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古學術界的名人簡介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
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此時尚未成立學部,尚未產生學部委員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先後負責黑龍江昂昂溪細石器文化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庄後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李濟:
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賈蘭坡,字郁生,曾用筆名賈郁生、周龍、藍九公。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
(1)如何融入法國學術圈擴展閱讀:
文化
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
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考古
『貳』 什麼是學術領域的行業
學術,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在作這個意義用時對應於中文的學術界或學府。Academia這個詞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體育館曾由於被柏拉圖改為學習中心而聞名。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一、結構
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
隨著時日變遷,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自啟蒙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門,研究的范圍劃分得越來越小。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獎項。這也使實際行政及資助上製造困難。事實上,過往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了今天的專門領域,譬如認知科學。簡而言之,這就是學術內部分化的歷史進程。
很多學術機構在行政結構上反映了學科的劃分,例如不同領域的課程或學部或學院。縱然有些重疊的部分(學院成員、研究及行政人員),通常每一個學院都擁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財政撥款。再者,學術機構一般都有整體的行政結構,沒有單一學院、學科及領域所能夠控制。學術自主是學術事業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證學術界相對地免受政治和財政壓力。
1、資格和學位
學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主要學術課程及資格。按典型的順序,學生完成了學士學位,接著完成碩士學位,最後才完成博士學位。這最近才在歐洲被規范為波隆納過程的一部分。雖然在某些專業及創意領域中只有一個碩士學位的老師及學者是十分常見,但在很多其他的領域中擁有博士學位及其他終極的學位的研究員及教授才是比較常見的。
2、學術會議
在跟學術出版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會議及講座中,領域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常常被邀請向更廣大觀眾闡述他們在著作或論文中的想法。這些文章的作者籍著這些機會來進一步解釋著作中不夠清晰的地方。在學術會議中,學者能夠得到更快的回應及評論。由於事前已經派發有關論文,出席會議的能夠有足夠時間閱讀論文並准備一些尖銳的問題。
3、沖突目標
在學術界之內,不同的小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沖突的目標。在當代學院,這些沖突都是十分普遍。
①實用與理論
學術界常常被「實踐」所誣蔑,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業中和商業上。學術界的評論家卻說,學術理論被絕緣從現實世界,因而不必須考慮到行動真正的作用、結果和風險。這個絕緣的情況被稱呼為「象牙塔」。這經常常導致學院派和實用派之間在許多知識領域內產生緊張,特別是在學院派對實用者的行動有很重要的影響時候。 有時候,實用派對學院派的批評也被看作反智主義。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即使學術界跟現實世界絕緣,那並不意味學術研究沒有價值。 實際上,許多學術發展最後變成豐碩的應用果實。可是,如果學者考慮學術的偏狹性,這也許增加他們研究的價值及沖擊。
②學校所在城鎮與在校師生
大學經常坐落於市鎮外圍。在某些情況,這導致當地居民及大學成員在政治、經濟及其他領域上產生不安。美國東北地區某些居民曾嘗試阻止學生注冊為當地居民而不在他們的父母的住所鼓勵他們投缺席選票,只是為了保留對當地地方政治的控制。電影Breaking Away把這個沖突搬上螢幕。
③商業與學者資助
商業所資助的研究的目的常常則重於追求利潤。這與追求知識有點沖突。
二、歷史
1、古代
