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何能一反常態打敗法國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已經知道利弊,所以在增加士兵戰鬥力這件事情上做了很多的准備,在西方國家購買了非常多的槍炮,建了新型的軍隊,並且還經常學習西方軍隊在作戰和管理上的經驗,讓清朝軍隊的戰鬥了提升了很多,所以清朝軍隊在與法國軍隊對抗的時候已經是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了。
不過就是這樣的軍隊還是讓慈禧等人非常害怕,因為他們一直下不了決心對抗,所以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清朝的軍隊也因為他們的怯懦不戰而敗,之後被逼無奈與法國簽訂了非常不平等的條約,如果當時慈禧他們能夠勇敢一點,也許就不會出現之後的八國聯軍侵略了。
B. 馮子材怎樣打敗法國人的
在中法鎮南關戰役中,面對法國大炮兇猛的軍隊,身著短衣、草鞋和長矛的風子沖向法國軍隊,隨後他的兩個兒子也沖向長矛。在馮子材的啟發下,子才七十歲的全軍奮勇作戰。
關外的英勇遊客也參與了這場戰斗。幾十人被追捕到關外,然後返回。最後,鎮南關戰役勝利,法國人匆忙逃亡。豐子才乘勝追擊,法國佔領的狼山等地相繼被奪回。
這時,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的指導下發布了停戰令,馮子才痛恨撤軍。
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法國內閣總理茹費里因此倒台。
(2)馮子材如何打敗法國人擴展閱讀:
鎮南大捷:
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兩國因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兵戎相見,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扎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兩廣總督、廣東巡撫便任命賦閑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起用他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
光緒十一年(1885年),馮子材奉命率10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8營。這支共9000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
兩天後,清廷諭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國門失陷,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線群龍無首,亂作一團。署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得到大家的擁護。
光緒十一年(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縱橫沖殺,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
接著,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恰在此時,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指導下發布停戰令,馮子材含恨撤兵。
C. 鎮南關大捷消滅了多少法軍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政府在與西方列強的交戰中,大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其中,鎮南關大捷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場勝仗之一,它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捷。
這場戰爭發生在1885年3月,也就是清光緒十一年,它是整個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當時,法國軍隊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強行進攻越南,並強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意圖讓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變成法國的殖民地。消息傳回國後舉國嘩然,慈禧太後只好下詔向越南派兵,中法戰爭也由此拉開序幕。
