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哥馬利戴的那頂軍帽學名叫什麼
貝雷帽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C9%B8%E7%C2%ED%C0%FB&in=1&cl=2&cm=1&sc=0&lm=-1&pn=0&rn=1
貝雷帽是一種扁平無沿軟呢帽,亦稱軟帽,一般用呢絨製成,不分男女。它的名字音譯自英語beret。貝雷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法國西南部的牧羊人曾經喜歡戴一種用棕色羊毛紡織出的圓形無沿軟帽。這種帽子戴在頭上可以遮陽擋雨,摘下來可以擦汗,或放在地上當坐墊。後來,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人也開始戴這種帽子,並被人們稱作「巴斯克貝雷帽」。
源自巴斯克北部的農民服飾。戴的時候,軟頂經常偏向一邊。貝雷帽是很多軍隊和警察部隊的制服,尤其在有些國家是精銳部隊的標志之一。
世界很多軍隊自20世紀中期以來使用貝雷帽作為制服的一部分,最早的軍隊是19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法國阿爾卑斯山地作戰部隊(Chasseur Alpin)。軍隊貝雷帽一般頂部斜向右方,少數歐洲國家是向左。
「貝雷帽」來源於英文詞Beret的音譯
------------------------------------
貝雷帽是法國的特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中世紀。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舊時稱加斯科尼省。那裡有許多牧羊人,很有個性。據說加斯科尼人喜歡吹牛說大話,生活不拘小節,衣服穿臟了,反過來接著穿幾天。所以現在法國人要說「加斯科尼式洗衣服」,就是說把衣服反穿。就是這些不拘小節的加斯科尼人最早用棕色羊毛編織出了圓形的無沿軟帽,用來遮陽擋雨。由於帽子四面渾圓,沒有帽檐,戴在頭上風也刮不下來。幹活累了,幾個牧羊人摘下帽子擦擦汗,放在地下當坐墊,海闊天空侃侃而談。加斯科尼人還喜歡用貝雷帽在頭上的位置表達不同的信息。如果把帽子方方正正地戴在頭上,意思是說「嗨!嚴肅點,別小看了我」;如果把帽子壓低到眉毛的位置,那就是有點疑神疑鬼,對別人不大信任;如果歪戴帽子,則表示滿不在乎,好漢做事好漢當的一種氣概。
加斯科尼人發明的貝雷帽首先被鄰近的巴斯克人接受。巴斯克地區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比加斯科尼地區開放。來到巴斯克的旅行者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帽子,稱之為「巴斯克貝雷帽」,把它們帶到了法國其他地區,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時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牧羊人還是農民、工人乃至男女學生都喜歡戴貝雷帽。法國軍隊也裝備了貝雷帽。於是,貝雷帽與麵包、葡萄酒、香水一樣成了法國和法國人象徵。在二戰德國佔領時期,許多法國老百姓特意以戴貝雷帽來表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時過境遷,戰後出生的法國青年人追逐新的時尚,不再青睞傳統的貝雷帽。進入七、八十年代以來,法國城鎮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見膈肢窩下夾根長麵包回家的行人,但是戴貝雷帽的「標准法國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冷戰結束,法國軍隊減員加上取消義務兵役制,更減少了對貝雷帽的需求。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法國還有三十多家專業貝雷帽生產廠家,如今只在大西洋—比利牛斯省剩下兩家。其中一家企業的老闆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貝雷帽博物館」,搜集了有關貝雷帽的珍貴資料和文物,向懷舊的旅遊者介紹貝雷帽的興衰。
九十年代末,歐洲流行「格瓦拉」熱,法國也不例外。這位古巴傳奇英雄,有一張流行很廣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切·格瓦拉,嘴裡叼著雪茄,頭戴貝雷帽,真是「酷」極了,成為很多法國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1998年古巴革命45周年紀念,古巴向法國人訂購了十萬頂貝雷帽,又給制貝雷帽的企業打了強心針。事有湊巧,那一陣子趕上白宮前實習生萊溫斯基鬧出「拉鏈門」事件,電視里反復播出的萊溫斯基與柯林頓熱情擁抱的那個鏡頭里,萊溫斯基穿著深色套裝,頭上也戴一頂貝雷帽。英雄加美女,似乎給貝雷帽命運帶來了新契機,它的價值逐漸重新被法國人所發現。貝雷帽的顏色也不再是單一的黑色或深藍色,時裝設計師也運用多彩的貝雷帽給時裝和女模特點綴。
除了實用和時尚的價值,貝雷帽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用處。那就是可以當作體育比賽的器具,把貝雷帽當飛盤投擲。投擲時向前方三步沖跳,然後手腕一抖,貝雷帽急旋飛出,好象是正式體育比賽中的鐵餅一般。目前投擲貝雷帽的世界紀錄是42米,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著練一練。如果自覺著有潛力,還可以到法國南部的阿爾代什省參加每年七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行的貝雷帽大賽,和法國的好手比試比試。
2. 法國軍帽為何不是大檐帽而是平頂帽裡面有何淵源
根據歷史記載自從有了戰爭後軍帽就出現在戰場上士兵們的頭上,在我國古代軍帽也被稱之為胄或者是頭盔,主要的作用就是內亂保護戰士們的頭部。軍帽按照材料的不同主要分為三種,銅制、鐵制和皮製,青銅制的頭盔主要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後期由於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人數越來越多所以又出現皮製的,在南方也出現藤條編制的頭盔。平頂軍帽的來源
法國的平頂軍帽也被稱之為kepi,平頂帽的由來要從法國的陸軍說起,法國陸軍由於作戰要求將原先的高筒帽替換為矮小卻又貌似高筒帽的平頂帽,而原先的平頂帽被降級為用作閱兵是的裝飾軍帽。後來這一做法得到了空軍及海軍的認可紛紛改換了裝飾,就連金蟬也認為帽子太高無法乘坐警車而改為平頂帽,於是法國軍隊為實用與便紛紛改換為平頂帽。
3. 法國藝術家帶的帽子叫什麼
貝雷帽是一種無檐軟質制式軍帽,通常作為一些國家軍隊的別動隊、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人員標志。貝雷帽具有便於折疊、不怕擠壓、容易攜帶、美觀等優點,還便於外套鋼盔。著名的將領蒙哥馬利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經常戴著貝雷帽,而且還與眾不同地戴著將軍和裝甲兵兩個帽徽。一些國家主要是在顏色上對不同的兵種予以區分。對貝雷帽的戴法有明確的要求。貝雷帽只有在穿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時才能戴。
4. 法國皇家龍騎兵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祥)!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沖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復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