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世紀20、30年代興起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很多,其中由法國傳遍歐美的是( )文學以英國為中心的是( )小說
第一空: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文學是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文學流派,最早產生於法國,隨後在歐美各國廣泛流行。
第二空:意識流。代表人物弗吉尼亞·伍爾芙。
第三空:魔幻現實主義。拉美的文學主潮。
㈡ 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小說大致有哪兩大流派 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
可以說,十九世紀其它文學流派均源於浪漫主義.
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誕生,是對浪漫 主義的反撥,卻並非對積極浪漫主義的徹底否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它的 繼承和發展.許多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曾經歷過浪漫主義創作時期,一 些浪漫主義作家,後期也都寫出了具有明顯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如雨果.
㈢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簡介
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達爾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前者帶有貴族傾向,《基督教真諦》主張復興中世紀禮教,但其作品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富於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濫觴。他的小說《勒內》和《阿達拉》都描寫世俗愛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惻纏綿。而史達爾夫人則具有民主傾向。她的《論文學》和《論德國》致力於傳播浪漫主義理念,不遺餘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傳統。 法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包括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年-1869年)和阿爾弗萊·德·維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長寫抒情詩,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對照和象徵筆法;後者則以哲理詩著稱,《古今詩集》和《命運集》宣揚孤傲堅忍精神,表達悲天憫人的思想。 1830年以後,維克多·雨果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 、《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對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國。在詩歌和戲劇領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筆法,極大的豐富了法語詩歌的修辭技巧,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雨果逝世的時候,全歐洲共有逾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和雨果同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還包括女作家喬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創作拓展了浪漫主義文學陰柔的特性,尤其擅寫女性問題小說和田園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和真摯情感。曾和喬治·桑有過短暫戀情的青年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1810年-1857年)是這一時期法國詩壇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組詩》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第一次將「世紀病」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義小說創作中。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年-1855年)的抒情詩奇詭深邃,形式精美絕倫,對20世紀現代詩歌影響深遠。大仲馬(1802年-1870年)創作了大量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將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極致。
㈣ 法國存在主義文學流派是如何創立的
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政局隨之動盪不安,使中、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深為恐慌,普遍存在著一種把握不住自己命運的頹廢、悲觀情緒,這種情緒在面臨德國法西斯威脅之下的法國尤其盛行。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著名作家薩特首先將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運用於文學領域,創立了存在主義文學流派。他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惡心》,是為這一文學的開端。薩特的《惡心》和另一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局外人》(1942)頗似姊妹篇,描繪了一個令人厭惡的荒誕世界,刻畫了生活在其中的仿徨無主的「多餘人物」。存在主義文學流派到40—5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薩特於1943年發表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闡釋了存在主義的綱領。在這里,薩特宣揚人的「存在先於本質」,證明上帝並不存在;反對逆來順受,主張確立新的人道主義。1946年薩特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是存在主義的另一篇重要宣言。1940年—1950年間的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往往體現了「新人道主義」精神,其代表作為薩特於1947年發表的《恭順的妓女》。他通過這部小說,無情地鞭韃了種族主義的罪惡行為,對被壓迫的黑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另外,在薩特的《死無葬身之地》(1946)、《骯臟的手》(1948)、加繆的《正義者》(1949)、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大人先生們》(1954)等作品中,作者們強調了道德同行動、目的同手段、生存自由同生存條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表現了人的理想與客觀存在的不一致性。從60年代起,存在主義作家沒有寫過有影響的文學作品,這一流派逐漸喪失了發展的勢頭,至70年代事實上已不復存在。但它作為法國戰後文學中最有影響的流派,在歐美乃至東方一些國家的文學界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㈤ 法國20實際「新小說」流派創始人是誰
法國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流派。風行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
建議你在網路里輸入新小說,就知道了。該流派創始於法國。
㈥ 新小說的法國文學流派
公認的「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等。
