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一下法國的飲食文化
1、法國的飲食往往與藝術相關:法國人通常將美食和藝術結合起來,飲食和藝術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國主廚一般都經過專業的訓練,他們不僅具備一般廚師的技術,也具有藝術家的天賦。例如在顏色上追求美感,要求百汁百色,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在滿足人們味覺的同時,也給人心靈的觸動,使客人流連忘返。
2、法國的飲食追求浪漫情調:法國人天性具有浪漫的情懷。法國人特別講求用餐時的環境,比如幽幽的燭光、精美的餐具、典雅的環境等等。無論是高檔的,還是低檔的餐廳,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的,大都能滿足用餐者的心理需求。餐廳本身也講究空間的效果,服務非常到位。
3、飲食的烹調方式:法國有其獨特的烹調方法,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餚種類繁多。義大利對法國烹飪發展所做的歷史貢獻是不可替代的,義大利元素對法國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
4、法國飲食文化的特點:每一道菜和飲料,與「藝術」是分不開的。晚餐前的開胃酒是不可缺少的。在吃飯時候,酒的類型,甚至顏色都非常講究。點肉類食品時候用紅酒。吃魚和海鮮喝白葡萄酒,飯後喝一點白蘭地酒。不同的酒用的酒杯也是不同的。
5、講究調料:法國菜十分講究調料,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香葉)、歐芹、龍蒿、肉豆蔻、藏紅花、丁香花蕾等十多種。法國菜中胡椒最為常見,幾乎每菜必用,但不用味精,極少用芫荽。
調味汁多達百種以上,既講究味道的細微差別,還考慮色澤的不同,百汁百味百色,使食用者回味無窮,並給人以美的享受。法國菜具有選料廣泛、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的特點。菜餚一般較生,還有吃生菜的習慣。
法國料理,即法國菜,是西餐中最知名的菜系,講究憑借其對材料的認知及靈活運用,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餚美食,這就是法國菜引以自豪的地方。
法國菜精益求精,將以往的古典菜餚推向新菜烹調法,並相互借鑒運用,調制的方式講究風味、天然性、技巧性、裝飾和顏色的配合。
法國料理的精神在於突出食物的原味,所以當法國師傅在做料理時,他所加進的任何調味料、配菜,甚至於搭配的酒,都只有一個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給襯托出來。
法國是世界上盛產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的國家之一,法國人對於酒在餐飲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講究。如在飯前應飲用較淡的開胃酒。
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葡萄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在飯後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等。據說法國人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在歐洲國家中最低,就歸功於葡萄酒。
法國菜源自於義大利菜,而義大利文化傳承於古羅馬帝國,因此義大利人對於食的文化與烹調技藝,是累積了數千年的經驗,才居於主流的地位,而文藝復興時期,烹調技藝更達到了尖峰期。
而法國的烹調技術會如此的精進,甚至取代義大利菜的主流地位,那是因為法國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還有一張好吃的嘴、一個挑剔的胃、一雙精巧的手、一個聰明的頭腦,才能從義大利菜的精隨中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享譽國際。
⑵ 請問誰知道法國人喜歡吃什麼呢
法國的飲食是西方國家中最具影響力的,同時也是非常的講究的。
法國最重要的就是葡萄酒(vin)和乳酪(fromage),這兩樣是法國餐桌上最不可缺少的。法國各地大約出產450多種不同風味的乳酪,每一種乳酪以最先發明其做法的村鎮名命名。
法國飲食各地區根據其特產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南方沿海多使用橄欖油,南方和西方沿海多水產,北方和東方則多肉食,總的說法國人不太喜歡素食。
特色食品有:青蛙腿(grenouille)、燉雞(coq au vin)、法式田螺(l'escargot)鵝肝(Foie gras);主食主要是麵包,具有法國特色的麵包有牛角包(croissant)和棍式麵包(baguette)。
法國東北部以海產為最佳。除了海鮮盤之外,蒸淡菜配薯條都是本地名菜。撒滿糖粉的松餅是餐後的甜點。主菜以豬肉熟依為重心,德式酸菜配豬肉和香腸最有代表性。蛋糕派餅也很普遍,特別是奶油圓蛋糕(kouglof),一種用葡萄乾、紅醋栗的杏仁奶油味冠形蛋糕,有時還以櫻桃酒浸過。
代表美食:奶油軟麵包 、土豆沙拉 、蛋白杏仁甜餅 、瑪德蓮蛋糕(madeleine或petite madeleine) 、肉醬派餅 、炭火煨牛肉 。