學術界被取名為「學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牆壁之外的一個聖所。它是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健身房和適合於親密聚集的地方。在這幾個花園中,種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園主的雕像,柏拉圖在這里高談闊論並啟發他的追隨者。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院。後來,柏拉圖把他的聚會不斷發展成為教育哲學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舊學院」。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世紀學院」。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學院」。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來改進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學苑。
2、發展早期
學術界作為一個現代機構在中世紀(350年-1450年)開始有發展。此時,羅馬帝國崩潰了而新政權開始控制西歐。從黑暗時期歐洲仍然處於許多文盲及資訊流失的時期。古老知識唯一的貯藏庫是天主教修道院,隱士、修士和教士編寫了所有世界的知識並精心製作的抄寫書籍。這些古老的知識得以保存,安然度過黑暗時期。
任何人要到修道院才可以學習有關古希臘及古羅馬的事情及流傳下來的知識。在修道院受教只限於想成為修士和教士的人。可是到了11世紀,某些羅馬天主教教會領袖開始改革並激增了早期歐洲社會上的知識。他們相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荷馬、索福克勒斯和其他屬於人民不僅為宗教的人物。修士和教士走出了修道院,開始走進城市大教堂開辦第一學校致力於進階研究。
這些最著名學校都是在波隆納、巴黎、牛津和劍橋,雖然其他的遍及歐洲各地。在這些現稱為大學的學校學習意味著通過教育方法的聚會喚作演講。在演講中,大師大聲朗誦由修士和教士所寫的原稿,而學生坐在他們的座位閱讀自己手寫的拷貝文本。只有大師才能確定學生是否達到知識水平和籌備他們自己的演講。14世紀之前, 歐洲已經有超過80所大學。
①博雅藝術
七項博雅藝術成被Varro及Martianus Capella編撰入晚期的課本,透過一些有能力把學習世界形象化的人他們提供規范化的結構。當時的七項博雅藝術又稱為三學四科,三學包括了語法、修辭和邏輯,四科包括了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哲學及神學是無所不包的研究,但哲學在中世紀早期主要是辯證事物。
從基督徒的文章及理解,Martianus Capella所建設的概念性計劃對西方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在Chartres學校的新經院哲學及托馬斯·阿奎納的廣博工作之後,直到15至16世紀的人文主義開展了藝術和科學的新研究。
②網路全書編纂者
三位中世紀作家試圖包含整體學術界及全世界學會包括:塞維爾的聖伊西多爾、格來福的聖伯爾納鐸及托馬斯·阿奎納。
③彼得雅伯拉
12世紀, 法國哲學家彼得·雅伯拉透過他1123年的著作「物和非」在學術界世界開始了他自己的革命。他不跟從大師在講授朗讀文章的方式,反而要求學生座在兩段互相排斥的文章之前。不先講解對錯,他要求他的學生向對方發問並得出自己的結論。不久之後,所有大學開始實驗這種「雅伯拉方法」。
④經院哲學
13世紀初,聖托馬斯·阿奎納推廣他的經院哲學來為學術發動革命。經院哲學套用了雅伯拉的教育方法,但延伸得更遠。大師要求學生長期參與以檢驗兩段互相排斥文章的方式而作出的決議並運用理性來考慮宗教信念。這些決議都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從新發現的哲學,當中正尋找理性與宗教信念之間的平衡。
3、學會的興起
學術學會或博學學會始於一組組共同努力或互相展示傑作的學者。這些不拘形式的小組以後成為了組織和在許多情況下得到了國家批准。會員資格是限於要求當前的成員的認同並且總會員資格經常被限制某個數量。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是這樣的一個學院。始創於1780年的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是由許多跟美國革命同樣著名的人民所建立的。學術學會作為論壇發表和出版學術著作,這個角色現在由學術出版來擔任。學術學會也會主辦研究和支持學者。在學術學會的會員資格在現代學術界仍然是一件有聲望的事情。
4、18、19世紀
在18世紀的殖民地美國,學術界開始從基督教分裂出來。1753年,本傑明·富蘭克林開辦了賓夕法尼亞省學術及慈善學校。1755年,被改名為費城學院學術及慈善學校。這就是今天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是第一次學術界創辦世俗機構。大部分的教會的教條式觀點不再左右對他們學業成績的考核。隨著學生能自由探索思想領域而不需要強加宗教角度,觀點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1819年,托瑪斯·傑弗遜創立弗吉尼亞大學。他所建立的組織學院及大學的標准沿用至今,並為全球採用。課程取材自傳統人文科學、古典人道主義和新教徒改革的價值。傑弗遜給學生自由地談論自己所修讀的課程而不是限定所有學生只能談論同一個固定課程。宗教學院及大學都漸漸跟隨。