此後近一年半的時間里,清軍與法軍在越南展開多次交鋒,但由於清軍軍心渙散、武器落後,所以在交戰過程中幾乎是節節敗退,最後讓法軍一口氣打到了中越邊境,並且成功攻破了清政府的邊境重鎮鎮南關。
關於這場戰役究竟消滅了多少法軍?目前有三個版本的說辭:
第一個版本是清政府的官方說法,他們在報告中聲稱“斃匪千餘,斬首數百,傷者不計其數,洋人自謂入中國以來,未有如此次之大敗者。”也就是說,這場戰役共打死法軍約一千多人。
第二個版本,是法國軍方的說法,他們在報告中宣稱:“在這場戰役中的第一天,法軍總共死4人、傷25 人;第二天總共死70 人,傷188人。”這樣算下來,這場戰役法軍共計戰死74人,傷213人。
第三個版本,是越南方面的說法,他們聲稱在打掃戰場時,發現戰場大概一千個首級中有一百多個見真鬼頭,也就是法國人的屍體;最後他們一共看到有三百多具法國士兵屍體被拉出去示眾,所以法軍的死亡人數應該在300人左右。
那麼,究竟哪一方的數據更可靠呢?我個人覺得越南方面的數字更可靠,因為中國方面為了彰顯自己的勝利,自然免不了會有些擴大戰果;而法國方面為了挽回臉面,自然免不了要把損失往小的報,而越南方面並沒有這兩方面的顧慮,所以相對要更客觀一些。
D. 1985年3月,在中越邊界,70歲老將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軍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
是年2月中旬,法國再次增兵越南,在法軍統帥波里也指揮下,集中兩個旅團約萬餘人的兵力向諒山清軍發動進攻,越南北圻戰場東線的清軍,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2月13日,法軍未經戰斗,即佔領戰略要地諒山。2月23日,法軍進犯文淵州,守將楊玉科力戰犧牲,清軍紛紛後撤,法軍乘勢侵佔廣西門戶鎮南關,炸毀關門,直逼中國邊界。法軍還在關前廢墟中插上一塊木牌,得意地用漢字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廣西軍民則在法軍退走後在關前插上木樁,寫上「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作為對侵略者的回答。 鎮南關大捷由於潘鼎新的戰敗,清政府革去他廣西巡撫職務,清廷電令年近7旬的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斗爭。馮子材決心「保關克諒」,並相機出擊收復北圻各城。馮子材趕到鎮南關後,根據前線清軍各部之間多存派系門戶之見的情況,首先召集前敵諸將曉以大義,使各將領在抗擊侵略者的斗爭中團結起來。各將領共推馮子材為前敵主帥,統一指揮協調各軍的行動,這就為挽回敗局創造了必要的前提。當時,法軍由於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已從鎮南關退至文淵(關外15公里處)、諒山,准備組織新的進攻。馮子材親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據當前敵情和鎮南關周圍的地形條件,決定在關前隘地區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陣地。關前隘在鎮南關內約4公里處,系鎮南關通往內地之要沖,東西山嶺對峙,中間有一條長2公里多、寬1公里多的盆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馮子材親督士卒用土石築起一道長1.5公里、高7尺、寬4尺的土石長牆,橫跨於東西山嶺之間,牆外挖成深4尺的壕塹,並在東西山嶺修建堡壘多座,形成一個完備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時,廣西前線清軍共有90餘營4萬餘人,分駐於鎮南關至龍州一線。廣西巡撫潘鼎新畏葸怯敵,遠離前線;馮子材親率所部萃軍9營扼守長牆及兩側山嶺險要,充作第一梯隊,擔任關前隘主陣地正面防禦。總兵王孝祺部8營屯馮軍之後為第2梯隊;湘軍統領王德榜部10營屯關外東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並威脅敵之後路;馮子材另以所部5營屯扣波,保障右翼安全;廣西提督蘇元春部18營,屯關前隘之後2.5公里的幕府為後隊;另有12營屯憑祥機動。總計前線兵力約60餘營,3萬餘人,一切准備就緒。
3月中旬,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經扣波襲艽封、攻牧馬,繞出鎮南關之北,急調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敗了法軍迂迴的企圖。19日,有人密報法軍將入關攻打龍州,為了打亂法軍的進犯計劃,馮子材決定先發制人。於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法軍占據的出擊文淵(今越南同登),擊毀敵炮台兩座、斃傷法軍多人取得較大勝利。清軍的主動進擊,打亂了法軍的作戰部署,迫使法軍東京軍區副司令尼格里上校決定不等援軍到齊即向清軍堅固防禦陣地發起進攻。23日晨,法軍第2旅千餘人趁濃霧偷偷進入鎮南關,另以千餘兵力屯於關外作預備隊。
