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苔絲》中的苔絲是怎麼死的
《苔絲》中的苔絲死於絞刑。
《苔絲》是由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勞森等主演的劇情片。其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而《德伯家的苔絲》中在與克萊一起度過幸福、滿足的最後五天之後,苔絲被捕並被處以絞刑。
原著內容: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苔絲生於一個貧苦小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個富老太婆家去攀親戚,結果她被少爺亞歷克誘奸,後來她與牧師的兒子克萊爾戀愛並訂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卻沒能得到原諒。
兩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幾年後,苔絲再次與亞歷克相遇,後者糾纏她,這時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與仇人同居,不久克萊爾從國外回來,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無情,在這種情況下,苔絲痛苦地覺得是亞歷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爾便憤怒地將他殺死。最後她被捕並被處以絞刑。
(1)苔絲是法國的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苔絲的悲劇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女子被資產階級腐朽的倫理道德、偽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毀滅的悲劇。而苔絲自身的資產階級道德與宗教道德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因為她無法擺脫那些傳統道德對自己的束縛,是她性格中軟弱的一面,另外以亞雷為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是造成苔絲不幸的直接原因,以安琪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則是一種無形的更可怕的精神迫害。
苔絲這個形象的可貴之處正是在於她敢於向壓迫她的勢力進行挑戰。然而在強大的社會勢力面前,她的反抗不可避免地帶來悲劇。她的悲劇性命運似乎是一個人的,但實際上,她象徵著19世紀末英國農民的整個命運。
哈代借苔絲悲劇的一生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權制社會。生活在這種男權制社會下的女性註定要受壓迫和控制,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在男權制社會主流話語的衛道者眼裡,女子永遠處於依附和從屬的地位。
無辜受害者苔絲被認為是站在男權社會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對立面,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為社會所不容忍的淫女和妖女。而對男權社會的摧殘和壓迫,苔絲雖然開始了不屈的反擊甚至吶喊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壓迫的實質,但是最終仍然沒能也不可能擺脫掉男權制社會的強大而無形的控制網,而走向毀滅。
❷ 苔絲電影簡介
《苔絲》該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講述美麗的貧苦少女苔絲被命運無情戲弄的曲折人生。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苔絲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苔絲》是由法國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勞森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79年10月25日在西德上映。
該片改編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講述美麗的貧苦少女苔絲被命運無情戲弄的曲折人生。
十九世紀末,在一個叫做馬勒的村莊里,年輕美貌的姑娘苔絲(娜塔莎·金斯基飾)和她的家人過著異常貧困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苔絲的酒鬼父親獲悉自己是貴族德伯的後人,在利益的驅動下,母親異想天開地讓十七歲的苔絲到一個有錢的老太太那裡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難。
德伯太太的大兒子亞雷(利·勞森飾)風流成性,他見苔絲有幾分姿色,便假裝好心地讓她在養雞場幫工,並想方設法誘奸了她。苔絲帶著肉體與精神的傷痛毅然回到家中,但厄運並沒有就此放過她,不久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並生下了與亞雷的孩子。家人的不理解和人們的惡語嘲諷讓苔絲受盡折磨,而這個小生命在出生後不久也夭折了。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來到遙遠的南部在一家牛奶廠做工。在那裡,她認識了鄙視封建貴族、思想前衛的青年克萊爾(彼得·弗斯飾),兩人一見鍾情,並很快訂下婚約。新婚之夜,苔絲鼓起勇氣把自己的過去全盤托出,企求克萊爾的原諒,誰知貌似思想開通的克萊爾不但沒有諒解苔絲,反而承受不了打擊,隻身遠涉重洋去了巴西。
苔絲悲痛欲絕,但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只好忍受著屈辱和苦難,拚命地幹活。同時還抱著一絲希望,盼著丈夫能夠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邊。
克萊爾在巴西吃盡苦頭,貧病交加,並開始後悔當初遺棄苔絲的魯莽行為。於是他毅然從巴西返回英國尋找自己的妻子,決心與她重歸舊好。但為時已晚,原來苔絲在父親去世後,等不到克萊爾的回信,為了解脫母親和5個弟妹無處安身、無經濟來源的困境,無奈之中把自己嫁給了人面獸心的亞雷,克萊爾看到這種情況,失望地離去。
克萊爾的歸來使苔絲萬分痛苦,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毀壞她一生幸福的亞雷,並追上了離去的克萊爾。他們在荒漠的原野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後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和克萊爾被捕,在他們身後,一輪紅日冉冉升起 。
影片的拍攝由於超出預算,影片拍攝幾乎停滯,幸運的是美國導演弗蘭西斯·科波拉獨具慧眼,允諾用他的《現代啟示錄》在法國的發行收入支付《苔絲》的拍攝費用,才使這部作品沒有胎死腹中。
《苔絲》最終的製作費是1200萬美元,影片最初長達四個多小時,製片人嫌時間太長不利於商業放映,強迫波蘭斯基剪掉了一個多小時。
影片拍攝時間也非常之長,因為波蘭斯基一定要拍攝具有連續性的一年四個季節的真實鏡頭,而且選取了分布80多個地方的拍攝地點。
正面評價
《苔絲》是1979年度最佳影片 。(《洛杉磯時報》評)
《苔絲》畫面唯美而充滿了浪漫氣息,展現了英國西南部特有的田園風光。該片大體上忠於原著,用細膩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哈代的小說 。(騰訊娛樂評)《苔絲》顯露了波蘭斯基少有的柔情和細膩。他用精緻的影像重現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美景,用細膩的筆觸展現女性的悲苦命運。(騰訊娛樂評)
《苔絲》是羅曼·波蘭斯基的巔峰之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導演典雅嫻熟的技巧和對生命及人性的獨特領悟。(新浪娛樂評)
《苔絲》不僅讓觀眾目睹了小說中優美的‘風景”,而且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鏡頭後的“靈魂”。(寶雞文理學院外語系講師雷茜評)
中立評價
該片中,盡管苔絲對多舛命運的勇敢抗爭表明了她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與追求,然而苔絲的悲劇有其性格因素。正是一次次的妥協與退讓導致苔絲走上了不歸路。假如苔絲敢於違背父母意願不去認親,敢於果斷拒絕亞雷的無理糾纏,堅持拒絕安琪的求愛,結局或許會發生改變。此外,社會現實的殘酷無情也註定苔絲悲劇的必然性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胡克紅評)