對公眾來說,美國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學院運動,經典學科教育需要延伸到新的地方例如:老西北部、西紐約州、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執安、印第安納和伊利諾伊。開始建立許多學院並得到私人捐贈支持。
18世紀歐洲的啟蒙時期,歐洲的學院開始改變了。19世紀初,威廉·馮·洪堡不單出版了哲學著作《On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更曾指導普魯士的教育制度。他介紹的教育制度讓低下階層人士更容易進入。「洪堡理念」是教育建基於獨立性、創造性、完整性及通用性。很多歐洲大陸大學植根於這些理念。可是這跟現在的學術專門化的大趨勢相違背。
5、最近經濟轉變
80年代和90年代,學術生態上的經濟發生重大變化,讓人感覺到大災難的降臨,但也有人覺得是新世代的降臨而大學充滿了發展的空間。一些評論認為這是大學公司化。盡管他們薪水低而比其它行業需要更廣泛的教育,學術就業從來都是知識分子所渴求的是因為自主及學術自由。
雖然現在的大學學費及收支不斷增加,情況在美國特別嚴重,但高收入的專業職位卻越來越少,卻而代之就是收入微薄的職位及畢業生勞工。科學博士常常在學術界以外找尋工作,但人文科學及很多社會科學卻驅使畢業生首選學術事業。人文科學的博士必然在收入微薄的職位與非學界就業市場之間作出選擇。因為他們的教育沒有市場價值。
事實上,博士的數量超越了教授或同等的職位導致一些問題,令人察覺是否到學界特意的安排。社會學家史丹利·阿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曾寫道:「當充斥著有素質有信譽的講師,大學行政人員看見教研職位只能授予服務需求很大或忠於服務的人」(知識工廠 76)。
很多了解學術界就業市場的人都建議畢業生如果需要付費就不要進入畢業學校。他們認為當被錄取而沒有學費寬免恕或沒有合理研究生薪俸,就迫使招致龐大債務,不太可能有迅速回報。
某些人相信大量嬰兒潮中的教授退休後,學術就業市場會反彈。某些人卻認為不會導致教研職位的可觀增長尤其是當大學利用低薪金附加職位來填補。阿諾維茲把這個問題歸咎對學術界整體上經濟結構更改。
在西方經濟中,失業的、非完全就業的及不理想就業的博士不斷增加,其影響是很難作出估計。
『叄』 調節學術到離焦學術的轉變
學術,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在作這個意義用時對應於中文的學術界或學府。Academia這個詞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體育館曾由於被柏拉圖改為學習中心而聞名。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一、結構
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
隨著時日變遷,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自啟蒙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門,研究的范圍劃分得越來越小。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獎項。這也使實際行政及資助上製造困難。事實上,過往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了今天的專門領域,譬如認知科學。簡而言之,這就是學術內部分化的歷史進程。
很多學術機構在行政結構上反映了學科的劃分,例如不同領域的課程或學部或學院。縱然有些重疊的部分(學院成員、研究及行政人員),通常每一個學院都擁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財政撥款。再者,學術機構一般都有整體的行政結構,沒有單一學院、學科及領域所能夠控制。學術自主是學術事業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證學術界相對地免受政治和財政壓力。
1、資格和學位
學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主要學術課程及資格。按典型的順序,學生完成了學士學位,接著完成碩士學位,最後才完成博士學位。這最近才在歐洲被規范為波隆納過程的一部分。雖然在某些專業及創意領域中只有一個碩士學位的老師及學者是十分常見,但在很多其他的領域中擁有博士學位及其他終極的學位的研究員及教授才是比較常見的。
2、學術會議
在跟學術出版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會議及講座中,領域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常常被邀請向更廣大觀眾闡述他們在著作或論文中的想法。這些文章的作者籍著這些機會來進一步解釋著作中不夠清晰的地方。在學術會議中,學者能夠得到更快的回應及評論。由於事前已經派發有關論文,出席會議的能夠有足夠時間閱讀論文並准備一些尖銳的問題。
3、沖突目標
在學術界之內,不同的小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沖突的目標。在當代學院,這些沖突都是十分普遍。
①實用與理論
學術界常常被「實踐」所誣蔑,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業中和商業上。學術界的評論家卻說,學術理論被絕緣從現實世界,因而不必須考慮到行動真正的作用、結果和風險。這個絕緣的情況被稱呼為「象牙塔」。這經常常導致學院派和實用派之間在許多知識領域內產生緊張,特別是在學院派對實用者的行動有很重要的影響時候。 有時候,實用派對學院派的批評也被看作反智主義。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即使學術界跟現實世界絕緣,那並不意味學術研究沒有價值。 實際上,許多學術發展最後變成豐碩的應用果實。可是,如果學者考慮學術的偏狹性,這也許增加他們研究的價值及沖擊。