上午9時30分,大霧開始消散,法軍兵分兩路組織進攻:第一四三團第1營和外籍軍團第2營等沿東嶺向大小青山方向實施主攻;第一一一團第1營沿關內谷地前進,向長牆進攻,企圖在主攻部隊得手後兩路夾擊,攻佔關前隘清軍防禦主陣地。法軍主力在炮火掩護下,攻佔東嶺三座堡壘。並猛攻長牆。馮子材指揮所部頑強抵抗,一面商請駐於幕府的蘇元春部前來接應,並通知王德榜部從側後截擊敵人。在丟失三座堡壘的危急關頭,馮子材大聲疾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何以生為?」守衛清軍在馮子材的愛國熱情鼓舞下,英勇抗擊,誓與長牆共存亡,阻止了敵人的前進。
下午4時許,蘇元春率部趕到東嶺參戰,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襲擊法軍,並一度切斷了敵人運送軍火、糧食的交通線,牽制了法軍預備隊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東嶺的戰斗,戰斗呈膠著狀態,入夜,清軍進一步調整部署,由蘇元春部協助馮子材守長牆,王孝祺部奪西嶺,陳嘉部守東嶺。馮子材還另調駐扣波的5營馮軍前來抄襲法軍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揮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分三路再次發起攻擊,沿東嶺、西嶺和中路谷 鎮南關大捷地進攻關前隘陣地。馮子材傳令各部將領:「有退者,無論何將遇何軍,皆誅之」。經激戰,法軍接近長牆,馮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沖向法軍。全軍感奮,一齊出擊,與其進行白刃格鬥,戰斗異常慘烈。
戰至中午,終將中路法軍擊退。與此同時,陳嘉部、蔣宗漢部在東嶺與法軍展開了激烈爭奪戰,傍晚時分,王德榜在擊潰敵之增援部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被占堡壘。這時,王孝祺也已擊退沿西嶺進攻之敵,並由西嶺包抄敵後,使其腹背受敵。法軍三面被圍,法軍死傷近300人,後援斷絕,彈葯將盡,被迫敗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狽逃迴文淵、諒山。馮子材抓緊有利戰機,率部乘勝追擊,於26日攻克文淵,29日攻克諒山,宣稱斃法軍近千名,重傷尼格里,後又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勝利。
E. 大清名將馮子材如何打敗法國人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是近代中國史上最為壓抑黑暗的時刻,在大清國搖搖欲墜的六十多年間。內憂外患國運多舛;幾多名臣心懷家國天下,試圖力挽狂瀾拯救危局;卻又一個個相繼沉入歷史的滾滾洪流。不同的是,有的人孜孜一生卻晚節不保,有的人以死相搏而流芳百世,他們在用生命踐行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民族英雄馮子材
1818年馮子材出生於廣西欽州,他自幼父母雙亡,後來當過鹽販,幾個月後擔心被官府抓就不幹了,改行當了木匠,後來還干過漁夫,還替人護送牛幫
鴉片戰爭時,馮子材22歲出生,此時的他已經混跡於江湖多年參加過天地會起義。還當了個小頭目,要論農民起義,他比洪秀全還早,但是後來馮子材率部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從此開始了他評判的生涯,從廣西一路追擊太平軍到了南京城,紮下了江南大營,幾年下來軍功卓著,官銜也由哨官千總副將總兵;一路升到廣西提督,攻滅太平軍後馮子材又相繼到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滅火,乾的是刀口舔血的活,為清廷立下赫赫戰功。
馮子材血戰鎮南關
從1869年開始的十年間,大清的附屬國越南內亂嚴重,越南國王向清政府求援,點名邀請廣西提督馮子材前來幫忙平叛。當時馮子材5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馮子材三次出關進入越南平叛每次都能大勝而歸,在中越邊境尤其是越南聲名顯赫人稱大清國的『南天門』;可是馮子材為人剛直不阿,常常彈劾貪官污使,官場風雲險惡,馮子材屢次遭到排擠,無奈之下他只好告病還鄉。