新小說派的作家,雖然創作方式各有特點,但具有共同的根本觀點。首先,他們認為小說藝術從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在現實主義的統治下,由於墨守成規,從表現方式到語言都已呈「僵化」現象。 「新小說」的創作在70年代後漸趨消退,作為文學流派逐漸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說」派代表克洛德·西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標志著「新小說」已經得到了西方學界的認可,從而使它成為法國乃至世界現代文學史中的一項經典。
出現了一批所謂新一代的新小說作家,並且作品的影響不俗。比如克里斯蒂安·加伊、菲利普·圖森、弗朗索瓦·邦、讓·艾什諾茲、瑪麗·恩迪耶、埃利克·謝維爾、奧仁·謝維爾等等,他們的作品削弱了上一代新小說作家的極端與偏激,兼容性增強,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優秀部分,但根本的文學觀念還是和新小說派相似的。同時,新一代的新小說作家們也開始放棄作品上的獨立思考和標新立異,而轉向市場和讀者妥協。比如繼1983年《切羅基》獲得梅迪西斯獎之後,艾什諾茲又於1999年秋天以《我走了》領走了龔古爾獎的50法朗。超過20萬冊的訂單的火爆情景似乎只在1985年杜拉斯的《情人》出版時才出現過。而在從前,最終進入批評家視野的都是一些印刷量少得可憐而又受攻擊最猛的作品,它們的受歡迎程度是隨著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日趨穩固而漸漸上漲的。
㈦ 19和20世紀法國文學流派及其特點,要詳細哦
19世紀到20世紀,法國文學經歷了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諸多派別,它們各自的特點你可以在網上查。
浪漫主義代表:雨果
批判現實主義:巴爾扎克,莫泊桑
現代主義:開啟者波德萊爾。包括意識流文學:普魯斯特。詩人:魏爾倫等。
存在主義:20世紀40年代之後,薩特,加繆
後現代主義:受德里達、福柯影響的相關文學家
㈧ 法國文學的學說種類
19世紀的法國社會處在一種極其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終於導致七月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以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1831年和1834年爆發的里昂工人大起義,表明工人階級已經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七月王朝的建立打破了絕大多數人對法國大革命所抱有的幻想,失望和不滿成為社會的普遍的情緒,工人和下層人民不斷舉行罷工、遊行和暴動。1848年,巴黎工人和革命群眾舉行的武裝起義,一舉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共和派掌握了政權。1870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從而形成了法國近代史上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新高潮。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出現過很多各不相同的社會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流派,如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觀念論、唯靈論、折衷主義、實證主義等,這一切無論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文學觀點和方法上,都為19世紀法國文學中各種流派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1.浪漫主義文學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主義制度,在文藝上反對古典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阿達拉》為開始的標志,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801年至1830年為第一個階段,又稱前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斯塔爾夫人、拉馬丁、維尼、雨果等。從1830年到40年代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同第一個階段相比,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更加關注歷史的、民族的、社會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和社會烏托邦傾向。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在戲劇、詩歌、小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作家有雨果、繆塞、喬治·桑等。法國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實際上從四十年代就開始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它在喬治·桑的創作中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而在雨果的創作中,則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即使到了20世紀初期,仍有不少作家堅持浪浸主義傳統。為了保持每一講內容上的完整性,《外國文學》(三)不具體講授有關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具體內容,請參閱《外國文學》(二)的浪漫主義文學部分。
2.現實主義文學
在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方法的兩大思潮,一般來說,浪漫主義在19世紀上半葉佔主導地位,而現實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佔主導地位。在法國,雖然現實主義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作為美學原則提出來,但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等作家倡導下開始發展。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學院主義風氣,提倡作家客觀地、無偏見地觀察事物,堅持文藝作品必須反映現代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不使用藝術手段美化或歪麴生活,也不迴避生活中平淡無奇或消極黑暗的場面。在19世紀中葉,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形成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這一派作家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的傳統,採用真實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大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實,如斯丹達爾、梅里美、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等。斯丹達爾是法國第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文藝應象一面鏡子的觀點,強調文學必須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矛盾。這部作品最早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綱領,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篇宣言。在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巴爾扎克是最傑出的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從前期批判現實主義向後期自然主義過渡的人物,主張可以不加選擇地把丑惡的生活現象原原本本地描寫出來,對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人物作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泊桑用尖刻的筆觸諷刺生活中的各種欺騙行為和各類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用詼諧的筆調揭示人性的弱點和普通人心靈中的不幸,用冷靜真實的描寫展現社會道德的敗壞和為追逐財富而不擇手段的卑鄙行徑,對被壓迫的下層群眾寄予深深的同情,熱情歌頌他們高尚的精神品德,使他成為法國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3.自然主義文學