②學校所在城鎮與在校師生
大學經常坐落於市鎮外圍。在某些情況,這導致當地居民及大學成員在政治、經濟及其他領域上產生不安。美國東北地區某些居民曾嘗試阻止學生注冊為當地居民而不在他們的父母的住所鼓勵他們投缺席選票,只是為了保留對當地地方政治的控制。電影Breaking Away把這個沖突搬上螢幕。
③商業與學者資助
商業所資助的研究的目的常常則重於追求利潤。這與追求知識有點沖突。
二、歷史
1、古代
學術界被取名為「學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牆壁之外的一個聖所。它是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健身房和適合於親密聚集的地方。在這幾個花園中,種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園主的雕像,柏拉圖在這里高談闊論並啟發他的追隨者。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院。後來,柏拉圖把他的聚會不斷發展成為教育哲學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舊學院」。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世紀學院」。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學院」。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來改進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學苑。
2、發展早期
學術界作為一個現代機構在中世紀(350年-1450年)開始有發展。此時,羅馬帝國崩潰了而新政權開始控制西歐。從黑暗時期歐洲仍然處於許多文盲及資訊流失的時期。古老知識唯一的貯藏庫是天主教修道院,隱士、修士和教士編寫了所有世界的知識並精心製作的抄寫書籍。這些古老的知識得以保存,安然度過黑暗時期。
任何人要到修道院才可以學習有關古希臘及古羅馬的事情及流傳下來的知識。在修道院受教只限於想成為修士和教士的人。可是到了11世紀,某些羅馬天主教教會領袖開始改革並激增了早期歐洲社會上的知識。他們相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荷馬、索福克勒斯和其他屬於人民不僅為宗教的人物。修士和教士走出了修道院,開始走進城市大教堂開辦第一學校致力於進階研究。
這些最著名學校都是在波隆納、巴黎、牛津和劍橋,雖然其他的遍及歐洲各地。在這些現稱為大學的學校學習意味著通過教育方法的聚會喚作演講。在演講中,大師大聲朗誦由修士和教士所寫的原稿,而學生坐在他們的座位閱讀自己手寫的拷貝文本。只有大師才能確定學生是否達到知識水平和籌備他們自己的演講。14世紀之前, 歐洲已經有超過80所大學。
①博雅藝術
七項博雅藝術成被Varro及Martianus Capella編撰入晚期的課本,透過一些有能力把學習世界形象化的人他們提供規范化的結構。當時的七項博雅藝術又稱為三學四科,三學包括了語法、修辭和邏輯,四科包括了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哲學及神學是無所不包的研究,但哲學在中世紀早期主要是辯證事物。
從基督徒的文章及理解,Martianus Capella所建設的概念性計劃對西方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在Chartres學校的新經院哲學及托馬斯·阿奎納的廣博工作之後,直到15至16世紀的人文主義開展了藝術和科學的新研究。
②網路全書編纂者
三位中世紀作家試圖包含整體學術界及全世界學會包括:塞維爾的聖伊西多爾、格來福的聖伯爾納鐸及托馬斯·阿奎納。
③彼得雅伯拉
12世紀, 法國哲學家彼得·雅伯拉透過他1123年的著作「物和非」在學術界世界開始了他自己的革命。他不跟從大師在講授朗讀文章的方式,反而要求學生座在兩段互相排斥的文章之前。不先講解對錯,他要求他的學生向對方發問並得出自己的結論。不久之後,所有大學開始實驗這種「雅伯拉方法」。
④經院哲學
13世紀初,聖托馬斯·阿奎納推廣他的經院哲學來為學術發動革命。經院哲學套用了雅伯拉的教育方法,但延伸得更遠。大師要求學生長期參與以檢驗兩段互相排斥文章的方式而作出的決議並運用理性來考慮宗教信念。這些決議都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從新發現的哲學,當中正尋找理性與宗教信念之間的平衡。
3、學會的興起
學術學會或博學學會始於一組組共同努力或互相展示傑作的學者。這些不拘形式的小組以後成為了組織和在許多情況下得到了國家批准。會員資格是限於要求當前的成員的認同並且總會員資格經常被限制某個數量。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是這樣的一個學院。始創於1780年的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是由許多跟美國革命同樣著名的人民所建立的。學術學會作為論壇發表和出版學術著作,這個角色現在由學術出版來擔任。學術學會也會主辦研究和支持學者。在學術學會的會員資格在現代學術界仍然是一件有聲望的事情。
4、18、19世紀