法國西部以海鮮為主,不過此地的水質偏咸,所飼養的小羊肉質略咸而風味而獨具風格。此地盛產蘋果,釀成了著名的蘋果白蘭地。
代表美食:生蚝 、蘋果塔(tarte tatin) 、卡恩式燒牛雜(tripes à la mode de Caen) 、海鮮盤 、烤鮭魚淋奶油白醬汁 。
法國中部以里昂為中心,主要是里昂菜
代表美食:里昂式內臟腸(Saucisson de Lyon) 、伯黑斯雞肉 、勃艮地焗蝸牛 、勃艮地紅酒燉牛肉 、第戎式牛排。
⑶ 法國飲食文化特色 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的美食史與它的文明史一樣的悠久。一個菜餚,或者一種烹飪飲食方法似乎可以令人嗅到一個民族文化的悠久和深遠的氣息。下面讓我給大家介紹法國飲食文化,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美食在整體上包括這幾大方含哪面:麵包、糕點、冷食、熟食、肉製品、乳酪和酒。這些是法國飲食里不可缺少的內容,而其中最讓法國人引以為榮的是葡萄酒、麵包和乳酪。
法國人習慣用西餐,浪漫的法國菜、浪漫的法國餐,有很多細節值得你慢慢品味。
法國菜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餚種類繁多,烹調方法獨特。歐洲的佳餚幾乎都是法國人烹制的,這是因為歐洲第一流的大飯店或餐館所僱傭的大廚多半是法國人。他們對飲食的講究程度足以與我們中國人相媲美,甚至把飲食視為藝術這一點上還勝我們一籌。
法國菜具有選料廣泛、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的特點。菜餚一般較生,還有吃生菜的習慣。在調味上,用酒較重,並講究不同的原料用相應的酒。他們的口味肥濃、鮮嫩而忌辣。豬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雞、魚、蝦、雞蛋和各種燒鹵腸子、素菜、水果是他們喜愛的食品,尤其愛吃菠蘿。無鱗魚被排除在餐桌之外,是不受歡迎的食物。進餐時,冷盤為整塊肉,邊切邊吃,名菜有:馬賽魚羹、雀肉會利、巴黎龍蝦、焗蝸牛、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牡蠣杯、馬令古雞等。
法國餐是不能用味美或營養或豐富來形容的,除了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餚的搭配、選料的新鮮程度以及不同地區所演變出的多元化菜餚與烹調方法,法餐可以說在其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方面都在其它西餐之上。
法國人還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燭光、典雅的環境等等。大一點的餐廳大都布置得富麗堂皇。有的店裡還存有十六世紀的路易十四時期的豪華傢具,精緻的銀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貴、華麗的餐具。還有的餐館把藝術收藏品作為店裡的主打,牆上的名畫是真正的珍品,絕不是牽強的裝點門面的一般藝術掛畫。有的餐館還將自己的收藏愛好放到店裡,與客人共享收藏之樂趣。如果飯店的歷史很短,他們也能想辦法擺滿各式鮮花,與品嘗美味是絕好的情景交融。
法國的美食和法國人對生活的要求以及審美觀有直接關系。法國人還將飲食賦予哲學的意義,認為個人飲食應符合各自的教養與社會地位,並將同桌共餐視為一種聯絡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有一位被稱為“世界級膳食家”的人曾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氣氛,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國民的整體個性。”看看法國人的美味佳餚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會讓人想起克萊德曼手指下流淌出來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雋永,讓你充分領略法式大菜所散發的馨香的藝術情調。
法國人晚餐的時間,大多在晚上8點左右,有的甚至更晚。到了餐館之後,一切經過專家精心設計的、溫馨而典雅的氣氛立刻會感染你。餐廳的桌椅擺放很講究,不僅要方便就餐,還要迎合不同顧客的消費心理,空間更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法國餐廳的服務非常到位,不僅要為第一次光顧的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而且還要記住老客戶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當這些人來此就餐時,他們都主動上前稱呼著客人的姓名,使敬槐人備感親切。