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自然主義文學思潮。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出現在巴黎公社以後;然而實際上一些自然主義的原則早在五、六年代法國作家福樓拜和龔古爾兄弟的文學創作中就曾有所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實際上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極端形式,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片面發展,它追求單純的事實,反對對生活做任何概括、提煉和綜合,把人視為只受生物學和病理學支配的自然人,不承認人也是社會的人。正由於自然主義不能從根本上劃分社會與自然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自然主義文學一味盲目地追求事實的真實性,認為只要真實地描寫了事實,文學作品就是成功的。這種傾向主要在著名作家左拉的創作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主義作家主要有龔古爾兄弟、左拉和都德。
龔古爾兄弟是指茹爾·德·龔古爾(1830--1870)和埃特蒙·德·龔古爾(1822--1896),他們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摹寫真實的細節,代表作品主要有《夏爾·德馬依》(1860)、《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內·莫普蘭》(1864)、《翟米尼·拉賽特》(1865)、《瑪耐特·薩洛蒙》(1867)、《翟維賽夫人》(1869)等。龔古爾兄弟總是有意將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藝術創作的方法捏合在一起,在進行人體素描和人性解剖時,總是象某種特殊醫生一樣,把主人公的命運和行為歸咎於某種病理現象,使一種命運過程變成了一種疾病史,一種心理缺陷史。正是這種傾向使他們的作品始終達不到對社會進行典型概括的歷史高度。
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左拉。他受到龔古爾兄弟作品的影響,在小說中把人物表現為帶有原始動物傾向的自然軀體,認為小說創作只是對這種受生理學支配的自然人的情慾和本能作某種臨床研究。他曾專門著文論述自然主義理論。但是左拉在作品中仍然對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從而使他的自然主義小說中透露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
4.巴黎公社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歷史事件為基本題材,廣泛涉及到巴黎公社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現實。鮑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了大量革命的詩歌,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傾向。他用滿腔的政治熱情反映和謳歌巴黎公社革命這一歷史的英勇悲壯的一幕,創作了代表無產階級革命者心聲的最偉大詩篇《國際歌》(1871)。他在長詩《巴黎公社》(1876)和《熱月的女兒》(1883)中熱情歌頌了巴黎公社社員們的偉大壯舉,同時尖銳諷刺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社會存在的各種醜陋與虛偽的現實。巴黎公社文學的其他作家還有詩人克萊芒(1836--1903)、小說家瓦萊斯(1832--1885)、克拉德爾(1835--1892)等。
5.早期象徵主義文學
象徵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早期象徵主義文學和後期象徵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為早期象徵主義文學,以魏爾倫、蘭波、馬拉美為代表;20世紀初至40年代為後期象徵主義文學,以瓦雷里、里爾克、葉芝、艾略特為代表。象徵主義文學最初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它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是波德萊爾,但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美國的艾德加·愛倫·坡。
波德萊爾(1821--1867)於1840年發表的十四行詩《應和》主要表現波德萊爾的應和理論,即自然中的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相互有一種隱秘的、內存的、應和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又發生在一個復合的統一體中。這首詩以18世紀瑞典哲學家斯威登堡的神秘主義、18世紀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應和論為基礎,把大自然表現為一座廟宇和向人們傳遞信息的象徵的森林,揭示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應和關系,被稱為象徵派的憲章。他於1857年出版的詩集《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為後來象徵主義形成流派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奠定了基礎。
繼波德萊爾之後,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發展了由波德萊爾開創的新一代詩風,並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形成了象徵主義的詩歌流派。1885年至1895年間,一些詩人聚集在馬拉美位於巴黎羅馬街的寓所里,定期舉行星期二茶話會。參加這個以馬拉美為中心的文學團體的作家都是當時和後來的著名詩人,他們因為理查德·瓦格納最先在音樂和詩歌之間並後來在其他藝術之間建立起聯系,就選擇瓦格納作為保護神,並以瓦格納的名字創辦了第一份象徵主義的雜志《瓦格納雜志》(1885-1888)。1886年,詩人勒內·吉爾發表《言詞研究》,馬拉美在為作品寫作的前言中對波德萊爾以來的詩歌創作的新特點、新成就給予了肯定。1886年9月,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被稱為象徵主義詩歌宣言的論文《文學宣言--象徵主義》,在理論上對象徵主義運動進行了總結,對象徵主義詩歌的基本創作原則作了闡述。1889年,青年詩人莫里斯發表象徵主義重要理論著作《近期文學》,進一步闡述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美學思想。至此為止,法國早期象徵主義詩歌已經成為法國文學中的文學主流,並對整個歐美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90年代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走向衰落的時期。1891年5月,發表象徵主義宣言的莫雷亞斯宣布同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和馬拉美決裂。同年9月,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封信,宣布象徵主義已經死去和法國新羅曼司詩派的誕生。由於以莫雷亞斯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脫離象徵派,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潮流已接近尾聲。1895年,以完美為理想的古典主義詩歌開始回潮,文學雜志發表的詩歌又開始追求藝術形式的和諧與完美。1898年馬拉美的逝世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發展階段結束的標志。
㈨ 以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為例,分析文學思潮是如何形成的 說明:依次分析浪漫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