在18世紀的殖民地美國,學術界開始從基督教分裂出來。1753年,本傑明·富蘭克林開辦了賓夕法尼亞省學術及慈善學校。1755年,被改名為費城學院學術及慈善學校。這就是今天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是第一次學術界創辦世俗機構。大部分的教會的教條式觀點不再左右對他們學業成績的考核。隨著學生能自由探索思想領域而不需要強加宗教角度,觀點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1819年,托瑪斯·傑弗遜創立弗吉尼亞大學。他所建立的組織學院及大學的標准沿用至今,並為全球採用。課程取材自傳統人文科學、古典人道主義和新教徒改革的價值。傑弗遜給學生自由地談論自己所修讀的課程而不是限定所有學生只能談論同一個固定課程。宗教學院及大學都漸漸跟隨。
對公眾來說,美國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學院運動,經典學科教育需要延伸到新的地方例如:老西北部、西紐約州、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執安、印第安納和伊利諾伊。開始建立許多學院並得到私人捐贈支持。
18世紀歐洲的啟蒙時期,歐洲的學院開始改變了。19世紀初,威廉·馮·洪堡不單出版了哲學著作《On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更曾指導普魯士的教育制度。他介紹的教育制度讓低下階層人士更容易進入。「洪堡理念」是教育建基於獨立性、創造性、完整性及通用性。很多歐洲大陸大學植根於這些理念。可是這跟現在的學術專門化的大趨勢相違背。
5、最近經濟轉變
80年代和90年代,學術生態上的經濟發生重大變化,讓人感覺到大災難的降臨,但也有人覺得是新世代的降臨而大學充滿了發展的空間。一些評論認為這是大學公司化。盡管他們薪水低而比其它行業需要更廣泛的教育,學術就業從來都是知識分子所渴求的是因為自主及學術自由。
雖然現在的大學學費及收支不斷增加,情況在美國特別嚴重,但高收入的專業職位卻越來越少,卻而代之就是收入微薄的職位及畢業生勞工。科學博士常常在學術界以外找尋工作,但人文科學及很多社會科學卻驅使畢業生首選學術事業。人文科學的博士必然在收入微薄的職位與非學界就業市場之間作出選擇。因為他們的教育沒有市場價值。
事實上,博士的數量超越了教授或同等的職位導致一些問題,令人察覺是否到學界特意的安排。社會學家史丹利·阿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曾寫道:「當充斥著有素質有信譽的講師,大學行政人員看見教研職位只能授予服務需求很大或忠於服務的人」(知識工廠 76)。
很多了解學術界就業市場的人都建議畢業生如果需要付費就不要進入畢業學校。他們認為當被錄取而沒有學費寬免恕或沒有合理研究生薪俸,就迫使招致龐大債務,不太可能有迅速回報。
某些人相信大量嬰兒潮中的教授退休後,學術就業市場會反彈。某些人卻認為不會導致教研職位的可觀增長尤其是當大學利用低薪金附加職位來填補。阿諾維茲把這個問題歸咎對學術界整體上經濟結構更改。
在西方經濟中,失業的、非完全就業的及不理想就業的博士不斷增加,其影響是很難作出估計。
三、學術出版
1、學術刊物的歷史
最早期的研究學報是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的會議跟進行動。那時出版術詢問是有爭議的和常被嘲笑的。它並不是異常方式如公布變位字來發表一個新發現,為其發現者預留優先權。艾薩克·牛頓和萊布尼茲都使用了這種方法。但是這個方法沒有運作得很好。羅伯特·莫頓作為一位社會學家發現了92%在17世紀同時發現案件在爭執中結束。18世紀,爭執的數量下降了到72%,到了19世紀後半期下降到59%和直到20世紀前半期下降到33%。爭相及早研究發現的比賽衰落歸功於現代學術學報里出版物所增加的認受性。
英國皇家學會對於它不得人心的信仰是堅定不移,科學透過透明而開放的思想交流並得到實驗性證據支持下才能穩步向前。那時候很多的實驗在今天來說並不科學,甚至答非所問。
2、目前的狀況與發展
研究學報及期刊是十分成功的,在過去幾年學報的數量和的紙激增了很多並且現代學院都以「出版或消滅」為信條。除了普通期刊如科學雜志或自然雜志外,其他學術期刊只有狹窄的主題而其讀者及引證數量不斷下降。這里有不同方式回顧提交的內容。當中最常見是首先由期刊批核,後來由兩位或三位有同類研究的研究員提議贊成或否決,在出版前要求修正、澄清及補充。充滿爭論的主題需要多個層次的審視。學報發展了一個階層,當中部分根據名譽而且他們的回顧政策是很嚴格。更加有名望的學術期刊會接受和出版更加重要的工作。投稿者嘗試向這些很有名望的期刊提交他們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及履歷。
安德魯·奧德柯作為曾發表大量研究論文的學者認為研究學報在過去十年不斷增加網際網路的互動性最終會演變為網際網路的論壇。這樣讓他們接觸更廣泛的意見及構思。這可能是正面的演變,但有些人卻認為使學報更像市集難以吸引知識分子。有些更認為高度監管的論壇難以興旺。
四、學術界服飾
自1300年至1400年,在大學誕生的時期,褂子常被聯繫到學術界。這可能因為早期的學者都是教士及教會職員。縱使後來學士所穿著的褂子衍生不同款色,畢業穿著褂子某程度成了一個傳統。
例如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大學生在隆重場合或在畢業典禮時會穿上。大學生褂子常常是學士褂子的短裝版本。其它英美大學已經再沒有這個傳統。
英美學士佩帶一件簡單的全身長袍沒有任何裝飾物和一個四方蓋帽與纓子。另外,學士在一些學校也許有資格佩帶一個禮儀敞篷。在美國,學士的敞篷是很少見的。學士的敞篷一般是黑的,但也許有以絲綢襯里表示屬於什麼學位。
在美國或英國一個碩士會穿戴一個相似的蓋帽和褂子但閉合的袖子與裂縫,在褂子的後面下垂懸著一個禮儀敞篷。傳統上敞篷漸近以絲綢或天鵝絨小條,配上學術領域的顏色和大學的用色。
『肆』 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是什麼
院士。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4)如何融入法國學術圈擴展閱讀:
制度由來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
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
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伍』 法國是如何保護語言文化的
為了維護法語的地位,法國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法語進行保護和推廣。在教育方面,法國要求教學語言必須是法語。在科技領域,法國大力支持用法語發表科研成果,增加學術交流中法語的使用率。在文化傳播方面,規定各電台的音樂節目必須播送40%的法語歌曲,各電視台每年播放法語電影也不得少於40%,違者處以罰款用於資助民族文化。在體育方面,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但國際奧委會的文件包括奧林匹克憲章在內的重要文件里,如果遇到英語文本和法語文本有出入之處,則以法語文本為准。在日常生活方面,法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在對外傳播方面,法國於1883年在巴黎成立了「法語聯盟(AllianceFran觭aise)」———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傳播法國語言和文化的半官方組織。為了保證法語聯盟的良好運作,法國政府每年投資高達4500萬歐元。在法國政府的財政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法語聯盟」已成立了1000多個,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30多個國家的大城市。「法語聯盟」不僅是一個教學機構,而且是促進文化外交和政治交往的平台。不僅如此,法國政府還專門打造了兩個國際電視頻道。其中,法國電視五台通過59個衛星向世界各國的115億家庭傳送法語節目。法國語言文化機構還編寫專門教材,以供全世界以法語為外語的人學習使用。為了傳播和弘揚法語,法國於1997年11月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峰會,通過了《法語國家憲章》,在政治上確定了法語國家共同體的存在。3月20日還被定為世界法語日。法國希望通過共同體這個合作圈,確保法語在這些老殖民國家的地位。在對抗英語方面,1996年政府建立專門術語和新詞審訂委員會,配合法蘭西學院的四十名德高望重的語言工作者,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算數。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原來在民間流行的一些英文詞彙已經成功地被標准法語詞彙所取代。有些詞語實在替代不了,專家會引用英語詞彙的原形,但重新用法語的發音方式來規定其發音,他們認為不應該直接照抄照搬英語詞彙,而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新詞,以防止英語的侵入,保護法語的純潔性。
『陸』 學術界是如何界定「西方」概念的
「西方國家」完全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
只不過是因為日本的現代化起始時間以及經濟發達程度與國家民主程度都與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先進國家(即西方國家)非常相似,所以人們才把她劃歸到西方國家裡去。
現在流行的「西方國家」這一詞語的意義實際上是很模糊的,不過人們(包括那些國家的領導人)並不在意,其實嚴格講起來應該是「西方式的國家」,這種國家的社會理念基本上都是起源於西方。
以西方理念為基礎,從而使得經濟發達且國家民主的就是西方國家。
西方理念就是最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是西方人最先開創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西方最先發明出來的,所以並不能把它理解為西方獨有的。就類似於洋人發明了槍炮並不意味著槍炮就是洋人特有的,而只不過是他們先向前走了一步而已。
『柒』 在法國如何就醫
對習慣了「有病就去醫院」的許多華人朋友來說,法國的醫療體系乍看頗為復雜,手續也很繁瑣,尤其是挑選醫生和醫院最令人頭痛。今年開始實行的醫療改革更使求醫問葯成了一件費心費力的事。針對這種憂慮,我們為巴黎大區的華人朋友們匯集了一些有關信息。
法國醫生制度簡介
在西方國家,醫生是是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報酬也豐厚。這和他們所經歷的殘酷篩選和長期嚴格的訓練是分不開的。
首先,進入醫學院學習並不難。所有獲得HK類業士畢業文憑(Bac)的學生均可到醫學院注冊。但一年後必須通過篩選嚴格的資格考試後,才能繼續學習。這項考試的錄取名額只有200個,高達80%的學生會遭到淘汰。而且這項考試一個考生最多隻能參加兩次。失敗後意味著此生再也沒有成為醫生的機會了。所以社會上有各種針對醫科學生的補習班,幾乎所有考過的學生都參加過。
過了這一關,醫科學生需再經過至少6年的培訓,其中3年為醫學基礎教育,3年為臨床實踐,課程採取積分制,每年有考試,考不過還可以補考。在醫學基礎教育階段結束之後,還有一項更為嚴格的專科醫生資格考試(Internat)等著他們,考過者才能成為專科醫生(Spécialiste),並且分高者優先挑選專業。不參加考試或沒考過者成為通科醫生(Généraliste),或稱全科醫生。相對來說,專科醫生的社會地位更高,診費也貴一些。另外,他們還可以在國家規定的診費基礎上「隨行就市」地提高收費,而對患者來說,增收的這一部分是一般社會保險(Sécuritésociale)不給報銷的。