法國餐的每一道菜與飲品搭配是一門“藝術”。餐前一杯開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間酒的種類,甚至顏色都非常講究。點肉類食品要配紅葡萄酒,吃魚蝦類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後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國餐的菜單很簡單,主菜不過十來種,但都製作精美,點菜的順序是:頭道菜一般是冷盤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個品種的“頭道菜”供你選擇,但只能選擇一種,在上菜之前會有一道麵包上來,吃完以後,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菜是一頓飯中的正菜,這是法式菜中最為發揮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細膩、考究,令食客難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種“排”——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製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亮老友起來也方便。所謂的大餐就是指老百姓常吃的東西加上一些細心和感情佐出曠世的美食,而海參、鮑魚、穿山甲等山珍海味在法餐中卻難尋蹤影。法菜中頗為有名的洋蔥湯就是用低廉的洋蔥加乳酪和麵包片熬制的濃湯,喜愛法餐的食客中不乏有沖著洋蔥湯而來的。在就餐程序中貫穿始終的是美酒,主要是葡萄酒和香檳酒,這是法國大餐中的經典之筆。酒的選擇和搭配規矩很多,比如,吃海鮮要配白葡萄酒,吃紅肉要配紅葡萄酒。
最後一道是甜食,法國人的認真、細致和對生活傾注的藝術感情都溶進這最後的甜食上。法式的甜品被認為舉世無雙,清香、軟滑的甜品,使就餐的尾聲完善而回味無窮。
晚餐後喝杯濃咖啡,吃一、二個水果,一塊雪糕,那是一天勞累後的享受。喝葡萄酒、蘋果酒、薄荷酒,吃焗蝸牛、大鵝肝、黑蘑菇以及百合,則是法國人樂而不疲的快事。
飲食習俗中忌諱菊花、杜鵑花以及一切黃色花、紙花。對墨綠色也抱有反感,認為這些顏色都是不吉利的,故在法式餐廳的擺設和鋪台中應注意。在就餐時,法國客人一般不歡迎有人遞送毛巾。
法國的乳酪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它是由牛奶、羊奶(包括山羊奶)混合加工而成,並有半凝固態、凝固態以及干塊狀的,又由於其顏色、味道的不同,可有上百種不同的乳酪。
除此之外,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
巴黎的咖啡館時尚已延續數個世紀。早在168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來到這里創辦了第一家咖啡館後,巴黎的咖啡館就一直興盛不衰,但長足的發展卻是近20年內的事,這不僅得益於巴黎這個世界文化名城,更在於旅遊業的興起。有人說,不到巴黎你絕對不能說自己已經去過歐洲了,不進巴黎的咖啡館,你不能說到過巴黎。巴黎大概有1萬家咖啡館,在巴黎城內外,人行道、廣場、花園,幾乎無處不是咖啡館,並且生意異常紅火。咖啡館猶如巴黎的靈魂,幾乎各種社會活動都出現在咖啡館。情人邂逅、談天、做生意、賭博和游戲等,都成為咖啡館里的景觀……巴黎的咖啡館成為城市的媒介場所,也成為親情交流的紐帶。咖啡館成為巴黎時尚的另一緣故是,進咖啡館喝咖啡並不昂貴。你只要花1法郎就可以在裡面坐上數小時,夜間也不例外。為吸引顧客,巴黎咖啡館大都成為無煙館。因此,許多煙民都在大街上吸煙。
巴黎的咖啡館還有一大特色,即色彩紛呈、花樣別出,流動的、異國的、聲像的、餐館式的、奢華的、固定的、簡陋的、英語的、德語的、正宗法語的等等,無奇不有。巴黎的咖啡館甚多,但你卻難以找到同樣風格的。這里,人們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淡雅的木製裝飾大受青睞。哪一種人上哪一種咖啡館,巴黎人十分講究。你若與情人約會,就請進皇太子咖啡館,因為那裡擁有最具有情調的色彩。你若是遊客,需要領略最具有巴黎特色的菜餚,那麼就請進埃菲爾咖啡館,因為你從壁式屏幕畫面上可以觀賞到巴黎全景,並品嘗到最負盛名的菜餚。總之,巴黎的咖啡館已成為一種特色文化。人們進咖啡館,不一定要以喝咖啡為目的,或許為觀賞、交易或約會。巴黎的咖啡館已遠遠超出喝咖啡的含義。
現代的法國美食是法國傳統美食的繼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現代法國人更加崇尚的是營養美食,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尤其對女士來說,營養美食的目的是為了永葆青春。
但是,不管社會發展到如何現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得如何前衛,法國始終未丟棄本國傳統而古典的美食藝術。為了不使下一代的味蕾退化,政府定期請飲食專家到小學校進行味覺檢查和訓練,以使孩子們有一個正常的味覺,能夠充分享受悠久知名的法蘭西美食,在食品的製作過程中也盡量保持傳統的烹制手段。
麵包是法餐中的主要佐食。20世紀70年代,為了提高效率,麵包生產商曾經採用大機器生產,結果破壞了麵包的原始味道,市民反對,政府又下令重新恢復手工生產。直到今天,法式麵包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這和法國人的鍾愛和維護是分不開的。
法國美食介紹
一、法國經典美食——鵝肝
在國內,法國菜所代表的是精緻浪漫高雅和昂貴,真正名貴的法式料理,吃一餐可能達一人7千元左右,價格全賴菜餚的種類而定,由於法國菜極重視原料素材的新鮮上等,所以國內法國餐廳多半採用空運現吃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老饕慕名而來,也造成了法國菜的價格居高不下的盛況。
二、法國經典美食——黑菌(松露菌)