負面評價
該片畫面製作精美,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震撼。但在該片中,暗示苔絲命運死亡與再生的主題被丟棄了,導演只是按照時問順序進行拍攝,許多事件被壓縮,落入了單調的模式,而四季轉換的自然景象僅僅作為陪襯和點綴。這樣看來,苔絲好像只是被命運之神驅趕著從一個不幸走向另一個不幸,完全淪為男權社會陋習的犧牲品,失卻了原作中的主題精神 。(白城師范學院講師田雪松評)
❸ 《德伯家的苔絲》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如何賞析這本小說
《德伯家的苔絲》寫作背景是在19世紀末,經過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工業的發展,侵蝕了英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父權秩序,長期以來打亂了農民在農村牧區環境中,形成的各種生活方式和習慣。許多淳樸淳樸的農民在這個時期遭受了痛苦,他們不得不從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轉變為被別人僱用和剝削的農業工人。
哈代通過苔絲的悲劇人生,強烈抨擊了維多利亞時代男性主導的社會。生活在男權社會中的女性註定要受到壓迫和控制,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在男權社會主流話語的捍衛者看來,女性始終處於從屬地位。無辜的受害者苔絲,她反對男權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雖然苔絲開始了不屈不撓的反擊,甚至大聲喊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壓迫的本質,但她仍然失敗了,無法擺脫男權社會強大而無形的控制網路,走向滅亡。
❹ <<苔絲>>發生在什麼年代,什麼地點
托馬斯•哈代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他的「性格與環境小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女主人公苔絲盡管聰明美麗、勤勞善良,但是作為被害者的她最終卻被送上了絞架。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造成她悲劇命運的根源——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
一、苔絲的悲劇首先來自社會。
在人與環境激烈的沖突中苔絲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她雖然勤勞善良、聰明美麗;但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農業工人,社會地位低下,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都不得不隨之破產。苔絲家中的老馬被郵車撞死後引起了家中經濟生活的改變。在無路可走之下,苔絲不得不委身亞雷。可見,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的經濟貧困緊密相連。這是其一。
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導致苔絲悲劇的一個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承認剝削階級壓迫人民的權力為前提的,是為維護其反動統治服務的。亞雷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卻受到法律的保護,而苔絲卻被判處死刑。這正說明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反動性,表明下層階級的小人物在社會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其三,苔絲的毀滅與偽善的宗教也緊密相連。亞雷這個偽善的人物揭露了偽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業致富的資產者和暴發戶,是一個「肉慾的人」。他設下圈套引誘了苔絲,卻利用《聖經》的典故把責任推到苔絲身上。後來他還居然變成了一個勸人行善的牧師。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只是反動統治階級麻醉、欺騙和愚弄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馬克思曾經指出:「基督教帶有假仁假義的烙印。」宗教為資產階級凌辱和玷污婦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其四,苔絲也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犧牲品。作品中安璣就是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體現者,他雖然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心理深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他自己也有過放盪行為,並得到苔絲的原諒,但他卻不肯原諒原本無辜的苔絲。本階級的印記仍深深地烙在他的靈魂深處:認為「身份不一樣,道德觀念也不一樣。」他還用傳統的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結與否,對苔絲沒有絲毫的同情,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使苔絲又被迫回到亞雷的身邊。安璣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把苔絲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二、苔絲的悲劇也與她的性格有關
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著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
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准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這樣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三、苔絲的悲劇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和不可知的命運造成的
在作品中,哈代通過設置許多偶然巧合的情節讓人感到苔絲的一生好像都由命運作祟,是命運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劇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偶然性與必然性緊密相連,偶然性是許多社會必然性與自然必然性的交叉點,是必然性的一種反映。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苔絲,其悲劇命運是社會規律的必然反映。
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暗示了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他通過法律判處苔絲死刑的描寫,把主人公毀滅的真正原因從神秘的命運移到了現實世界。盧那察爾斯基曾指出:天命是由各種社會情況、疾病、災難等幻化出來的,同時它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現象。可見,導致苔絲悲劇的不是盲目的無從追究責任的命運,而是環境和社會的力量。
綜上所述,苔絲的悲劇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有關,但這些因素都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有著直接的聯系,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反映。她的毀滅是必然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避免的。正如蘇聯文學批評家阿尼克斯特所說:「苔絲招致毀滅的真正原因是屬於現實的性質,女主人公的貧苦和無依無靠,社會上盛行的社會風習——這些情況都決定了這個女子的悲慘命運。」這句話也正指出了苔絲悲劇的根源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