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介紹一下法國從古到今的歷史
法國之所以如此傑出和富有格調,是以內她有不尋常、多樣貌的豐富歷史。法國歷史充滿了對立。現在法國集權的一個樣板,精心打磨的政治體制,已經成為全球的典範。她同時也一直是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地方分化、地方分權、地方主義、個人主義以及特殊行為主義的堅強堡壘。 談到法國的過去,是一部農民和農業的歷史。因為這些根深蒂固的故事,遮掩了其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貢獻。如同大多數的多元化國家,例如美國,法國就像個民族大熔爐,接連地接納各種民族:早期的凱爾特(Celts)和羅馬人;中世紀的日耳曼人和斯堪地那維亞人;20世紀的非洲人和亞洲人;斷斷續續來的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猶太人等等。這些族群組成並影響了今日的法國社會。
法國被認為是個陸地性國家,其命運和歐洲大陸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但事實上,法國擁有海陸兩方面的優勢,在海洋上有輝煌的成就。法國的海軍和商業船隊勢力龐大,曾是北美、非洲、印度、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強權之一。
史前文明
從最早的人類史開始,每一階段的法國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在多爾多涅(Dordogne)地區以及比利牛斯山區發現的史前洞穴壁畫,可追溯到兩萬年前,是歐洲最豐富的史前文化。
羅馬人
凱爾特人發展出強勢的「鐵文明」( lron Age Culture)後,羅馬人為好勇鬥狠的凱爾特人灌輸了集體意識。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時佔領了法國靠地中海的區域,到了凱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戰的凱爾特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凱爾特人英勇抵抗,但凱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於勃艮第的阿萊西亞( Alesia)獲得最後勝利。韋辛格托里克斯雖敗猶榮,成了民族英雄。隨後的「羅馬和平」(paxromana )為該地帶來財富和繁榮。
法蘭克人
公元四、五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羅馬高盧人向弗郎奇亞(Francia)——法蘭克國王投降。法蘭克原本屬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羅馬帝國外圍,被羅馬人稱做「野蠻人」。他們在日益衰敗的帝國中逐漸崛起。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時,法蘭克族的一支墨洛溫人(Merovingians)佔領了法國北部,起勢力漸漸往南擴大。該族的統治者洛維(Clovis),選擇巴黎為首都,並於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藉此向篤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勢力。
夏勒馬涅大帝
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子夏勒馬涅登基,創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統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公元800年,夏勒馬涅接受羅馬教皇加冕(是羅馬統治者結束後首位榮膺教皇加冕者)。隨著封建制度的分崩離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義大利北邊的薩拉森人(Saracens)、中歐的馬格亞人(Magyars)、斯堪地那維亞的諾爾斯人(Norsemen,亦稱維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註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簽定的凡爾登和約(Treaty of Vern),將帝國分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的日耳曼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日後成為法國的歷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賽瑞及亞(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亞(West Francia),後被人稱做弗郎奇亞,落入於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這個王朝到19世紀。
卡佩的勢力范圍非常小,其直接統轄的區域僅有環繞巴黎的法蘭西島,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國封建諸侯的領地和戰爭帶包圍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為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的英格蘭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邊界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著戰爭、外交、聯姻結盟或乾脆詐騙耍賴,抵抗了英格蘭的勢力和統治。
十字軍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法國加入十字軍行列,搶救淪陷在異教徒手中的聖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軍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紀勢力已達法國西南部,在教皇授權下,十字軍征討了所謂的異教派阿爾比派(Albigensian)。此時,法國國王統治勢力首次從北貫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區。
隨著卡佩王朝的君主勢力不斷增強,經濟活動也日漸繁榮興盛。資金相繼投入大教堂的興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築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城市裡出現了大學。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和托馬斯•阿奎諾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學,旋即贏得響亮的聲譽。
百年戰爭
到了公元14世紀初,經濟開始衰退,而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則引發了經濟大崩潰。黑死病奪走了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區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慢慢恢復到疫情未爆發之前的水準。瘟疫帶給經濟空前的打擊。因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領主被迫減輕農奴負擔。在這重要的時刻,因為索討法國領土不遂的英國,引發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與英國結盟。
法國在戰爭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著名的阿讓庫爾之役(Agincourt ),在強大的英國步兵攻勢下,大小戰役讓法王們丟盡了老臉。到了15時機初期,法王簡直毫無勢力可言,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於1429年或1430年時,法王終於抵擋了英國的攻勢。貞德雖犧牲於英國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將英國人趕回到英吉利海峽彼端,他和繼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將其納入法國。接著普羅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於1491年加入法國。
文藝復興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義大利半島,引發了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雖在義大利土地上開戰,但法國侵略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統治德國,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的名號。這場戰爭,或者可說是個僵局,為法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新局面。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偉華麗的宮廷文化的,對建築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傑出的作品首推盧瓦爾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處的眩目城堡從較新的尚博爾城堡(Chambord)、舍農索城堡(Chenonceau)到亞傑廉城堡( Azay-le-Rideau ),並對一些老城堡進行了擴建,如布盧瓦(Blois)。
宗教戰爭