晚清時期列國圖謀瓜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能任人宰割,而多國對中國的土地虎視眈眈,對中國的瓜分與野心,他們製作了時局圖寫著『中國』,更為直接的將中國畫成一個披薩餅;列強們正在用刀劃分著屬於自己的那一塊。對中國官員的憤怒,置若罔聞,如何敲開中國的大門,是各國列強思考的一個問題。英國佔領香港進一步進攻廣州。日本選擇了朝鮮作為跳板,而法國選擇了越南。
民族英雄馮子材故居
北黎事件,清兵這一次格外地能打法軍死亡20多人,這一下可氣壞了法國公使。談判不成戰爭繼續1884年8月22日;法國軍艦突然偷襲,停泊在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惶應戰,由於裝備老化落後,實力差距巨大海戰不到一個小時,福建水師的11艘戰艦就有9艘被擊毀,另外兩艘自沉,19艘運輸船全部沉沒,水軍官兵殉國76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而法軍僅5人死亡,15人受傷,3艘軍艦受傷,隨後發過海軍摧毀了馬尾造船廠和兩岸炮台,史稱馬尾海戰,馬尾海戰慘敗激起國人的極大憤慨。1884年,清政府被迫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正式宣告爆發。
民族英雄馮子材
這時,朝廷又想起了曾經的『南天門』老蔣馮子材,早在半年前,先前把馮子材排擠走的張樹聲就派人來請過,來的兩個小吏趾高氣昂,結果吃了閉門羹,馮子材以『舊病未愈』為由給回絕了,
這一次,兵部尚書兼欽差大臣彭玉麟親自來到欽州,雖然乘坐八抬大轎而來,彭玉麟卻早早下轎步行來到馮府門口,一看;馮子材正在干木匠活兒,兩個人來到客廳,彭玉麟先是痛陳法國人尋釁滋事,福建水軍全軍覆沒,不僅如此,還企圖『北擾直隸脅京師』聽到這里馮子材怒火中燒,沙包大的老拳青筋畢露,猛地錘在桌子上,法寇小丑膽敢如此橫行,不予懲戒,怎能警戒異類而大振國威』聊到當今的中法戰事,馮子材雖然足不出戶卻自有一番精闢的看法,彭玉麟看時機已到,單刀直入地問道,『萃翁能否出山相助老夫與香帥一臂之力』隨即拿出朝廷所賜的一把龍頭大刀,文官三品以下武官二品以下可以先斬後奏馮子材壓抑多年的蠻橫勁上來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蒙垂愛敢不效命』聽到這里,早在等在門外的老部下們都走了出來。個個喜笑顏開,終於又有仗打了。
民族英雄馮子材
作為當時大清國外交和軍務的實際掌權者,李鴻章是名符其實的主和派,向來與張之洞左宗棠為代表的主戰派不和,對任用馮子材抗法,他特意寫了一封奏摺,提出了一個問題;其中最精煉的就是說馮子材有『四不能戰』
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不能戰一也
腹中無墨胸無韜略不能戰二也
兵械簡陋殺傷力弱不能戰三也
萃軍狼軍戰法過時不能戰四也
在李鴻章看來,馮子材只是一介武夫,又老又沒文化,不僅兵器差,還在用過時的戰術,這怎麼能和法國人打仗呢?聽聞李鴻章『四不能戰』的嘲諷,馮子材針鋒相對的上書。細數自己有『四能戰』
其一人老節堅久經沙場能戰
其二胸存正義腹有遠謀能戰
其三赤膽忠肝保土安民能戰
其四眾志成城牛犢驅虎能戰
當時朝廷之上,有人嘲笑馮子材這是『嘩眾取寵』但是左宗棠卻認為,當今朝廷敢於『嘩眾取寵』的人也不多了兩廣總督張之洞同樣在奏章中稱,馮子材『老成宿將熟習邊境軍務威望遠播馮雖老聞未衰將才難得』在他的推薦之下,馮子材取得廣西關外幫辦軍務之職,萃軍隨即開赴鎮南關前線。
民族英雄馮子材
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了,但是馮子材將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廣西名將,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它留下的不僅是值得後人稱頌的事跡,更是精神財富。
曾經有幸去馮子材故居參觀,說實話真的寒酸,根本不像一個將軍的故居,零星的房子,還有一片空曠的練兵場,不像北方其他官員的府邸奢華宏偉。足以見得,馮將軍是一位值得尊重兩袖清風的人物,其實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大廳中央放著一張當時大清國的地圖,如今依然還在,那時的大清國土真的好遼闊啊!!
F. 馮子材是民族英雄,他是怎樣打敗法國人的
在構築工事,備戰就緒之後,馮子材決定出兵擾敵,引魚上鉤。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縱橫沖殺,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
接著,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法軍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馮子才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