在三百米高空中的國家」,但一時也無法說服各階層反鐵塔人士。
英文:Eiffel Tower
法文:La tour Eiffel英文簡介▇
The assembly of the supports began on July 1, 1887 and was completed twenty-two months later.
All the elements were prepared in Eiffel』s factory located at Levallois-Perret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Each of the 18,000 pieces used to construct the Tower we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and calculated, traced out to an accuracy of a tenth of a millimetre and then put together forming new pieces around five metres each. A team of constructors, who had worked on the great metal viact projec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150 to 300 workers on site assembling this gigantic erector set.
All the metal pieces of the tower are held together by rivets, a well-refine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the Tower was constructed.
The rivet workers
First the pieces were assembled in the factory using bolts, later to be replaced one by one with thermally assembled rivets, which contracted ring cooling thus ensuring a very tight fit.
A team of four men was needed for each rivet assembled: one to heat it up, another to hold it in place, a third to shape the head and a fourth to beat it with a sledgehammer. Only a third of the 2,500,000 rivet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er were inserted directly on site.
Each corner edge rests on its own supporting block, applying to it a pressure of 3 to 4 kilograms per square centimetre, and each block is joined to the others by walls. On the Seine side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builders used watertight metal caissons and injected compressed air, so that they were able to work below the level of the water.
The assembly of the first level was achieved by the use of twelve temporary wooden scaffolds, 30 metres high, and four larger scaffolds of 40 metres each. "Sand boxes" and hydraulic jacks - replaced after use by permanent wedges - allowed the metal girders to be positioned to an accuracy of one millimetre.
On December 7, 1887, the joining of the major girders up to the first level was completed.
The pieces were hauled up by steam cranes, which themselves climbed up the Tower as they went along using the runners to be used for the Tower's lifts.
Installing public elevators on the Tower raised many technical questions, since there had been no previous experience in elevators climbing to such heights and with such loads; the slanting tracks with various angles further complicated the problems.
The original machines in the West and East piers (up to the first floor only) were provided by the French company Roux Combaluzier Lepape, using hydraulically powered double looped chains and rollers in side guides. Their poor performance led to their removal. They were replaced in 1897 and 1899 by the Fives-Lille machinery, relying on hydraulic accumulators, 16-meter long main pistons, cable loops and manual controls. They were a success, steadfastly lifting the tourists up to the second floor until the late eighties. They were then upgraded to conform to the present day regulations: the old machinery still provides the counterweight power for the dead weights, while the variable parts of the loads were driven by modern high pressure oil pumps and motors controlled by computers.
The original American elevators by Oti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iers took visitors up to the second floor in a double-decker cabin, using hydraulically powered cables. They were no match for the Fives-Lille units and were scrapped respectively in 1900 from the South pillar and shortly after 1912 from the North pillar, after a failed attempt to re-power it with an electric motor.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visitors ring the late fifties led to the installation of large capacity machinery in the North pier in 1965. Manufactured by Schneider Creusot Loire and using the best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machineries available, it was upgraded in 1995 with new cabins and computer controls.
The South pier was rigged anew in 1983 with a small electrically driven elevator by Otis to take customers up to the Jules Verne Restaurant. In 1989, a four-ton service elevator was added (also by Otis) helping to relieve the main elevators of excessive trips up and down
④ 埃菲爾鐵塔是怎麼建成的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 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辦了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它成為當時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象徵。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 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鐵娘子」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