文藝復興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改革。法國分裂成兩派宗教勢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間,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戰不下八次之多。這些戰役相當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聖巴多羅謬慘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為慘烈。在巴黎,約有2700人遭屠殺,這個數字比之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處決的人數還多。在法國其他城市,死難者超過二萬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創始者,平了兩教派許多戰亂之後,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將這場宗教戰爭畫上句號。公元1598年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兩教派終於休戰。
亨利四世除了有寬容的宗教胸襟,也相當注重戰亂之後的社會福利。他的理想「每戶佃農家鍋里有雞」令人永遠深刻難忘,並為他贏得了「好國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稱號。然而自17世紀20年代起,樞機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馬薩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繼掌權,為了打敗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如此一來帶給法國社會相當大的壓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間,人民稅賦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窮人心生不滿,貴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終於引發了暴動和叛亂。
太陽王
盡管危機四伏,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礎。路易十四獲得了多數支持,並開始他個人的統治。 「太陽王」統治時期是法國最長的一段歷史之一,這一時期毀譽參半。凡爾賽的豪華成了全歐洲羨慕的焦點。也是路易追逐歐洲霸權和建立殖民帝國,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時期也是法國文化史上最富創意的時期。笛卡兒(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師輩出,在法國國力達到全歐顛峰之時,文化也成就了燦爛豐富的「偉大時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紀80年代起,路易十四開始和英國及荷蘭作戰。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對新教徒進行鎮壓,更加重了社會問題。
啟蒙運動
17世紀的文化成績,重心在凡爾賽;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加入了中產階級,並融入了貿易和工業製造等活動。沙龍、咖啡館、學院、小說、期刊、報紙、共濟會(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團等組織激增,發展出都市人文文化,並批判守舊頑固的貴族階級。這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國際性的,許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哲學家加入,成為榮譽成員,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將。相比之下,改朝換代的戰爭變成原始和殘酷的舉動。
啟蒙運動鼓吹了自由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君王們未曾盡力而為的。王室負債累累,雖然百年來經濟一直相當繁榮興盛。在外交上,與商業勁敵英國大唱反調,藉此維持歐洲各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的政策從路易十四於1688年結束戰爭後,一直持續到1815年拿破崙被打敗為止。
然而整個世紀以來,法國的任何斗爭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協助北美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戰爭的巨大花費使法國幾乎落敗,經濟的危機,加上18世紀80年代開始農產歉收,把法國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播下了歐洲自由民主的種子。1789年所頒布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聖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口號,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准則,之後更影響全歐洲的跟進。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間,總共出現了五種類型的政權:舊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獨權共和(即恐怖統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後拿破崙的軍事獨裁。
如果要問善良卻無能的路易十六,為什麼不做專制君王,卻讓自己成為嚴苛憲法下的統治者,恐怕他只能無言以對。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極度反對革命,鼓勵國王依靠貴族,而不是依賴新政。
法王在政權鞏固過程中表現出的無能導致了法國向奧地利宣戰。路易十六沒有全力支持對奧戰爭,導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處決。當戰事越來越危急,原來建立的共和體制也漸漸走向獨權體制。
1793年初,法國幾乎和全歐洲宣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雖倡導宗教的寬容,令人驚訝的是宗教竟成了斗爭骨幹。教會支持古老的君主專制,革命人士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反對宗教政治。
佔領和殖民帝國的瓦解
20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兩個沉重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個是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
1940年德國納粹打敗法國,並佔領法國國土。先是佔領北半部的法國,到了1942年,全法國都被德軍佔領了。有人做了賣國賊,和納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猶太籍馬赫夏•貝當(Marechal Petain)奉命領導維希(Vichy)政府。
逃亡至倫敦的戴高樂組成了反抗軍,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聯合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動。1944年猛軍登陸諾曼底,反抗軍也多有收獲,德軍節節敗退。戰後法國組成第四共和國,首次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然而「通敵合作」的痛苦仍記憶猶新,對國家忠貞問題時時縈繞在法國人民的心頭。
殖民地的瓦解過程同樣帶給法國痛苦。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屬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引發了法國的軍事干預。1954年在中南半島的尊邊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國戰敗,印度支那回到共產主義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並使得法國自遠東全面撤退。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甚至還威脅到了法國的政治穩定。
阿爾及利亞的戰事帶來了政治危機,促使戴高樂東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大權在握。戴氏讓阿爾及利亞獨立,撤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藉以解決政治危機。但卻在地中海兩岸留下了怨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紛擾,20世紀的後半期,法國仍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竟然能維持政治的穩定。戴高樂執政期間,政論家認為只有極右分子才能統領第五共和國。而事實證明,在創始者去世後,該政權仍能夠延續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當選法國總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從此之後,執政權就在左右翼兩黨人士間交替。
法國政權首度出現危機是在1968年發生的既不尋常又無法歸類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學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幾乎推翻戴高樂政府。在第五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人們回顧歷史,戴氏政權已成了18世紀以來,法國歷史上第二長命的政權,次於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國。