“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長在地下的菌菇。在法國有“黑鑽石”美名的松露,嚴格來說並不算是菇類,因為它寄生在樹木的根部,深藏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訓練有素、嗅覺靈敏的狗才能發現它的蹤影。 松露對於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處理不當的話,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減輕了就意味著鈔票不見了,常令老闆們心疼不已。因此,為了保存松露,於是便開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米桶里,或與雞蛋共處一室。結果產生了讓人意外的驚喜,米與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氣味,同時又讓松露的水分不會快速 蒸發,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風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節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間,波爾多酒和一般的紅酒都可以搭配著喝。
三、 法國經典美食——魚子醬
世界三大美食中最廣為人熟悉的“魚子醬”,其實就是鹽漬的鰭魚魚卵。這種享負盛名的美食,早於十三世紀,就被喻為人間的極品。傳聞當時在丹麥的一份報章上,曾提到當地一家工廠接到製造鰭魚魚子醬訂單的要求,這應是魚子醬的最早記載。
除了鰭魚外,魚子醬也會用到鱒魚、鱘魚、鱈魚、鱣魚等等材料。其中,尤以鱣魚最為特別,因其生長的地方僅限於裏海和黑海。魚子醬可以搭配任何材料,仍不會 失去其鮮美風味,無論是冷盤,美酒,糕點等等,無一不可和魚子醬配合成絕妙的菜式。如果真的要說魚子醬最常使用的地方,大概算是和香檳配合的開胃菜吧!
法國地區特色 法國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國菜必須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畫的菜餚滿足視覺;撲鼻的酒香滿足嗅覺;入口的美味滿足味覺;酒杯和刀叉在寧靜安詳的空間下交錯,則是觸覺和味覺的最高享受。這種五官並用的態度,發展出了深情且專注的品味。
近年來,法國菜不斷的精益求精,並將以往的古典菜餚推向所謂的新菜烹調法(Nouvelle Cuisine),並相互運用,調制的方式講究風味、天然性、技巧性、裝飾和顏色的配合。法國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含有許多地域性菜餚的特法國北部畜牧業盛行,各式奶油和乳酪讓人食指大動。南部則盛產橄欖、海鮮、大蒜、蔬果和香料。
法國不同地區飲食特色
(一)、 BURGUNDY伯根第地區
甘甜的紅酒
伯根第地區產有大量的紅、白葡萄酒、過螺、雞及芥茉醬。著名的菜餚是紅燴雞、紅酒燴牛肉,伯根第烤田螺。法國是世界上引以為傲的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的產地之一,因此,法國人對於酒在餐飲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講究。如在飯前飲用較淡的開味酒;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飯後則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類。另外,香檳酒慣用於慶典時較多,如結婚、生子、慶功等。
(二)、 NORMANDY諾曼底地區
鮮美的海鮮
諾曼底地區產有大量的海鮮、牛油、鮮奶油及蘋果。較知名的菜餚是諾曼底燴海鮮。另外在許多菜餚中加入蘋果,成為此地區最大特色。
(三)、 CLSACE堪薩斯地區
特產鵝肝醬
法國最具盛名的鵝肝醬即產自此區。較知名的菜餚是起司培根蛋撻,及酸菜什錦熏肉。
(四)、 PROVENCE普凡西地區
鮮美的牛排
因為鄰近地中海及義大利,所以其菜餚較偏向義大利口味。在菜餚烹調製造過程中常用多量的橄欖油、大蒜、蕃茄、魚及各式香料。知名的菜餚是馬賽式海鮮及普凡西田雞腿等等。
法國菜在材料的選用較偏好牛肉、小牛肉、羊肉、家禽、海鮮、蔬菜、田螺、松露、鵝肝及魚子醬;而在配料方面採用大量的酒、牛油、鮮奶油及各式香料;在烹調時,火侯佔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如牛、羊肉通常烹調至六、七分熟即可;海鮮烹調時須熟度適當,不可過熟,尤其在醬料(Sauce)的製作上,更特別費功夫,其使用的材料很廣泛,無論是高湯(Stock)、酒、鮮奶油、牛油或各式香料、水果等,都運用的非常靈活。
(五)、 出名的法國起司
法國的起司(Cheese)也是非常有名,種類繁多。依型態分有新鮮而硬的、半硬的、硬的、藍霉的和煙熏的五大類;通常食用起司時會附帶麵包、 乾果(例如核桃等)、葡萄等。另外,法國菜在享用時非常注重餐具的使用,無論是刀、叉、盤或是酒杯,因為這些均可襯托出法國菜高貴之氣質。
⑷ 法國飲食文化是什麼情況
