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戰爭,具體如下:
1.普法戰爭,普法國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德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德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軍隊被嚴重削減。這一切也逐漸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希特勒上台後充分調動了德國人復仇的心理,使德國機戰車迅速開動,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❷ 法國的政治發展過程
1、法國大革命: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制憲議會於1789年通過《人權宣言》,於1791年通過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1792年,法國人民再次起義,把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台。1792年,國民公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處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國人民把雅各賓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員會在國民公會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發生「熱月政變」,標志法國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2、1799年,發生「霧月政變」,拿破崙奪取政權。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被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取代。
3、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當時的國王是路易十八。
4、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當時的國王是查理十世,導火線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三色旗為國旗,鎮壓了法國里昂工人第二次起義。
5、1848年「二月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臨時政府鎮壓了法國「六月起義」。1848年「六月起義」的導火線是解散國家工場。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為法國第一個普選產生的總統。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法國的階級斗爭形勢決定的。
6、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了議會。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復了帝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政治上,用高壓和懷柔政策穩定了法國的局勢;經濟上,採取一系列促進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法國經濟呈現繁榮景象;軍事上,志大才疏,敗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
7、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共和國的最終確立得益於君主派的內訌。制定了1875年憲法;1877年將《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歌。
❸ 法國1840-1900年的歷史大事件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48) 包括7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臨時政府。2月25日共和國宣布成立。4月23日選舉制憲議會,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的議會,溫和共和派佔多數。5月9日成立執行委員會代替臨時政府。6月22日執行委員會下令解散國家工場,引起工人不滿,23日工人起義。24日l.-e.卡芬雅克將軍被授予獨裁權,殘酷鎮壓起義。卡芬雅克於28日擔任共和國的行政首腦。11月,制憲議會制定共和國憲法,確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則。由750名議員組成立法議會,任期3年。總統 任期4年,掌管行政權,任免部長與頒布法律,支配武裝力量,但不親自指揮部隊,也無權解散或延長議會。議會和總統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選產生。參政院由議會任命,它預先審定政府的法案,並監督行政機構。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見拿破崙三世)當選總統。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一次大戰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5]
❹ 1799年法國發生了什麼事了
霧月政變是法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發生在1799年11月9日,這一天是法國新歷霧月18日,所以歷史上通稱「霧月18日政變」。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1792年推翻了君主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權。但是資產階級並沒有從此坐穩江山,相反是革命陣營內部矛盾加劇。法國大資產階級、大銀行家既反對君主專制,也反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特別害怕革命群眾。他們在1791年發動「熱月政變」,打擊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廣大群眾,推翻了革命的雅各賓派專政,建立起大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但是,1795年夏天,反動的保皇黨又舉行叛亂,於是大資產階級不得不回過頭來求助於革命的雅各賓派,以對付保皇黨,而保皇黨叛亂鎮壓下去,雅各賓派又活躍起來,大資產階級的督政府這種左右搖擺的鞦韆政策,無力維持穩定的統治,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大資產階級希望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這個政權既能防止王朝復辟,又能有力地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於是,大資產階級開始選擇對象了。拿破崙當時正在埃及作戰,他從弟弟由國內寄來的信中知道這些情況,便把近東方面軍的指 揮權交給克萊貝爾將軍,自己乘快速船迅速回國。果然,他到巴黎之後,很快就被在資產階級看中了。巴黎大銀行家巴洛拿出50萬法郎,支持他發動政變。在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他以解除雅各賓過激主義威脅共和國為借口。於1799年11月9日,帶領親信部隊驅散了立法院,推翻了督政府,建立了以拿破崙為首的執政府。不久,公布了法蘭西共和國8年憲法,重申廢除封建等級制,法國為共和國,規定第一執政(拿破崙)的許可權:「公布法律;並可隨意任免參政院成員、各部部長、大使和其他高級外交官員、陸海軍軍官。不久,他又取消了革命時期的地方自治機構,使法國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❺ 法國 1920-1930 都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不久,即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區(Ruhr-gebiet)。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Edouard Herriot,1872-1957)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1926-1929年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860-1934)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
❻ 法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夜: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七萬人喪生
1572年,也就是在中國明穆宗即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其子明神宗即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大政治家張居正開始輔政的那一年,歐洲發生了一件驚天的恐怖大事——美麗又浪漫的巴黎突然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同時這慘案也波及到巴黎以外的好幾個法國城市,七萬法國人慘遭死難!您可別小瞧這七萬亡魂,要知道,當時整個歐洲才多少人口呀,那可不能和上億人的大明王朝相比。
法國怎會發生如此慘禍呢?說起來挺悲哀的,他們不是被外國屠殺的,而是他們法蘭西自己人殺自己人!這原因相當復雜,得從一個宗教幫派說起!唉,這歐洲的大事兒啊,好些都離不開宗教原因。現在,不也是么?
