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一戰時法國打敗德國,二戰時卻被德國吊打
是這樣的。
二戰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其實在一戰之前,法國社會上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人口、經濟、社會結構上都有明顯的缺陷,只是一戰的勝利掩蓋了這些不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的這些問題就一下子都涌現出來了。
㈡ 法國300萬大軍,為什麼只擋了德國38天
在歷史上,巴黎永遠不會陷落,這是法國很自豪說出的一句話,這句話還有一個解釋就是法國屬於已經習慣了投降。
二戰一開始,德國為了復仇,瘋狂的向法國軍隊進攻,而法國卻在消極避戰,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不敢出戰,令他們沒預想到的是,德國的軍隊主力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出其不意的攻入到法國境內,法國境內軍力空虛,直接宣布投降了
㈢ 法國在普法戰爭、一戰、二戰三次輸給德國
不能否認拿破崙的能力,但我們需要關注這種能力所佔的比重。形勢比人強。如果形勢變得太劇烈,那麼就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
1789年,法國大革命幹掉了國王,然後國內徹底陷入無政府狀態。霍布斯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未必就是人類的本性狀態。但是,一旦陷入無政府狀態,就會進入這種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
㈣ 法國德國一戰為何而戰
利益,新興帝國和老牌帝國的利益博弈。
㈤ 世界第二大戰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一戰之後德國是戰敗國,後面被削弱了。法國是戰勝國,那後面為什麼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打得太苦。
青壯年男子四分之一戰死,三分之一傷殘,經濟遭受重創。
可以說沒有英美的幫助是萬難贏得一戰的勝利的,即使勝利也是慘勝如敗。
在戰爭後期,軍隊接連嘩變,工人不斷罷工革命。整個法國處於革命的邊緣。所以戰後,法國從上到下都充斥著對戰爭殘酷的恐懼,對和平生活的迷戀。所以法國自一戰後整個國家社會都非常地厭戰。這直接導致後來二戰前法國追隨英國對德國實行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一切以避戰保和為目的。最後在戰爭爆發遭受嚴重挫折時,再也沒有堅持戰斗的勇氣和膽略,迅速投降認輸,苟且地接受被佔領的局面。
對陣地戰的防守作用過於高估,使得法國從此徹底放棄了法軍自拿破崙以來所推崇的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的重視機動性,富於進攻精神的戰略指導方針。無論是福煦,貝當還是甘末林,魏剛等法軍高層都盲目迷信並極力鼓吹陣地防禦。所以法國在一戰後不惜投入重金大肆建設馬奇諾防線。這也導致了後來法國在德國西線攻勢,特別面對繞過馬其諾防線而從阿登山區迂迴穿插德國裝甲部隊的閃電攻勢下迅速瓦解。
法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僥幸取勝,但它從此被嚇破了膽,變得意志薄弱,苟且偷安,總結了錯誤的戰爭經驗,這都直接埋下了它後來戰敗的禍根。
德國在一戰結束後受到條約限制,陸軍只能有10W的國防軍,但是刨除裝備因素這些人的素質是絕對的精良,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德國能夠迅速以國防軍為骨幹迅速擴軍而不降低戰鬥力的基礎,有點像現在的日本裝備、人員數量都受到限制只能在質量上下功夫。經濟和國民生活是一塌糊塗,丟掉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個重要的煤鐵產地對其工業是一大打擊,再加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以及戰爭賠款,整個國家面臨破產和崩潰,這也給了小鬍子上台的機會,他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方針對恢復當時的德國經濟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㈥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德國被英法聯合打擊
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英法兩國聯合對德國進行軍事打擊,這其中我覺的得有好幾點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就是西方國家在由帝國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當時在世界上佔有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和法國,德國因為國土面積小,又沒有太多的殖民地,最終挑起了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由德國挑起的,一戰結束二十年後,德國經濟又有了發展,並且在希特勒當選領袖之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就不斷膨脹,人們對一戰勝利國家還比較仇恨,最後德國閃電找波蘭,一天之內將波蘭攻下,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但是義大利二戰是真的菜,跟本沒堅持多久就投降了,也導致德國在歐洲沒了盟友)。
綜上,不論一戰還是二戰法國英國都是聯合在一起打德國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實力太強,還有他們的共同利益一至,促進了英法聯合。
㈦ 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為何投降德國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傳統強國,每次提起,人們總會想起浪漫的男女、先進的科技以及戰鬥力孱弱的軍隊。每當人們談起法國軍隊的時候,就會調侃:"沒有人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當然,法國軍隊並不是一直都很弱,畢竟在英法百年戰爭打贏了英國,在路易十四時代不斷開疆擴土,在拿破崙時期更是腳踩英國,拳打俄國。
自拿破崙之後,法軍的戰鬥力便不斷下滑,在普法戰爭中,巴黎未被攻陷,法軍投降,二戰時期,巴黎同樣沒被攻陷,法軍投降。這兩場戰爭雖然都是投降,但是戰爭的過程卻是不一樣的。
普法戰爭那是德法兩軍硬碰硬的結果,德軍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戰鬥力強勁,法軍戰敗情有可原。但是二戰時期的法國擁有三百萬軍隊,號稱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又有馬奇諾防線作為屏障,結果在德軍幾個星期的攻勢下便投降,法國為什麼會敗給德國呢?
其實,法國的戰敗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當時法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甚至在民族的氣節上都比不上德國。因為政治上各方勢力過於均衡導致了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相互傾軋,只要政府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政敵的攻擊,政局混亂不堪。
軍事上德軍一直保留著軍國主義的傳統,至今仍然有"德意志戰車"的美譽。當然這也跟法國講究極度的個人主義有關,一戰的流血犧牲讓他們在內心中對戰爭有了權衡,他們並不想自己重蹈一戰的悲劇,畢竟如今的法國人對當年的投降可不會感到恥辱。
㈧ 一戰德國損失比法國大好幾倍,為什麼法國還干不過德國
平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馬奇諾防線與德軍正面對抗)法國人打得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掉。
法國人對一戰德國人施里芬計劃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認為德國人會復制一戰的方案(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的確是這么做的),問題是德國偏偏出了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賞曼不群方案的希特拉。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得越遠。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像,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優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