法國飲食文化聞名於世,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一種類似「圖騰」的價值。法國美食具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法國人不僅僅是為了「吃」而小聚,更是為了「談」,即彼此感情交流的需要。因此,衍生了各種飲食文化:菜餚文化、咖啡文化、就餐文化、乳酪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它們共同組成了獨特的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飲食文化概述法國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在吃的同時也要求調動人的多重感官——視覺、嗅覺、味覺等,所以法國的飲食無疑是一種享受的飲食。通常一道正宗的法國餐,會由多種元素構成,而它們也就是法國飲食文化的組成文化。
最後,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168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在法國創辦了第一家咖啡店,自此,巴黎的咖啡館就長盛不衰。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法國的文學藝術新思潮也在這里生根發芽。自上世紀以來,咖啡館也成為社會積極分子的活動中心,目睹了法國政治、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法國飲食文化特點自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餐飲條目以來,法國美食首例申請成功。一個國家的美食獲得這樣的榮譽尚屬首例,入選名錄是對法國飲食文化的最佳認可。法國飲食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文化特點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矚目。
1.法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
法國飲食經歷了從食為果腹到筵席之樂的長期發展過程,它是法國幾個世紀以來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
在亨利二世在位之前,法國還是出於用手抓飯的「蠻荒」狀態。這一切直到亨利二世迎娶一位義大利公主凱瑟琳·德·美蒂奇為妻,帶去了大批隨從,包括廚師、僕人、種菜和飼養家畜的農人、設計爐灶的工匠等,還有全套的義大利餐具。隨著凱瑟琳成為王後、太後,法國宮廷宴席上開始了「全盤意化」,刀叉代替了手抓,法國人開始優雅地舞刀弄叉起來。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美食烹飪的技藝達到頂峰,如今品種繁多的法餐、風味各異的奢華菜式原型皆來源於那個時期,廚師成為既高尚又富有藝術性的職業。
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隨著一批技藝高超的御廚流落民間,烹調技藝才得以以一種大眾文化的姿態在社會各階層中流傳開來,真正植入法蘭西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經歷了普法戰爭,蝸牛正式登上法國人的餐桌,也標志著法國美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豐富,從此登上世界美食的巔峰。
2.法國飲食文化富有濃厚的文化情感積淀
法國人賦予美食超越吃和事物本身的文化意義——對美食的欣賞和所代表的樂趣,也形成了法國人對日常生活的態度。它蘊含了文化、藝術以及人情世故,是法式簡約而不簡單的優雅生活和法蘭西民族的美食和文化相融合的體現。
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法國人將廚房作為家中所有房間的最愛,人們樂於花大量的時間在廚房按照正規的步驟烹飪,並享受和朋友一起分享大餐的平等溝通的樂趣。
3.法國飲食具有開放性特點
法國人對飲食的精緻講究成就了法蘭西民族「世界美食家」的頭銜,創立於1900年的《米其林餐飲手冊》以法國標准對全球餐廳進行評價,具有「美食聖經」的榮譽。世界各地的餐廳也以名列其中為榮。
法國飲食文化已經開始影響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標准,每年吸引了80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廚師前來參觀學習。這些人的到來不僅使法國飲食更加美名遠揚,同時也讓法國的飲食在這樣的文化交流中博採眾長,豐富發展有所創新。
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法國飲食文化也作為一種商品經濟擴展到世界各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美食在全球已經成為法國的代名詞之一。日本有5000多家法國餐廳,美國有4000多家,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法式烹飪學校。