話說16世紀的時候,加爾文教開始在法國傳播,這個教的「教主」,就是約翰·加爾文,此人是法國的一個宗教改革家,一輩子棚羨痴迷教改革,一直在瑞士日內瓦進行他所鍾愛的宗教事業。他認為人類本質上是有罪的,上帝給你註定了,教徒能不能得救,和其本人的行為沒啥關系。他一直反對天主教的那些繁文縟節,主張簡化宗教儀式,鼓勵教徒反對那些「不敬神」的 *** ,還允許經營致富,以民主與共和的原則來建立教會組織。加爾文的觀念迎合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因而得到廣泛傳播。
加爾文教在法國的信仰者,被稱為「胡格諾」(Huguenot),意思是「結盟者」。胡格諾教徒越來越多,專制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很生氣,國王認為這幫新教徒會顛覆 *** ,於是乎他專門設立了「火焰法庭」,狠狠迫害這些新教徒。可新教徒的人數有增無減,不但城市市民、手工業者紛紛加入,而且好些討厭國王的貴族也參加了這個教派。法國國內的矛盾越來越大。
1560年,年僅10歲的查理九世成為法國國王,他媽媽凱瑟琳·德·梅第奇作為太後攝政,而實際掌握大權的是國王的表伯父、戰功赫赫的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吉斯公爵的家族代表著天主教集團貴族的利益,而還有一波勢力,與他們水火不容——即前面說過的被迫害的胡格諾派,他們的代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波旁家族(後來的路易十四、路易十六他們就是這個家族的名人)。兩大勢力越斗越激烈,到1562年終於變成了公開的內戰。
本來內戰打到1570年的時候,雙方暫時休戰,但就是由於突然發生了一次驚天大屠殺,導致內戰再起!這這場人為的災難就是咱們中國人不太熟悉而歐洲歷史上卻非常著名的——「聖巴托洛繆慘案」,也稱「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話說雙方休戰後,為鞏固友好關系,當權者決定胡格諾派的領袖,也是波旁家族的繼承人——那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法國國王亨利九世)娶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即梅第奇太後的女兒)結婚。可沒多久,梅第奇又後悔了,這原因是啥呢?因為胡格諾派還有個軍事領袖,即法國海軍上將科里尼,此人對查理九世影響太大,甚至查理九世把這位海軍上將當成了自己精神上的爸爸。梅第奇太後嚇壞了,她擔心查理九世被「洗腦」後打算親政,這樣下來她當太後的不就沒權了嘛?古今中外,在這宮廷中,只要涉及權利,管他什麼父子情、母子情,都白搭!
於是乎,梅第奇太後決定把這個討厭的海軍上將給做掉,然而暗殺計劃失敗,科里尼海軍上將受傷了,但沒死,胡格諾派教徒見他們的軍事領袖遭此不幸,勃然大怒。梅第奇太後越發恐慌,擔心胡格諾派報復,便鼓動國王把巴黎的胡格諾派教徒斬盡殺絕,由於梅第奇太後把胡格諾會報復的事兒渲染得相當恐怖,所以查理九世被媽媽成功洗腦,決定舉起屠刀!