接下來,未來的通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會分別接受3年和5年的醫院實習,然後寫出一篇畢業論文,通科學生可以自己選題目。也就是說,要成為通科醫生至少需要學習9年,而專科醫生至少11年。在法國,一般只要有了醫學院畢業文憑,便可以行醫了。醫師公會(L'ordre des médecins)是決定醫生是否具有行醫資格並發放行醫執照的機構。它主要考慮各地區醫生的分布是否均衡,並杜絕有不良行為紀錄的醫生繼續行醫。
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到醫院工作,被稱作住院醫師(interne),職位相當於醫學院的助教,工作性質屬於培訓。工作兩年後,再寫一篇論文並獲得通過,才能由住院醫師升任主治醫師(chef de clinique),相當於講師。住院醫師的階段最長為4年,而且服務的部門和跟隨的教授每半年要換一次,避免了學術圈內「近親繁殖」。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在私立醫院(Clinique)或診所行醫的純收入高,但有客源、房租、器材投入等方面的壓力。因此,許多醫生選擇掛靠在公立醫院,每周有幾天在醫院上班,其餘時間在自己的診所或私立醫院工作。甚至有的一周只需來公立醫院上一次班,或只來參加每周的會議。好處是可以將需要長期治療的重症病人由自己的診所轉到公立醫院來,以減少成本壓力。另外,由於成立自己的診所或加入私立醫院的投入很高,所以剛入行的專科醫生一般選擇先做頂替醫生,以建立起較固定的病人網,即客源。而私立醫院也分封閉和開放式兩種,封閉式醫院的醫生數量是固定的,沒有空位不會招新人。想進入的醫生可以花錢購買醫生空位,但好的醫院非常昂貴,一個位置可達一兩百萬歐元。開放式的醫院則體現在醫生可帶自己的病人加入,然後向醫院交付一定費用。
醫科學生畢業後要留在醫學院工作,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後能成為醫學院教授的人少之又少,是真正的權威。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一般去世後才會重選。與之對應的是他們優厚的報酬,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份來自醫學院,一份來自醫院。
法國醫院里還有許多外聘的專家、學者和外國醫生等,他們被稱作pratician attaché,即「客座醫生」,一般都專長突出,醫術過硬。佟效貢醫生就被巴黎七大的Bichat醫院和Bizet私立醫院聘為了消化外科客座醫生。他對世界先進的肝膽碎石和腹腔鏡手術尤為擅長。他認為,法國醫學界對優秀外國醫生的才華有非常客觀的評價和高度的尊重。
醫生這一職業是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並更新知識的。法國的通科醫生每年有定期的醫學院培訓,以掌握最新醫療技術和葯物。而專科醫生還要定期參加同行會診,如果有三次在會議上不發言,即會被認為專業落後,職位難保。
如何挑選醫生和醫院
在法國看病,挑選醫院固然重要,而挑選醫院里的醫生才是關鍵。尤其是新的醫療改革規定,今年7月1日起看病必須先經過自己的社區醫生(Médecin traitant,也叫家庭醫生或經手醫生),再由他推薦其它專科醫生,否則診療費無法按社會保險的最高額度報銷(精神病等專科除外)。
當然人人都希望找到語言溝通順利、藝術高明的醫生。所以一般都會選擇親友推薦的華人。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建議您同時考慮以下方面:
1,診所離您的住址較近。因為生病的人畢竟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和體力去坐車看病,由於嫌醫生診所遠而懶得診治有時會延誤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如果沒有語言問題,您也可以藉助電話黃頁(Pages jaunes)或上網查詢住處附近的醫生。
2,醫生擁有充足的自由問診(consultation sans rendez-vous)時間。有的醫生很有名,正是因為這樣,找他看一次病甚至要提前一、兩個月預約,這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是很不方便的。其實每個社區都有一些醫生每周有固定時段(比如周二和周五下午)接待沒有提前預約的病人,隨到隨看,就方便多了。
3,最好找熟悉你的病史的醫生。比如有的患者對某種葯物過敏,或服用某些葯品時會產生較大副作用而必須同時配合以別種治療。熟悉你的病史和體質的醫生會找到最好的方案,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突然受傷或急症發作,則必須送去醫院看急診。巴黎大區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有一百多家。Assistance publique為最大的醫療救助機構,或可稱為巴黎的「衛生局」(網址為www.aphp.fr,可在線查詢各醫院詳細信息),董事長即法國總統希拉克。該機構囊括多家公立醫院,在巴黎市就擁有幾萬張床位。