法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原因法國飲食的形成和獨特的飲食文化是眾多因素下的產物。「法國人是為吃而生存」,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法國人對吃的藝術追求。法國先後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和國,在歷屆共和國期間法國也爆發了多次革命和戰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法國飲食文化應運而生。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理和經濟條件為法國飲食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法國是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國家,這就為法國菜的食材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歷史上,很多家庭以畜牧業為主要謀生手段,這就讓豐富的肉類菜餚登上了法國人的餐桌。另一方面,山區的人民為了將乳酪保存較長時間,就製作了堅硬的乳酪,也進一步擴展了乳酪文化。
第二,法國人的民族性為法國飲食文化創造了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法國人具有濃厚的浪漫情懷,他們享受生活,並為此創造了一系列浪漫美妙的生活習俗。法國貴族性喜奢靡和享受,在宮廷宴會、狩獵等場所,大量的美食與葡萄酒必不可少。比如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愛好奢華,在他統治時期的宮廷筵席之豪華已經位列歐洲之冠,這也刺激了法國飲食的再發展創造。
當然,法國人對於飲食也十分注重,他們認為「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的造福更大」。對於美食的孜孜以求和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得法國菜經久不衰並煥發新的活力。
第三,博採眾長的開放性豐富了法國飲食文化體系。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德國、瑞士、盧森堡、義大利、西班牙等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法國飲食博採眾長,比如法國美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託於義大利美蒂奇家族。同時,法國的飲食文化也更方便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現在米其林餐廳開遍全球,在美食界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同時也為法國飲食文化體系豐富了內涵。
法國飲食文化以其精緻可口的味覺享受和奢華獨特的就餐氛圍傲立世界美食王國,也為我們帶來了迥異於中華美食的文化。讓飲食成為一種享受,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法國飲食文化給我們的啟示和經驗還有很多。
⑸ 書籍連載-《法國媽媽育兒經》
這是一部半自傳、半人類學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經出版即獲得全世界父母和媒體的強烈關注。 美國記者帕梅拉·德魯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巴黎養育孩子之後,她驚訝地發現:法國父母看上去並沒有做什麼特殊的功課;但比起美國孩子來,法國寶貝行為得體得多,更有耐心和自控力。
法國孩子6歲前不識字,卻並沒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好,聰明、有創造力,而且極富藝術天分。 難道法國寶貝都是自學成才的? 德魯克曼遍訪法國的學者、醫生、家長,探尋能培養出聰明耐心的寶貝和成為輕松的父母的秘訣。神奇的法式育兒智慧讓她驚嘆不已。
本書從懷孕、喂養、習慣養成、入托等各個方面對法式育兒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結合權威的人類學、教育學著作對這些做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行分析,為0-6歲孩子家長提供了全新的育兒視角和選擇。
前 言 為何法國媽媽更勝一籌?
為什麼法國孩子不亂扔食物?為什麼法國父母從不訓斥孩子?那圍繞在法國家庭的不可見的文明力量究竟是什麼?我確信,法式育兒的秘密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從未有人追尋過。
第一章 「你在等待一個孩子嗎?」
我開始覺得,在法國育兒將會非常不同。我坐在巴黎的咖啡館,肚子大到頂著桌子,也沒有人跳出來警告我咖啡因的害處。正好相反,看到我大腹便便,陌生人唯一問的問題是:「你在等待一個孩子嗎?」我停頓一下才反應過來,意識到他們是在問:「你懷孕了嗎?」
第二章 法國媽媽「獨特的孕期生活」
法國媽媽沒有捧著育兒書來啃,也不迷信專家的意見。「我不認為按照書本就能養好孩子,你還是要憑自己的感覺。」一位法國媽媽說道。
第三章 孩子會「搞定」他自己的夜晚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法語句式,意思是:「孩子自己能睡整夜覺。」我認識的巴黎朋友和熟人中,大部分人的孩子在出生後2~3個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覺。令人郁悶的是,他們雖然聲稱他們的寶寶可以睡整夜覺,卻無法解釋原因。大多數人堅稱:他們什麼都沒做,孩子是自學成才的。
第四章 讓寶貝學會「等待」
大約從4個月大開始,大部分法國寶寶都有了固定的吃飯時間。就像睡覺技巧一樣,法國父母認為這是常識,不是什麼育兒理論。可是所有這些法國寶寶,是如何做到等4個小時才吃下一餐的呢?