1572年8月24日凌晨,好些胡格諾派的重量級人物都聚集在巴黎,歡樂地參加亨利和公主的婚禮。巴黎鍾聲剛響,對胡格諾派教徒進行的血洗就立馬展開!一時間,幾萬天主教徒和士兵、警察合夥動手,他們根據事先畫好的標記闖進胡格諾派教徒的家裡,盡情屠殺。可憐的海軍上將科里尼被痛打一頓扔出窗外,還被割下了腦袋。整個巴黎陷入滔滔血海,老人、婦女和孩子都無法倖免,嬰兒被直接甩飛、扔到河裡,還有些家庭無論男女老少甚至僕人都被殺死,典型的滅門了!這些死者中還包括著名的作曲家克洛德·古迪梅爾。
一夜之間,兩千多教徒變成冤魂,巴黎大街上到處都是歷拿破屍斷骨,塞納河也飄滿了死屍,乃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人敢吃河的魚。巴黎還在主要街道鏈爛拍設置了崗哨,過往行人全部盤查,一旦發現是胡格諾派教徒,立馬逮捕處決。(屠殺日的一位胡格諾派教徒)整個巴黎成了人間地獄!
這是巴黎歷史上最恐怖、最血腥、最黑暗的一夜,即便後來最擅長屠殺的希特勒德國侵佔巴黎,也沒給巴黎帶來如此深重的災難(雖然納粹德國崩潰前夕希特勒曾下令摧毀巴黎,但他的手下並未執行)。由於這一天是正好法國傳統的聖巴托洛繆節,所以這一事件被稱為「聖巴托洛繆慘案」,或「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其實不僅僅在巴黎,慘案還可以傳染,同時在法國外省的許多大城市,諸如圖盧茲、波爾多、里昂、奧爾良等地,都發生了類似的血腥屠戮,胡格諾教徒被殺得屍橫遍野,總共有七到十萬人遇難!新教徒的那些重量級人物幾乎都死了,那瓦拉的亨利被迫宣布改信天主教才被刀下留情,但從此被軟禁,失去自由,直到數年後他逃出巴黎。
有些哭泣有人喜。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使很多狂熱的天主教徒大喜過望,當時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就這樣,他下令羅馬所有的鍾都敲響以示慶祝,還下令鑄造歌頌這次屠殺的紀念幣並派人繪制壁畫來慶祝。
此次慘案是巴黎的悲劇,也是整個法蘭西的悲劇,對法國人影響深遠,那恐怖的記憶很長時間都難以抹去。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作品《瑪戈王後》中所講述的故事就是以這次慘案作為歷史背景的。另一位更偉大的為法國人伏爾泰則寫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詩》控訴這場災難,而且每到8月24日這一天,他都會渾身難受。
野蠻的屠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倒會讓已有災難更加嚴重。大屠殺發生後,法國內戰重啟,而且更加殘酷,直到1598年亨利四世(就是那位被軟禁的胡格諾派首領——那瓦爾的亨利,他逃出巴黎後領導胡格諾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作戰。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後,他宣布繼承法國王位)頒布《南特赦令》,承認胡格諾派有信仰自由,戰火才平息。不過由於戰爭中胡格諾派貴族形成了國中之國,所以內亂還沒徹底結束。
1658年,法國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集中強大軍隊,把胡格諾派教徒的國中之國徹底扯平,很多教徒都逃離法國。至此,法國的宗教紛爭才算正式終結。到了17世紀末期,盛氣凌人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昔日的《南特敕令》,他宣布新教是非法的,於是乎,又有大批胡格諾派教徒逃到歐洲其他國家,至此,胡格諾派在法國徹底沒影響了。法國大革命後,法國王室完蛋,國民議會終於確立了宗教信仰自由,法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代...
❼ 法國一共爆發了幾次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在這次革命中,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起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 法國大革命主要經過了下面幾個政權的交替: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雅各賓專政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工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結局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 1 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 2 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1830-1848 七月王朝 「街壘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原為大金融家) 1748-1852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總統路易.拿破崙 1852-1871 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倫三世 路易.拿破崙(系拿破倫一世繼女之子,拿破倫一世原配約瑟芬親外孫) 1871-194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內閣制) 1945-1958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內閣制) 1958-當代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總理制)夏爾.戴高樂為首任總統
採納哦
❽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❾ 法國發生過哪些戰爭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德國最終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向西歐發動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相繼退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