法國注重醫學經濟學,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醫院的急診室白天幾乎全部開放,而且科類較全。但晚上的專科急診只有部分醫院才有。比如據佟醫生介紹,巴黎市居民夜間看眼科急診最好去巴黎聖母院旁邊的HOTEL DIEU醫院(1, place Parvis Notre-Dame,75004 PARIS),它還是專門的警察醫院和刑事案件傷情鑒定醫院;耳鼻喉科和頜面創傷去歐洲最大的PITIE-SALPETRIERE醫院(47-83, boulevard de l'Hopital,75013),或者北方火車站附近的LARIBOISIERE醫院(2, rue Ambroise-Paré,75010 PARIS),此外PITIE醫院還擁有血管外科、牙科、心臟外科的夜間急診。巴黎市郊的BEAUJON醫院(100, boulevard Général Leclerc 92110 CLICHY)擁有血管外科、手外科創傷、消化外科中的肝、膽、胰臟夜間急診;靠近巴黎西部布洛涅森林的AMBROISE-PARE醫院(92100 BOULOGNE-BILLANCOURT)也有血管外科夜間急診;燒傷可去COCHIN醫院(27, rue Faubourg Saint-Jacques 75014 PARIS);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尤其是傳染科,都可以去附屬於巴黎第七大學的BICHAT醫院(46, rue Henri-Huchard,75018 PARIS)。HOPITAL EUROPEEN GEORGES POMPIDOU(20-40, rue Leblanc 75015 Paris)也擁有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急診。如果需要看兒科急診,尤其是腎病,則最好去NECKER兒科醫院(149, rue de Sèvres,75015 PARIS);看血液病和皮膚科急診去SAINT-LOUIS醫院(1, avenue Claude-Vellefaux,75010 Paris);腫瘤病和肝臟移植去巴黎南郊的PAUL-BROUSSE醫院(12, avenue Paul-Vaillant-Couturier,94804 VILLEJUIF),消化外科中的腸道病去SAINT-ANTOINE醫院(184, rue Faubourg Saint-Antoine,75012 PARIS);等等。如果不了解應去的醫院,可直接撥打急救電話15或112。
以上介紹的都是大型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的情況在此不便詳細介紹,其特點主要有:80%的私立醫院都是外科醫院,但只有大型私立醫院才有重症監護(service reanimation)。私立醫院只有主治醫師,可保證較高的治療水平,並可以直接指定名醫做手術等等。
華人在法就醫誤區及建議
除此之外,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可能還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 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 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 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捌』 學術界怎麼看待英國脫歐
摘要: 英國公投結果公布後,英國各大學和學術機構對英國脫歐表達了擔憂。103位英國大學副校長在致《獨立報》的公開信中表示,非常關注英國脫歐對英國大學和學生的影響。信中指出:「脫歐的影響不應被低估。每年英國各大學都為英國經濟帶來超過730億英鎊的產出,其中37億英鎊來自歐盟國家的學生,為近38萬人帶來了就業機會。」
英國公投結果公布後,英國各大學和學術機構對英國脫歐表達了擔憂。103位英國大學副校長在致《獨立報》的公開信中表示,非常關注英國脫歐對英國大學和學生的影響。信中指出:「脫歐的影響不應被低估。每年英國各大學都為英國經濟帶來超過730億英鎊的產出,其中37億英鎊來自歐盟國家的學生,為近38萬人帶來了就業機會。」
英國社科院院長尼古拉斯·斯特恩發布聲明敦促政界人士「認識到英國科研界及科研人員的價值並為他們提供持續的支持」。「英國的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的流動和交流使他們受益良多,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富有成效的方式來參與到歐洲同行的學術交流中,與歐盟、歐盟的學術圈和提供基金支持的機構建立聯系非常重要。」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認為,英國必須保持與歐盟的穩固聯系,過去,英國的科研界一直得到歐盟資金的支持,這對英國科研基金是必要的補充。「在未來的談判中,我們必須確保科研,作為英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的中流砥柱,不因資金缺乏而受到影響,政府要確保科研領域獲得的資金得以延續。」英國科研界一直具有國際性的特點,未來仍需要引入國外的研究人員和學生。任何阻礙英國與國際學術界人員和思想自由流動的行為都會對英國學術界帶來嚴重的影響。
歐洲出版商在在英國脫歐後,承諾將繼續與英國的對話和業務聯系。法國出版商協會表示,希望與英國同行分享對雙方都有益的見解,如在版權方面,希望英國人的智慧能夠不受政治決定的干擾,繼續發揚下去,也希望英國出版商協會面對脫歐後接下來可能對書業產生影響的問題能夠發揮其作用。(陸雲/編譯)
『玖』 工程力學學術界頂級期刊是啥呢
應用數學和力學(中國)
國際非線性力學雜志(英國)
工程斷裂力學(英國)
理論與應用力學雜志(法國)
應用力學和工程技術中的計算機方法(荷蘭)
非牛頓流體力學雜志(荷蘭)
力學學報(中國)
更多力學期刊:http://www.doc88.com/p-896903920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