法國人好像集體完成了一個奇跡,不但讓寶寶能夠等待,而且還能夠開心地等待。他們究竟做了什麼,把普通的孩子變成了耐心的小大人兒?
第五章 孩子知道一切,他是個小大人
巴黎的孩子一般到6歲才開始學習游泳。而這之前的游泳課,只是讓孩子「發現」水,啟迪孩子感受在水裡的感覺。
第六章 入托?別緊張!
我們應該擔心的不僅僅是糟糕的日托中心是否會導致糟糕的後果(當然這是肯定的),還有孩子在一個糟糕的日托中心會如何不開心。我們是如此關心孩子的認知發展,但卻忘了問孩子在日托中心是否開心,他們是否正在獲得積極的引導。而這正是法國父母所討論的。
第七章 法國媽媽更「輕松」?
法國媽媽不僅時髦,在其他方面也與眾不同。從大多數美國媽媽身上,你都能看到疲勞、擔心,以及隨時處在爆發邊緣的情緒。但法國媽媽們則沒有,她們很少失態。
她們私底下有沒有什麼掙扎?她們肚子上的肥肉去哪兒了?法國媽媽真的那麼完美嗎?真是這樣的話,她們對此感到高興嗎?
第八章 世間沒有完美的媽媽
法國媽媽在給孩子大膽斷奶後,都會重新調整身心返回工作崗位。當我告訴美國人我有個孩子,他們通常會問:「你還工作嗎?」而法國人則會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法國媽媽是如何處理對孩子的內疚感的呢?她們似乎天生就能找到一種平衡,就算不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也能營造出和寶貝經常在一起時那種平靜的氛圍。
第九章 「香腸便便」--法國寶貝的「專屬臟話」
法國人認為孩子的搗亂、不乖,只是調皮的小動作。所以每次寶貝做錯事或者挑戰權威的時候,父母不必感到崩潰,更不用採取嚴厲措施。
「香腸便便」,是寶貝們的「專屬臟話」。和我聊天的法國父母說,這是孩子們表示藐視世界和規矩的一種表達方式。孩子們已經有那麼多規則和限制了,他們也需要一點兒自由。
第十章 雙胞胎的降臨
我已經能夠將學到的一些法式育兒法用在雙胞胎身上了。我漸漸讓他們適應那種每天只喝4次奶的國民飲食計劃。從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除了下午茶時間,他們從不吃零嘴。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對他們嘗試「暫停法」。有一對沒有獨立房間的雙胞胎,加上幾尺外還有一個稍大一點點的孩子,想要嘗試什麼事,都實在是太難了。
第十一章 「我好愛這法棒麵包啊!」
法國女人毫無疑問地對同時扮演媽媽、妻子和職員的角色疲倦不堪,但她們不會反過來將壓力歸咎於丈夫,或者至少不會像美國女人那樣帶著怨恨和抱怨。
這些媽媽更傾向於找到一種平衡,她們很少對男人的缺點和錯誤喋喋不休。因此法國男人對妻子的態度也會更慷慨,這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她們的所作所為都沒有順著女權主義者的劇本走,但看起來卻讓家庭更和睦。
第十二章 你只需要嘗一下
法國孩子似乎可以吃任何食物。在這個問題上,我禁不住問:法國家長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怎麼把孩子變成小美食家的?為什麼法國孩子不吃零食、不發胖?法國孩子們又是如何適應這種飲食習慣的呢?
第十三章 媽媽才是「老闆」
法式育兒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部分是:保有家長權威。法國孩子非常聽話,他們不會時不時就匆忙離開、頂嘴,或者無休止地討價還價。但他們又不是一味順從,法國孩子頭腦靈活,還保有自己的個性。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家長又是如何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保持一致性的呢?