歐洲聯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法國政治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期間,法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德國充滿的敵意。但在大戰之後,兩國的有知之士推動法德兩國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鐵聯盟(Coal and Steel Union),開啟合作的大門,之後兩國成為推行歐洲各項聯盟的前鋒,包括倡導使用共同貨幣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這也是法國繁榮成功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也展開了所謂「光榮的三十年」,法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增長,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法國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空前的嬰兒潮,帶動了基本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各種商品和休閑娛樂大量出現,新富現象向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提出了挑戰。
雖然民意調查不時顯示出了人民對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憂慮,但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法國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遊的國家。巴黎,集政治與文化優勢於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劇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奧塞美術館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爾(Lille)和尼姆(Nimes),也漸漸受矚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義、多元文化和兩性議題都讓政治和文化的視野更加廣闊。使我們能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法國的風貌。
❷ 法國古時叫啥
「法國」一詞最早源於拉丁文中的「Francia」,意指「法蘭克人之國」。有關「法蘭克」一詞的由來,則有不同的理論:有指此衍生於原始日耳曼語中、意指「長矛」或「標槍」的「frankon」一字,因為該民族所用之投擲斧名稱為「Francisca」。
另外,根據捷克歷史學家大衛·甘斯所載,法國國名亦建基於「Franci」一稱。此乃公元前61年、卡姆布里族(Sicambri)其中一任君王之名字,而此君王的主權一直延伸至萊茵河以西、遠至斯特拉斯堡及比利時之地。
❸ 古代法國叫什麼
法蘭西
❹ 法國的全稱叫什麼
法國的全稱叫法蘭西共和國,法語: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國,首都巴黎,位於歐洲西部,北鄰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東接義大利、摩納哥,南連西班牙、安道爾,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北約成員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經合組織、歐洲議會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總部所在地。
法國歷史沿革
法國古稱「高盧」,公元1世紀被羅馬人佔領,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里。
10~14世紀,加佩王朝統治時期改稱法蘭西王國。
1789年7月14日,爆發法國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廢除君主制。
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國。此後歷經拿破崙建立的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
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獲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德國入侵。
1944年8月,解放巴黎。1946年10月,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
1958年,第五共和國成立,戴高樂為首任總統。
❺ 法國的全稱是什麼
法國的全稱是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古稱「高盧」,它位於歐洲西部,北鄰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東接義大利、摩納哥,南連西班牙、安道爾,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此外,它總面積550000平方千米(不含海外領地),其中海岸線2700千米,陸地線2800千米。目前,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
法國的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分別瀕臨地中海、大西洋、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的島嶼。而且法國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2/3,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第二高峰。
法國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煤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0.6%的電力靠核能提供。
不僅如此,法國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子、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鋼鐵、汽車和建築業為三大工業支柱。而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
❻ 法國古代史是怎樣的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佔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佔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
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從克洛維到於格.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4]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斗爭的序幕。
1559年義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繫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❼ 法國在古代的王國是什麼名
高盧(法語:Gaule 拉丁語:Gallia)
古羅馬人把居住在現今西歐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荷蘭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國南部萊茵河西岸的一帶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在後來的英語中,Gaul這個詞(法語: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帶的人民。不過更多時候這個詞是指曾經廣泛分布於中歐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歐、東南歐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年—前277年間擴張至安納托利亞中部的使用高盧語(凱爾特語族的一個分支)的那些人。高盧的古羅馬語就是Gallia。
❽ 法國在古代和中世紀的時候是誰建的國家
法國,在羅馬時代這個地區叫做高盧,被著名的凱撒所征服成為羅馬的行省,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的一隻法蘭克人征服並定居於此地,和當地人融合,後來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建立了法蘭克人國家被稱為墨洛溫王朝。
8世紀王國的宮相查理•馬特篡奪了王位,建立了卡洛林王朝,也就是著名的查理曼帝國。 後來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分為西法蘭克帝國,中法蘭克帝國,和東法蘭克帝國,後來這三個國家漸漸演變為法蘭西國家,義大利國家,德意志國家的主體。
當然具體的情形沒有那麼簡單,而且領土王室也都變化很大,比如現在的德國,在中世紀早期曾經是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但是後來封建割據嚴重,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只是個地理概念,義大利情形也是類似,也只是個地理概念,不過由於當地居民人口成為較為單純,基本都是同語種同民族,所以後來有成為統一國家的潛力。