第十四章 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
讓孩子們「過自己的生活」,不代表要把他們丟到野外去或者放棄他們,而是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品位、快樂和對世界的體驗。讓孩子適當獨立,會讓他們變得更有韌性和自力更生,這是法式育兒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法國,4~10歲的孩子們能離開父母參加8天的學校郊遊,也就不奇怪了。
後 記 我的「法式」孩子和生活
真正讓我融入法國的是發現法國人育兒的智慧。我學到了孩子其實可以更獨立,他們的行為可以受思想控制。但更多的「法式」教育則需要家長轉變他對自己和孩子關系的看法,以及對孩子的期待。
⑹ 法國人的飲食 生活習慣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人飯前用一個小時來品嘗開胃酒,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當他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強烈的飢餓感了。而且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都要停頓無數次,進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及對食品的品味和贊美,幫助他們輕松地保持身材,
法國女孩子的食物都是小份的。典型的法國烘製的牛角麵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而美國產的這種麵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換句話說,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習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
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一般在下午兩點之前攝入的熱量佔一天總量的的60%,隨後是一頓簡單的晚餐。而在中國,人們經常一整天都在餓著自己,在晚飯的時候,卻是吃得又好又飽。因為法國人午餐吃得很滿足,因此不需要隨時吃零食,這也幫助他們控制了體重。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各有其傳統的風俗、習慣,諸如,中國重孝道,日本講茶道,巴西愛足球,英國嗜讀報等等。我們知道了這些,對國際友好交往和對外經濟合作,是大有裨益的。那麼,女士最愛打扮、男士飲酒如水的法蘭西,究竟有哪些獨特風情和禮俗呢?我在首都巴黎的短暫停留中,通過悉心地觀察和留意的聆聽,了解並信手采寫了他們在飲食、婚俗、教規、生肖、狗業和禁忌等方面的一些主張和做法。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⑺ 法國小學生課餘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關於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在國內也一直是爭議頗多。而在法國,小學教育格外開通,小學生幾乎沒有家庭作業,法國政府還曾立法禁止給小學生布置作業。4月8日,記者聯系了幾位在法國生活多年的青島人,聽他們講講他們眼中的法國小學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1法國小學生一年休近200天
「在法國,幾乎很少能看到放學的小孩背書包,根本不像國內的小孩那樣,有時候都要用上行李箱。」在法國克魯茲留學的李星告訴記者。「在法國留學的幾年中,關於法國小孩跟中國小孩的區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就是,他們是真的很快樂,課外活動很多,很少見他們愁作業,而且法國小學生休息日也很多,除了每周必要的周末休息之外,像其他的一些耶穌日之類的節假日也要休息,一年要休將近兩百天呢。」
在法國巴黎留學的劉棟則有機會在當地社區當了一次家教,可是僅僅一個星期之後他就放棄了。「我當時跟著幾個法國朋友在當地的社區做義工,正好有當地的小孩很喜歡數學,就希望學些數學方面的知識。而他們都覺得中國學生的數學都很好,就讓我給他們講課。」劉棟告訴記者,但是那次的講課卻讓他印象深刻,不是題目太難,而是內容太簡單。「他們很多都是四五年級的小孩,但是一看他們的課本,還是在學乘法,而且我都不知道有什麼好教的,3乘以8是24,他們還要問為什麼?這個怎麼講,我們乘法表都是這么背的啊。」
2 不少家長為作業掐架
雖然作業少,但一點作業也不做似乎也是不現實的。可近日,法國一家在國內有很大影響力的家長聯合會「學生家長理事會聯盟」就提出了一個「15天無作業」的倡議,呼籲各小學從3月26日開始,在15天之內不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可謂將孩子的課業負擔降低至零。
他們在網上建立了一個名為「今晚無作業」的博客,兩周以來,網站瀏覽次數已達到兩萬人次。他們的觀點就是:讓孩子在家裡做作業是「無用」的,因為「如果孩子沒有能力在學校完成作業,那麼他在家裡也不可能完成。」而取消家庭作業則可以「使家長不必去做本應屬於學校的工作」。這一倡議在受到支持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保守家長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早期教育。
在法國留學的戴選婕告訴記者,她在法國已經待了三年,因為房東的小孫子就在讀小學,也讓她對法國小學生的教育有了些許了解。「這種有影響力的家長協會也不少,每派的觀點也不太一樣,如果雙方有分歧的話,相互辯論起來也是正常的。」
3 政府曾立法禁止布置作業
因為在國外選修過教育學,對於法國的小學生教育,劉棟了解很多。他告訴記者,法國還曾經出過一項法令,禁止給小學生留家庭作業。「1956年的時候,法國政府頒布了這項法令,禁止學校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但是為什麼現在法國小學生還是有作業呢?劉棟解釋說,當時這項法令要求「任何筆頭作業都不得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也有不少老師堅持覺得應該保留家庭作業,所以會布置閱讀作業給學生。「但是有些家長就是覺得不應該給孩子布置作業,一方面他們覺得監督孩子作業應該是老師的責任,不應該推給家長,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因為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留作業會給孩子帶來教育上的不平等。」
「其實法國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干預很少,即便是十多歲的小學生 ,家長也習慣將他們看成大人,相信他們自己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戴選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